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CCIE路由交换v5实验指南

思科CCIE路由交换v5实验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亚军 著
图书标签:
  • CCIE
  • 思科
  • 路由交换
  • 网络技术
  • 实验指南
  • V5
  • 认证
  • 网络工程师
  • Cisco
  • 网络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847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250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思科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36
字数:11776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涵盖了思科路由交换CCIE考试中的绝大部分内容,特别适合作为准备参加思科认证考试人员的备考用书,同时也适合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网络分析员、网络主管和网络设计人员阅读。
  本书用通俗易性的语言详细地阐述了思科CCIE认证的整体框架,以完备的实验和调试信息展示了网络技术实现细节,是实际动手操控思科设备和通过CCIEv5.0认证的必备参考。详尽、客观地介绍了思科CCIEv5.0的实验体系,通过大量实验展示了思科网络技术的细节,是备考思科CCIEv5.0必读手册。

内容简介

  本书面向广大的网络工程师及对网络感兴趣的读者,旨在帮助读者成为一名优秀的思科网络工程师,进一步成为IT界认可度*高的**思科CCIE工程师。思科公司推出CCIE认证已有20年,考试大纲一直在更新换代,2014年6月思科把路由交换CCIE大纲升级到版本5.0(Version 5.0)。大纲对知识体系做了进一步优化,使大纲更接近于现实网络。笔者作为在国内**CCIE培训机构任职多年的专业金牌讲师,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编写了这本《思科CCIE路由交换v5实验指南》。本书分6篇,分别从网络基础、路由协议(涵盖eigrp、OSPF、BGP、IPv6、路由控制等)、IPSec VPN、组播技术、MPLS技术、服务质量、交换技术等方面,对CCIE考试大纲的内容进行*面覆盖,而且对知识点进行*为细致的*面实验,实验中涵盖理论讲解、拓扑描述、实验步骤、调试信息和排错步骤等内容,一步步地向读者演示每一个知识点。

作者简介

  周亚军,主持了思科和汶川人民政府合作的“支蜀援川”培训;思科公司官方next-level系统课程视频作者;专职思科路由交换、运营商技术讲师;思科双CCIE(R&S; CCIE、ISP CCIE);华为HCIEv2.0*一人。主持了索尼中国网络技术培训。

目录

第1篇 路由基础
第1章 路由器的基本概述 / 2
1.1 理论基础和场景需求 / 3
1.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3
1.3 路由器基本实验 / 4
第2章 认识IP地址 / 11
2.1 IP地址基础 / 12
2.2 认识IP地址的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13
2.3 IP基础实验步骤 / 14
第3章 静态路由配置 / 16
3.1 路由原理和基本的静态路由 / 17
3.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18
3.3 静态路由实验步骤 / 18
3.4 实现静态默认路由 / 21
第4章 PPP链路和相关认证 / 23
4.1 PPP基础和场景需求 / 24
4.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26
4.3 PPP实验步骤 / 26
第2篇 动态路由协议
第5章 RIP协议 / 32
5.1 RIP理论基础和场景需求 / 33
5.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34
5.3 RIP实验步骤 / 34
5.3.1 配置RIPv1并观察有类路由 / 34
5.3.2 认识和配置RIPv2 / 36
5.3.3 观察RIP的自动汇总 / 38
5.3.4 RIP的单播更新和PASSIVE / 42
5.3.5 RIPv2的认证 / 42
5.3.6 RIPv1和RIPv2的兼容性问题 / 44
第6章 IPv6基础 / 47
6.1 通过无状态自动配置获得地址 / 48
6.1.1 认识IPv6地址和了解SLAAC / 48
6.1.2 无状态自动配置实验需求及
拓扑描述 / 51
6.1.3 实现IPv6的SLAAC无状态自动
配置 / 51
6.2 有状态自动配置IPv6地址 / 54
6.2.1 认识IPv6有状态的含义 / 54
6.2.2 配置有状态自动配置IPv6地址 / 54
6.3 RIPng下一代RIP协议 / 58
6.3.1 RIP下一代协议理论 / 58
6.3.2 RIPng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59
6.3.3 RIPng实验步骤 / 60
第7章 eigrp协议 / 69
7.1 增强的IGRP理论基础 / 70
7.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71
7.3 eigrp实验步骤 / 71
7.3.1 基本的eigrp和通告路由 / 71
7.3.2 观察eigrp的重传机制 / 72
7.3.3 eigrp的邻居关系排错 / 73
7.3.4 观察和计算eigrp的metric度量值 / 75
7.3.5 eigrp的等价负载均衡 / 77
7.3.6 实现eigrp的非等价负载均衡 / 81
7.3.7 观察eigrp的路由自动汇总和实现手工汇总 / 84
7.3.8 实现eigrp的默认路由 / 89
7.3.9 实现eigrp认证 / 91
7.3.10 实现eigrp的STUB末节配置 / 92
7.3.11 实现eigrp的Leak-map / 96
7.3.12 配置命名的eigrp / 98
7.4 eigrp for IPv6理论基础 / 101
7.5 eigrp for IPv6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101
7.6 eigrp for IPv6实验步骤 / 102
7.6.1 建立简单的eigrp for IPv6邻居 / 102
7.6.2 eigrp for IPv6的认证 / 103
7.6.3 修改eigrp for IPv6其他一些参数以实现优化 / 103
第8章 OSPF协议 / 106
8.1 OSPF的理论基础 / 107
8.2 OSPF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107
8.3 OSPF实验步骤 / 107
8.3.1 基本的多区域OSPF配置 / 107
8.3.2 OSPF路由器ID / 110
8.3.3 OSPF邻居排错 / 111
8.3.4 理解和实现OSPF网络类型 / 118
8.3.5 OSPF的特殊区域1――末节区域 / 127
8.3.6 OSPF的特殊区域2――NSSA区域 / 134
8.3.7 实现完全末节区域和ABR的
重分布 / 142
8.3.8 观察和认识OSPF的LSA / 144
8.3.9 讨论和配置OSPF的转发地址Forward Address / 150
8.3.10 配置OSPF虚链路 / 153
8.3.11 实现OSPF身份验证 / 157
第9章 实现OSPFv3 / 165
9.1 OSPFv3理论基础 / 166
9.2 OSPFv3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166
9.3 OSPFv3实验步骤 / 166
9.3.1 建立基本的OSPFv3邻居 / 166
9.3.2 实现OSPFv3特殊区域 / 168
9.3.3 OSPFv3实例的用途和配置举例 / 170
9.3.4 OSPFv3的认证和默认路由 / 171
9.3.5 认识OSPFv3的LSA / 172
9.3.6 ASBR上实现OSPFv3外部路由汇总
配置 / 177
9.3.7 ABR上完成域间路由汇总 / 178
9.3.8 实现OSPFv3的虚链路 / 178
第10章 路由控制 / 179
10.1 基本的路由重分布和实验目的 / 180
10.2 基本的路由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180
10.3 重分布实验 / 180
10.3.1 配置基本的重分布 / 180
10.3.2 用distribute-list控制路由更新 / 183
10.4 路由控制高级工具应用 / 188
10.4.1 实验目的 / 188
10.4.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189
10.4.3 实验步骤 / 189
第11章 BGP和IPv6高级技术 / 200
11.1 建立BGP邻居关系及相关排错 / 201
11.1.1 BGP邻居关系理论描述 / 201
11.1.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202
11.1.3 基本的BGP配置和邻居排错
实验 / 202
11.2 路由黑洞理论及演示 / 208
11.2.1 BGP路由黑洞概念、产生的原因 / 208
11.2.2 BGP黑洞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209
11.2.3 BGP黑洞实验步骤 / 209
11.3 Aggregation汇总路由 / 216
11.3.1 实验目的:了解和掌握BGP聚合 / 216
11.3.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216
11.3.3 BGP汇总实验步骤 / 217
11.4 移除私有的AS号码和条件性通告 / 224
11.4.1 特性理论基础 / 224
11.4.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225
11.4.3 移除私有的AS号码和条件性通告特性实验步骤 / 225
11.5 BGP的路由反射器和联邦 / 229
11.5.1 BGP的路由反射器和联邦理论
基础 / 229
11.5.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230
11.5.3 实验步骤 / 230
11.6 BGP团体属性及其应用 / 235
11.6.1 BGP团体属性描述 / 235
11.6.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235
11.6.3 BGP团体属性实验 / 236
11.7 BGP选路原则实验 / 243
11.7.1 BGP选路原则理论 / 243
11.7.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244
11.7.3 BGP选路原则实验步骤 / 244
第12章 多协议BGP对IPv6的支持 / 264
12.1 多协议BGP对IPv6的支持 / 265
12.1.1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265
12.1.2 实验步骤 / 265
12.2 IPv6手工Tunnel和自动Tunnel / 271
12.2.1 IPv4向IPv6过渡理论基础 / 271
12.2.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271
12.2.3 IPv6隧道技术实现 / 272
第3篇 VPN技术
第13章 IPSec VPN技术 / 278
13.1 站点到站点的VPN / 279
13.1.1 IPSec理论基础 / 279
13.1.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281
13.1.3 站点到站点的IPSec VPN实验
步骤 / 282
13.2 DMVPN动态多点VPN / 290
13.2.1 DMVPN理论基础 / 290
13.2.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291
13.2.3 DMVPN实验步骤 / 291
13.3 VRF环境下的DMVPN / 302
13.3.1 VRF环境下的DMVPN理论基础 / 302
13.3.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303
13.3.3 带VRF的DMVPN配置步骤 / 304
第14章 LDP(标签分发协议) / 310
14.1 标签分发协议 / 311
14.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312
14.3 标签分发协议实验 / 312
14.3.1 建立整个拓扑的IGP / 312
14.3.2 建立基本的LDP邻居以及LDP
发现 / 313
14.3.3 修改LDP的RID / 315
14.3.4 观察LSP通道 / 316
14.3.5 MPLS TTL Propagation繁衍 / 319
14.3.6 建立非直连的LDP邻居 / 321
14.3.7 MPLS MTU问题 / 321
14.3.8 标签的出方向通告控制 / 323
14.3.9 入方向的标签控制 / 324
14.3.10 LDP认证 / 325
14.3.11 MPLS LDP-IGP的同步 / 326
第15章 PE和CE路由协议之RIP协议 / 330
15.1 MPLS VPN路由架构和数据转发模型 / 331
15.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333
15.3 MPLS VPN实验步骤 / 333
15.3.1 运行SP运营商内部的IGP协议 / 333
15.3.2 运行运营商域内的MPLS协议 / 334
15.3.3 配置PE的VRF / 336
15.3.4 配置PE设备之间的MP-BGP / 338
15.3.5 配置PE和CE的路由交互 / 340
15.3.6 PE 设备R1和R4的配置汇总 / 347
第16章 PE和CE路由协议之OSPF协议 / 351
16.1 MPLS环境下的OSPF理论 / 352
16.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352
16.3 MPLS下接入OSPF协议实验步骤 / 352
16.3.1 运行SP运营商内部的IGP协议 / 352
16.3.2 运行域内的MPLS协议-LDP / 353
16.3.3 配置PE设备的VRF / 356
16.3.4 配置PE(R1和R5)设备之间的
MP-iBGP / 357
16.3.5 配置PE和CE的路由交互 / 358
16.3.6 OSPF的SHAM-Link技术 / 361
16.3.7 PE设备的汇总配置 / 366
第17章 PE和CE路由协议之BGP协议和VPNv4路由反射器 / 368
17.1 BGP作为MPLS VPN的接入方案 / 369
17.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369
17.3 BGP作为客户协议接入MPLS VPN网络 / 369
17.3.1 完成SP内部的IGP / 369
17.3.2 完成域内的LDP / 370
17.3.3 配置PE的VRF / 372
17.3.4 配置PE和VPNv4的RR(R3)的邻居关系 / 373
17.3.5 配置PE-CE的eBGP / 375
17.3.6 解决eBGP CE端接收路由的问题以及验证标签情况 / 377
17.3.7 Import-Map和Export-Map的应用 / 381
第18章 PE和CE路由协议之eigrp协议 / 388
18.1 PE同CE运行eigrp协议的MPLS VPN / 389
18.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389
18.3 实验步骤 / 390
18.3.1 配置AS 100域内的IGP / 390
18.3.2 完成SP域内的MPLS协议LDP以完成外层标签分发 / 390
18.3.3 在PE上配置VRF / 392
18.3.4 在PE间配置MP-BGP / 393
18.3.5 完成PE-CE的路由协议 / 394
18.3.6 eigrp的SOO(Site Of Origin)防环机制 / 397
第19章 MPLS VPN接入互联网 / 400
19.1 接入互联网理论和需求 / 401
19.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401
19.3 实验步骤 / 402
19.3.1 利用MPLS VPN网络完成基本的CE间通信 / 402
19.3.2 通过路由泄露完成互联网的接入 / 407
第4篇 组播技术
第20章 IGMP协议 / 418
20.1 IGMP互联网组管理协议 / 419
20.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420
20.3 IGMP实验步骤 / 420
20.3.1 基本的IGMP配置 / 420
20.3.2 修改最后一跳位置的DR设备 / 422
20.3.3 组播网络的最后一跳的路由器同
IGMP加组设备的关系 / 423
20.3.4 观察IGMPv2的离开组播组 / 425
20.3.5 在最后一跳设备上实现加组的
控制 / 426
20.3.6 IGMPv3 / 428
第21章 PIM Dense-Mode协议无关组播的密集模式 / 430
21.1 协议无关组播-密集模式 / 431
21.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431
21.3 实验步骤 / 432
21.3.1 完成单播路由协议 / 432
21.3.2 完成组播设备的配置 / 433
21.3.3 配置加组以及测试 / 434
21.3.4 理解组播树的剪枝和嫁接 / 439
21.3.5 PIM协议的Assert声明机制 / 442
21.3.6 进一步探讨RPF检查机制 / 444
第22章 PIM Sparse-Mode协议无关组播的稀疏模式 / 447
22.1 组播稀疏模式 / 448
22.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450
22.3 实验步骤 / 451
22.3.1 IGP基本配置 / 451
22.3.2 配置组播网络 / 451
第23章 PIM SM中动态指定RP的Auto-RP方式 / 461
23.1 思科特有的自动RP / 462
23.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462
23.3 实验步骤 / 463
23.3.1 完成单播的IGP / 463
23.3.2 实现组播网络 / 463
23.3.3 Auto-RP方式指定RP / 464
第24章 PIM SM中动态指定RP的BSR方式 / 466
24.1 通过Bootstrp方式获得RP / 467
24.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467
24.3 实验步骤 / 467
24.3.1 完成拓扑中单播的IGP / 467
24.3.2 组建组播网络 / 468
24.3.3 用BSR方式配置RP / 468
第25章 Anycast RP任意播汇聚点 / 473
25.1 实验目的 / 474
25.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474
25.3 实验步骤 / 474
25.3.1 完成单播的IGP / 474
25.3.2 完成组播网络组建并配置
Anycast RP / 475
第26章 MSDP在域间组播的应用 / 479
26.1 MSDP在域间的应用 / 480
26.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480
26.3 实验步骤 / 481
26.3.1 完成两个AS的IGP / 481
26.3.2 完成AS 100和AS 200两个域内的
组播 / 481
26.3.3 完成MSDP 会话 / 483
26.3.4 完成接收者所在域内的RPF检查 / 485
26.3.5 通过MP-BGP的组播地址族完成RPF检查 / 487
第5篇 服务质量QoS
第27章 Classification & Marking分类和标记 / 493
27.1 分类和标记基础 / 494
27.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495
27.3 QoS分类和标记实验 / 495
27.3.1 按照一层特性来给数据分类 / 495
27.3.2 根据二层特性来给数据分类并做
Marking / 496
27.3.3 匹配三层特性来做Marking / 497
27.3.4 依赖四层或者高层信息来做
Marking / 499
第28章 CB-WFQ基于类的加权公平队列 / 501
28.1 队列理论基础 / 502
28.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502
28.3 实验步骤及参数理解 / 503
28.3.1 直接配置Bandwidth的带宽值 / 503
28.3.2 用百分比的方式来配置CB-WFQ / 504
28.3.3 用最后一种remaining(剩余)方式来
修改 / 506
28.3.4 对默认分类的修改 / 507
28.3.5 修改CB-WFQ的其他参数 / 508
第29章 CB-LLQ基于类的低延时队列 / 511
29.1 CB-LLQ基于类的低延时队列基础 / 512
29.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512
29.3 实验步骤 / 512
29.3.1 采用MQC的方式配置基本的
CB-LLQ / 512
29.3.2 采用带宽百分比的方式配置低延时
队列 / 514
第30章 RED早期检测随机丢弃和
CB-WRED连用机制 / 516
30.1 早期检测随机丢弃基础 / 517
30.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518
30.3 实验步骤 / 518
30.3.1 基于接口的WRED(加权早期随机丢弃) / 518
30.3.2 CB-WRED基于类的WRED / 521
第31章 流量整形和监管 / 524
31.1 承诺访问速率 / 525
31.1.1 承诺访问速率基础 / 525
31.1.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525
31.1.3 实验步骤 / 526
31.2 CB-Policing基于类的流量监管 / 529
31.2.1 基于类的流量监管基础 / 529
31.2.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530
31.2.3 实验步骤 / 531
31.3 GTS通用流量整形 / 536
31.3.1 通用流量整形基础 / 536
31.3.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537
31.3.3 实验步骤 / 537
31.4 CB-Shaping基于类的流量整形 / 540
31.4.1 基于类的流量整形基础 / 540
31.4.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540
31.4.3 实验步骤 / 540
第32章 链路分片和交叉离开(LFI) / 544
32.1 链路分片和交叉离开(LFI)理论基础 / 545
32.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546
32.3 实验步骤 / 546
第6篇 交换技术
第33章 VLAN技术 / 552
33.1 VLAN和端口VLAN ID / 553
33.1.1 VLAN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553
33.1.2 VLAN实验步骤 / 554
33.2 创建VLAN的方式 / 555
33.2.1 VLAN理论基础 / 555
33.2.2 实验步骤 / 556
第34章 Trunk协议和本征VLAN技术 / 559
34.1 Trunk干道协议 / 560
34.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560
34.3 干道协议实验步骤 / 561
34.3.1 IP地址和Access的基本配置 / 561
34.3.2 配置基本IEEE的DOT1Q Trunk / 561
34.3.3 移除或者增加Trunk链路上VLAN的流量 / 562
34.3.4 关于DTP协议 / 563
34.4 Native VLAN本征VLAN / 568
34.5 本征VLAN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569
34.6 本征VLAN实验步骤 / 569
34.6.1 完成路由器接口的配置及交换机上VLAN的配置 / 569
34.6.2 完成Trunk的配置并在Trunk链路修改Native VLAN / 570
34.6.3 发散思维 / 571
第35章 VTP协议 / 573
35.1 VTP协议基础 / 574
35.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574
35.3 实验步骤 / 575
35.3.1 配置两台设备间的Trunk / 575
35.3.2 验证并配置VTPv2 / 575
35.3.3 透明模式 / 580
35.3.4 VTPv3 / 581
第36章 Private VLAN私有VLAN技术 / 584
36.1 私有VLAN基础 / 585
36.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585
36.3 实验步骤 / 585
36.3.1 设置VTP的模式 / 585
36.3.2 创建主VLAN和辅助VLAN,并把辅
助VLAN关联到主VLAN上 / 586
36.3.3 把接口关联到VLAN / 587
第37章 以太链路聚合 / 591
37.1 以太链路聚合 / 592
37.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592
37.3 实验步骤 / 592
37.3.1 配置PAgP的二层以太通道 / 592
37.3.2 用LACP配置以太通道 / 594
37.3.3 配置以太通道的负载方式 / 595
37.3.4 配置三层的以太通道 / 596
第38章 STP生成树协议 / 598
38.1 STP生成树协议基础 / 599
38.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603
38.3 实验步骤 / 604
38.3.1 配置基本的Trunk和Access / 604
38.3.2 观察默认STP及桥ID的作用 / 605
38.3.3 设置不同VLAN的根和备份根 / 610
第39章 通过Port-Priority完成VLAN间流量的负载均衡 / 612
39.1 理论基础 / 613
39.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613
39.3 实验步骤 / 614
39.3.1 完成VLAN和Trunk的配置 / 614
39.3.2 把SW1配置成为VLAN10和
VLAN100的根 / 615
39.3.3 通过修改cost值或者Port-Priority可以做到VLAN间的负载均衡 / 616
第40章 生成树的Uplinkfast和
Backbonefast / 619
40.1 生成树的Uplinkfast和Backbonefast介绍 / 620
40.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622
40.3 实验步骤 / 623
40.3.1 完成设备的基本初始化 / 623
40.3.2 配置Uplinkfast / 624
40.3.3 配置Backbonefast / 625
第41章 快速生成树RSTP和多实例生成树MSTP / 629
41.1 快速生成树RSTP / 630
41.1.1 快速生成树RSTP基础 / 630
41.1.2 快速生成树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633
41.1.3 RSTP实验步骤 / 634
41.2 MSTP多实例生成树 / 638
41.2.1 MSTP多实例生成树理论基础 / 638
41.2.2 多实例生成树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639
41.2.3 MSTP实验步骤 / 640
第42章 STP增强安全特性 / 644
42.1 Portfast快速端口 / 645
42.2 BPDUGuard BPDU保护 / 646
42.3 BPDUFilter BPDU过滤 / 647
42.4 ROOTGuard根保护 / 649
第43章 Loopguard实现 / 651
43.1 Loopguard基础 / 652
43.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652
43.3 实验步骤 / 653
43.3.1 基本配置 / 653
43.3.2 制造一个生成树环路 / 654
43.3.3 配置Loopguard来阻止二层环路 / 655
第44章 VLAN间路由 / 657
44.1 VLAN间路由基础 / 658
44.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658
44.3 实验步骤 / 659
44.3.1 完成基本的VLAN和Trunk配置 / 659
44.3.2 配置可路由端口 / 660
44.3.3 配置SVI / 661
44.3.4 配置路由协议 / 662
第45章 DHCP和DHCP中继代理 / 664
45.1 DHCP基础 / 665
45.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665
45.3 实验步骤 / 665
45.3.1 配置PC客户端通过DHCP自动获得地址 / 665
45.3.2 配置DHCP服务 / 665
第46章 HSRP热备冗余协议 / 668
46.1 HSRP热备冗余协议基础 / 669
46.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669
46.3 实验步骤 / 670
46.3.1 配置VLAN、Access和Trunk等基本配置 / 670
46.3.2 配置HSRP / 671
46.3.3 对HSRP参数的优化 / 673
46.3.4 配置HSRP的跟踪 / 674
第47章 GLBP网关负载协议 / 676
47.1 GLBP网关负载协议基础 / 677
47.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677
47.3 实验步骤 / 677
47.3.1 搭建基本的网络环境 / 677
47.3.2 用路由器来模拟PC / 679
47.3.3 配置和观察GLBP / 680
47.3.4 观察GLBP的其他特性 / 681
第48章 交换机端口安全 / 684
48.1 端口安全基础 / 685
48.2 实验步骤 / 685
48.2.1 使能端口安全 / 685
48.2.2 验证端口安全的违规行为 / 686
48.2.3 验证MAC地址学习方式 / 687
第49章 DHCP Snooping,DAI和IP源保护 / 690
49.1 局域网交换机安全基础 / 691
49.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692
49.3 实验步骤 / 693
49.3.1 完成交换机的VLAN创建、划分端口及SVI / 693
49.3.2 完成DHCP的基本配置 / 694
49.3.3 在交换机上完成DHCP Snooping / 695
49.3.4 实现DAI(动态ARP监测)技术 / 698
49.3.5 IP源保护技术、跟踪IP到端口的关联、抵御IP地址欺骗攻击 / 699
第50章 uRPF-单播逆向路径转发 / 702
50.1 单播逆向路径转发基础 / 703
50.2 实验需求及拓扑描述 / 703
50.3 uRPF实验步骤 / 704
50.3.1 完成基本网络配置 / 704
50.3.2 配置严格的uRPF / 707
50.3.3 通过默认路由完成源的严格uRPF
配置 / 708
50.3.4 通过ACL旁路严格的uRPF / 709
50.3.5 配置松散的uRPF / 710
50.3.6 通过ACL旁路松散的uRPF / 711
附录A 重点网络词汇 / 713

前言/序言

  序
  首先引用一句话:为技术而疯狂!以自勉。
  我从事网络技术教育已经11年之久,并于2013年5月成为数据中心DC CCIE亚洲第一人,与马海波共同创建了第一个DC CCIE实验室,中国的第一批数据中心CCIE大都出自该实验室,从事安全CCIE教育的这些年,培养出的安全CCIE已达到了769人。
  话说在思科网络工程师(以及华为网络工程师)教育界近期发生了一些事情:我和军哥(安德)离开了之前的公司,开山立派另起一家——乾颐堂网络实验室,我们的口号就是,为您想得更多。所以军哥倾尽心血,把以往的文档和手册整合成了这本书,这本书不是零散地讲解某些命令,而是系统地逐个实验透彻讲解,对我们自己的学员及广大网络学习者都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军哥尽最大努力尝试在理论和实践这个天平上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理论指导配置,配置实现真正的需求。军哥在我们实验室的“卦”中为“潜龙勿用”,含义就是说,必须坚定信念,隐忍待机,如龙潜深渊,藏锋守拙,不用不等于无用,就如同此书,希望您用到时也可以拿来查一查,学一学。
  同时更欢迎大家来乾颐堂CCIE实验室参观和学习,这里还有更多的知识(安全、运营商、数据中心,等等)等着您。
  现任明教教主  秦柯
  关 于 作 者
  周亚军,即安德老师,乾颐堂CCIE实验室创始人之一,CCIE(路由交换CCIE、运营商CCIE)No.28385,思科认证CCSI讲师,华为HCIE No.2198。思科客座讲师,主持思科和汶川人民政府合作的“支蜀援川”,思科公司官方next-level系统课程视频作者,专职从事思科网络技术培训时间6年,截至现在培养出200多名CCIE,CCNP级别的初中级工程师不计其数,这些学子广泛就职于百度、思科、腾讯、华为等公司;2014年成为华为HCIE v2.0第一人,培养出数百名的华为实施工程师,其中多名佼佼者成为华为HCIE。2014年乾颐堂网络实验室创建之后更致力于培养综合性人才,开发了以思科为主线,综合了华为、H3C和Juniper,形成系统化一站式网络工程师培训模式。
  前  言
  随着时代的变迁,互联网这个名词从2000年的泡沫变成了如今任何一个现代人都无法离开的东西,中国的网络集成商也是一代又一代繁衍和更迭,但是无论国内舆论的呼声有多么的高涨,CCIE这个头衔依旧是全球网络设备厂商最认可的认证(没有之一)。笔者作为网络培训的一根“老油条”,接触了太多的学员和太多厂商的设备,之所以还坚守在思科的阵营中,因为一点:思科的知识体系和培训体系是最全面的。
  反过来我们再来论述另外的一个话题,即基础问题,引用一位前辈的话,如同地基不牢,房子早晚会坍塌是同一个道理。那么路由交换就是整个互联网的根基,是广大网络工程师的根基,本书就从最基本的IP地址开始讲起,一步步帮你把地基打牢。CCIE的方向性也随着时代有了更多的内容,比如协作(曾经的语音)、数据中心(曾经的存储)、无线技术,但所有这些都摆脱不了路由交换的影子。
  再来讨论第三个话题,也就是路由交换CCIE认证的问题,笔者曾经为思科“next-level”体系录制过一套视频,当时的预言已经成为现实:每个人都可以轻松接触到网络,每个人都可以轻松操控网络,因为当下最先进的思科IOS模拟器完全可以在普通的个人计算机上运行。也就意味着读者可以轻松地背着一个“实验室”上下地铁(历历在目的是曾经的一个上海学员在地铁上向我咨询网络问题,而他正是通过手提电脑的模拟器在完成作业时遇到了技术细节问题),甚至是喝咖啡时,也可以开启身边的模拟器进行联系。
  书中绝大部分实验都正式在模拟器上完成过,仅仅有5%左右的实验是通过真机实现的(总有个别特性模拟器是无法实现的),但请不要因为一棵树而放弃一片森林。本书中所用到的IOS,如无特殊说明采用的是15.x的IOS(这也是思科路由交换CCIE v5认证考试的系统)。
  接下来我们来聊一下路由交换CCIE v5的认证过程,一个基本观点是,思科CCIE虽然是思科除了CCAr之外最高的认证,但是它并不需要一级一级地从CCNA、CCNP,最后才能考取CCIE,它允许考生直接参加CCIE认证考试。对思科路由交换CCIE v5来讲,它依旧由两部分组成:你必须首先参加在VUE考点的CCIE笔试部分(400美金),其考试代码为400-101,然后才能参加CCIE实验部分的考试(1600美金),CCIE实验部分为8小时,其中包括2~2.5小时的排错、灵活的0.5小时诊断部分以及剩余的配置部分。本书为CCIE实验部分所准备,而且更加关注排错思想的指导,因为排错是最考验考生的试题部分。本书更注重实验指导,当然不乏经典理论。
  最后来聊一下本书的结构,几乎每个章节都是按理论阐述、拓扑描述、实验步骤来完成的。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实践是理论的最终实现,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实验步骤方面辅以调试信息和排障思路。总而言之,本书的结构用最贴近读者的方式去实现。最后还需要叮嘱的是,任何一个知识都需要一遍又一遍练习才能够掌握,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道理颠扑不破。
  本书的结构
  我需要CCIE吗
  最重要的是你应该明白,CCIE是一项高端的IT认证,它不是娱乐,也不是所谓的“大神”,它仅仅是一项生存的技能,而且是需要通过大量学习和练习(甚至是一些运气)才能通过的认证。当然这个技能会给你的将来带来很多便利,比如:
  更好的薪水;
  良好的职业规划;
  出国的优势;
  晋升的优势;
  人脉的优势。
  最后笔者想说,奔跑吧,兄弟们,CCIE不是遥不可及,所有CCIE都是在做了巨量的CCIE实验才取得了“大神”的标牌,本书将给你巨大的帮助!
  笔 者
  介  绍
  思科Cisco Certified Internetwork Expert(CCIE)认证可能是整个网络界最具挑战的国际认证了,到本书出版时,全球大约有46 000多名CCIE,当然被承认的CCIE的数目远远少于这个数目。它几乎已经成为你是否是一名合格CCIE的标准,同时也成为很多IT公司(不仅仅是网络集成公司)的一种入职标准,甚至其他网络硬件厂商也会以你是否是一名CCIE作为一种衡量标准。可以这样认为:在网络界CCIE会提升你的一个“学历”标准,如果你是一名专科生,那么在别人眼里将会有本科生的待遇;如果你是一名本科生,那么在别人眼里将会有研究生的待遇。是的,是这样的,没错!
  本书专门针对路由和交换考生,当然你应该已经知道路由和交换是网络的基础,是整个大厦的基石。同时思科还提供其他几种CCIE认证,本书覆盖了RS CCIE Version5.0考试大纲Lab部分的绝大部分实验,同时本书的最大特色就是Lab,Lab,再Lab;实验,实验,再实验,这是通过CCIE认证考试的不二法则。在此,我们列出思科CCIE认证列表作为参考,更具体的内容请到http://www.cisco.com/web/learning/certifications/expert/ccie_rs/index.html  查看:
  CCDE;
  CCIE Collaboration;
  CCIE Data Center;
  CCIE Routing & Switching;
  CCIE Security;
  CCIE Service Provider;
  CCIE Service Provider Operations;
  CCIE Wireless。
  每一名CCDE或者CCIE备考者都需要通过笔试,比如路由交换考生需要通过编号为400-101的考试,然后才有资格预定CCIE Lab考试。
  对于CCIE路由交换v5实验部分你应该已经知道它将是完整的8小时,而且包含了如下三部分:2小时(弹性的0.5小时)的排错(这是非常考验你的基础的一部分)+0.5小时的诊断部分+其他时间的配置部分,如下图所示。
  CCIE路由交换v5考试内容和所占比例:
  CCIE RS v5  Written%  Lab%
  1.0.0 网络原理  10  0
  2.0.0 二层技术  15  20
  3.0.0 三层技术  40  40
  4.0.0 VPN技术  15  20
  5.0.0 基础安全  5  5
  6.0.0 基础服务  15  15
  以上实验部分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

用户评价

评分

!!!!!!!!!!

评分

还不错,书页颜色更白一点就好了

评分

还算可以吧,没有想象中的好,知识点比较全面

评分

部分内容翻译质量实在堪忧,好书让狗给翻译了

评分

好,正版,送货速度相当快

评分

完美

评分

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

书写得不错

评分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