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速记手册(中医速记手册)

脉诊速记手册(中医速记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泳,陈俊琦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脉诊
  • 速记
  • 临床
  • 教材
  • 医学
  • 中医学习
  • 诊断
  • 穴位
  • 手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359648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780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速记手册
开本:64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围绕中医脉诊教材的学习要点,从多角度列出脉诊的知识点,内容包括:名称,脉形图,相类比的形象事物照片,鉴别方法要求,相应记忆歌诀,以及对应的症症。既注意了知识的系统性,又极具实用性。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中医脉诊的方法。书中详细描绘了28脉的脉形、特点和辨别方法,列举了相应的临床常见病证。书稿内容线索清晰,配图精美,文字简练,方便读者学习、记忆和查询。

作者简介

  黄泳,1967年12月出生。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针灸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从医经验:25年。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博士学位。专长于针灸治疗瘫痪、疼痛、针灸保健。

目录

一、脉诊的原理和临床意义
(一)脉诊的原理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二、诊脉部位
(一)脉诊部位的源流
(二)寸口诊法
三、诊脉方法
(一)脉象要素
(二)诊脉方法
(三)注意事项
四、正常脉象(平脉)
五、病脉分类
(一)浮脉
(二)沉脉
(三)迟脉
(四)数脉
(五)滑脉
(六)涩脉
(七)虚脉
(八)实脉
(九)长脉
(十)短脉
(十一)洪脉
(十二)微脉
(十三)紧脉
(十四)缓脉
(十五)芤脉
(十六)弦脉
(十七)革脉
(十八)牢脉
(十九)濡脉
(二十)弱脉
(二十一)散脉
细脉

精彩书摘

  1.第一印象
  数脉,一息六至,脉流薄疾,多为阴不胜阳,故脉来太过焉。
  2.全面接触
  (1)数脉是指脉来急促,一息五到六至(每分钟90次以上),如疾马奔腾。
  (2)与相类似脉的鉴别:数脉与常脉比较一息多一至,如脉来绷急如牵绳转索则为紧脉,数脉见无规律间歇的称为促脉,关部见数脉则为动脉。
  (3)临床意义:数脉为热证的主脉,多表现在心火和肾火;亦可见于虚证。有力实热,无力虚热。
  吐红咳嗽肺生疡:寸部见数脉,可见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或因肺痈而出现的咳嗽、咯血。左关侯肝胆,右关侯脾胃,若关部见数脉,则可见肝火和/或胃火。尺部见数脉,多主下焦阴虚火旺。
  (4)正常数脉:正常人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脉率加速。小儿年龄越小,脉率越快。儿童脉搏一息约六至左右(每分钟110次左右);婴儿脉搏一息约七至左右(每分钟120次左右),均为正常生理脉象。
  3.再三回味
  “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数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
  “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

前言/序言


《脉诊速记手册》是一部专为中医药学习者和临床工作者精心打造的实用工具书。本书致力于将脉诊这一传统中医的精髓,以最直观、最易于记忆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旨在帮助您在短时间内掌握脉象的辨识要领,大幅提升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本书并非一本包罗万象的脉学理论巨著,而是聚焦于“速记”这一核心目标,将复杂的脉象信息进行提炼、归纳和简化。我们深知,对于初学者而言,脉诊的入门往往伴随着对繁多术语、抽象概念的困惑。而对于经验丰富的医师,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快速回忆和比对脉象特征也至关重要。《脉诊速记手册》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痛点而生。 本书的独特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度提炼的核心要点: 我们摒弃了冗长的理论阐述,将每个脉象的形成原因、临床表现、相关病机以及辨证要点浓缩成简短精炼的语句。您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去理解深奥的文字,只需通过“一看即懂”的方式,快速建立起对该脉象的认知框架。 图文并茂的辅助记忆: 脉象的感知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视觉化的辅助尤为重要。本书精心设计了大量的插图和示意图,将抽象的脉象感受形象化。例如,我们会用生动的比喻来形容浮脉的“轻按如浮,重按如无”,用图示来展现弦脉的“按之如按琴弦”的触感,帮助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触觉体验紧密结合,加深记忆。 系统化的脉象分类与对比: 脉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彼此区别的。本书按照“浮、沉、迟、数、虚、实、滑、涩”等基本脉象,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的复杂脉象,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在每个章节,我们都会强调该脉象与其他易混淆脉象的显著区别,通过对比分析,让您一眼就能辨明脉象的特性。 情境化的临床应用提示: 脉象是诊断的依据,但最终要服务于临床治疗。因此,本书在介绍每个脉象时,都会简要提示其可能对应的常见病证和基本治法,帮助您将脉象的认识转化为实际的临床思维。这种“脉象—病证—治法”的快速关联,能有效提高您在问诊时的应变能力。 易于携带与查阅的版式设计: 本书采用轻便的开本设计,方便您随身携带,无论是在诊室、学习室,还是在通勤途中,都能随时翻阅,巩固所学。清晰的目录、索引以及简洁的排版,确保您能迅速找到所需信息,大大节省了宝贵的查阅时间。 本书的目标读者包括: 中医在校学生: 帮助您在学习初期快速掌握脉诊的基本功,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中医执业医师: 作为您临床诊断的便捷参考,帮助您在快速变化的临床场景中,精准辨识脉象,做出高效判断。 对中医脉诊感兴趣的养生爱好者: 为您提供一个通俗易懂的入门途径,让您也能初步领略中医脉诊的奥秘。 《脉诊速记手册》并非要取代系统的脉学理论学习,而是作为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得力助手。我们相信,通过本书科学的设计和精炼的内容,您将能更轻松、更快速地掌握脉诊的精髓,在中医学习和实践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一步。它将是您案头必备的实用工具,是您精进脉诊技艺的得力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位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情感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医。然而,中医理论体系的深奥常常让我望而却步。直到我发现了这本《脉诊速记手册》,我才觉得中医的大门正在向我敞开。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将复杂的脉诊知识,以一种极其简练和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的比喻非常巧妙,而且运用得恰到好处,让抽象的脉象瞬间变得生动具体。例如,对于“洪脉”,书中将其形容为“如波涛汹涌,来去奔放”,这种生动的画面感,瞬间就抓住了脉搏的力度和节律。而对于“迟脉”,则比喻为“如老牛拉车,缓慢而沉重”,这种沉重的缓慢感,也十分贴切。更让我感到欣喜的是,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脉象形态的描述,而是将脉象与脏腑功能、病理变化紧密联系起来。它会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某种脉象,这种脉象又可能预示着身体的哪些问题。这种“追根溯源”式的讲解,让我明白了脉诊的真正意义,不仅仅是辨别脉象,更是通过脉象来洞察身体的内在健康状况。

评分

我是一位对中医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一直以来都觉得中医博大精深,但又常常因为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术语而望而却步。直到我偶然间发现了这本《脉诊速记手册》,才真正打开了通往中医世界的大门。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速记”二字,但这绝不意味着内容的浅薄。相反,它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复杂的脉诊知识浓缩提炼,用最精炼的语言和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赞赏作者在讲解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比喻,它们如同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在我脑海中勾勒出各种脉象的形态。例如,对于“滑脉”,书中将其比作“珠玉滚滚”,这种形象的描绘,瞬间就让原本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而对于“涩脉”,则形容为“如刮竹,如石上生苔”,这些细致入微的比喻,不仅让我对脉象的触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开始体会到中医观察入微的哲学。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脉象描述,而是将脉象与相应的病因病机巧妙地联系起来。它会告诉你,为什么会出现某种脉象,这种脉象又可能预示着身体的哪些问题。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大大提升了我的学习兴趣,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脉诊在整个中医诊断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读这本书,我仿佛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能够主动地去思考、去联想,去体会其中的奥妙。这本书的排版也很清晰,关键信息点突出,阅读起来不费力。

评分

我是一名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关注养生保健的普通人,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一直对中医的智慧深感敬佩。这本《脉诊速记手册》对我来说,就像一本通俗易懂的“脉诊百科全书”。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速记”性,但这种速记绝非内容上的简化,而是以一种非常高效和形象化的方式,将脉诊的核心知识提炼出来。书中的比喻极具匠心,它们如同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在我脑海中勾勒出各种脉象的形态。例如,书中将“浮脉”比作“如浮萍漂在水面,轻轻一碰就动”,将“沉脉”比作“如重物坠入深潭,不易察觉”,这些形象的比喻,让原本抽象的触感变得生动起来。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教会我们如何去“摸”脉,更教会我们如何去“读”脉。它会结合一些常见的健康问题,分析不同脉象出现的意义,以及与其他症状的相互印证。比如,当提及“虚脉”时,书中会将其与疲劳、气血不足联系起来,并给出了相应的解释。这种与生活紧密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脉诊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医术,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健康指南。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对传统医学怀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致力于寻找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中医理论的辅助读物。这本《脉诊速记手册》无疑是我近期最满意的一次收获。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一项看似神秘莫测的诊断技术,变得触手可及。书中对于各种脉象的描述,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类比,这些类比不仅准确地传达了脉象的特征,更富有诗意,让人在学习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医的独特魅力。比如,对于“促脉”,书中将其形容为“数脉中时一止,如断续的鼓点”,这种节奏感的比喻,让我瞬间抓住了其核心特征。而对于“结脉”,则描述为“脉来缓而时止,如停滞的水流”,这种对停滞感的描绘,非常到位。除了对脉象形态的精准描述,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对脉象背后病理机制的阐释。它不会让你仅仅记住脉象的名称和触感,而是会引导你去思考,这种脉象是如何形成的,它反映了身体的哪些失衡状态。这种深度的挖掘,让脉诊不再是简单的“触诊”,而是成为了一个观察和理解身体内部运作的窗口。书中对于一些复杂脉象的组合,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例如“浮而无力”可能预示着什么,“沉而有力”又代表着什么,这种细致的分析,对于提升临床辨证能力非常有帮助。

评分

我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近年来,我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同样承载着深厚智慧的中医。然而,中医的理论体系庞大而复杂,初学者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脉诊速记手册》时,就被它简洁而富有内涵的书名所吸引。翻阅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简直是一股清流,它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将精深的脉诊知识呈现出来。书中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脉象的描述,极其生动形象,充满了画面感。例如,对于“洪脉”,书中将其比作“如汹涌的波涛,来势迅猛,去势磅礴”,这种磅礴的气势,让我仿佛能感受到脉搏的力度和节律。而对于“迟脉”,则形容为“如老牛拉车,缓慢而沉重”,这种沉重的缓慢感,也非常贴切。除了对脉象形态的精准描绘,本书更进一步,将脉象与病理变化紧密结合。它会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脉象,这种脉象又可能指向身体的哪些失调。这种“由表及里”的讲解方式,让我明白脉诊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触摸,更是对身体内在信息的解读。书中还包含了许多实用的技巧和经验,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脉诊。

评分

我是一名中医药院校的在读学生,在学习脉诊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很多教材虽然内容翔实,但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本《脉诊速记手册》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它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和记忆的方式,将脉诊的核心知识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书中对每一种脉象的描述,都力求简洁明了,并且辅以大量的比喻和形象化的语言。例如,在描述“弦脉”时,书中用“如按琴弦,弓弦之状”来形容,这种触感上的比拟,非常直观,也方便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对比和辨别。而对于“濡脉”,则用“如在水中,轻柔而无力”,这种轻柔感的描述,也相当到位。除了对脉象形态的精准描绘,本书最让我赞赏的是它对脉象与病证之间关系的深入解读。它不会孤立地讲解脉象,而是会结合具体的病理生理变化,分析不同脉象的出现原因及其临床意义。例如,书中在讲解“细脉”时,会将其与血虚、津伤等病理状态联系起来,并分析其可能出现的其他症状。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也让我对脉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非常人性化,重点信息突出,阅读体验很好。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古朴典雅的中式韵味,淡雅的纸张质感,配合着行云流水般的书法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深厚中医文化底蕴。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仿佛回到了那个沉浸于经典古籍的年代。内容方面,虽然书名是“脉诊速记手册”,但我更倾向于把它看作是一本能够触及中医精髓的入门指南。它没有用过于晦涩难懂的语言去描述脉象,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各种类比和图示,将抽象的脉象变化具象化,让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比如,书中用“浮如鹅毛拂过,沉如巨石压顶”来形容浮脉和沉脉,这种形象的比喻,比枯燥的文字描述要生动得多,也更容易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图像。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在介绍不同脉象时,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脉象名称和描述,而是会追溯到其背后所对应的脏腑功能失调,以及可能引发的临床症状。这种由脉象到病机,再到症状的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非常有条理,也帮助我理解了脉诊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辨别脉象本身,更在于通过脉象来洞察身体内部的真实状况。书中的章节安排也很合理,从最基础的浮脉、沉脉讲起,逐步深入到弦脉、滑脉、迟脉、数脉等等,每一种脉象都配有详细的文字解释、形态描述,甚至还有一些小技巧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知。对于我这种中医小白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盏明灯,它让我看到了中医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可以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和感悟来掌握的。即使是速记手册,它的内容也足够扎实,能够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甚至觉得,对于一些已经学习过中医的朋友,这本书也能起到很好的梳理和巩固作用。

评分

我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得知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为如何学习中医的脉诊而烦恼,感觉很多资料都过于理论化,难以实践。拿到这本《脉诊速记手册》后,我被它简洁明了的风格深深吸引。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一些厚重的古籍,上来就堆砌大量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更加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脉诊技巧“翻译”成了我能够理解的语言。这本书的“速记”之处体现在它精炼的文字和清晰的结构上。每一种脉象都配有简要的定义、关键的触感描述,以及一些易于记忆的口诀或者比喻。例如,书中对于“洪脉”的描述,“如波涛汹涌,来去奔放”,这种生动的比喻,让我即使在脑海中想象,也能感受到脉搏的力度和节律。而对于“紧脉”,则用“如转索,如绳索之紧”,这种触感上的比拟,非常贴切,也容易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如何“摸”脉,更教会我们如何“读”脉。它会结合具体的临床情境,分析不同脉象出现的意义,以及与其他症状的相互印证。比如,书中在讲到“虚脉”时,会同时提及面色、舌苔等其他表现,强调了中医诊断的整体性。这种将脉诊置于整个诊断框架中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实用,也避免了孤立地去学习脉象。这本书的插图也非常精美,虽然不多,但恰到好处,能够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脉象的形态。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充满着好奇,尤其是“切脉”这一环节,总觉得它既神秘又充满智慧。这本《脉诊速记手册》就如同我手中的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认识脉诊的大门。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速记”性,但这种速记并非是牺牲内容的深度,而是以一种极其精炼和形象化的方式,将脉诊知识浓缩。书中的比喻极富匠心,例如将“浮脉”比作“如刮风在皮肤上”,将“沉脉”比作“如巨石压在陆地”,这些生动的描绘,让我瞬间就对脉象的触感有了清晰的认识。而对于一些更复杂的脉象,如“弦脉”,作者则用“如按琴弦”来形容,这种贴切的比喻,让原本抽象的感受变得具象化,非常容易记忆和体会。更让我惊喜的是,本书在讲解脉象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中医的辨证思维。它不仅告诉你脉象是什么样的,还会告诉你这种脉象可能意味着身体的哪些问题,以及与其他症状之间的联系。例如,在介绍“滑脉”时,书中会提及它可能与痰湿内阻、胎孕等有关,并结合其他症候进行分析。这种由脉象到病机,再到临床表现的层层递进的讲解,让脉诊不再是孤立的技术,而是成为了理解人体健康状态的重要途径。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中医的魅力在于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而脉诊则是这种整体观的重要体现。这本《脉诊速记手册》恰恰抓住了脉诊的精髓,并以一种极为易于理解和记忆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各种脉象的生动比喻,这些比喻不仅仅是简单的形容,而是充满了诗意和哲理。例如,在描述“浮脉”时,书中用了“如风拂柳,轻飘而易动”的比喻,这种轻盈的感觉,让我能轻易地在脑海中勾勒出其形态。而对于“沉脉”,则用了“如磐石沉底,虽不易察觉,却厚重有力”的比喻,这种厚重感和隐藏的力量,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本书的“速记”之处,更在于它将复杂的脉象特征进行了提炼和归纳,让读者能够快速掌握核心要点。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并没有停留在对脉象的单纯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脉象与病证之间的关系。它会告诉你,为什么会出现某种脉象,这种脉象又可能反映了身体的哪些功能失调,以及如何与其他临床表现相互印证。这种由点到面的讲解方式,让我对脉诊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评分

质量很好,送货很快,非常满意。

评分

一起发的,忘记拍了

评分

书的内容很好,是正版书哦

评分

好小一本 凑单来的

评分

昨晚下单,次日中午就到货,这物流杠杠的。东西不错。

评分

挺小一本,买来看着玩的,还得好好研究

评分

已经挂到墙上了,大家能够一起学习

评分

替别人购买的反映还不错。

评分

活动买挺实惠的,放着有时间看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