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年的隋唐史,隋仿佛开胃品,唐则是主菜。
开通大运河、讨伐高句丽,短命的隋二世而亡;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盛唐气象万千,却又在安史之乱后一蹶不振。
卷十三《隋唐定局》:将近四百年的大动荡后,中华大地在隋唐两代重归一统,隋唐是怎样的帝国和王朝?他们创造的文明为什么是影响世界的?
卷十四《禅宗兴起》:三大帝国,五大宗教,为何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成为世界宗教?离家出走的佛教,又如何改变基因成为禅宗?
卷十五《女皇武则天》:临终前,八十一岁的武则天赦免了情敌和政敌,挽上石榴裙,留下无字碑。中华史上的女皇帝如何度过她传奇的一生?
卷十六《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范阳。女人、阉人、党人、武人、胡人、商人,各路人马连番登场,强盛一时的唐帝国轰然倒塌。
《易中天中华史第三部:隋唐》套装版,含《隋唐定局》、《禅宗兴起》、《女皇武则天》、《安史之乱》共4卷。
学者易中天,颠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以优美诗意的语言、独特创新的全球视角,将用五到六年时间,以每季度两卷的速度,写作六部共三十二卷巨著《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先秦》,第二部《秦汉魏晋南北朝》,第三部《隋唐》,第四部《宋元》,第五部《明清》,第六部《近现代》:
第一部先秦
卷一《祖先》
卷二《国家》
卷三《奠基者》
卷四《青春志》
卷五《从春秋到战国》
卷六《百家争鸣》
第二部秦汉魏晋南北朝
卷七《秦并天下》
卷八《汉武的帝国》
卷九《两汉两罗马》
卷十《三国纪》
卷十一《魏晋风度》
卷十二《南朝,北朝》
第三部隋唐
卷十三《隋唐定局》
卷十四《禅宗兴起》
卷十五《女皇武则天》
卷十六《安史之乱》
第四部宋元
卷十七《大宋革新》
卷十八《王安石变法》
卷十九《风流南宋》
待续——
跟随《易中天中华史》,我们将进行一场历史寻根之旅,体验夏的质朴、商的绚烂、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四海为家八方来朝,品味宋的纤细、元的空灵,直至明的世俗,清的官腔。由此解开诸多历史的疑惑:夏商周是王朝吗?先秦诸子都是谁?魏晋风度长什么样?盛唐之音你听见过吗?当旅程结束时,我们或将明白:什么是中华根、中华梦、中华魂。
易中天
1947年生于长沙,曾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在易中天看来,《二十四史》基本是"帝王家谱",《资治通鉴》则是可供统治者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正因如此,汗牛充栋的各类中华史,大多没有全球视野和现代史观,因此他将在直觉、逻辑和证据的基础上,书写人们"不知道和想知道"的历史。
已出版:《易中天中华史》(1-19卷)。
《易中天中华史》是一颗文化原子弹。
——中华读书报
中华民族到了关键的时刻。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重新发现自己。打铁还得自身硬,看得清自己才看得清世界。这就是《易中天中华史》的任务。
——南方周末
易中天和范文澜暗暗相合,前人筚路蓝缕,他涓滴入海。个人写通史值得鼓励,集体写史应该终结了,现在易中天这么写,是回归到中国知识人的正宗上去了。
——南方都市报
《易中天中华史》是一部肩负为中华寻梦使命的历史读物。
——新京报
易中天,他破译了中华文明的密码。
——中国青年报
卷十三《易中天中华史:隋唐定局》
第一章 隋炀帝
第二章 唐太宗
第三章 官僚政治
第四章 混血王朝
第五章 世界帝国
卷十四《易中天中华史:禅宗兴起》
第一章 拜占庭
第二章 阿拉伯
第三章 禅
第四章 佛教中国化
第五章 大洗牌
卷十五《易中天中华史:女皇武则天》
第一章 夺宫
第二章 弄权
第三章 血洗
第四章 变脸
第五章 无字碑
卷十六《易中天中华史:安史之乱》
第一章 开元新政
第二章 潜在危机
第三章 动乱始末
第四章 走向沉沦
第五章 唐诗精神
我两岁了/易中天
前年的今天,我的《中华史》第一卷《祖先》和第二卷《国家》在北京大学举行首发式。转眼之间,两年过去,《中华史》也已经出版到了第十二卷《南朝,北朝》。一个看起来不可能的工程,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一。
两岁的生日,应该喝一杯。
不过,也只有粗茶淡饭伺候。
实际上两年以来,我住在并不有名的江南某镇,基本上足不出户与世隔绝,更不关心天下大事,端的是“不知秦汉,无复魏晋”。或者说,竟是“只知秦汉,再加魏晋”。好在写作已经进入隋唐,想象的空间更加广阔。有时候竟会突发奇想,不知道当年隋炀帝在离我不远的地方,摸着脖子对萧皇后说“好头颈,谁当斫之”,是一种什么样的境况?
衷心感谢两年来默默关注着我的读者!是你们坚持不懈一本接一本地阅读,使我有了写下去的动力,尽管前面的路还很远很远。但,正如民谚所云:不怕慢,就怕站。是的,我可能会偶尔歇歇脚,却会一直走下去。
来,以茶代酒,我敬你们一杯。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控得极好,张弛有度,让人完全停不下来。我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冗长细节劝退的读者,但读这套书时,我发现自己能长时间保持专注。他似乎深谙“说书人”的秘诀,该铺陈背景时绝不含糊,但一旦进入关键冲突点,叙述的密度和张力就会陡然增加。比如在描述“安史之乱”爆发前夕的政治暗流时,那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感,隔着书页都能感受得到。更让我惊喜的是,他对文化和社会的描绘也毫不逊色。隋唐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历史,更是诗歌、宗教、服饰、乃至市井生活的百科全书。我开始对当时的胡风汉俗的交融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不再是那种刻板的“开放”标签,而是看到了背后复杂而微妙的文化适应与冲突过程。这使得历史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更像是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评分这套书的阅读体验,对我个人的心境也产生了微妙的影响。读完汉代的雄浑,再过渡到隋唐的恢弘与转折,我深刻体会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历史规律。隋朝的昙花一现,唐朝的烈火烹油,都提醒着我们,即便是看似最辉煌的时代,其内部也孕育着毁灭的因子。这种对兴衰无常的哲学思考,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静心出口。我不再仅仅关注历史事件的表层,而是开始思考其背后的“人性不变”的主题。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与一位博学的老友进行深度对话,他既能带你领略最壮丽的风景,也能陪你在历史的废墟上探讨人生的意义。这套书不仅仅是“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历史读物,更像是能陪伴你长久思考的精神食粮,每次重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从学术严谨性的角度来看,易中天教授的功力在那摆着,基本不用担心基础的史料是否扎实。我注意到他在很多关键的历史节点上,都引用了相当细致的史料支撑,并且对不同史家观点的交锋也做了清晰的梳理。我特别喜欢他处理争议性话题时的那种平衡感。比如对武则天功过的评价,他没有简单地“捧”或“贬”,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政治结构中去理解其行为的必然性和历史后果。这种不预设立场的分析方法,让我读起来非常舒服,也更能激发我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会跑到网上查阅一些他提及的典籍原文,这种由浅入深、互相印证的学习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历史学习效率。这本书在我看来,是架设在专业研究和大众普及之间一座非常稳固的桥梁。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实在是太精美了,拿到手的时候简直爱不释手。开箱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礼盒的设计感十足,无论是色彩搭配还是材质选择,都透着一股沉稳厚重的历史气息。我特意选了工作日晚上,泡上一壶茶,慢慢拆开。内里的书脊设计也很有心思,放在书架上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光是看着这套书,就仿佛能感受到中华文明那源远流长的厚重感。我通常对历史书的物理形态不太在意,但这次真心被征服了。它让我对阅读的仪式感有了全新的认识。很多人买书可能只看内容,但对于我这种实体书的爱好者来说,好的设计能极大地提升阅读的愉悦度。翻开第一卷,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质感,让人一下就沉浸进去,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这套书的印刷质量也是顶级的,字迹清晰锐利,没有任何重影或模糊,即便是密密麻麻的注释和引文,也看得赏心悦目。可以说,光是作为收藏品,它就值回票价了。我甚至有点舍不得翻开太频繁,生怕弄旧了,但历史的魅力又催促着我赶紧去探索里面的乾坤。
评分读完易中天教授之前关于先秦和秦汉的部分,我简直是对他那种“讲故事”式的历史叙述技巧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当这套《隋唐》一出来,我立刻就下单了。我最期待的就是看他如何解构和重塑我们传统印象中那个“黄金时代”。我一直觉得,隋唐这个时段,既有开创性的雄心,也有盛极而衰的宿命感,非常复杂。我特别留意了他是如何处理“大运河”这条生命线的,以及关陇集团的兴衰。初读下来,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他的分析视角总是那么新奇和犀利,不像很多传统史书那样干巴巴地罗列时间线,而是能把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动机、时代背景下的权力博弈,描绘得如同舞台剧一般鲜活。他擅长用现代的思维去审视古代的逻辑,这种碰撞产生的火花,常常让我拍案叫绝,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回味他那几句精辟的总结。
评分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评分易老师讲史,讲故事与讲道理并重,娓娓道来让人不忍释卷!书的质量也很好,值得收藏!
评分在外上大语文课程,老师推荐的书,易中天版本的王安石变法。娃也喜欢和历史相关的书。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的人浮浮沉沉…
评分百年经典、人文阅读、思想沉淀、社会文化、资深阅历
评分这册买了两本,不小心就多点了,哈哈,满意拉。正品推荐购买。
评分靖康耻,风波狱;临安风,崖山雨。命运多舛、半壁江山的南宋,却成为世界上di一个亿级人口的大帝国。海外贸易覆盖欧亚非,程朱理学影响元明清,词的境界和韵味更是独特,苦难而风流的时代一言难尽。
评分易中天写的蒙元史,相比其他蒙元史著作,这本书逻辑清晰,传承有序,文字灰谐,可读性强,是一本值得细读的好书!
评分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评分卷七《秦并天下》:秦始皇的尸体被秘密运往咸阳时,身边堆满了鲍鱼。帝国一统天下,二世而亡,就活了十五岁。但大秦没死,秦始皇首创的“帝国制”将主宰中华历史两千一百三十二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