編輯推薦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詞匯習得研究》基於聯結主義理論背景,采用基於語料庫的語言屬性統計方法和數據庫技術,分析瞭漢語詞匯及亞詞匯係統的特點及發展規律,探討瞭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詞匯習得的過程及其特點。從心理學實驗研究角度討論瞭第二語言詞匯習得的研究設計,提齣瞭第二語言的詞匯習得的理論框架。著重探討瞭第二語言詞匯習得的三個方麵:亞詞匯係統的漢字係統的特點及其發展過程,並提齣瞭漢字的心理詞典錶徵模型;詞語的句法功能、詞語搭配知識與第二語言詞匯習得的關係;以中介語對比分析理論為依據,提齣瞭中介語詞匯係統對比分析的原則和參數。本書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詞匯習得研究和詞匯教學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內容簡介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詞匯習得研究》基於聯結主義理論背景,采用基於語料庫的語言屬性統計方法和數據庫技術,分析漢語詞匯及亞詞匯係統的特點及發展規律,探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詞匯習得的過程及特點。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詞匯習得研究》從心理學實驗研究角度討論第二語言詞匯習得的研究設計,提齣第二語言的詞匯習得的理論框架,著重探討第二語言詞匯習得中漢字係統的特點及發展過程,提齣漢字的心理詞典錶徵模型;分析詞語的句法功能、詞語搭配知識與第二語言詞匯習得的關係;以中介語對比分析理論為依據,提齣中介語詞匯係統對比分析的原則和參數。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詞匯習得研究》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詞匯習得研究和詞匯教學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邢紅兵,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學部漢語進修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代錶作品有《現代漢字特徵分析與計算研究》(商務印書館2007年)。曾參與多項國傢標準和規範的製定。曾獲選美國第24屆認知科學年會Marr Prize的提名奬,2008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計劃"。
目錄
第一章 第二語言詞匯習得的聯結主義模式…………………… 1
第一節 聯結主義理論………………………………………… 1
第二節 心理詞典和詞匯知識………………………………… 8
第三節 基於聯結主義的詞匯錶徵體係…………………… 15
第四節 基於聯結主義的第二語言詞匯習得模型………… 18
第二章 第二語言詞匯習得的研究設計……………………… 25
第一節 科學研究的方法…………………………………… 25
第二節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詞匯習得研究現狀…………… 29
第三節 第二語言詞匯習得研究的原則…………………… 37
第三章 詞匯習得的中介語對比分析………………………… 43
第一節 中介語對比分析方法簡介………………………… 43
第二節 中介語對比分析在國內的應用…………………… 47
第三節 第二語言詞匯習得的中介語對比分析…………… 53
第四章 第二語言漢字習得模式研究………………………… 60
第一節 漢語詞語的亞詞匯係統…………………………… 60
第二節 漢字的認知特點…………………………………… 63
第三節 漢字的形、音、義心理詞典及知識分布…………… 67
第四節 漢字心理詞典的發展與漢字教學………………… 77
第五章 第二語言漢字部件係統分析………………………… 83
第一節 第二語言漢字屬性數據庫………………………… 83
第二節 第二語言漢字部件分析…………………………… 90
第三節 第二語言漢字聲旁功能…………………………… 99
第六章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語素係統分析…………………… 108
第一節 語素與詞匯習得…………………………………… 108
第二節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語素數據庫建設…………… 113
第三節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語素係統分析………………… 117
第四節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語素教學…………………… 126
第七章 詞的句法功能與第二語言詞匯習得………………… 131
第一節 詞語的句法功能統計分析………………………… 131
第二節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詞語句法功能習得…………… 136
第三節 謂詞的句法功能分布……………………………… 141
第四節 謂詞的同現關係及其概率………………………… 147
第八章 常用動詞句法功能分析……………………………… 152
第一節 漢語動詞的使用情況……………………………… 152
第二節 漢語動詞的句法功能分布………………………… 157
第三節 常用動詞作謂語中心語統計分析………………… 162
第九章 漢語中介語詞匯係統分析…………………………… 178
第一節 中介語詞匯的分布與發展………………………… 178
第二節 中介語和現代漢語詞匯對比分析………………… 185
第三節 中介語語料庫中虛詞的使用……………………… 190
第十章 詞語搭配知識與第二語言詞匯習得………………… 206
第一節 詞語搭配知識提取………………………………… 206
第二節 基於語料庫的詞匯搭配知識構建………………… 212
第三節 詞語搭配知識二語詞匯習得研究………………… 219
第十一章 基於語料庫的詞匯知識構建與詞匯教學………… 225
第一節 語料庫資源與詞匯教學…………………………… 225
第二節 基於語料庫的詞匯知識…………………………… 229
第三節 基於詞匯知識的二語詞匯教學…………………… 236
參考文獻………………………………………………………… 242
術語索引………………………………………………………… 255
後 記………………………………………………………… 258
前言/序言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詞匯習得研究:一本探索語言學習核心的學術專著 本書深入剖析瞭漢語作為第二語言(L2)學習者在詞匯習得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規律以及有效的教學乾預策略。作者以紮實的語言學理論為基礎,結閤豐富的實證研究數據,為漢語L2詞匯習得領域的研究者、教師以及學習者提供瞭一本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指導價值的學術著作。 第一部分:理論基礎與研究視角 本書的開篇,作者首先梳理瞭詞匯習得研究的宏觀理論框架。這包括對普遍二語習得理論的介紹,如輸入假設、輸齣假設、交互假設等,並重點闡述瞭這些理論如何指導我們理解L2詞匯的學習過程。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聚焦於詞匯習得的微觀層麵,探討瞭詞匯知識的構成,即詞形、語音、語義、詞匯搭配(collocation)、語用信息以及詞匯的語法功能等。作者強調,詞匯習得並非孤立的單詞記憶,而是一個復雜而多維度的過程,涉及對詞匯各項知識的全麵掌握。 本書的一個重要視角在於強調詞匯與語法、語用之間的內在聯係。作者認為,脫離瞭語法和語用語境的詞匯學習是低效的,甚至是不可行的。詞匯的學習必須與語法結構的運用以及在特定語境下的恰當錶達相結閤。因此,本書在後續章節中,會詳細探討詞匯與語法化、語用推理以及文化語境在詞匯習得中的作用。 此外,作者還批判性地迴顧瞭近年來漢語L2詞匯習得研究中的重要議題,如學習者詞匯的個體差異(包括年齡、學習動機、認知風格等)、母語遷移的影響、教學乾預的效果評估,以及如何利用現代技術(如語料庫、計算語言學工具)來深化對詞匯習得過程的理解。這些迴顧不僅為本書的研究奠定瞭堅實的理論基礎,也為讀者提供瞭研究的最新動態和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嚮。 第二部分:學習者詞匯習得的內在機製 這一部分深入探討瞭漢語L2學習者詞匯習得的核心機製。作者首先分析瞭不同年齡段學習者在詞匯習得上的特點和優勢劣勢,例如兒童學習者在語音模仿和直觀記憶方麵的優勢,以及成年學習者在策略運用和係統性學習方麵的能力。 接著,本書重點討論瞭學習者在詞匯編碼(encoding)和解碼(decoding)過程中所遇到的具體睏難。編碼是指學習者如何有效地將新詞匯存儲到長期記憶中,以及如何在輸齣時準確地檢索和使用。解碼則是指學習者如何理解輸入文本或話語中的詞匯。作者分析瞭導緻編碼睏難的原因,如詞匯間隔過長、缺乏有效的復習策略、以及對詞匯深層語義理解不足等。對於解碼,則探討瞭學習者依賴上下文綫索、識彆詞根詞綴、以及利用已知詞匯推測生詞含義等策略。 本書還特彆關注瞭學習者詞匯知識的發展過程,從最初的模糊認知到逐步形成係統的詞匯網絡。作者引入瞭“詞匯知識層級”的概念,即學習者對一個詞匯的理解和掌握會經曆從錶麵到深層的不同層次。例如,初學者可能隻知道一個詞匯的基本含義和發音,而高級學習者則能理解其多重含義、熟悉其搭配習慣、掌握其語體色彩,並能在復雜的語境中靈活運用。本書通過對大量學習者語料的分析,揭示瞭這種詞匯知識層級演進的規律。 此外,作者還探討瞭學習者在詞匯習得中可能齣現的“虛假朋友”(false friends)現象,以及如何通過對比分析和策略訓練來剋服這些障礙。對於成語、諺語等習語性單位的習得,本書也進行瞭專門的探討,強調瞭其文化內涵和語用功能的學習重要性。 第三部分:影響詞匯習得的外部因素 除瞭內在機製,本書也充分認識到外部因素對漢語L2詞匯習得的巨大影響。 語言輸入是關鍵: 作者強調瞭高質量、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對於詞匯習得的決定性作用。這包括通過閱讀、聽力等方式接觸豐富的漢語材料,並確保輸入內容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但又在學習者能力範圍之內(即“i+1”原則)。本書探討瞭不同類型輸入(如經過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材料、真實的語言環境等)的有效性,並分析瞭如何最大化輸入的效果,例如通過主動學習策略、利用上下文綫索等。 教師的角色與教學法: 教師在漢語L2詞匯教學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書詳細論述瞭各種有效的詞匯教學策略,包括: 詞匯呈現方式: 如何生動、直觀地呈現新詞匯,例如通過圖片、實物、情境錶演、多媒體資源等。 詞匯練習設計: 如何設計多樣化的練習,鞏固學習者的詞匯知識,例如填空、選擇、匹配、造句、改錯、故事編寫等。 詞匯教學與語法教學的結閤: 如何將新詞匯融入到語法教學活動中,使學習者在語境中理解和運用新詞匯。 詞匯教學的進度與重復: 如何科學安排詞匯教學的進度,並進行有效的重復和復習,以促進詞匯的長期記憶。 詞匯教學的差異化: 如何根據學習者的不同水平和需求,設計差異化的教學內容和活動。 教授學習策略: 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習者掌握有效的詞匯學習策略,如記筆記、製作閃卡、利用詞典、反思性學習等,從而培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 語料庫的應用: 本書還深入探討瞭現代語料庫在漢語L2詞匯教學和研究中的應用價值。語料庫能夠提供大量真實的語言使用數據,揭示詞匯的搭配、用法、頻率以及在不同語境下的細微差彆,為教師設計教學內容和為學習者提供語言範例提供瞭堅實的基礎。作者通過案例分析,展示瞭如何利用語料庫數據來分析學習者詞匯錯誤、辨析詞匯的辨析,以及發現教學中的薄弱環節。 技術輔助學習: 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語言學習應用程序、在綫詞典、電子詞匯卡片等工具為詞匯學習提供瞭前所未有的便利。本書分析瞭這些技術在詞匯習得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們來輔助學習,例如通過遊戲化學習、個性化推薦、即時反饋等方式提升學習的效率和趣味性。 第四部分:實證研究與案例分析 本書的第四部分是其核心的實踐價值所在。作者通過一係列精心設計的實證研究,為上述理論和外部因素提供瞭有力的證據支持。這些研究可能涵蓋: longitudinal studies: 跟蹤記錄不同水平的學習者在一段時間內的詞匯發展軌跡,分析詞匯增長的模式和影響因素。 experimental studies: 設計對照實驗,比較不同教學方法或乾預措施對學習者詞匯習得效果的影響,例如比較詞匯呈現方式、復習間隔、語境暴露等對詞匯記憶和運用的影響。 corpus-based studies: 利用大型漢語語料庫,分析學習者詞匯的錯誤模式、搭配習慣,以及與母語為母語者的使用差異。 qualitative studies: 通過訪談、問捲、學習日誌等方式,深入瞭解學習者在詞匯習得過程中的主觀體驗、策略使用和遇到的睏難。 本書的案例分析部分,將選取具有代錶性的學習者樣本,深入剖析他們在詞匯習得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並結閤前文所述的理論和方法,提齣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例如,可能會有一個案例分析關注學習者在區分形近字、音近字方麵的睏難,並提齣多感官輸入和聯想記憶法的應用;另一個案例可能關注學習者在掌握多義詞和近義詞辨析方麵的挑戰,並提齣語境化學習和辨析練習的教學建議。 第五部分:教學啓示與未來展望 在本書的最後,作者將理論研究、實證分析與教學實踐相結閤,提煉齣麵嚮漢語L2教師的教學啓示。這些啓示將具體而實用,例如: 強調詞匯的深度加工: 鼓勵教師引導學習者不僅要記憶詞匯的字形和含義,更要關注其搭配、語用、文化內涵等深層信息。 倡導任務型教學法: 將詞匯學習融入到有意義的語言任務中,讓學習者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習得和運用詞匯。 重視學習策略的指導: 教師應主動教授學習者有效的詞匯學習策略,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 鼓勵元認知反思: 引導學習者反思自己的詞匯學習過程,識彆自身的優勢和不足,並及時調整學習方法。 提倡跨文化交際意識: 在詞匯教學中融入文化元素,幫助學習者理解詞匯背後的文化含義,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 最後,本書也對漢語L2詞匯習得的未來研究方嚮進行瞭展望,包括對人工智能在詞匯習得中的應用、神經科學在詞匯認知機製研究中的作用,以及跨語言詞匯習得的比較研究等方麵,為該領域的研究者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課題。 總而言之,《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詞匯習得研究》是一部嚴謹的學術著作,它不僅對漢語L2詞匯習得的理論進行瞭深入的梳理和拓展,更通過豐富的實證研究和詳實的案例分析,為漢語L2教學實踐提供瞭切實可行的指導。本書的齣版,將有力地推動漢語L2詞匯習得研究的深入發展,並為全球漢語學習者提供更科學、更有效的學習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