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少年游》这部平凡人物的非凡传奇之后,羽戈推出了一部普通人的家族史《鹅城人物志》。不同于《少年游》的写实风格,《鹅城人物志》则介于虚实、真幻之间。在虚构的鹅城,那些源自历史与现实的人和事,或神奇,或平淡,或热血,或悲凄,然而无不情深意切,无不直击人心。就此而言,《鹅城人物志》承接了《少年游》的香火,共同谱写了大时代中小人物的生死之旅。如果说《少年游》可比“朝花夕拾”,那么《鹅城人物志》便是对“生死场”的穿越、思索与记录。
羽戈的文字平淡、节制而不失韵味,讲究留白,书中故事仿若乡间的袅袅炊烟,悠远绵长,又似雨前清茶,回味无穷。
羽戈:退步青年,不自由撰稿人。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自由谈。大道不行,各尽本分。撰有《从黄昏起飞》《穿越午夜之门:影像里的爱欲与正义》《百年孤影》《酒罢问君三语》《少年游》《岂有文章觉天下》《帝王学的迷津:杨度与近代中国》等。
致陈余(代后记)
陈余:
今日冬至, 鹅城却只是微寒。不知费城如何?《鹅城人物志》终于完工, 现将最后一篇发去。记得发你第一篇的时候,还是盛夏, 我写到陈石之死, 悲怀难遣, 到阳台透气, 发现落日竟是一种庄严的凄美,因其庄严,令人不敢哀伤,反而敬慕,心胸随之舒张开来。此刻则值深夜,寒月当空,照见一地惨白,窗外每隔三五分钟便会传来一阵清脆的车声, 划破静寂。如果静寂过久,却叫人心慌,手指停在半空,茫然不知所措。
距离最初发你的写作计划, 相差三篇。写罢魏氏姐弟, 忽觉无力为继, 只好搁笔。东坡说其作文,“常行于所当行, 常止于不可不止”, 姑且拿来自遣。其实在写作途中, 不时戛然而止,笔端陷入枯竭。我不得不一再回到开端,重审陈石之死,这不是寻找灵感,而是寻找出路。
如你所知,《鹅城人物志》预定的主题是死亡。陈石之死可谓我心中的一根刺, 时光的流逝无法淡化它的存在, 反而越扎越深, 穿过血肉而深入魂灵。我曾与魏青争论, 他说我不能明断生死, 我说他不能明辨是非。而今我才知道, 死亡以及对死亡的态度与诠释, 正是最大的是非。魏青还是高估了我。这些年来, 我何尝想过明断生死呢?而是一直在逃避, 直至被逼入死角,逃无可逃。
我试图把这一切写下来, 用文字消解死亡投射的魔影。然而, 一旦文字落地, 便超出了我的控制, 文字构成了一个自洽的世界, 反过来支配我的记忆, 使我不敢修剪, 不敢隐讳。从陈石开始, 每个人都独立于我的笔下。他们的命运早已注定,对此我无能为力。我只是尽力去呈现, 他们何以成为他们, 何以生,何以死。现在我必须承认,命运,而非死亡,才是《鹅城人物志》的主题。
你曾批评我, 为什么执迷于书写死亡。写完《鹅城人物志》, 我似乎找到了至少可以说服我自己的答案: 死亡不仅是命运,是历史,是生命的结局,还是可能,是未来,是生命的前提。先贤说“未知生,焉知死”,我则反其道而行之:未知死,焉知生。至今我依然无法明断生死,无法生而不忧,死而不怖,但是,我已知何谓初心,我已知何谓自我,我已知何谓性命。
谢谢你的担忧和鼓励。这半年来隐居写作, 与诸位师友往还渐疏。大概一个月前, 秋离先生打来电话, 说给我写了一幅字, 并随口念诵两句:“已识乾坤大, 犹怜草木青。”问我能解此中意否。这是马一浮的诗。我答: 唯有“已识乾坤大”, 才能“犹怜草木青”。他笑道: 这是第一义, 还有第二义, 唯有“犹怜草木青”, 才能“已识乾坤大”。由此可见我与秋离先生的差距,我看见的是人心,他看见的是世界,我还在“见自己”,他已经“见天地”(鹅城诸人, 大抵只有子钦先生达到了“见众生”)。
前不久我和魏青在美好饭店吃了一顿饭。你去国之前, 曾嘱我开导魏青,然而以其谈锋之健,我往往沦为被开导的对象。魏青状态如常, 不必担心。法院面临司改, 人心惶惶, 他却不为所动, 照样坐禅念佛, 工作反成余事。那天叙话, 他说起一则传闻。有一牧师, 不知何故被抓, 由魏青的同学担任代理律师。这一天律师前去鹅城市看守所会见, 牧师说: 请尽快结束此案, 我想转往监狱。律师惊问何故, 牧师答: 因为这里的福音已经传完了。
听魏青讲完, 我当即热泪盈眶。想必你不会介意, 把这个温暖的故事, 作为《鹅城人物志》的结尾—按计划, 我要写的最后一个人,本来是你。
2014 年12 月22 日
语言的韵律感和词汇的选择,在这本书中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统一与变化。整体上,作者的用词精准考究,大量使用了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文言词汇,使得叙事风格典雅、大气,充满了书卷气。然而,这种典雅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内容紧密结合的。在描述市井生活或激烈冲突时,作者又能迅速切换到一种近乎口语化的、充满烟火气的表达,那些生动的方言俚语或直白的描述,瞬间将人拉回到了那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最令人叫绝的是,作者似乎很擅长运用“反衬”的手法。用极其华美甚至略带夸张的辞藻去描绘一个平庸乃至卑微的人物,这种反差带来的荒诞感和讽刺性,比直接的批判更有力量,它在嘲弄世事无常的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宿命感。这种张弛有度的语言驾驭能力,使得阅读过程始终保持着一种新鲜感。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妙,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传记或地方志的刻板印象。它没有采取简单的年代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类似音乐中的“复调”手法。不同的“人物志”单元之间,看似独立,却又通过某种隐秘的线索、重复出现的主题,或者某一个关键事件的侧面描述,相互呼应、层层递进。这种非线性的编织,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去拼凑和重建那个时代的完整图景。读到后来,你会惊喜地发现,原来A人物的行为动机,可以从B人物的侧面记载中找到最合理的解释,而C人物的兴衰,又恰恰是前两者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这种环环相扣的布局,给阅读过程增添了一种解谜的乐趣,让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回顾和对照,试图抓住那条贯穿始终的“精神主线”,这种体验是极其令人上瘾的。
评分我从没想过,仅凭文字的编排和叙述的节奏,就能构建出一个如此鲜活、立体的“鹅城”群像。作者的笔力之妙,在于他仿佛拥有多重身份的切换能力。有时候,他是那个洞察世情的智者,用冷静、近乎冷酷的分析,剖析着特定历史时期下,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的拉扯与挣扎。那种对人性深处的挖掘,那种对社会结构微妙之处的捕捉,读起来让人脊背发凉,深感文字的穿透力。但紧接着,笔锋一转,他又化身为一个充满悲悯情怀的记录者,在描述某个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时,语言变得细腻而富有温度,充满了同理心。这种叙事视角的跳跃和融合,使得人物不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具有复杂多面性的生命体。你会发现,即便是那些看似边缘的人物,其内心世界也波澜壮阔,他们的每一次抉择,都蕴含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和个人挣扎,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自己也曾在那座城里呼吸过、生活过。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吸引人了,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那种古朴又不失雅致的气质所打动。封面采用了某种带有纹理的纸张,触感非常厚实,配色上选择了低调的大地色系,边缘做了细微的做旧处理,仿佛这本册子已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字体选择也很有讲究,标题“新民说”那几个大字,笔画遒劲有力,散发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而“鹅城人物志”则稍显秀丽,与“新民说”的厚重形成了微妙的对比,暗示了内容中可能包含的柔性和刚性。内页的纸张也很有质感,不是那种光滑的现代印刷纸,而是略带粗糙的米白色,墨色的印刷清晰干净,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久看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一些历史场景的插图采用了木刻版画的风格,线条粗犷有力,黑白分明的画面感极强,这种视觉上的选择,无疑是为全书定下了一种沉稳、严肃的基调,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已经对即将展开的叙事充满了敬意和期待。它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都显得格外有分量感。
评分读完合上书本,留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一种混合着怀旧与警醒的复杂情绪。它不像一般的历史读物那样直白地陈述“发生了什么”,而是巧妙地探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对‘人’意味着什么”。书中塑造的那些人物群像,他们各自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局限性、抱负与妥协,他们的成功或失败,都让人深思我们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坐标系”,帮助我们去审视现代社会中那些看似新颖的现象,实际上可能只是历史的某种重复或变奏。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迫使读者跳出既有的思维框架,去重新审视“新民”的真正含义。这是一次酣畅淋漓的思想体操,值得反复品味和对照现实。
评分全书构成了我们理解历史、特别是“阅读”当下的一种框架或模式——供给读者一种认识自身、认识所处社会时代的可能。
评分图像小说内容和形式上的双重突破
评分本书讲述了自由的故事,解释了为什么自由与其说是“西方的”、毋宁说是“英国的”独特发明。它向我们揭示了欧亚大陆西端一角湿冷孤岛上的居民如何偶然间发现了国家是个人的公仆而非主人的观念。
评分《从华夏到中国》是一系列历史快门的镜头,讲述了从殷周到清末民初的历史演变脉络,并兼及考察欧洲诸国的重要历史节点,将中国文明的演化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视野中,探讨历史上具有独特意义的人物、事件、思想,以此呈现出“从华夏到中国”的历史脉络——华夏各邦的塑造、从封建多国体系到官僚帝国、衰亡与重建、西欧秩序如何产生世界秩序、近代中国建构的若干关键路径。
评分知名女主持人克莱尔·鲍尔丁的处女作,一本与动物相依相伴的温馨读物,一个“问题少女”变身名流的华丽成长史,一部处处散发着浓郁英伦风情的家族轻喜剧。克莱尔在一个有着贵族血统的特殊家庭里长大,刚出生时,就有一条名叫糖果的斗牛犬*心守护她,是她zui知心的玩伴。18个月大时,没有任何大人的陪伴,她便开始了骑马参加比赛的生涯,18岁时已经拿到多项业余赛马冠军称号。她的爸爸是英国冠军驯马师,家里养着英国王室的赛马,英国女王也是他们家的座上宾。天生一副不服输的性格,克莱尔是个名副其实的“女汉子”和“问题少女”,因为打架、偷窃被迫转学,在学校拉帮结派,把幼小的弟弟一个人放在高高的草垛,弟弟因此摔伤,18岁时收到61岁老人的求婚信……这些奇葩的事情层出不穷,让家人操碎了心。在她眼里,每个动物都是不可或缺的家庭成员。
评分的詩歌具有一定的進步思想傾向,它們深刻地揭露了當時藩鎮分裂割據和宦官擅權亂政的黑暗現實,尖鋭地諷刺了封建統治階級的荒淫腐朽,展現了行將没落的唐王朝國勢衰微、民生凋蔽的社會面貌,所以不論從反映現實的深度還是廣度上,他都高出於當時一般創作題材狹窄、格調卑靡的詩人。在詩歌創作上,他廣泛吸取了前輩詩人各種有益的藝術經驗,獨闢蹊徑,開創了自己的新風格,發展並豐富了我國古典詩歌的藝術技巧,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评分很好很强大,打折下手便宜划算
评分我国民间藏书名家韦力先生同嘉德拍卖有限公司古籍善本部总经理拓晓堂的对谈录。全书分七个部分,详细解读了近二十年来我国古籍拍卖的奇书、奇人、奇事。其中,第二章《考工记》从古籍拍卖的征集、图录、封面、估价、佣金、保证金等方面全面展示了古籍拍卖的市场运作情况以及它对保护、传承我国古籍的重要意义。第三章《艺文志》、第四章《百艳图》主要介绍了这二十年来我国市场上出现的一些重要古籍的收藏价值及流传情况。第五章《英雄谱》、第六章《先贤赞》主要介绍了一些大藏家藏书历程,从中可见他们的人生趣味及其对传承文化的拳拳之心
评分★ 这是艺术吗?这必须是艺术!——马列维奇的黑色正方形,蒙德里安的彩色格子,杜尚的小便池……艺术不再必须与美有关,它更多地关乎理念。那些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艺术流派,在揭开了其中的奥秘之后,实际上简单得惊人,但又绝妙乃至伟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