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海军舰船志

北洋海军舰船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悦 著
图书标签:
  • 北洋海军
  • 舰船
  • 军事史
  • 海军史
  • 清史
  • 近代史
  • 中国海军
  • 舰船技术
  • 历史
  • 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138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219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著名海军史专家陈悦成名力作,精装新版,增加新发现的定远舰购舰合同等重要史料。
  研究海军历史,必然要研究军舰,研究舰船的发展历史。舰船志,讲军舰的前世今生,讲军舰的各种性能参数,讲军舰的各种细节。这类书籍,欧美、日本出得很多,印刷得极为精美,研究的水准很高,甚至也包括了中国历史上的军舰。但是同类作品,中国国内却非常少,《北洋海军舰船志》是中国近代海军研究书籍中第1本此类题材的作品。这本书既通俗可读,同时又具有学术性,是海军史研究者爱好者的一本北洋海军舰船辞典。
  陈悦·中国近代舰船志系列图书
  北洋海军舰船志 2009年6月第一版
  北洋海军舰船志(修订版) 2015年1月第一版
  近代国造舰船志 2011年4月第一版
  清末海军舰船志 2012年5月第一版
  民国海军舰船志1912-1937 2013年9月第一版
  民国海军舰船志1937-1945 即将出版

作者简介

  陈悦,1978年生,江苏靖江人,现居山东威海,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客座研究员、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客座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中国海军史、甲午战争史的研究和普及,是上述领域青年一代领军学者,主张在军事史研究中引入军事技术史和社会史研究作为辅助和支撑,研究中重视采用中外史料互为辩证。著有《近代国造舰船志》、《清末海军舰船志》、《民国海军舰船志》、《中国军舰图志》、《沉没的甲午》、《甲午海战》等,主编有《辛亥?海军——辛亥革命海军史料简编》、《雪甲午耻——近代海军稀见史料从书》等。主持和参与山东威海“定远”舰复制工程、辽宁丹东“致远”舰复制工程,曾任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顾问、电视剧《铁甲舰上的男人们》总顾问、电视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学术顾问、电视纪录片《船政学堂》学术顾问。

目录


迷途武士——北洋海军装备的蚊子船
引子
伦道尔式炮艇
“龙骧”、“虎威”;“飞霆”、“策电”
蚊子船热
“镇”字号蚊子船
龙旗飘零

纽卡斯尔的梦——“超勇”级撞击巡洋舰
新式巡洋舰
“超勇”、“扬威”
远航英伦
英国上空的黄龙旗
“超勇”、“扬威”的服役历程

失落的辉煌——“定远”级铁甲舰
“铁甲船不可不办,倭人万不可轻视”
“集二者之长,去二者之弊”
“遍地球一等铁甲船”
回国
铁甲蹉跌

扭曲的利刃——“济远”级穹甲巡洋舰
从穹甲巡洋舰说起
“聪明谙练”的方伯谦
“济远”的战斗历程
“济远”舰遗物打捞出水小记

碧海忠魂——“致远”级穹甲巡洋舰
阴谋诡计
“英厂杰构”
“穹甲”与“装甲”之辩
接舰回国
惟公不生,惟公不死
最后的旗舰

铁血骁骑——“经远”级装甲巡洋舰
“济远”后续舰
装甲巡洋舰的诞生
“经远”级巡洋舰的性能
“经远”级的服役历程

蹈海惊雷——北洋海军装备的鱼雷艇
引子
鱼雷和鱼雷艇的诞生
鱼雷艇进入中国
购艇活动的继续
雷行北洋
蹈海惊雷

龙腾八闽——“平远”(“龙威”)级近海防御铁甲舰
福建船政的创设
近海防御铁甲舰
“龙威”
“平远”

异路同归(上)——北洋海军装备的军辅船
旧式炮舰
运辅舰只
练习舰

异路同归(下)——甲午战争期间北洋海军的外援军舰
粤海三舰
筱荃,少荃
梦断黄海
外购南美军舰

附录
北洋海军舰船线图
北洋海军主要舰艇性能参数一览表
北洋海军章程
北洋海军练船章程
中国驻德大臣李与德国士旦丁伯雷度之伏耳铿厂两总办订定铁舰合同
伏耳铿钢面铁甲船身程式
德海部验铁章程
北洋海防舰船购造大事记
参考书目
后记
新版后记

精彩书摘

  《北洋海军舰船志》:
  
  龙旗飘零4艘“镇北”级蚊子船以及之后并人的“镇中”、“镇边”,在北洋水师里统称六镇炮船。他们回国之初,适逢北洋水师创办,百事待举,在几乎没有任何先进军舰的北洋海防里,用于近海防御的蚊子船成了骨干力量。而刘步蟾、林泰曾、邓世昌等后来北洋海军的高级将领,在被李鸿章从福建抽调到北洋的早期,大都出任了各艘蚊子船的管带职务。小小的蚊子船,为中国近代海将走向海洋,提供了历练、磨砺的平台。
  随着1879年琉球事件、1884年中法战争的刺激,清政府对于海军、海防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很快看到早期购买的蚊子船对于舰种齐全的海军大国,尚有守护海口,独当一面的意义。而像中国这样几乎没有任何海军基础的国家,花重金购买这批军舰,并不能对增加国家的海上力量尤其是远海机动力量有多少帮助。
  潜移默化中,清政府的海防观由近海守口防御,悄然向远海改变。先是向英国订购了两艘新型的撞击巡洋舰“超勇”、“扬威”,之后更是购办了威震东亚的大型铁甲舰“定远”、“镇远”。这些大型军舰回国后,中国海军开始频繁活跃在北起海参崴,南至新加坡的辽阔海域。只能用于近海守口的蚊子船,逐渐显得不再重要,为节省经费起见,北洋海防的6艘蚊子船每年只维持两艘在海上值勤,剩余4艘则收入船坞封存,相关的人员并入铁甲舰服役,昔日世界名舰的光彩逐渐黯淡。
  1894年夏,中日两国爆发甲午战争。战争开始后不久,北洋所有蚊子船全部予以启用,重新编制人员,再度活跃于近海,主要负责防护威海、旅顺等要港。
  9月16日,护送陆军前往鸭绿江口登陆的北洋海军主力队伍中,也有两艘蚊子船“镇中”、“镇南”的身影。当时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守护在大东港口,防止日本舰队偷袭入口,因而并未参加著名的黄海大东沟大战,只是在海战后期曾响应“靖远”舰挂出的旗号,配合北洋幸存各舰一起收队。
  进入1895年,战火逐渐蔓延到北洋海军的重要基地威海刘公岛。作为守港利器的6艘“镇”字号蚊子船参与了惨烈的威海保卫战,北洋海军数度打退日本舰队海上进攻的战斗中,蚊子船的作用功不可没。然而,随着威海湾陆地炮台的接连失守,北洋海军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大舰纷纷受创沉没。
  2月12日上午8时,中国发展近代海军最早努力的成果、曾经的“埃普西隆”号“镇北”舰悬挂白旗,载着特使程璧光,缓缓驶向日本舰队锚地接洽投降。
  两天后,北洋海军投降,全军覆没,全岛官兵5124人被日军遣返,残存的6艘“镇”字蚊子船承担了部分运送岛上官兵离岛的悲惨任务。
  从此,“镇”字号蚊子船被编入了日本海军,长期充当着一些无关紧要的角色。
  1898年3月21日6艘蚊子船集体被定为二等炮舰级,1903年8月21日一同除籍成为杂役船。其中“镇东”舰1906年6月8日报废、1907年转售;“镇南”舰1908年5月15日报废,于1913年转售;“镇西”舰于1908年5月23日转归文部省所有;“镇北”舰1906年6月8日报废,1909年转售。“镇中”与“镇边”两舰由于船龄较新,在1900年庚子事变时作为八国联军海军的成员被派在大沽口巡逻,两舰最后同在1906年6月8日报废,“镇中”舰于1909年转售,“镇边”舰同年7月16日改归司法省所有。
  ……

前言/序言

  陈悦从威海来电,说《北洋海军舰船志》要在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嘱我作序。我笑着说,我已经成了为你写序的专业户了。但这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所以我还是应允下来。
  为了自己的挚爱,陈悦在北洋海军的老营威海安了家。在这个景色秀丽、日新月异的城市里,他认认真真地工作,安安静静地做学问,眯缝的眼睛依然锐利地梭巡史料,修长的手指依然勤奋地敲打键盘。他自己,却从一个北洋海军历史的爱好者稳健地步入骨灰级专家的行列。
  研究海军历史,必然要研究军舰,研究舰船的发展历史。舰船志,讲军舰的前世今生,讲军舰的各种性能参数,讲军舰的各种细节。这类书籍,欧美、日本出得很多,印刷得极为精美,研究的水准很高,甚至也包括了中国历史上的军舰。但是同类作品,中国国内却非常少,《北洋海军舰船志》是中国近代海军研究书籍中第一本此类题材的作品。这本书既通俗可读,同时又具有学术性,是海军史研究者爱好者的一本北洋海军舰船辞典。
  陈悦的研究在不断取得新进展,相比三年前以《现代舰船》杂志增刊形式的初版,现在每一篇的内容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增补了一些新发现的史实,例如“失落的辉煌”一章里增补了新发现的“定远”舰航试时发生主炮爆炸事故的史事;“蹈海惊雷”一章中新增了根据李凤苞《使德日记》等资料发现的中国在英订造第一号杆雷艇的情况。新史事的增加,使得全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完整,资料性更强。同时还针对第一版的配图进行了优化调整,取消了一批关联性不是特别直接的图片,增加了新发现的部分珍贵照片,如“扬威”接舰官兵的墓地、“济远”舰丰岛海战后的伤情、“靖远”舰在英国的下水仪式等等,使得全书图文并茂,某种意义上也成为北洋海军舰船的一册图片汇总。此外,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此前的一些错误进行了更正,最初增刊本中被略去的引注在本版中全部加上,方便了研究者的引用。
  这些年,北洋海军史的研究一直很热,在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历史过程中,人们没有忘记曾经经历的挫折和承受的苦难,许多年轻人愿意从对昔日的剖析中,探索明天前进的路径。前些时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84岁高龄的台湾师范大学退休教授王家俭先生的大作《李鸿章与北洋舰队》,受到广泛的好评。《李鸿章与北洋舰队》是王先生研究北洋海军史四十年心血的结晶,也是我向三联书店热切推荐出版的一本好书。王先生是我尊敬的前辈学者,他的治学风格,开海军史研究的风气之先,一直为我所景仰。而在后辈学人中,陈悦无疑继承了这种严谨学风,他史料收集务求全面,考证事实务求精细,在利用互联网的方式从全世界收集材料的本事上,国内历史学界恐怕还没有人能达到他的程度。我以前曾经说过,陈悦是业余研究者,又是这个专题的痴迷者,通过对世界造舰历史的介绍和对技术细节剖析,对北洋海军军舰历史的重新梳理,他更清晰更冷静地还原了历史场景,恢复了历史本来的面貌,也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对于为了评职称而粗制滥造的“论文”和“专著”,《北洋海军舰船志》也给出了一把很好的标尺。所以我认为,陈悦的研究成果,正是老一代学者开辟的研究方向的传承之作。
  姜鸣 2009年3月29日
《风起北洋:近代中国海军的崛起与沉浮》 内容简介 一部波澜壮阔的近代海军史诗,一段帝国命运的抉择与回响。 在风云激荡的十九世纪末,古老的中华帝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西方的坚船利炮叩开了国门,古老的陆地帝国在近代海洋力量的冲击下步履维艰。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一股崭新的力量——北洋海军,应运而生。本书并非单纯的舰船名录,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深入剖析北洋海军的组建、发展、鼎盛及其最终走向衰亡的曲折历程。它不仅仅讲述了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战舰,更描绘了在这片蓝色疆域上,中国近代海军的萌芽、成长,以及那些为了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将领、士兵和技术人员的身影。 历史的开端:近代海军的曙光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穿越回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我们将审视晚清政府为何在洋务运动的浪潮中,将目光投向了象征着国家力量的海洋。从最初模仿西方,引进技术,到逐步建立起一支拥有一定规模和战斗力的近代海军,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与艰辛。本书将详细梳理北洋海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脉络,追溯其背后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动因。我们将看到,洋务派官员如李鸿章等,如何在内忧外患的夹缝中,力排众议,力主购建海防,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石。 舰队的铸造: shipbuilding 的里程碑 北洋海军的建立,离不开当时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舰船设计。本书将深入探究当时各国海军的舰船发展趋势,以及北洋海军在引进和选择舰船时所面临的决策过程。我们将介绍那些构成北洋海军骨干的舰船,例如来自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的巡洋舰、炮舰、鱼雷艇等。对于这些舰船,本书将不只是简单列出名称和吨位,而是力求还原它们的历史真实面貌:它们的建造背景,主要性能参数,装备的武器系统,以及它们在服役期间承担的各项任务。通过对这些舰船的详细解读,读者将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近代海军装备的威力,以及中国在学习和掌握先进军事技术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人才的培养:海军的灵魂 一支强大的海军,不仅需要先进的舰船,更需要高素质的指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本书将重点关注北洋海军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努力。我们将回顾从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军事院校的建立,到派遣海军留学生出国深造的历程。这些学堂培养出的年轻一代海军军官,他们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理论、航海技术和战术思想,成为了北洋海军的中坚力量。我们将深入描绘丁汝昌、琅威理(Lindemann)、萨镇冰、刘步蟾、方伯谦等一批杰出的海军将领的生平和功绩,展现他们在指挥舰队、训练部队、参与实战中的智慧与勇气。 海军的辉煌:鼎盛时期的力量 在经历了多年的建设与磨砺后,北洋海军一度成为东亚海域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本书将详细描绘北洋海军鼎盛时期的风貌。我们将看到,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舰队,如何在海上进行操练,展示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决心。我们也会探讨,在当时的国际局势下,北洋海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威慑作用,并在某些外交事件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这段时期,是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也是国家自信心的一次体现。 荣耀与危机:甲午海战的血与火 然而,历史的轨迹并非一帆风顺。当日本的野心日益膨胀,蓄谋侵略中国时,北洋海军迎来了它命运的严峻考验。本书将以史诗般的笔触,重现甲午海战这一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关键战役。我们将详细分析海战的起因、双方的战略部署、以及关键战役的进程。对于黄海海战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每一艘舰船的英勇表现,以及每一位将领的艰难抉择,本书都将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 在描绘战役的同时,本书将深入探讨导致北洋海军最终失败的深层原因。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差距,更是体制上的弊端、战略上的失误、政治上的腐败以及战略物资的短缺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我们将剖析朝廷的短视与无能,陆军与海军之间的配合不畅,以及在战争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令人扼腕的决策。本书不会回避历史的残酷,而是力求还原一个真实而深刻的甲午海战,让读者理解这场战役对中国近代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沉浮的悲歌:海军的衰亡与反思 甲午海战的惨败,标志着北洋海军的覆灭,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创伤。本书将继续追溯战败后的历史。我们将看到,幸存的舰船的命运,以及海军将士们的结局。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引导读者进行深刻的反思。北洋海军的兴衰,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缩影。它的崛起,曾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希望;它的覆灭,则暴露了积贫积弱的根源。 本书将探讨,这场失败留下的历史教训是什么?它对后来的中国海军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智慧,警示后人,避免重蹈覆辙?本书旨在通过对北洋海军历史的梳理与分析,引发读者对国家命运、军事力量、以及民族复兴之路的深入思考。 独特的视角与丰富的细节 《风起北洋:近代中国海军的崛起与沉浮》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它融合了扎实的史料考证与生动的叙事技巧。本书的特点在于: 宏观与微观结合: 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穿插描绘具体舰船的故事、人物的命运,让历史鲜活起来。 多方资料互证: 广泛参考国内外史料、档案文献、回忆录、报刊记载等,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深入的军事分析: 对舰船性能、战术运用、战略思想等进行深入解读,展现近代海军的军事魅力。 人文关怀的注入: 关注在历史洪流中,那些普通士兵、技术人员的付出与牺牲,以及将领们的困境与抉择,赋予历史温度。 地图与插图的辅助: (若有)精选历史地图、珍贵照片、舰船复原图等,增强阅读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本书的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近代史、军事史、海军史感兴趣的读者。它既是了解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史的入门读物,也是深入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参考佳作。阅读本书,你将不仅仅是在了解一段历史,更是在感受一个民族在追求独立自主、富国强兵道路上的探索、奋斗与阵痛。 《风起北洋:近代中国海军的崛起与沉浮》是一部关于勇气、智慧、牺牲与反思的史诗。它将带领你穿越百年时空,亲历那段波澜壮阔的海军岁月,感受那股曾经激荡在东海、黄海之上的壮阔力量,以及它最终归于沉寂时的历史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对《北洋海军舰船志》这个名字,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军事装备介绍。但当我真正翻开它,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这本书写得太有意思了!作者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讲解员,带着你穿越时空,近距离观察那些曾经的海上巨兽。他不仅仅是告诉你舰船有多大、有多快,更重要的是,他把这些冰冷的钢铁赋予了灵魂。你读到“定远”舰,仿佛能听到它沉重的炮声;你读到“来远”舰,仿佛能感受到它在海浪中航行的矫健。书中对每艘舰船的来龙去脉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从它的设计理念,到它参与的具体战役,再到它的最终结局,都写得有条有理,引人入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写战斗场面时,那种客观而又不失激情的笔调,既有战术上的分析,又不乏对将士们英勇事迹的赞颂。这本书让我对北洋海军的印象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些模糊的词句,而是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它让我意识到,这些舰船不仅仅是战争的工具,更是那个时代中国海军力量的象征,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和屈辱。

评分

对于像我这样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海军史一直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北洋海军舰船志》无疑是一份极其珍贵的礼物。它不仅仅是一本舰船的图鉴,更是一部充满故事的历史画卷。作者以极其详尽的考证和严谨的态度,为我们呈现了北洋海军的辉煌与悲壮。书中对每一艘舰船的介绍都非常细致,从它的设计、建造、动力系统、武器装备,到它的服役生涯、在历次海战中的表现,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都被作者一一挖掘出来,仿佛要把这些曾经活跃在海上的战舰“复活”一般。我尤其喜欢书中穿插的对当时国际海军发展趋势的分析,这使得对北洋海军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宏观。当我读到“超勇”和“扬威”这两艘排水量较小的巡洋舰,在面对强大的敌舰时,依然毫不畏惧地冲锋陷阵,直至壮烈沉没,我内心涌起了难以言说的悲痛和敬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为我们展示了“物”,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了“人”——那些在有限条件下,为国家海军建设呕心沥血的军官和士兵们。它让我们深刻地反思那个时代,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强大海军。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近代的军事发展史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北洋海军,这个名字总是伴随着复杂的情感。拿到这本《北洋海军舰船志》,我原本是抱着学习历史知识的心态,但没想到它带来的震撼远超预期。这本书并非那种干巴巴的技术手册,而是将一艘艘战舰的故事娓娓道来。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水手,正在向你讲述他当年在大洋上叱咤风云的经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每艘舰船的“生平”介绍,从它的建造背景、技术特点,到它在历次海战中的表现,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都被挖掘得淋漓尽致。当我读到“经远”舰的故事时,我能感受到那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那种即使面对绝对劣势,也要奋勇向前的不畏牺牲。书中的图片和资料非常翔实,很多都是我从未见过的珍贵史料,这让我对那个时代的舰船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战舰,更在于它记录了那个时代国家海军的崛起与沉浮,记录了一代人的青春与热血。

评分

这本《北洋海军舰船志》简直是打开了我对那个时代海军的一扇窗户!我一直对近代史,特别是那段波澜壮阔的晚清时期颇感兴趣,而海军又是其中一个我感到有些神秘和模糊的部分。翻开这本书,我第一感觉是它的厚重感,不仅仅是纸张的厚实,更是内容上那种扎实、详尽的感觉。书中的插图非常精美,很多都是首次得见,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战舰,在静态的画面中依然能感受到它们曾经的威严。作者显然在这上面下了苦功,不仅仅是列出舰船的名字和参数,更重要的是,他将每一艘舰船都置于历史的洪流中,讲述了它的诞生、服役、乃至最终的命运。读到“致远”舰的沉没,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种悲壮,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书中的考证也非常严谨,参考文献详尽,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部兴趣之作,更是一部严谨的历史著作。即使是对军事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通过这本书对北洋海军的整体实力、舰船的配置、以及海战的策略有一个非常直观的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海军政策和发展方向的分析,这让我对当时国家命运的走向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尘封已久的海军博物馆。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展厅,里面陈列着一艘艘精心修复的战舰模型。我原本以为这只是简单罗列舰船的图册,但读进去才发现,它的内容远不止于此。作者用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却描绘出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海洋史诗。他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悲情,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命运,却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舰船细节的描写,比如它的火炮口径、装甲厚度,甚至是船舱的布局,这些信息勾勒出了那个时代造船工业的水平,以及海军官兵们的日常。当我读到关于“定远”舰的介绍时,那种巨舰的压迫感扑面而来,让我对当时清政府倾尽国力打造这支舰队的决心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一些外国技术和中国本土力量的结合,这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一种民族工业的萌芽。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非常有分量的历史读物,适合所有对中国近代海军史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

完美

评分

不错,图片丰富内容翔实

评分

第一个送过来的边角有折痕,后来送来的也差不多,不过书确实是好书

评分

强烈推荐

评分

是不错,买给朋友的,朋友很喜欢

评分

很好值得读一读!满减买的!值!只是越看越难过!国运啊!

评分

屯几本书,留着慢慢看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