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著名的陶瓷古国,特别是瓷器的生产和使用,曾在世界上一枝独秀存在了2000多年。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人类物质文化中影响力产品之一。本书是关于中国瓷器发展历史的简明读本,重点讲述了各个时代瓷器发展的突出特点。例如战国时期的原始瓷器、汉末成熟青瓷的出现、六朝青瓷的快速发展、隋代白瓷的出现、唐代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宋代的五大名窑及特色民窑、元青花、明青花及彩瓷的发展、清代瓷业从巅峰到衰落、明清外销瓷的发展及意义等。书中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窑址考古资料、墓葬发掘资料以及新的研究成果,以一种通俗易懂的话题方式,带给读者更专业的中国古代瓷器知识,为瓷器爱好者们提供参考和借鉴。
杨桂梅,出生于1969年10月,女,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一部研究馆员。现任展览一部内容设计一室主任及策展人,负责策划和设计展览,包括内容设计、图录编撰等工作。曾负责策划与设计的主要展览有:2004年12月《大夏寻踪――西夏文物精华展》;2005年8月《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文物精品展》;2006年12月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悠久之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精品文物展》;2007年3月—2010年7月《国家宝藏》国内11家博物馆巡展;2012年6月《瓷之韵——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主要著作论文有:《文物里的古代中国》、《汉代虎符考略》、《明清外销瓷装饰图像的题材》、《以瓷为媒的中西文化交流》、《守望文明:展览体系》、《明清外销瓷的装饰》等。
张润平,出生于1964年4月,女,中国国家博物馆保管一部研究馆员。从事文物保管与研究工作二十余年,对古代陶瓷、玉器均有较深造诣,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有《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明代瓷器卷》、《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清代瓷器卷》、《中国陶瓷器定级图典》(合著)等。发表的主要论文有:《明代洪武釉里红瓷器》、《清代顺治瓷器的艺术风格》、《明清时期德化白瓷》、《清雍正时期瓷器的艺术特色》、《从道光“耕织图”瓶看古代“耕织图”的演变》、《中国古代彩绘瓷艺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玉概述》、《殷墟遗珍》、《从曹植墓出土的组玉佩看古代组玉佩制度的演变》、《馆藏春水秋山玉器初探》、《本馆收藏的鼻烟壶》等。
引 言
第一章原始瓷器——商周物质文明的新宠
1. 由陶到瓷的历程
2. 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发现
3. 越国贵族瓷器的梦幻组合
4. 战国窑址和瓷器特点
第二章走向成熟——汉至魏晋时期瓷器的发展
1. 成熟瓷器的出现
2. 南方瓷窑
3. 北方瓷窑
4. 瓷器的装饰特点
5. 宗教特色瓷器
第三章 南青北白――隋唐五代瓷业初具规模
1. 承上启下——隋代瓷器
2. 白瓷始兴——邢窑
3. 秘色入心——青瓷纯熟的越窑
4. 诗意随性——民窑经典长沙窑
5. 创新工艺——唐代花釉和绞胎瓷器
等。。。。。。。。。。。。。。
引 言
中国是著名的陶瓷古国,特别是瓷器的生产和使用,曾在世界上一枝独秀地存在了2000多年。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人类物质文化中影响力最大的产品之一。
本书着重于中国瓷器的发展历史。瓷器的前身是陶器,在世界各大古文明中,均有陶器的制作和使用,但只有中国,古代工匠在陶器的制作中发明了瓷器。瓷器轻便美观、易清洁收纳,是中国人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器皿,瓷器的使用让中国百姓的生活品质有了质的飞跃。
在古代中国,从陶器到原始瓷器经历了3000—5000年的历程。瓷器烧制成功需要三个条件:1.使用瓷土制坯;2.器表施高温釉;3.烧成温度达到1200度以上。从原始瓷器到成熟青瓷又经历了500—600年,成熟青瓷比原始青瓷的胎质更加细密、釉质更加厚润、胎釉结合更加紧密,为后世瓷器工艺技术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制作瓷器的窑场很多,发展到宋代可谓“遍地开花”,目前全国发现的宋代瓷器窑址遍及130多个县市。浙江作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古代瓷器烧制的“圣地”,从战国时期的原始青瓷到唐、五代越窑的秘色瓷;从南宋官窑到元、明龙泉窑,生生不息。元、明、清时期,由于官府的参与和掌控,景德镇窑一枝独秀的局面形成,中国的制瓷业也因此达到顶峰。16—18世纪,大航海时代的中欧海上贸易,把中国瓷器大量带入欧洲,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某些生活习惯,同时影响了欧洲的艺术和审美,更重要的是刺激了欧洲制瓷产业的开端和发展,并在工业革命后,引领瓷器制造业走上了工业化生产的道路。
本书撰写的方向是关于中国瓷器发展历史的简明读本,因此在撰写过程中重点放在各个时代瓷器发展的突出特点上,例如战国时期的原始瓷器、汉末成熟青瓷的出现、六朝青瓷的快速发展、隋代白瓷的出现、唐代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宋代的五大名窑及特色民窑、元青花、明代青花及彩瓷的发展、清代瓷业走向巅峰、明清外销瓷的专业发展等等,同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窑址考古资料、墓葬发掘资料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尽可能地以一种通俗易懂的话题方式,让读者了解到更专业的中国古代瓷器知识,为瓷器爱好者们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这本书在文化溯源和对比研究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并没有将中国的陶瓷发展史视为一个孤立的现象进行阐述。我尤其欣赏其中几章对中国瓷器外销以及与周边国家陶瓷艺术相互影响的讨论。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出口创汇”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外工匠在审美理念、材料技术上的碰撞与融合。比如,关于明代早期青花大量出口至伊斯兰地区后,纹饰图案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国内审美趣味产生的影响,分析得鞭辟入里。这种宏大的全球视野,帮助读者跳出了狭隘的“国粹”视角,更立体地理解了瓷器作为一种国际贸易媒介和文化使者的重要性。它揭示了技术交流和文化对话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的这些精美器物的完整历史链条,这种深层次的文化解读,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所提供的图像资料的权威性和高清晰度。要知道,要获取足够好的、能够看清瓷器表面微小细节的图片,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一些博物馆级的珍品。这本书在这方面显然下了大功夫,几乎每一页都有高质量的彩图支撑文字论述。我花了好长时间对着一个关于宋代汝窑的局部特写图,反复观察那种标志性的“蟹爪纹”和温润如玉的釉面质感。如果没有这样精确的视觉参考,仅仅依赖文字描述,那些微妙的审美差异是无法体会的。图片不仅是配角,更是核心的教学工具,它们被巧妙地放置在最能佐证观点的段落旁边,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印证效果。这种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直观性和有效性,让人能够真正通过“看”来理解瓷器的美学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内敛而又不失典雅的气质,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纸张的质感非常出色,细腻而富有韧性,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感,绝非那种廉价的印刷品可比。尤其是封面那幅经典的青花纹饰,色彩的运用恰到好处,浓淡相宜,仿佛能透过那薄薄的纸面感受到千年窑火的温度与匠人的心血。内页的排版也体现了出版方极高的专业素养,留白处理得当,既保证了文字阅读的舒适度,又为那些精美的图片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展示其细节。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章节标题的字体选择,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清晰度,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享受。虽然我个人对古代艺术品的研究尚属浅薄,但仅凭这精良的制作水准,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本倾注了大量心血的精品之作,绝对是值得收藏的入门级读物。它在视觉体验上为读者建立了一个非常积极的第一印象,让人愿意沉下心来,细细品味文字和图像所共同构建的那个瑰丽的陶瓷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展现出一种罕见的、介于学术严谨与大众普及之间的平衡感。它在描述那些复杂的烧制工艺和化学变化时,没有使用过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便偶有涉及,作者也会用清晰的比喻或通俗的解释进行辅助说明,这对于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莫大的福音。比如,对于某种特定釉料色彩的形成原因,作者的描述就非常形象生动,仿佛能“看见”矿物在高温下发生反应的过程。然而,这种“易读性”绝不以牺牲内容的深度为代价。在解读那些传世名作的背景时,作者的笔触又变得极为细腻和考究,引用的史料和考古发现都显得有根有据,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识底蕴。这种既能深入浅出讲解“如何做”,又能鞭辟入里分析“为何如此”的语言驾驭能力,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知识,完全没有传统教科书的枯燥感。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安排得相当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按时间线索硬性划分的编年史写法,而是更侧重于主题的串联和概念的深入阐释。开篇部分对于“瓷器”这个概念的界定和它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的探讨,非常富有启发性,一下子就把读者从单纯的“器物欣赏”提升到了“文化符号认知”的高度。接着,作者似乎有意地将不同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技术革新——比如早期的印纹硬陶到后来的成熟釉彩——进行了对比分析,这种横向的、聚焦于技术飞跃点的叙述方式,比起按朝代堆砌史实要生动得多。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文饰”与“形制”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它不只是简单描述一个花纹长什么样,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个花纹背后可能蕴含的社会心理和审美变迁。这种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的论述体系,使得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人,也能逐步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避免了被海量信息淹没的恐慌感。
评分以为会有彩图,结果很失望。此书的勘校很粗心,段落重叠很多,内容有堆砌之嫌,作为入门读物只能是勉强吧。
评分以为会有彩图,结果很失望。此书的勘校很粗心,段落重叠很多,内容有堆砌之嫌,作为入门读物只能是勉强吧。
评分以为会有彩图,结果很失望。此书的勘校很粗心,段落重叠很多,内容有堆砌之嫌,作为入门读物只能是勉强吧。
评分以为会有彩图,结果很失望。此书的勘校很粗心,段落重叠很多,内容有堆砌之嫌,作为入门读物只能是勉强吧。
评分以为会有彩图,结果很失望。此书的勘校很粗心,段落重叠很多,内容有堆砌之嫌,作为入门读物只能是勉强吧。
评分以为会有彩图,结果很失望。此书的勘校很粗心,段落重叠很多,内容有堆砌之嫌,作为入门读物只能是勉强吧。
评分以为会有彩图,结果很失望。此书的勘校很粗心,段落重叠很多,内容有堆砌之嫌,作为入门读物只能是勉强吧。
评分以为会有彩图,结果很失望。此书的勘校很粗心,段落重叠很多,内容有堆砌之嫌,作为入门读物只能是勉强吧。
评分以为会有彩图,结果很失望。此书的勘校很粗心,段落重叠很多,内容有堆砌之嫌,作为入门读物只能是勉强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