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精神分析巨著,你人生的心理学入门经典
1.划时代的心理学巨著,“改变世界历史面貌”的十六部巨著之一!
2.“弗洛伊德和路易斯:两种相对的世界观”,30多年来一直是哈佛热门与叫座的课程之一。
3.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这个历史从弗洛伊德开始!
◆做梦的人都在看,人人都可以“梦的解析”
1.配以大量生活案例,1小时内学会弗式解梦!
2.如果你就想对梦有点了解,就想知道它是否预言了你的明天,别错过《梦的解析》!
3.梦是自我了解的便捷途径和工具,你目前的生活质量和你对生活的真实态度由梦可知!
◆第三次打击人类自负,革命性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1.第1次打击来自于哥白尼的日心说——地球并非是宇宙的中心;
2.第2次打击来自于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只不过是一种由低级动物进化而来的高级动物。
3.第3次打击来自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我们未必能成为自己的主宰,人的行为主要是由本能和潜意识机制所激发。
内容简介
梦是人所共有的,很多成年人一夜要做4-6个梦,弗洛伊德认为,梦是现实的镜子,梦中的欢喜、幸福、焦虑、恐惧是潜意识的投射,而本书将揭开埋藏于心理深层的奥秘。
本书是精神分析划时代巨著,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论》及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列为导致人类三大思想革命的名著。弗洛伊德这样描述本书:Insight such as this falls to one's lot but once in a lifetime(这样的顿悟一生只能有一次)。
作者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年),精神分析学家,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像写小说一样说心理,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历经百年沧桑,影响甚巨。20世纪可以说是弗洛伊德的世纪,他的理论、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艺术家、作家、决策者、教师、父母、广告人及普罗大众。其代表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等。
目录
第1章 1900年之前涉及梦的科学研究 1
第2章 梦之解析方法的研讨:对于一个梦的解析 3
第3章 梦是愿望的实现 23
第4章 梦的改装 31
第5章 梦的素材与根源 55
第6章 梦的运行 149
第7章 梦程序的心理
精彩书摘
当一个人历尽千辛万苦,最终爬上一个视野辽阔的空旷地,而发觉再往下则是一路平坦时,他最好是停下来,仔细琢磨一下,下一步该怎样走。同样,我们目前在学习“释梦”的途中,也该进行这件工作。当前,我们正迎来那初现的曙光。梦不是没有价值的,不是荒谬的,也不是大部分意识昏睡,只有少部分活动的产物,它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事实上,是一种愿望的实现。它应该算作是一种清醒状态的精神活动的延续。它是由高度复杂的智慧活动所造成的。可是,当我们正为这些发现而高兴时,许多的问题又摆在面前:假如梦真的是理论上愿望的实现,那么,这种实现以如此特别的方式出现又作何种解释呢?在形成我们醒后所记得的梦前,到底我们的梦意识经过了几种变形呢?这些变形又是怎样发展的呢?形成梦的材料又是由何而来的呢?还有梦中的许多特点,例如,其中内容常会自相矛盾,为何会如此呢?梦能指导我们的内在精神活动吗?能修正我们白昼所持的观念吗?我认为,目前这些问题最好暂且搁置一边,而只需关注一条途径:我们已认识到梦是愿望的实现。这是否是一切的梦之共同特征呢?或者那仅是我们刚刚所作的梦的分析的特殊内容(有关伊玛打针的梦)?虽然我们已经得出“所有的梦都有其意义和精神价值”的结论,我们仍需考虑“每一个梦的意义并非都相同”的可能性。我们考虑过的第一个梦是愿望的实现,但很可能第二个梦是一种隐忧的发觉,而第三个梦却是种自我检讨,然而,第四个梦竟是回忆的唤醒。是不是除了愿望实现以外,还有其他种梦?亦或仅有此一种梦?
梦所代表的“愿望实现”通常极为明显,以致令人感到奇怪:何以梦会到最近才开始为人所了解?有些梦,我能够以实验手法随意地引出来,例如:假如我当天晚上吃了很咸的食物,那么,夜晚我会渴得醒过来。但在这“醒过来”之前,往往总有一个内容相同的梦——我正大口大口地喝着,那滋味就有如干涸已久的喉头流入了清凉彻骨的冰水般可口。而后,我惊醒了,发觉我的确想喝水,这个梦的原因就是我醒来后感到渴。这种感觉引发喝水的欲望,然而,梦告诉我它已使这愿望实现,所以,它的确有其功能,其本质我下面会提到,我平日睡眠极好,轻易不会被身体的需求所唤醒。要是我能用这喝水的梦来缓解我的渴,我就不必渴得醒过来。它就是如此一种“方便的梦”,梦就如此代替了动作。然而不幸的是,饮水止渴的需要,不能像我对M大夫、奥图等报复的渴望那样,用梦就可能满足,但其动机是一致的。不久前,我有一个与这有点不同的梦。那次我在上床前,就已感到口渴,于是将我床头柜上的一杯开水喝光才去睡觉。待到了深夜,我又因为口渴而感到不舒服。想要再喝水就得起床,但走到我大床边的小几上拿茶杯委实是麻烦,所以,我就梦见我太太自一瓮子内取水给我喝。这瓮子是我过去从意大利西部古邦安达卢西亚买回来收藏的骨灰坛。可是那水喝起来是这样的咸(可能是内含骨灰吧),以致我不得不惊醒过来。梦就是如此地善解人意。由于愿望的实现是梦唯一的目的,其内容有可能是利己的。事实上,贪图安适是与体贴别人相互冲突的。梦见骨灰坛很可能又是一次愿望的实现,很遗憾我没能再拥有那坛子,就像放在我太太床侧的茶杯一样,我再也没拿到。而且,这坛子很适合我梦中的咸味,由此才能促使我惊醒。
在我的青年时期,这种“方便的梦”常常发生。那时,我经常工作至深夜,早上起床对我来说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所以,清晨时,我经常梦到我已经起床在洗漱,不再为未能起床而焦虑,因此,我得以继续酣睡。一个和我同样贪睡的同事也有过同样的梦,并且,他的梦显得更荒谬、更有趣。他租了一间距医院很近的房间,每天清晨在某一时刻女房东就会叫他起床。有天早上,他正在熟睡时,那房东又来敲门:“裴皮先生,起床吧!该上医院去了。”于是,他做了一个如下的梦:他正躺在医院某个病房的床上,他头上挂着一张病历表,上面写着“裴皮·M,医科学生,二十二岁”,因此,他一翻身,继续睡下去,事后,他坦白承认了这个梦的目的,只是贪睡而已!
另有一个例子:我的一个女性病人曾做过一次失败的下颚手术,并且受医师指示,必须每天要在疼痛的颊侧作冷敷,但是,她一旦睡着了,就会把那冷敷的布料全部撕掉。有一天,她又在睡梦中把敷布撕掉了,因此,我说了她几句,没想到她竟有如下的辩词:“这次我实在是无计可施,那全然是由夜间所做的梦引起的。梦中我坐在歌剧院的包厢内,聚精会神地听演唱。忽然想到梅耶先生正躺在疗养院里受着下颚痛的折磨。我自语道:‘既然我自己没有痛感,我就不需要这些冷敷,所以我可以丢弃。’”这不幸的病人所做的梦,令我想起当我们置身于危难的境地时,却往往口中会说“好吧!那我就想些更愉快的事吧!”而这梦恰恰是这种“愉快的事”。至于被这病人所指为颚痛的梅耶先生,不过是她自己偶而想到的一位朋友而已。
在一个健康人的身上,我十分容易地收集了一些“愿望实现”的梦。一位熟悉我的梦的理论的朋友,曾将这些理论解释给他太太听。某一天他告诉我:“我太太昨晚梦到她的月经又快来了,而这意思你应该很清楚吧!”自然,我非常清楚当一个年轻太太梦见她月经快来时,实际上是月经停了。我可以推论,她实在还很希望能再自由一些日子,而不受生下子女后的拖累。另一位朋友写信告诉我,他太太最近梦见上衣沾满了乳汁,这也是怀孕的前兆。但这已不是他们的头胎,而这年轻的母亲,心里多么盼望,这将要诞生的第二胎比第一胎有更多的乳汁吃。
一位年轻女人,由于常年在隔离病房内照顾她的患传染病的小孩,很长一段时间未能参加社交活动。她曾做了个梦,梦见她儿子康复,她与包括都德、鲍格特、普鲁斯特在内的许多作家在一起,这些人对她非常友善亲切。在梦中,这些人的面貌完全和她所收藏的画像模样相同,只有普鲁斯特这人的容貌她并不熟悉,但他看起来就像那次第一个从外界进入这病房来做消毒的人。显而易见,这梦可以解释为:“以后将不再有枯燥的看护工作了,快乐的日子就要来临!”
看来这些材料已能够显示出,不管梦有多么复杂,大多数均可以理解为愿望的实现,甚至其内容往往是无须掩饰便可看出的。它们大多是简短的梦,与那些令释梦者需要特别费脑筋研究的复杂梦形成鲜明对照。可是,只要你肯对这些最简短的梦作一番研究,你会发觉那的确是非常有价值的。我认为,儿童由于心灵活动单纯,所做的梦多是十分单纯的。而根据我的经验,就像我们研究低等动物的构造发育,以便了解高等动物构造一样,我们应多多探讨儿童心理学,借而了解成人的心理。可是,遗憾的是很少有人能利用少儿心理的研究达到这个目的。
……
前言/序言
书籍简介 《潜藏的地图:心灵深处的探险》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喧嚣裹挟,却忽略了内心最深处的低语。我们渴望理解自己,渴望洞察他人,渴望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找到那份真实与连接。然而,那些关于动机、欲望、恐惧和梦想的隐秘线索,往往藏匿在意识的缝隙之中,如同一张未被绘制的地图,等待着勇敢的探险家去发现和解读。 《潜藏的地图:心灵深处的探险》便是一次这样的旅程。它不是一本冰冷的书籍,而是一位耐心而富有洞察力的向导,带领我们踏上一段穿越心灵迷宫的奇妙旅程。这本书的核心,在于揭示那些构成我们内心世界最基本、最原始的元素,并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认识那些影响我们行为、塑造我们命运的深层力量。 第一部分:意识的边界与潜流 我们通常认为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和想法了如指掌,但事实远非如此。我们的绝大部分心灵活动,都发生在意识的边界之外,在那些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到的潜流之中。这本书将从意识的定义入手,深入探讨意识的层次,包括显意识、潜意识以及更深层的无意识。我们将一起审视那些“我知道我知道”的片刻,并开始理解为什么我们会产生某些不经思考的反应,或是被某些莫名的情绪所驱动。 感知的过滤与重构: 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并非原汁原味。我们的感官系统如同一个精密的过滤器,将庞杂的世界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并最终在我们的意识中重构。理解这个过程,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我们所“看到”和“听到”的,往往是我们内心预设的解读。本书将剖析这种过滤机制如何影响我们对现实的认知,以及我们如何可能被不完整的或被扭曲的信息所误导。 记忆的储存与唤醒: 记忆并非静态的档案库,而是一个动态的、充满能量的场域。那些被遗忘的经历,那些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以某种方式储存在我们心灵的深处,并在特定时刻被唤醒,对我们产生影响。我们将探讨记忆的形成机制,以及创伤性记忆、遗忘以及“虚假记忆”等现象,理解它们如何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和情感状态。 情绪的根源与表达: 情绪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的重要媒介,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真正理解自己情绪的来源。愤怒、喜悦、悲伤、恐惧,它们并非凭空而生,而是源自于我们内心深处的需求、期望和过去的经历。本书将深入探究各种基本情绪的心理根源,以及它们在个体成长和社会交往中扮演的角色。同时,我们还将学习如何识别和理解那些更复杂、更微妙的情感状态,例如嫉妒、羞耻、内疚等等。 第二部分:内在的驱动力与冲突 驱使我们行动的力量,往往是复杂而矛盾的。我们在追求安全感的同时,渴望冒险;我们在渴望被爱慕的同时,又害怕被评判。这些内在的驱动力,常常相互拉扯,形成难以言说的冲突,塑造着我们的人生轨迹。 基本需求的谱系: 从生理上的生存需求,到心理上的归属感、爱与被爱、被尊重和自我实现,个体存在着一个不断演化的需求谱系。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些基本需求如何影响我们的动机,以及当这些需求未被满足时,可能产生的心理困境和行为模式。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从而以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去满足这些需求。 防御机制的阴影: 为了应对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全感,我们的心灵发展出了一系列精巧的防御机制,如否认、压抑、投射、合理化等。这些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我们免受痛苦,但过度或不当的使用,则会阻碍我们认识真相,阻碍我们成长。本书将逐一剖析这些常见的防御机制,揭示它们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们如何在不经意间限制我们的自由。 童年经历的持久回响: 童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那些早期的经历,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会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记。本部分将探讨依恋模式、家庭动力以及早期创伤如何影响我们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工作态度和自我价值感。这并非是对过去的追责,而是为了理解过去如何塑造了现在的我们,并为未来的改变奠定基础。 内在的冲突与整合: 我们内心常常存在着多种相互冲突的渴望和信念,例如“我想要成功”与“我害怕失败”;“我想要亲近”与“我害怕被伤害”。这些内在的冲突,是人类经验的普遍组成部分。本书将引导我们识别这些冲突,理解它们产生的根源,并探索如何将这些看似矛盾的部分整合起来,从而获得更强的内心力量和稳定性。 第三部分:人际的互动与洞察 心灵并非孤立的岛屿,它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不断被塑造,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与他人的关系。理解他人,往往是从理解自己的内在世界开始。 共情的力量与局限: 共情,即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是建立深刻人际连接的关键。我们将探讨共情的不同层次,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运用共情。同时,我们也将审视共情的局限性,以及在某些情况下,过度共情可能带来的情感消耗。 非语言沟通的密码: 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调语速……这些非语言的信号,往往比言语更能透露真实的意图和情感。本书将深入解析非语言沟通的丰富信息,帮助读者解读这些“潜藏的语言”,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他人的真实感受和动机。 关系的模式与演变: 亲密关系、友情、同事关系,每一种关系都有其独特的动力学。我们将分析在人际互动中反复出现的模式,例如权力斗争、情感疏离、过度依赖等等,并探讨这些模式是如何形成和维持的。理解这些模式,有助于我们打破不良循环,建立更健康、更平衡的人际关系。 群体行为的心理学: 在集体环境中,个体的行为会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产生独特的心理现象,例如从众、去个性化、群体极化等。本书将分析这些群体动力学,帮助我们理解在群体中,我们为何会做出与平时不同的选择,以及如何在这种环境中保持个体的独立思考。 第四部分:迈向内在的和谐与成长 了解了内心的地图,认识了潜藏的驱动力,我们便能更有意识地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条通往内在和谐与持续成长的道路。 自我觉察的实践: 自我觉察是理解和改变的起点。我们将介绍多种有效的自我觉察技巧,例如正念练习、日记疗法、冥想等等,引导读者培养持续关注内心世界的习惯。 情绪的转化与调节: 情绪并非洪水猛兽,而是可以被理解和引导的能量。本书将提供实用的情绪调节策略,帮助读者应对负面情绪,放大正面情绪,从而达到更佳的心理状态。 重塑信念系统: 我们的信念系统,如同一个无形的操作系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体验。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那些限制性的信念,并通过积极的心理练习,逐步重塑更加支持个人成长的信念。 追寻生命意义的旅程: 在理解了自身的深层需求和驱动力之后,我们便能更清晰地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本书将鼓励读者反思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转化为指导人生方向的灯塔。 《潜藏的地图:心灵深处的探险》是一本邀请你去探索、去理解、去成长的书。它不会给你现成的答案,但会为你提供一把钥匙,让你自己去开启心灵的宝藏。每一次翻阅,都可能是一次新的发现;每一次实践,都可能是一次质的飞跃。准备好踏上这段最重要、也最令人着迷的旅程了吗?你的心灵深处,蕴藏着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