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养

学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元培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
  • 历史
  • 哲学
  • 教育
  • 思想
  • 学术
  • 国学
  • 传统文化
  • 人文社科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ISBN:97875546022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975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学养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00
字数: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该书是“民国大家谈学养”系列丛书中的一册,是一本过收录整理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演讲、文稿等展示蔡元培先生教育理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大众普及读物。文章篇幅短小精悍,涉及面广,对大众读者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可读性强。全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章“怎样做学生”,收录蔡元培治学、培养学生的观点以及教育理念;第二章“国民之修养”,收录蔡元培先生提倡节俭、敬老慈幼等良好国民修养的论说著述;第三章“文化之思想”,收录蔡元培先生文化论述随笔。

  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学术自由”,对新思想“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主要作品有《蔡元培自述》《中国伦理学史》等。

作者简介

  总主编朱永新,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编有《新世纪教育文库》等30余种。


  蔡元培(1868-1940),中国近代教育家。主张教育应从造成现世幸福出发,以达到实体世界(即观念世界)为最终目的。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学术自由”,对新思想“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主要作品有《蔡元培自述》《中国伦理学史》等。

目录

倾听民国先生的趣话 朱永新

第一章

怎样做学生

003 蔡元培就职演讲

007 学习亦为适应时代之预备

013 科学之修养

019 大学是什么

023 不可忽视学理

025 要自己去研究

028 真正的自由

033 对教育有三点注意

038 修学

044 为什么学生被人爱戴

046 知识问题

048 复兴民族与学生

054 养成宁静而强毅的精神

058 现代学生的三个标准

069 我的读书经验

第二章

国民之修养

075 人生三时期

077 教与学(节选)

081 提倡学生自治

084 义务与权利

089 教育之高尚理想

093 读书与救国

097 学生的幸福

102 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

105 我们为什么要特别提出妇女节

108 敬老慈幼

111 奉行“勤朴公”

118 朋友是外在的我

122 文明与奢侈

125 快乐是道德的效果

第三章

文化之思想

131 世界观与人生观

138 思想自由

143 我的新生活观

145 真正的近代西洋教育

149 《国民杂志》序

152 黑暗与光明的消长

158 美学观念

163 《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序

166 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什么

170 中华民族与中庸之道

175 整顿北京大学的经过

179 为什么要研究学问

181编后记

精彩书摘

  蔡元培就职演讲

  五年前,严几道先生为本校校长时,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学校。诸君多自预科毕业而来,想必闻知。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为长足之进步矣。予今长斯校,请以三事为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惧?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于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分阴,孜孜求学,则求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仕事,但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已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二曰砥砺德行。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卓绝之士,以 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已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然诸君终日伏首案前,芸芸攻苦,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几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诸君入分科时,曾填写愿书,遵守本校规则,苟中道而违之,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谨严。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二也。

  三曰敬爱师友。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室,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勗,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辨,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对于师友之敬爱,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

  余到校视事仅数日,校事多未详悉,兹所计划者二事:一曰改良讲义。诸君既研究高深学问,自与中学、高等不同,不惟恃教员讲授,尤赖一已潜修。以后所印讲义,只列纲要,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或讲师口授,或自行参考,以期学有心得,能裨实用。二曰添购书籍。本校图书馆书籍虽多,新出者甚少,苟不广为购办,必不足供学生之参考。刻拟筹集款项,多购新书,将来典籍满架,自可旁稽博采,无虞缺乏矣。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以后会晤日长,随时再为商榷可也。

  学习亦为适应时代之预备

  ——在清华学校高等科演说词

  两种感想 鄙人今日参观贵校,有两种感想:一为爱国心,一为人道主义。溯贵校之成立,远源于庚子之祸变。吾人对于往时国际交涉之失败,人民排外之蠢动,不禁愧耻,而油然生爱国之心,一也。美国以正义为天下倡,特别退还赔款,为教育人才之用,吾人因感其诚而益信人道主义之终可实现,二也。此二感想,同时涌现于吾心中。夫国家主义与人道主义,初若不相容者,如国家自卫,则不能不有常设之军队。而社会之事业,若交通,若商业,本以致人生之乐利。乃因国界之分,遂反生种种障碍,种种垄断。且以图谋国家生存、国力发展之故,往往不恤以人道为牺牲。欧洲战争,是其著例。吾人对现在国家之组织,断不能云满意,于是学者倡无政府主义,欲破坏政府之组织,以个人为单位,以人道为指归。爱国主义与世界主义之不相容,盖如此矣。而何以在贵校所得之二感想,同时盘旋于吾心中?岂非以今日为两主义过渡之时代,吾人固同具此爱国心与人道观念欤?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之过渡,求之事实而可征。今日世界慈善事业,若红十字会等组织,已全泯国界。各国工会之集合,亦以人类为一体。至思想学术,则世界所公,本无国别。凡此皆日趋大同之明证。将来理想之世界,不难推测而知矣。盖道德本有三级:(一)自他两利;(二)虽不利己而不可不利他;(三)绝对利他,虽损己亦所不恤。人与人之道德,有主张绝对利他,而今之国际道德,止于自他两利,故吾人不能不同时抱爱国之心与人道主义。惟其为两主义过渡之时代,不能不调剂之,使不相冲突也

  对清华学生之希望 吾人之教育,亦为适应此时代之预备。清华学生,皆欲求高深之学问于国外,对于此将来之学者。尤不能无特别之希望,故更贡数言如下:

  一曰发展个性 分工之理,在以己之所长,补人之所短,而人之所长,亦还以补我之所短。故人类分子,决不当尽归于同化,而贵在各能发达其特性。吾国学生游学他国者,不患其科学程度之不若人,患其模仿太过而消亡其特性。所谓特性,即地理、历史、家庭、社会所影响于人之性质者是也。学者言进化最高级为各具我性,次则各具个性。能保我性,则所得于外国之思想、言论、学术,吸收而消化之,尽为“我”之一部,而不为其所同化。否则留德者为国内增加几辈德人,留法者、留英者,为国内增加几辈英人、法人。夫世界上能增加此几辈有学问、有德行之德人、英人、法人,宁不甚善?无如失其我性为可惜也。往者学生出外,深受刺激,其有毅力者,或缘之而益自发愤;其志行稍薄弱者,即弃捐其“我”而同化于外人。所望后之留学者,必须以“我”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所同化。学业修毕,更遍游数邦,以尽吸收其优点,且发达我特性也。

  二曰信仰自由 吾人赴外国后,见其人不但学术政事优于我,即品行风俗亦优于我,求其故而不得,则曰是宗教为之。反观国内,黑暗腐败,不可救疗,则曰是无信仰为之。于是可信从基督教,或以中国不可无宗教,而又不愿自附于耶教,因欲祟孔子为教主,皆不明因果之言也。彼俗化之美,仍由于教育普及,科学发达,法律完备。人人于因果律知之甚明,何者行之而有利,何者行之而有害,辨别之甚析,故多数人率循正轨耳。于宗教何与?至于社会上一部分之黑暗,何国蔑有,不可以观察未周而为悬断也。质言之,道德与宗教,渺不相涉。故行为不能极端自由,而信仰不可不自由。行为之标准,根于习惯;习惯之中,往往有并无善恶是非之可言,而社交上不能不率循之者。苟无必不可循之理由,而故与违反,则将受多数人无谓之嫌忌,而我固有之目的,将因之而不得达。故人境问禁,入国问俗,不能不有所迁就。此行为之不能极端自由也。若夫信仰则属之吾心,与他人毫无影响,初无迁就之必要。昔之宗教,本初民神话创造万物末日审判诸说,不合科学,在今日信者盖寡。而所谓与科学不相冲突之信仰,则不过玄学问题之一假定答语。不得此答语,则此问题终梗于吾心而不快。吾又穷思冥索而不得,则且于宗教哲学之中,择吾所最契合之答语,以相慰藉焉。孔之答语可也,耶之答语可也,其他无量数之宗教家、哲学家之答语亦可也。信仰之为用如此。既为聊相慰藉之一假定答语,吾必取其与我最契合者,则吾之抉择有完全之自由,且亦不能限于现在少数之宗教。故曰信仰期于自由也。明乎此,则可以勿眩于习闻之宗教说矣。

  三曰服役社会 美洲有取缔华工之法律,虽由工价贱,而美工人不能与之竞争,致遭摈斥,亦由我国工人知识太低,行为太劣,而有以自取其咎。唐人街之腐败,久为世所垢病。留学生对于此不幸之同胞,有补救匡正之天职。欧洲留学界已有行之者,如巴黎之俭学会,对于法国招募华工,力持工价与法人平等及工人应受教育之议。俭学会并设一华工学校授工人以简易国文、算术及法语,又刊《华工杂志》,用白话撰述,别附中法文对照之名词短语,以确华工之知识。英国留学生亦有同样之事业,其所出杂志,定名《工读》。是皆于求学之暇,为同胞谋幸福者也。美洲华工,其需此种扶助尤急,而商人巨贾,不暇过问,惟待将来之学者急起图之耳。贵校平日对于社会服役,提倡实行,不遗余力,如校役夜课及通俗演讲等,均他校所未尝有。窃望常抱此主义,异日到美后,推行于彼处之华工,则造福宏矣。

  ……

前言/序言

  不久前,刚刚读完马建强先生寄来的《民国先生》一书。好生感慨。这本书讲述了蔡元培的成长史,品味了作为父亲的梁启超的家书,解读了实业教育家张謇、陈嘉庚、李光前的教育救国梦想,介绍了教育出版双子星座张元济与陆费逵,描绘了徐志摩、胡适的名人雅集,以及夏丏尊、叶圣陶、朱自清的文人情谊,特别是最后一章《歌声中的学校,学校里的歌声》,栩栩如生地回望了民国校园里的弦歌,民国先生们的理想与行状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是啊,尽管那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代,教育仍然有尊严,大师依然有风范,校园照旧有弦歌。民国教育,的确是值得教育史学家们好好研究的问题。

  差不多同时,苏州古吴轩出版社老总专程来北京,送来《典范苏州》首批三册(《昆曲》《刺绣》《吴语》)。他们告诉我,这套书涉及“听声”(昆曲、评弹、吴语、吴歌)、“读城”(古典园林、山水名胜、古镇乡村、街巷里弄)、“博物”(年画、刺绣、雕刻、织物)、“品味”(苏帮菜、小吃记、饮食经、物产录)、“识人”(名士贤人、廉吏大人、才子佳人、大师奇人)和“传道”(学风、家风、文风、民风)。这套书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我也非常喜欢。在今年的全民阅读推荐图书50种评选的过程中,作为评委的我,也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这套书。

  古吴轩的领导还带来一套民国教育家的书系样书,希望我能够写个序言。这套书包括梁启超《为学与做人》、张伯苓《欲成事者须带三分傻气》、蔡元培《学养》、陶行知《行是知之始》、梅贻琦《大学的意义》、胡适《做不受人惑的人》和叶圣陶《养成习惯,就是教育》等。我最初有些犹豫,因为我知道,这些民国时期的教育大家,每个人都是一座丰碑,都是一个教育的宝库,选编他们的著作,没有深厚的功力,是难以胜任的。但是,古吴轩的这套书,竟然是编辑们自己选编的!

  我仔细翻阅了这套样书,且不说装帧之雅致精美,开本之玲珑可爱,仅就内容而言,也是情趣盎然的。如胡适,编者选择了《我梦想一个理想的牢狱》《青年人的苦闷》;蔡元培,编者选择了《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朋友是外在的我》;张伯苓,编者选择了《欲成事者须带三分傻气》《奋斗即是生活的方法》;梁启超,编者选择了《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以及给孩子的若干家书。这些选文,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可读性强,对今天仍然有借鉴作用。也就是说,这套书的读者对象,是普罗大众。

  转念再想,现在专家们选编的民国教育家的书已经很多了——我自己也曾选编出版了《叶圣陶教育名篇选》《叶圣陶教育箴言》《陶行知教育箴言》等。这些选编的角度,多半从教育切入。但是,每个编辑都是优秀的读者,而由读者选编的大师作品还不多见。读者选编的标准,可以不考虑体系,不考虑理论,甚至不考虑是否为代表作品,只要想一件事:喜欢。

  我总算理解了出版社与编辑的良苦用心,自然也乐意担任这套书的总主编,为他们摇旗呐喊,理由只有一个——

  让更多的人走进民国大师们的精神世界,走进民国先生们的教育世界,倾听先生的趣话,总结过去的经验,思考教育的未来。

  朱永新

  2015年8月23日

  写于北京滴石斋


《学术的星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一、引言 在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长河中,知识分子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以笔为犁,以墨为壤,耕耘着思想的沃土,播撒着文明的种子。他们的学识,不仅是个人才华的体现,更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他们的精神,不仅仅是个人品德的标榜,更是社会进步的灯塔。《学术的星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一书,旨在深入探寻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波澜壮阔的精神画卷,勾勒出他们独特的思想轨迹、价值追求与文化担当,从而展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本书不触及《学养》一书的具体内容,聚焦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历史舞台上留下的精神印记。 二、思想的熔炉:不同时代的学术流派与思想变革 本书将系统梳理中国古代自先秦至明清时期,不同时代涌现的代表性学术流派。从诸子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到儒、道、法等思想的融合与发展;从魏晋玄学的清谈与逍遥,到隋唐佛教的兴盛与本土化;从宋明理学的理性批判与道德重建,到晚明思想的解放与反思。我们将探讨这些流派的形成背景、核心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先秦的百家争鸣: 探讨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思想家的核心主张,分析他们如何奠定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基石。例如,儒家强调仁爱、礼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崇尚自然无为、逍遥自在,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富国强兵,这些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社会的政治、伦理和文化格局。 汉代的独尊儒术与经学繁荣: 分析董仲舒如何将儒学与阴阳五行等思想融合,为皇权统治提供合法性,以及汉代经学的章句训诂传统如何影响了后世的学术研究范式。 魏晋南北朝的玄学与佛教传入: 探讨竹林七贤等玄学家的思想,他们对人生意义、宇宙奥秘的探讨,以及佛教如何在中国传播并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宗派。 隋唐的文化融汇与学术发展: 介绍科举制度的建立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影响,以及当时诗歌、哲学、史学等领域的辉煌成就。 宋明理学的兴起与争鸣: 深入剖析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理学家的思想体系,重点关注“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命题,以及不同流派之间的论战。 明清的学术转型与思想解放: 探讨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对传统思想的批判与反思,以及他们对政治、经济、历史、民生等问题的关注,为近代思想的萌发奠定了基础。 本书将不仅仅是罗列学术思想,更在于揭示这些思想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社会关切以及知识分子在其中所扮演的推动者、批判者与传承者的角色。 三、精神的脊梁: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品格与担当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他们不仅仅是学问的载体,更是道德的楷模、时代的良心。本书将重点描绘知识分子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独特品格与精神担当。 “士”的自觉与理想: 追溯“士”阶层的形成与演变,分析“士”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感和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种使命感贯穿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生命始终。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 探讨知识分子如何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政治实践相结合,以及他们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如何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贡献力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智慧: 分析知识分子在面对顺境与逆境时的不同态度,他们如何坚守原则,不随波逐流,如何在个人荣辱与家国大义之间做出抉择。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与担当: 颂扬那些在黑暗年代里,敢于发出独立声音,坚持真理,不畏强权的精神。他们是历史长河中不灭的星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忧患意识: 探讨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他们如何通过著书立说、直言进谏等方式,警示统治者,呼唤改革,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 描绘那些在民族危难之际,以身殉国,坚守民族尊严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牺牲,是对生命最高贵的诠释,也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体现。 “耻于 the same bed but different dreams”的独立人格: 强调知识分子在政治潮流中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们不盲从,不苟同,始终保持着批判性的眼光和独立的人格。 本书将通过大量历史事例,生动展现这些精神特质,让读者深刻理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何能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坚实脊梁。 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知识分子的传道授业与学术实践 知识分子群体不仅是思想的创造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本书将聚焦于他们在教育、著述、学术交流等方面的贡献。 传道授业,薪火相传: 探讨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从私塾、书院到官学,分析知识分子在其中扮演的“传道者”角色。例如,孔子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奠定了中国教育的基石;朱熹在白鹿洞书院的讲学,成为理学传播的重要途径。 著书立说,造福后世: 介绍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分析知识分子通过著述如何系统地记录、总结和传播知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例如,《史记》、《资治通鉴》、《本草纲目》、《永乐大典》等,无一不是知识分子呕心沥血的结晶。 学术辩驳,思想碰撞: 展现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以及由此带来的思想革新。例如,王安石变法中的学术争论,以及宋明理学内部的相互辩驳,都推动了学术的进步。 文化交流,融汇东西: 简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与域外文化的交流中的作用,例如,玄奘西行取经,利玛窦来华传教等,虽然角度不同,但都体现了知识分子在文化传播与融合中的身影。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抱负: 深入剖析知识分子肩负的文化使命感,他们不仅致力于个人的学问精进,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的未来贡献智慧。 本书将通过对这些实践的细致描绘,展现知识分子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 五、时代的镜像:知识分子与社会变迁的互动 知识分子并非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他们的思想与行动,始终与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本书将探讨知识分子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 政治风云中的知识分子: 分析知识分子在朝堂之上、政治斗争中的角色,他们如何辅佐君王,如何参与改革,又如何因政治变迁而遭遇坎坷。例如,魏徵的直谏,文天祥的抗元,都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国家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生活的观察者与参与者: 探讨知识分子如何观察和记录社会百态,他们的文学作品、史学著作常常是了解古代社会最生动的窗口。例如,杜甫的诗歌,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景象。 经济发展的推动者与反思者: 分析部分知识分子在经济思想上的贡献,以及他们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例如,顾炎武对治国策的探讨,包含了对经济发展的思考。 文化思潮的引领者与回应者: 探讨知识分子如何引领当时的文化思潮,又如何回应社会大众的思想需求。 技术进步的记录者与启蒙者: 虽非主流,但也有部分知识分子关注技术发明与应用,记录科技成果。 本书将呈现一幅幅知识分子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画卷,展现他们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扮演的多元角色。 六、结论 《学术的星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一书,通过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思想、品格、担当、传承与社会互动等多个维度的深入探究,力求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知识分子群像。他们是中华文明的守护者,是思想的开拓者,是道德的践行者,更是民族精神的脊梁。他们的学识,是智慧的灯塔;他们的精神,是永恒的激励。阅读本书,不仅是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探索,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品质的追溯与传承。本书旨在提供一个不含《学养》具体内容,但能引发读者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深刻认识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这本《学养》的时候,我本来没抱太大的期待,觉得不过是市面上常见的那些“成功学”或者“人生导师”类的读物,充斥着大道理和空洞的鸡汤。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它一股沉静而厚重的气息吸引住了。作者的文字不像很多书那样试图一上来就抓住你的眼球,而是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用一种非常平和的方式,逐渐将你带入一个更加深邃的思考空间。我尤其喜欢它在讲道理时不直接灌输,而是通过一些我从未想过的视角,或者是一些我以为早已熟知却被重新解读的现象,来引发我自己的思考。比如,书中关于“如何真正意义上学习”的论述,它并没有罗列什么学习方法,而是从我们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本质出发,探讨了“学”与“养”之间那种潜移默化的联系。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学习”只是信息的堆砌,而真正的“学养”则是一种内在的沉淀和升华,是在日常的点滴中,在与世界的互动中,逐渐塑造出的内在品质。这种挖掘到根源的解读,让我对过往的学习经历有了全新的审视,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评分

读完《学养》,我的第一感觉是“轻盈”。不是那种因为内容空洞而产生的虚浮感,而是一种心灵被涤荡后的轻松。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但真正打动我的,是他在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那种超然的态度和深邃的智慧。他谈论“价值”、“意义”、“追求”,但从不显得宏大叙事,而是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融化在对生活细节的描绘和对个体经验的审视之中。比如,他没有直接告诉你什么是“幸福”,而是通过描述一个清晨的阳光,一次偶然的相遇,或者一杯热茶的温度,来让你体会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这种“化繁为简”的表达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是真正属于“人”的书,是关乎我们内心真实需求的。我尤其欣赏他关于“边界”的论述,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连接”和“融合”的当下,他却提醒我们,清晰的边界不仅不会阻碍连接,反而能让连接更加健康和持久。这种逆向而行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真的像它的名字一样,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滋养,让我觉得自己的内在,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很难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它不是那种辞藻华丽、堆砌词语的风格,也不是那种直白生硬、缺乏温度的叙事。更像是一种经过时间沉淀后的智慧,流淌在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触动人心。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同样是讲道理,这本书就显得如此不同?或许是因为它不“教导”,而是“启发”;不“评判”,而是“共鸣”。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作者的一个观点,或者他引用的一个故事,而停下来,陷入沉思。有时会觉得,原来自己一直以来对某件事的看法是如此狭隘;有时又会觉得,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隐秘的想法和感受。特别是关于“成长”的探讨,作者没有将成长描绘成一个线性向上攀升的过程,而是用一种更包容、更动态的视角,去理解成长中的挫折、迷茫,甚至偶尔的停滞。他告诉我,真正的成长,不是为了达到某个外在的标准,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完整、更自在的自己。这种价值观的传递,对于正在经历人生种种挑战的我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

当我读到《学养》关于“如何与过去的自己和解”那一部分时,我几乎落泪了。这本书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总能在不经意间触碰到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作者的文字有一种温柔的力量,它不会强迫你接受什么,也不会逼迫你去改变什么,而是用一种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方式,引导你去看待那些曾经让你痛苦、让你纠结的过往。他没有去分析童年创伤,也没有去探讨心理机制,而是从一种更宏观、更人文的角度,去解读“时间”和“经历”在我们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他把过去比作一棵古树,那些年轮、那些疤痕,都是它生命轨迹的一部分,它们构成了今天的这棵树。而我们也一样,过去的经历,无论好坏,都塑造了现在的我们。与其与之对抗,不如学会接纳,学会从那些经验中汲取养分,让它们成为滋养我们前行的力量。这种观点让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所谓的“放下”并非遗忘,而是与过去建立一种全新的、更积极的关系。这本书让我明白,学养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人生深刻的理解和包容。

评分

我必须说,《学养》这本书在我的阅读体验中,属于那种“润物细无声”的类型。它不像那些跌宕起伏的小说,或者充满锐利观点的社论,那样能立刻在情绪上产生巨大的波动。相反,它更像是一杯温热的茶,入口微苦,回味甘甜,在不经意间,就能温暖你的整个身心。书中探讨的很多话题,比如“如何看待时间”、“如何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连接”,都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但作者的处理方式却独树一帜。他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也没有要求读者必须遵循某种模式。更多的时候,他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你面前铺展出一幅幅精美的画卷,然后轻轻地在你耳边说:“你看,这里有一条小径,你可以试试看。”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独处”的章节,作者并没有将独处描绘成一种孤独的惩罚,而是将其升华为一种自我充盈、自我对话的宝贵时光。他用非常优美的笔触,描绘了独处时内心的丰富与宁静,让我一度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热闹”和“陪伴”的过度追求。这种细腻而深刻的洞察,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引导。

评分

大家名作,值得阅读和学习

评分

大家之作

评分

非常好的书,适合仔细阅读。

评分

书早收到,大致翻了翻,感觉还可以吧,有空了好好看看

评分

大家名作,值得阅读和学习

评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

非常好的书,值得推广。赶紧入手。

评分

评分

喜欢、用心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