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闻,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政协画院副院长、陕西圣爱书画院院长,被中国书画藏品展销网评定授予“中国影响力当代书法美术人物100家”(作品及传略同时入选《中国书法美术影响力人物辞库》)。被西安培华学院聘为兼职教授、被西安外国语大学新西北培训学院聘为客座教授、被青岛金石书画院聘为艺术顾问。
主编杂志《于右任研究》。编著有《硬笔书法一点通》(三秦出版社,约20万字)、《明清名家书法大字典》《宋元名家书法大字典》《五体书法大字典》《隶书书法大字典》《草书书法大字典》《章草书法大字典》《楷书书法大字典》《篆书书法大字典》《行书书法大字典》《硬笔书法常用字典》《草书常用字典》《五体书法常用字典》《行草书法常用字典》《隶书常用字典》《明清书法常用字典》《章草常用字典》《行书常用字典》《金石常用字典》《楷书常用字典》《篆书常用字典》《颜真卿书法常用字典》《八体书法常用字典》《宋四家书法常用字典》等专著。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特别是唐太宗李世民对其书法推崇备至,称其为“书圣”。
王羲之书法以楷、行、草的成就最高,他的楷书一改魏晋楷书的古拙浑厚,而是融会百家之长,加入许多时尚元素,使得他所创立的楷书形成风流妍美的风格,而这种楷书模式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书法走向。在楷书这个大范畴里,小楷是最独特的一种,所需用的技法与大楷颇有不同。本书所选例字出自他的如下小楷名作:
《黄庭经》,小楷,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后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因此,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
《乐毅论》,系王羲之小楷法帖,创作于永和四年(348)。《乐毅论》为三国时期夏侯玄所撰,是一篇论述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征战主事的文章。王羲之抄写这篇书迹,是付给其子王献之的。原迹久已不存,有《越州石氏帖》《玉烟堂帖》《快雪堂帖》等众多刻本传世。《乐毅论》是王羲之楷书中颇负盛誉的名帖,历代名家对此赞不绝口。隋智永《题右军〈乐毅论〉后》说:“《乐毅论》者,正书第一。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萧、阮之流,莫不临学。”唐褚遂良《拓本〈乐毅论〉记》指出:“(《乐毅论》)笔势精妙,备尽楷则。”北宋黄庭坚有诗咏《乐毅论》为:“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清人钱泳《书学》对《乐毅论》更是大为推崇,昔人谓右军《乐毅论》为千古楷法之祖,其言确有理据。盖《黄庭》《曹娥》《像赞》非不妙,然各立面目,惟《乐毅》冲融大雅,方圆适中,实开后世馆阁试策之端,斯为上乘。
《乐毅论》外标冲蔼之容,内含清刚之气;遒劲之中不失婉媚,端庄之中不失姿态;精淳粹美,清雄雅正,意境高远,静气迎人,所谓“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空灵淡荡,高怀绝俗,真大雅不群之作也。《乐毅论》是学习小楷的上乘法帖,从其学起,定能获益匪浅。
仔细分析王羲之的小楷,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技巧:
首先用笔圆浑,中段丰实,多用中锋,收笔处多采用回锋以蓄势,偶尔加一些侧锋以营造字体的秀媚之感,但因其去古未远,故能在用笔表面秀润的基础上保持着汉魏质朴的遗意运笔,外秀而内朴;在结字上,笔画欹侧倾斜,左轻右重,错落有致,使字更具有轻灵飘逸之感,同时能各尽字的自然之态,显得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没有丝毫俗气、习气,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章法上字体有大有小,笔画有粗有细,在保持整体和谐的前提下,增强了字与字之间的形态变化,具有动态美。就这样王羲之完成了自己在小楷上的创造。
时光荏苒,千载流韵,时至今日当我们欣赏王羲之那美妙的小楷艺术之时,我们会发现他之所以会创造出如此精彩的艺术是与当时的社会风尚密不可分的。当时人物,以清简为尚,以虚旷为怀,以“游于艺”的精神,超然于功利之上,并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从而形成了一种风流蕴藉的文化氛围。王羲之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他本人又是高标独立的风雅人物,家庭背景显赫,见识高妙不俗,所以他的书法才能以韵取胜,风神萧散,自有一种超然于尘表之外的雅逸之风。我们要想学习他的小楷艺术,不仅要钻研其技法,同时更重要的要培养自己高雅的品位与高超的见识,如此才能登堂入室、探骊得珠。
这本书的案例选择和编排逻辑,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和清晰的学习路径规划。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将大量字帖堆砌在一起,而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组织,确保了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体验。从最基础的横竖撇捺,到复杂的结构组合,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示范和对应的练习目标。我发现,它对不同时期的风格演变也有所涉猎,虽然主攻一个方向,但能感受到作者在构建一个完整的技法知识体系,而不是孤立地讲解某个字。这种系统性构建的学习框架,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连续性和成就感。当我按照它的步骤进行练习时,能够明显感觉到自己对整体风格的把握更加到位,不再是东拼西凑的模仿。对于希望系统性掌握一种书体精髓的爱好者来说,这种科学的编排无疑提供了最有效率的路径图。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传统书法精神的深刻体悟,这超越了一般技法书的范畴。在讲解具体笔画的运用时,作者穿插了一些关于古人书写时的心境和用笔哲学的内容。这些引文和见解,虽然不是直接的“技法步骤”,但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作用,它提醒我们书法不仅仅是手部的运动,更是心性的表达。这种将艺术性与技术性完美融合的叙事方式,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深度和趣味性。它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古人能写出那样的神韵,从而在临摹时,我的关注点就不再仅仅是笔画的粗细,而是试图去捕捉那种气韵和意境。这种对“气”的强调,是很多现代教程中常常被忽略的,而这本书却将其提升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初翻阅这套书时,我立刻被其中详尽的笔法解析所吸引。那些对基本点画形态的剖析,简直像是名师在手把手地指导。作者没有停留在空泛的理论描述,而是采用了非常具象和直观的图解方式,比如对“悬针竖”起笔时指力和腕力的微妙变化,都用箭头和局部放大的图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标注。特别是针对提、按、顿、挫这些关键动作的描述,语言简练却极富指导性,没有丝毫的冗余。这种深入骨髓的技法拆解,帮助我瞬间明白了以往临帖时总觉得“不得要领”的症结所在。对于那些追求精进的习书者而言,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结构,能让你清晰地追踪到每一个笔画的内在逻辑,从而避免了死抠字形的误区,真正做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我尤其欣赏它在不同笔画连接处的过渡处理讲解,那种流畅的衔接感,是长期练习中难以捕捉的精髓。
评分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辅助练习设计简直是太贴心了。它提供的对照材料,无论是字帖的选择还是墨色的复刻,都达到了极高的还原度。更重要的是,书中针对学习者常见的误区所设置的“自查清单”或“常见错误纠正”环节,具有极强的实操性。例如,它会明确指出在学习某个结构时,左顾右盼、重心不稳等问题应该如何通过调整腕部姿势来解决。这些都是自己在反复练习中摸索才能体会到的经验,作者却早已将其系统化并呈现出来。这极大地节省了学习者自我摸索的时间,让人少走了很多弯路。每次练习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对照书中的“检验标准”,进行自我评估,这种即时反馈机制,对于巩固学习成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让我对自己的进步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和把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的材质带着一种沉稳的书卷气,触感上佳,那种微微的纹理感让人爱不释手。特别是整体的版式布局,既有传统书法的韵味,又不失现代印刷的清晰度。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那种略带米黄的色泽,不仅能减轻长时间阅读和临摹带来的视觉疲劳,而且墨色的呈现效果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浓淡干湿的层次感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装订方面,平摊度做得非常出色,无论翻到哪一页,都能轻松地将书页完全压平,这对于需要对照和描摹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细节之处见真章,从书签绳的设计到字体大小的排版,都体现出编者对书法学习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光是捧着这本书,就能感受到一种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与热爱,它不仅仅是一本学习工具,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我甚至会花上一些时间单纯欣赏它的印刷工艺,那种对细节的打磨,是许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让人感觉物超所值。
评分写着写着就找到了古人的感觉!蛮不错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不错啊!!!!!
评分非常好
评分不错,书很大,带着不怎么方便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印刷可以哈。有米字格方便自学。
评分练练字挺好。书的质量挺好的。
评分是想要的商品,很给力,值得拥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