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学成了大热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沉下心来在书法、绘画中寻求内心的平静。古有先贤以画入道,修身养性。而今天,学习国画亦能让我们从纷繁冗杂中脱身出来,让精神放松,在快节奏中寻求一份内心的安稳。
本套书不同于一般国画入门书的粗暴式案例教学,它娓娓道来,向初学者阐述了中国画特有的文化和审美情节,要先懂画才会画!先会看画、读画,才能学得更快更好。本套书分为四季百花、花鸟鱼虫、梅兰竹菊、山水林石四本,分别从四类常见的国画题材入手,从工具的挑选使用开始,手把手地为初学者讲述如何学习国画。并结合扇面、条屏等常见实用的国画形式组织案例,让读者们能够学以致用。
什么是山水画
山水画是以山川、林泉、云水、屋舍、舟马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国画。
山水画讲究的是在方寸之间,表现出或雄壮恢弘,或闲情逸趣,或可游可览、可戏可赏的文人士大夫情怀。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目前存世的比较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绘制的是春日踏青的景象,传达出的正是前面我们所讲的闲情逸趣的山水情怀。
飞乐鸟工作室,是由国内知名插画家飞乐鸟发起的绘画工作室。致力于传播“创享美丽生活”的理念,对生活永远怀有远大的梦想和朴实的情怀,通过绘画、手作、栽培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人发现并享受身边的乐趣,为帮助每个爱画画、爱动手的人创作出令人感动的作品而努力。其代表作《三天学会铅笔画》、《从0开始学素描》、《怎么画都可爱的生活涂鸦》、《飞乐鸟的手绘时光》系列等长期荣登全国各大书店畅销榜,更有数十种版权远销海外。
前言
第一章 以山为德,以水为性
壹-壹 咫尺天涯,山水画的格调.... 八.
认识山水画..... 八
浅绛山水小品..... 十
壹-贰 基本工具介绍..... 十二
山水画之工具..... 十二
掌握工具的性能..... 十四
第二章山水画四法
贰-壹 山水之笔法..... 十六
笔法六要四势..... 十六
笔锋使用技巧之一.... 十七.
笔锋使用技巧之二..... 十八
笔法的运用..... 十九
贰-贰 山水之墨法..... 二十一
墨之五彩..... 二十一
泼墨法、积墨法与破墨法..... 二十二
巧墨如一,墨法的运用..... 二十五
贰-叁 山水之色法..... 二十七
认识国画颜彩..... 二十七
何谓浅绛设色..... 二十八
重叠法和混合法..... 三十
贰-肆 山水之皴法..... 三十三
古人画山水,皴分十六家..... 三十三
常用皴法...... 三十五
皴法的运用..... 三十六
贰-伍 山水构图情趣..... 三十九
选景与构思..... 三十九
势与白,构图的准则..... 四十
经典构图..... 四十二
第三章 山水物象之描绘技法
叁-壹 山石的画法..... 四十四
国画中山石的分类..... 四十四
山石的绘制步骤..... 四十五
近山与远山的处理..... 四十七
叁-贰 林木的画法..... 四十八
树干的画法..... 四十八
树叶的画法..... 五十
常见树木的画法..... 五十二
叁-叁 云水的画法..... 五十四
云水在山水画中的作用..... 五十四
云水的绘制方法..... 五十五
叁-肆 点景物的画法..... 五十七
因势而定型..... 五十七
简单认识界画..... 五十八
点景物勾勒法..... 五十九
第四章 移舟泊渚,树低江清
肆-壹 山居图..... 六十二
肆-贰 停舟听风图..... 六十七
肆-叁 松下钓叟图..... 七十五
肆-肆 山舍访友图..... 八十三
肆-伍 病树前春图..... 九十
第五章 江山万里,横琴倚松
伍-壹 月下横琴图..... 九十六
伍-贰 雪夜归舟图..... 一百零四
伍-叁 秋林早霭图..... 一百一十四
附录 作品感的体现
山水画常用尺幅..... 一百二十四
山水临摹技巧..... 一百二十五
题款和印章..... 一百二十七
山水小品的简单装裱..... 一百二十八
隋唐伊始,山水画逐渐从人物画中脱离出来,开始独当一面。
究其原因,其实无非是士大夫在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的同时,依然希望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身不能归泉野,但情却要寄山水。
所以遍寻山水名家,如李唐宗室李思训、南宗鼻祖王维、书画博士米芾、一代画僧巨然等等,皆是能书能画能咏之辈。这些山水名家,一生浮沉,却因山水之宏大,而造就了心胸之豁达,能容人之不能容,更有气干凌云的豪情壮志。
这也正是山水的魅力所在。
在现今繁忙的生活节奏下,作为现代人很难抽出身来,融入到真正的大自然中去,人人都在为不同的物质目标而努力着,却忽视了自己的精神追求。我们不能做到说走就走,但却可以在嘈杂的一天即将结束,月半明时,灯半昏时,拿起笔,纵览江河,寄情山野。
画山水画,不需多么高超的技巧,亦不需大量的时间,要的只有心境,或者几净案明,或者内心澄净。
本书主要讲了两件事,第一,一些基本的山水画绘制技法,我们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调整了部分晦涩的古代技法,换以更易理解的现代血液,使其更易上手;第二,阐述了我们对于山水画以及如何学习山水画的看法,小者如山水的选景构图,大者如与人与景的哲学理念。
无论如何,请你在闲暇之时,跟着我们为你准备的这本书,于方寸之间,体会山水之乐、之趣、之闲、之惬意,真正做到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飞乐鸟工作室
工具与理念,双重赋能 《国画技法从入门到精通 山水林石》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绘画技法手册,更是一套完整的中国山水画学习体系。它在传授具体的绘画“工具”——笔墨技法的同时,更注重灌输深层的绘画“理念”。在讲解“皴法”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描摹山石表面的纹理,而是深入地探讨了不同皴法背后所蕴含的“骨法”,即如何通过笔墨来表现山石的结构和力量感。他会分析“雨点皴”如何表现岩石的斑驳,为何在描绘险峻山峰时能增强其厚重感。 而在“林石”的整体描绘上,书中强调的“经营位置”,即构图的艺术,让我认识到画面布局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对不同构图方式的详细讲解,如“高远”、“平远”、“深远”,以及如何通过“虚实相生”来营造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让我明白,一幅成功的山水画,需要画家有整体的把握和宏观的视野。我尝试着去运用这些构图原则,在创作中去安排山石、树木、流水的位置,力求达到画面的和谐与均衡。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水”的描绘。它不仅仅是讲解如何运用不同的笔法和墨色来表现水的形态,更是强调了水在山水画中所扮演的“灵动”和“生命”的角色。作者会分析不同的水流形态,如瀑布的飞流直下、溪流的蜿蜒曲折、湖水的平静如镜,如何通过不同的笔墨处理来传达其内在的韵律和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明白,国画的魅力在于“写意”,而“写意”离不开对自然万物内在精神的捕捉和表达。它不仅教授我如何“画”,更引导我如何“看”,如何“悟”,从而将技法与理念完美结合,赋予作品更深的内涵。
评分厚积薄发,技法精进 这本书的精髓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满足于“入门”,而是以一种“精通”的姿态,为读者铺设了一条通往更高境界的道路。在掌握了基础的笔墨技法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到了关于“林石”的专题。作者对山石的刻画,并非简单地描绘其形,而是深入地探讨了“山水林石”作为一个整体,在画面中的构成关系和意境营造。他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山石(如悬崖、峰峦、丘陵、岩石)的形态特征,以及如何在画面中通过构图、皴法、墨法的变化来表现它们的空间感、体量感和质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山骨”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强调了山石的骨骼结构对于整个山体稳定性和力量感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如何通过“骨法用笔”来塑造山石内在骨架的详细指导。 在讲解“树木”部分,作者更是将描绘个体树木的技法上升到了对“林”的整体把握。他讨论了如何根据山体的地势、光照条件来安排树木的种类、疏密、高低,如何用点叶、勾勒、染墨等多种手法来表现树木的姿态、生机和季节变化。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关于“水”的描绘,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背景元素,而是将其与山石、树木巧妙地融合,探讨了水在山水画中的作用,如烘托山势、增加灵动感、营造意境等。书中提供的多种描绘流水的方式,无论是急流、缓流还是瀑布,都给出了非常细致的步骤和技巧。 我尝试着将学到的技法融会贯通,开始尝试绘制一些独立的景物,比如一棵苍劲的老松,一块嶙峋的岩石,或是一片层叠的山峦。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精通”二字并非易事,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对自然的深入观察。但这本书所提供的清晰路径和严谨的指导,让我即使在遇到困难时,也能找到解决的方向。它让我明白,国画的魅力在于“写意”,而“写意”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写实基础之上的。
评分细节入微,启发思考 初次翻阅《国画技法从入门到精通 山水林石》,便被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所折服。这本书并非仅仅是一本技法教程,更像是一本关于中国山水画的“百科全书”,它将复杂的绘画过程分解成一个个易于理解的单元,并且对每一个单元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例如,在讲解“皴法”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几种常见的皴法,而是深入探讨了每一种皴法产生的历史渊源、表现特点以及适用的对象。他会详细地解释“披麻皴”是如何模拟岩石的层叠感,为何在表现湿润的山石时效果尤佳;也会分析“斧劈皴”的阳刚之气,以及它如何表现坚硬、陡峭的山体。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墨法”的讲解。作者不仅仅介绍了“浓、淡、干、湿”四种基本墨色,还深入地探讨了如何通过“积墨”、“破墨”、“宿墨”等技法来丰富画面层次,制造出丰富的墨色变化。他会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图例,演示如何通过对墨色的精妙运用,来表现山石的体积感、光影效果,以及水汽的弥漫。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导,用不同的毛笔蘸取不同比例的水和墨,去尝试表现同一块山石在不同光照下的明暗变化,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墨色在国画中的无限可能性。 书中对于“林木”的描绘,同样充满了匠心。作者并非仅仅教授如何画出一片树叶,而是引导我们去观察和理解树木的生长规律,分析不同树种的形态特征。他会教我们如何通过“点叶”的疏密、聚散来表现树木的繁茂或稀疏,如何通过“勾勒”的粗细、转折来表现树木的姿态和力度。更重要的是,作者鼓励我们去“写”树,而非仅仅“画”树,要通过笔墨来传达树木的生命力,以及它在自然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注重细节、启发思考的教学方式,让我觉得自己在学习的不仅仅是绘画技巧,更是在学习一种观察世界、理解自然的方式。
评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国画技法从入门到精通 山水林石》这本书,对于像我这样想要系统学习国画,但又缺乏专业指导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做的。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能够让初学者一步一步地深入,而不会感到无所适从。开篇部分,它从最基础的“笔墨基本功”入手,详细讲解了毛笔的执笔方法、运笔技巧,以及不同墨色、墨法的运用。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墨法”的讲解,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浓、淡、干、湿”的不同墨色在宣纸上的效果描绘得淋漓尽致,并配以大量的图例,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种墨法所能产生的不同质感和层次。 在掌握了基本的笔墨之后,书籍便开始引导我们学习“山水的基本构图”。作者并没有一下子放出复杂的范图,而是从最简单的“山石基本轮廓”开始,逐步讲解如何运用“皴法”来表现山石的质感和体积。书中对“披麻皴”、“斧劈皴”等几种常用皴法的讲解,都非常细致,不仅给出了描绘步骤,还分析了每种皴法在表现不同山体时的效果。我尝试着去临摹书中的简单范图,通过反复的练习,逐渐掌握了基本的笔墨运用和山石的造型。 随着学习的深入,书籍开始讲解“树木”的画法。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描绘单棵树木,而是强调了树木在山水画中的整体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树木的疏密、高低、姿态来丰富画面层次,增强画面的生气。在讲解“林石组合”时,作者更是将之前学到的技法融会贯通,指导我们如何将山石、树木、云水等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山水画。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让我感到非常充实,每掌握一项新技法,都能够立即在创作中得到应用,从而不断地积累信心和经验。它让我觉得,国画的学习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方法得当,持之以恒,每个人都能领略其中的乐趣。
评分初窥门径,心生向往 拿到这本《国画技法从入门到精通 山水林石》的时候,内心是充满期待的。一直以来,我都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迷恋那种“落笔生烟,点石成金”的意境,总觉得画面中蕴含着一种超越物质的东方哲学。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严谨的排版和清晰的图例,这让我这个零基础的初学者感到一丝安心。书的开篇部分,详细讲解了中国画的基本笔法、墨法,从最基础的“点”、“线”、“皴”开始,循序渐进地剖析了各种技法的形成原理和应用场景。我特别喜欢关于“皴法”的讲解,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和对比鲜明的图示,将披麻皴、斧劈皴、米点皴等几十种皴法一一拆解,并结合了大量的范例,让我得以直观地理解不同皴法所表现出的不同肌理和质感。例如,在讲解“披麻皴”时,作者不仅仅停留在技法的表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它如何模拟岩石松软、层叠的形态,并给出了几个非常实用的练习方法,比如用粗细、干湿不同的墨,通过线条的疏密、长短变化来表现山石的厚重感和体积感。 更令我赞叹的是,作者在讲解技法时,并没有将它们孤立地呈现,而是强调了技法与自然山水之间的联系。在介绍“点叶法”时,作者不仅细致地讲解了点叶的各种形态和变化,还穿插了对不同树种(如松树、柳树、杂树)在不同季节、不同光照下的形态观察和写生建议。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我感觉不仅仅是在学习一种绘画技巧,更是在学习如何去观察和理解大自然。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导,用毛笔蘸取不同浓淡的墨,去勾勒、去点染,虽然初时的作品稚嫩,但每一次的尝试都让我对山水画的奥妙有了更深的体会。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作者深厚的功底和教学的用心,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深入探索国画世界的决心。
评分循序渐进,学有所获 作为一名长期对中国传统水墨画心驰神往,但苦于无从下手的爱好者,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一本能够引领我入门的书籍。《国画技法从入门到精通 山水林石》的出现,无疑是我在这条探索之路上遇到的一个宝贵契机。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极其严谨和科学的编排结构。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复杂技法,而是从最基础的“用笔”和“用墨”开始,将每一种笔触、每一种墨色层次的处理都讲解得细致入微,并且配以大量清晰的示范图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笔墨语言”的解析,作者通过对不同笔法的剖析,如勾、皴、擦、点、染等,详细解释了它们在表现山石、树木时的不同效果。 在掌握了基本的笔墨之后,书籍循序渐进地过渡到了对“山水构图”的讲解。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经典作品分析,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三远法”在构图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来营造画面的空间感和意境。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导,去尝试绘制一些简单的山石轮廓,虽然初时画出的作品显得有些生硬,但在作者反复强调的“多看、多画、多思考”的指导下,我逐渐体会到了笔墨在画面中的流动性和生命力。 更让我欣喜的是,书中对于“林石”的刻画,并非是简单地将技法堆砌,而是强调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整体协调。例如,在描绘岩石时,作者不仅讲解了不同的“皴法”如何表现岩石的质感,还引导我们去思考岩石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在描绘树木时,作者同样强调了树木的形态与山体的呼应,以及不同季节下树木的生长状态。这种由点及面、由技法到意境的引导方式,让我觉得学习过程非常扎实,每一步的学习都能够转化为实际的绘画能力,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我继续深入学习的信心。
评分意境营造,情景交融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技法的传授,它更着力于引导读者理解和掌握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营造。在学习了基础的笔墨和结构之后,我发现书中关于“构图”的部分尤其引人入胜。作者将构图视为“经营位置”,强调了画面的整体布局、虚实关系、主次分明对于传达画面情感的重要性。他通过大量的范例,详细解析了“高远、平远、深远”等几种经典的山水构图方式,并指导读者如何运用“三远法”来表现空间的层次感和纵深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留白”的处理,作者强调了“计白当计黑”,讲解了如何通过巧妙的留白来营造画面的空灵感、意境的深邃感,以及引导观者去想象和体会画面之外的空间。 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讲解技法时,始终不忘强调“情”的融入。他认为,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抒发。在介绍描绘云雾、雨雪、朝霞等自然现象时,作者不仅细致地讲解了具体的绘画方法,更引导读者去感受这些景象所带来的不同情绪和氛围。例如,描绘云雾,不仅是表现其形态,更是要通过墨色的浓淡、笔法的虚实来传达云雾的飘渺、神秘,亦或是磅礴的气势。 我开始尝试将自己对自然的感悟融入到绘画中,不再仅仅是机械地模仿范例。当我描绘一座巍峨的山峰时,我试图去捕捉它的雄浑壮阔;当我描绘一片烟雨朦胧的远山时,我试图去表现那种朦胧、婉约的美感。这本书教会了我,国画的精妙之处在于“气韵生动”,而“气韵”的产生,离不开画家对自然景物的深刻体悟和情感的注入。每一次落笔,都似乎在与画面中的山水对话,去感受它们所承载的故事和情感。这种“情景交融”的创作体验,让我觉得绘画不再是一项孤立的技艺,而是一种与自然、与内心对话的生命活动。
评分范例丰富,临摹典范 在这本《国画技法从入门到精通 山水林石》中,我最看重的是其海量的、高质量的范例。对于一个初学者而言,理解抽象的笔墨技法往往需要具象化的参照。《国画技法从入门到精通 山水林石》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书中不仅仅提供了作者自己创作的范例,还引用了大量的古代名家画作,并将这些作品进行细致的拆解和分析。例如,在讲解“披麻皴”时,作者会选取一幅描绘江南山水的名作,然后详细分析画作中是如何运用披麻皴来表现湿润、连绵的山峦,并指导读者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模仿和借鉴。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破墨山水”的演示。作者会一步一步地讲解如何运用“破墨”技法来增强山石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并配以不同阶段的画面效果图,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墨色在宣纸上晕染、渗透的过程。对于如何描绘“松树”和“杂树”,书中也提供了非常详尽的范例,从树干的勾勒到树叶的点染,都给出了详细的步骤和技巧,并鼓励读者进行临摹。我花了很多时间去临摹书中的范例,每一次的临摹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在临摹的过程中,我不仅熟悉了笔墨的运用,更体会到了不同名家在处理同一题材时的独特风格和表现手法。 这本书的范例不仅仅是展示,更是教学。作者在分析范例时,总是能够点出其中的关键之处,比如构图的巧妙、笔墨的精到、意境的营造,并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优秀之处的原因。我发现,通过对这些范例的反复临摹和揣摩,我的笔墨技巧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对于如何组织画面、如何表现景物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成为了我案头最重要的参考书,我时常翻阅,从中汲取灵感和养分。
评分意境深远,人文情怀 《国画技法从入门到精通 山水林石》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技巧层面的提升,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哲学思想的深度感悟。在学习书中关于“山水意境”的章节时,我被作者对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思想的解读深深吸引。他不仅仅是讲解画面如何构图,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山水画为何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它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哲学思考。他会引用古人的诗句,结合画面进行解读,让我们体会到,每一幅山水画都是画家内心世界与自然景物对话的结晶。 书中关于“用笔”和“用墨”的讲解,也并非是孤立的技术训练,而是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韵”紧密相连。作者在讲解“皴法”时,不仅仅是描述其形态,更会阐述其所代表的“力量”和“质感”,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皴法来表现山石的“精神”。在描绘“云水”时,他会强调“留白”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虚实结合来营造画面的空灵之美,这让我联想到了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我尝试着在绘画中融入更多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当我描绘一处高峰时,我不再只是关注它的形状,而是试图去表现它所象征的“坚韧”和“永恒”;当我描绘一片烟波浩渺的江面时,我试图去捕捉那种“包容”和“宁静”的意境。这本书让我明白,国画的魅力在于“写意”,而“写意”的最高境界,是将外在的景物与内在的情感、精神融为一体。它教会了我,绘画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表达,更是一种心灵的修行,是一种与自然、与宇宙进行深刻连接的途径。
评分破译古法,师法自然 拿到《国画技法从入门到精通 山水林石》这本书,我最深的体会便是它对于“古法”的梳理和“师法自然”的引导。书中并非简单地将历代名家的技法堆砌,而是对这些“古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精炼,并用现代的语言和清晰的图例进行阐释。例如,在讲解“点叶法”时,作者会追溯其起源,分析不同时代、不同画家的点叶风格差异,并详细解释了如“介字点”、“攒点”等具体技法的应用。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破墨山水”的讲解。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破墨”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还引用了梁楷、徐渭等大师的经典作品,通过对比分析,让我们直观地理解“破墨”如何在画面中营造出层次感和立体感,以及如何在不经意间产生妙趣横生的笔墨效果。书中强调,学习“古法”并非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要理解其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本书在讲解技法时,始终不忘强调“师法自然”的重要性。作者反复提及,一切的笔墨技巧,都来源于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悟。他会在书中穿插大量的写生指导,教导我们如何去观察山石的纹理、树木的形态、云水的变化,并将这些观察所得转化为笔墨语言。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建议,走到户外去写生,去感受山间的风,去触摸岩石的质感,去体会溪水的流淌。这种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让我感觉自己的绘画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而是真正地与自然产生了连接。 它让我明白,国画的最高境界,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通过对“古法”的研习,我们掌握了表达的工具;通过“师法自然”,我们获得了灵感的源泉。这本书如同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们在这条艺术道路上,既能“承继”,又能“创新”,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
评分加快脚步俱乐部他不不不不单独
评分说实在话,京东活动300-200的时候,一下子买了好多书,真没办法一下子看完,书的质量挺好,没问题,在京东买书非常划算。
评分适合自学的书 挺好的 推荐!
评分讲的还是比较细。适合初学者。飞乐鸟系列的都不错。
评分书的纸质非常好!图片非常完美清楚!?
评分京东服务就是好,当天下单,第二天早上就收到货了,速度杠杠滴,书的品质也是无可挑剔的,看图就知道,再次就是必须感谢京东对:我们广大读者的支持和厚爱,搞的促销活动非常给力,下次还会继续光顾。
评分质量不错 内容丰富 物流快捷 快递服务到位
评分服务好对牙齿好佳洁士好用用着还不错是正品用着满意包装好物流速度快品牌好
评分质量还可以,货真价实,值得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