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國傢與犧牲》通過對歐洲和東亞國傢曆史上與此相似的事例進行比較考察,對日本在“靖國”問題上不區分正義戰爭與非正義戰爭,對在非正義的侵略戰爭中的死者及戰犯也應給予祭奠,甚至把他們作為作齣“崇高犧牲”的“英靈”予以錶彰,進行瞭批判性的分析探討。
日本“靖國神社”供奉著自明治維新以來250萬軍人,包括日本在曆次對外侵略戰爭中死亡的軍人及二戰中甲級戰犯的靈位。在日本,“靖國”問題是與其近代曆史相關的國傢與國民“為國犧牲”的關係問題。特彆自日本一些政要參拜“靖國神社”以來,“靖國”問題不僅引起我國及國際社會的關注,在日本國內也齣現瞭爭議。
作者簡介
高橋哲哉,1956年齣生於福島縣,畢業於東京大學教養學部教養學科法語係。獲得東京大學研究生院哲學專業博士課程學分。專業是哲學,現任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綜閤文化研究科教授。主要著作有《記憶的倫理學》(岩波書店)、《曆史/修正主義》(岩波書店)、《逆光的宇宙規律》(未來社)、《“心”與戰爭》(晶文社)、《德裏達——解構》(講談社)、《教育與國傢》(講談社)等。譯者簡介
徐曼,生於北京市,畢業於北京大學。1985年定居日本。現在日本大東文化大學、文教大學、東洋大學擔任客座講師,同時從事筆譯、口譯等工作。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編 “犧牲”的邏輯與修辭
第一章 靖國與“大屠殺”——“崇高的犧牲”是為瞭什麼?
“崇高的犧牲”這一修辭
把戰死正當化的效果
“犧牲”一詞的起源
獻上以撒的故事
復活的大屠殺
從參拜靖國神社到實驗動物慰靈式
第二章 “英靈”錶彰的過去、現在、將來
大阪、颱灣訴訟的背景
奪取殖民地戰爭的記錄
“颱灣理蕃”與“崇高的犧牲”
“靖國的邏輯”迴歸
派兵伊拉剋正當化的“邏輯”
“國民精神”的含意
如何錶彰自衛隊員死者
第三章 廣島、長崎和“崇高的犧牲”——追究被抹消的責任
受到國傢錶彰的死於原子彈轟炸的死者
死於原子彈轟炸的死者也是“崇高的犧牲”嗎?
浦上的聖者
“原子彈轟炸=上帝的旨意”說
“燔祭”的隱喻效果
勾銷瞭美國的戰爭犯罪
對“聖斷”神話的貢獻
關於追究昭和天皇的戰爭責任問題
第四章 “戰歿者大祭禮!”——國民動員的修辭
《時事新報》評論的意義
“正因為是戰歿者,纔要注目!”
化悲傷為歡喜——聖化的過程
現實化瞭的“大祭典”
“靖國邏輯”的舞颱背後
不僅戰時,現代也仍在使用
第二編 國民、犧牲、宗教——“為祖國捐軀”的曆史
第五章 由犧牲聯結起來的“國民”——菲希特與勒南
作為“國民邏輯”的犧牲邏輯
嚮戰敗國國民做的兩個演講
是“每天的人民投票”還是“語言”——兩個對比性的國民定義
“自我犧牲精神”的祖國愛
“國民”概念的誤解
哀悼要求義務
作為共同要素的“犧牲的邏輯”
第六章 哀悼與忘卻的共同體
“忘卻”為什麼重要
因為是有悔悟的民族
《敗戰後論》的主張
來自國民方麵的“哀悼邏輯”
哀悼共同體所排除的
第七章 神話化的戰爭體驗——近代歐洲的“英靈”錶彰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英靈錶彰顯揚
哀悼與自尊心的混閤交織
與“靖國邏輯”的共同性
戰爭體驗的神話化和平庸化
神話化始於何時
第八章 從“真正的犧牲”到“墮落的犧牲”——坎托羅維奇
猶太人的德意誌、國粹主義者
英靈錶彰與殉教的關係
“崇高的犧牲”的起源
中世紀的變化
代替“祖國”的封建製度和基督教
世俗國傢帶有宗教性價值的背景
作為神秘體的國傢
自我犧牲的墮落
第九章 英靈的血與基督的血——“殉國即殉教”這一邏輯
佛教徒的“靖國的邏輯”
“寶貴的鮮血”的意義
作為媒介的“血的邏輯”
殉國即殉教
“國教”的普遍性
第三編 能否逾越“犧牲的邏輯”
第十章 “正戰”與犧牲——沃爾澤的理論
正戰論受到注目的背景
“戰爭的正義”和“戰爭中的正義”
自衛戰爭將犧牲正當化
何謂常備軍
一成人犧牲的正當化邏輯
第十一章 反抗與錶彰——韓國的英靈
侵略與反抗共同擁有的邏輯
虐殺越南百姓問題
忠烈颱與靖國橋——紀念的政治學
“五月的英靈”——光州事件記憶
第十二章 德裏達與“絕對的犧牲”
是否存在沒有犧牲的國傢與社會
人無法擺脫絕對的犧牲
戰爭——犧牲逆說的極大化
廢除犧牲的願望
引用、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文明的弧光:從古至今的社會變遷與人類精神圖景》 作者:[此處留空,請您自行填入]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宏大而細膩的社會史著作,它跨越數韆年,從早期人類社會的萌芽狀態,一直考察到我們所處的當代復雜世界。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深入探究驅動人類社會演進的核心動力——社會結構、技術革新、文化觀念的相互作用,以及人類在麵對生存挑戰時所展現齣的非凡適應能力與精神探索。全書旨在描繪齣一幅動態的、充滿張力的文明圖景,揭示我們是如何一步步從濛昧走嚮復雜,又將走嚮何方的深刻命題。 第一部分:起源與基石——人類社會的早期構建 本部分聚焦於人類文明的奠基階段,探討社會組織形式的首次齣現。我們將從舊石器時代的狩獵采集群體,考察其鬆散但高度互助的社會規範。隨後,重點分析新石器革命——農業的興起——如何徹底重塑瞭人類的生活方式。這不僅僅是食物來源的改變,更是定居、剩餘積纍、私有概念以及社會階層分化的起點。 我們詳細考察瞭早期聚落嚮城邦的過渡,以美索不達米亞和尼羅河流域的早期國傢形態為核心案例。在這一階段,文字的發明不再是單純的記錄工具,而是權力結構化、法律體係建立以及文化記憶得以保存的決定性因素。社會規則如何從口頭傳統演變為成文法典?信仰體係(宗教)在早期政治權威的構建中扮演瞭何種不可替代的角色?這些議題構成瞭理解後續所有復雜社會形態的基石。我們力求展現早期人類在麵對自然威懾時,如何通過集體的協作與早期製度的建立,實現瞭對環境的初步掌控。 第二部分:秩序的重塑與思想的爆發——古典時代的輝煌與睏境 古典時代,從公元前八世紀到公元五世紀,是人類思想與治理模式空前活躍的時期。本部分將重點剖析三大核心文明圈:地中海的希臘-羅馬世界、東方的儒傢軸心文明,以及南亞的吠陀-奧義書傳統。 在雅典,我們探究民主觀念的誕生及其內在的局限性,尤其關注公民身份的排他性與奴隸製這一社會經濟支柱之間的內在矛盾。羅馬共和國嚮帝國的演變,則提供瞭一個研究大規模官僚體係、法律整閤與軍事擴張如何共同塑造一個跨地域帝國的鮮活樣本。本書強調羅馬法對後世西方法律體係的深遠影響,以及帝國晚期內部結構性張力的爆發。 與此同時,在東方,軸心時代的哲學傢們(如孔子、蘇格拉底、釋迦牟尼)不約而同地將注意力轉嚮人類自身的道德與精神秩序的構建。他們提齣的解決方案——無論是基於“仁”的倫理體係,還是基於邏輯思辨的形而上學——為不同文明提供瞭長期穩定的精神框架。我們對比分析瞭這些思想體係在不同地理和社會土壤中的適應與演化,揭示瞭人類對“何為善的生活”這一永恒問題的探索深度。 第三部分:連接與斷裂——中世紀的信仰交織與全球化的雛形 中世紀並非一個停滯的時代,而是一個社會結構經曆深刻重組與文化力量重新分配的時期。本部分探討瞭在西羅馬帝國衰落後,權力如何從中央集權轉嚮碎片化的封建體係,以及教會如何在精神和世俗領域取得瞭主導地位。 我們詳細分析瞭伊斯蘭世界的崛起,考察其在繼承和發展古典知識方麵的關鍵作用,特彆是其在數學、醫學和天文學上的突破,如何為後來的文藝復興播下瞭種子。同時,對東方的唐宋帝國,我們展現瞭其高度發達的文官製度、成熟的商業網絡和精細的農業技術,這些構成瞭當時世界上最復雜和最具活力的經濟體之一。 本書特彆關注全球化早期的跡象:絲綢之路、香料貿易以及十字軍東徵等事件,如何促進瞭不同文明間的知識、商品乃至疾病的交流。中世紀的社會,正是在信仰的強大凝聚力和地理的有限連接之間,艱難地摸索著新的生存之道。 第四部分:轉型與動蕩——現代世界的塑造者 現代性的開端,是本書的重點分析段落。我們考察瞭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如何瓦解瞭中世紀統一的宇宙觀,為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革命騰齣瞭空間。科學革命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人類認識世界方式的根本轉變——從“為什麼”轉嚮“如何”。 緊隨其後的是啓濛運動,它將理性的光芒投嚮政治和社會結構。本書深入分析瞭洛剋、盧梭等思想傢如何為現代民族國傢和自由主義政治奠定理論基礎,並探討瞭這些思想如何通過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轉化為實踐,盡管這些實踐往往充滿瞭暴力與不公。 工業革命被視為人類文明的又一次斷裂。蒸汽機和工廠的齣現,不僅極大地提高瞭生産力,更創造瞭全新的社會階層——工業無産階級和工業資産階級。這種生産關係的根本性變革,引發瞭持續至今的關於財富分配、勞動價值以及人與技術關係的深刻討論。 第五部分:光譜與未來——當代社會的復雜性 在最後一部分,我們進入二十世紀至今。我們審視瞭兩次世界大戰如何暴露瞭現代技術與舊有政治倫理之間的巨大鴻溝。民族主義、意識形態衝突以及冷戰的格局,塑造瞭我們今天所繼承的地緣政治版圖。 本書特彆關注後工業時代的特徵:信息技術革命、全球資本的流動以及身份政治的興起。隨著傳統權威的衰落,個體在龐大的社會係統中的能動性與疏離感達到瞭新的平衡點。我們探討瞭環境危機、人口結構變化以及生物技術的發展,這些前所未有的挑戰,正在迫使人類社會重新定義“進步”和“可持續性”。 《文明的弧光》最終試圖提供一個綜閤性的框架,理解我們社會變遷的內在邏輯:社會結構總是在技術進步和思想衝突中被重塑,而人類精神圖景的探索(無論是通過藝術、哲學還是科學),始終是推動這一進程的持久動力。本書旨在邀請讀者以更宏闊的曆史視野,審視我們所處的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