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說:“每當想到德意誌民族,我常感到痛苦,這個民族的個體都如此值得稱頌,但作為整體卻如此令人神傷。”
自18世紀中葉,德國日漸由一個文化貧瘠的西方國傢轉變為舉足輕重的文化強國,甚至比當時的歐美諸國更具創造性和影響力。她的藝術傢、文學傢、哲學傢、科學傢和工程師燦若辰星,將其科學文化推嚮瞭難以想象的高度。然而,20世紀希特勒和第三帝國的統治使天纔銳減,摺斷瞭這一進程。“二戰”後,德國重整旗鼓,躋身發達國傢前列,但其光輝曆史至今仍被納粹罪行的陰霾所籠罩。
《德國天纔》力圖糾正世界對德國的陳舊觀念。它是一封“寫給日耳曼知識分長達850頁的情書”,更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在這部兼容並包的文化與思想史中,彼得?沃森撥雲見日,追溯曆史真相,探索德國天纔的起源。他不斷追問德國的科學文化為何能蓬勃發展,又如何塑造瞭人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如何持續影響著我們的世界……
1933年希特勒上颱,“一切為瞭戰爭”的口號使德國失去瞭引以為傲的傳統思想領域,藝術披上瞭“褐色”的外衣,政治淪為瞭納粹的宣傳工具。然而,法西斯的殘暴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隻是暫時中斷瞭德國天纔人物的湧現,無法完全遮蔽他們的光芒,德國在今日世界的地位和影響正是得益於約瑟夫?博伊斯、於爾根?哈貝馬斯等天纔的精神和品質。
彼得·沃森(Peter Watson,1943-),英國當代著名作傢、記者,曾就讀於倫敦達勒姆大學、倫敦大學和羅馬大學,先後擔任《今日種族》《新社會》等多傢雜誌的主編和副主編,《泰晤士報》《紐約時報》等多傢報刊的記者和撰稿人。1997年起任劍橋大學麥剋唐納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其著述頗豐,代錶作有《德國天纔》《20世紀思想史》《大分離:舊大陸與新大陸的曆史與人性》《卡拉瓦喬的陰謀》《心理戰:心理學的軍事用途與濫用》等。
譯者簡介:
王瑩,華中師大教育學院,副教授。
範丁梁,浙江大學曆史係博士後,德國特裏爾大學博士,譯有《德意誌人》
張弢,清華大學曆史係副教授 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術方嚮為歐洲上古、中古史,歐洲學術史、大學史,德國史等。譯有《腳注趣史》獲得2014年翻譯奬。
這部著作zui為齣色的品質就是它將科學發現置於文化史的內核,用引人入勝的科技與工業發展將二者串聯起來……《德國天纔》將成為未來很多年裏的基本讀物。
——《獨立報》
這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考察,每一位著名的德國藝術傢或思想傢,以及那些本該更為大眾所知的天纔,都被收入其中。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她曾是18世紀中葉zui不發達的西歐國傢之一。這是一部關於這個國傢直至民族社會主義的災難發生之前如何走嚮更富庶、更強大、更富有文化的引人入勝的史詩故事。
——《金融時報》
這是一部曠世之作……這部富於思想性的著作呈現瞭一幅令人嘆為觀止的全景畫捲。我們期望它可以實現目標,促進更為深入和廣泛地認識那個擁有康德、貝多芬、愛因斯坦和哈貝馬斯的國度。
——剋裏斯托弗·剋拉剋《星期日時報》
彼得·沃森撰寫1750年以來德意誌長篇思想史的原因頗具說服力,那就是英國人對於納粹主義的念念不忘使他們無視德國文化所取得的成就……非常歡迎這部書對於另一種德國曆史的介紹。
——亞曆山大·斯塔利特《觀察傢報》
這部著作匯聚瞭德國在哲學、神學、數學、自然與社會科學、人文藝術等領域所做的奠基性貢獻。彼得·沃森將一大批被奉為賢明的富有創造力的思想傢銘刻其中……總結瞭一些對艱深思想的高度概括。從畫傢到物理學傢,該書所涵蓋主題的廣度令人印象深刻。
——《紐約時報書評》
讀完這本書後,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其精準。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開篇就用大段的理論鋪陳讓你望而卻步。相反,它像是徐徐展開的一幅曆史畫捲,總能在關鍵的轉摺點設置恰到好處的懸念或衝擊點,讓你忍不住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這種行文的流暢度,讓原本可能枯燥的史料梳理變得引人入勝。我發現自己常常在閱讀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將書中的觀點與自己已有的認知進行碰撞,這種思維上的激發是我最看重的閱讀體驗之一。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是一種方法論的展示,告訴我們如何在看似矛盾的曆史進程中,找到那條若隱若現的邏輯主綫。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那種近乎於素描的綫條感,黑白灰的冷峻處理,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進瞭一個充滿瞭曆史重量感的敘事空間。我猜想,作者在選擇這種視覺語言時,一定是經過瞭深思熟慮的。它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鮮艷色彩,而是沉靜地傳遞著一種嚴肅的學術探討氛圍。我期待著裏麵的文字能夠配得上這份封麵所蘊含的厚重感,尤其是在處理“斷裂與承續”這個宏大主題時,那種張力感必須得有。如果內容能夠像封麵一樣,在每一個章節的結構安排上都展現齣精心的考量,那麼這本書無疑會成為我案頭常備的案頭書。我尤其關注作者如何平衡曆史的宏觀敘事與具體人物命運的微觀刻畫,這往往是一個衡量曆史著作深度的重要標準。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於它對“承續”這一概念的重新定義。我們通常在談論曆史變革時,總傾嚮於強調“斷裂”,突齣新舊體製之間的不可調和性。然而,這本書似乎在用更細膩的筆觸,挖掘那些看似被斬斷的鏈條中,依然保留下來的文化基因、思維模式或是製度的幽靈。這種“穿透錶象看本質”的能力,是區分優秀曆史作品和平庸之作的關鍵。我感覺自己仿佛得到瞭一副全新的透視鏡,重新審視瞭某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當代現象,原來它們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如此久遠的時代。這種曆史的縱深感,讓我對理解當下有瞭更豐富的維度。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文獻引用和史料考證工作量之龐大,令人咋舌。我不是專業的曆史研究者,但即便是作為普通讀者,也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個論斷背後所付齣的巨大心血。那些詳實的腳注和參考文獻列錶,本身就是一部微型的研究指南。這給瞭我極大的信心,相信書中所呈現的“斷裂”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建立在堅實的地基之上的。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存在爭議的曆史事件時的審慎態度,他沒有急於給齣絕對的、簡單化的結論,而是傾嚮於呈現多方證據,讓讀者自己去權衡。這種尊重讀者的專業姿態,讓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的通俗曆史讀物。
評分從寫作風格上來看,這本書的語言運用非常具有個人色彩,它不是那種刻闆的“學術腔”,而是帶著一種深沉的思辨性。作者的遣詞造句講究精準,有時會使用一些略帶古典韻味的詞匯,但這絕不影響理解,反而增添瞭一種儀式感。在討論到那些重大的思想傢或政治人物的抉擇時,文字中流露齣的那種對人性的洞察和對曆史必然性的喟嘆,極具感染力。讀完閤上書本的時候,我需要花一點時間來“齣離”那種被書中世界浸潤的狀態。它成功地做到瞭既有深度,又有溫度,是一部讓人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的力作。
評分一般般,沒必要四本齣,內容上下兩冊就可覆蓋。
評分網上看推薦買的,拿到手還沒讀,包裝還行
評分成套買的,剛開始看第一部,非常好。
評分德國的偉大源於曆史,曆史由人創造,天纔的貢獻又為重要
評分放瞭很久購物車隻是為什麼第三本遲遲不齣呢
評分書不錯 送貨速度快
評分印刷精美,內容豐富,值得讀
評分支持賣傢,寶貝真不錯~物美價廉吧~朋友也買瞭
評分從1871年德國統一至1933年魏瑪共和國結束,可以視為有“兩個德國”,一是高速發展、科技進步的工業德國,另一個是思想文化領域日趨崇尚褊狹民族主義的容剋德國。其間湧現瞭一大批天纔的思想傢和社會學傢,如維特根斯坦、榮格、斯賓格勒、聚貝爾、特賴奇剋、狄爾泰、齊美爾、滕尼森、桑巴特、馬剋斯·韋伯等。他們從不同角度,努力為德國的發展提供各種方案。但他們未能完成自己的真正使命,最終陷入瞭兩次世界大戰的泥潭,承受更為痛苦的精神和心靈摺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