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勉先生八歲即和史學發生關係,二十四史閱讀過兩遍以上。
收錄七百六十二條劄記,集史學大師呂思勉之史學論點。
讀者不僅可以見到呂先生讀史劄記的“全璧”,還可以獲得學習曆史的方法和進一步研討的課程。
其文頗得乾嘉學者考據之工,其文雖短小,然其中之史學知識卻極為豐富,雖其中某些論點為近世考古發現所否定,然其方法頗值得今人學習。(豆瓣讀者)
欲讀史書,須先閱世。唯有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方能勘破史書中的種種障眼法而窺見曆史的真相,呂思勉先生可謂深得讀史之三昧。此書是史料的寶庫,更是讀史之津梁。(豆瓣讀者)
《讀史劄記》匯總瞭呂思勉的全部已刊和未刊劄記共762 條,是後人根據他的筆記和論著整理而成,內容博大、論點精當,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史學著作。全書按曆史時代的順序分為五帙,分彆為先秦部分、秦漢部分、魏晉南北朝部分、隋唐以下部分、通代部分。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著名曆史學傢、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傢”。自1926 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係教授,後任曆史係教授兼係主任。1941 年,光華大學遷至四川,乃歸鄉閉戶著書。1949 年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一級教授﹑上海曆史學會理事﹑江蘇省政協委員。
呂思勉一生緻力於中國古代史研究,是史學界公認舊籍讀得多的一位學者。他將二十四史通讀數遍,為學界同仁傳為美談。他注重排比史料和分類劄記,長於綜閤研究和融會貫通,廣泛閱讀新齣報刊和從西方引進的新文化、新思想,著述宏富,對經學﹑文字學﹑文學亦有獨到見解。
人傢說我正史讀過遍數很多,其實不然,我於四史,《史記》《漢書》《三國誌》讀得多,都曾讀過四遍,《後漢書》《新唐書》《遼史》《金史》《元史》三遍,其餘都隻兩遍而已。
——呂思勉
論方麵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崇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傢。
——嚴耕望
先生於著作中常透齣一些精彩議論,知道他實得益於對社會學、人類學等新知識的吸收,社會經濟、社會組織、社會生活都進入瞭他的中國通史,實為中國社會史研究的先驅。
——王傢範
甲帙 先秦
(一)盤古考
(二)古史時地略說上
(三)古史時地略說下
(四)緯書之三皇說
(五)儒傢之三皇五帝說
(六)伏羲考
(七)華胥氏
(八)有巢燧人考
(九)神農與炎帝、大庭
(一○)炎黃之爭考
(一一)少昊考
(一二)女媧與共工
(一三)帝堯居陶
(一四)囚堯城辨
(一五)丹硃傲辨
(一六)禪讓說平議
(一七)共工、禹治水
(一八)唐虞之際二十有二人
(一九)唐、虞、夏都邑一
(二○)唐、虞、夏都邑二
(二一)唐、虞、夏都邑三
(二二)唐、虞、夏都邑四
(二三)夏都考
(二四)有扈考
(二五)太康失國與少康中興
(二六)越之姓
(二七)匈奴為夏後氏苗裔
(二八)說商
(二九)自契至於成湯八遷考
(三○)釋亳
(三一)湯弱密須氏
(三二)論湯放桀地域考
(三三)湯塚
(三四)伊尹生於空桑
(三五)惟尹躬天見於西邑夏解
(三六)盤庚五遷
(三七)殷兄弟相及
(三八)周先世世係
(三九)公劉
(四○)畢郢
(四一)三恪解
(四二)武王剋商
(四三)太公為西方人
(四四)惟周公誕保文武受命惟七年
(四五)衛伯
(四六)江漢、常武
(四七)西周皆都豐鎬
(四八)疑周伐獫狁為東遷後事
(四九)齊桓公存三亡國
(五○)長狄考
(五一)鬼方考
(五二)山戎考
(五三)山戎考續篇
(五四)赤狄、白狄考
(五五)春鞦時人以畜比君
(五六)餘祭之死
(五七)楚之四國
(五八)三王五霸
(五九)中山
(六○)皇帝說探源
(六一)管子論王霸
(六二)中國未經遊牧之世
(六三)農業始於女子
(六四)古代商業緣起情形
(六五)讀馬爾薩斯人口論
(六六)管子輕重一
(六七)管子輕重二
(六八)管子輕重三
(六九)管子輕重四
(七○)井田之廢
(七一)買田宅、請田宅
(七二)買道而葬
(七三)古振貸一
(七四)古振貸二
(七五)古振貸三
(七六)古振貸四
(七七)古振貸五
(七八)古振貸六
(七九)母財
(八○)釋官
(八一)三公、四輔、五官、六官、塚宰
(八二)周官五史
(八三)毀譽褒貶
(八四)守藏室之史
(八五)左右史
(八六)夫人選老大夫為傅
(八七)以夷隸守王門
(八八)車服
(八九)篡立者諸侯既與之會則不復討
(九○)釋“興滅國,繼絕世”
(九一)古者君臣之義上
(九二)古者君臣之義下
(九三)君臣朋友
(九四)朋友之道
(九五)春鞦立君之法
(九六)臣之事君
(九七)尊王與民貴之義相成
(九八)布衣死節
(九九)民與政相關之切
(一○○)民各有心
(一○一)韓起辭玉
(一○二)封地大小
(一○三)巡守朝聘
(一○四)霸國貢賦
(一○五)五侯九伯
(一○六)姬姓日也,異姓月也
(一○七)屬人
(一○八)古人不重生日
(一○九)古人周歲增年
…………
這本《呂思勉文集:讀史劄記》讀下來,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古老窗戶。呂老先生的文字功底深厚,下筆老辣又不失風趣。他談論曆史,絕非簡單的年代羅列或事件復述,而是將那些塵封已久的史料如同精雕細琢的玉石般,在我們眼前細細打磨、層層剝開。最讓我稱道的是他對史料的甄彆與考據,那種近乎偏執的求真精神,讓人在閱讀時感到由衷的敬佩。書中對一些爭議性極大的曆史事件的論述,往往能提供一個全新的、建立在紮實證據基礎上的視角,讓人茅塞頓開,仿佛之前的認知都被顛覆瞭又重建瞭一遍。那種細緻入微的分析,尤其是對古代社會製度、經濟結構變遷的剖析,看得人拍案叫絕。這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通俗曆史讀物,而是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學問之作。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中國曆史的脈絡有瞭更清晰、更立體的認識,不再是被碎片化的知識點所睏擾。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在於其曆史觀的成熟與豁達。呂思勉先生的筆調,沒有當代一些曆史作者常見的急躁和情緒化,他以一種近乎旁觀者的冷靜,審視著朝代的更迭、英雄的成敗。這種超然的態度,使得他的分析少瞭許多主觀臆斷,多瞭幾分曆史的必然性。我尤其欣賞他處理文化史與政治史交叉領域時的筆法,他能清晰地展示齣文化思潮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政治走嚮,反之亦然。他的行文節奏張弛有度,時而如疾風驟雨,梳理重大事件的因果;時而又如春風化雨,點齣被主流史學忽略的細節。這種閱讀體驗是極其豐富和立體的,讓人感到心胸為之開闊,對“曆史”二字,也有瞭更為敬畏和理性的理解。
評分讀罷此書,我有一種強烈的感受:呂先生的“劄記”之名,是極大的謙虛瞭。與其說是隨筆劄記,不如說是一部部微型史學專論的精粹匯編。他的筆法非常老到,尤其擅長以小見大。舉個例子,他論述某一朝代的財政收支或賦稅製度時,絕不會堆砌枯燥的數字,而是會結閤當時的社會風俗、士人的心態變化來闡述,使得原本冰冷的製度分析立刻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人情味和曆史的張力。這種敘事方式,極大地降低瞭曆史研究的門檻,但又不失學術的嚴謹性。我個人特彆喜歡他對於“史傢之史”的探討,他並非僅僅記錄“發生瞭什麼”,更在意“為什麼會這樣發生”,以及“後人是如何看待和記載這些發生的”。這種反思曆史書寫本身的深度,使得整部書的格局一下子被拉高瞭,不再局限於單純的曆史敘述,而上升到瞭曆史哲學的層麵。
評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覺,那便是“透徹”。呂老的學問是紮實的,他對不同曆史時期的社會結構、文化基因有著深刻的洞察力,這使得他的“劄記”具有瞭穿透曆史迷霧的銳利感。比如,他對某一時期士人階層與皇權之間微妙關係的描摹,那種平衡感把握得極為精準,既不過分渲染矛盾,也不迴避衝突的必然性。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聯想到我們自己當下的社會情境,曆史的幽靈總是以不同的麵貌齣現,而呂先生提供的曆史模型,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套觀察和理解現實睏境的有效工具。這絕不是一本單純的懷古之作,它更像是一麵映照古今的鏡子,以古代的經驗,摺射齣人類社會永恒的規律。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閱讀體驗是極其沉靜且充實的,仿佛置身於一個博學的老者的書房中,聽他娓娓道來。呂思勉先生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力量,它不是那種華麗辭藻堆砌的“美文”,而是力量感十足的“硬骨頭”文字。讀起來雖然需要一定的曆史背景知識作為支撐,但即便初涉曆史領域,也能被他那種對事實的尊重和對邏輯的推崇所摺服。他尤其擅長在看似不相關的史料之間建立起精妙的聯係,讓原本散落在各處的曆史碎片,在他的梳理下,如同拼圖般完美契閤。這種結構化的思維能力,對於我們理解復雜的曆史現象,無疑是極大的啓發。我常常在讀到某個觀點時,會停下來,閤上書本,陷入長久的沉思,迴味他論證過程中的嚴密性。這是一種真正能夠“滋養”心智的閱讀。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給快遞哥哥點贊吧!支持京東!
評分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好
評分在讀
評分欲讀史書,須先閱世。唯有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方能勘破史書中的種種障眼法而窺見曆史的真相,呂思勉先生可謂深得讀史之三昧。此書是史料的寶庫,更是讀史之津梁
評分印刷裝幀紙張都不錯,就是字小瞭點兒
評分這個商品很不錯哦,值得推薦!一如既往地支持京東!!!
評分我在以前從來不去評價,不知道浪費多少京豆,自從知道京豆可以抵現金的時候,纔知道京豆的重要。後來我就把這段話復製瞭,走到哪,復製到哪,即能賺積分,還非常省事。貼瞭這段話說明對商品是滿意的。京東,618plus.
評分印刷裝幀紙張都不錯,就是字小瞭點兒
評分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