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孺诗词集

唐长孺诗词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长孺 著 著,王素,笺 注
图书标签:
  • 唐长孺
  • 诗词
  • 清诗
  • 文学
  • 中国古典诗歌
  • 传统文化
  • 诗集
  • 词集
  • 唐代文学
  • 文化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55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048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80
字数:1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唐长孺先生诗词六十五首,以及对联三副、碑铭一首、译著引言四篇、文言散文二篇。另收录珍贵图版二十帧。王素先生师从唐先生,秉史家之学识,兼诗人之逸趣,效蒋天枢整理陈寅恪诗存故事,踵其先君笺释顾亭林诗集之例,蒐辑有年,对诗词涉及之本事、名物等作详细注释,并采用年谱形式,按年系以诗词,在冻国栋《唐长孺先生生平及学术编年》重唐先生学术外,别开天地,勾勒了其业师一生的艺事,为读者呈现了一位史学之外,别有才调的唐长孺先生,亦诗亦传亦史。

  集中所收有与蒋礼鸿夫妇、启功、汪荣祖等的唱和诗词,王素先生于笺注中详述其交往经过,并辑录唱和原作,足见一代学人间的交游雅意。

作者简介

  唐长孺(1911—1994),著名史学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专家,并从事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的整理和研究。江苏吴江人。历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武汉大学副教授、教授,并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主任、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主任、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唐书兵志笺正》、《山居存稿》等,辑为《唐长孺文集》八册。

  王素,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现任故宫研究院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953年生,王冀民先生哲嗣。1977年考取武汉大学历史系本科。1978年考取同系研究生,师从唐长孺先生。先后参加《吐鲁番出土文书》、《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的整理,主持《陆贽集》、《新中国出土墓志》、《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的整理、点校及审订;著有《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汉唐职官制度研究》(合作)、《吐鲁番出土高昌文献便年》、《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高昌史稿?统治编》、《高昌史稿?交通编》等。


精彩书评

  金天羽(著有《天放楼诗文集》,曾朴《孽海花》前六回出其手,唐长孺诗词老师)评唐长孺早年诗:“幽涩似(孟)郊、(贾)岛,又似永嘉四灵,亦受散原(陈三立)之暗示。”


  王素:“(唐长孺)先生之诗风,后来渐有变化,终效松岑(金天羽)兼采各家之长,堂堂正正,一如其人。”


  张弓(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王素笺注《唐长孺诗词集》,功力至钜,发抉至微,堪称唐先生“艺文心史”。


  王世平(陕西历史博物馆科研处研究员):《唐长孺诗词集》远非诗歌笺注,而是对唐先生学术人生和光辉人格的解读与诠发,惠及学界和后辈学人多矣。


目录

弁 言(王 素)

凡 例

上 编

清宣统三年(一九一一) 先生生,一岁

民国五年(一九一六) 先生六岁

五古 唐耕余老人题影遗诗

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 先生二十三岁

解连环

烛影摇红 题沈宗吴桂林山水图

卜算子 再题沈宗吴桂林山水图

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 先生二十四岁

七律 园居即事 二首

七古 病怀

五律 独游西草荡

五律 朝发

五律 晚眺

七古 题吴荛圃山水幛子

七律 病起步后园

七古 秋晴间步

五律 中秋遣兴

五律 与椿楠步水平庵

鹧鸪天

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 先生二十五岁

七律 秋夜试步

五古 题石谷子枯木寒鸦幛子

七律 感事

七绝 得椿楠书却寄

七古 春日偕子强恭毅聚飡竹冈桥

七律 重九

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 先生二十七岁

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 先生二十九岁

五古 赠松岑公

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 先生三十岁

霜华腴 咏英法仳离也

五律 乡思

七绝 有感

七律 题小山词

七古 题予八岁时所艁象

琵琶仙 观剧赋

七律 寒夜有感

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一) 先生三十一岁

五古 窗外所见如此

七律 除夕感赋

瑞鹤仙

玲珑四犯 樱花词

七古 三十生辰歌

七律 “九一八”感怀

五律 晨自兆丰公园入校

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 先生三十二岁

七绝 感时

民国三十二年(一九四三) 先生三十三岁

水龙吟 贺蒋礼鸿、盛静霞订婚

金缕曲 题影

民国三十三年(一九四四) 先生三十四岁

鹧鸪天 二首

临江仙

花犯 甲申除夜

民国三十五年(一九四六) 先生三十六岁

七绝联句(不传)

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 先生三十七岁

挽联 悼「六一」惨案死难学生

下 编

己丑(一九四九) 先生三十九岁

己亥(一九五九) 先生四十九岁

七绝 贺陈垣同志入党

辛丑(一九六一) 先生五十一岁

癸丑(一九七三) 先生六十三岁

七律 慰启功庐舍圮损(已佚)

丁巳(一九七七) 先生六十七岁

一萼红 读元白“悼亡诗”有感

戊午(一九七八) 先生六十八岁

己未(一九七九) 先生六十九岁

五律 《汪籛隋唐史论稿》编竣感怀

七绝 题学生阅览室 二首

辛酉(一九八一) 先生七十一岁

七律 临别日本赠比邻诸君子

七律 步韵答汪荣祖教授

癸亥(一九八三) 先生七十三岁

七律 冬夜偶成

甲子(一九八四) 先生七十四岁

对联 言志

七律 甲子冬末晓起雪霁

乙丑(一九八五) 先生七十五岁

七律 自嘲

丁卯(一九八七) 先生七十七岁

七律 漫兴

对联 题程喜霖同志《汉唐烽堠制度研究》

七绝 题程喜霖同志《汉唐烽堠制度研究》

五律 诚之师故居开幕志庆

七律 丁卯除夕感怀

戊辰(一九八八) 先生七十八岁

七律 迭前韵答金克木

七绝 纪念寅恪先生学术大会敬赋 三首

七律 戊辰除夕抒怀

辛未(一九九一) 先生八十一岁

七律 辛未秋日感事

壬申(一九九二) 先生八十二岁

七律 敬祝彦威先生九秩大庆

癸酉(一九九三) 先生八十三岁

七律 敬贺于廑尊兄八十大庆

甲戌(一九九四) 先生卒,八十四岁

碑铭

附 录

一 《月明之夜》“小引”

二 《佛兰克林自传》“小引”

三 《新中国》“告本书读者”

四 《威克斐牧师传》“小引”

五 记湘行及国立师范学院

六 入蜀记

跋 语(王 素)


精彩书摘

七律 步韵答汪荣祖教授


荣祖教授来鄂参加辛亥革命学术讨论会,喜得相见,后惠赠长律,即步原韵奉寄请正。

革命风雷动地来,楚天景色信雄哉。

相逢知有平生意,胜会他年又一回。

广座谈经谁夺席,大江望眼试登台。

朝宗九派终须合,欲向东洲举酒杯。


【笺疏】

此诗录自汪荣祖《义宁而后称祭酒》,时间为“辛酉秋日”。原本无题,题为本书所拟。汪先称:“笔者于一九八一年初秋自沪溯江而上,登珞珈山,特赴唐府拜访而得以初识,并蒙邀请即将在东湖召开的‘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离行时,我曾赋诗留别以表敬意与谢意:‘武汉三城迎我来,长桥飞渡亦雄哉。丛编奉读已多年,颜色亲瞻第一回。七十春秋商旧史,五洲学士齐登台。秋寒细雨远行夜,相对畅饮敬酒杯。’”接称“唐长孺先生很客气地唱和了一首”,即指此诗。按:汪文前言“邀请即将”不辞,其间疑脱“参加”二字。汪诗第三句“年”不合平仄,第六句“齐登台”为诗家所忌之“三平”,末句“敬酒杯”亦甚费解,亦疑有手民之误。汪氏后尝追忆与先生结识原委,兹节录如次:“一九七九年中美建交后,中美间成立了一个‘美中学术交流协会’,从一九八〇年开始,两国开始互派学者。我是第二届被派到中国的访问研究学者,这一届共二十二名。这样一九八一年我就从美国到大陆进行了为期八个月的旅行和研究,这也是我第一次回大陆。当时研究学者必须有一个挂靠单位,我挂靠在上海复旦大学。我一九八一年来的时候,跟蒋天枢、唐长孺先生都有来往,还与两位唱酬过诗。”前揭二诗应为汪与先生首次唱酬。


前言/序言


《唐长孺诗词集》:一部穿越时空的文化回响 《唐长孺诗词集》并非一部简单的文学选本,它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是一场与古人心灵的深度对话,更是一面映照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镜子。这部诗词集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在于其收录了唐长孺先生生平创作的璀璨珠玉,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人文关怀以及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万象的深刻洞察。 一、 时代的回声:历史洪流中的个体悲歌与时代颂歌 唐长孺先生生活在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时代的烙印深深地刻画在了他的每一首诗、每一阕词之中。他的作品,如同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民生疾苦、家国情怀以及知识分子的普遍心境。 在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例如,他笔下的边塞诗,没有一味地渲染金戈铁马的壮丽,而是更多地描绘了士兵的思乡之苦,军旅生活的艰辛,以及战争对边疆人民带来的创伤。他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战火连天,愁云惨淡”的景象,让读者仿佛能听到远方传来的战鼓声,感受到硝烟弥漫中的绝望与无助。这种对底层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体现了诗人超越个人得失的博大胸襟。 另一方面,在面对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动荡时期,唐长孺先生的词作更是充满了沉痛的悲怆。他用“亡国恨,寸寸销魂”的笔调,将个人的悲愤与民族的苦难融为一体,字字泣血,声声泣血。然而,即便是在最黑暗的时刻,他的词中也未曾失去对国家未来的希望,对民族尊严的坚守。那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情壮语,那些“一片丹心,报国无门”的无奈叹息,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同时,诗集中也不乏对盛世景象的赞美,对社会进步的讴歌。在和平年代,诗人描绘了“经济繁荣,人民安乐”的景象,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赞美了社会各界的和谐发展。这些诗篇,如同一缕缕温暖的阳光,驱散了历史的阴霾,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向上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唐长孺诗词集》通过这些不同主题的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他们在大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抗争,以及他们对理想、对家国、对民族的执着追求。 二、 人文的温度:对生命、情感与哲思的深沉咏叹 唐长孺先生的诗词,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描摹,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他用诗意的语言,审视着生命本身的意义,抒发着人世间复杂的情感,并对人生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在情感抒发方面,他的作品展现了人性的多层面。有对亲情的眷恋,对友情的珍视,对爱情的执着,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他笔下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温情,如同涓涓细流,温暖着每一个读者的心。他对友人远行的不舍,对故乡山水景色的怀念,也通过真挚的文字,穿越了时空的距离,触动着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 更值得称道的是,在爱情的描绘上,唐长孺先生的作品并非仅仅停留在卿卿我我的层面,而是融入了更深沉的理解与感悟。他能捕捉到爱情中微妙的情绪变化,也能表达出在人生风雨中,爱情所给予的坚守与力量。他对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期盼,对于“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忠贞,都展现了对纯粹、长久爱情的向往。 在人生哲思方面,唐长孺先生的诗词更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他常常在静谧的夜晚,在孤寂的独处中,对人生进行反思。他对“人生如梦”的感慨,对“世事无常”的洞察,都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智慧。例如,他会在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体悟到时间的残酷与生命的短暂,从而更加珍惜当下。他又会在观察“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时,领悟到自然界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从而升华出一种超脱生死的大彻大悟。 他的作品中,时常闪烁着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对精神境界的提升的渴望。他鼓励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独立,追求更高尚的品格与情操。这种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使他的诗词具有了超越时代的价值,能够引发读者对自身生命的思考,对人生的迷茫得到慰藉。 三、 艺术的辉煌:语言的精妙与意境的营造 《唐长孺诗词集》的艺术成就,离不开其精妙的语言运用和高超的意境营造。唐长孺先生对汉字的理解,对词藻的锤炼,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语言方面,他善于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却能蕴含深厚的意蕴。他的遣词造句,既不失古朴典雅,又不乏清新自然,读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他能将抽象的情感,化为具象的意象,让读者感同身受。例如,他用“枯藤老树昏鸦”来描绘秋日傍晚的萧瑟,用“小桥流水人家”来勾勒江南水乡的温婉,这些经典的意象,已经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宝贵财富。 在诗词的格律上,唐长孺先生严格遵循了诗词创作的传统规则,对韵律、对仗、平仄都极其讲究。这使得他的作品在音乐性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读起来抑扬顿挫,极富美感。同时,他也能在遵循格律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创新,使得作品既有传统的美感,又不失个性的光彩。 更重要的是,他擅长营造诗词的意境。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是作者情感与客观景物的融合,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整体氛围。唐长孺先生的诗词,往往能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独特而动人的意境。他笔下的山水,并非简单的景物描写,而是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达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境界。例如,他写月夜,不仅仅是描绘月光的皎洁,更能从中体味出思念之苦、离愁别绪,使得月夜的意境充满了伤感与凄美。 他的作品,无论是慷慨激昂的抒情诗,还是婉约缠绵的闺怨词,都能在特定的意境中,将读者的情感引导至作者所设定的氛围之中。这种对意境的精准把握和巧妙营造,使得他的诗词具有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够穿越时空,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结语 《唐长孺诗词集》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唐长孺先生个人才华的展现,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这部诗词集,我们得以穿越历史的烟尘,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体味人生的悲欢离合,领略诗词艺术的无穷魅力。它所承载的时代精神、人文关怀和艺术成就,必将继续闪耀,启迪后人,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文化力量。这部作品,以其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艺术,必将为每一个热爱文学、热爱历史、热爱生命的读者,带来一场难忘的精神盛宴。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唐长孺诗词集》,每每掩卷沉思,总觉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长孺先生的诗词,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用他睿智而略带忧伤的口吻,讲述着历史的变迁,人世的沧桑。他的词,尤其令人着迷。那些婉约的笔触下,藏着不输男儿的豪情壮志;那些细腻的描写中,透着看透世事的淡泊与从容。我常常沉醉于他笔下的人物,那些或慷慨激昂,或默默无闻的古人,在他的诗词中仿佛获得了新生,鲜活地出现在我的眼前。他对于历史事件的描绘,并非事无巨细地陈述,而是捕捉其最核心的精神,通过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其中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读他的《咏史》系列,我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与那些英雄豪杰一同笑泪,一同感叹。这种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人文关怀,是长孺先生诗词最独特的魅力所在。他不仅仅是在写诗,他是在用诗歌的方式,与历史对话,与古人交流,并邀请我们一同参与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初读《唐长孺诗词集》,便被其中蕴含的深邃情感与高远意境所深深吸引。长孺先生的笔触,如同古老的溪流,缓缓流淌,却能激起读者内心最柔软的涟漪。他的诗,不似时下流行的浅吟低唱,而是饱含着对人生、对历史、对自然的独特感悟。读他的词,我仿佛能看到那画面,听到那声音,甚至感受到那空气中弥漫的时代气息。他对于山川景物的描摹,绝非简单的堆砌辞藻,而是将自然的壮丽与人生的渺小、历史的厚重与当下的感慨巧妙地融为一体。一句“山色空濛雨亦奇”,便能让人联想到多少文人墨客在雨中徘徊的孤寂与思索;一段“江水流春去欲尽”,又勾起多少对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慨叹。这种将自然情景与人生哲理巧妙结合的写法,是长孺先生诗词最动人心魄之处。他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又暗藏玄机,耐人寻味。每一句,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千锤百炼,饱含深情,却又克制内敛,不露痕迹。这是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让人在读懂的瞬间,又升起对更深层次理解的渴望。

评分

《唐长孺诗词集》,是一本能让你静下心来,品味文字之美的书。长孺先生的诗,有一种洗尽铅华的质朴,却又饱含着不容忽视的力量。他的词,则更显其细腻的情感与深邃的思考。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独自一人,点一盏灯,细细品味他的诗句。那些关于人生哲理的感悟,如同甘泉,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那些关于世事变迁的描绘,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敬畏。他对于“道”的探寻,并非玄之又玄的说教,而是融入在对自然、对人事、对情感的细腻体察之中。一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便道尽了人生顺逆皆随缘的豁达;一段“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又饱含了多少言不由衷的苦涩与无奈。这种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的表达,是长孺先生诗词最动人之处,也是其艺术价值的集中体现。

评分

不得不说,《唐长孺诗词集》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长孺先生的诗词,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他人生阅历、思想情感的沉淀。他的诗,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最深处。我常常在读到他的某一句诗时,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某个瞬间,或者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一直以来想要表达却未能言说的心声。他的词,则更显其艺术功力。他能将看似平淡的景物,赋予深厚的意蕴;他能将常见的情感,写出别样的韵味。例如,他对于四季的描写,不是简单的景物切换,而是融入了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心境。春的生机勃勃,夏的蓬勃热烈,秋的萧瑟沉静,冬的内敛蛰伏,在他的笔下,都成了人生的隐喻。这种将自然意象与人生哲理相结合的写法,让他的诗词更具普遍性和深刻性,能够跨越时代,引起不同读者的共鸣。

评分

《唐长孺诗词集》带给我的,是一种沉静而深邃的阅读体验。长孺先生的诗,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也有一种唤醒思考的智慧。他对于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却又不落俗套。无论是描绘寻常巷陌的市井烟火,还是描绘高山流水的神韵,他都能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挖掘出其中的诗意与哲理。他的词,更像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有年少时的意气风发,也有中年后的沉郁顿挫,更有晚年的超然物外。我尤其喜欢他那些关于友情、亲情、爱情的篇章,虽然笔墨不多,却字字珠玑,饱含着真挚的情感。他对于离别的描绘,没有撕心裂肺的呐喊,却有着“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的深沉与无奈;他对于思念的表达,没有直白的倾诉,却有着“相思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缠绵与悠长。这种含蓄而内敛的情感表达,正是长孺先生诗词的独特风格,也是其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

评分

范长生与巴氐据蜀的关系 历史研究,1954年第4期,《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收入。

评分

红楼梦中的几出冷戏与南府剧本 申报文史,1948年5月1日。

评分

史学家的文学集

评分

送货快,价格有实惠,商品质量好

评分

挺好的书,一直以来都很喜欢,趁着活动买下了,感觉很划算,希望能认真阅读,否则白买了。

评分

主要著述编辑

评分

主要著述编辑

评分

本书收录唐长孺先生诗词六十五首,以及对联三副、碑铭一首、译著引言四篇、文言散文二篇。另收录珍贵图版二十帧。王素先生师从唐先生,秉史家之学识,兼诗人之逸趣,效蒋天枢整理陈寅恪诗存故事,踵其先君笺释顾亭林诗集之例,蒐辑有年,对诗词涉及之本事、名物等作详细注释,并采用年谱形式,按年系以诗词,在冻国栋《唐长孺先生生平及学术编年》重唐先生学术外,别开天地,勾勒了其业师一生的艺事,为读者呈现了一位史学之外,别有才调的唐长孺先生,亦诗亦传亦史。

评分

魏周府兵制度辨疑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