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丹尼爾·史瑞伯生於1842年,是一位博學、幽默、溫文有禮的首席法官。他因齣現幻想而緻精神崩潰,數度被送往療養院治療。這段患病的不幸經曆,被他生動詳盡地寫進《一個神經癥患者的迴憶錄》。這部以生命書寫的迴憶錄,以及相關病曆,成為弗洛伊德對這位素未謀麵的患者進行分析的材料。跨越史瑞伯的妄想內容錶象,弗洛伊德為妄想癥的形成機製提齣極具創見的論述,並啓發瞭日後的性彆認同、女性情結、生殖、生死及存在等議題的研究。
作者簡介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奧籍猶太人,生於捷剋,後隨父母遷居至奧地利,於維也納學醫和行醫,其後為逃避納粹的統治而遷居英國。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現代心理學的奠基者,在人格理論、潛意識、夢的解析、性的本能、生/死本能、人格論、焦慮與自我防衛等方麵,都有重大的貢獻。其觀點對精神病醫學領域影響深遠,而且在社會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政治學、美學以及文學藝術創作等方麵受到廣泛應用,被譽為20世紀西方偉大的思想傢之一。一生著作甚豐,多收錄於德文的《弗洛伊德全集》,之後翻譯為多種語言版本。
王聲昌,颱灣大學醫學係畢業,颱灣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目前為精神科醫師。
目錄
001/【導讀】百年來的迴響
009 /關於一自傳式撰述的妄想癥(妄想性癡呆癥)病例的精神分析
010/英文版編者序言
018/簡 介
020/Ⅰ 病史
045/Ⅱ 分析的嘗試
071/Ⅲ 妄想癥的機製
095/後 記
099/【附錄】弗洛伊德生平年錶
前言/序言
【導 讀】百年來的迴響
宋卓琦
一位曾高居德國德纍斯頓(Dresden )上訴法院評議會主席的法官:史瑞伯(Daniel Paul Schreber),在公元1903 年剋服萬難齣版瞭一本詳細描寫其精神病曆程的自傳——《一個神經癥患者的迴憶錄》(Memoirs of My Nervous Illness ,以下簡稱《迴憶錄》),企圖說服世人相信他精彩的妄想與幻覺內容。1911 年,弗洛伊德依據這本《迴憶錄》發錶瞭一篇論文,也就是這本書,闡述精神分析的一些理論,包括妄想癥、自戀、同性戀等議題。之後陸續有許多學者,就哲學或精神分析的立場,評論《迴憶錄》的內容以及弗洛伊德的理論。如今這些討論已經成為常用的教材。
史瑞伯的《迴憶錄》之所以會引發這麼大的迴響,一方麵因為他本身是一位成就很高的知識分子,可以把他的整套妄想係統用文字詳細地描述齣來,公之於世,提供瞭很好的研究素材。在當時基於保護他傢人隱私的因素,第三章相關的重要綫索被刪除,反而製造更多想象與臆測的空間。另一方麵則是因為弗洛伊德非但不對這世俗視為瘋言瘋語的內容嗤之以鼻,反而對史瑞伯著迷。他提齣極有創造力的論述,解讀那些妄想歪理,並深入剖析人類復雜的內心世界,因此引發知識界的興趣,不斷加入引申、解讀或反駁,而且將議題擴大到性彆認同、女性情結、生殖、生死及存在等。似乎令人人有話想說。
弗洛伊德在本文的簡介中建議讀者先閱讀《迴憶錄》這本書,這樣纔能理解他的理論。由於《迴憶錄》尚無中文譯本,所以先根據《迴憶錄》與1956 年鮑梅爾醫師(Franz Baumeyer )依據史瑞伯住院的殘存病曆寫成的論文,以及1992 年婁森醫師(Zvi Lothane)根據病曆及訪談資料寫的書,將史瑞伯的一生做一簡略的摘要。
首先介紹史瑞伯的傢庭背景。他齣生於公元1842 年,在兩歲時,大他兩歲的姐姐夭摺。他的父親在當時的德國是一位影響深遠的外科名醫及教育學傢,傢教極嚴,但後來因腦傷而有人格改變及情緒障礙,最後在史瑞伯十九歲時死於迴腸潰瘍穿孔。三十五歲時,史瑞伯癱瘓的哥哥自殺身亡,他隻剩母親及兩位妹妹。
三十七歲時,他與小他十六歲的妻子結婚。後來她流産六次,一直沒有親生孩子,在史瑞伯第二次住院時,她收養瞭一個女兒。
史瑞伯在四十二歲那年,升任一個地方法院的首席法官,並積極參選議會,但失敗瞭,不久他就發病住院。當時的病情是體重遽降及有嚴重的慮病癥狀,他擔心自己會死於心髒病,不會好起來。他話很少且情緒不穩定,住院中企圖自殺共三次。這次住院中照顧他六個月的主治醫師傅萊契教授(Paul Emil Flechsig),便是他日後妄想內容的主角之一。他在齣院時已改善許多,但仍想象自己少瞭八九公斤體重,認為醫院說他增重兩公斤是故意騙他的。
之後,他的工作錶現依然傑齣。到五十一歲時,他升任更高階的德纍斯頓上訴法院評議會主席。自我要求高加上工作壓力大,年底就引發他第二次的精神崩潰,這次住院達九年,也終結瞭他的事業。此次發病前的徵兆是一些矛盾的想法,在理智與夢幻間接觸,內容是關於他又發病瞭,以及若能當個女人、沉浸在性交的歡愉中多好。初期癥狀為失眠、齣現雜音式的幻聽、憂鬱及産生自殺念頭。他自述病情的轉捩點,是在他妻子因遠行探親而暫時離開他四天時。當中某一晚,他夢遺六次(可能是妄想式的記憶)。從此之後,他開始幻聽到傅萊契教授及其他人或鬼對他說話,被害妄想逐漸成形:他自認是一位遭到猥褻的年輕女子,陰莖被扭斷,全身器官都毀損瞭,很想自殺解脫,而陷害他的人正是傅萊契教授。他開始感到上帝和他接觸,但後來他又認為上帝也是幕後黑手。不久,這個被害妄想演變為誇大妄想:他的器官經由神跡復原,成為不死之身。但因為上帝隻懂得如何處理屍體,他身負救贖人類幸福的重任—也就是他必須經曆數世紀慢慢轉變為女人,再經由上帝的神跡而受孕,産生新的人種,然後他與其他人會自然死亡,大傢纔能重新獲得喜樂狀態,此處指的主要是性欲的快感。再接下來,他妄想女性的神經已經遍布他的全身,尤其是胸部,他必須不斷地從鏡子中欣賞他的胸部並接觸女性用品,運用想象力讓自己如同一個女人不斷地享受縱欲,否則上帝會當他是白癡而中斷與他的接觸。對於他的婚姻及妻子,他一直很肯定,但因為他的病及長期住院,他願意結束這名存實亡的婚姻。
在那個時代,抗精神病藥物尚未問世。他的妄想曆經數年的自然演變,自圓其說而成一套神奇的理論,令他在道德與情欲間取得妥協。於是他所受的苦逐漸減輕,他的整體生活功能也在逐漸改善中。他於五十七歲開始寫《迴憶錄》,並要求法院放他齣院。但韋伯醫師(Guido Weber )在專傢報告中,認定他的妄想是無法治愈根除的,他的妻子也反對他迴傢,以緻兩度被駁迴。不過從此之後,他因情緒及生活功能恢復正常,而開始被容許得到更多的自由;他可以自行外齣迴傢探視、購物、看戲,甚至獨自旅行一周。當他第三次陳情時,韋伯醫師在報告中指齣,他的妄想與幻聽雖然持續存在,但不至於妨礙他的生活功能或危害自己與他人,這纔被法院判準自行齣院,當時史瑞伯已六十歲瞭。來年他的《迴憶錄》也齣版瞭,他過著似乎相當平靜的生活,還會寫情詩給妻子,但沒住在一起。
直到他六十五歲那年,陸續遭逢老母去世以及妻子中風的變故,他纔又發病瞭。此次他變得難以溝通,大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起初甚至連大小便都弄得一塌糊塗,虛弱得必須坐輪椅。從他極少數能令人理解的隻言片語中得知,他仍有幻聽,認為自己的器官正腐敗消失、醫師是撒旦,但沒再提到以前那些神奇的妄想瞭。這次住院達三年半,直到1911 年他六十九歲時,在院中死於心肺衰竭。
弗洛伊德的詮釋論述,主要是針對史瑞伯第二次發病內容的,他認為那些妄想是來自潛伏已久的同性戀欲。依據弗洛伊德的性學理論,人的情欲是由最早期的自體情欲(autoerotism),經過自戀的階段,再進展到對象愛(object-love);起先會找有相同性器官的對象(同性戀),再演變到不同性器官的對象(異性戀),原本的同性戀欲則升華為社交本能,錶現在友誼、團隊精神,甚至博愛上。人的這種雙性戀本能,可能會因為在某一邊受到挫摺後而擺蕩到另一邊,但這隻是同性戀形成的因素之一,其他還有無數種可能的心理機製,以及天生體質的因素。史瑞伯陸續痛失父兄,又沒有兒子,以緻無法發泄那未被滿足的同性戀欲。而在第一次發病時把他治好的傅萊契教授,便成為他移情的對象,代錶的是他的哥哥,上帝則代錶父親。弗洛伊德認為從史瑞伯對上帝的妄想內容,可以看到如同一個男孩的對父親的矛盾態度:混閤著恭敬的服從與難以製服的反抗。簡言之,史瑞伯在潛意識中愛戀他的父兄,但經過否認、移情及投射的種種心理機製,扭麯成上帝及傅萊契教授陷害史瑞伯。後來,弗洛伊德在另一篇論文《一個與精神分析理論相悖的妄想癥病例報告》(A Case of Paranoia Running Counter to the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the Disease,1915f)中,再一次強調妄想癥與同性戀的密切關係,此次依據的案例是一位律師的客戶,弗洛伊德受托做診斷會談,總共隻與她談瞭兩次。
精神分析的詮釋,理想上應是在治療者與個案一對一的漫長分析過程中,搜集足夠的成長史與病史,觀察個案泄露齣來的潛意識信息,治療者纔試探性地提齣來與個案討論。然而有關史瑞伯的詮釋卻不是如此。弗洛伊德不曾見過史瑞伯,也不曾和他談過話,參考的數據又隻有他的《迴憶錄》中的主觀資料。臨床經驗告訴我們,病人的報告常常充滿盲點,必須經過對談、澄清、質疑,纔能看到疾病的全貌。尤其是妄想癥的病人,可能會將妄想內容當作真實記憶。所以許多人質疑是否弗洛伊德將已想好的理論,套用在史瑞伯的身上,我們沒機會從史瑞伯的反應來驗證,也無從知道這樣的分析能否治好他。類似的批評,也針對弗洛伊德對十五世紀的曆史人物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所做的分析論文。但無論讀者是崇拜弗洛伊德還是反對他,這都激發瞭許多的聯想與創造力。有的分析師認為史瑞伯的妄想,不應隻有同性戀欲的暴發這一種解釋,它可能是一種退化到更早期的狀態。例如它可以是潛意識中原始生殖幻想的再活化,包含生死、永生、重生與創造。以精神醫學的病理診斷來看,史瑞伯呈現瞭精神分裂癥的典型病態:界限模糊與被控製經驗,至於他的診斷是精神分裂癥還是重度憂鬱癥閤並精神病癥狀,則仍有爭議。
1959 年奈德蘭醫師(W.G.Niederland)提齣另一套理論,認為史瑞伯傑齣的父親將所提齣的教育理論及姿勢矯正器材,應用在當時幼小的史瑞伯身上,實在是一種虐待,這反映在他後來的被害妄想中,呈現齣種種被摺磨的慘狀。這套創傷理論又激起瞭一波繼續研究史瑞伯的熱潮,但後來也受到質疑。至於史瑞伯的父親究竟是一位令兒子崇拜的偉人,還是一個冷酷的嚴父,答案也許在《迴憶錄》被刪掉的第三章中,但現在已成為曆史上的一個謎。
心理學傢薩斯(L.Sass)在他1992 年齣版的書《瘋狂與現代主義》(Madness and Modernism)中指齣,史瑞伯是個自我意識的狂熱者,他那冷酷的認知思考模式,本是用來防禦自己的感情,卻也成為囚禁自己的監獄,這正是現代人對知識和權力的過度反應。而這種在理性思考上過度的自我意識及自我聯想,會減損自發性的不屬於反省的能力,以至於跟行動及經驗脫節,無法享受感覺。他引用哲學傢福柯(M.Foucault)的書《規訓與懲罰》(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Prison,1975),指齣史瑞伯的妄想中所提到的上帝的光芒及監視,如同“全景敞視”(panopticism)的監獄設計。史瑞伯想象上帝無所不在地監視他,實際上是他自己內化的嚴苛自我監督。在1992 年齣版的書《史瑞伯的抗辯:靈魂殺手與精神醫學》(In Defense of Schreber: Soul Murder and Psychiatry)中,婁森醫師收集瞭更多史瑞伯的傢族史及訪談數據,包括史瑞伯養女的。他指齣弗洛伊德不應把閹割等同於轉變為女性,這樣是忽略瞭史瑞伯與母親及妻子的關係,以及他對她們的依賴。正好有關史瑞伯母親的資料特彆少。其實男性對女性認同的欲望,是另一個重要的議題,屬於異性關係,而非隻是同性戀議題。談到男性對女性特質的嫉羨,所引發的反對聲浪,絕不小於談到女性的陰莖嫉羨(penis envy)。女性特質包括順從、依賴、接納及懷孕,而懷孕又象徵著創造力,透過創造力的掙紮纔能有成果。弗洛伊德在《十七世紀之一附魔神經癥》(A Seventeenth Century Demonological Neurosis,1923d)一文中,再次說明男性對女性特質認同的欲望,指的是男孩對父親的同性戀態度,想要屈從於父親,為父親生孩子。剋萊恩(M.Kleine)在《嫉羨和感恩》(Envy and Gratitude,1957)中的說法則是,男性若要發展成功,他可以透過與女性良好的關係、作為她所生的孩子之父親,以及認同這個孩子,來補償他未滿足的女性化欲望,包括對乳房及懷孕的嫉羨。埃裏剋森(E. H. Erikson)在《童年與社會》(Childhood and Society,1950)中指齣,中年人的核心衝突是生殖繁衍後代的議題,這需要有犧牲自己的能力;先經由相互關係及性關係産生結晶,再逐步投注自我與愛欲於其中。男性麵對這個階段時,必須剋服他早期對女性認同的種種焦慮。賈菲(D.S.Jaffe)在《男性對女性生殖功能的嫉羨》(The Masculine Envy of Woman’s Procreative Function,1968)中,認為弗洛伊德能夠在精神分析的領域,掙紮創造齣許多理論,就是能把上述的衝突成功化解的代錶人物,而史瑞伯變得很病態,則是化解失敗的對照案例。
在中國颱灣,我們參考的史瑞伯《迴憶錄》以及弗洛伊德全集,大都是由德文翻譯的英文版本,其中的文意本來就很不容易解讀,將它們翻譯成中文更是不易。本書的譯者王聲昌醫師運用中文的辭藻加以潤飾,大大地增強瞭這本書的可讀性,幫助有心的讀者減輕語言隔閡的負擔。而這篇導讀,目的是簡介此案例齣版一百多年來所造成的各種議論。我們希望這樣對於精神分析的中文化與普及,可以盡一份心力。
史瑞伯:妄想癥案例的精神分析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