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设计史(第2版)

中国艺术设计史(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燕靖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艺术史
  • 中国设计史
  • 艺术设计
  • 设计史
  • 文化艺术
  • 高等教育
  • 教材
  • 艺术
  • 历史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123665
版次:2
商品编码:1191500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4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艺术设计史(第2版)》以时间为线索,对中国从上古时期延续到近代的设计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分析。分别对陶器、玉器、衣饰、织物、金属器物、漆器、家具陈设、车船、建筑、园林、书籍、广告、石刻及墓室壁面设计等内容进行对设计方法及思想进行介绍、分析和总结。

目录

再版说明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远古·设计的萌芽与奠基
一、上古传说与圣人造物
二、从拣取生产生活资料到制作工具
三、原始玉器制品
四、陶器制作与器型设计
五、搴木茹皮的衣饰产生
六、养蚕缫丝与织造工艺
七、原始社会的建筑

第二章 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设计的发展与成熟
一、青铜器、铁器的制作工艺与形制设计
二、陶器与原始瓷器的形成及实用设计
三、冠冕服制与深衣华饰
四、车船制造业的设计与规范
五、建筑技术与建筑特色形成
六、诸子百家思想中的造物观念
七、《考工记》的成书背景及设计思想

第三章 秦汉·设计的自在与成熟
一、食器、文具的种类与设计
二、铜灯、铜炉与铜镜的设计形制
三、漆器业的兴盛与漆艺设计
四、服饰与织物纹样设计
五、家具、陈设物与木作业设计
六、秦汉时期的车辆结构与设计
七、农用工具的使用与设计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设计的延传与疾进
一、瓷器时代与瓷器设计
二、旷世奇服,华彩衣装
三、漆器及木作业设计
四、机械制造与设计
五、寺院、石窟设计
六、士文化背景下的园林艺术
七、墓前石刻、陵墓及墓室壁面设计

第五章 隋唐五代·设计的诗意与华章
一、仓储设施与大运河的工程设计
二、隋唐长安的城市布局设计
三、瓷器具的工艺设计
四、唐三彩的釉彩工艺
五、金属制品的奇巧设计
六、冠服形制与女子妆饰
七、织锦织绫纹样设计与“陵阳公样”
八、漆器与家具设计
九、唐代书籍装帧设计
十、赵州桥的设计特色
十一、杂糅南北风格的五代十国设计
十二、中外设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第六章 宋辽金西夏·设计的纷繁与林立
一、《清明上河图》与城市布局
二、宋代名窑及其设计特色
三、辽、金瓷器及其工艺特色
四、金属制器与工艺设计
五、漆器品种与髹漆工艺
六、宋代丝织品种及其设计特色
七、宋辽金西夏服饰
八、宋辽金西夏的家具设计
九、宋版书的书籍设计
十、宋辽金的园林设计
十一、商业发展与商业艺术设计
十二、宋代设计思想与理论的发展

第七章 元代·设计的多元与交融
一、元建筑与元大都城垣规划
二、元代名窑与瓷器设计
三、金属工艺及品种设计特色
四、“纳石失”织锦及纹样设计
五、黄道婆的棉纺织工具改进
六、元代服饰设计
七、家具品种与工艺制作
八、漆器品种与制作工艺
九、书刊装帧设计
十、元代农器图谱与文献记载

第八章 明代·设计的规制与变革
一、紫禁城的营建与布局
二、瓷业的繁荣与品种发展
三、丝织业的四大产区与丝织锦品种的特色
四、朝服制度与服饰设计
五、吉祥图案的寓意
六、明代家具的种类与工艺设计
七、雕版印刷与书籍装帧
八、明代造船业
九、文献中记载的艺术设计

第九章 清代·设计的交替与衰落
一、瓷业的繁荣与品种多样
二、丝棉织业与云锦工艺
三、服饰规制与服饰设计
四、清代家具及“三大作”特色
五、园林种类与设计
六、建筑形制与建筑设计
七、西学东渐与西方技术的影响

第十章 近现代·设计的转变与更新
一、近现代工业的发展与近现代设计的转型
二、瓷业的艰难生存与品种特色
三、丝棉织品与花样设计
四、服饰的改良与推陈出新
五、家具与陈设品设计
六、商业招贴与商标设计
七、报刊、书籍设计的新样式
八、建筑形式的变迁与建筑的类型特征
九、新型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与使用
十、传统手工艺行业的日趋式微
尾声 新生与发展——中国艺术设计事业发展新历程
古典工艺文献索引
中国艺术设计史(第2版) 一、导言:时间的长河与艺术的熔炉 纵观人类文明的璀璨星河,中国艺术设计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东方美学和深邃的文化底蕴,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它并非一成不变的古老遗迹,而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进、融合、创新的动态过程。《中国艺术设计史(第2版)》正是这样一本力图梳理和呈现这份宏大叙事的著作。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各个时期的艺术品,而是尝试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文化、科技、哲学思潮,展现艺术设计如何作为时代的镜像,反映并塑造着人类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从远古时期朴拙而富有生命力的陶器纹饰,到秦汉时期恢弘大气的宫殿建筑与精美绝伦的金石玉器;从魏晋南北朝的佛教艺术辉煌,到隋唐时期雍容华贵的盛世气象;从宋代文人雅士的清雅意趣,到明清时期精工细作的极致追求;再到近现代艺术设计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的变革与新生,本书试图勾勒出一条清晰而富有逻辑的脉络。我们不仅关注“是什么”,更侧重于“为什么”。为什么在某个时代,某种艺术风格会兴盛?这种风格的形成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它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这些都是本书希望通过深入的学术探讨和严谨的史料考证来解答的问题。 《中国艺术设计史(第2版)》的编纂,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全面、深入的视角,去理解中国艺术设计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它不仅仅是对“美”的陈述,更是对“创造”过程的解码,对“文化”基因的追溯,对“时代”精神的捕捉。本书相信,理解过去的设计,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并启迪未来。 二、史前与先秦:文明的曙光与最初的形制 在中国艺术设计的漫漫征途中,史前时期是其萌芽与初生的阶段。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以其流畅的线条、鲜活的色彩和充满象征意义的纹饰,向我们展示了早期人类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崇拜以及朴素的审美追求。这些器物上的几何纹、动物纹、人面纹,不仅是装饰,更是先民们对世界认知的图腾和语言。它们揭示了早期人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图案组织能力以及对色彩的运用意识。 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以其极致的黑色、精细的轮制工艺和高挑的造型,展现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审美水平的飞跃。薄如蛋壳的陶器,体现了匠人高超的技艺,也反映了人们对器物功能之外的精致化和形式感的追求。 进入青铜时代,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其雄浑壮丽的造型、神秘莫测的纹饰和精湛的铸造工艺,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标志。饕餮纹、夔纹、龙纹等纹样,不仅具有神秘的宗教和政治象征意义,更展现了早期中国艺术设计的宏大叙事和想象力。这些青铜器,如鼎、簋、尊、爵等,不仅仅是礼器,更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其设计体现了对秩序、和谐以及尊卑等级的深刻理解。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变革和思想的活跃,艺术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漆器工艺的成熟,使得精美华丽的图案得以在生活器物上呈现;玉器制作更加精细,造型趋于写实与象征相结合;金银错工艺的出现,更是将金属装饰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的设计,开始摆脱对纯粹神权和王权的依附,更多地融入了世俗生活和个人情感的表达,为后来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秦汉与魏晋南北朝:统一的帝国与文化的碰撞 秦代的艺术设计,集中体现了帝国统一后的恢弘气势和国家力量。秦始皇陵兵马俑,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其规模宏大、造型逼真、气势磅礴,不仅展现了高超的雕塑技艺,更深刻地反映了秦朝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对死亡世界的想象。砖瓦、陶俑等建筑构件和陪葬品的设计,也体现了秦朝统一的度量衡和规范化的设计理念。 汉代艺术设计,在继承秦代风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写实与生活气息。汉画像石、画像砖上的人物、动物、神话故事等题材,以其简洁有力的线条和生动的叙事性,展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人们对生死、神灵和宇宙的理解。丝绸的染色和织锦技术在汉代达到顶峰,精美的图案和色彩赋予了丝织品极高的艺术价值,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媒介。铜镜的设计也日趋精美,纹饰丰富,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时期。佛教的传入,对中国艺术设计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佛教石窟艺术,以其宏伟的规模、精美的雕塑和壁画,将印度的佛教造像风格与中国本土的审美情趣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佛教艺术风格。佛像的造型、服饰、姿态,以及壁画中的故事情节和色彩运用,都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交融与创新。 与此同时,玄学思潮的兴盛,也影响了文人的审美情趣。山水画的萌芽、书法艺术的成熟,都体现了更加自由、写意、追求精神境界的设计理念。竹林七贤的洒脱不羁,成为了这一时期文人心目中的理想形象,也体现在当时的艺术设计之中。 四、隋唐:盛世气象与开放包容 隋唐时期,中国古代艺术设计迎来了其第一个高潮。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对外交流频繁,这些都为艺术设计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唐代建筑,以其宏伟壮丽、色彩鲜艳、气势磅礴而著称。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宫殿寺庙的设计,都体现了盛唐的自信与气度。斗拱结构的应用,使得建筑更加坚固且富有装饰性。唐代彩绘陶俑,造型生动,姿态各异,人物形象丰富,服饰华丽,色彩鲜明,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生活风貌,展现了唐人开放包容、自信乐观的精神风貌。 唐代绘画,特别是人物画和山水画,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等大师的作品,无论是人物的传神写照,还是山水的意境营造,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壁画艺术在唐代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供养人、经变故事等,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展现了盛唐时期艺术的极致魅力。 唐代书法,以其雄浑奔放、变化多端而著称,王羲之的行书、颜真卿的楷书、张旭的草书,都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印章、金银器、珠宝首饰等工艺美术,在唐代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充满异域风情,反映了唐代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合。 五、宋代:理性之美与文人情怀 宋代艺术设计,相较于唐代的恢弘大气,更趋向于理性、内敛、精致和诗意。这种转变,与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文人阶层的兴起密切相关。 宋代绘画,特别是山水画和花鸟画,达到了中国古代绘画的顶峰。范宽、郭熙、李唐等人的山水画,注重对自然山水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悟,追求意境的营造和精神的表达。马远、夏圭的山水画,则以其“残山剩水”的意境,展现了宋代文人含蓄内敛的精神追求。花鸟画,如赵佶的《芙蓉锦鸡图》,更是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宋代陶瓷,是中国艺术设计史上的一座高峰。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等五大名窑,各具特色,釉色温润,造型典雅,纹饰简洁,体现了宋人对材质、色彩和造型的极致追求。这些瓷器,不仅仅是日用品,更是文人案头的雅玩,寄托着他们对自然、对生活的美好情怀。 宋代建筑,虽然不如唐代宏伟,但在功能性、舒适性和艺术性上都有所发展。园林艺术在宋代也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苏州园林等至今仍是世界园林艺术的典范。 宋代文人的生活美学,也深刻影响了艺术设计。插花、焚香、点茶、挂画等“四般闲事”,都体现了宋人精致而富有情趣的生活态度。这些生活方式,也体现在当时的器物设计和空间布置之中。 六、元明清:多元融合与工艺的巅峰 元代,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其艺术设计在继承宋代的基础上,融入了蒙古族独特的文化元素。青花瓷的出现,是元代陶瓷史上的一大创举,其蓝白分明的色彩和奔放的图案,受到了广泛的喜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代艺术设计,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元的特点。宫廷艺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规整、秩序和华丽。民间的艺术设计,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生活情趣。景德镇的青花瓷,在明代继续发展,形成了永乐、宣德、成化等不同时期的独特风格。家具设计,明式家具以其简洁流畅的线条、精湛的榫卯结构和优雅的造型,成为中国家具史上的一个高峰。 清代艺术设计,是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最后一个辉煌时期。在继承明代的基础上,清代艺术在继承中求创新,在融合中显特色。景德镇的瓷器,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珐琅彩、粉彩等工艺的出现,使得瓷器的色彩更加丰富,图案更加精美。宫廷建筑,如故宫、颐和园等,规模宏大,装饰华丽,体现了清朝皇室的至高无上和对西方艺术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如玉雕、漆器、象牙雕、景泰蓝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湛水平。然而,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传统艺术设计在近现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七、近现代与当代:变革、转型与未来 进入近现代,中国艺术设计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与转型。西方艺术思潮和设计理念的涌入,对中国传统艺术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的教育体系、新的创作媒介、新的审美观念,都在重塑着中国艺术设计的面貌。 辛亥革命后,一批留洋归来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开始将西方现代设计理念引入中国。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上海等地成为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中心,涌现出大量具有现代意识的设计作品,如海报、广告、书籍装帧等。 新中国成立后,艺术设计服务于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等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艺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创新和个性表达受到压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设计迎来了新的春天。市场经济的活力、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使得中国艺术设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创新性。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开始在全球舞台上崭露头角,并为世界艺术设计贡献着独特的中国智慧和东方美学。 《中国艺术设计史(第2版)》的编纂,正是为了系统地梳理和呈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它不仅是对过去成就的回顾,更是对当下现状的审视,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启示。本书希望通过深入的学术研究,揭示中国艺术设计内在的逻辑和演进规律,展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并为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迪。我们相信,理解并传承优秀的中国艺术设计传统,将是未来中国设计走向世界,并赢得尊重的重要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艺术设计领域充满兴趣的学习者,《中国艺术设计史(第2版)》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让我对这一宏大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尤其惊喜地发现,作者在梳理史脉的过程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名家名作,而是巧妙地将历史的演变与社会思潮、技术革新以及审美观念的变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例如,在探讨中国早期视觉传达设计时,作者深入分析了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等早期文字和图案的艺术化倾向,将其视为一种原始的设计思维萌芽。随后,又将目光投向唐宋时期的卷轴画、陶瓷纹饰,细致地剖析了其构图、色彩和叙事方式如何反映当时文人的审美趣味和哲学思想。这种将艺术设计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考察的方法,让我能够跳出纯粹的形式美感,去理解设计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和时代精神。书中对各个时期代表性设计案例的解读,也并非停留在表面,而是力求挖掘其创作背景、工艺流程以及在当时社会所扮演的角色,这使得我对中国古代设计从“器以载道”到“文以载道”的转变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书中穿插的许多细节,比如不同时期竹简、绢帛的材质对书写和绘画风格的影响,或者不同朝代官窑制度如何塑造了陶瓷器皿的审美标准,都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国艺术设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中国历史、哲学、科技、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华文明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艺术史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导师,娓娓道来,引导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去亲历中国艺术设计的每一次重要变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近现代中国设计转型时,并没有简单地将西方设计理念的“引入”作为主线,而是着重探讨了中国设计师如何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本土的文化自觉和创新精神。书中对民国时期海报、广告设计,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设计发展的论述,都充满了洞见。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中国风格”的探讨,是如何在东西方碰撞中逐渐形成,又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书中对一些被边缘化的设计领域,如包装设计、家具设计、服装设计的历史梳理,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们同样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和民族的审美追求。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讲述过程中,非常注重史料的翔实和逻辑的严谨,但又不失文学性的表达,使得阅读过程并不枯燥,反而引人入胜。例如,在描述20世纪初上海的商业广告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生动的细节,还原了那个时代城市的活力和设计的新生。同时,对不同时期设计教育的发展和演变,以及设计理论的引入和本土化过程的探讨,也为我理解中国设计教育的根基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中国艺术设计历史的求知欲,更启发了我对当下设计实践的思考。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当代设计趋势的爱好者,我发现《中国艺术设计史(第2版)》为我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回溯”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下设计的“为什么”和“如何”。这本书最令我称道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艺术设计史割裂成一个个孤立的时期或风格,而是巧妙地揭示了不同设计元素和理念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演变中,最终汇聚成今日中国设计的丰富图景。书中对于“文人画”对平面设计意境的影响,或者古代园林艺术中对空间序列和景观营造的思考如何体现在现代建筑和景观设计中,这些跨领域的联系分析,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在探讨不同时期代表性设计师的作品时,不仅仅是陈列,更深入地挖掘了他们创作背后的哲学思考、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独特理解。尤其是在讲述20世纪中叶至今的设计发展时,书中对改革开放后设计领域涌现出的多元化探索,以及中国设计师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寻找自身定位的叙述,让我看到了中国设计充满生命力的发展轨迹。这本书还特别强调了材料、工艺和技术在设计演进中的重要作用,从古代的青铜冶炼、漆艺技术,到近代的印刷术、摄影技术,再到当代的数字媒体和新材料,这些都清晰地勾勒出技术进步如何推动设计革新的脉络。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让我对中国设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了更宏大和深刻的认知。

评分

《中国艺术设计史(第2版)》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让我看到了中国艺术设计的历史不仅仅是风格的更迭,更是思想、技术与社会需求的不断交融和演进。我特别被作者在梳理中国设计史时所展现出的宏观视野和微观洞察所折服。书中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如何渗透到艺术设计的各个层面,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得以体现的论述,让我对中国艺术设计的精神内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分析古代建筑和园林设计时,作者不仅仅关注其形式美,更深入探讨了其背后蕴含的哲学理念和宇宙观。同时,书中对技术进步对设计形态的影响的考察也十分详尽,从早期手工技艺的精湛,到工业革命带来的批量生产,再到信息时代的数字化设计,清晰地勾勒出技术革新如何重塑设计的可能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中国近现代设计发展时,并没有简单地将西方设计视为“入侵者”,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中国设计师如何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和转化外来文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体系。书中对一些被低估的设计领域,如传统节日装饰、民间器物的设计,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深入挖掘,也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为我理解中国艺术设计的历史进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具深度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以其独特而深刻的视角,颠覆了我之前对中国艺术设计史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丰富、复杂且充满活力的历史进程。作者在阐述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脉络时,并没有局限于主流的、被广泛认可的作品和理论,而是挖掘了许多被忽视的、却同样具有重要价值的设计实践。比如,书中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如剪纸、刺绣、木雕等)的设计价值和历史地位的论述,让我对其艺术性和实用性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些传统工艺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智慧,它们在不同时期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和塑造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另外,作者对古代建筑装饰、民间艺术以及服饰文化等方面的深入分析,也让我看到了设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渗透和重要作用。书中通过对这些“非主流”元素的梳理,展现了中国艺术设计的底层逻辑和生命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形式追随功能”和“功能服务于形式”在中国设计史中不同阶段的辩证关系的探讨,这使得我对设计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古代哲学思想(如道家、儒家)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设计美学,以及西方设计理论传入后,中国设计师如何进行本土化转化的梳理,都极其精彩。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中国艺术设计史是一部充满韧性、不断融合与创新的历史,它既有辉煌的过去,也有无限的未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