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洗砚池晋墓

临沂洗砚池晋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沂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编
图书标签:
  • 临沂
  • 洗砚池
  • 晋墓
  • 考古
  • 历史
  • 文化
  • 山东
  • 陵墓
  • 古代
  • 文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467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117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洗砚池晋墓是在王羲之故居公园扩建工程中偶然发现的,晋墓发掘工作得到了临沂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当时的临沂市文化局领导对该项工作做了精心安排,临沂市市容、公安、财政等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公园建设工程部门密切配合,当时的临沂市文物保护办公室和市博物馆全体同志几乎全部参加了考占发掘或文物初步清理和清点工作。因此,考古发掘和资料整理编写工作是集体劳动的结果。
  发掘工作中,山东省博物馆孔庆生对一号墓人骨进行了现场勘查和初步鉴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明辉对所有入骨进行了鉴定,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又对晋墓出土人骨进行了古DNA鉴定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一 地理环境
二 历史沿革
第二节 发现与发掘经过
一 发现经过
二 发掘经过

第二章 一号墓(M1)
第一节 墓葬形制
(一)封土
(二)墓道
(三)前庭
(四)封门墙
(五)墓室
第二节 东墓室
一 形制结构
二 随葬品
(一)陶器
1.陶盘
2.陶高足盘
(二)瓷器
1.青瓷钵
2.青瓷鸡首壶
3.青瓷盘口壶
4.酱釉双系壶
5.酱釉壶
(三)铜器
1.铜洗
2.铜单耳杯
3.铜鐎斗
4.铜熨斗
5.铜魁
6.铜三足炉
7.铜灯
8.铜环
9.花瓣状铜饰件
(四)铁器
1.铁镜
2.铁棺钉
(五)金银器
1.金珰
2.金环
3.银铃
4.金泡
(六)漆木器
1.漆钵
2.漆单把杯
3.漆盘
4.漆盘形器
5.漆勺
6.漆盒
7.漆壶
(七)骨器
骨串饰
(八)其他
1.珍珠
2.料珠
3.云母片
第三节 西墓室
一 形制结构
二 随葬品
(一)陶器
1.陶盘
2.陶高足盘
3.釉陶壶
(二)瓷器
1.青瓷碗
2.青瓷钵
3.青瓷鸡首壶
4.青瓷盘口壶
5.酱釉壶
6.青瓷坛
7.青瓷胡人骑狮烛台
8.瓷砚
9.青瓷鼠
(三)铜器
1.铜鼎
2.铜釜
3.铜釜形器
4.铜碗
5.铜洗
6.铜壶
7.铜鐎斗
8.铜鐎盉
9.铜魁
10.铜熏炉
11.铜凤形熏炉
12.铜仙人骑狮器
13.铜承盘灯形器
14.铜灯
15.铜削
16.铜弩机
17.铜带钩
18.铜带扣
19.铜铺首
20.铜柿蒂形纽座
21.铜钱
(四)铁器
1.环首铁刀
2.铁镜
3.铁灯
4.铁棺钉
(五)金银器
1.金珰
2.金兽首
3.金镯
……
第三章 二号墓(M2)
第四章 墓葬相关问题
附录一 临沂洗砚池晋墓出土入骨的初步鉴定
附录二 临沂洗砚池晋墓遗骸DNA研究报告
后记
英文提要
浩瀚史册的微光:探寻历史长河中那些被遗忘的角落 一、 烟云中的帝国回响:中原腹地的王朝更迭与权力更迭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光阴,聚焦于中原腹地那些波澜壮阔却又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我们不关注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而是潜入那些塑造了历史走向的微观权力结构之中。从夏商的早期国家形态,到周秦的礼乐制度构建,再到汉唐盛世背后的行政体系运作,我们力求描绘出一幅精细入微的古代社会运行图景。 我们将深入探讨地方豪强、士族阶层在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过程中的角色转变。例如,探讨在郡县制推行初期,地方基层管理如何与中央政令进行博弈和适应;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如何通过文化、联姻、甚至军事手段,在政权更迭的乱局中保持其地域影响力。这种自下而上的观察,揭示了权力并非仅仅自上而下地灌输,而是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中不断地协商、渗透与重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将有一章节专门研究历代漕运与赋税体系对区域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河流、运河的疏浚与荒废,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繁荣与衰落。通过对历代赋税文书的局部解读,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国家机器如何汲取资源,以及这些资源如何在中央与地方之间进行分配和流动,从而为理解古代社会的基础性矛盾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相信,理解了粮食和财富的流向,便能更接近历史的真实脉搏。 二、 丝路上的文明交响:边陲地带的文化融合与冲突 本书的另一核心板块,将目光投向广袤的边疆地带,尤其侧重于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交汇与张力。我们并非简单罗列贸易货品,而是着重分析“物”背后的“人”与“思想”的流动。 在西北的河西走廊,佛教艺术的东传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与本土萨满信仰、祆教等多种宗教形态的激烈碰撞与缓慢融合。我们将借助敦煌壁画、以及出土的简牍文书,重建不同宗教群体在同一地理空间下的生活状态、教义传播路径以及社会接受度。 在中原王朝的视野之外,书中也细致考察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内部社会结构及其与农耕文明的互动模式。从匈奴的军事组织到鲜卑的汉化进程,从突厥的汗国体制到回鹘的宗教转型,这些看似遥远的“异族”,实则深刻地影响了中原王朝的边防政策、军事技术乃至宫廷文化。我们试图打破传统史学中“农耕—游牧”二元对立的刻板印象,展现出一种更为复杂、相互依赖的边疆生态。 本书特别收录了一部分关于早期茶叶贸易和香料贸易的专题研究。茶叶如何从一种药用到普及的饮品,其背后是复杂的水利条件、种植技术和商人群体的推动力。香料贸易则揭示了晚期帝国对异域奢侈品无止境的渴求,以及这种渴求如何驱动了远距离的航海技术发展与商业信用的构建。 三、 科技的微澜:古代工匠精神与技术传承的失落与复兴 历史常常歌颂伟大的发明,却忽略了技术得以实现的微小步骤和工匠群体本身的命运。本书致力于重构古代技术传承的“非正式网络”。 我们将关注那些在史书中鲜有记载的专业技术领域:如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不仅是楚国大鼎,也包括更早期的区域性技术差异)、陶瓷的烧制温度控制(如越窑、汝窑的釉色之谜)、以及古代水利工程中的润滑、密封技术。通过对考古遗址中工具残件的形态分析,结合古代文献中对工匠群体的称谓变化,来推测技术知识是如何在师徒之间、家族之间秘密传承,以及在王朝更替中如何面临断裂的风险。 一个重要的论点是,古代的技术进步往往是区域性的、经验主义的,而非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书中通过对古代建筑学(如木结构榫卯的精妙设计)的分析,展示了古人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更多依赖于世代积累的实践经验。 最后,本书也探讨了古代科学与迷信的边界模糊性。天文学、历法学与占卜术在古代是密不可分的。官员的吉日选择、战争的发动时机,都与对星辰运行的观测息息相关。这种“实用理性”与“神秘信仰”的交织,构成了古代知识体系的独特面貌。 四、 礼仪与日常:社会生活的物质文化解析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角从庙堂和边塞拉回寻常百姓家,关注物质文化如何构建和反映社会等级与身份认同。 我们将通过对出土器物的比较研究,解析不同阶层在日常生活中对审美和实用性的不同需求。例如,不同墓葬中陶器、漆器、玉器的纹饰、制作精细度的差异,直接映射了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积累。我们关注墓葬的形制——从早期的墓道、明器数量,到后来的壁画内容和陪葬品的摆放顺序,这些“仪式化”的行为,是对现实社会秩序的再确认和投射。 服饰制度的变迁,也是本书关注的重点。衣冠不仅是遮体御寒的工具,更是森严的等级标识。研究历代服饰的颜色、纹样、配饰的细微差别,能帮助我们理解统治者如何通过“可见性”的符号系统来维持社会稳定。 通过以上多维度的深入探讨,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为立体、去中心化的历史视野,让读者得以在浩瀚的史册微光中,重新审视那些构成历史基石的社会结构、文化碰撞与技术实践。它不是关于某一特定事件的记录,而是关于古代世界如何运作的深层剖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能让人感受到温度的书。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地点的挖掘记录,更像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作者的文字中透露出一种对逝去文明的敬畏与珍视,这种情感是无法用技术报告来传达的。我特别欣赏他对细节的处理,那种近乎诗意的描述,例如对光线穿透墓道时产生的光影效果的捕捉,或是对青铜器锈迹斑斓的质感的描绘,都显示了作者非凡的文学素养。书中的多幅插图和考古测绘图都经过精心挑选和排版,极大地辅助了读者的理解,使得那些复杂的空间关系变得一目了然。总而言之,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历史读物,它需要你沉下心来,慢慢品味,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仿佛每一次推开那扇尘封的石门,都能发现一些新的宝藏。

评分

老实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专业报告集,但翻开之后才发现自己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了得,行文流畅自然,即便是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阅读起来也毫无压力。作者对于史料的考证和梳理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他不仅参考了大量的官方文献,还穿插了许多地方志和民间传说,使得整个叙事立体而丰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人”的关注,他没有将墓主人仅仅视为一堆骨骸和文物,而是努力去还原一个真实鲜活的个体,他的社会地位、他的信仰、他可能经历的荣辱兴衰,这些都被巧妙地融入到对墓葬环境的解读中。这种“以物见人”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满满的人文关怀,感觉像是在阅读一部精彩的古代人物传记,只是载体是石头和陶器。

评分

这本关于古代墓葬和地方历史的著作,简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考古发现实录!作者对考古现场的细致描摹,让我仿佛亲身站在那片被时光尘封的土地上,呼吸着千年之前的气息。从墓葬的结构布局到随葬品的精美纹饰,每一个细节都被挖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对发掘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和解决方法的描述,既专业又通俗易懂,让人深感现代考古学的严谨与智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厚底蕴,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文物,而是将这些冰冷的器物与鲜活的历史人物和当时的社会风貌巧妙地联系起来,读来让人心潮澎湃,对那个逝去的时代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共鸣。整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时而紧张刺激如同探秘,时而沉静深思,让人欲罢不能,非常值得所有对历史和考古感兴趣的同好们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成功地跳脱了传统考古文献那种刻板、冰冷的叙事模式。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尘封的泥土和断裂的陶片重新赋予生命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变迁的章节,他通过墓葬形制的变化,清晰地勾勒出了权力结构和审美风尚的迭代,逻辑严密,论证有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介绍复杂的历史背景时,总能找到一个绝妙的切入点,可能是某一件器物上的铭文,也可能是墓室壁画上的一个不起眼的小细节,然后以此为线索,层层剥茧,带领读者进入更广阔的历史图景。读完之后,不仅对这次考古发现有了全面的了解,更对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面貌有了更为深刻和动态的认识,绝对是学术研究与大众普及之间完美平衡的典范之作。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文化爱好者角度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对一次考古事件的记录。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将地域性的小发现,提升到具有全国乃至世界视野的文化意义层面。作者在探讨墓葬的文化内涵时,总是能巧妙地将其置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宗教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避免了将发现“孤岛化”。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间文化交流与影响的分析,那些看似孤立的文物,在作者的笔下,立刻连接上了更广阔的文明网络。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在历史的迷宫中穿行,最终不仅找到了出口,还领略了沿途所有令人惊叹的风景。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古代中国区域文化差异和交流史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极具启发性和参考价值的宝贵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