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第三版)(新编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经济学说史(第三版)(新编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开建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说史
  • 经济学史
  • 经济思想史
  • 西方经济学
  • 经济学
  • 教材
  • 高等教育
  • 21世纪经济学系列
  • 十一五规划教材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26200
版次:3
商品编码:1192850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编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页数:58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六编:**编“前资本主义社会”,第二编“17世纪中叶—19世纪初”,第三编“19世纪初——19世纪60年代”,第四编“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第五编“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第六编“20世纪40年代以后”。本书在整体结构上与第二版基本相同,但在**编到第四编各章之后加入了“评议与思考”。“评议与思考”并不是对各章所述内容的全面系统评论,而是结合各章内容有选择地进行点评,并力图使前后各章的评议之间相互有所关联,希望能对读者在了解经济学说史的发展上有所帮助。“评议与思考”只是作者个人的观点、看法,仅作为一家之言以供参考。

作者简介

姚开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经济学说史、经济学说史、经济思想史等。

目录

目录
绪论 1
第一编 前资本主义社会
第一章 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7
第一节 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 8
第二节 古代罗马的经济思想 13
第三节 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17
第二章 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 26
第一节 概述 27
第二节 英国的重商主义 31
第三节 法国的重商主义 34
第四节 其他西欧国家的重商主义 37
第二编 17世纪中叶—19世纪初
第三章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45
第一节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及其贡献 46
第二节 威廉?配第的经济理论 48
第三节 17世纪中叶—18世纪中叶英国经济思想的发展 56
第四章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66
第一节 概述 67
第二节 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理论 68
第三节 坎蒂隆的经济理论 73
第五章 重农学派 77
第一节 概述 77
第二节 魁奈的经济学说 81
第三节 杜尔哥的经济学说 91
第六章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97
第一节 亚当?斯密的生平、著作与方法 98
第二节 分工、货币和价值理论 101
第三节 分配理论 107
第四节 生产劳动、资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112
第五节 国家、财政和税收理论 117
第六节 经济自由主义与国际贸易理论 119
第七章 大卫?李嘉图的经济理论 124
第一节 李嘉图的生平、著作与方法 125
第二节 价值与货币理论 129
第三节 分配理论 135
第四节 资本积累、再生产理论与赋税原理 140
第五节 自由贸易理论 143
第八章 西斯蒙第的经济理论 146
第一节 西斯蒙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特殊地位 146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 148
第三节 价值学说、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150
第四节 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理论 152
第五节 社会改革设想 155
第三编 19世纪初—19世纪60年代
第九章 19世纪初期英法的经济学说 161
第一节 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 162
第二节 萨伊的经济学说 166
第三节 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171
第十章 19世纪30—60年代英法的经济学说 176
第一节 概述 176
第二节 西尼尔的经济学说 178
第三节 巴师夏的经济学说 182
第四节 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 185
第十一章 19世纪上半期德国的经济学说 195
第一节 概述 196
第二节 历史学派先驱李斯特的经济学说 197
第三节 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 201
第四节 屠能的经济学说 204
第十二章 美国早期的经济思想 210
第一节 19世纪末以前美国社会经济发展 210
第二节 美国早期的经济思想 212
第四编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第十三章 边际效用学派(一) 221
第一节 概述 221
第二节 边际效用学派的先驱 222
第三节 奥地利学派 227
第十四章 边际效用学派(二) 236
第一节 英国的边际学派 236
第二节 洛桑学派 241
第三节 美国的边际学派 245
第十五章 德国新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 251
第一节 概述 251
第二节 德国新历史学派 252
第三节 美国的制度学派 255
第十六章 马歇尔的经济学说 259
第一节 马歇尔的生平、著作和研究方法 259
第二节 均衡价格论 263
第三节 分配理论 268
第五编 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
第十七章 新古典学派 277
第一节 概述 277
第二节 成本曲线的研究 278
第三节 序数效用论的发展 279
第四节 不完全竞争理论 280
第五节 福利经济学 282
第十八章 瑞典学派 286
第一节 概述 286
第二节 维克塞尔的经济学说 287
第三节 开放经济理论 290
第四节 俄林的经济学说 294
第五节 缪尔达尔和林达尔的经济学说 296
第十九章 新奥地利学派和伦敦学派 303
第一节 概述 303
第二节 米塞斯的经济学说 304
第三节 坎南和罗宾斯的经济学说 307
第四节 20世纪20—30年代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 312
第二十章 芝加哥学派 320
第一节 概述 320
第二节 奈特、西蒙斯的经济学说 321
第三节 哈耶克的经济学说 323
第二十一章 美国制度学派的发展 329
第一节 概述 329
第二节 康蒙斯的经济学说 330
第三节 米契尔的经济学说 332
第四节 艾尔斯与贝利的经济学说 334
第二十二章 熊彼特的经济学说 338
第一节 概述 338
第二节 经济发展理论 341
第三节 经济周期理论 343
第四节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 345
第五节 《经济分析史》 347
第二十三章 凯恩斯的经济学说 351
第一节 凯恩斯的生平与著作 351
第二节 学术思想发展概述 353
第三节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356
第六编 20世纪40年代以后
第二十四章 新古典综合学派 367
第一节 概述 367
第二节 汉森、托宾的经济学说 369
第三节 希克斯、哈罗德、多马的经济学说 373
第四节 索罗、莫迪利安尼、杜森贝里的经济学说 376
第五节 萨缪尔森和他的《经济学》 379
第二十五章 新剑桥学派 381
第一节 概述 381
第二节 罗宾逊的经济学说 386
第三节 斯拉法的经济学说 391
第四节 卡尔多和卡莱斯基的经济学说 400
第二十六章 弗赖堡学派 407
第一节 弗赖堡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408
第二节 欧肯和弗赖堡学派的经济思想 412
第三节 艾哈德和社会市场经济 423
第二十七章 美国新制度学派 432
第一节 概述 432
第二节 加尔布雷思的经济学说 436
第三节 鲍尔丁的经济学说 443
第二十八章 瑞典学派 445
第一节 概述 445
第二节 林德伯克的经济学说 446
第二十九章 现代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 453
第一节 概述 453
第二节 弗里德曼的经济学说 454
第三节 拉弗、费尔德斯坦的经济学说 458
第三十章 公共选择学派 462
第一节 概述 462
第二节 布坎南的经济学说 466
第三节 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 470
第三十一章 新制度经济学学派 474
第一节 概述 474
第二节 科斯的经济学说 476
第三节 诺思的经济学说 481
第四节 威廉姆森的经济学说 485
第五节 新制度经济学的新发展 488
第三十二章 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 491
第一节 新古典主义的主要理论 491
第二节 新古典主义的政策含义及其影响 497
第三节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理论 500
第四节 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之间的争论与融合 502
第三十三章 20世纪经济学学科的发展(一) 506
第一节 概述 506
第二节 经济管理学 507
第三节 经济计量学 519
第四节 发展经济学 527
第三十四章 20世纪经济学学科的发展(二) 541
第一节 比较经济学 541
第二节 人口经济学 546
第三节 信息经济学 553
第四节 演化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 557
参考文献 570

前言/序言


《经济学说史(第三版)》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西方经济学思想发展脉络的力作。本书以宏大的视角,清晰的逻辑,将从亚当·斯密开创古典经济学以来,直至当代新古典综合以及后凯恩斯主义、制度经济学等多元思潮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全面而精辟的论述。 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由浅入深。 第一部分:早期经济思想的萌芽与古典经济学的辉煌。 这一部分追溯了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重点聚焦于斯密、李嘉图、马尔萨斯、约翰·穆勒等古典经济学家的核心理论。读者将在这里了解到劳动价值论、比较优势理论、人口论、边际效用等奠基性概念的提出与发展,理解古典经济学如何为理解市场经济运行提供最初的理论框架。同时,本书也对重商主义、重农学派等早期经济思潮进行了梳理,展现了经济思想的早期探索和演变。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挑战与对话。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其独特的批判视角,对古典经济学进行了深刻的挑战,其剩余价值理论、阶级分析以及对资本主义运行规律的揭示,为理解社会经济结构提供了全新的维度。本书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及其历史影响。与此同时,本书也深入介绍了边际革命带来的新古典经济学,包括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帕累托的最优理论,以及马歇尔的均衡分析等。新古典经济学从微观个体行为和市场出清的角度,构建了精密的数学模型,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基石。本书着力展现了这两种重要学派之间的理论张力与相互影响。 第三部分:凯恩斯主义革命与当代经济学多元化发展。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使得以有效需求不足为核心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应运而生,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提出了革命性的修正。本书详尽阐述了凯恩斯关于就业、利息和货币的普遍理论,以及其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深刻影响。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拓展到二战后经济学的发展图景,包括新古典综合、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等,以及对凯恩斯主义的修正和发展,如新凯恩斯主义。此外,本书还关注了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新兴分支的兴起,以及行为经济学等对传统经济学假设的挑战。这些多元的经济学流派共同构成了当代经济学丰富而充满活力的学科面貌。 本书的特色在于,它不仅是对经济学说史的简单罗列,更注重对各个经济学派思想的精髓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其理论逻辑、历史背景、现实意义以及相互之间的传承与批判关系。本书强调理论的连贯性与批判性,力求帮助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系统、有深度的经济学思想图谱。 本书旨在: 系统梳理: 全面而深入地梳理西方经济学自产生以来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核心理论。 深度解读: 深入剖析各学派理论的逻辑结构、思想渊源、政策主张及其历史贡献。 批判性思维: 引导读者在理解各学派思想的同时,培养辨析、比较和批判的能力,理解经济学理论的演进并非直线,而是充满了争鸣与发展。 宏观视角: 帮助读者把握经济学思想演变的宏观脉络,理解不同理论如何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对现实经济问题产生影响。 理论联系实际: 引导读者将学到的经济学理论与当代的经济现象相结合,理解经典理论在现代经济运行中的 relevance(相关性)和 limitations(局限性)。 本书语言严谨,论述清晰,结构合理,适合经济学专业学生、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以及对经济学思想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通过对经济学说史的深入学习,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当代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更准确地把握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并为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正在准备出国深造的学生,在准备申请材料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大量的英文经济学文献。《经济学说史(第三版)》这本书,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这些文献背后所蕴含的经济学思想的渊源。它就像一座“翻译器”,将那些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和理论,用一种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 书中对每一个重要经济学家的思想,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将其置于一个更大的思想史的框架中。例如,在介绍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时,作者不仅详细阐述了其“通货膨胀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论断,更追溯了其思想的来源,以及他对凯恩斯主义的挑战。这种梳理方式,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现代经济学是如何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外,书中对一些经济学概念的解释,比如“理性预期”、“最优货币区”等,都力求清晰准确,并提供了相关的历史背景,这对于我理解相关文献的深层含义大有裨益。

评分

我是一名热爱阅读的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深知理解经济学理论的“来龙去脉”对于学生的重要性。《经济学说史(第三版)》这本书,无疑是我教学过程中不可多得的辅助材料。它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逻辑结构,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经济学思想史的绝佳平台。 书中对每一个重要经济学派的介绍,都做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例如,对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阐释,作者不仅介绍了其核心的边际革命,更深入地分析了其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以及对宏观经济学的影响。同时,书中还特别强调了不同学派之间的“批判与继承”关系,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例如,在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时,作者并没有回避其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而是将其置于历史的语境中,分析了其对资本主义社会认识的深化作用,并探讨了其后续的演变。

评分

作为一名对经济学理论演进充满好奇心的研究生,我在图书馆翻阅大量著作,而《经济学说史(第三版)》无疑是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本。初次接触此书,就被其厚重而又不失现代感的装帧所吸引。当翻开第一页,便被作者条理清晰的叙述所折服。不同于一些枯燥的史料堆砌,《经济学说史》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亚当·斯密那模糊的“看不见的手”如何逐渐演化出古典经济学的基石,到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深刻的批判,再到新古典主义对边际效用和均衡的精妙阐释,乃至凯恩斯革命对宏观经济调控的颠覆性思考,这些复杂的理论脉络仿佛都跃然纸上,变得生动而易于理解。 书中对每一位经济学家的思想阐释都极其深入,不仅仅是罗列他们的主要观点,更着重于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它们与其他学派之间的辩论与互动,以及对后世经济学发展的深远影响。例如,在讲解萨伊定律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供给创造需求”的简单复述,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一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遭遇的质疑和修正,以及其在理解经济周期中的局限性。又如,对于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探讨,书中不仅呈现了其“创造性破坏”的核心思想,更结合了当时技术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让读者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创新在资本主义动态演进中的驱动作用。这种层层剥茧、抽丝剥茧式的分析,使得即便是对经济学初学者来说,也能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宏观的理论框架。

评分

坦白讲,起初对于阅读一本厚重的《经济学说史》感到有些畏惧,担心会陷入故纸堆,缺乏与现实的连接。《经济学说史(第三版)》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虽然书名听起来严肃,但它的内容却充满了活力和思想的碰撞。作者并没有把经济学理论史写成一本“编年史”,而是以一种“故事会”的方式,将那些曾经影响世界的经济学家们,他们的思想是如何产生,如何争鸣,又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经济世界的认知,讲述得引人入胜。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争议性”经济学理论的呈现方式。比如,对于福利经济学的讨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效率优先”作为唯一标准,而是详细阐述了其内部的各种改进和修正,以及对公平性问题的探讨。又如,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诞生时,书中生动地描绘了凯恩斯在面对大萧条时的焦虑和思考,以及他如何提出一套全新的理论来解释和解决当时的危机。这种历史的厚重感与理论的逻辑性完美结合,让我对经济学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作为一名对经济学充满热情的自学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经济学发展脉络的著作。《经济学说史(第三版)》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需求。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从早期经济思想的萌芽,到古典经济学的辉煌,再到马克思主义的挑战,以及新古典主义的兴起,最后走向现代经济学的多元化发展,脉络清晰,逻辑严谨。 让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对不同经济学派之间的“对话”和“争论”的呈现。例如,在介绍凯恩斯主义之后,书中紧接着就阐述了货币主义如何对其进行反驳和修正,以及理性预期学派如何进一步挑战了凯恩斯主义的有效性。这种围绕着核心经济问题的思想交锋,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思想的张力,也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经济学理论是如何在不断的辩论和修正中前进的。此外,书中对于一些重要经济学模型的引入和解释,虽然不是本书的重点,但也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初步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选择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它的“新编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标签。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深知教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而《经济学说史(第三版)》完全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教科书,更像是一部经济学思想的百科全书。书中对于各个经济学派的介绍,无论是早期的重商主义、重农学派,还是后来如奥地利学派、制度经济学等,都做到了全面而详尽。 让我尤为赞赏的是,书中在介绍完各个学派的核心思想后,往往会有一个“当代影响”或“后续发展”的章节,这对于我们理解经济学理论的连续性和演进性至关重要。比如,在学习了凯恩斯主义之后,书中会接着探讨其在应对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等问题上的应用和局限,并引入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等后续的挑战和发展。这种“承上启下”的处理方式,使得学习过程更加连贯,也更能激发我们对当前经济现象的思考。此外,书中对一些经济学概念的解释,比如“帕累托最优”、“信息不对称”等,都力求精确且易懂,并结合了丰富的案例,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

评分

作为一个对经济学史略知一二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经济学是一个相当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学科。《经济学说史(第三版)》这本书,以其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就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经济学思想的长河之中,让我看到了那些伟大的经济学家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我们今天所知的经济学体系的。 书中对于“看不见的手”的解释,从亚当·斯密的朴素理念,到后来的演进和修正,都有详尽的描述。这让我明白了,一个简单的概念,是如何经过几代人的思考和完善,最终成为经济学中的重要基石。又比如,书中对“供求关系”的讲解,虽然是经济学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但作者通过历史的梳理,展现了不同学派在解释价格形成机制上的不同侧重点,以及“均衡”概念的演变。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理论的梳理方式,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收获了扎实的经济学知识。

评分

我是一名在职的经济研究人员,日常工作中需要大量借鉴历史经济学思想来分析当前问题。《经济学说史(第三版)》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梳理了经济学理论的演进,更注重分析这些理论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以及它们如何回应当时的现实问题。 例如,书中对重商主义的分析,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落后的经济政策,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在近代民族国家形成和早期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合理性。又如,对福利经济学的讨论,书中详细介绍了其发展过程中对公平与效率平衡的不断探索,以及不同学派对此的不同侧重。这让我意识到,很多看似“过时”的理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都曾是解决重大经济问题的有力武器,而它们的局限性,也恰恰为后续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方向。这种历史的维度,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

评分

我是一名正在准备考研的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海量的复习资料中,《经济学说史(第三版)》成为了我备考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针”。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完全满足了我对经济学说史全面梳理的需求。它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事实,更像是与一位学识渊博的教授在进行一场深入的学术对话。书中对于不同经济学派的起源、发展、核心观点、相互批判以及最终走向衰落或演进的整个过程,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一幅波澜壮阔的经济思想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关键的经济学概念的梳理,比如“价值”、“价格”、“稀缺性”、“效率”等,是如何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被重新定义和阐释的。例如,在讨论劳动价值论时,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马克思的观点,还对比了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在现代经济学中的替代和演变。又如,书中对“市场失灵”的讨论,清晰地梳理了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并对比了不同学派对此的解决方案,包括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的优化。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为我理解当今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问题敏感的普通读者,《经济学说史(第三版)》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经济学理论是如何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学家思想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理解和改造经济世界的历史。 书中对不同经济学派的分析,都紧密结合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例如,在介绍古典经济学时,作者详细阐述了其在工业革命时期的背景,以及其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又如,在讨论凯恩斯革命时,书中生动地描绘了大萧条的惨状,以及凯恩斯是如何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新的经济思想来应对危机。这让我意识到,经济学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书中对“经济周期”的讨论,更是让我看到了,经济的繁荣与衰退,是如何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被解释和应对的。这种联系现实的视角,让我在阅读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评分

一直在京东上买人大社的书,值得信赖

评分

一门学科总有她的历史,看历史不会错

评分

我觉得非常不错,下次还来。

评分

暑假期间好好补习一下功课,快递超给力了。

评分

上学的时候用过,新版再买一本。

评分

不错

评分

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推荐,值得购买

评分

教材,正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