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什么书可以提高生活格调?
中华雅文化经典——重塑生活格调的决定性珍本
★这是一套什么书?
中华雅文化经典,遴选衣食住行、琴棋书画等能代表古人雅致生活的图书十部,是古人生活品位和生命追求的“美”之显现,是生活趣味和生活热情背后的诗意与优雅的表达。婉约深情,温暖美丽。既能提高生活品位,又有实用价值。
★内容有什么特色?
*彩四色装帧+几百幅经典插图+名家杂说+闲情趣味知识扩展
雅致文化、实用操作、趣味知识 融汇一炉
★适合哪些人阅读?
文化藏书——作为重塑生活格调的决定性珍本,是中产阶级提高文化格调理想;
案头之书——作为古人审美趣味的体现,是文化研究者的必备书;
普及读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沧海明珠,是大中学生文化修养必读书。
★《茶经》是世界*部茶学专著。
★《茶经》是历代制茶、饮茶、茶道演变的百科*书。
★《茶经》有数百幅经典插图,*彩四色装帧,打造迄今精美版本。
★《茶经》,品赏古代中国人清雅寂静的生活艺术。
★《茶经》文白对照,名家详解,教我们轻松读懂“茶道”的妙趣。
★《茶经》既可作为烹茶、饮茶,赏鉴茶具的技艺之书,也是修身养性、品赏茶美感之道的经典。
陆羽二十一岁时,踏上了游历考察之路。他一路风尘,经义阳、襄阳,过南漳,潜心寻觅茶事、茶情。
经过十余年实地考察,踏遍三十几个州,搜集上千条茶闻轶事,历经五年研究著述,又经五年增补修订,终成世界上*一部茶学专著《茶经》。
《茶经》共十节,综合论述了茶的起源、茶的用具、茶的采制、茶器、茶俗、茶事,以及饮茶技艺、茶道等内容,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自此,饮茶品茗成为中国人“意在物外”的生活艺术。
之后的茶道演变,无论是宋代宫廷的点茶斗茶,明清庭院的清雅茶聚,寺院茶仪的空灵持修,日本茶会的清寂和敬,都因《茶经》的启示,得以开创自称体系的饮茶天地。
《茶经》堪称历代制茶、饮茶、茶道演变的百科*书,既可作为烹茶、饮茶,赏鉴茶具的技艺之书,也是修身养性、品赏茶美感之道的经典。
陆羽(733—804)
唐代 茶学家,被尊为“茶圣”。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著述《茶经》期间,他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穿麻鞋,独行山野,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
宋代学者陈师道写道:“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一之源
古时文人有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国人从何时开始饮茶,尚无定论,不过从西汉时,已有关于饮茶的文献记载。不管是庙堂之上,还是江湖之远,茶就这样淡然地在杯中微微漾开,参与见证着千百年来人间的繁华或寂寥。
二之具
唐代是茶文化的发展期,尽管这时已经有贡茶,陆羽也说过贵族之家饮茶要二十四器皆备才行,但是这依然是以文人、僧人为领导的茶文化时代,更看重品饮时的精神享受。
三之造
采茶不仅是茶农的乐事,也是一些文人隐者的雅事。唐代皇甫曾写了一首《陆鸿渐采茶相遇》,诗里说:“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其中的隐逸之趣,给采茶这件平常事平添了一层美学色彩。
四之器
陆羽所说的茶器,并非今人狭义的饮茶器具,而是包括烹茶、品茶所要用到的所有工具,有风炉、筥、炭、火等二十四种。饮茶不仅是一种物质活动,更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对器具的要求非常讲究。
五之煮
古代文学作品里,不乏对“融雪煮茶”的描述,唐代诗人白居易《晚起》中说:“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 陆游《雪后煎茶》诗云:“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一毫无复关心事,不枉人间住百年。”
六之饮
无论是戴昺“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还是徐祯卿“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或是郑板桥“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文人杯中永远荡漾着茶之性灵。
七之事
与茶有关的轶闻传说,体现出茶非同一般的自然本性。它源于自然,又和自然界的人神鬼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冲淡纯净,却被世人赋予高贵的品格。在所有的饮食素材中,它应该算最特别的一种。
八之出
湖州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也是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陆羽就曾经隐居在此地的苕溪一带,考察茶事,潜心著《茶经》。这里不但出名茶,还出现不少著名的茶人。
九之略
那些喜欢山林野趣的古人,一路寻踪心灵自由的山野高人,饮茶则大壶大碗,溪边林下,开怀畅饮。茶佳器洁,只要有购买能力,人人都可做到。但古人喝茶的那番雅趣,新泉活火、松风竹炉、隔篱相呼的那份情怀,今人却难以追寻。
十之图
陆羽所说的图,是用白绢把采茶制茶的全部工程绘制书写出来,以做日常指导之用。据考证,古时家用屏风多以四六幅为主,陆羽所述之图可以是挂于墙壁的挂图,也可以做成屏风放置家中。
【原文】
茶〔1〕者,南方〔2〕之嘉木〔3〕也。一尺〔4〕、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5〕,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6〕之。其树如瓜芦〔7〕,叶如栀子〔8〕,花如白蔷薇〔9〕,实如栟榈〔10〕,蒂〔11〕如丁香〔12〕,根如胡桃〔13〕。(瓜芦木,出广州〔14〕,似茶,至苦涩。栟榈,蒲葵〔15〕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16〕,兆〔17〕至瓦砾〔18〕,苗木上抽〔19〕。)
【注释】
〔1〕茶:多年生深根茎常绿植物,属山茶科。茶树分乔木型、半乔木型和灌木等种类,叶子呈椭圆形或长圆形,为革质,边有锯齿。茶树在晚秋时节开花,籽粒有棕褐色的坚硬外壳。其嫩叶经过加工,可成为供人饮用的茶叶。
〔2〕南方:唐代贞观元年(627),把疆土分为十道,古时南方指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几个区域,和现在按秦岭、淮河以南为南方的划分方式类似。唐代的产茶区也和现代行政区划基本一致,大概在今广西、广东、福建、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重庆、浙江、江苏、上海、安徽、陕西南部、河南南部等地。
〔3〕嘉木:优质的树木,形态美好的树木。北宋苏东坡把茶称为“嘉叶”,和陆羽所称“嘉木”一样,用以赞颂茶之美好。
〔4〕尺:这里指量度标准和今天“尺”不同的古尺,唐代的尺有大小之分,通常来说以大尺为准。唐代大尺的标准为一尺三十厘米左右,比今天的尺稍短。
〔5〕巴山峡川:指重庆的东部和湖北西部区域。
〔6〕掇:拾捡。
〔7〕瓜芦:又称皋芦,生长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一种树木,叶和茶叶相似,味道非常苦。从晋朝开始,南方人就采摘瓜芦煎茶饮用。宋代唐慎微在《证类本草》一书中记载了此种植物作为饮品,可以解渴消痰、醒神除烦以及明目的功效。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它的味苦而色浊,味道比不上茶叶。
〔8〕栀子:又称黄栀子,茜草科常绿灌木,夏季开花,花色洁白,花香浓郁。其叶为长圆形,和茶叶相似。
〔9〕白蔷薇:蔷薇科的落叶灌木,树枝繁茂,枝上多刺。一般在春末夏初开花,花形酷似茶花。
〔10〕栟榈:即棕榈,果实和茶籽内实很像,略小一些。
〔11〕蒂:瓜、果等跟茎、枝相连的部分。
〔12〕丁香:常绿乔木,又称丁子香或鸡舌香。叶子呈长圆形,花色淡红,果实长球形。生长在热带地区,花可以入药,籽粒可供压榨丁香精油之用,为芳香剂的一种。另外一种丁香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树叶呈卵圆形或肾脏形,一般生长在中国北方地区,春季开花,花色为白或紫,有浓郁香味。
〔13〕胡桃:核桃科属深根植物,和茶树相似,主根系长可达三米,伸向土壤深处。
〔14〕广州:今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在唐代以前数易其名,到唐武德四年(621)才被称为广州;后又数次易名,今仍称广州。
〔15〕蒲葵: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棕榈科常绿乔木,叶片较大,呈掌裂状,可做成蒲扇。这种植物花很小,成熟的果实为黑色、椭圆形。
〔16〕下孕:植物根部往土壤深处生长。
〔17〕兆:古代占验吉凶时灼龟甲所成的裂纹。这里引申为种子生长的力量使地面土层开裂。
〔18〕瓦砾:质地很硬的砖头和瓦片,这里形容土层的坚硬。
〔19〕上抽:向上生长。
【译文】
茶是中国南方出产的一种优良木本植物。树高有一尺、两尺甚至几十尺的。在巴山峡川一带,有主干粗到两人才能合抱的茶树,砍掉枝条,才能采到茶叶。茶树的外形似瓜芦木,叶子似栀子,花似白蔷薇,种子似棕榈,蒂似丁香,根似胡桃树。(瓜芦木,出产在广州一带,叶似茶,泡茶喝味道苦涩。棕榈是蒲葵类植物,种子像茶籽。胡桃树和茶树一样,都是根向土壤深处生长,碰到非常硬的土中瓦砾,才撑裂地面向上生长。)
……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示,在于它对“适度”的深刻理解和赞美。在当下这个追求“更多、更快、更强”的时代,这本书像一剂清凉的药方,告诉我们如何在有限的物质条件和短暂的时间空间里,创造出最大的精神愉悦。作者对水温的细微差别、对不同茶具的适配性所进行的论述,无不指向一个核心概念:万物皆有其“度”。一旦越界,美感便会消逝。这种平衡的美学贯穿始终,从选材到烹煮,再到最后品饮的安静时刻,都体现了一种对边界感的尊重。它引导读者去反思,在自己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是不是因为“过度”而失去了本来的韵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优雅而不矫饰,充满了古代文人的那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让人读完后,心情会不由自主地趋于平静,仿佛经历了一次深度的冥想。
评分老实说,刚翻开这本书的前几页时,我有点担心,以为会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古籍解读,充满了生僻字和繁复的注释。但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构建了一个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极其贴近生活经验的叙事框架。这种叙事是动态的、流动的,仿佛你正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茶师,一步步从采摘、揉捻到冲泡的全过程进行学习。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火候”的描述。那不是一个简单的温度数字,而是一种对时机的敏感把握,一种对物质转化过程的直觉认知。它让我明白,许多看似简单的技艺背后,都隐藏着人与自然长久磨合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刻意炫耀的,而是自然而然地渗透在文字的肌理之中。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像完成了一次漫长的修行,学到的不仅是关于某一种饮品的知识,更是一种对待万事万物的耐心与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它所谈论的主题本身。
评分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震撼,简直可以用“醍醐灌顶”来形容。它没有给我一个冰冷的历史叙事,也没有落入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以一种近乎于散文诗般的笔触,描绘了一种生活美学。我仿佛跟着作者的文字,穿越回了那个烟雨朦胧的江南,亲手触摸那些粗粝的茶器,感受着泥土与水的交融。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对自然和人文的敬畏。比如对于水源的选择,那种近乎于偏执的考究,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必需品”。它引导我的思考从“喝茶”这种行为的表层,深入到对“饮”这个动作背后蕴含的哲学意味。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某些句子像一块小石头投入平静的心湖,激起的涟漪需要时间才能平复。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在合上书页之后,看世界的角度都变得微妙起来了。它教会我,真正的品味,并非追求昂贵或稀有,而在于对本真状态的精准把握和深深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乐器,每一个章节都有其独特的音色,但组合在一起却奏出了和谐的乐章。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技艺的同时,穿插进去的那些关于“心境”的探讨。茶道与禅宗的关联,从来不缺论者,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克制和高级。它没有大谈空泛的“悟道”,而是通过对茶具的材质、茶汤的颜色、乃至品饮时的坐姿进行详尽的描述,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实体化”了。比如,他描绘茶碗的形状如何影响视线,进而影响品饮者对茶汤的判断,这种对多重感官调动的细致描写,令人叹为观止。它成功地将一种日常行为提升到了一种有组织的、充满仪式感的文化实践层面,但这种仪式感却不令人感到拘束,反而带来一种秩序带来的安宁。对我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对抗现代社会碎片化注意力的有效解药。
评分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此书的“真诚”。它没有将“茶”塑造成一个遥不可及的偶像,而是将其还原为人与土地、人与器物之间最朴素的连接。作者在描述采茶的艰辛、制茶的繁复时,语气中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尊重,这使得全书的基调非常沉稳、不浮躁。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季节所产茶叶的差异化描述,那种精准到近乎地图学的考据,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田野调查上付出的心血。这种实证精神与浪漫情怀的完美融合,是很多同类主题书籍难以企及的高度。它不是一本“速成手册”,而是一部“文化史诗”,它让你在阅读中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亲自去体验,去验证书中所言的每一处细节是否属实。这种引发实践欲望的能力,是衡量一部优秀作品的关键指标之一。
评分“兰花春笋、豌豆黄、番茄腰柳。菊花鱼、龙井虾仁、
评分《瓶花谱》为明代张谦德所作,是明代实枝插花的经典著作。全书分品瓶、品花、折枝、插贮、滋养、事宜、花忌、护瓶八个方面,详尽阐述自由式插花自然性灵、崇尚天然的韵味,以及追求原生天成之趣。
评分不错的一套书,适合静下心来慢慢去用心读
评分好书,很喜欢,回家就看!
评分意外的很厚一本,排版不错,纸质粗糙不细腻,彩色印刷,98价格书还是很不错的
评分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by Jingdong mall, 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in warehouse managemen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nd so on. 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 distribution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 and sometimes inconvenient to receive the time, but also arranged for time to be deliver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all management Jingdong cust
评分长物志网站以文公所撰《长物志》为基础创建,重于鉴赏,志在汲古探新。
评分——我说,这才真正是一品的什锦羹汤
评分感觉还可以,内容比较详细,值得一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