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旅行 [7-14岁] [Little Wanderers]

种子的旅行 [7-14岁] [Little Wanderer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玛格丽特·华纳·莫利 著,卢献文 译
图书标签:
  • 种子
  • 旅行
  • 自然
  • 植物
  • 成长
  • 冒险
  • 科普
  • 儿童文学
  • 绘本
  • 生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757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844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拾间自然教育系列
外文名称:Little Wanderer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8
字数:2176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7-14岁

欢迎来到种子的世界!想要跟着种子去旅行,你得先做好心理准备,跟着种子上天入地。这本充满美好期待,深入浅出的科普文学,用说故事的口吻描绘种子的旅行和植物的繁衍。一幅幅充满野趣与温度的插图,都是对探索种子奥秘和记录种子旅行的热忱。

内容简介

  《种子的旅行》是一部充满田园风味的科普作品,作者莫利是一位植物学家,同时也是自然教育家,透过她细致入微的观察,如诗一般温暖的语言,配以清晰简洁的插图,带小读者去发现种子旅行的秘密,体会生命的神奇。书中讲述种子费尽心思只为远行的故事,看种子以绒毛、依附、漂浮、动物食用、弹射等方式传播,各有妙招繁衍生息。优美流畅的文字亦能让小朋友们感受其内含的人文精神和作者对生命的无比热爱。

作者简介

玛格丽特·华纳·莫利,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教育家,作家。1858年出生于美国爱荷华州,在纽约州的布鲁克林渡过了她的童年,就读于亨特学院。毕业后曾在中学从事教师工作。作为一名自然教育家,莫利在美国获得了广泛声誉,她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她在科学观察研究方面的才能和文学才华,还像读者传达了她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无比热爱。

目录

植物为什么旅行/ 001
用羽毛或绒毛飞行的植物/ 007
蒲公英/ 008
蓟/ 022
乳草/ 028
莴苣/ 034
铁线莲/ 038
紫菀和秋麒麟草/ 040
柳/ 042
香蒲/ 050
天竺葵/ 054
棉/ 058
其他飞行的种子/ 064
用翅膀飞行的种子/ 067
枫树/ 068
榆树/ 074
白蜡树/ 076
松树/ 080
没有翅膀或羽毛而飞行的种子/ 085
其他能被风吹走的种子/ 091
风滚草/ 094
能黏附的旅行家/ 097
牛蒡/ 098
苍耳和蒺藜/ 102
山马蝗三叶/ 104
鬼针草/ 108
龙牙草和其他野草/ 112
亚麻/ 114
槲寄生/ 116
其他有黏性种子或籽荚的植物/ 118
漂浮的旅行家/ 123
动物喜欢吃的种子/ 129
山核桃/ 130
胡桃和灰胡桃/ 134
栗子/ 137
其他可食的种子/ 140
浆果类/ 142
樱桃/ 145
苹果/ 148
被射出去的种子/ 151
酢浆草/ 152
金缕梅/ 154
含羞草/ 157
附录/ 161

精彩书摘

  蓟
  没有人会主动地喜欢上蓟,也就是说,会主动地喜欢看它们。我们不喜欢触摸它们,它们也不喜欢让我们触摸。说不定这就是它们身长尖刺、遍布四处的原因。
  那些尖刺本身就是一种暗示,让我们不要打扰它们,任凭它们自由生长。
  蓟不想被触摸,不想被吃掉。如果一种植物用尖剌来武装自己,那就是它“别碰我”的表达方式。除了驴子,愿意吃蓟的动物可没有几种。
  虽然驴子很喜欢吃它们,一些马也愿意一点儿一点儿地咬它们,但总的来说,蓟还是我行我素,除非农民把它们挖掉。
  蓟比蒲公英还要让人讨厌,因为它们可以进入庄稼地和草地里,如果任其自由生长,有的甚至能将所有其他植物全部剿杀,进而将那里的地盘据为己有。
  蓟有许多种。美洲本地的大蓟有紫色的、粉红色的或者白色的艳丽花冠,一般说来,它们不招农民讨厌。
  小田蓟是人人惧怕的有害植物,它像蒲公英一样也来自于欧洲。它的种子,其中很少的一些,最初无疑是混在其他种子里,从旧世界带过来的。而这些小移民所要的一切就是开始出发。
  一旦漂洋过海,它就能征服美洲的植物,为自己取得一席之地,因为它的种子会飞,和蒲公英种子的飞行方式极其相似。
  ……

前言/序言

导读


应出版社编辑之邀写一篇导读,本来是应酬之作,看完书之后觉得要好好写一下,当作用心之作了。


在汉语里其实“自然”一直不是nature的意思,我们会讲“道法自然”、“自然而然”。到了近代,从日本引进了nature的译名“自然”,代指周围的一切,包含生物和各种环境因素。


自然教育是当下很热门的话题,还有人(Richard Louv,很著名的一位作家)提出了一种广受认同的“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虽然概念提出者也承认这还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被医学所证实的“疾病”。我还曾经问过他,怎么证实我真的得了这么一种病?他说实验证据还很少。但是我毫不怀疑我“自然缺失”了,太多的人都意识到自己深陷水泥城市、手机、网络不能自拔,痛苦而又时刻不能离开。对于现代人,尤其是儿童的自然缺失,最好的医治办法就是回到自然中去。因为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太缺少自然元素了,而我们人类又和所有的生物一样,是生物,不能离开自然环境而独活,至少不能快乐地独活。自然教育就是让大家重新热爱自然、回到自然的一种手段。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自然教育中教给人们尤其是孩子什么呢?我觉得还是自然本身,讲讲生物最好。只讲应该热爱、亲近自然显得苍白和难以持久。在了解了我们面前的生物之后,无论热爱它们,还是敬畏自然,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种子的旅行》在前言中就树立了这样远大的志向。


这是一本讲述植物的书,讲述植物种子的旅行,或者说传播的方式。对很多人来说植物是很不一样的存在。植物大多不会有明显的运动,比如我们说某人呆,会说像个木头一样。有的时候我们甚至会忘记植物是个活物,有些植物的状态确实经常让我们搞不清楚它是死了还是活的。但是植物却又有着惊人的、最长久的生命力,生长了万年的挪威云杉、千年古莲子能萌发,这些事我们也不会太过惊奇,我们心底其实是隐约知道植物有多么了不起的。


种子的出现是植物演化历史上的大事件,直到裸子植物才开始出现种子,除了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其他的所有植物都不以种子的形式繁衍后代。我们周围比较显眼的植物几乎都是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这也说明这两种植物在演化上是多么成功,其中种子这一结构的出现就做了很多贡献,种子保护了幼小的胚,摆脱干旱、低温等不良环境因素的束缚。作者用熟练而又专业的笔法,在不经意间引入了生物学中有关植物的各种专业术语,完全不懂形态学的小朋友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这么几个名词,说的是种子,其实介绍了植物整个生活史。这也是国外博物学教育强调的特点,润物细无声,既科学而严谨,又不刻板、机械。作者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着自然,对植物种子的特点进行了新的分类,划分的依据也很有意思:种子旅行的方式。不再按照种子的种属、形态,把活生生的种子切开、分解后摆给我们看。种子在这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旅行方式,用翅膀飞,顺水流,跟着动物走,“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除了这些美好的博物学知识外,书中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农田、农场、农夫,山野是每一章节都有的。在这些田园风光里,人与自然是和谐而又友好的。毫无疑问,我们这一代人以及之后的人们,都再也回不到那个旧时的田园时代,再也不能生活在出门便是大山、森林、麦田、农场的简单生活。但是不要紧,至少可以给小孩子描述一下这种美好的旧时光,人和自然相互依赖的纯真年代。在小孩子心中种下一粒种子,在他们长大之后,才不会伤害自然,而会去保护自然。这是为了我们人类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的唯一办法,也是这本书、这类书值得推荐的原因。希望读过这本书的人们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妙,看到与之和谐共处的可能。




2016.01.31.李峰于南城




《种子的旅行:一个关于成长、勇气与探索的奇妙故事》 目录 1. 引子:一颗微小的生命,孕育着无限可能 来自大地的低语:生命的起点 小小身躯,宏大梦想 风的召唤,雨的洗礼 2. 第一章:告别故乡,勇敢启程 依依不舍的告别:童年记忆的封存 初遇风的拥抱:第一次独立飞行 挑战与未知:穿越陌生的天空 伙伴的相遇:在旅途中结下的缘分 3. 第二章:风雨兼程,磨砺意志 狂风的洗礼:考验与韧性 甘霖的滋养:希望的萌芽 短暂的停歇:观察与学习 孤独与坚持:内在的力量在生长 4. 第三章:遇见新世界,开启新篇章 落脚之地:一个充满惊喜的陌生环境 新奇的生命:与形形色色的生物互动 挑战与适应:克服障碍,学习生存 友谊的萌发:温暖与支持的力量 5. 第四章:成长的蜕变,绽放生命的光彩 内心的觉醒:从懵懂到认知 能力的提升:学习新的技能 梦想的实现: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土壤 奉献与传承:生命循环的意义 6. 第五章:归于宁静,回首来路 扎根生长:安稳与力量的源泉 回望旅途:收获与感悟 生命的延续:孕育新的希望 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内容正文: 引子:一颗微小的生命,孕育着无限可能 生命,总是以最朴素、最微小的形态悄然开始。在广袤的大地上,无数的种子,就像一颗颗沉睡的精灵,静静地等待着属于它们的黎明。它们是生命的使者,是未来的承诺,是无数故事的起点。在它们渺小的身躯里,蕴藏着与生俱来的勇气和对未知的渴望。它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并非安于现状,而是要冲破束缚,去拥抱远方,去经历风雨,去遇见彩虹。 第一章:告别故乡,勇敢启程 当第一缕晨光温柔地拂过大地,当熟悉的枝叶在微风中轻声告别,一颗颗小小的种子,便开始了它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旅程。这告别,或许充满了依恋,充满了对温暖的留恋,但内心深处,却早已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所牵引——那是对外面广阔世界的向往,是对未知旅途的召唤。 一阵轻柔的风,轻轻地吹拂过,像是母亲温柔的呼唤,又像是命运之手的轻推。种子们,一个个地,告别了安稳的家园,开始了它们的第一次独立飞行。这感觉新奇而又带着一丝丝忐忑,它们飘呀飘,就像小小的船儿,在广阔无垠的天空中航行。地面上的景物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是蓝天白云,以及不断变幻的风景。 旅途中并非一帆风顺,时而会遇到突如其来的挑战,比如一阵强烈的气流,将它们抛向未知的方向;又或是被突如其来的雨滴击中,感受短暂的惊吓。但这些,都是成长的必修课。在一次次的颠簸与摇摆中,种子们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姿态,如何更好地借助风力,如何与自然融为一体。 有时,在漫长的旅途中,它们会遇见同样在旅行的伙伴。也许是一片落叶,也许是另一颗同样孤独而勇敢的种子。短暂的相遇,或许会分享彼此的故事,给予对方一丝温暖和鼓励。这些在旅途中结下的缘分,虽然短暂,却弥足珍贵,它们让孤独的旅程不再那么漫长,让勇敢的心灵得到了慰藉。 第二章:风雨兼程,磨砺意志 旅程,从来都不是轻松愉快的散步,它更像是一场艰辛的跋涉,需要的不只是勇气,更是坚韧的意志。种子们很快便会明白,真正的成长,往往伴随着考验。 有时,它们会遇到狂风的肆虐。呼啸的风声,如同巨兽的咆哮,试图将它们撕碎,将它们的希望吹散。在这样的风暴中,种子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它们紧紧地依附着自己所能找到的任何一点支撑,或者,它们只能选择随风起舞,在不可抗拒的力量中寻找生存的缝隙。每一次从狂风中幸存下来,它们都变得更加强韧,更加懂得如何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当风雨过后,甘霖便会适时降临。雨滴,像是大自然母亲温柔的抚慰,滋养着干渴的种子,为它们注入新的生命力。在雨水的洗礼下,种子们感受到了希望的萌芽,它们渴望着破土而出,感受泥土的温暖。 有时候,它们会短暂地停歇在某一个地方,也许是一片宽阔的叶子,也许是湿润的泥土。在这些短暂的休憩时光里,它们会静静地观察周围的世界,学习着不同的植物是如何生存的,学习着动物们的习性,学习着大自然的规律。每一次观察,都是一次无声的学习,都为它们未来的旅程积累着宝贵的经验。 旅途中,孤独是常态。当伙伴们各自奔向不同的方向,当周围一片寂静,只剩下风声和自己的心跳时,孤独感便会油然而生。但正是这份孤独,逼迫着它们去审视内心,去发掘潜藏的内在力量。它们懂得,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于外部的支持,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坚定和不屈。 第三章:遇见新世界,开启新篇章 经过了漫长的飞行和风雨的洗礼,种子们终于迎来了新的篇章——它们来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或许是一个曾经从未想象过的地方,充满了新奇与未知,也充满了潜在的机遇。 它们可能落脚在一个温暖湿润的土壤上,或者,漂浮在一汪清澈的溪水中,甚至,被意外地带到了一片色彩斑斓的花丛中。无论在哪里,这个新的环境都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等待着它们去探索和发现。 在这里,它们会遇见形形色色的生命。也许是忙碌的蚂蚁,背负着沉重的食物;也许是翩翩起舞的蝴蝶,在花丛中穿梭;也许是好奇的小鸟,用明亮的眼睛打量着它们。种子们会通过观察和互动,学习着这些生物的生活方式,了解它们的需求和行为。 新的环境也意味着新的挑战。也许是干燥的气候,让它们感到口渴;也许是突如其来的寒冷,威胁着它们的生存;也许是需要与其他的植物争夺有限的阳光和养分。但每一次克服障碍,都是一次能力的提升。它们学会了如何寻找水源,如何适应不同的温度,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而在这一切的挑战与适应中,最珍贵的莫过于友谊的萌发。也许,它们会和一株同样年轻的野草,分享同一缕阳光;也许,它们会和一只受伤的小昆虫,互相依偎取暖。在陌生而未知的环境中,真诚的友谊,就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给予了它们莫大的支持和力量,让它们不再感到孤单无助。 第四章:成长的蜕变,绽放生命的光彩 当种子们适应了新的环境,当它们汲取了足够的养分和阳光,生命的奇迹便开始在它们体内悄然发生。这是一场由内而外的蜕变,是它们从一颗懵懂的种子,成长为一颗独立的生命的过程。 最初,它们可能只是对周围的一切感到好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开始拥有更强的认知能力。它们能够辨别不同的声音,理解不同的气味,感受不同的季节变化。它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感知和理解这个世界。 与此同时,它们的各种能力也在悄然提升。如果它们是植物的种子,那么它们会努力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伸展出嫩绿的叶片,迎接阳光的拥抱。如果它们是其他生命的种子,那么它们也会发展出更强的运动能力,更敏锐的感知能力,以及更复杂的沟通方式。 它们心中那颗最初的梦想,或许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最适宜的土壤,在那里深深地扎根,蓬勃地生长。当它们终于找到了那片理想之地,当它们感受到脚下坚实的泥土,当它们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那种梦想实现的喜悦,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 而生命的意义,也在此刻得到了升华。当它们成长起来,它们便开始奉献。它们为大地带来绿色,为昆虫提供食物,为鸟儿提供庇护。它们通过自己的存在,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同时,它们也孕育着新的希望,将生命的火种传递下去,延续着生命的循环。 第五章:归于宁静,回首来路 当旅程的喧嚣渐渐远去,当生命的能量趋于稳定,种子们终于迎来了它们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扎根生长。这并非旅程的终结,而是一种新的开始,一种在宁静中积蓄力量,回馈大地的状态。 它们深深地扎根于泥土之中,感受着大地的脉搏,汲取着源源不断的养分。这根系,不仅是它们稳固的基石,更是它们与大地母亲紧密相连的纽带。在这里,它们找到了前所未有的安稳与力量。 回首来时的路,那些曾经的颠簸,那些曾经的挑战,那些曾经的孤独,都化为了宝贵的财富。它们看见了自己一路走来的成长轨迹,看见了自己所经历的蜕变。那些风雨,塑造了它们的坚韧;那些遇见,丰富了它们的生命;那些尝试,教会了它们生存。 生命,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循环。当它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当它们将生命的种子传递给下一代,它们的旅程便获得了更深远的意义。它们用自己的存在,证明了生命的顽强与美好,证明了每一次的出发,都有其最终的意义。 “种子的旅行”不仅仅是一场关于物理空间的移动,更是一场关于生命、关于成长、关于勇气的深刻体验。它告诉我们,即使是最微小的生命,只要怀揣着梦想,拥有勇气,并愿意去经历风雨,也能够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与归宿。每一次的出发,都是为了更好地抵达;每一次的经历,都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哪,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大自然的奇妙故事,简直让人爱不释手!这本书简直就像一扇通往神秘森林的魔法之门,里面的文字描述充满了生命力和色彩,让我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巧妙,他将那些看似平凡的自然现象,比如露珠的滑落、昆虫的蜕变,描绘得如同史诗般的壮举。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光影变化的细致捕捉,那种清晨阳光穿过枝桠的瞬间,被描绘得那样宁静而富有哲理,让人不禁停下脚步,去思考生命的循环和世界的和谐共存。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感受”周围的世界。读完之后,我立刻就想冲到户外去,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路边的一棵小草,去追逐一只飞舞的蝴蝶。它那种鼓励探索、尊重生命的基调,对于我们这些渴望了解世界的好奇宝宝来说,简直是最好的礼物。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精美,插图的风格那种手绘的质感,更是为文字增添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每一页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忍不住想收藏起来,时不时地拿出来品味一番。这本书的语言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轻快活泼,像山涧的溪水潺潺流淌;时而又变得深沉庄重,仿佛在诉说着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让人心驰神往。

评分

这本书在处理复杂概念时的清晰度和逻辑性,让我印象极为深刻。很多科学类的读物,为了追求严谨性,往往会牺牲掉阅读的流畅性,变得晦涩难懂。然而,这本书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似乎拥有一种“翻译”的能力,能将那些深奥的自然规律,转化成我们日常生活中最能理解的比喻和类推。比如,它解释了能量的转化过程时,没有使用复杂的公式,而是用“饥饿的小动物寻找食物”这样一个生动的场景来比拟,一下子就让整个过程变得直观易懂。这种‘寓教于乐’的最高境界,在于让你在沉浸于故事的时候,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正在学习。此外,这本书对于细节的考究也令人叹服,每一个时间点、每一个地理位置的描述,都经过了严密的查证,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和对材料的尊重。这种严谨又不失活泼的写作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阅读的舒适度。它不光是讲了一个故事,更像是在进行一次有条不紊、却又充满惊喜的科学考察,让人读得心悦诚服,充满了对知识的敬畏之情。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蕴含的‘连接感’。它不仅仅讲述了某个单一生命体的故事,而是将所有事物——从最小的微生物到广袤的天空——编织成了一张巨大而又紧密相连的网络。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发现自己过去忽略了太多生命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作者非常擅长使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这种连接。比如,他会把一个生命体在极端的环境中挣扎求生的场景,与另一个生命体在丰饶之地享受安逸的场景并置,从而突显出生命力的顽强和环境的巨大影响,但最终又会汇聚到一个共同的主题下——那就是生存的智慧。这种宏观和微观的视角不断切换,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维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心胸都被打开了,对周遭的世界多了一份敬畏,少了一份傲慢。它促使我去思考,我们人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更负责任地与这个星球相处。这是一本真正能够改变你看待世界方式的书,它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书页本身的重量,是一次真正的精神富矿的开启。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种题材的书可能会读起来有点沉闷,毕竟要描绘一些非常基础的自然过程,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简直就像是为动画电影量身定做的剧本。作者对色彩的运用简直是大师级的,他能用最简单的词汇,勾勒出最绚烂的场景。比如,书中描写一个黄昏时分的湖面,他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精准地捕捉到了那种“金子融化在靛蓝之中”的微妙光感,让我立刻就能在脑海中构建出那幅宁静而又充满戏剧张力的画面。而且,这本书的幽默感也让人惊喜连连!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俏皮话,或者是角色之间那种充满智慧的对话,总能让我会心一笑,瞬间缓解了阅读中可能出现的任何疲惫感。这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轻盈、愉快,没有丝毫的负担感。它成功地将严肃的主题包装在了一个充满趣味和人情味的故事外壳之下,让你在哈哈大笑和惊叹之余,不知不觉就吸收了大量的知识和正能量。我甚至觉得,这本书非常适合全家人一起阅读,因为老少咸宜的笑点和深度思考的点都设置得非常巧妙。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简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冒险旅程,它不是那种直线发展的流水账,而是充满了迂回曲折的惊喜。我不得不佩服作者构建世界观的能力,那种宏大叙事中穿插的微小细节,处理得无比自然流畅。举个例子,书中有一段描述河流如何雕刻出峡谷的场景,作者没有直接用枯燥的地理知识来解释,而是通过一个想象中的“时间旅行者”的视角,让我们亲眼见证了亿万年的沧桑变迁,那种震撼感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给予的。更妙的是,这本书在推进情节的同时,还巧妙地植入了关于勇气和坚持的主题。主角们(或者说故事中的元素)在面对巨大困难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真的非常鼓舞人心。它告诉我们,即便是最微小的个体,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持续的努力,也能完成看似不可能的壮举。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因为故事的紧张情节而屏住了呼吸,不得不停下来喝口水,平复一下激动的心情。这种阅读体验,简直比看最刺激的动作电影还要过瘾,因为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官上的刺激,更是精神上的洗礼和升华。这本书在保持娱乐性的同时,成功地完成了教育意义的传递,而且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高级教育。

评分

书的内容不多,但是比较全面。

评分

好书印刷质量不错!值得购买!送货上门服务好!

评分

买给孩子看的,书挺好的,很满意。让孩子了解更多的大自然的知识。

评分

送货一如既往的快,活动买书划算

评分

书的内容很不错,看着非常的满意!

评分

东西还是很不错的了,具体请看图,还考虑再买的东西

评分

物流快书正版。

评分

好好好,支持京东,下次再来,好评

评分

挺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