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6册):清(中)(附地图册) 中信出版社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6册):清(中)(附地图册)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台湾三军大学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战争史
  • 军事史
  • 历史
  • 中信出版社
  • 清朝
  • 地图册
  • 中国历史
  • 战争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37112
商品编码:1030281424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6册):清(中)》讲述清平定三藩至同治十二年平定甘肃回乱一段时期之战事。具体战役包括:清平定三藩、内外蒙古、准葛尔、回疆、捻党之战,及后来平定新疆、西藏各战役。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八国联军入北京,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对每一朝代,先是综合论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况、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每一朝代的重要战役或会战,各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一般形式,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综合评论。
《中国历代战争史》叙述史实与战事评说相结合,态度严谨,文字典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总结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中,还没有出现能出其右的战史著作。
自《中国历代战争史》问世以来,海内外评议纷然,大陆军方得悉后,即令军事译文出版社翻印成书,即大陆1983年版。印成后,只分发军中师级以上将领及军方研究机构。学人偶有得之,或传观,或口述,一时风糜。军事译文翻印之时,将前后附文及蒋介石题签,尽数去除,大陆读者至今未知此书前缘今世。本次引进出版,除将黎明版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外,其余尽复旧观,读者将无复疑惑。
本书亮点:
一、专业视野,评论精彩
军方专家的全面届入,使战争检讨有了全新的视野对战争的检讨,讲述每场战争时,最后部分即“申论”,是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比如牧野之战的申论:编纂者经周密论证,认为姜尚助周王训练使用新武器——战车,阵法上亦有中央突破与两翼策应配合。战车速度快极,虽是堂堂之阵,而致有突袭的效果,做战之时,周军以寡敌众,当然志在杀伤,终致敌方前军崩溃。这种解读,既避免了“至仁”与“至不仁”这种无法穷究的论争,也给“流血漂橹”以崭新的解释。这种精彩解读俯拾皆是。
二、重视地理,手绘地图:
军方专家的参预,使本书对军事地理有一空前的重视:一是讲论战前形势时,必将双方地理地形做相当论述;二是绘制了近800幅完密的战争地图。历史是活动的流体,皆依附于凝固的山川大地,前人讲究“左图右史”,即意在不割裂这一体两面。离开地理地形讨论统帅和战将的高下智愚,既失公允,亦失凭据。本书地图,全系手绘,脱胎于军事地图,精确详密,自不待言,亦使本书成为一部让历史真正落到地上的大著。
本书看点
一、对于普通读者而言:
这是一个史迹斑斓、意气纵横的史学天地;一部承载得动中国绵长历史、完美展现先人“故智”的煌煌巨作。
蒋介石手令编纂本书时,初衷是分发军中校官,以提高他们的军事素养。军中校官,学识当然有限,故本书除开学术上的求真求善外,在结构上力求层层展开,语言则务求明晰如话。因史事浩繁,非精炼典雅之文字,难控篇幅,事实上,这种文白相杂的典雅之作,极为精彩,文风略与《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作品相当,绝无难读之虞。
本书号为“历代战争史”,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历代有作为的君臣良将,皆在战场和政治上扬名立万,本书自始至终,皆以这两把手术刀解剖他们,而不以这六十年来大家所熟知的,以阶级论来划分政治正确或不正确,或以忠奸智愚来将他们分门别类。编纂者抛弃意识形态和标签,务求将他们的政治智慧、军事天才和决然勇气,展示于读者目前。这种极务实的态度,延续了中国历代史家的真正传统。拨开云雾,朗月分外清洁;抛开浮荡,先人的智慧和勇气才显出分外的光芒。
本书编篡者皆民族战争、国内战争的亲历者,亲见本民族濒于绝境,深知立国成事之艰难,对民族感情尤深,对战争的思考尤为痛切,形与笔底,则处处可见这种情怀。本书开卷即指明我先民之苦境,赞赏其战斗精神、手创之灿烂文化。全书之中,对先人均有极大尊敬,排列形势,让读者明了,他们智或有所不及,力或有所不逮,或深陷形势之绝境,失败者当中,不乏真英雄。读者藉此获得对先人的温情、对本民族的认同,获得人生的信心,懂得时时处处宽容他人。
中国历史绵长,史事浩繁,非有大作,无以展现。本书作者名家云集,正是撰写宏大历史的最佳人选。要求得“故智”,却又拒绝大历史著作者,终难以如愿。这种悖论,表现于人生的时时处处——没有人能轻易获得知识,或是成功。
二、对于军迷和军方人士:
这是一部独一无二的旷世巨作,一堂饕餮盛宴。
这套书,填补了《剑桥战争史》当中中国部分的空白,是一部沟通中国历代史作的大通史,因久历实战的将校的参预而精彩无伦。中国历代史家,绝少知兵者,对于战争,常怀有悲悯,不愿对战争做详密介绍,导致有关战争史迹,流散于各种典籍当中,而无专门史著。本书编纂者,将这些史迹,从典籍当中,细细搜选,一丝一缕,详加校订以期至当。21年艰苦卓绝,终沟通前史,成就这一绝无仅有之战争通史。是军迷和军界人士的不二之选。
三、对于政界:
本书堪称政治智慧的源泉。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军事,是一股力量,力量使用与否,在何处使用,却是政治家面临的问题。军事与政治,犹如双手和神经中枢。
全书当中,对政治的重视,一在国际,一在国内。这是本书当中极为赞赏的“蓄虎在山”之政略——以实力压制敌方,而不轻试锋锐,正是求得国际和平、谋取国家利益的无上方略。今日国际,谙于此者屡得大利,眛于此者,屡见催败。
国内政治始终是本书重视的一点。优秀统帅,始终能与豪杰同休戚,政令简而不繁,以公心推于万姓。文景因之大治,元代因之速朽,历代典籍皆屡见不鲜,只不如本书这样明确提出政治战略,而又解读得如此透彻。
书中政治人物,或参预国际纷争,或以上御下,或以下侍上,或平级相处,成功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而本书当中对政治人物的品评,极重视政治理想。政界人士细细揣摩历代政治人物的临事机变和政治理想,即可获得相当的政治智慧,和前行的勇气,从而成就自己,为国家谋得福祉。
四、对于商界:
这是一座充满财富的绵延群山。
商场如战场,实非虚言。一公司和一国家,面临同样的问题:同行之间的竞争,人才的获取,人才的驾驭。
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为中国国际竞争较为透彻之时。春秋时齐桓公在管仲的指引下,透过纷繁芜杂的国际纷争,看到了华夏集团的命运,提出“尊王攘夷”的政治主张,从而联合诸夏,外抗夷狄,内息本集团内纷争,开启了春秋五霸的局面,本国所取得的利益,远超其他霸主。管仲堪比行业内极成功的先行者。他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他的国家道德:不临驾与诸夏之上,不取诸夏之财富。透视时势和追求道德,是集团取得财富的最捷径。
求得人才,礼遇和金钱不是唯一的利器。马援到公孙述那里,公孙述极尽礼遇,许以高官,马援断然离去;见到刘秀,刘秀便装接待,马援却决意追随。刘秀的长处,一在于自身的见事明彻,一在于屡申国家大义,极有担当。商界并非单纯的利场,以造福众人之心,以公道之心,贯彻于公司经营,或有意外的收获。
人才的使用,是经营管理的大事。三国时钟会是一代名将,司马昭明知他野心炽烈,仍然用他伐蜀。他认为钟会不但才气过人,且在伐蜀的议论当中,态度最为坚决,有必胜之心。至于平蜀之后,如有反心,则归意甚坚的本国士兵必不为所用,蜀国沮丧之师必不堪用,料无成功可能。管理者在使用人才,不必执着于德才兼备。另外除本身才能外,其信心、决心也应考量。
在商学兴起之前,世上本无商学,大家从事商学,无外对时事的观察分析,或是用前人“故智”。对时世的明彻可称“当下之智”, 是横向的广度;后者则是纵向的深度。大敌当前之时,前沿广大、纵深厚实者,腾挪的余地越大。同理,同时拥有“当下之智”和“故智”,当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多的角度用以观察问题。本书叙论的战场和政治场,正是我们先人最为精彩的表演场,商业者行走其中,悉心留意,商业“故智”随处皆是。
五、对于专家学者
本书是极可靠的资料库,有专业的著史方法和史学观点。
本书材料的采取,取法于《资治通鉴》。编纂者搜罗540余种典籍,然后漫行其中,将有关战史者尽行采撷,经军事专家和史家的共同认证后,才用于撰写之资。故本书不但资料丰宏,且史料均经仔细认证。
本书当中,极重视时代形势和战前形势的叙论,战争的触发、决胜皆以此为依凭。每一论点的展开,皆以论据的铺开为前提。每一史学观点的得出,皆以强大论据为基础,并以战争原理相照映。论据、论点、史观层层相因,丝毫不爽,让读者感觉清晰如绘。
本书史观,未受纤毫意识形态和标签化的影响,尽显军事家的专业性和一流史家的底韵,专家学者可将这些史观与自身的观点对照、碰撞,对史识史才当有良好的助益。 

作者简介

台湾三军大学,身为广东黄埔军校,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迁往南京市黄埔路北端为陆军军官学校。1949年后迁往台湾,1952年改名“国防大学”,1959年改名“三军联合参谋大学”,1969年合并台湾各军种的“指挥参谋大学”改名“三军大学”。2000年再次改名“国防大学”。
1955年10月1日,败退台湾的蒋介石以“机密甲字第八十三号”手令,指示三军大学编纂中国历代战争史。1956年1月,台湾三军大学正式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撰委员会”并开始工作,1972年5月全书编印完毕,历时16年。更于1975年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历时5年修订,力求内容臻于严谨周密。

目录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6册)目录:
第十七卷  清代(中)
第十二章  三藩反清复明战役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清廷内外之变化
第三节 清廷以汉制汉之政策
第四节 作战谋略之运筹
第五节 作战经过
第六节 战后之政局
第七节 申 论
附图16-648 吴三桂反清复明最初作战形势图
附图16-649 清图海平定内蒙古察哈尔部及奈曼部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50 吴三桂与清军双方作战构想图
附图16-651 吴军高大节牵制清军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52 尚之信反清时一般形势图
附图16-653 耿精忠军三路北伐作战经过图
第十三章  清平定内外蒙古之战
第一节 蒙古之大势
第二节 满蒙之战地状况
第三节 满蒙地理状况
第四节 后金争取东蒙古之战
第五节 皇太极平定察哈尔蒙古之战
第六节 战后之政局
第七节 申 论
附图16-654 后金初破蒙古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55 蒙古林丹汗与后金争夺辽河上游蒙古诸部时一般状况图
附图16-656 后金与林丹汗破灭漠南喀尔喀蒙古时一般形势图
附图16-657 后金皇太极驱逐林丹汗势力出西辽河流域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58 后金皇太极袭破林丹汗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59 后金平定察哈尔余部时一般形势图
附图16-660 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统一内外蒙古形势图
第十四章  平定准噶尔战役
第一节 准噶尔之崛起
第二节 噶尔丹之侵略外蒙古
第三节 康熙帝讨噶尔丹之战
第四节 清与准噶尔在西藏之战
第五节 清与准噶尔争青海外蒙古之战
第六节 清平定准噶尔之战
第七节 战后之政局
第八节 申 论
附图16-661 噶尔丹入侵青海和硕特部时一般形势图
附图16-662 噶尔丹南征回疆时用兵路线及一般形势图
附图16-663 噶尔丹东侵外蒙古各部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64 清军击败噶尔丹于乌兰布通附近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65 清军击败噶尔丹于昭莫多附近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66 清军讨灭准噶尔噶尔丹时一般形势图
附图16-667 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与清军争夺西藏一般形势图
附图16-668 清援藏军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69 清两路进军规复西藏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70 岳钟琪奇袭罗卜藏丹津于青海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71 和通泊之战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72 光显寺之战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73 清帝乾隆平定准噶尔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74 清帝乾隆再平定准噶尔阿睦尔撒纳之叛作战经过图
第十五章  乾隆平定回疆之战
第一节 回部之起源与准噶尔之侵凌回部
第二节 大小和卓木之乱
第三节 回部地理状况
第四节 作战经过
第五节 战后之政局
第六节 申 论
附图16-675 清军征大小和卓木库车之战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76 清军征大小和卓木叶尔羌河之战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77 清军解黑水营围之战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78 清帝乾隆平定大小和卓木之战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79 清平定和卓木之乱后对西北各地善后处置图
第十六章  平定西南苗瑶及大小金川战役
第一节 清初苗瑶状况
第二节 苗瑶僰人之生活
第三节 鄂尔泰之略定苗疆
第四节 张广泗再平苗乱
第五节 大金川之战
第六节 小金川之战及再定大金川
第七节 申 论
附图16-680 鄂尔泰平定东川三府作战经过图(一、二)
附图16-681 鄂尔泰剿平滇边苗倮一般形势
附图16-682 清平定广西贵州瑶壮一般形势图
附图16-683 台拱九股苗叛清时一般形势图
附图16-684 张广泗督七省兵进剿台拱九股苗时一般形势图
附图16-685 大小金川一般形势图
附图16-686 清平定大金川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87 清再次平定大小金川作战经过图
第十七章  平捻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战地概况
第二节 双方作战准备及作战指导
第三节 作战经过
第四节 战后之政局及申论
附图16-688 捻军与清军一般态势图
捻军与清军北舞渡战斗简图
附图16-689 捻军窜扰鲁豫一般态势图
附图16-690 捻军窜扰豫陕一般态势图
附图16-691 清军攻破捻军根据地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92 太平军余众与捻军合并流窜及歼灭僧格林沁军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93 曾国藩剿捻作战部署图
附图16-694 曾国藩剿捻作战防河部署图
附图16-695 清军、捻军永隆河战斗要图
附图16-696 清军、捻军六神港战斗要图
附图16-697 清军歼灭东捻作战经过图
附图16-698 西捻流窜及被歼经过图
第十八章  平定陕甘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左宗棠之军事准备与设施
第三节 回方之各种设施及回乱导因
第四节 作战经过
第五节 战后之政局及申论
附图16-699 左宗棠西征时南路之军运(补给线)略图
附图16-700 左宗棠西征时北路之军运(补给线)略图
附图16-701 左宗棠西入陕后兵力部署图
附图16-702 清军收复董志原作战经过图
附图16-703 金积堡之战作战经过图
附图16-704 河州之战作战经过图
附图16-705 西宁之战作战经过图
附图16-706 肃州之战作战经过图
第十九章  光绪平定新疆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
第三节 左宗棠之军事准备与设施
第四节 回方之各种设施
第五节 作战经过
第六节 整个西北地区之战地政务与后勤实施概况
第七节 战后之政局及申论
附图16-707 左宗棠西征初期新疆形势图
附图16-708 清军收复新疆北路作战经过图
附图16-709 清军收复吐鲁番作战经过图
附图16-710 清军收复新疆南路作战经过图
附图16-711 清军收复伊犁作战计划要图
第二十章  平定云南之战
第一节 平滇回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战地形势及双方作战准备
第三节 作战经过
第四节 战后之政局及申论
附图16-712 清军于滇南滇东平回作战经过图
附图16-713 清军于滇西平回作战经过图
第二十一章  平定西藏及征廓尔喀之战
第一节 世界屋脊之一般形势
第二节 清廷对西藏内部之统治
第三节 清军征廓尔喀之作战经过
第四节 清对西藏之善后处置
第五节 清之十全武功
第六节 征服廓尔喀后之疆域
第七节 申 论
附图16-714 准噶尔噶尔丹策零入藏煎茶时西藏形势图
附图16-715 廓尔喀入犯西藏路线图
附图16-716 清军远征廓尔喀(尼泊尔)进军路线图
附图16-717 抚远大将军西征图卷(局部)
附图16-718 千年古刹大昭寺(清代唐卡)
索 引

前言

序言一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徐培根
人类在数十万年持续不断之生存斗争中,其出现于斗争舞台或消逝而退隐,乃历史上所常见不鲜之事。尼罗河畔之古代埃及人,美索波达米亚草原之古代巴比伦人,在世界早期历史中,均曾有卓然不凡之成就与贡献。但历时既久,其适应力不足以抗御时代之巨轮者,多已悄然褪色,或退出人类斗争之舞台,阒然无闻于世。独我中国之文明,兴起之早,盖与古埃及与巴比伦文明相颉顽,迄今已历五千余年。在此长期之生存斗争中,我国国势虽有时而盛,有时而衰,但至今犹能卓然自立于世界者,此其中当有其长存久持之道。吾人综读此五千余年之历史,细加研求,得二理也。其一为英国近代史学家汤因比氏(A.J.Toynbee)所发见之定则,即艰难奋斗,乃能创造新的文化和文明。汤因比之言曰:
“人类所受严酷之考验,其第一个阶段是由阴入于阳(即由静入于动),其所经过是动的行为,这是人类受到敌人大挑拨(Temptation)而做出的。人类付出其智慧与努力之代价,历尽艰难困厄,最后终于克服敌人获得胜利,遂居于进步前驱之列。”
研究古代文化之亨廷顿(Ellsworth Huntington)在其所著《文明与气候》(Civilization and Climate)一书中亦有如下之记述:
“许久许久以前,一群无衣的、无居室的、无火的野蛮人,来自热带中温暖的故居,逐步向北方前进,由春季以迄夏末。他们没有想到他们所离开的是温暖之地,直至九月,才于夜间感到砭骨的风寒。一天一天的过去,情形又更坏了。他们不知道原因所在,到处乱窜以期避开。其跑到别处的通通死亡。他们有极少数的人,看到这样刺人的天气无法可避,乃运用人类最高之能力,以从事于有意的发明。有些掘地以蔽风雨,有些采取树枝树叶盖起茅屋,搭起暖床,又有些一取兽皮以裹身。不久,这些野蛮人便朝向文明大步迈进了。裸体的有了衣服;没有房子的有所遮盖;一无储备的则取肉类干制而收拾起来,在冬天并储有硬壳果了。他们调整自己以适应艰苦之环境,终于步步向前得到了生存。”
像这样人类与自然环境之斗争,在中国古代传说上亦有很多之记述,如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禹平水土,益焚山泽,皆为我国先民与自然环境艰难奋斗之事迹。其间软弱无能者多已归于淘汰灭亡,惟有坚强奋斗者始能继续生存。此可证明汤因比氏研究历史所发见之原则,确为不易之定论。与汤因比氏研究历史所得相同之结论,我国孟子亦有同样之言论。孟子之言曰: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综合孟子与汤因比氏之所论,即所谓“多难兴邦”与“逸豫丧邦”之意。其实世界各民族,每个民族都是经历过许多艰难与困厄,但其胜败存亡迥然异数者,盖非艰难困厄之难易,而在经历艰难困厄时能坚忍不屈,动心忍性与增益所不能之为难能可贵也。中华民族在其长期奋斗之历史中,经历内忧外患艰难之多,无异于世界古文明各民族,而卒能克服艰难卓然自立者,赖有此动心忍性坚忍不屈之民族性也。
其二惟何?则为中华民族之政治思想,竟为天下一家之世界思想也。《尚书?尧典》中首提“协和万邦”。当时所谓万邦,盖即各氏族之众多部落,而使和平辑睦以相处也。从史实上看,中华民族每当兴盛时代,文治武功赫奕,四周邻邦之依附者,完全为仰慕上国文化而贡纳其方物。故邻国之依附,乃为文化之交流,而非武力之征服。而治国者从不以征服异族为荣,反以所治之人民匹夫匹妇不得其所为耻。在统治中,必使各族平安相处,和协辑睦,文化混同,血缘交流,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为中国政治思想之极则。各民族在此恢弘容让之气氛中,如春风和雨之陶冶,自然涵容同化而不自觉,久之遂混化为一个民族,而其利害祸福无有畛畦之分矣。吾人就此五千余年之历史中,当时有所谓夏、夷、黎、苗、猃狁、獯鬻、肃慎、东胡、戎狄、荆楚、百濮、群蛮,乃至鲜卑、匈奴、氐、羌、羯、突厥、契丹、回纥、吐蕃、女真、蒙古、满洲等不胜枚举之各族,今日欲再追寻其痕迹而不可得,而各族之后裔,均浑然同处于中华民族之中而不自知,亦不以此而自外也。此岂世界其他民族之残忍相杀,或近代弱肉强食之理论所可比拟哉?原来世界人类,均属圆颅方趾,其是否同出于一源,固有待于研究与考证,但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莫不尊亲,则属心同理,行同伦也,此为中国大同思想之根源,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大而且久者,盖实赖此一哲理之存在。
再就中国之军事思想而言,所有我国古代兵学,对于用兵之战争均以仁爱为出发点。《司马法》曰:“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太公六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无取于民者,民利之,无取于国者,国利之;无取于天下者,天下利之。”《尉缭子》曰:“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又曰:“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故王者伐暴乱,本仁义也;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所以中国之军事思想以安民利民为目的,而用兵则在诛伐暴乱,拯救人民为事,此与西方兵学家以崇尚杀戮征服者大异其趣。
吾人细读中国五千余年之历史,自原始之众多异族并处,逐渐进于现今之民族混同,盖无一不由前此二理之交互为用,前者出于坚忍不屈,故能历久弥远而卓然自立;后者出于仁爱一体,故能涵容混同而相助相成,二者皆为中华民族所以永存之道也。今就以史例言之,中国开国之初,即有夏黎两族黄帝与蚩尤之战争。当时蚩尤声势之优越,黄帝固以艰难百折,始能获取胜利者,但黄帝既胜之后,夏黎两族相处若一家之人,故两族同化最早。嗣后汤武战胜桀纣,既胜之后,则用夏变夷,翕然同化。后至汉唐宋明各代,亦无不皆然。由以上之史例以观,诚可证明中华民族之永存,实由于上述坚忍与仁爱之两种民族性之交互为用,而又交互相成之功。
研究中国全部历史,若只求其兴衰之道,则不免偏于政治与军事之细节,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只求其文化之弘大,则不免驰骛哲理,形成高远之政论,二者皆未能阐明民族精神之所在。而我国历史文化载籍浩繁,欲研求此种事理,则整理过往之史料而使成为一种有系统之记载,殆为今日史家重要之责任。况当现代,世界已进至卫星飞弹氢弹钴弹时代,人类已濒临毁灭之边缘,则中华民族之卓然长存与涵容混同之史迹,殆可为世界人类和平永存之借镜。则斯编之辑,不仅可为中华民族后人在此剧烈竞争之时代中,知所以自处之道;抑且可告知世界人类,残忍相杀,终非永存之唯一途径,而翻然有所改变,斯则世界人类共同之福祉也。
余等奉命编纂《中国历代战争史》。战争本为当时政治之一部份,因之从事于各代政治作深一层之研究。历时数载,涉览载籍至数百十种,浸润既久,逐渐发见中华民族所以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仅为中国历史之宝典,抑且可为世界人类和平永处之药石。故提其要点,垂涕而道,语重心长,不觉其言之深也。全书既将完成,乃以此意为之序,良可用以勗勉国人,使知所以自励;亦所以贡献于世界,借以增进共勉之道。
中国历史典籍浩繁,史料丰富,而编者限于智识与时间,其取舍之间,常以与当时政治军事有关者为范围,因之其谬误与遗漏在所难免,深望海内贤达,时加指正,则不仅本书之幸,编者同仁亦深得裨益焉。
修订序言
“三军大学”校长兼《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蒋纬国
本书系综合记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存发展之战争史,为“三军大学”奉蒋公手令所编纂。近以公开出版,传诸于世,本校为慎重其事,特组设修订委员会,校订内容,增编索引,调整册次,统编目录。纬国忝为主任委员,深感此一巨著之传世,对其编纂与修订之缘起及经过概要,应首加说明,以供读者研究本书之参考。
1955年10月1日,蒋公以(四四)机密甲字第八十三号手令,指示“国防大学”(本校之前身)编纂中国战争史。“国防部”于同年十一月二日以孝孔字第五○号令将此手令转饬本校。
手令要旨谓:“中国古代战争史应在‘国防大学’专设研究小组,并聘文学历史学者对于战史特有研究者,参加研究与编纂,此可与张其昀‘部长’切商实施。”编纂中国古代战争史,以阐扬中华民族坚强之奋斗潜力与立国精神,并融汇与启发中国之战争思想及战争艺术,用意至为深远。
本校为执行此项研究与编纂工作,于1956年1月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遴选对兵学及战史富有素养之将校担任撰稿,并聘请名史学家指导与审校。此项编纂工作直至1972年5月,全书方告编印完竣,历时凡十六年有余,盖为力求内容臻于严谨周密。
本书印制后,大部分分发军中干部阅读,以增进其对中国战争史之认识,磨练用兵修养;一部分赠送教育文化团体、学术研究机构及学者,以扩大学术思想之交流。数年以来,颇获各方赞许,并纷纷来函索阅。本校鉴于编著书籍在供人阅览,传播思想,故特将本书公开出版,以广流传。使此宏富之中国战争思想,更能发扬光大。
我国历史悠久,文物丰富。本书从浩繁之史料中,整理研究,融汇精练,编纂成体系一贯,系统分明之战争史。对每一朝代,首先综合论述其全般大势,包括:地理形势、政治情势、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运用、主要人物之影响等,由此以明了该一朝代之全般情势及盛衰得失。对每一朝代之重要战役或会战,则各以专章论述。在每一章中,则先论述该一战役或会战前之一般形势、形成导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运用得失、战后情况等;最后对该战役或会战加以综合申论,以检讨其成败,并引战争原理原则相印证。由此以吸取战史之教训,启发战争指导之智慧。
本校依据过去编纂及今日修订本书之体认,深感对我国古代战史之价值,应在此加以阐述;对欧美人士曾有误解我国战史者,应在此加以辨正,俾使史实之真谛易于发扬。过去我国史书上对战史之记载,常偏重于战争理论;对执行战争之方法与技术,则散见于各种记载中,零碎片断,难于寻觅。因而使人认为我国战史缺乏人、时、地、物之精确数字,疏忽作战行动之详确空间与所用之战具。此或由于史书成于儒家之手,而儒家重“王道”,轻“霸道”,避免渲染战争之杀伐行为,有以致之。更或由于古代史学家认为战争哲理可以持久,而战争之方法与技术,随力量、空间、时间之不同而变化,难以为训。至于野战战略方面,或因秘而不宣,或因写史者未能体会,故多未作有系统之分析,或仅作语焉不详之记载。后世之兵学家与史学家,亦鲜有致力于搜集此等零散之史料,未能专力研究整理而补充之。欧美人士以现代之眼光看我国古代战史,每认为我战史空泛,而轻视之。本校编纂本书时,对人、时、地、物之考证,曾力求详确;并根据当时之情势,作合理之研判,以求弥补(凡研判者均注明系研判所得)。本校依据编修本书二十年来之体会,认为我国古代战史用现代纯军事观点视之,虽有若干缺陷,但在战争理论与指导上,则极具价值,如建国大政、国防经营、建军制度、战争策划、战略与战术之运用等,皆有丰富之经验与辉煌之成就,实具有永恒之学术价值。
尤有进者我国有悠久光荣之历史,地广民众,雄居亚洲要域,以此背景缔造之战争史实有其独特之价值,简言之,概可以大战略、国家战略、军事战略、野战战略及战术等四项说明之。虽然在我国古代战史中,未曾明列此等项目,但其内容均有包涵,只不过以不同之术语与辞句表达而已。为使研究我国古代战史者,易于与现代之战略区分发生连系,故特以此四项阐述之。
第一,在大战略方面:我国过去各朝代对大战略之运用极为讲求,尤其在纷乱之时代,常有突出之表现。所谓大战略,亦即友邦间为谋求共同目标而发挥统合力量之战略。至当代各种战略之定义已另撰《为战略正名释义》,刊于本书第十八册之末。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中原诸侯与楚、秦之斗争,各邦国大战略之运用,已极具战争艺术化之能事。其中如春秋时代,晋、齐、秦联盟以破楚之城濮之战,秦、楚联盟以对抗晋、吴联盟所形成之长期争霸斗争;战国时代之苏秦合纵以抗秦、张仪连衡以破六国等,即为显著之史例。诚然,各朝代对大战略之运用,巧拙有别,因而产生不同之结果。但我国历史学家对此等历史事实之评述,则几乎抱有同一之观点,即赞誉信守国际道义,并称许长治久安之政治与军事战略;对于国际间之背义或暴虐行为,必力加谴责。
第二,在国家战略方面:我国过去各朝代虽无政治战略、经济战略、心理战略及军事战略等名词,但其运用多能讲求配合。所谓国家战略所包涵之政治、经济、心理及军事四略,过去尝统称之为政战二略。惟近代国家事务日形繁杂,仅政略与战略两词,已有不够明确之虑耳。我国过去特别重视行仁政,讲信义,安民居,裕民生,以奠立政治、经济与心理战略之基础,而军事力量之运用,旨在以战止战,保障和平。虽然在我国悠久之历史中,各朝代对国家战略之运用,常因帝王及其将相之观点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历史事实指出一项规律,即凡能统合运用总体国力,且以“仁爱”为出发点运用军事力量者,必国强民安;反之,必国破民困。秦、隋二代于统一之后,均拥有强大之武力,但却为我国历史上之短命王朝,即为显著之例证,其败亡之因果关系,值得引为戒鉴。
第三,在军事战略方面:我国过去甚重视建设边疆之防卫城塞,并配合以富有机动性之强大武力。以城塞防卫基地,以求国防之强固持久;以机动武力打击敌人之武装力量,以求国防之安全。如现仍存在之“万里长城”,即为过去国防建设之遗迹;汉、唐及元代之强大骑兵部队,动辄驰骋数千里而作战,即为军队机动性之例证。我国历史证明,当国家具有统一且富有机动性之强大武力时,则常形成强盛、繁荣、幸福之时代;当武力分割,或军队之机动力丧失时,则内忧外患随之而起,常形成衰弱、贫困、痛苦之时代。历史铁证,历历在目。
第四,在野战战略及战术方面:我国过去用兵,极重视先期之准备,欺敌之运用,又极重视政治与心理方面事先创建优越之情势。认为战争指导者应谋“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胜兵先胜而后求战”;主张“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主要之用兵思想。因此,我国过去用兵较为重视“间接路线”,其战例之多,不胜枚举。但我国过去用兵亦有主张“直接路线”者,讲求毁灭战,谋求在会战中歼敌主力,甚至“屠城”,以求解决战争。例如:武王伐纣,“血流漂杵”(《尚书?武成篇》);周公东征,残灭奄国(古《竹书纪年》);并曾毁灭数百年之殷都成为麦田(箕子《麦秀之歌》);项羽用兵常取攻势,专寻求敌人之主力而击灭之;元代军队攻取敌人之城镇后,常借“屠城”以彻底毁灭敌人等皆是。上述用兵思想之运用,在我国古代已有极成功之表现,缔造出许多典型之战例。如:
□晋文公诱楚军深入,以击败楚军之“城濮之战”;
□晋军伏击,各个击灭秦军之“殽函之战”;
□晋军集中优势兵力于左翼,以击败楚军之“鄢陵之战”;
□吴军以欺敌及奇袭,击败优势楚军之“鸡父之战”;
□越军于削弱吴军后而致胜之“笠泽之战”;
□齐军以逸待劳,战胜魏军之“桂陵之战”;
□齐军以减灶诱敌而战胜魏军之“马陵之战”;
□齐军以欺敌与奇袭,战胜优势燕军之“田单复齐之战”;
□秦将白起利用地形,歼灭优势韩、魏联军之“伊阙之战”;
□秦将白起先截断赵军补给线,彻底歼灭赵军之“长平之战”;
□韩信于夏阳偷渡奇袭安邑,获致全胜之“灭魏之战”;
□韩信行背水阵,以欺敌与坚忍击灭优势赵军之“井陉之战”;
□韩信利用和平攻势,奇袭破齐之“临淄之战”;
□韩信以欺敌分散敌军,乘敌半渡而击灭优势齐楚联军之“潍水之战”;
□韩信以完全包围歼灭楚军之“垓下之战”;
□唐太宗先截断敌之补给线,而击破强敌刘武周之“柏壁之战”;
□唐太宗运用内线作战,先击灭敌之援军,终于迫使王世充投降之“洛阳之战”;
□唐代李靖以机动与奇袭击灭萧铣之战;
□唐代李靖以远程追击歼灭吐谷浑之战;
□宋初李继迁以面吃点获致胜利之“灵州之战”。
本书中包括我国历代重大战役及会战五百余次。上述举例仅乃一小部分而已。
举世皆知之《孙子兵法》一书,实乃我国春秋时代用兵艺术之归纳。其中每一用兵之原则与法则,均有实战之背景为其依据。此书为古今中外所尊重,欧美人士更视之为东方用兵思想之代表,由此可见中国用兵思想之宏富与完备。
本书此次修订之主旨,在求内容正确,阅读方便。为求慎重,特敦聘学识渊博,著作丰富之名史学家(以姓氏笔划为序)王云五先生、方豪先生、宋晞先生、屈万里先生、陶希圣先生、黄季陆先生、蒋复璁先生、钱穆先生等为指导委员。承诸位热心指教,解疑释惑,使本书之修订受益良多。
本书之修订工作为求有效执行,特聘请对历史及兵学深具素养,且有丰富著作之李震教授、陈廷元少将为修订委员,执笔修订。陈廷元将军负责设计修订出版之全般构想,主编增加之资料,协编索引。李震教授主编索引,协编增加之资料。至于内容之校订,则两位共同负责逐字逐句精校。由于两位修订委员在本书编纂时已担任重责,深悉本书之内容,故于修订工作上得收事半功倍之效。其发挥高度热诚与智慧为本书所作之贡献,将随史页而长存。
本书自编纂之始,迄今修订出版,多承前“教育部长”、今“中华学术院”院长、“中国文化学院”创办人张其昀博士之指教与鼓励,敬致谢忱。
本书之出版,承黎明文化事业公司鼎力支持,此种友谊实足珍贵。
本书此次修订出版,虽力求严谨周密,然以内容如此广博,包含之时程如此长远,遗漏与谬误之处仍所难免,深望海内外先进,惠予教正。

精彩书摘

第十二章  三藩反清复明战役
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平西王吴三桂出兵攻缅甸,缅执永历帝献之三桂,翌年三桂弑之。郑成功在台闻讯大恸得病卒,清靖南王耿继茂会荷兰兵攻郑经于厦门克之。郑经退守台湾。清廷以统一大局既定,意欲削藩,于是平西王吴三桂乃以反清复明为号召,约结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台湾郑经等,举兵北上抗清。自康熙十二年(1673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连战九年,均败,中国始统一于满清。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一、南明之余烬
南明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年),永历帝已由云南逃入缅甸;郑成功亦由闽海退转台湾,满清王朝实际已完成统一。平西王吴三桂,欲建不世之功,遂与定西将军内大臣公爱星阿等,率兵进攻缅甸,彻底剪除南明之残余势力。明永历帝因在缅甸使人遗书给吴三桂曰:
“将军新朝之勋臣,旧朝之重镇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烈皇帝(指崇祯皇帝)之于将军,可谓甚厚。讵意国遭不造,闯贼肆恶,突入我京城,殄灭我社稷,逼死我先帝,杀戮我人民。将军志兴楚国,饮泣秦庭,缟素誓师,提兵问罪,当日之本衷,原未泯也。奈何凭借大国,狐假虎威,外施复仇之虚名,阴作新朝之佐命。逆贼授首之后,而南方一带土宇,非复先朝有也。南方诸臣,不忍宗庙之颠覆,迎立南阳(指弘光帝)。何图枕席未安,干戈猝至。弘光殄祀,隆武就诛。仆于此时,几不欲生,犹暇为宗社计乎?诸臣强之再三,谬承前绪。自是以来:一战而楚地失;再战而东粤亡。流离惊窜,不可胜数。幸李定国迎仆于贵州,接仆于南安。自谓与人无患,与世无争矣。而将军忘君父之大德,图开创之丰功,督师入滇,覆我巢穴。仆由是南渡沙漠,聊借缅人以固吾圉,山遥水远,言笑谁欢,只益悲矣。既失世守之山河,苟全微命于蛮服,亦自幸矣。乃将军不避艰险,请命远来,提数十万之众,穷追逆旅之身,何示天下之不广哉?岂天下覆载之中,独不容仆一人乎?仰封王起爵之后,独欲殛仆以邀功乎?第思高皇帝(指明太祖)栉风沐雨之天下,犹不能贻留片地,以为将军之建功所。将军既毁我室,又欲取我子,读《鸱鸮》之章,能不惨然心恻乎?将军犹是世禄之裔,即不为仆怜,独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独不念二祖列宗乎?即不念二祖列宗,独不念己之祖若父乎?不知大清何恩何德于将军?仆又何仇何怨于将军也?将军自以为智,适成其愚,自以为厚,适成其薄,千载而下,史有传,书有载,当以将军为何如人也?仆今者兵衰力弱,茕茕孑立,区区之命,悬于将军之手矣,如必欲仆首领,即粉身碎骨,血贱草莱,所不敢辞。若其转祸为福,或以遐方寸土仍存三恪,更非敢望。倘得与太平草木同沾雨露于圣朝,仆纵有倍万之众,亦付于将军,惟将军是命。将军臣事大清,亦可谓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负先帝之大德也。惟冀裁之。”(见《清代通史》卷上页三六一~三六二)
三桂得书大怒,攻缅益力。缅人惧于灭亡,乃执永历帝献于大军之前。三桂见帝甚倨,帝问其谁,声甚厉!三桂噤不敢对。数问,始称名。帝切责之曰:“朕欲还北京,见十三陵而死,尔能任之乎?”对曰:“任之。”不觉感动,伏地大哭。左右挟之出,则面色如灰,汗流浃背。于是拥之还滇,严兵守之,薄其饮食,如对罪囚。
时有满洲蓝旗章京兀儿特,见三桂虐待永历帝而大愤,对其左右骂之曰:“吴三桂原食渠家禄,何毫无发恩乃尔?”因要集友朋私议之曰:“此真命之主也,不如奉此,以为不世之功。”众皆愿从,乃相约定期举事。会事泄,三桂请命于清廷,弑永历帝及其太子于滇城之蔑子坡。
明永历太子年十二岁,临受刑大骂曰:“吴三桂逆贼,我朝何负于汝?我父子何仇于汝?而至此耶?”永历太后闻变,大哭而呼天曰:“吴三桂逆贼,汝立志谋反,而以我家为汝固宠计也。我张目地下,见汝之碎尸万段也。”
吴三桂以帝尸传视于诸军前,并将所谋举义之八旗将士二千人皆杀之,没及妻子。南明从此不祀。李定国在缅边闻报,忧愤死于猛腊。所从官兵,崎岖辗转散入他国。其他海外义师,惟余占据台湾之郑成功,犹奉南明正朔以为明守。
二、郑氏之据守台湾
郑成功取台之后,即以赤崁城(即今台湾省台南市)为承天府。置天兴县于北部;置万年县于南部。筑馆舍以居明宗室及故老之来归者。并礼处士陈永华为谋主,开屯垦,兴农业,设职官,建学校,颁礼制,通互市,劝工商,练士卒。更大事招徕福建、广东及浙江沿海之农民、渔民来台湾定居。于是污莱日辟,百业振兴,富强之基,灿然大备。又以海上水师往返,以与其所据之金门、厦门、南澳等各岛,构成掎角之势。并准备实力,将再兴大举。因而明之遗臣故老,昔曾起兵以抗拒满清新命者,风闻成功建立台湾为反清复明基地,奉明正朔,着明衣冠,乃皆相率远道来归。于是台湾蔚然成为中原以外之海外强国。
郑成功在台感染疟疾甚厉,突闻永历恶耗,顿足痛哭,悲伤忧愤,遂成重病。然犹强起治事未肯休养。永历十六年(1662年)阴历五月初八日,自知命限将终,乃极力起床冠带,拜读太祖圣训,奠爵后,以手扳覆面而呼曰:“吾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耶?”遂薨。诸将请成功弟郑袭暂护台湾军政,而迎世子经于厦门,立以为延平郡王,继承成功未竟之事业。
清福建总督李率泰,闻成功死,遂以羽书请靖南王耿继茂会合荷兰兵,共攻郑经据有之厦门、金门两岛。永历十七年(清康熙二年,1663年)十月,荷兰人率甲船十六艘入福州港与耿继茂会师。商定条件为事成之日,与荷兰在浯屿筑城贸易。如香山、澳门例。于是清荷联军合力进攻,与郑经大战。耿继茂、李率泰、提督马得功、海澄公黄梧率其将施琅、郑鸣骏等,全力攻打,并屡败屡进,誓在必得。郑军终于众寡不敌,登舟撤退还台。金门、厦门、浯屿各岛全失。仅存铜山岛(即今福建省诏安东之东山岛),依南澳以行联守。不久,清廷又令尚之信与耿继茂会兵进攻铜山、南澳。郑经以其内部不稳,乃放弃铜山、南澳,而全移于台湾。
清廷以成功死后,郑军内部有骨肉之争,外失金、厦各岛,仅余台、澎孤悬海外,为明室无望之守,当然难期长久。因欲以高官厚禄招降或分化之。遂遣其大臣明珠、蔡毓荣来台,说经。经乃以琉球、朝鲜为例,请以台湾为属国而不肯无条件投降。清廷不许,经即仍奉永历正朔,在台湾整军经武,准备伺机反攻大陆。
三、张煌言势力之消灭
明鲁王朱以海之部将张煌言,自成功围攻南京失败后失掉声援,在芜湖、铜陵一带立足不牢,化装奔回浙江天台山区。集旧部劝激义士,复拥有浙江省数县之地。及成功取台后,张煌言即书劝成功起兵进据浙江沿海,据为基地,以便再度出师攻取南京。及郑成功殁,煌言亦心灰志颓,尽散其众,携二仆逃于定海以东普陀山之范嶴隐居。康熙三年即明永历十八年(1664年)七月,为浙江总督赵匡臣所得。欲收降之,煌言不肯曰:“予穷海孤臣,岂至今日而复改节也。”因遂遇害。临刑赋绝命诗曰:“海甸纵横二十年,孤臣心事竟茫然;桐江空系严光钓,震泽难回范蠡船。生此鸿毛犹负国,死留碧血欲支天,鲁戈莫挽将颓日,敢望千秋青史传。”(见《清代通史》卷上,页三七五)
至此,南明势力仅余台湾屯居之郑经集团,仍奉大明正朔于不坠而已,但内部不稳却欲振无力。
四、明思宗诸子案之时起
明思宗殉国,其太子及诸王,未死而逃于民间者据传有第三与第四子。民间称之为三太子、四太子。明之故臣遗老,为奔走其反清复明运动,自然到处寻访,刻意追求,欲拥立之以复明室。而满清则欲斩草除根以清乱源,当然更加注意,不稍忽,于是遂有诸太子案起。
明永历十三年即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六月,有浙江金华二十岁男子张缙,既为僧名超福,尝得一篆文铜印重二斤,其文为“忠孝德全福禄寿永”八字,遂窜入义乌郭门外之伏虎庵,事僧百峰为师,自称为崇祯帝之四太子朱慈英,本名朱盟。县人信为真,拟为举事,事泄,乃弃其僧服驮印马上逃至江宁,转入河南,在柘城为人所执。系送北京刑部,询知其始生三岁,李自成破北京为贼帅所掠,至山海关,有李弁者负之南遁,间关过长江,匿于主事耿元度家。既而江南大乱,复与耿奔走吴越间,从故翰林何应元游学,遂剃发为僧,居天台山中数年,不见容于人,故北渡见执。问耿元度、何应元何在,答云死已许久。问李弁,亦不得其下落。刑部以其兴妖言当弃市,奏明清圣祖,于是此真伪不辨之朱四太子遂身首异处于北京。而民间传说尚又有真正朱四太子朱三太子仍留在人间,非但明之故老求而拥戴之,即汉人不甘心受满清剃发之辱者,咸欲求得拥戴,以颠覆满清,恢复大明。
京师人有杨起隆者,自称为崇祯皇帝之子,更有名张子房、金玉环、郑得胜等人结为羽党以辅佐之。常潜聚于降清之明将周全斌家,全斌之子周公直,全斌家人陈益等参与辅佐,纠聚众人以谋起兵复明,改元广德。其党以白布裹头,约于京城内外,放火举事。镶黄旗监生郎廷枢首告其事,满军京师都统图海、汉军京师都统祖承烈等,以兵围周公直家,生擒其党朱尚贤等数百人,而杨起隆、张子房、金玉环、郑得胜等逃脱,按家搜查,终无所获。于是盛传朝廷将尽驱逐汉民移居城外之说,因而汉民家家皇皇不安,正值此时而吴三桂自称拥戴朱五太子反清复明于云南。清廷惧于变起肘腋,亟谋有以安定人心,乃诈称杨起隆自号为朱三太子,除将所捕得之数百人尽磔于市外,更出布告安民。康熙帝下谕于兵部、刑部云:
“近因逆匪杨起隆,诈称朱三,煽惑愚民,潜谋不轨。其党相继缉获,俱经审明,重者正法。其牵累者,业行省释。除首逆杨起隆、张子房、金玉环、郑得胜,仍严缉外,其余与党,概从宽免缉。以后着改行从善,恪守法纪,勿得自干宪典。军民人等,俱宜各安生业,不得听信伪言自生疑惧,旁人亦不许妄行首告,借端吓诈,扰害善良。尔二部即出示通行晓谕!”
自此晓谕之后,汉民之在京城内者,乃稍安定。
关于朱三太子,以杨起隆终未捕得归案之故,民间传说极多。明史崇祯周皇后有三皇子名朱慈炯,在崇祯十四年封为定王,年方十岁。除定王朱慈炯外,崇祯尚有四皇子朱慈英、五皇子朱慈烨。五皇子在崇祯十七年北京沦陷时年甫三岁,为太监抱持出宫,不知去向。据吴三桂自称,其在大破闯贼李自成于真定时,得遇崇祯五皇子朱慈烨,以年甫三岁,有刺服为记,寄命托孤之意,因留养于其家,以待时机。三桂有此一说,故其反清复明之号召力立时增大数倍。
……

编辑推荐

◎蒋介石亲自下令编撰并题写书名,蒋纬国主持修订,军中将校担任撰稿,史家负责指导审校,历21年而成的一部战争史巨作。
◎军方专家,俱久历战火、将校之选,史家当中,钱穆、王云五、姚从吾、黎东方、陶希圣、蒋复璁、陈致平等名家悉数效力。囊括全台湾史家、军事一流专家。阵容之强,盛况空前。
◎18巨册,500万言,再现中国历史4600年当中500余会战全景。
◎历经4个版本,见证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
◎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一次对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盛大回眸与全面检讨。
◎一部沟通历代典籍、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
◎一部中国两岸军方都大量分发军中将校、用以提高官兵军事素养的恢宏之作。
◎一部继承中国战略思想,可用以指导军界、政界、商界精英的奇书。
◎一部抹平普通读者、各界精英阅读习惯差异的作品。
◎一部每一页都是中国前人智慧总结的书。
◎台湾陆军上将蒋纬国,三军大学校长、陆军上将徐培根,亲笔作序。
◎中信出版社2013年重磅巨作。
◎将星荟萃,史家云集,强大的作者阵容。
海报:


媒体评论

研究中国全部历史,若只求其兴衰之道,则不免偏于政治与军事之细节,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只求其文化之弘大,则不免驰骛哲理,形成高远之政论,二者皆未能阐明民族精神之所在。……战争本为当时政治之一部份,因之从事于各代政治作深一层之研究。历时数载,涉览载籍至数百十种,浸润既久,逐渐发见中华民族所以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仅为中国历史之宝典,抑且可为世界人类和平永处之药石。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徐培根

本书系综合记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存发展之战争史,为“三军大学”奉蒋公手令所编纂。……以阐扬中华民族坚强之奋斗潜力与立国精神,并融汇与启发中国之战争思想及战争艺术,用意至为深远。
——《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蒋纬国

18卷本《中国历代战争史》有许多后出著述不及的长处,其作者军事素养深厚,有的还颇富指挥战争的实践经验。他们在认真分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战前战略态势,双方兵力部署和武器装备战法,战争进程及成败原因的分析较全面,认识较深刻,颇能“言人所不言”。
该书战略分析层次清晰,注重创新性。战略分析通常可以分成对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和具体战争计划与实施方案等不同层次,上一层战略制约着下一层战略。本着这一认识,《中国历代战争史》对每一历史时代都有高屋建瓴式的总体叙述,使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当时的战略格局、参战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对参战各方战略加以分析,就如同层层剥笋,有很强的说服力。
该书能在大陆地区正式出版,并以横排方式适应大陆读者的阅读习惯,相信将会对大陆读者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近代战争史,促进军事历史研究的发展颇有助益。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研究员 刘庆

专业军事人员与权威历史学家的联手,是本书质量的最大保障。前者保障了“战争”研究的专业性,后者保障了“史”的底蕴。
——知名历史学者、《布局天下》作者 饶胜文

用户评价

评分

东东收到咯,等看完再说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没啥说的,给五星,好书好店

评分

送货太慢、太慢啦,书还行

评分

包装破了,封面破损了

评分

东东收到咯,等看完再说

评分

没啥说的,给五星,好书好店

评分

还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