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价值观

中国的价值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震,章伟文 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价值观
  • 社会
  • 哲学
  • 历史
  • 传统
  • 伦理
  • 政治
  • 思想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740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086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理解中国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1
字数:291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理解中国》丛书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策划、中国社会科学院统筹实施的一个重点项目。该丛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著名学者撰写,旨在从学术的角度系统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基本内涵,研究和回答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说,《理解中国》丛书是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入门书,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桥梁,是世界人民认识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载体。

该丛书紧紧围绕中国改革开放、中国道路、中国发展和中国当前改革问题,组织策划一批国外读者感兴趣的,有助于国外读者了解研究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性著作,能够更大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图书在建构国家形象中的作用,对于增强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理解中国》丛书目的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立足中国立场,用好国际表达。为此,出版社邀请了中国一流专家学者,从不同学科和研究领域的角度,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改革、中国发展、中国文化,通过深入浅出、高屋建瓴的语言对其进行准确和的阐述,希冀向世界建构历史的和当代的中国形象。


内容简介

  本书是系统、深入总结中国社会价值观及其经验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在介绍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理论内涵、体系结构、历史地位与影响的同时,揭示其现代转化的理论创新点与发展新趋势;探讨当代中国社会进行价值观建构的意义,分析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提出价值观可以分成“国家发展的价值目标”“社会进步的价值理念”“公民素养的价值规范”三个层面,在此基础上,对当代中国国家发展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价值理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当代中国公民素养的价值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进行了系统阐释。  

  This work illustrates the China’s Values and its practice. On introducing the theories, systematical structure, historical statu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alues, it points out the innovation point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its theoretical concepts in terms of modernization. It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contemporary re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Values and clarifies that the Chinese Valu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layers: Value’s goal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Chinese Values concepts and norms of Values in a Citizen Society. On this basis, it makes interpretation on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Prosperity, Democracy, Civility and Harmony”, the Value concepts “Freedom, Equality, Justice and Rule of Law” and norms of Values “Patriotism, Dedication, Integrity and Friendship”.

作者简介

  韩震,1958年生,哲学博士,教授。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哲学》(英文)、《国际论坛》主编。著作有《西方历史哲学导论》《生成的存在》《重建理性主义信念》《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论》《教育的价值与价值的教育》等,译著有《自我的根源》《历史与转义》等。

  Han Zhen,born in 1958, Ph.D.,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secretary of the CPC Committee of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former vice president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president of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commissioner of the Central Marxist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 Committee, chairman of Universities Philosophy Teaching Steering Committee, vice president of Beijing Philosophy Association, He’s also the chief editor of the Frontiers in China(in English), International BBS. His major works include Introduction to Western Philosophy of History, The Created Existence, Reconstruction of Faith for the Rationalism, Identity of Culture and Nation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Five Lecture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New Socialist Core Values, Value of the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of Value. His translation works are Sources of the Self, History and Tropology, etc..


  章伟文,男, 1969年生,江西临川人,历史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现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任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Zhang Weiwen, born in 1969, from Jiang Xi Lin Chuan, Ph.D. in history and Post Doctorate in philosophy. He is a professor of the School of Philosophy, Research Center for Value and Cul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the director of Institute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Culture.

目录

目  录

绪言 如何理解中国的价值观(1)

第一章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8)

 第一节 追寻生命内在意义(8)

  一 天人合一(8)

  二 内在超越(12)

  三 修身成己(14)

  四 生死正命(43)

 第二节 关注“群际”与“义利” (54)

  一 仁爱、忠孝与贵德(55)

  二 和而不同与明分使群(66)

  三 义利、公私与群己(73)

 第三节 胸怀家国天下(84)

  一 贵和少争(84)

  二 兼爱非攻(86)

  三 协和万邦(89)

  四 富国强兵(91)

  五 民惟邦本(96)

  六 和合大同(109)

 第四节 顺应自然天理(114)

  一 道法自然、理通万物(114)

  二 天行有常、参赞化育(116)

  三 物各有宜、贵和有度(118)

  四 生生不息、开物成务(120)

第二章 继承与转折:近现代中国的价值观建构(126)

 第一节 “救亡图存”中的价值求索(127)

  一 “师夷长技以制夷” (127)

  二 “以群为体,以变为用” (129)

  三 人权、民权与国权(130)

  四 重塑“国民性”的“新文化运动” (132)

 第二节 民主革命时期的价值转向(135)

  一 社会主义思潮应运而生(136)

  二 社会主义价值的“中国式”早期诠释(138)

  三 社会主义文明演化的“中国式”理解(142)

  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实践(144)

 第三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近现代重铸(147)

  一 民族意识的觉醒(148)

  二 爱国主义的升华(151)

  三 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精神的光大(154)

 第四节 社会主义精神的时代彰显(160)

  一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161)

  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64)

  三 民族复兴的道路探索(166)

  四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共识(169)

第三章 当代中国国家发展的价值目标(173)

 第一节 富强(174)

  一 国富民强是百年期盼(175)

  二 新中国对富强之路的探索(180)

  三 建设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强国(183)

 第二节 民主(187)

  一 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187)

  二 广泛而真实的民主(191)

  三 让人民享有更广泛的民主(198)

 第三节 文明(202)

  一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203)

  二 传中华文明薪火(206)

  三 筑中华文明高地(210)

 第四节 和谐(213)

  一 和谐是人类的永恒追求(213)

  二 国家发展离不开社会和谐(216)

  三 构建和谐社会(218)

第四章 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价值理念(222)

 第一节 自由(224)

  一 自由是当代中国人的重要价值追求(224)

  二 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231)

  三 注重实质自由的实现(236)

  四 自由与秩序、美德相统一(242)

 第二节 平等(245)

  一 人人平等是新中国的一贯主张(246)

  二 平等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价值(248)

  三 人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253)

 第三节 公正(260)

  一 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60)

  二 实现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264)

  三 公平正义比太阳更有光辉(265)

  四 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69)

 第四节 法治(280)

  一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81)

  二 科学立法(285)

  三 严格执法(286)

  四 公正司法(289)

  五 全民守法(291)

第五章 当代中国公民素养的价值规范(293)

 第一节 爱国(294)

  一 爱国是各国永恒的主题(295)

  二 爱国是公民责无旁贷的“天职” (299)

  三 理性爱国,行动报国(302)

 第二节 敬业(305)

  一 专心致志以事其业(305)

  二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309)

  三 在平凡中铸就非凡(311)

 第三节 诚信(312)

  一 言必信,行必果(312)

  二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314)

  三 履约践诺,以诚待人(315)

 第四节 友善(320)

  一 仁者爱人(320)

  二 友善是社会的春风(323)

  三 怀友善之心、践友善之行(326)

结束语 弘扬核心价值观 共圆民族复兴梦(329)

参考文献(338)

关键词索引(347)

后 记(357)


前言/序言

如何理解中国的价值观

所谓价值,无非就是事物对于人的意义。所谓价值观,也就是人们关于什么样的价值对人有何种意义的看法。即使在没有“价值” 和“价值观”这样的概念的情况下,人们也有自己的价值观,即关于是非曲直的标准或规范。中国前贤们所关注的“成己”“成人” “成物”的理想追求,实际上就有价值意义的预设,没有这种价值理念的预设,人和万物的存在、活动便失却其意义。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所谓“礼”就是一套调节人们社会生活的价值体系。“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记·曲礼上》)按照礼的标准言行,就是践行社会的价值观了。礼,就是告诉人们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死,用什么样的规范看待义利,用什么样的尺度评价家国和天下之事。这就是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记·曲礼上》)。在当时,遵循这套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就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就能够保障社会的安定有序。

作为是非曲直的规范,价值观就成为社会成员自觉调节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规范。凡属人类社会,都有着基本的共性,因而许多价值具有普遍的意义,如善恶、正直、诚信、公正……但是人类的社会生活都是基于不同的时空展开的,由于面临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因而不同的民族对价值及价值观会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对价值及价值观也会有独特的理解,同一民族中的不同的成员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价值及价值观也有不尽一致的理解。如果价值观的理解都像对水分子的构成、水的沸点那样一致,那就不必研究价值观了。价值观问题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任何价值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是相互冲突的理解。譬如,人们都追求公正,但是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理解的公正与被统治阶级理解的公正是完全不同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统治阶级、武士、劳动者各尽其职,不相互僭越,就是公正。柏拉图的公正观就与现代公正观相去甚远。在中国也是如此,如对“天下” 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小雅》)的价值观,也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即天下为天下人的天下的价值观。

本书讲的“中国的价值观”,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也是当代中国人民在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价值共识。这些价值观既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观,也是每个中华儿女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观追求人的幸福、社会的福祉和文明的进步,因此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有许多的共性。中国人饿了也要吃饭,困了也要睡觉,累了也要休息,也愿意过自由自主的生活,中国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中国人也有自己的价值理想和追求。这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没有多少不同。

我们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双重阐释,梳理出中国的价值观演化的历史谱系,展现中国的价值观具有时代气息的生活基础或生活世界。从中大家就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就有的“不患寡而患不均” 的价值追求,如何经历了现代性和社会主义观念的洗礼,一步步凝练成为“平等” “公正” 的价值观;还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就有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价值追求,如何经过现代社会治理思想的淬炼,终于构建成“法治中国”的价值观。大家从中还可以看到,1840年以来,外敌入侵和凌辱的历史体验,特别是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民族牺牲和抗日战争的胜利,让中国人多么重视民族独立、人民富裕和国家强盛。

中国人民最大的期盼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目标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光荣与梦想,是符合全体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占世界1/5人口、超过13亿之众的中华民族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在古代,中国曾经是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的经济强国,后来在世界工业革命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中国因固守旧规丧失了通过革新与世界文明同发展的历史机遇,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更是陷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中国人民受尽了欺侮凌辱。这一段惨痛的历史悲剧绝不能重演!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的价值目标,也是我们的价值理想和责任。

要理解中国的价值观,首先要到当代中国人民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去找根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让一个积贫积弱的文明古国焕发了青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这毫无疑问地给中国的价值观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实际上,社会主义就是基于一种崭新的价值理想而产生的,即建立使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社会,建立基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公平正义社会。我们经常批评某些人拿他们的价值观来对我们指手画脚,但是社会主义从不排斥民主、自由、人权这样的价值,而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考虑这些价值的合理性基础和实现的条件等问题。因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是抽象地谈人人有投票权的所谓民主,而是实现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利方面当家做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是让窄化了的仅有周期性投票权的民主变成具有广泛权利的人民民主;当代中国也特别重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才希望把自由建立在社会公平的框架下,离开社会公正的自由,只能是强者压迫弱者的自由即资本压榨劳动的自由;中国的价值观不仅不排斥人权,而是让人民的权利基于现实的可实现的基础之上;中国不仅从个人的角度去看人权,而且也从社会的角度去看待权利,如果人人相互尊重权利,这就是人人平等的法治框架下的公正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的和谐价值观,是包含了人权价值且超越于人权价值的价值观;社会主义的公正价值观,是包含了个人自由价值且高于个人自由价值的价值观。

要理解中国的价值观,还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探索和文明演化过程,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传承。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每个人各吹各的调,莫衷一是,无所依据,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作为一个文明整体前行。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华文明上下绵延数千载,凝铸了独特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今天提倡和弘扬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过去价值理想的时代转化和阐释的结果。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 “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 “君子坦荡荡” “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 “仁者爱人” “与人为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我们有着日用而不觉的共同的价值观,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基本的共性特征。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要理解中国的价值观,也要面向社会未来历史发展进程的方向加以阐明。价值观本质上不是对当下状态的认可,而是带有理想性的应然维度。我们一方面不能抛弃传统,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另一方面也不能停下前进的步伐,忘记理想的召唤。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但是善于创新的文化才真正有未来,在这个意义上创新才是最好的继承。由此,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的时代价值,同时也要在价值的拓新上下功夫。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不仅有道德层面的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 (五常),而且有反映社会制度性质的社会规范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五常”可以成为我们进行时代阐释的价值资源,但“三纲” 就如同西方的“君权神授” 一样,是与历史步伐成反比的价值了。显然,历史地反映封建主义社会等级制的价值观是“三纲”,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而反映调节人民生活的道德是“五常”,即道德生活的规范性要求,以达到“怀仁义以相接”。在欧洲中世纪,封建统治者也宣扬君权神授,认为人是分为等级的,贵族则是上帝的选民,地位天然地高于平民。

正是针对封建主义等级制的价值观,法国大革命中第三等级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新的价值观就是新兴资产阶级反抗封建主义等级贵贱价值观的思想武器。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面向未来理想社会的,因此,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把反映等级社会的价值观涤荡清除出去,培育和弘扬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必须着眼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与历史进步的节奏合拍。

要理解中国的价值观,同样还需要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日益密切的交流互鉴中加以体悟。中华文化历来就是在与其他文化的相互激荡中发展的。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天下一家的开放胸襟,有协和万邦的气度。不仅在古代,中国就与世界各国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流互鉴,从中学到许多东西,经过消化吸收转化为中华文化的成果,例如佛教的传入、西域的音乐,而且近代以来,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国人对国家富强目标的追求,显然是受了欧美的影响,才有了更强烈的动力。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价值,显然有浓厚的欧美影响,但最终也是在中国人民启蒙和解放的双重运动中逐渐清晰起来。当然,中国也可以对世界价值观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譬如,中国人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可以成为调节国际关系的最佳规范。我们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礼记·中庸》)。这要比霸权思维和价值观合理得多,也公正得多。中国梦绝不是世界霸权梦,而是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梦。正如领导人强调的:“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① 和谐价值观更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对内,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繁荣富强;对外,我们主张和平发展,实行平等交往、互惠互利。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由于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空间条件不同,从而发展出不同的文化,对问题的看法也就不同。应该采取和而不同的理念,这样世界才能和平。中国的和谐价值观具有现实的、普遍的世界意义。

总之,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就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并且孕育了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意识、品格和气质的价值观念体系。但是,民族精神或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是对民族现实的历史创造性活动的引领和反映,它必然对特殊的时代性问题做出回应,从而必然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只有反映时代性特征和要求的文化,才能有时代性的影响力,才能形成现实的有积极价值取向和生命力的文化。只有在这种历史与现实的相互映照中,我们才能理解和体悟中国的价值观。__



《中国人的精神内核:超越时空的文化密码》 这本书并非要详述中国悠久历史中的某个特定时期,也非聚焦于某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或某一次影响深远的战争。它更像是一次深入肌理的探寻,试图触及那些渗透在中国人骨血之中,塑造了他们思考方式、行为模式,乃至对生命、社会与世界认知的深层驱动力。我们所要解构的,是那些在漫长岁月中沉淀下来,成为中国人共同精神财富,又在时代变迁中不断被解读与重塑的“价值观”,但此处所言的“价值观”,并非现代意义上狭隘的道德说教或政治口号,而是更广阔、更具生命力的“精神内核”。 我们将从“天人合一”这一古老而又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切入。这并非单纯的自然崇拜,而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洞察。它强调的是一种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哲学立场。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征服者。这种思想催生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态的珍视,以及对顺应自然规律的追求。它体现在农业社会的耕作方式中,体现在中医养生之道里,更体现在艺术创作中对意境的追求,对山水写意的热爱。这种“天人合一”的视角,使得中国文化中常常弥漫着一种温和、包容、与万物同在的氛围,它教会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平衡,在个体与整体之间找到恰当的连接点。这种精神,在当下全球面临环境危机的时刻,尤显其智慧与前瞻性。 其次,我们深入探讨“家国情怀”的复杂意涵。在中国传统社会,“家”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情感、责任与归属感的中心。“国”则是一个放大版的“家”,国家兴衰与家族命运紧密相连。“家国情怀”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伦理结构,它强调孝道、忠诚、责任感,以及对社群的义务。这种情怀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流动的情感纽带,它维系着家族的传承,支撑着社会的稳定。从古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现代的“爱国爱家”,这一脉络清晰可见。然而,这种情怀也并非总是顺风顺水,它在历史长河中也曾面临挑战,被曲解,被利用。本书将审视这种情怀的演变,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长空间,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我们探讨的,是这种情怀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如何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凝聚力量,如何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 再者,本书将着重阐释“中庸之道”的智慧。这并非意味着平庸无奇、不思进取,而是一种更为精妙的处世哲学,一种在极端之间寻找最佳状态的艺术。它强调的是适度、平和、避免偏激,是“过犹不及”的智慧。在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中,“中庸”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是一种行为的准则,也是一种解决矛盾的方式。它体现在人际交往中对圆融的追求,体现在决策中的审慎与权衡,体现在对事物发展的长远考量。这种智慧,在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显得尤为珍贵。它教会人们如何化解冲突,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我们并非鼓吹墨守成规,而是探究这种“中庸”的精神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激活,如何成为一种应对挑战的智慧。 本书还将触及“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在中国人的价值排序中,情义、信誉、承诺往往被置于物质利益之上。这种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构建了基于信任的社会关系。它体现在“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的古训中,体现在“一诺千金”的承诺里,体现在“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感恩中。这种“重义轻利”并非是对物质的排斥,而是强调一种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一种对人际关系纯粹性的珍视。它使得中国社会在物质发展的同时,也保留了一份人情味和温情。本书将剖析这种观念的现代解读,它如何在商业社会中被重新审视,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中依然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将审视“集体主义”的文化底色。与西方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不同,中国文化更倾向于将个体置于集体之中,强调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这种集体主义并非是抹杀个性,而是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共荣共损,强调个人的发展离不开集体的支撑。它体现在家庭的凝聚力,体现在社群的互助,体现在国家发展中的众志成城。这种集体主义,是中国社会得以在历经磨难后依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本书将探讨这种集体主义的演变,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形式,如何在激发个人创造力的同时,又能维系集体的力量。 最后,本书将对“变化中的永恒”进行一番思考。中国人并非沉溺于过去,也并非盲目追逐未来。他们深知,世界在不断变化,但某些核心的价值,某些精神的内核,却在时间的洪流中得以沉淀和传承。这本书试图梳理出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流淌不息的精神脉络,那些历经风雨却依然闪耀着光芒的智慧。它并非是要固化某种模式,而是希望通过对这些深层精神内核的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国人,乃至在变幻的世界中找到一种更深邃的视角。 这本书不是一本关于中国政治制度、经济成就或是历史事件的百科全书。它是一次关于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探索,一次对那些塑造了“中国性”的隐性力量的挖掘。它邀请读者一同走入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去感受那份深沉的文化底蕴,去体悟那些超越时空的精神密码。我们相信,理解这些,远比了解那些表面的信息,更能触及“中国”的本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中国的价值观》这本书的分析角度非常独特,它没有停留在表面概念的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驱动这些价值观背后的社会、历史和哲学根源。作者的论证逻辑严谨,论据充分,让我对许多过去模糊不清的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辩证分析印象深刻。过去,我常常将集体主义简单地理解为牺牲个人利益,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在中国文化语境下,集体主义更多的是一种“为集体而奋斗,最终实现个人价值”的动态平衡。它强调的是个体在集体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以及通过共同努力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书中对“关系”在社会运作中的作用的阐述也相当到位,它揭示了在中国社会中,人际网络的紧密联系是如何影响着个人选择和群体行为,这为理解中国人的处事方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与读者对话,引导我们去思考,去探究。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中国价值观的认识非常有限,甚至带有一些刻板印象。这本书《中国的价值观》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极其客观、包容的视角,呈现了中国价值观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于“家国情怀”的深刻剖析。它不再是那种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个体故事的梳理,展现了中国人如何将对家庭的责任感延伸到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以及这种情怀是如何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我甚至能在书中找到一些与我自身经历相呼应的情感,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讨论非常贴近生活,充满人情味。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理解一个国家的价值观,不仅仅是学习它的理论,更是要感受它的温度,体会它的力量。我一定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更多的人,让大家都能有机会认识到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中国。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太吸引人了!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结果却出乎意料地生动有趣。作者的语言风格轻松幽默,夹杂着一些非常贴切的比喻和生活化的例子,让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有些高深莫测的价值观变得鲜活起来。我一边读,一边忍不住会心一笑,或者陷入沉思。书中对“中庸之道”的解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是简单的“折中”,而是强调在复杂局面下寻求平衡、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智慧。作者通过对古代哲学思想的梳理,以及对现代社会现象的观察,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体会到“中庸”并非是一种消极的等待,而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智慧的生存和处事哲学。这本书就像一本精心制作的纪录片,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价值观的魅力,并且对如何将这些智慧融入现代生活有了新的启发。

评分

这本《中国的价值观》真是一本让我大开眼界、拍案叫绝的书!我一直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好奇,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无法真正触及它的核心。然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认识中国的大门。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详实的方式,娓娓道来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演变和发展,让我不仅了解了“仁、义、礼、智、信”这些耳熟能详的概念,更深入地体会了它们在中国社会中的具体体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孝道”的探讨,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赡养老人,更包含了一种深厚的情感连接和责任担当,这与我所理解的西方文化中的家庭观念有着截然不同的视角,让我耳目一新。书中的案例也非常丰富,从古代的圣贤典故到现代的社会现象,作者信手拈来,将抽象的价值观具象化,让我能够深刻地理解这些价值观是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会结构。读这本书的过程,我仿佛置身于中国历史的长河之中,感受着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判断,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受益匪浅。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它一定会让你对中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评分

我拿到《中国的价值观》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觉得可能就是一本泛泛而谈的介绍性读物。但读了几章之后,我彻底被它征服了。作者的洞察力令人惊叹,他对中国社会微妙之处的把握,对个体行为背后价值观的解读,都非常精准。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探讨“礼”的演变。过去我一直认为“礼”就是一种繁琐的规矩,但书中揭示了“礼”作为一种社会契约和行为规范,是如何在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际和谐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作者也分析了“礼”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和演变,它不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与时俱进,与普世价值相结合,呈现出新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价值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塑造、被理解、被践行的。它不仅仅是关于“是什么”,更是关于“为什么”和“如何”。

评分

读书是习惯,非常想养成这个习惯!

评分

很好很实惠,内容丰富,价格公道,活动给力,下次继续。。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目的是建立我们的文化自信。

评分

晚上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官方微信,发现四十周年打折,瞬间感觉必须下手,于是还巧遇克尔凯郭儿全集,哈哈哈?,只有五折活动,没有券,已经心满意足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快递也很快

评分

什么是我们的价值观

评分

这本书讲的很透彻,从中国传统价值观讲起,我觉得比较合适我的科研

评分

书不错,内容丰富,赶到活动,便入手了。

评分

这本书很不错,搞活动时入手,值得慢慢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