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理论前沿

世界史理论前沿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余建华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2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142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463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创新工程学术前沿丛书·第二辑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5
字数:330000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介绍了近年来包括史学理论、世界古代史、中世纪史和近现代史等在内的世界史学科动态,剖析了学术前沿的进展状况和重要的热点问题。
  本书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即将出版的包含近60部学术前沿著作的“学术前沿丛书”之一种。

内容简介

  本书按照世界史一级学科中的五个二级学科史学理论与外国史学史、世界古代史与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地区与国别史、世界通史与专门史为序,主要讨论2010年以来中国的世界史学科研究学术前沿的进展状况和重要热点问题。结合全书布局,每位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和研究兴趣撰写相关章节。

作者简介

  余建华,1963年生于上海,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所长(主持工作)、研究员,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院特色学科上海合作组织研究负责人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并任上海社会科学院非传统安全中心主任、犹太研究中心副主任和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第八、九届青联委员,新华社上海分社咨询专家。

目录

导言
第一章史学理论与史学发展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
第二节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体系建设
第三节西方史学史与史学流派
第四节国外史学理论与方法论新发展
第五节文明史与全球史
第二章世界古代史与中世纪史
第一节古代西亚北非文明
第二节西方古典文明
第三节欧洲中世纪史
第三章世界近现代史
第一节资本主义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
第三节现代化问题
第四节欧美社会问题治理
第四章世界地区史与国别史
第一节欧洲史与俄苏史
第二节美国史与拉美史
第三节亚洲史
第四节中东史与非洲史
第五章专门史与史学新分支
第一节思想史
第二节中外关系史与华人华侨史
第三节冷战史
第四节史学新分支
结语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史学理论与史学发展
  历史是什么,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其实就其本质而言,历史是客观存在,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手稿中写道:“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是自然界永不停息发展的客观存在,我们通常所言的历史自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当然,人们所言的“历史”往往还有一种含义即指对历史(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的记述与研究,我们称之为史学,或历史科学、历史研究。史学即通过史料研究历史发展过程本身的科学,其基本宗旨是回溯历史真相,揭示历史规律。
  理论既是实践的总结与提炼,又可作为实践的指导。史学理论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正确的史学理论,也谈不上历史科学的真正发展。这里的史学理论既包括史学本身发展中的理论问题,也包括对人类历史进程认识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第五节 文明史与全球史
  纵观历史长河,世界史在不断消除各民族、国家闭关自守的演进状态中迈步向前,也在人类逐渐摆脱各民族自我中心主义的观念革新中不断进步。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大背景,历史学编纂领域的文明史与全球史体现了史学家在与时俱进中重构世界史体系的一种值得充分肯定的学术努力。作为当今历史科学中蔚为壮观的主要潮流,文明史和全球史一样,既是影响深远的史学观念与方法论,又是现代史学的重要领域与分支学科。
  二、全球史
  全球史这一概念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最初是作为一门从新的视角讲述世界史的课程出现于美国历史教育改革中,之后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世界史编纂方法论,并在这一方法论的指导下,演化成一个新的史学流派,其影响也逐渐遍及世界。作为近年来历史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各国学者针对全球史的研究和著述成果颇丰,其中全球史的概念内涵,以及与传统意义上的世界史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大家讨论的重点。根据首都师范大学梁占军教授的统计,国外学术界针对这一问题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类认为,“全球史”即“世界史”,二者实质完全相同,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代表为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杰里?本特利教授;第二类认为,“全球史”作为一种全新的学科,有别于过去的“世界史”,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布鲁斯?麦兹利斯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历史学教育顾问沃尔夫?谢弗,前者认为“全球史”研究主体在于全球化的当代进程及其历史,只是在涉及的历史部分与“世界史”有所重合,后者则在文章中明确指出“全球史不是全球化的世界史……它是集中于当今时代的历史的新的历史领域……全球史是跨学科的学问”。第三类观点相对折中,认为“全球史”是“世界史”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发展,或可称为“新世界史”,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芝加哥大学教授迈克尔?盖耶和密歇根大学教授查尔斯?布赖特。
  尽管学界对于全球史概念的界定尚存争议,但相关研究的勃兴已是不争的事实,2004年在刘新成教授的倡议下,首都师范大学建立的全球史研究中心成立。其拥有一支由世界史专业和中国史专业的十多名教师组成,并将中国史纳入世界史之中进行整体研究为特色的全球史研究团队,由刘新成教授兼任中心主任,夏继果教授任副主任。经过十年的发展,该中心逐渐形成了全球史理论、中世纪欧洲与地中海世界、近现代西方文明与全球化、20世纪国际冲突、历史上的跨文化交流、全球史中的中国与世界等数个研究方向,承担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世界历史进程中多元文明互动与共生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已成为国内该领域的研究重镇,并与国际学术界保持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其主办的年刊、由中心主任刘新成教授兼任主编的《全球史评论》刊载国内外学者有关全球史研究论文和相关学术信息,到2014年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七辑,已成为引领中国全球史研究的重要平台。2015年6月,中心在成立十周年之际,举办第三届全球史学术论坛。60余位学者围绕“全球史与中国历史学科发展”“十年来全球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怎样推进全球史研究”三个主题展开热烈讨论,研讨会论文涉及全球史与中国历史学科发展、全球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古代亚欧大陆的交流互动、新海洋史、新帝国史等众多领域。学者们期望以全球史为主线,编撰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通史。《史学理论研究》《史学集刊》杂志也组织了题为“全球思想史”“全球化时代与世界史研究”的笔谈,有效推动了国内学界全球史研究的深入。
  这些年国内全球史研究有大量成果面世。首先是对中外全球史研究发展趋势的概述。蒋竹山在《探寻世界的关联:全球史研究趋势与实践》一文中对现有的国内外全球史研究趋势和成果进行详细考察。作者认为,当下全球史研究的趋势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超越传统的民族史、国别史的限制,将目光扩展到区域甚至半球,并着重讨论他们之间的联系;第二,尝试跳出旧有的宏大体系和理论,著述大多兼顾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第三,通过启发相关学者以一种全球性的整体视野来看待问题,促进各下级学科尝试新的研究角度,例如环境史、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性别史等,纷纷开始引入全球史理论;第四,研究者遍及各个学科,如国际关系、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多为跨学科的研究;第五,出现了如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中心主办的《全球史评论》的专业学术期刊;第六,专门性的全球史研究机构陆续在世界各地成立,既反映了全球史研究的兴起,又为这种风潮推波助澜。作者还分析了促进历史研究由国别史转向全球史的具体原因:首先,社会的发展、战争和经济上的变动让研究者们意识到任何民族、国家和个体都不可能孤立生存于当今这个高度联系的世界;其次,研究者们对于欧洲以外地区的了解加深;最后,传统的学科专门化倾向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知识结构的破碎,促使人们开始寻求知识整合。
  刘新成教授在《全球史观在中国》一文中介绍了全球史研究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作者首先总结了中国学者对于全球史观的大致评价,随后梳理了全球史观在西方的演进历程,以及中国吸收引进全球史观的过程,并分析了全球史观在中国“受欢迎”与“不受欢迎”的原因。作者认为,全球史观追求整体视野和联系的观点,反对“西方中心论”,这是其在中国被较高评价的重要原因,并且,全球史观的出现正应和了我国学术界目前对于创新研究的追求。国内针对全球史观的反对声音,则主要是出于对“舶来品”的本能排斥和对西方思想的“意识形态警觉”。最后,作者还指出,虽然全球史观在中国引起了各种各样不同于西方的问题与思考,但事实上中外历史学家都在呼吁一种价值标准的统一。探求世界历史的统一性进程,才是这一学科存在的根本前提。
  顾云深以复旦历史系世界史学科发展为例,介绍了全球史研究在中国的传承与创新。他指出,总体来看,全球史及其蕴含的写作观念,强调把整个世界视为一个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试图超越以往从欧洲中心论、民族国家、文明形态等原有研究层次,强调历史人物、事件、观念等在全球视野中的一系列交织与传播的过程,更为关注文明互动、宗教传播、贸易往来、环境变迁以及疾病流传等维度,从而呈现出别样的历史意义。全球史之在中国得到热烈的响应和学术瞩目,很大程度上与当代中国历史学家追求学术创作与解释社会现实之间搭建桥梁有关。中国的全球史研究正处于一个兴起阶段,其学术前景值得期待,有望成为中国史学界与世界同行交流的新窗口。以复旦大学历史系为例,全球史的观念和视野具有很好的传统。周谷城、王造时、耿淡如、章巽、田汝康等这些复旦前辈学人有着实践全球史方法的开拓性之举。其中,作为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开拓者之一的周谷城就是践行全球史观视野的先行者和开拓者。顾云深强调,持续和积极地推动全球史研究在中国学界的落地生根,必将进一步激发年轻学人投身历史研究,培育青年学子宽容看待世界多元化的成熟心态。全球史及其观念的演进和讨论,也势必成为激发中外历史学家想象力的灵感源泉。
  围绕全球史的概念以及与世界史关系的讨论仍在继续。夏继果在《理解全球史》一文中,对全球史的概念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作者认为,“全球史”具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它是一种人类与自然交往和人类之间互动的历史进程。第二,“全球史”应作为一个新的历史学科分支,与现有的“世界史”并存,主要讨论超越传统民族、地理、政治以及文化等界限的各类历史进程。研究内容除了人文社会科学外,还涉及环境、生物、气候、人类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并更多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作者还指出,没有必要赋予1500年过多的意义,因为在此之前欧、亚、非三个大洲的整体化进程早已启动。当今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将长期并存的。历史研究在注重实证研究的同时,应该尝试构建更大的历史图景,但全球史研究也并不一定要以全球作为其分析对象,而是主要以“互动行为”为关注点的。
  施诚的《美国的世界历史教学与全球史的兴起》一文,通过对美国世界史教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追溯了全球史研究从传统的世界史学科中分化演变出来的过程。作者首先对美国传统的世界史教学方式进行了介绍:在美国,大中院校的世界史相关课程主要分为两种,即世界通史和西方文明史。在教学实践中,通史课程逐渐走向没落,西方文明史课程则慢慢开始在高中和大学里占据主导。随后,作者分析了全球史教学在美国兴起的背景:第一,针对地区史的研究和教学为全球史的兴起奠定了专业知识上的基础;第二,自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文明史教学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批判;第三,全球史研究的奠基人斯塔夫里阿诺斯和麦克尼尔在美国进行了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并对西方文明史课程进行改良;第四,《世界历史杂志》的创办和“世界历史学会”的成立对美国全球史教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最后,作者还总结了全球史课程对美国大中院校世界史教学所产生的影响:第一,以“全球史”或“世界历史”为名的课程正迅速走进美国的大学课堂,其中不乏常春藤名校;第二,不仅大学如此,美国中学的世界史教学也因此取得了不俗的进展;第三,美国政府于1994年曾委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制定一套高中世界史教学标准,颁布之后各州可根据自身情况采用。这个标准曾一度引起美国国内关于世界史教育标准的大论战,但最终为大部分州采用;第四,全球史的产生为西方文明史教学带来了巨大冲击;第五,全球史观对世界通史的编纂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全球史观的主要特点之一即注重世界历史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将目光由西方拓展到整个世界,因此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西方中心论自然成为研究者们非常关注的话题。董欣洁的《西方全球史中的帝国主义》一文从考察西方全球史中关于帝国主义的相关研究入手,揭示了西方的全球史研究在基本文化立场方面的局限性。作者首先总结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西方全球史著作中对于帝国主义是如何定义的,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在不少通史型的全球史著作中,帝国和帝国主义被看作是一种相互竞争的社会组织或是一种将世界不同地区的人类连通起来并进行互动的路径。作者认为,从西方全球史对帝国主义的研究中可以看出,随着世界形势的不断变化,全球史研究也体现出一个演进的历程,不少晚近的西方全球史著作既无法体现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也无法理清推动历史发展进程的各种力量间的复杂关系,这种缺陷实际上反映了西方全球史研究在基本文化立场上的偏颇和局限。
  全球史研究不仅强调要具有全球性的整体视野,还追求在叙事方面跳出旧有的宏大体系,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兼顾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王洪斌的《全球史视野下的东方奢侈品消费与18世纪英国社会》一文便进行了这样一种尝试,作者从全球史视角出发,以东方奢侈品为代表的物质文化“西进”现象为切入点,对东方文明在英国转型时期文明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进入18世纪,来自东方的各种奢侈品开始大量进入英国市场,并逐渐为英国人所接受,进而对英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东方奢侈品的到来促进了英国消费社会的产生,它改变了英国人的饮食习惯和服饰观念,社会中上层人士的家居风格也因此变得多样化;第二,东方奢侈品促进了英国消费产品的革新和技术革新,尤其体现在纺织业和制造业;第三,东方奢侈品对英国的艺术风格产生影响,中国风格开始流行,并与本土艺术风格相融合。
  刘文明的《1918年大流感的起源及其全球性传播》一文以发生于1918年的一场灾难性的大流感的起源与全球性传播为切入点,以期揭示20世纪初世界各个地区间的紧密联系。1918年大流感的爆发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受战争带来的混乱和当时的科学水平所限,此次疫情的病因和起源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为人们所知。直至20世纪末,科学家们才达成共识,确认致病病毒为H1N1亚型。关于大流感的起源地问题,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即中国起源说、法国起源说和美国起源说,这里作者出于流感传播的时间顺序的考虑,认同最后一种说法。通过对大流感在世界各地爆发顺序的整理,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传播路线图,而这恰恰体现了当时全球各地区人们间的联系和流动。
  何平的《17世纪欧洲对中国科学思想的影响》一文,以在17世纪中西学术交流中发挥重大作用的耶稣会士利玛窦和明朝官员徐光启共同翻译出版西方著作为主线,讨论欧洲科学传统对晚明学者徐光启、李之藻、李天经等人的影响。文章主要介绍了晚明时期中西学者间的互动与合作,如徐光启和利玛窦共同翻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与熊三拔合作翻译《泰西水法》,李文藻和利玛窦合译《同文算指》,徐光启、李之藻和李天经先后督修,任用耶稣会士汤若望、罗雅谷和邓玉函等人编成《崇祯历书》等。作者指出,世界科学的进步正是一个不同地区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历史过程,考察近代初期传统中国初遇西方科学时的情形,探讨中国传统科学在西方科学革命时被迅速赶超的历史过程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作为一门以史学本身的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史学史研究近年来同样开始尝试引入全球史视角。2013年12月,以“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西方史学史研究”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在“全球视野中的西方史学”部分的讨论中,学者们指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国家间地区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化,西方史学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动向,这主要体现为对传统民族史和国别史框架的超越、对欧洲中心论的驳斥和史学新范式的构建。张旭鹏认为,作为新近在西方兴起的世界史研究新领域,大历史虽然发源于普遍史,却能将人类历史置于宇宙框架内加以审视,是对普遍史的重大突破,也是迄今为止最宏大的史学叙事。朱明以法语版的《15世纪的世界史》一书为切入点,介绍了法国史学界在全球史研究领域的新动向。他认为,该书以15世纪这一时间点为横截面,在叙事中特别注重把握各地区间的交流与联系,在视野和研究方法上超越了欧洲中心论。邓欢从印度庶民学派对民族主义史学的批判和替代性历史的构建出发,认为庶民学派的尝试对于非西方史学新范式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并引出了关于殖民史学和全球史的再思考。
  贺五一的《一部具有全球视野的史学史著作——评〈全球史学史〉》一文,介绍并评论了美国史学家伊格尔斯与华裔美籍学者王晴佳合著的《全球史学史》一书。作者认为,伊格尔斯的《全球史学史》从全球的角度考察史学本身的发展,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该书将全球化趋势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并指出,历史研究中的全球化开始于18世纪末期,滞后于普遍意义上的全球化趋势。从此时起,各种历史思想传统间开始相互影响。贺五一指出,该书的全球史观视角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考察范围广;第二,强调各国史学间的联系与互动;第三,反对欧洲中心论的史学研究方法。伊格尔斯在承认西方作为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的地位的同时,还注意到一些来自其他地区的重要推动力,不仅关注全球化带来的同质性,更强调已经越发明显的异质性。不过,贺五一也指出了一些该书的不足之处,如一些重要的史学研究并没有被考虑进去,比较单位模糊不清等。
  邓京力的《从西方史学史到全球史学史——评〈全球历史的历史〉》一文,介绍并评价了加拿大历史学家丹尼尔?沃尔夫的《全球历史中的历史》一书。作者认为,该书以全景的方式展现了自古以来拥有不同历史传统和处于不同社会文化环境的人们为了了解和重现过去所进行的尝试,并重点关注不同形式的历史意识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和不同历史文化间的相互交流。针对史学编撰大多无法摆脱西方中心论的问题,作者指出,为了叙述方便,沃尔夫在书中依然沿用了西方与东方的概念,但他显然意识到了这种用词本身就隐含了欧洲中心论的思维模式。沃尔夫认为,这种思维模式人为地将文化间的差异归纳为一个二元对立的抽象范畴,进而排除了二者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和共性,但这种二元对立模式的形成并不是西方世界单方面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西方史学在与其他类型史学的交流与碰撞中,通过不断渲染其理念与方法,标榜其先进与成功,并掩饰来自其内部的矛盾与质疑,最终于19世纪成功塑造出一个自信、优越的史学形象。另一方面,在双方的互动交流中,非西方地区则不断将代表了先进与成功的西方史学引入进来以取代本土传统。然而实际的结果是,西方史学模式不可能被一成不变的复制到其他地区中,大部分地区都对西方史学模式进行了本土化的改变,以求其更容易为社会接受。将全球史观引入史学史研究,更需要以开放、互动的视角看待世界各地不同的史学传统,并多向度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关于文明史与全球史的关系问题,刘新成在其《文明互动:从文明史到全球史》一文中进行了讨论。作者将西方的文明观归纳为两种:将文明与否作为评判社会发展程度的价值指标的“文明价值理论”,和认为各文明间有类型之别,却无高下之分的“文明类型理论”。两种文明理论皆以全世界为考察对象,具有世界性,并从中演化出两种不同的世界史观。“文明价值理论”衍生出“进步史观”,“文明类型理论”发展为“平行史观”。“进步史观”符合世界史叙事的历时性要求,但带有欧洲中心论的文化霸权色彩,“平行史观”满足了世界史叙事的横向要求,体现了文化多样性和平等性,但无法解释社会发展问题,而全球史的“文明互动说”为化解文明史观的内在矛盾提出了一个新思路。“文明互动说”最早由布罗代尔提出,后经麦克尼尔和本特利日臻完善。该理论认为文明间不断进行交流互动,这样就否定了传统文明观推崇的文明纯粹性,也就否定了单一文明中心论。同时,该说认为文明在互动过程中可以通过相互学习和竞争不断进步,也就解释了“平行史观”回避的文明发展问题。
  显然,如果将全球史观和“文明互动说”置于一个长时段的、更加广阔的背景下来看,就会发现全球史实际上是针对学术史上的一些矛盾和偏差而提出的,其本身的批判性、纠错性大于其系统性和完整性。很多文明互动史著作都只是起到填补盲点的作用,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全球史仍是新事物,其研究范围和认识方式还待学界进一步探讨。
  ……

前言/序言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学术前沿丛书概述
  (代序)
  当前,社会科学领域正面临大量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理论界的证明和创新。上海社会科学院在“创新工程”的机制下,结合研究生教学和高端智库建设方向,于2015年初正式启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学术前沿丛书》项目(下称“丛书”)。本丛书力图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探索前沿,为研究生理论积累和博士阶段学 世界史理论前沿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世界史理论前沿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世界史理论前沿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世界史理论前沿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网上推荐就买了,翻了一下,就是综述,定价太高了。

评分

挺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读。可作参考之用。

评分

這書非常的好,我很喜歡!

评分

评分

按学科分类撰写,翻翻还行,就是深度显得不够

评分

按学科分类撰写,可以翻翻,深度还是显得不够

评分

。。。。。。

评分

看到网上推荐就买了,翻了一下,就是综述,定价太高了。

评分

這書非常的好,我很喜歡!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世界史理论前沿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