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雪月:日本海军名舰全史:从幕末至现代八百余艘舰艇名称由来及舰历纵览(套装全3册)

风花雪月:日本海军名舰全史:从幕末至现代八百余艘舰艇名称由来及舰历纵览(套装全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茜 著
图书标签:
  • 日本海军
  • 舰船
  • 历史
  • 军事
  • 风花雪月
  • 舰历
  • 幕末
  • 近代
  • 海军舰艇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093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641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战史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096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与其他国家贯于使用人名、地名和形容词来命名舰艇不同,日本海军舰船有一套相当独特的命名规则——根据舰艇分类来确定名字的属性。比如,虽然同为深海利器,和大型水面舰艇无味的名称相比,日本驱逐舰的命名则关乎“风花雪月”,“桂”、“岛风”、“白雪”、“秋月”等舰名都浪漫十足。
  《风花雪月:日本海军名舰全史:从幕末至现代八百余艘舰艇名称由来及舰历纵览》是一部关于日本海军舰艇名称辞典性质的书籍,凡日本海军入籍的舰艇,以及战后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大部分舰艇都包含其中。全书分为三册,彩色印刷,近2000张珍贵舰船照片,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明治初期至如今日本舰艇的发展景况。是国内读者深入了解海上钢铁战士的第*手资料,能让我们对今日之日本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内容简介

  《风花雪月:日本海军名舰全史:从幕末至现代八百余艘舰艇名称由来及舰历纵览》一书以舰艇命名的方式分成十个章节,共三册。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简明扼要的文字介绍了从明治初期至战后八百余艘战舰的建造经历、命名故事、技术特征、参战历史等。
  上册包括以日本古国、山岳、河川、动物及汉语词汇命名的军舰,这当中不乏耳熟能详的名字,如战列舰“大和”号和“武藏”号,重巡洋舰“高雄”号和“金刚”号等;中册继续为读者讲述以日语抽象词汇、日本各地神社、日本各名胜地、天文地理方面命名的部分舰船;下册则为读者介绍了以植物、禽鸟、岛屿、半岛、海角、海峡等名称命名的舰船,如“樱”“小鹰”“千岛”“津轻”等。
  与其他国家海军的传统一样,一艘日本的军舰除役后,该舰原名经常为新舰再度使用。战后海上自卫队的护卫舰也多为继承二战时的舰艇名称,因此出现了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回顾历史,重读档案,本书从舰艇名称入笔,考察日本造舰技术的变化与进步之路。

作者简介

  唐茜,广西柳州籍,2007年起专职从事日语翻译工作。曾参与译制多部二战题材著作,系“战舰”系列丛书主创之一,尤擅长日本海军相关史料的翻译整理,编著有《日本海军舰载兵器大图鉴》一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古国名
山岳名
河川名
汉语祥瑞动物名
一般汉语词汇名
和式词汇名
天文地理名
植物名
禽鸟名
岛屿名
海角、半岛、海峡及其他地名
主要参考资料

精彩书摘

  “雪风”号为阳炎级驱逐舰8号舰,于1938年8月2日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动工,1939年3月24日下水,1940年1月20日竣工,标准排水量2033吨,最大航速35.5节,竣工时装备6门127毫米主炮及2座610毫米四联装鱼雷发射管。其舰名在远古平安朝时代的文学作品《蜻蛉日记》中就已出现“雪风锐兮,终日不歇”,指雪和风,或者是掺杂着雪的风。
  1940年正式服役后,“雪风”和“初风”、“黑潮”号组成第十六驱逐队,次年,“黑潮”号转编他队,代之加入新建的“天津风”、“时津风”号,属最新锐的驱逐队,编配在第二舰队第二水雷战队。
  竣工不到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此舰的首战是菲律宾攻击战。之后,在太平洋战争中,此舰几乎参加了所有的主要战役,不断战斗但皆生还,几乎没有损伤,战死者不到10人。而且,四代交替的战时舰长,战后30年均仍健在。
  ●马里亚纳海战至莱特湾海战
  在塔威塔威岛训练时,“雪风”号因触礁导致推进器折断,航速因此减半,经紧急处理后,航速恢复到25节。不久,6月19日爆发马里亚纳海战。损伤尚未完全复原的驱逐舰,无法参加机动部队的决战,但是小泽司令官为报“雪风”号多年来的功勋,予其担任随队油船船队(航速很慢)的护航任务。不过,这个船队被美军潜艇发现并遭到袭击。“雪风”号以鱼雷反击,击退美军潜艇。其中一艘油船受创无法航行,“雪风”号受命将之击沉。因为此舰的出色表现使船队损失减到最小。
  众所周知,日军在马里亚纳海战中惨败收场,6月下旬,战败的舰队返回濑户内海,但是燃料不足的情况益趋严重,因此整个舰队再次移至马来半岛隆加锚地。
  盟军攻势日益炽热,终于登陆菲律宾莱特岛。日军在此则展开“捷一号”作战计划,海上舰队全力发动攻势,美、日双方在此爆发莱特湾海战。
  以“大和”、“武藏”号等5艘战列舰,以及10艘重巡洋舰为主力的栗田舰队(32艘),1944年10月22日及以后的数日,展开悲壮的战役,其详细过程不在此赘述。总之,“雪风”号隶属此舰队,突破圣贝纳迪诺海峡,毅然在萨马岛海战中发动鱼雷攻击。护航航空母舰“冈比亚湾”号(Gambier Bay,CVE-73)被击沉,不知是否为此舰的鱼雷,但确为鱼雷所为。
  毫无航空兵力护航的海上舰队,出击的结果在出战当时即可预知,在大群的美机如预料中不断纠缠攻击之下,能够返回文莱湾的只有14艘,其中毫无损伤的仅“雪风”号而已。
  ●失败的“信浓”号护航
  1944年11月19日,残存的舰队踏上回国之途,25日到达柱岛。“雪风”号随即受命护航需要回到横须贺修理的“长门”号,27日抵达横须贺,无暇休息,28日,此舰与“滨风”、“矶风”号担任刚竣工(实际上省略各项严密测试)的超大型航空母舰“信浓”号返航濑户内海的护航任务。
  但是,护航任务未能完成,“信浓”号28日下午6时出港,29日凌晨即被美军潜艇“射手鱼”号(Archer-fish,SS-311)的4枚鱼雷击中,上午10时55分在潮之岬海面沉没,是日本海军有记录的寿命最短的舰艇。舰长阿部俊雄大佐与舰共命运,生还者约1000人,为“雪风”号等3艘驱逐舰救起。
  在“雪风”号的战历中,此次护航作战失败,但是否为它的责任,研究学者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因素:
  第一,从横须贺出航,鉴于历次战役的经验,护航驱逐舰方面主张“天未明即出航,以靠岸方式航行”,但担心遭遇空袭危险的“信浓”号方面则主张“夜间出航,走海路航行”,结果采用“信浓”号的主张(决定权在“信浓”号舰长)。
  第二,11月29日凌晨0时左右,也就是半夜时分,“雪风”号的哨兵发现潜艇(一说是浮上来的舰体,一说是潜望镜),急忙通知“信浓”号,但后者并未发布攻击命令仍旧南进。
  从文莱回国途中,第十六驱逐队司令舰“浦风”号被美军潜艇击沉,司令谷井大佐与舰命运与共。无暇正规指挥系统而仓促下达作战命令以致遭此悲剧,这是之后伊藤正德氏的看法。
  总之,护航驱逐舰参与激烈战役战败之后,回国无暇休息又接受此重要使命,以及“信浓”号方面毫无准备等,这些不利条件任谁也无可否认。
  ●冲绳特攻之神话
  联合舰队的末日——1945年4月“大和”海上特攻作战。当年3月,美军成功登陆冲绳,太平洋战争进入最终阶段。
  联合舰队司令部迁至陆地,在神奈川县的日吉台驻扎后,第一舰队之名彻底消失,海上主力部队移至第二舰队。司令官为前军令部次长伊藤整一中将。虽名为主力部队,实则主要机动战力为战列舰“大和”、轻巡洋舰“矢矧”、驱逐舰“雪风”号等8艘舰艇。
  1945年4月6日,第二舰队以单程燃料进行特攻作战,受令于4月8日拂晓突击冲绳。此次作战称为“天号作战”,也是以死亡攻击为原则的“菊水作战”之一。不过,这完全是轻率的死亡命令。“大和”舰队的行动早为美军察觉,4月7日下午即遭到数百架美机数次攻击,该舰队因此消失在坊之岬海面。
  舰队消失了,但是“雪风”号却没被击沉。对空战斗2小时,毫发无伤,勇猛的寺内舰长欲以单舰突入冲绳,但日吉台发出了停止作战命令,此舰将漂流海上的官兵救起,挤满整艘舰,返回佐世保。除此舰外,生还返航的仅有“冬月”、“凉月”、“初霜”号,共4艘。当时,在此舰的粮舱里发现未爆的火箭弹,其强盛的战运已成为神话。
  之后,此舰退至日本海宫津湾,在此处参与连日的空袭战斗。一次空袭时,“雪风”号为了躲避炸弹不慎触到水雷,但幸运的是这颗水雷引信失灵,而同行的“初霜”号也因为规避动作碰上水雷而爆沉。
  1947年5月,“雪风”号以最优秀的战舰身份受到占领国的赞扬,6月,抽选分割赔偿残存战舰,此舰被“中华民国”抽中,因而引渡“中华民国”。
  7月6日,“雪风”号从横须贺出港,告别日本,航向上海。伊藤正德氏记载曰:
  引渡仪式在上海的埠头举行,舰内四处整顿,一尘不染,涌现小型的赤穗城。登舰检查的英、美海军军官均感慨地说:“我们不曾见过如此整齐的军舰”。“雪风”号即使到了最后一日仍谨守着日本舰名。
  编入“中华民国”海军的“雪风”号改名“丹阳”,作为“中华民国”海军的旗舰。“雪风”号成为一国海军的总旗舰,实是料想不到的命运。
  战后20年,日本有志之士兴起“雪风”归还运动,呼吁和“三笠”号以纪念舰来永久保存,但终未实现。1966年“丹阳”号除籍,因船体老化及台风侵害而解体。只有其舵轮和锚赠予“雪风”保存筹备会,该会于1971年12月8日将其捐赠给海上自卫队,在江田岛的教育资料馆公开展示。
  ●战后日本回顾的“雪风”
  战争结束11年后,海上自卫队有了第一艘国产的驱逐舰,当时称之为甲型警备舰,1953年度计划建造2艘1700吨舰,不知以何名称命名,引起众人争议,对于此事,原海将筑土龙男的说法如下:
  “我相信重新整建的日本海军以自己的力量建造军舰,其舰名,特别是主要战舰名称,极具深刻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令德国人难以忘怀最早建造的德国巡洋舰命名为“艾姆甸”,以及命名为“德意志领”的第一艘有名小型战舰,这些以强而有力的祖国地名来当舰名,的确是给战败后感到挫折的德国人民有所鼓舞。
  从这层意义来看,(中略)我们选择了到战争结束后运气不错仍残存下来的“雪风”,众所周知,“雪风”号隶属以最精锐著称的第二水雷战队,几乎参加了所有的战役,其后虽经历数次的改编,但直至参与“大和”战役时仍骁勇善战,而且战后又参与复员人员的运输工作,不愧是到最后仍服务奉献的名舰。
  “雪风”号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活动情形,如一幅卷轴画,我们以感恩之情推举“雪风”之名命名新造的第一艘舰。
  鉴于海上自卫队的任务关系,搜寻经验丰富的护卫作战老手,结果找到在《海上护卫战》一书中称颂的姊妹舰“春风”号。战争爆发当时,“春风”号编在旧制部队,所以始终默默从事单纯的护航任务,并无参与舰队战役留下显赫战绩。1944年末,“春风”号为美军潜艇鱼雷所伤,但直至战争结束,它仍是使军舰旗帜飘扬的名誉之舰。”
  ……

前言/序言

  相信国内许多军迷对旧日本海军的军舰并不陌生,对它们的装备、性能、战历等都如数家珍。不过,对于舰名的命名标准和由来应当不甚了解,对此,本书专门做了介绍,凡日本海军入籍的舰艇,以及战后日本海上自卫队大部分舰艇都包含其中,从明治初期日本海军创立至战后海上自卫队的如今,舰艇的数量达八百余艘,可说是一本日本海军舰艇名称的辞典性质的书籍。
  日本海军制定舰名选定标准,自从1874年8月海军大辅川村纯义制定舰名标准之后舰艇就有了系统命名的惯例。江户幕府时代的海军舰艇的名称后会带有“丸”字,如“咸临丸”等,之后将“丸”字改为“舰”字,如“蟠龙舰”等。而明治维新之后,又将舰名中的“舰”字去掉,并一直沿用至今。在这些命名标准中,最大的特征是不会使用人名。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如破冰舰“白濑”号就使用了日本第一个敢于到南极探险的白濑矗陆军中尉之名。不过,海上防卫厅在采用“白濑”一名时,解释说此名不是人名,而是取自南极昭和基地附近的地名“白濑冰川”(虽然此地名也是取自白濑矗中尉之名),就此解决了舰名不能采用人名的这个争议。那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日本海军创设以来舰名选定的沿革。
  1868年,江户幕府和诸藩敬献的舰艇,直接使用原来的名称。但新建造的舰艇,其名称则由海军卿(海军大臣的前身)选定后提交给太政大臣。
  1874年8月,海军大辅川村纯义经由太政大臣向天皇请奏,建议取本国的名山、大川、古国名或者伟人之名作为舰艇名。除了人名,其他的提议均获得了天皇的许可。
  1885年12月,舰艇名称由海军大臣选定数个待选舰名,经侍从长向天皇请奏。按照惯例,每艘舰艇上奏两个舰名,由天皇选择其一,有时明治天皇也会另起一个舰名。
  1897年3月22日,鱼雷艇的命名全权交给海军大臣做主,无须经过天皇许可。1902年5月16日以后,驱逐舰也跟着效仿。
  1905年4月23日,当时的海军大臣山本权兵卫草拟了舰名选定标准方案,并交予天皇裁定。对此,明治天皇提出了疑问,在进行了部分修正后,同年8月1日,规定了战列舰采用古国名、一等巡洋舰采用山岳名、使用“秋津洲”等特别名称,以及战殁舰名的继承使用所需时间(三年)等标准。与国外的情况不同,日本海军一般不继承使用战殁或者因事故、遇难等沉没的舰艇名称,只有小部分舰名例外,如“八岛”,但是要等三年之后。
  1921年1月14日,除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及巡洋舰以外的舰船命名全权交给海军大臣负责,将选定的名称上奏天皇即可。
  1933年12月19日,航空母舰、战列舰等的名字同样由天皇裁定,其标准为采用祥瑞动物名。
  另外,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俘获清朝数艘舰艇,仍旧沿用原来的名字,如“镇远”。1905年日俄战争时所捕获的俄国舰艇无法沿用原名,就按照原来的读音改为与海战战场及当时有关的日本名称。采用战场地名的比如:“尼古拉一世”号改为“壹岐”号,“阿普拉克辛海军上将”号改为“冲岛”号。而“毕耳多夫”号改为“皋月”号,是因为日本海海战发生在5月(日本将阴历5月称为“皋月”)。另外也有直接音译的,如“安哥拉”号改为“姊川”号。
  以下是从日俄战争以后至太平洋战争结束期间的日本海军舰艇命名标准,由于采用数字名的舰艇不在本书范围,故省略:
  战列舰——古国名。其中的“扶桑”属于特例,采用了日本的美称。
  航空母舰——祥瑞动物名。1943年命名标准中又加入了山岳名。
  一等巡洋舰(重巡洋舰)和战列巡洋舰——山岳名。
  二等巡洋舰(轻巡洋舰)——河川名。
  训练巡洋舰——神社名。
  驱逐舰——与气象、海况、季节等相关的名称和植物名。八八舰队方案在推行时,曾暂时使用“第OO驱逐舰”、“第OO号驱逐舰”的数字名。在规定了驱逐舰等级以后,有如下区别:一、一等驱逐舰使用与气象、海况、季节等相关的名称,1943年起又追加了植物名;二、二等驱逐舰使用植物名。
  鱼雷艇——禽鸟名。
  海防舰——岛屿或群岛名。其中,“八十岛”和“五百岛”两个名称意指数量众多的岛屿而非特定岛。太平洋战争末期建造的海防舰中也使用数字名(丙型:奇数,丁型:偶数)。
  水上飞机母舰——在以往战役中建立功勋的名舰之名,或典故。
  敷设舰——以布设水雷为主要任务的舰采用古战场名、以往战役的功勋舰之名;以布设防潜网为主要任务的则采用禽鸟名。
  敷设艇——禽鸟名、岛名、海角名和数字名。
  内河炮舰——名胜古迹名。
  潜艇母舰——舰名最后一个字为“鲸”字。
  特务舰——海峡、港湾、海角及半岛名。
  战后,日本海上自卫队的舰艇命名标准根据“海上自卫队使用船舶的区分以及名称命名的训令”(1960年海上自卫队训令第30号)规定,不使用人名和城市名,并且只用平假名表示,同级舰一般使用系列名称(如初雪级的同级舰都带有“雪”字)等。从事战斗的护卫舰之名,则多袭用旧日本海军的舰名。部分列举如下:
  直升机搭载护卫舰——山名或古国名。榛名级以前的直升机搭载护卫舰采用山名、旧日本海军的一等巡洋舰和战列巡洋舰的舰名。另一方面,2007年下水的日向级护卫舰其命名标准在地名的范畴,且第一次采用旧日本海军战列舰“日向”号的古国名。2号舰“伊势”号,也同样选用旧日本海军伊势级战列舰的首舰之名。
  导弹护卫舰——山名或天文地理名。装备舰对空导弹的导弹护卫舰中自“天津风”号以后,舰名中均带“风”字。但是,金刚级以后的神盾舰均采用山名。
  通用型护卫舰——天文地理名。均带有“风”、“波”、“雨”、“云”、“月”、“雪”及“雾”等字。
  地方部队护卫舰——河名。但是早期的舰名中还有“朝日”、“曙”等非河名,五十铃级以后固定使用河名。
  潜艇——海况、水中动物及祥瑞动物名。海上自卫队最早保有的潜艇是从美国租借的猫鲨级潜艇“翼齿鲷”号(USS Mingo,SS-261),以“黑潮”之名入籍。2007年11月5日,命名标准追加了祥瑞动物名,最早使用的名称为“苍龙”。实际上,还没有一艘自卫队潜艇使用过现实的水中动物名。
  扫雷舰、扫雷艇——岛名。
  扫雷母舰——海峡或水道名(两者实际是同一概念,一个宽一个窄而已)。
  敷设舰——海峡名。
  大型运输舰——半岛名或海角名。
  补给舰——湖泊名。
  训练舰——神社名。
  海洋观测舰——风光地名。
  驱潜艇——草木名或禽鸟名(视吨数采用二字、三字、四字平假名)。
  破冰舰——山岳名或冰川名。
  本书以舰艇命名的方式分成十个章节,共三册。在书中,每一个舰名,除了汉语名称之外,还标示了其日文平假名和英文名,并简述此舰的建造经历、舰名意义、性能及一些参战历史等。战后,日本海上自卫队的舰艇名称不再使用汉字,而直接用平假名表示。但这些平假名的舰艇,它们的前代却是用汉字,即使没有前代,本书也解释了相对应的汉字。因此,每艘舰艇都有汉字舰名对应,以方便国内读者阅读与查询。
  上册包括以日本古国、山岳、河川及汉语词汇命名的军舰,这当中不乏耳熟能详的名字,如战列舰“大和”号和“武藏”号,重巡洋舰“高雄”号和“金刚”号等。
  中册继续为读者讲述以日语抽象词汇、日本各地神社、日本各名胜地以及天文地理命名的部分舰船。
  采用日语抽象词汇、神社和名胜地命名的舰船数量并不多,在现代的海上自卫队也是如此,而数量众多的驱逐舰大部分采用风、雪、月等自然现象,听起来浪漫优雅。战后海上自卫队的护卫舰也多为继承二战时的舰艇名称,因此出现了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
  另外,许多太平洋战争时含“潮”字的驱逐舰名被战后海上自卫队的潜艇继承,也有许多舰名为海上自卫队的潜艇首次使用,如“春潮”、“矶潮”、“滨潮”等。
  下册,继上、中册之后,最后为读者简析以植物名、禽鸟名、岛屿名、半岛名、海角名、海峡名等命名的舰船。
  以植物名命名的舰艇为旧日本海军的丁型驱逐舰与二等驱逐舰以及战后海上自卫队成立初期由美军提供的大型登陆支援艇(具体为花草名)与护卫舰(具体为树木名),且有很多为海上自卫队首次采用,如“雏菊”、“罂粟”等,目前海上自卫队已没有以植物名命名的舰艇。以禽鸟名命名的舰艇主要为旧日本海军的鱼雷艇、敷设艇(实际只有2艘)、敷设舰(急设网舰,实际为4艘),以及海上自卫队的扫雷艇(由旧日本海军的驱潜特务艇变更而来)、驱潜艇(目前已无此舰种)、导弹艇(最新型的隼级)。
  日本为岛国,岛屿数量众多,其名十分适合用于需要大量建造的舰艇的命名,如战后海上自卫队为数众多的扫雷艇全部使用岛名命名,而旧日本海军主要用于为敷设舰(艇)命名。而最后部分的半岛名、海角名等则多用于为特务舰命名,如给油舰、运输舰、给粮舰等,海上自卫队则用于为运输舰、敷设舰等命名。
  到此,关于日本海军舰名的介绍收尾了,编者尽可能地为每一艘舰艇配上图片,但仍有不少因年代久远等原因无法找到相关的图片。另外,由于舰艇数量众多而且手中拥有的资料有限,其中的错漏必不可少,关于这一点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风花雪月:日本海军名舰全史:从幕末至现代八百余艘舰艇名称由来及舰历纵览(套装全3册)》 一部梳理日本海军百年兴衰的史诗巨著 内容简介: 《风花雪月:日本海军名舰全史》是一部体例严谨、内容翔实、考证严谨的宏大史诗,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日本海军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长河,从幕末时期悄然兴起的舰船力量,一路审视至二战后日本海上自卫队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全书共分三册,以八百余艘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日本海军舰艇为线索,深入挖掘其命名渊源、舰艇性能、服役经历、关键战役参与以及最终的命运归宿,力求呈现一部立体、鲜活、全景式的日本海军舰艇图鉴与历史画卷。 第一册:奠基与崛起——幕末至日俄战争时期 第一册着重描绘了日本海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难奠基与初步崛起。在此阶段,日本正值明治维新,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海军建设成为国家富强的重要战略。本册将详细介绍: 幕末时期对西学的引进与初步实践: 探讨黑船来航后,日本如何引进西方舰船技术,建立海军的初步构想,以及早期购买、仿造的西方舰艇,如“观柳丸”、“凌风丸”等,这些舰艇虽然简陋,却开启了日本海军的序幕。 海军制度的建立与人才培养: 详细阐述日本海军军官学校的创办,以及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海军知识的努力。通过介绍早期海军将领,如胜海舟、榎本武扬等人的贡献,勾勒出海军人才队伍的雏形。 甲午战争前的海陆并进: 重点梳理日本海军在甲午战争前,通过购买、建造,逐步壮大的过程。例如,对“扶桑”级、“金刚”级等早期主力舰的介绍,分析其设计理念与性能特点。同时,也会涉及一些巡洋舰、鱼雷艇等辅助舰艇的装备情况。 甲午战争的洗礼与震撼: 详细剖析甲午战争中,日本海军如何运用新式舰船和战术,一举击溃北洋水师,确立其在东亚海域的霸主地位。本册将重点分析“吉野”、“高千穗”、“八重山”等主力舰在战争中的表现,以及其命名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 日俄战争的全面决战: 深入研究日俄战争中,日本海军如何凭借更先进的舰艇和更精锐的指挥,在对马海战中取得辉煌胜利,震惊世界。本册将重点聚焦“三笠”、“敷岛”、“朝日”等战列舰的强大火力与战略作用,以及“出云”、“常磐”等装甲巡洋舰在海战中的关键地位。同时,也会梳理当时日本海军的战术思想与组织变革。 舰艇命名的新趋势与文化解读: 深入探讨这一时期日本海军舰艇命名的特点,从地名、山川河流,到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情感、国家意志以及对海洋力量的追求。例如,“比叡”、“赤城”等舰名,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第二册:走向巅峰与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 第二册将聚焦日本海军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即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崛起,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扩张与踌躇满志。这一时期,日本海军的规模和实力迅速膨胀,开始在国际海军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提升: 探讨日本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如何抓住机遇,扩大实力,并攫取德国在太平洋的殖民地。本册将介绍参加青岛战役的舰艇,以及战后接收的德国军舰。 战列舰时代的辉煌: 详细介绍日本海军引以为傲的“长门”级、“陆奥”级等超级战列舰,分析其在当时世界海军中的领先地位,以及“八八舰队”计划的雄心壮志。本册将深入剖析这些巨舰的设计理念、武器配置、装甲防护以及在各大阅兵和军事演习中的风采。 重型巡洋舰的时代: 重点梳理“妙高”级、“高雄”级等重型巡洋舰的建造与服役。分析其火力、速度和续航能力,以及在远洋侦察、炮击支援等任务中的作用。本册将详细描述这些舰艇的性能参数和设计亮点,以及其在特定海域的部署情况。 航空母舰的黎明: 详述日本海军在航空母舰发展史上的早期探索。介绍“凤翔”、“赤城”、“加贺”等早期航空母舰的诞生,分析其从战列舰改装的特点,以及早期舰载机的使用与战术设想。本册将重点展示航空母舰如何逐渐改变海战模式,为未来的空海一体化作战奠定基础。 潜艇与辅助舰艇的发展: 介绍日本海军在潜艇、驱逐舰、扫雷舰、布雷舰等辅助舰艇方面的发展。分析不同类型舰艇的性能特点和在战争中的作用,如“海风”级驱逐舰,“吕号”潜艇等。 舰艇命名的新意与象征: 深入探讨这一时期舰艇命名的演变。除了延续传统的地名,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更具象征意义的名称,如“陆奥”取自古国名,“信浓”代表古老民族,以及以神话传说命名的舰艇。分析这些名称如何体现日本的民族自豪感、扩张野心以及对强大海军的追求。 第三册:荣耀与覆灭——太平洋战争与战后重建 第三册将迎来日本海军历史上最辉煌也最悲壮的篇章——太平洋战争。本册将全面展现日本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历程,从偷袭珍珠港的辉煌,到最后的战败,以及战后海上自卫队的重建。 珍珠港的黎明: 详细回顾偷袭珍珠港的作战过程,重点介绍执行任务的航空母舰“赤城”、“加贺”、“苍龙”、“飞龙”、“翔鹤”、“瑞鹤”等,以及参与行动的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分析此次袭击的战略意义与战术细节。 太平洋战场上的激战: 全面梳理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如中途岛海战、瓜达尔卡纳尔岛海战、莱特湾海战等。本册将重点分析“大和”级、“武藏”级超级战列舰在战争初期的威力,以及它们的辉煌与最终的覆灭。详细介绍“翔鹤”级、“瑞鹤”级等航空母舰在空海决战中的作用,以及它们承载的希望与绝望。 特攻作战的悲歌: 详细介绍日本海军在战争末期采取的“神风”特攻等玉碎作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日本海军士兵的绝望。本册将列举参与特攻的舰艇,以及那些为国捐躯的年轻生命。 舰载机与舰艇的协同作战: 深入分析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舰载机与舰艇的协同作战模式,以及其战术的演变。重点介绍零式战斗机、九九舰爆、九七舰攻等著名舰载机,以及它们如何与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等配合作战。 战败的终结与反思: 详细描述日本海军在二战中的战败过程,以及战后舰艇的处置情况。本册将回顾那些最终被击沉、解体或移交给盟军的舰艇,并反思日本海军的兴衰历程。 战后重建与海上自卫队: 介绍日本在战后如何在美国的扶持下,逐步重建海军力量,即海上自卫队的诞生与发展。本册将介绍海上自卫队早期的舰艇,如“秋月”级驱逐舰,“初月”级驱逐舰,以及现代化巡逻舰、护卫舰等,分析其装备特点与战略定位,以及海上自卫队在地区安全中的作用。 舰艇命名的新视角与时代烙印: 深入分析这一时期舰艇命名的变化,除了继承传统,也更加注重体现日本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战略。例如,一些舰艇的命名可能与历史事件、著名人物或地区名称相关,反映了日本海军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和军事诉求。 全书特色: 史料宏富,考证严谨: 本书汇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涵盖了日本海军的各种官方文献、军事报告、舰船图纸、照片、回忆录等,并经过了严谨的交叉考证,力求真实准确。 视角独到,深度剖析: 不仅仅是舰艇的简单罗列,而是从宏观的历史背景、战略意图、战术运用、技术发展以及舰艇命名背后的文化内涵等多个维度,对日本海军进行深度剖析。 图文并茂,直观生动: 书中配有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舰船线图、作战示意图等,使得枯燥的史料变得生动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体例清晰,便于查阅: 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和舰艇类型进行编排,并附有详细的目录和索引,方便读者查找特定舰艇的信息。 宏大叙事,史诗巨著: 本书以八百余艘舰艇为载体,将日本海军百年来的兴衰变迁娓娓道来,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海上史诗画卷。 《风花雪月:日本海军名舰全史》不仅是一部关于舰艇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解读日本海军发展历程、折射日本国家命运变迁的史学巨著。无论您是军事史爱好者、海军舰船迷,还是对近代日本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本书都将为您带来一次深刻而难忘的阅读体验。它将带领您在风花雪月的时代背景下,触摸那些钢铁巨兽的温度,感受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深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能够获得这套《风花雪月:日本海军名舰全史》,感觉就像挖到了一座金矿!我一直对军事装备,尤其是海军舰艇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市面上能找到的书籍要么过于泛泛,要么只聚焦于个别几艘著名的巨舰。《风花雪月》则以一种近乎完美的广度和深度,将日本海军从幕末至今的舰艇发展史呈现在读者面前。八百多艘舰艇,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能够将它们一一列举,并且为每一艘舰艇都找到其独特的命名由来,这需要多么强大的研究功底和耐心!我特别喜欢它对舰名背后故事的挖掘,这让我看到了日本人对命名的一种情怀,是将自然、文化、历史和愿景融入到这些钢铁巨兽之中的一种方式。而舰历的纵览,则让我得以窥见这些舰艇从建造、服役到退役的完整生命周期,它们在历史的洪流中扮演过的角色,以及它们最终的命运。这本书不仅仅是舰艇的图鉴,更是一部浓缩的日本海军发展史,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细节和值得深思的历史信息。

评分

作为一名深度军迷,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系统梳理日本海军舰艇发展脉络的权威著作,而《风花雪月》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这套书的体量感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三册的厚重,承载着八百多艘舰艇的生命轨迹,这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砌,而是对一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深刻记录。最吸引我的是它对舰名由来的考据,很多名字我虽然熟悉,但其背后的文化意涵和历史渊源却知之甚少。这本书如同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向导,为我一一解开这些谜团。例如,为何某些战列舰会以著名的山脉命名,又或者驱逐舰的名字是否与神话传说有关?这些细节的阐释,让原本冰冷的舰船名称变得鲜活起来,赋予了它们更深层次的意义。而且,每艘舰艇的舰历,不仅包括了标准的服役和退役信息,更着重于那些决定性的历史时刻:它们参与了哪些标志性的战役?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叱咤风云的明星舰,还是默默无闻的支援者?这些舰历的梳理,让我对日本海军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战略部署和作战风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套书的价值,远超一时的阅读快感,更像是一座值得长期钻研的知识宝库。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艘舰艇,首先要从它的名字开始。《风花雪月》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并将其发扬光大。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舰艇名称,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艘舰艇名字背后的意义和渊源。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到壮丽的山川河流,再到象征着勇气与牺牲的词语,这些舰名仿佛都承载着日本海军的某种文化基因。这种对舰名细致入微的解读,让我对这些舰艇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亲近感,仿佛它们不再是冰冷的钢铁集合,而是拥有灵魂的、鲜活的生命。而随之而来的舰历纵览,则更是锦上添花。它不仅仅记录了舰艇的服役年限和参与过的战役,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每一段舰历的梳理,展现了这些舰艇在历史舞台上留下的印记。无论是辉煌的胜利,还是惨痛的失败,都构成了一段段令人难忘的故事。这套书不仅满足了我对舰艇知识的渴望,更让我对日本海军的历史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这套《风花雪月》让我看到了日本海军舰艇发展史的另一面,是那些我们平常可能不太关注,但却极具历史意义的舰艇。从幕末时期,日本海军还是一个萌芽状态,到逐渐发展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海上力量,这其中的变化和演进,在这套书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八百多艘舰艇,这个数量级本身就说明了其内容的丰富程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没有回避那些二战后时期,日本海军重新组建的舰艇,并且同样给予了详尽的舰名由来和舰历介绍。这展现了一种客观、全面的历史观。舰名的由来,让我窥见了日本文化中对于自然、神话、以及历史事件的崇敬,这种命名方式往往能折射出当时社会的一种精神风貌。而舰历的纵览,则让我们看到了这些舰艇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为国家海洋战略所做的贡献。这本书不仅是对舰艇本身的介绍,更是对一段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历史的梳理和解读,让我对日本海军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大和”、“武藏”这样的巨舰。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海军历史和舰船细节着迷的读者量身打造的!翻开第一页,就如同穿越了时光隧道,从幕末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一路见证日本海军如何一步步崛起,直至今日的现代化力量。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如“战舰大和”、“苍龙”、“瑞鹤”,它们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这本书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名录,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艘舰艇的命名渊源,这才是最令人惊喜的部分。是取自壮丽的山河,还是象征着古老的传统?是纪念伟大的战役,还是寄托着民族的期许?这种“知其名,更知其意”的探索,让我对这些钢铁巨兽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而且,不仅仅是名称,每艘舰艇的舰历纵览更是详尽得让人惊叹。服役时间、关键战役、命运走向……仿佛一本本生动的军舰传记,将它们从下水那一刻起的辉煌与坎坷,一一呈现在眼前。八百余艘舰艇,这个数字本身就足够震撼,而《风花雪月》将它们一一梳理,付以血肉,实在是功德无量。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史诗级作品。

评分

还不错,还可以,赞赞赞,很好很好

评分

好书,买来送给军迷好友

评分

书不错,物超所值啊。

评分

非常好的产品,打折买的,希望能经常搞活动。

评分

正品实惠

评分

工作中用的到,主要是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他的命名应该去主动了解

评分

到了,很好,不错(*?´╰╯`?)?

评分

不错的

评分

很不错的资料书,舰名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