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蘇軾齊名,並稱“蘇辛”,被贊為“人中之傑,詞中之龍”的辛稼軒詞集,英雄豪情,慷慨以歌。
★明代李濂評點本,源齣於元代廣信書院本,評批獨到,對後世辛詞研究多有啓發,具有獨特的學術史料價值。
★國傢圖書館珍藏善本,原版影印,手工宣紙,綫裝,收藏佳品。
《稼軒長短句》,為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作品集,內容涉及政治、民俗、田園風光等,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
此本李濂評批的《稼軒長短句》,為明嘉靖十五年(1536)王詔刻本,共十二捲,四冊,半葉九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前有李濂作《批點稼軒長短句序》。李濂,明代學者,以古文名於世。去職歸鄉後,齣於對辛棄疾詞的喜愛,開始評點《稼軒長短句》,涉及到辛棄疾詞的思想內容、語言風格、錶現手法、用字押韻等。此評點本為後人研究辛棄疾詞提供瞭一定的史料研究價值。
辛棄疾(1140~1207),齊州曆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彆號稼軒居士。辛棄疾早年曾參加抗金鬥爭,後歸於南宋。曾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其詞風雄渾豪放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與蘇軾同是豪放派的代錶作傢,並稱為“蘇辛”。
《稼軒長短句》,為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作品集,共收錄辛棄疾詞六百二十餘首,內容涉及政治、民俗、田園風光等。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
辛棄疾(1140—1207),齊州曆城(今山東濟南)人。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彆號稼軒居士。辛棄疾早年曾參加抗金鬥爭,後投歸南宋。曾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
辛棄疾一生渴望能去沙場殺敵,然而南歸後因堅持主張抗金,屢遭主和派打擊,曾嚮朝廷提齣戰守之策《美芹十論》及《九議》,但終未被朝廷重用。報國之心無處施展,逐以詩詞來抒發他的愛國憂民之情。其詞取材廣闊,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傢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難酬的悲憤,譴責執政者的屈辱求和。他的詞風雄渾豪放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與蘇軾同是豪放派的代錶作傢,並稱為“蘇辛”。開禧三年(1207)鞦,辛棄疾卒於鉛山,追贈少師,謚忠敏。
《稼軒長短句》應為辛棄疾去世後,後人所編。編排順序以詞調長短為主。《稼軒長短句》的祖本為宋刻信州十二捲本,今已不傳,但是以此為祖本的鈔本或刊本仍然流傳至今,其中以元大德年間廣信書院刊印本較為完備,該本輯錄辛棄疾詞五百七十三首。現藏於國傢圖書館。
李濂評《稼軒長短句》,明嘉靖十五年王詔刻本,李濂《批點稼軒長短句序》雲:“餘傢藏《稼軒長短句》十二捲,蓋信州舊本也,視長沙本為多。”序中所提信州本即為元大德廣信書院刻本。但該本又與元大德廣信書院本有所不同。《批點稼軒長短句序》中記載“長短句凡五百六十八闕”而元大德廣信書院本共輯錄辛棄疾詞五百七十三首。
李濂(1488—1566),字川父,祥符(今河南開封)人,正德九年(1513)進士。曆任沔陽知州、寜波同知、山西僉事。嘉靖五年(1526)免歸。傢居四十餘年,益肆力於學,遂以古文名於時。曾著《嵩渚集》《觀政集》《祥符鄉賢傳》《醫史》。
李濂去職還鄉後,齣於對辛棄疾詞的喜愛,開始評點《稼軒長短句》,李濂曾在《批點稼軒長短句序》中提到“歸田多暇,稍加評點。間於登颱步垅之餘,負耒荷鋤之夕,輒歌數闋,神爽暢越,蓋超然不覺塵纍之解脫也”。李濂評點的稼軒長短句後來被其友人王詔發現,在王詔的請求下於嘉靖五年,在開封為之校刊重刻。序中曾提“開封貳郡曆城王侯詔讀而愛之,曰:‘餘忝為稼軒鄉後進,請壽諸梓,願惠一言以為觀者先。’”
李濂點評《稼軒長短句》中詞多達三百餘首,涉及到辛棄疾詞的思想內容、語言風格、錶現手法、用字押韻等,評語多為短評。短評的用語極為通俗和口語化,多處僅為四至十字以內。大多數評語都刻在詞牌下,個彆為旁批、夾批。國傢圖書館藏《稼軒長短句》李濂評,明嘉靖十五年王詔刻本,共十二捲,四冊,半葉九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前有李濂作《批點稼軒長短句序》。
該書民國時為陶湘所得,有“陽湖陶氏涉園所有書籍之記”印。陶湘藏書散齣之後,為張壽鏞購得,書中印有“四明張氏約園藏書之印”。解放後,張氏約園藏書由其子女捐贈國傢圖書館。
李濂評《稼軒長短句》,雖然不是現存最早版本,但它是唯一一部由明人評點的《稼軒長短句》,為後人研究辛棄疾詞提供瞭一定的史料研究價值。(崔洪銘)
坦白說,一開始購入《稼軒長短句》,多少有些“跟風”的意味,畢竟辛棄疾的名頭太過響亮。然而,拿到書後,我的感受遠超預期。這本書的內容,更像是對一位曆經滄桑的智者的對話。辛棄疾的詞,不僅僅是文學作品,更是他對人生、對國傢、對民族的深刻洞察。在那些激昂的詞句背後,我看到瞭他對理想的執著,對現實的無奈,以及在無數次的跌倒後,依舊不屈不撓的生命力。書中一些關於人生哲理的闡述,通過辛棄疾的詞句巧妙地流露齣來,讓人迴味無窮。比如,他對於“得失”的淡然,對於“功名”的理解,都帶著一種超越時代的智慧。我反復閱讀的幾首詞,都圍繞著一種“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宿命感,卻又在其中尋找一種積極的力量。這種復雜的情感交織,讓我覺得他是一位極其真實、極其 relatable 的人物,盡管他生活在遙遠的古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引發讀者對自身人生的思考,不僅僅是對於古典文學的鑒賞,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滋養。
評分這套《稼軒長短句》的編排,可謂匠心獨運。它並非簡單的羅列,而是循序漸進,將辛棄疾不同時期的創作,以一種更為清晰的脈絡呈現齣來。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詞作背景的介紹,那些曆史的細節,那些鮮活的人物,都讓冰冷的文字瞬間鮮活起來。例如,在讀到那些描繪戰場場景的詞時,書中補充瞭當時與金國交戰的具體戰役,以及辛棄疾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這使得我對詞中的“刀光劍影”、“旌旗蔽日”有瞭更為具象的理解。而當詞風轉嚮婉約時,書中又會解釋其背後的心境變化,是仕途不順的失意,還是壯誌難酬的無奈,亦或是與友人的離彆之痛。這種結閤史料的解讀,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深度和廣度。我甚至會對照著書中的地圖,想象稼軒當年是如何縱橫沙場,又是在怎樣的山水間留下他的足跡。有時候,讀到一首熟悉的詞,在書的引導下,竟能發現許多之前未曾留意到的細節和深意。這套書就像一位博學的引路人,讓我得以窺見這位偉大詞人的豐富靈魂,也讓我對南宋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有瞭更深的認識。
評分初讀《稼軒長短句》,心中激蕩,仿若置身南宋詞境,與辛稼軒一同縱酒悲歌,共赴沙場。這套書不單單是簡單的詞集,更是辛棄疾心路曆程的史詩。第一捲的詞作,多是壯懷激烈之語,一腔報國之誌,縱然身處睏頓,也難掩其英雄氣概。“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寥寥數語,便勾勒齣金戈鐵馬、壯誌未酬的畫麵。讀至此處,總覺一股豪情油然而生,仿佛置身於那風起雲湧的時代,感受那份沉甸甸的傢國情懷。接著,《稼軒長短句》的詞作,逐漸轉嚮對人生際遇的感慨,對世事無常的嘆息,但即便在低沉之處,也未失其骨氣。“莫等閑,白瞭少年頭,空悲切”,這句何嘗不是在警醒世人,珍惜光陰,不負韶華?翻閱書頁,每每讀到動情之處,總會停下來,反復咀嚼,細品其中韻味。書中對詞作的注釋和賞析也極為詳盡,既有考據的嚴謹,又不乏真摯的情感,為我這個初涉古典文學的讀者打開瞭一扇通往辛棄疾內心世界的窗戶。這套書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讓我深刻理解瞭“稼軒”二字的重量,以及那份屬於南宋詞人的傢國情懷。
評分這次閱讀《稼軒長短句》的體驗,著實顛覆瞭我對傳統詞集的印象。它更像是一部“解構”辛棄疾精神世界的作品。我驚嘆於作者在詞句解讀上的細膩之處,常常能從幾個字、幾句話中挖掘齣作者深層的用意。例如,書中對“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賞析,便不僅僅停留在田園風光的描繪,而是深入剖析瞭詞人在國傢危難之際,如何通過對眼前美好景物的描繪,來寄托自己對和平安寜的渴望,以及對底層百姓樸素生活的關懷。這種解讀方式,讓我對辛棄疾的悲憫情懷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此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對當時社會風貌的描寫,以及對其他文人墨客的點評,使得整部作品的內容更加立體豐富。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仿佛參與瞭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交流。每次閤上書,我都會思考,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一個如此熱愛生活、心懷傢國的人,是如何承受那些不公與磨難,又如何在文字中找到慰藉和力量的。
評分購買《稼軒長短句》這套書,完全是齣於對古典文學的熱愛,尤其是宋詞,一直是我的心頭好。而辛棄疾,無疑是宋詞領域裏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這套書沒有讓我失望,它所呈現的內容,不僅僅是詞句的堆疊,更是對一位偉大愛國者心聲的還原。書中對於辛棄疾詞作的分析,非常到位,既有對其藝術手法的剖析,更有對其思想情感的挖掘。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那些“愁”的意象的解讀,辛棄疾的愁,不是小兒女的矯揉造作,而是傢國淪喪、壯誌難酬的深沉悲痛。讀著讀著,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內心的波濤洶湧,那種“欲說還休”的痛苦,以及“卻道海棠依舊”的無奈。這本書不僅讓我領略瞭辛棄疾詞作的藝術魅力,更讓我深深地理解瞭他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所承受的壓力與擔當。它激發瞭我對曆史的興趣,也讓我對“士”的責任有瞭新的認識。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汲取到力量和啓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