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無時不在創造,但對於身處現代社會中的個體而言,創造力是否已經死亡?
本期《單讀》從文學寫作、曆史敘事、生活方式,從個人到社會等方麵,在不同程度上迴應瞭這個話題,作者以各自的方式,反思,批判,創作,抵禦著同質化的侵蝕。如《歐洲馬賽剋》探討瞭個體在不同層麵上(時代、性彆、國傢、生存)的自我反省,反映瞭人本身的“創造”和“再創造”;互聯網的“叛逆者”傑倫·拉尼爾掀開這個行業的光鮮外衣,揭示個人利益是如何成為技術變革的犧牲品(《海妖服務器與我們的未來》);在譯者包慧怡眼中,當代著名作傢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文字猶如“鳥之輕,羽之輕”,而這些看似躍然紙上的輕,卻是作者百般揣摩後的精確和堅定。這期依然有攝影、詩歌、小說,與讀者分享一種異質的視角、語言和經驗。
拉德卡·德內瑪科娃(Radka Denemarková):捷剋作傢、編劇、譯者。捷剋國內唯一三度獲得Magnesia Litera 奬的作傢(散文、非虛構以及翻譯)。齣版作品《做我自己的敵人》(Being My Own Enemy)、《希特勒的錢》(Money From Hitler)等。目前居住在布拉格。
鄒波:專欄作傢。曾任《經濟觀察報》設計總監、《生活》雜誌采訪部主任等職,齣版有《書與畫像》、《現實即彎路》等。現居加拿大。
柴春芽:作傢、導演。著有小說《西藏流浪記》《西藏紅羊皮書》和《祖母阿依瑪第七伏藏書》,編劇並導演獨立劇情長片《我故鄉的四種死亡方式》,並齣版同名跨文體實驗作品。
雲也退:本名章樂天,作傢,書評人,騰訊大傢2013年度緻敬作傢。並譯有愛德華·薩義德《開端》、托尼·硃特《責任的重負》。
王寅:生於上海,詩人、作傢、《南方周末》記者。著有《王寅詩選》《刺破夢境》《藝術不是唯一的方式》《異想天開—蔡國強與農民達·芬奇》《攝手記》等作品。
衛毅:80後,《南方人物周刊》采訪總監,入行十二年,到“南方”八年,已成媒體“老人”,但作為寫作者,一切纔剛開始。
莫沫(Isolda Morillo):齣生於秘魯,在美國、法國、古巴、西班牙學習美術和影視製作,曾獨立執導並製作關於艾滋病、扶貧、環境和西藏的紀錄片,在秘魯雜誌上發錶多篇短篇小說,並在中國網絡、雜誌上發錶詩歌。現為美聯社駐京記
者,十年來報道瞭很多中國問題。
包慧怡:1985年生於上海,畢業於復旦大學英語係,都柏林大學英語係中世紀文學博士生,研習中古英語頭韻詩及8至15世紀手抄本。2014年任愛爾蘭都柏林市駐市譯者,2015年獲書店文學奬年度文學翻譯奬。著有詩集《異教時辰書》,齣版譯作《唯有孤獨恒常如新》《愛麗爾》《好骨頭》等十種,近作有散文集《翡翠島編年》。
文珍:中山大學金融專業學士,北京大學文學創作與研究方嚮碩士。發錶小說、散文若乾,曾獲第五屆老捨文學奬、 第二屆西湖新銳文學奬等。齣版小說集《十一味愛》《我們夜裏在美術館談戀愛》。
假如創造力是一座公園
【話題】
歐洲馬賽剋……拉德卡·德內瑪科娃003
搜神……鄒波033
講述一個故事有五百萬種方式 ……柴春芽057
【訪談】
海妖服務器與我們的未來……陳一伊 083
櫻桃園即使毀瞭也是美的……雲也退 111
【影像】
攝影是突然到來的,和詩歌如齣一轍……王寅 135
【報道】
北戴河堿業工人簡史……衛毅153
【小說】
理想情人……莫沫177
【詩歌】
死是無法避免的事情……魯毅209
【書評】
鳥之輕,羽之輕……包慧怡223
也曾辜負也情深……文珍241
全球書情……吳瑤271
歐洲馬賽剋
自1948年捷共掌權、1968年蘇聯占領(捷剋)之後,法律的正當程序對於成韆上萬的人來說確實消失瞭。不管蘇聯的真實情況如何,斯大林主義在捷剋斯洛伐剋開始興起。人們不僅僅被囚禁起來,還無法擁有自己的生活。擁戴斯大林的那代人將1968年發生的一切都抹得一乾二淨,隻是輕描淡寫地說:“我們年輕時犯瞭一些錯誤。”這個“我們”背後隱藏瞭很多張麵孔。但是,他們不必犯這些“錯誤”,也可以不去做某些事情。這個曾充滿恐怖和大屠殺的腐敗國度,是對所有法製社會的嘲弄。這就好像年輕的黨衛軍試圖這樣安撫世界——“我們年輕時犯瞭一些錯誤”,以為這樣一來當初對希特勒的支持就不成問題瞭。然而,德國人將這些人明確界定為戰犯。但在捷剋,沒有人會因為自己在1950年代的罪行而被驅逐齣公共領域 ,還有1960、1970 和1980年代的那些罪行 。1989年之後,他們蜂擁進入議會和商界。而那些丟掉性命或者慘受傷害的人呢?受害者被迫保持沉默,甚至今天,也沒有一個人會對那些幸存者的證詞感興趣。1989年之後的二十年裏,行為仍然不足以構成判定一個人的依據,言語仍是判斷的標準(至於是哪些言語,則根據年份而定——1953,1968,1969,2010)。任何一個曾經幫助過這個殘暴政權的人都必須麵對自己的罪行。不然,我們就是在侮辱亡靈。那些幸存者,盡管身體上扛住瞭多年的牢獄生活,但迴到傢時,已落下瞭神經衰弱的毛病。對罪行的審判久拖不決,沒有人受罰,也沒有人將被懲罰,因為我們拒絕承擔自己的罪責。我們這樣就相當於在告訴年輕一代:一切都是可允許的,因為一切暴政都能用語言洗清掉,“我們年輕時犯瞭一些錯誤”;最重要的是逃脫罪罰,確保自己活得好好的。迫害者和受害者混雜在一起。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紀念活動,從未在卡廷(Katyn)、萊蒂(Lety)或者亞西莫夫(Jáchymov)齣現過。片麵的真實和偏見被一代代傳遞,在這樣一個社會裏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是沒有希望的。在1989年時,瓦茨拉夫·哈維爾(Václav Havel)難道不知道選擇從頭開始、為過去畫上句號,其實意味著將它抹掉?1968年坦剋對準的那些前黨員裏,有很多曾在1950年代甘心充當斯大林的副手,為他鞍前馬後。他們失望瞭,因為他們發現那些曆經長年牢獄之災的人並沒有加入布拉格之春,反而自己召開會議,過自己的生活,寫作,直到自己的權力被褫奪時纔開始看到真相。
1989年,這一切都被抹去瞭,就好像從未發生過一樣。有很多關於米蘭·昆德拉的尷尬討論,但是那些將他人置於這種境地的始作俑者呢,他們卻從未被提起。“相同的”迴憶又再一個個齣現,對它們的感知也隨時代和主流信息的語境而有所不同;他們做這些,不過是想利用當代人的“失明”。我們依據集體記憶來增補自己的記憶,但與此同時,我們是否粉碎瞭記憶的真相?不管動機如何無可厚非和高尚,也不管他們是否關切被時代吞噬的私人生活和工作,我們都不可能掠奪、篡改和書寫。我們不應該寫下來,我們不應該經曆這些,我們不應該大聲宣告,我們不應該……然後呢?我們是不是也因此擦掉自己的記憶?我們是不是不該坦白自己的生活,反而加以審查?
海妖服務器與我們的未來
互聯網如今把整個世界、所有人都串聯起來,而且誰也沒有預料到,這些烏托邦設想會轉變成如此驚人的商業成功。那個沉迷於印度冥想、熱愛約翰·列儂的喬布斯會成為超級商業明星。對於傑倫·拉尼爾來說,一些連續感仍清晰可辨——蘋果店的設計就像是寺廟,喬布斯本人則把自己塑造成半宗教式的人物,這都是60年代的流行氛圍。
代價也隨之齣現。“技術的發展會降低一切生活成本,人們無需花費分文便能快樂地生活。金錢、工作、貧富差距、養老計劃,沒人會為此憂心忡忡。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畫捲,我卻對此深錶懷疑,”傑倫·拉尼爾在2013 年的著作《誰擁有未來》(Who Owns the Future)中寫道,“相反的,如果按照現狀自由發展,那麼我們很可能會進入一個失業嚴重的時期,相伴而生的是政治與社會的混亂。”
倘若這段話齣自一位教授或是社會批評傢,它或許隻被歸入路德派的行列—技術變革總招緻它的批評者。但這判斷是來自於局內人,一個現代技術世界的締造人之一,一個來自中心的反叛者。自從2010 年齣版《你不是個物件》(You’re Not a Gadget)以來,傑倫·拉尼爾就變成瞭科技界的嚴厲批評者。在這本書中,他批評Google、Facebook、Wikipedia 導緻人們的交流膚淺,高度聯結的網絡世界泯滅瞭個人主義,帶來數字烏閤之眾的興起……而在《誰擁有未來》中,他將批評視角置於整個係統—數字資本主義。他相信,這個係統的哲學與運轉方式,將導緻災難。
“數字網絡的崛起並非如我們想象的那樣創造價值,促進經濟的整體增長,相反的,從中獲取財富隻是少數,並且後者的成功是建立在大多數人無償勞動的基礎上”,他相信不閤理的統計方式讓普通人的貢獻貶值。你的個人付齣—上傳照片、分享音樂、迴答問題、閑聊,為公司創造巨額瞭利潤—你卻沒有分享到任何東西。它似乎造就瞭一個假象,似乎是機器完成瞭這些,而非具體的個人。他列舉瞭一個例證,作為上一輪照相技術的製定者,柯達公司在鼎盛時期市值280億美元,雇員超過14 萬,但是當Instagram在2012年以10 億美元齣售給Facebook 時,它隻有13 個雇員。
它相信在這種“普通人分享信息,精英人士卻通過它們創造瞭巨額財富”的模式下,中産階級將被摧毀,因此整個經濟體難以維係。“海妖服務器”(Siren Server)。他把這個希臘神話中的海妖塞壬,作為比喻,用在瞭華爾街龐大的對衝基金、收集海量情報的情報部門身上,最近的一輪則是矽榖的超級公司——Google、Facebook、Amazon,如今的Uber、Airbnb也在加入這個行列。它們是這個數字資本主義時代的代錶。倘若塞壬用她們魅惑性的歌聲,讓旅途中的水手們喪失意誌、迷失於歸途,那麼這些技術“海妖們”,則收集海量數據,創造瞭一個一個封閉的、剝削性的循環鏈,你的免費勞動成為“海妖”公司的利潤來源,它們用這些收入投入廣告,吸引你
把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海妖。
鳥之輕,羽之輕
我想說明阿特伍德的文字具有輕之美德。“像鳥兒那樣輕,”保羅·瓦萊裏(Paul Valéry)如是說,“而不是像羽毛。”古埃及人的狼首神阿努比斯調整天平,左托盤盛著死者的心髒,右托盤盛著鴕鳥羽毛,以此決定死者靈魂的歸宿。羽毛的重量等同於無負荷的良心、純粹的公義,羽毛之輕是苛刻的、單一的,或者幾乎—是無趣的。瓦萊裏自然明白鳥兒正是由無數的羽毛組成,然而鳥兒並不僅僅倚仗風的浮力。每個黃昏擦過淡橘色、赭色瑰紫色雲塊的那些鳥兒啊,它們在蒼穹中絕非無所作為。
阿特伍德之輕便是這樣一種忙碌的、充滿變數的輕,我想到的是蜘蛛。那些懸在半空中的亮閃閃的刺綉看似吹彈可破,瞭無重心,其實卻互相依附,彼此攀援,確鑿而穩固地通往每個方嚮。
她熱衷於描繪那些具有輕盈形體的、在空間中不具有恒定位置的事物:天使、消息、蝙蝠、冷血蛾、外星人、麻風病人的舞蹈。然而她的輕並不僅僅在於這些具有象徵性價值的視覺形象。她的輕首先在於留白。留白意味著意外的空間,這是一種邀請讀者加入的寫作。《好骨頭》幾乎沒有講述任何一個完整的故事,有的隻是豐滿的情境。《外星領土》的第六部分是對廣為人知的“藍鬍子”童話的改寫—“不管你信不信,這個妹妹其實是愛著藍鬍子的,盡管她知道他是個連環殺手。她在宮殿裏四處遊蕩,對珠寶和絲綢衣裳不聞不問,成堆的金子看也不看。她翻檢瞭藥箱和廚房抽屜,想要找齣通往他的怪癖的綫索。因為她愛他,她想要理解他。她也想要治愈他。她覺得自己有醫療的天賦。”——拋棄瞭原先戰戰兢兢、唯求自保、滿肚苦水的受害者形象,這個敢愛敢恨的嶄新的妹妹結局如何?好奇心能殺死貓,她當然還是會打開那扇禁止之門—門裏,阿特伍德說,門裏是一個眼睛睜得圓圓的死孩子,藍鬍子的小孩—藍鬍子當然還是會發現這種背叛行徑,此時天色突然暗下來,地闆竟消失不見,而她卻比往常更愛他瞭,“我們這是要去哪兒?”她問,“更深處。”他答。
故事至此戛然而止,我喜歡這月食般的結局。可以為它補上一韆種可能性,但我疑心這麼做徒勞無益。阿特伍德疏鬆的敘事和恰到好處的停頓使我在那一刻—不偏不倚,就在短短九百字終止的地方—幾乎有一點愛上這個嶄新的藍鬍子:隱忍、安寜、疲倦,一團正在耗盡自己的藍色火焰。
一本好書,就像一位真誠的朋友,能與你促膝長談,也能給你精神上的啓迪。這本書恰恰就是這樣的存在。它沒有給我灌輸任何既定的理念,而是以一種開放的態度,邀請我去探索和思考。我尤其喜歡它那種“留白”的處理方式,很多時候,作者隻是拋齣瞭一個問題,或者描述瞭一個現象,然後就把思考的空間留給瞭讀者。這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參與到這場思想的盛宴中。書中的一些章節,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思想的實驗室,看到各種觀點在這裏碰撞、發酵,最終産生新的理解。它讓我明白,很多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理解。閤上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隻會機械地接收信息的個體,而是擁有瞭更多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世界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敬畏,也對自身未來的可能性有瞭更多的期待。
評分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是被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所吸引,那種略帶復古又不失現代感的疏離感,預示著它絕非一本輕鬆讀物。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感到一種智識上的挑戰,仿佛在與一位見識廣博、邏輯嚴密的學者進行一場漫長的對話。他提齣的問題,常常直指核心,不動聲色地瓦解我既有的認知框架。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中的那種剋製與精準,他很少使用煽情的辭藻,而是用嚴謹的邏輯和豐富的例證,一點一點地構建起他的思想體係。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習以為常的現象,那些曾經被我視為理所當然的“規律”,在這位作者的筆下,似乎都露齣瞭斑駁的裂痕。有那麼幾次,我甚至覺得自己的大腦在“發燒”,那種思維的碰撞和激蕩,既帶來瞭些許不適,又讓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清醒。它迫使我去思考,去質疑,去辨析,去嘗試從更宏觀、更深邃的角度去理解事物。閤上書,那種被思想“浸泡”過的感覺久久不散,仿佛經曆瞭一次精神上的“洗禮”,讓我對接下來的生活和工作,有瞭更清晰的視角和更堅定的方嚮。
評分說實話,我平時閱讀的範圍不算窄,但這本書確實給瞭我一種“驚喜”。它沒有故作高深,也沒有刻意賣弄,而是用一種非常貼近當下生活的方式,去探討一些本質性的問題。我最欣賞的是作者那種“反思”的精神,他不會輕易給齣一個確定的結論,而是鼓勵讀者去審視事物的兩麵性,去理解其復雜性。書中的很多觀點,我之前可能也模糊地感知過,但從未有如此清晰和係統的闡述。它就像是把我心中那些零散的碎片,用一條看不見的綫串聯瞭起來,讓我對某些現象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在獲取信息,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與作者思想的“共振”。他提齣的問題,往往能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某個角落,引發我對自己過往經曆和未來選擇的思考。這本書讓我覺得,即使是麵對看似日常的事物,隻要保持一份審慎和好奇,也能挖掘齣其背後隱藏的深刻意義。
評分這本《單讀12》給我帶來瞭一種久違的“智趣”。它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理論堆砌,也不是廉價的情感共鳴,而是巧妙地將深刻的洞見融入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和觀察中。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會心一笑,因為作者的某些比喻或者敘述方式,恰恰點中瞭生活中那些不易察覺的細節,又或者揭示瞭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普遍性。我喜歡它那種跳躍式的思維,看似信手拈來,實則處處精心設計,仿佛在腦海中搭建起一座迷宮,而你則樂此不疲地在其中探尋。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無論是描繪場景還是剖析觀點,都顯得遊刃有餘,既有溫度又不失銳度。它讓我感覺,思考本身也可以是一件充滿樂趣的事情,不需要拘泥於固定的模式,可以自由馳騁,碰撞齣奇妙的火花。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新的觀察世界的窗口,讓我開始用一種更具批判性和創造性的眼光去審視周圍的一切。它不是在給你答案,而是在激發你尋找答案的過程,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收獲。
評分收到!以下是為您創作的五段圖書評價,每段約300字,以讀者的口吻,風格各異,內容豐富,且不包含《單讀12:創造力之死》的具體內容: 讀完這本《單讀12》,我腦子裏湧現齣無數零碎但閃光的想法,仿佛一個沉寂已久的噴泉突然找到瞭泉眼,汩汩冒著思考的泡沫。它就像一本精心調製的雞尾酒,入口微苦,迴味甘甜,酒精(思想)的後勁十足,能讓你在某個午夜,盯著天花闆,突然間對世界的某些規則産生新的理解。我特彆喜歡它那種循序漸進引導你去探索的節奏,不是直接拋給你一個結論,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朋友,在你麵前鋪開一幅地圖,然後指著一些區域,告訴你“這裏,也許值得你駐足看看”,留給你自己去挖掘和感受。書中的一些案例和引述,雖然篇幅不長,但卻如同種子一般,在我腦海裏落地生根,不斷發芽。我常常會在閱讀時停下來,拿齣筆在空白處塗鴉,或者在本子上記下一些與我生活經驗交叉的感悟。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那些模糊的渴望和潛在的睏惑,它沒有給我答案,卻教會瞭我如何去提問,如何去審視,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信息洪流中,找到屬於自己思考的錨點。每次閤上書頁,總覺得自己的內心世界被拓寬瞭一些,多瞭些許對未知的勇氣和對自我的好奇,這大概就是一本好書的魅力所在吧,它不隻是文字的堆砌,更是精神世界的導航。
評分買東西還是喜歡在京東 又快又方便 還可以apple pay 質量足以保證
評分好評,喜歡單讀
評分不錯。。。。
評分精緻,易讀,喜歡,輕閱讀 理想國新書,必買,精品!
評分嗯,這本書非常的不錯。會繼續購買單獨係列,希望價格能夠更便宜一點,相比普通雜誌還是太貴瞭!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強烈推薦!!!
評分送貨速度很快非常滿意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