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国广州城防、江防与海防炮台研究

清代民国广州城防、江防与海防炮台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利平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史
  • 民国史
  • 广州历史
  • 军事史
  • 炮台
  • 城防
  • 江防
  • 海防
  • 岭南史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州出版社
ISBN:97875462238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837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3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研究中广泛收集了目前可见的相关文献资料和前人未曾注意到的档案资料,特别是高度重视了现有的文物遗址的价值,在严谨的梳理文献资料和深入文物遗址现场调查的基础上,以文献资料和文物遗址对比研究,揭示了广州清代各个时期防务的重点、主要面貌以及历史作用,为填补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史上长期处于空白的防务专题作出了努力。

内容简介

  书稿首次勾勒出清代广州的城防、江防和海防炮台的整体面貌,并对清代民国各个时期期广州防务的具体内容给予了细致的考察,为建立清代广州城防、江防和海防研究体系做出了努力。

作者简介

  黄利平,男,西北大学历史系77级本科;1986年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研究馆员。

  1982年以来,相继在西安医科大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广东番禺博物馆,广州番禺和南沙虎门炮台管理所(文物管理所)从事历史、文物博物方面的科研和管理工作。已发表中国古代史、海防史和文物博物方面的研究论文百余篇,出版《关天培》(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虎门炮台简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等专著多部。

内页插图

目录

概 述 / 1

一、广州的地理特点及军事价值 / 4

二、广州防卫格局、炮台形制和驻军 / 7

三、相关历史文献评述 / 10

第一章 乾隆之前的广州炮台 /19

一、布防格局 / 23

二、炮台形制 / 27

三、历史作用 / 29

四、重点炮台举例——海珠炮台 / 31

第二章 嘉庆至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广州炮台 /33

一、布防格局 / 35

二、炮台形制 / 47

三、历史事件与作用 / 49

四、重点炮台举例——横档炮台 / 55

第三章 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广州炮台 /65

一、布防格局 / 66

二、炮台形制 / 90

三、重点炮台举例——永康炮台 / 92

第四章 咸同时期的广州炮台 /97

一、炮台建设 / 99

二、炮台形制 / 101

三、重点炮台举例——大黄滘炮台 / 103

第五章 光绪时期的广州西式炮台 /107

一、西式炮台与清代官员的认识 / 109

二、西式炮台建设的三个阶段 / 113

三、清末广州西式江防、海防建设成果 / 156

四、炮台驻防情况 / 159

五、重点炮台举例——长洲炮台 / 161

第六章 清代炮台在民国 /167

一、民国初期的广州要塞 / 170

二、抗战前要塞的战争准备 / 174

三、历史作用 / 220

四、广州江防和海防的终结 / 235

第七章 炮台现状与保护开发 /239

一、城防炮台 / 240

二、江防炮台 / 241

三、海防炮台 / 251

四、现存光绪时的西洋大炮 / 267

五、炮台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 269

附 录 /273

一、清代广州各时期炮台名称一览表 / 274

二、虎门要塞(民国)二十六年秋季现有装备表 / 277

三、参考文献资料 / 304

四、作者炮台研究部分成果目录 / 307

后 记 /312

前言/序言

  广州有炮台这谁都知道,但今天多数人不清楚的是,广州是清代中国沿海城市中城防、江防、海防系统最完整,炮台最多的城市。广州炮台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建设次数之多,在城市位置之显著,在中国沿海城市中可谓绝无仅有。虽然广州的防御体系在鸦片战争中没能抵挡住帝国主义的入侵,但是其在广州及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乾隆时将一口通商之地定于广州,就多少考虑了广州城防、江防、海防系统完整,有众多炮台拱卫,相对比较安全的因素。在虎门销烟和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炮台驻军无疑是其中的主角。他们是执行林则徐禁锢英国鸦片贩子、强迫他们缴烟的军事保障,是虎门销烟和抵抗入侵英军的主力。即使到了近代,在抗日战争中这些炮台仍发挥着保卫广州的作用。如在1937年的虎门海战(这是自甲午海战以来中日两国海军唯一的海战)中,粤海军打退了日本海军的进攻,取得了胜利。可以说从康熙到同治时期,中国式炮台承担了抗倭、防海盗、反侵略的重任,而光绪时建成的西式海防要塞是以后抗日战争中阻击日军的金锁铜关。广州炮台彰显了广州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也见证了广州向近现代文明的转身,对于广州有着特殊的意义。

  自序

  明代的海防体系是以卫所为基础,而清代城防、江防、海防是以炮台为阵地。炮台是清代广州城的一部分,在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广州虽说是沿海城市,但它与大海是通过一段狭长的珠江连接在一起的,这段珠江在出海口有一个大门——虎门。清代广州所遭受的外来威胁和破坏,都来自攻入虎门的外国海军。广州是广东省城,因此从虎门经狮子洋到广州的这段珠江被称为省河。省河在牛山下因长洲岛而分成南北两路:南路是在这里向南经新造、大黄滘北上白鹅潭到达广州城西南;北路是向西经猎德、二沙尾直到广州城东南。清代广州炮台集中在三个区域——城北、珠江(长洲以内省河)和海口虎门,从而形成广州的城防、江防和海防体系。乾隆以前,广州防御以城防为主,主力炮台分布在城的南北两面。嘉庆以后,广州防御逐渐转向以海防为主,在虎门大量增建炮台,江防的地位也随之大大提高,南路开始在大黄滘,北路开始在猎德、二沙尾增建炮台。炮台形制也与之前有了较大的差别。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再次大幅提升海防和江防能力,在通往虎门出海口的省河上(含虎门海口)大量增建炮台,最多达到30多座,江防南路甚至扩大到新造、穗石一线。光绪时期,重点是在虎门和南北两路珠江交汇的长洲建西式炮台,原有中式炮台基本被放弃。西式炮台形制同以前的炮台有很大不同。现存炮台旧址表现了上述不同时期军事建筑的风采。

  今天当我们拂去岁月的尘埃,却发现在广州炮台上仍有许多疑团有待于解开,因此必须要结合历史文献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广州大典》的推出给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当然这是一次筚路蓝缕的起步,是在《广州大典》及相关文献和现存文物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索。今天的广州炮台虽已失去原有功能,然而历史在这里的积淀却随时间的流逝越发凸显出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由于兼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丰富内涵,广州炮台在今天具有旅游开发的重要价值,相信本项研究对广州炮台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也会有一定的作用。


《珠江壁垒:近现代广州地区军事防御体系变迁研究》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广州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的演变历程。聚焦于这一关键历史时期,我们审视了作为中国南方重镇的广州,在应对内外危机时,其陆上城防、珠江水系江防以及外海海防所面临的挑战、采纳的策略以及构建的工事。本书旨在通过对广州地区军事防御工事的实地考察、历史文献的梳理与分析,以及相关的技术考古研究,勾勒出这一时期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在区域层面的具体体现。 第一部分:城防的重塑与失守——从广州城到近代都市的防御困境 清代晚期,广州城作为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城防体系承载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随着西方列强军事技术的进步以及国内局势的动荡,传统的城墙防御模式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本书首先追溯了广州城原有的城垣结构、城门设置及其防御功能,分析了其在传统战争中的作用。 随后,本书着重考察了清末民初,广州地区在面临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内武装冲突时,城防体系所经历的变革。这一时期,广州城不再是单纯的封建王朝的象征,而是演变为一个充满活力的近代都市。城墙的功能性逐渐削弱,取而代之的是新式防御工事的出现。本书将详细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城垣的拆除与改造: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为了交通便利和城市发展,广州城墙开始被大规模拆除。本书将研究拆除的进程、原因,以及在部分区域保留或改造城墙以适应新形势的尝试。 新式城防工事的构建: 在城墙逐渐消失的同时,新的防御思想和技术被引入。本书将关注在广州市区及近郊,为应对可能发生的陆地进攻而修建的近代化工事,例如暗堡、掩体、战壕以及与城市建筑结合的防御设施。这些工事的选址、设计理念、建造材料和技术特点,都将成为本书分析的重点。 军事机构与驻军的配置: 城防体系的有效运作离不开相应的军事力量。本书将梳理清末民初时期驻扎在广州的军队类型、数量、装备以及军事部署情况,分析其在维护城市安全、镇压叛乱和抵御外敌入侵中的作用。 广州城防体系的实践与局限: 本书将结合史实,分析广州城防体系在应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以及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实际表现。通过对防御工事的使用情况、士兵的作战能力以及指挥体系的评估,揭示广州城防体系在近代化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不足。本书也将探讨城市发展与军事防御之间的矛盾,以及现代化城市规划对传统城防理念的冲击。 第二部分:珠江天险的守护——江防工事与水陆联防的战略构想 珠江作为广州的生命线,其江防体系对于维护区域稳定与安全至关重要。本书将聚焦于清末民初时期,广州地区为加强珠江水道的军事防御所进行的努力。这一时期,西方列强的海军力量日益强大,加强内河水道的防御成为中国沿海及内陆地区防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化江防工事的布局与类型: 本书将重点分析在珠江沿岸,特别是广州市区及下游水道,为抵御敌舰入侵而修建的近代化炮台。这些炮台的选址往往依山傍水,利用地形优势,并配备有从西方引进的新式火炮。本书将深入考察不同炮台的建筑结构、防御范围、火力配置以及与其他军事设施的协同关系。例如,位于虎门、黄埔等重要水道的关键炮台,将成为重点研究对象,分析其在整个江防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江防炮台的技术演进: 本书将追溯江防炮台所使用的火炮技术和建造材料的演进。从早期的大口径前装滑膛炮,到后期的后膛钢炮,以及炮台结构从石砌到钢筋混凝土的转变,都反映了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本书将结合当时的科技水平,分析这些工事的性能和实战效能。 水陆联防与军事协同: 单纯的炮台建设不足以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本书将研究江防工事如何与陆上城防、江上巡逻舰艇以及岸上部队形成协同防御网络。分析当时军事指挥体系如何调度陆海空(早期)力量,以实现对珠江水道的有效控制。 江防体系的实践与困境: 通过对鸦片战争、黄埔海战、以及民国时期发生的几次重要军事冲突的史实分析,本书将评估广州地区江防体系的实战效果。分析其在抵御外敌、保护通商口岸、维护区域统治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也揭示其在技术装备、训练水平、指挥协同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局限。 第三部分:前沿的屏障——海防的部署与近代化海防体系的尝试 作为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广州的海防构筑一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议题。本书将探讨清末民初时期,广州地区在建立和完善海防体系方面所做的努力。尽管广州的直接海岸线并不长,但其临近的伶仃洋、虎门水道以及通过珠江连接的广大海域,都构成了其海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虎门咽喉的防御体系: 虎门作为连接珠江口与广州的天然屏障,是广州海防体系的重中之重。本书将详细考察虎门地区一系列炮台的布局、规模、技术装备以及在历次战争中的作用。这些炮台,如威远、镇远、靖远等,在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不仅是军事工事,更是民族抵抗精神的象征。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炮台的设计理念、建造过程以及所搭载的火炮类型,并结合史实,探讨它们在抵御英法联军等外敌入侵中的实际表现。 外海及港口的防御: 除了虎门水道,本书还将关注广州周边海域,如伶仃洋、大万山岛等地的海防部署。分析在这些区域设立的军事基地、灯塔、信号站等设施,以及它们如何与炮台、舰艇配合,形成对外围海域的监控和防御网络。 近代化海防观念的引入: 随着西方海军技术的传入,中国也开始尝试建立现代化的海军和海防力量。本书将探讨这一时期,广州地区在海军建设、舰艇装备、海军学校的建立以及海防人才的培养等方面的努力。虽然受制于国力,这些努力的成效有限,但它们标志着中国海防观念的转变。 海防体系的实战检验与转型: 本书将结合历史文献,分析广州地区的海防体系在应对帝国主义海军侵略、保护对外贸易以及维护国家主权等方面的实际作用。通过对重大海战的分析,揭示其在技术、战术、战略上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海防体系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调整和转型。 结论: 《珠江壁垒:近现代广州地区军事防御体系变迁研究》通过对清代民国时期广州地区城防、江防与海防的研究,力求勾勒出这一时期中国军事近代化在区域层面的生动图景。本书不仅是对军事工事的研究,更是对历史变迁、技术发展、国家命运以及民族精神的深度挖掘。通过对这些物质遗迹和历史事件的梳理与分析,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中,如何努力构建自身防御体系,以及这些努力所蕴含的经验与教训。本书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细致的视角,去认识广州这座城市的军事历史,以及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独特地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历史著作,它以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聚焦于清代民国时期广州的城防、江防与海防炮台。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军事建筑的描述,而是将这些物质遗存与历史事件紧密地结合起来。书中对不同时期炮台在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其中不乏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某次海战的描写所吸引,作者通过对当时炮台部署、火炮性能以及指挥官战术的细致解读,生动地再现了那场激烈的海战。读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对广州近代军事史的了解,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勇气。作者在史料运用上非常谨慎,对一些有争议的事件,也做了多方考证,力求还原历史真相。书中对炮台的选址、设计理念的分析,也让我对古代军事工程的智慧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封面上那幅古朴的广州城图,配合上泛黄的书页质感,瞬间就勾起了我对那个时代的好奇心。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严谨的考证和丰富的史料所震撼。书中对清代和民国时期广州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的梳理,从陆地城墙的坚固程度,到珠江水道上的炮台设置,再到近海的防御部署,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特别是关于炮台的选址、建造过程、以及其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作者都引用了大量当时的官方文献、私人笔记、甚至民间传说,使得这些曾经的军事要塞仿佛重现眼前。读的时候,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那些铁甲战船在珠江上巡弋,炮声隆隆的场景,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书中的插图和地图更是点睛之笔,它们不仅直观地展示了炮台的地理位置和结构,还帮助我理解了当时复杂的军事布局。作者对于不同时期炮台的演变也做了清晰的梳理,从传统的木石结构到后来的钢筋混凝土,再到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读完后,我对广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那个时代的军事智慧和民族抗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部关于广州军事地理的百科全书,内容丰富得令人惊叹。作者对于广州城防、江防和海防炮台的划分和研究,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从陆地的城垣、城门,到珠江沿岸的各个炮台,再到伶仃洋上的要塞,作者都给予了详尽的介绍。他不仅关注了这些军事设施的硬件建设,更深入探讨了它们在实际运用中的策略和战术。书中所引用的资料,跨越了清朝到民国的漫长历史时期,包括了官方奏折、军事报告、地方志、以及一些外国人的考察记录,这些多元化的史料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炮台名称、位置、建造年代、驻军情况等细节的梳理,这些信息对于构建完整的历史图景至关重要。书中的一些图纸和照片,虽然年代久远,但依然能够清晰地展现出炮台的雄姿,配合文字的解读,更具历史穿透力。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见证了这些曾经的军事堡垒如何抵御外敌,守护着一方水土。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切入点,去理解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大背景。广州的城防、江防、海防炮台,不仅仅是军事设施,更是那个时代政治动荡、民族危亡的缩影。作者通过对这些炮台的深入研究,展现了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入侵时的无奈与抗争。书中所描绘的炮台,从最初的简陋防御,到后来的现代化改造,无不体现着中国在寻求自强道路上的艰辛历程。我从书中了解到,这些炮台的命运,往往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它们有的在战争中被摧毁,有的则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不仅仅是在陈述史实,更是在讲述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悲壮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炮台的“命运”的追溯,它们从辉煌走向衰落,最终融入现代化的城市景观,这一过程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思考,也对广州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我一直对军事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军事史情有独钟,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就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这本书的内容之详实,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对广州城防、江防、海防炮台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防御工事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例如,书中详细阐述了广州作为重要港口城市,为何会在不同时期加强其军事防御,以及这些防御体系是如何受到外部侵略和内部动荡的影响而不断调整和演变的。作者对于史料的运用堪称典范,他能够从浩如烟海的档案中提炼出最核心的信息,并通过清晰的逻辑将其组织起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炮台技术演进的论述,从早期简单的火炮阵地,到后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建造的近代化炮台,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的艰难探索。读这本书,我仿佛变成了一名历史侦探,跟着作者的脚步,一层层剥开历史的迷雾,去理解那些曾经守护家园的战士们的艰辛付出。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到位,例如,对某次重要战役中炮台发挥的关键作用的描述,写得荡气回肠,令人热血沸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