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 汉张迁碑 中国古代碑帖经典彩色放大本 邱振中主编 附简体释文 毛笔隶书书法字帖

正版现货 汉张迁碑 中国古代碑帖经典彩色放大本 邱振中主编 附简体释文 毛笔隶书书法字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振中 编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字帖
  • 隶书
  • 汉碑
  • 张迁碑
  • 字帖
  • 书法
  • 古代书法
  • 毛笔字
  • 书法练习
  • 碑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乐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西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8025870
商品编码:1194183893
包装:平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
套装数量:5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中国古代碑帖经典彩色放大本    全50册

      点击书名可以直接购买哦 
26 
27 
3 28 
29 
30 
31 
32 
33 
3
10  35 
11  36 
12  37 
13 38 
14 39 
15  40
16  41 
17  42 
18  43 
19 44 
20  45 
21  46 
22  47 
23  48 
24 49

25


01

05

02 

06 

03 

07 

04 


附简体释文

书名:中国古代碑帖经典彩色放大本 张迁碑

原价:22.00元

作者:邱振中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8025870

页码:36页

开本:8开







编辑推荐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图册类出版物的印刷水平有了很大的变化。高端画册质量不断提高,影响逐渐波及普通读物,今天一部中等价格的图册已堪称精美。这对书法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大家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墨迹。以前作为稀世珍宝的名作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笔法的交搭、节奏的细微变化,历历在目,对于敏感的学习者,感悟其中的奥秘已不再是难事。对此人们印象深刻。但是拓本印刷的进步,大家或许关注较少。一位印刷专家说,书法类图书*难印的是印谱。仔细想想,深有道理。虽然盖印使用的印泥只是一种颜色,但盖出的印稿是有厚度的,那些具有一定厚度的印泥在光线的作用下,色彩变得十分微妙。印泥的厚度很难印出来。碑帖拓本与此相似,仔细观赏过拓片实物的人们都知道,由于拓制时墨所形成的厚度,使字迹有一种无法言传的体积感。这正是拓本魅力之所在,但一般的印刷品抹去了这种体积感。一流的拓本中,点画像是书写出来的,只要稍加想象,与墨迹便几乎没什么差别。在**的碑帖拓本的印刷物中,开始表现出清晰的书写的感觉。
书法学习者从这种高质量的出版物中受益巨大。这是以往的时代不可想象的。以前,除了极少数特权者、富有者有摩挲经典作品和一流碑拓的机会,其他人只能对着质量成问题的复制品冥思苦想。从这里几乎没有可能走向书法的高端。而今天,所有人都几乎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开始我们对书法的感受与训练。
江西美术出版社在众多的书法出版物之外编选了这部碑帖选。选择大的开本,因此得以把原作或拓本略加放大,这正好暗合了临写的需要。临写时一般需要把字放大一些,但又不能过大,因为原帖笔画尺度一般较小,原大临摹时,笔尖一触纸,不等你操纵毛笔完成应有的动作,已经到达应有的粗细,起不到练习的作用,但是如果临写扩放过大,笔画内部运动的方式便完全改变,那也已经不是我们要求的临摹了。因此临摹的字迹应比范本稍大一些,但不能太大。这部碑帖选集正好符合我们的需要。
它们也可作为欣赏的对象。
欣赏有两种方式。一是细细品读,精微到一个毫米,甚至更微小的地方,琢磨造成这种种变化的深层契机——运动、心理、材质、惯习等等。一篇杰作在手,长此以往,感觉与形式糅合在一起,赏鉴力自然不断提高,四五册这样读下来,便是一位有经验的鉴赏者了。也可以挑一册喜爱的杰作放在床头,每天入睡前翻开一页,看一眼便合上亦无妨,身心完全放松,留下的只是作品的大感觉,无论是身影,还是风度、气息,都没关系。庄子说:“目击而道存。”这是从细处入手注意不到的东西。
希望这部碑帖选集的出版,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不时增添一份发现的喜悦。

内容提要


《张迁碑》赏析
文师华
东汉后期的碑刻,从艺术风格上看,流派纷呈,群星灿烂。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本汉第七》中,根据艺术特点的不同,将汉碑分为八类,即:骏爽、疏宕、高浑、丰茂、华艳、虚和、凝整、秀韵。其中,“凝整”一类的代表作有《衡方》、《白石神君》、《张迁》三块碑刻。
《张迁碑》,又称《张迁表》,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汉灵帝中平三年(186)故吏韦萌等为追念故令张迁而镌立。碑高317厘米,宽107厘米。碑阳16行,每行42字,记述张迁的家世、经历,歌颂其功绩、品德。碑阴三列,上二列19行,下列3行,刊刻参与立碑者的身份、姓名。此碑明初出土,原在山东省东平县境内,现存泰山岱庙。明拓本第八行“东里润色”四字完好,到明代以后,“东里润色”四字损坏,故拓本以“东里润色”四字未损者为贵。现有文物出版社1982年据流传佳明拓本而出版的*本。
碑主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县)人。其祖先是周宣王时代的张仲,以重视孝道、熟悉《诗经》而闻名。到汉代,张氏家族成为中原望族。汉高祖刘邦身边的谋士张良,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被封为留侯。汉文帝、景帝期间,张释之忠心辅佐朝政。汉武帝时,张骞学识广博,能通晓各地风俗,为开拓汉朝的疆土立下卓越的功勋。张氏家族辅佐汉朝,可谓功德无量。张迁继承先祖功业,保持重视学问的家风。年少时担任郡中小吏,后来拜为郎中,并被任命为谷城县主管。他施行仁政,关心百姓,受到谷城百姓的拥护。张角领导的黄巾军开始暴动时,烧毁荡平了许多城市,唯独谷城得以保全。他的美名传向四面八方,很快升为荡阴县令。他去世后,故吏韦萌等追思其德,共同捐资,刊刻碑记,以此来教导后代子孙。
《张迁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个性极为强烈, 历来被誉为汉碑中稚拙古朴、风格雄强的典型。碑额篆书题“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字,结体在篆隶之间,笔画婉转曲折,似印文中缪篆。碑阳用笔以方为主,棱角分明,落笔稳健,似昆刀切玉;运笔劲折,斩钉截铁。在线条的构成上强调积点成线,使每个点步步为营,都注入了一定的力量。 其线条质感老辣坚实,蕴藏丰富。结体扁平匀称,端庄大方。体态上多取横势,字形以扁平为主,同时以长、方为辅,风貌古朴。在横向上比较开张,纵向上则较为收敛,而长和方的体态则是根据笔画的繁简而产生的,在结构安排上,起着协调变化的作用。从章法上看,字势平直凝正,稳健大方,形如狮蹲虎踞,剑拔弩张,具有端正朴厚雄强的气势。它还兼有篆意、草情、楷法,在汉碑中别具一格。清代孙承泽《庚子消夏记》称此碑:“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曰:“《张迁表颂》其笔画直可置今真楷中。” 杨守敬《平碑记》认为,此碑在用笔方面“已开魏晋风气,此源始于《西狭颂》,流为魏初三碑(《上尊号奏》、《受禅表》、《孔羡碑》)之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始平公》等碑”。这是站在书法史的角度,品评其承前启后的地位,可谓慧眼识珠。晚清书法大师邓石如、何绍基、吴昌硕,当代著名书法家萧娴、卫俊秀、王学仲、沈鹏、刘炳森等,均受此碑的影响。

文师华: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政协委员,曾任本校中文系系主任。

 
历代名家楷书经典选粹 卷一:魏晋风度——钟繇与王羲之 本卷精选了中国书法史上两个光芒万丈的名字:钟繇与王羲之。 钟繇:楷书之祖的沉雄内敛 钟繇(约151年-230年),字元常,东汉末至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被后世誉为“楷书之祖”。他的书法以古朴厚重、法度森严著称,是汉隶向成熟楷书过渡的关键人物。本卷收录了钟繇最具代表性的传世碑刻与墨迹的精良影印,旨在深入剖析其独有的“老成”之美。 《贺捷表》: 楷书的雏形与隶意的残留。我们特别关注其结字中略带扁平的趋势,以及笔画起收处的含蓄内敛。针对此帖,本卷配有详细的结构图解,解析了钟繇如何将隶书的横势与楷书的竖直感进行初步融合,形成一种既端庄又保有古朴气的风格。 《季直表》: 展现了钟繇晚年书风的成熟。笔力遒劲,点画之间气韵贯通,结体匀称而不板滞。重点分析了其“蚕头燕尾”的笔法如何被内化为楷书的点和撇捺的精致处理。 技法精讲: 针对钟繇书法的核心特征——“微带颤动”的内劲和“内擫”的收笔,我们提供了多个放大细节图,辅以专业书法家的临习示范,阐述如何通过腕力控制实现这种“沉着”的效果。 王羲之:书圣的典雅与全能 王羲之(303年—361年),东晋时期大书法家,被尊为“书圣”。他的楷书集前人之大成,开启了妍美流便、法度完备的新境界,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乐毅论》: 展现了王羲之早期楷书的精湛功力。此帖笔法精到,结构严谨,体现了魏晋士人追求的清雅之美。本卷对比了其早中期楷书在点画处理上对钟繇的继承与超越,尤其关注其提按的微妙变化。 《黄庭经》与《太上老君道德经》笔法要诀: 这两篇被誉为“小楷之极则”。我们不仅提供了高清摹本,更辅以细致的笔画拆解,解析王羲之如何将隶书的波磔转化为楷书的灵动,如何运用“中锋用笔”达到圆润而不失筋骨的效果。 结构解析: 深入探讨王羲之楷书的“黄金分割”结构。通过对《十七帖》(虽是行草,但其结构思想影响楷书)的侧面印证,说明羲之如何通过疏密得当、欹侧有致来打破楷书的呆板。 --- 卷二:唐楷鼎盛——初唐到盛唐的法度确立 唐朝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代,楷书在此时期发展成熟,形成了严格的书法规范和流派。本卷聚焦于确立唐楷标准的几位巨匠。 欧阳询:险劲峭拔的“欧体” 欧阳询(557年-641年),初唐楷书大家。他的楷书以险绝、瘦劲、结构严谨著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欧体”。 《九成宫醴泉铭》深度解析: 本碑是学习欧体的核心范本。本卷详细呈现了其“点如高峰坠石,横如万岁枯藤”的特点。重点讲解了其标志性的“直画内擫中宫紧收”的结构处理,以及如何通过“之”字形起笔和收笔的锐利感来体现险劲之美。 笔法细则: 针对欧体独有的“折笔”处理(如横画的起笔和竖画的收笔),提供了慢速笔触图解,强调了力度转换的瞬间爆发力。 虞世南:温润浑厚的南派楷书 虞世南(558年-638年),与欧阳询并驾齐驱,他的楷书风格与欧体形成鲜明对比,以温润、秀逸、法度平和为特色。 《孔子庙堂碑》赏析: 展示了虞书的“温润”之道。分析其笔画圆劲内敛,结体宽博雍容,体现了“外不露筋骨,内含充沛之力”的特点。特别对比了虞书与欧书在“横”画处理上的区别,虞书更注重圆润的过渡。 褚遂良:瘦硬秀丽的“褚体” 褚遂良(约606年-658年),初唐书法家,融合了欧、虞的特点,发展出自己秀逸瘦硬的风格,被誉为“楷书中的君子”。 《同州三藏圣教序》技法提要: 重点解析褚书的笔画灵动性。虽然是楷书,但融入了大量行书的笔意,提按顿挫分明,尤其在转折处常有飞白和牵丝,使整体观感非常轻盈。本卷图示讲解了如何通过笔锋的侧转实现这种“瘦劲”而不失“秀丽”的效果。 --- 卷三:盛唐气象与晚唐的变革 颜真卿:雄浑大气的“颜体” 颜真卿(709年-785年),盛唐的代表人物,他的楷书开创了雄浑厚重、气势磅礴的新风尚,达到了法度与气韵的完美结合。 《多宝塔碑》: 楷书的典范之作。详尽分析了颜体“横画长、竖画粗壮、点画丰满”的特点。深入探讨了其“蚕头”和“燕尾”的夸张处理,以及如何通过笔画的饱满感实现“内含筋骨”。 《勤礼碑》: 晚年书风的集大成。本卷提供了比《多宝塔》更为沉稳和内敛的结构分析,展示了颜真卿如何在保持雄厚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法度的平衡感。 柳公权:骨力洞达的“柳体” 柳公权(778年-865年),晚唐书家,他以瘦硬遒劲、骨力洞达著称,将楷书的法度推向极致,力求“颜筋柳骨”。 《玄秘塔碑》精读: 本卷专门辟出章节,对比分析“颜筋柳骨”的区别。重点阐述了柳体在结字上的“紧密”与“外方内圆”的结构特征。柳公权的楷书笔画瘦劲有力,提按对比强烈,极具力度感。 结语与对照练习 本卷最后一部分提供了魏晋至晚唐五大主流楷书风格的对比图表,包括: 1. 钟繇(古朴浑厚) 2. 王羲之(妍美流畅) 3. 欧阳询(险劲瘦硬) 4. 颜真卿(雄浑饱满) 5. 柳公权(骨力洞达) 通过这种直观的对比,学习者可以清晰地把握不同时代、不同书家在点画形态、间架结构和气韵上的核心差异,为自身楷书风格的形成提供广阔的借鉴基础。本册内容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具备扎实技术指导的楷书学习宝库,完全避开隶书碑帖的研究范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强调一下这套书在“系统性”上的优势,它不仅仅是几页字帖的简单堆砌,而是一套经过精心设计的学习系统。从初学者的角度来看,它提供了一个稳定且权威的参考标准,避免了我们在学习初期就接触到太多风格迥异、难以统一的范本而产生的困惑。那种清晰的排版,结合对原碑拓片的忠实再现,使得学习过程中的“路径依赖”非常健康。我发现自己临摹的效率明显提高了,因为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去猜测原帖的意图,所有关键点都被清晰地呈现出来了。这种高效的学习体验,让我更加坚定了长期练习隶书的决心。总而言之,这套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中国书法教育事业的一大贡献,它为严肃的书法学习者提供了一个高质量、高标准的学习材料,是真正值得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研习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完全考虑到了初学者到进阶者不同层次的需求。我本来还在担心,像这样经典的碑帖,如果没有专业的指导,自己对着临摹可能会不得要领,但这本书的附带材料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尤其是那个专门附带的简体释文部分,简直是神来之笔!它避免了我们因为不熟悉古文而产生的理解偏差,让我们可以更专注于笔法的学习和结构的把握。而且,放大版的处理真是太贴心了,以前看小字帖的时候,总觉得有些笔画的微妙变化看不真切,现在每一个点画都清晰可见,仿佛可以“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运笔。对比了好几个不同版本的字帖,我发现这本在细节的考究上明显更胜一筹,它的对比度和清晰度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对于追求精益求精的书法爱好者来说,绝对是案头必备的良品,能极大地提升练习的效率和质量。

评分

自从开始练习隶书以来,我就一直在寻找一本真正能让我心动的“入门向导”,这本着实满足了我所有的期待,甚至超出了预期。它的实用性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装订方式,完全支持平摊打开,这在临摹过程中非常关键,不用费力去按着书页,解放了双手可以更专注于手中的毛笔。书中的选材和校对工作看得出是经过了极其严格的筛选,每一个字帖的选取都具有代表性,没有丝毫的敷衍之作。对于我这种对书法历史略有了解,但实战经验尚浅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科学的学习路径。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这绝不是市面上那种随便拼凑出来的字帖可比的。它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在你每一个起笔落笔时都给予了无声的指导,让人感觉每临摹一笔,都像是与古人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那种精神上的洗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的是来自于它在细节处理上的极致追求,体现了一种匠人精神。我特别注意了一下那些边缘和转折处的处理,放大后依旧保持了极佳的锐利度和层次感,这对于学习隶书特有的蚕头燕尾、波磔的形态至关重要。我尝试着用不同的笔墨和纸张去临摹,发现这本字帖的“适应性”非常强,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蓝本,无论你使用何种工具,都能从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市面上很多字帖,要么是印刷模糊,要么是过度“美化”了原帖的笔意,反而失去了原汁原味的韵味,但这本书显然避免了这些陷阱。它忠实地还原了碑刻的质感,让你能清晰地分辨出刀刻的痕迹,这种“可触摸”的真实感,是任何电子版或低质量印刷品都无法比拟的,让人由衷地感受到出版方对于传承古法的诚意。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拿到手的第一感觉就是那种厚重扎实的感觉,一看就知道是用心制作的。内页的纸张质量非常好,摸上去光滑细腻,即使用毛笔蘸墨书写,也不会有洇墨的感觉,这点对于练习书法的人来说太重要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的装帧设计,装订得非常牢固,完全不用担心翻开看的时候会散页。印刷的色彩非常准确,那份古朴的韵味被完美地呈现了出来,即便是放大后的细节,也能清晰地看到笔画的起承转合,这对揣摩碑帖的精髓帮助太大了。我尤其喜欢它在版式上的处理,既保证了原貌的还原度,又兼顾了学习者的使用便利性,不是那种简单粗暴的简单复刻,而是真正融入了研究和教学的考量。看到那些清晰的拓片细节,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当年刻碑者的心境与功力,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其他普通版本难以提供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领悟和启发,让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