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修订后的《期货会计实务》更加务实,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实务处理就是现实做法,指导性强。如期货经营机构相关内容,由永安期货叶元祖先生、鲁证期货刘运之先生、广发期货曾猛先生各自将本公司宝贵经验做了无私分享。(2)实务表述依据监管要求,政策性强。如期货公司风险监管及财务指标分析体系部分,由中国证监会程莘女士、张博先生和江苏证监局徐萍女士结合监管工作实践做了解读。(3)实务举例遵从制度规范,操作性强。如商品期货套期会计部分,由中国证监会李维友先生、许竞先生将长期参与商品期货套期会计制度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新制度讲解中,企业相似业务就可以直接参照范例处理;上海期货交易所黄伟先生在期货投资机构业务处理中的举例具有同样效果。(4)实务讲解围绕规则细则,规范性强。如期货交易结算机构相关内容,由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李帆先生提炼归纳各交易所做法,依据规则细则做了规范性介绍。(5)实务指标分析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前瞻性强。由上海期货交易所刘珺女士、何智麟女士运用金融财务理论对指标分析与监管应用的关系做了透彻阐述。
目录
精彩书摘
《期货会计实务(第二版)》:
二、期货交易的特征
期货交易的特征是同现货交易相比较而言的,通常所讲的现货交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形式;另一种是根据签订的购销合同由供方向需方出售商品,需方接受商品并按规定支付价款的交易形式。这两种交易形式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交易过程都实现了商品所有权的转移。期货交易虽然是以现货商品流通为基础,但它已从现货商品流通领域独立出来,期货交易除了很少导致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外,还有许多有别于现货交易的特征。
(一)期货交易是通过买卖合约进行的,而期货合约是标准化的合约
期货合约的标准化,是指对合约标的物规定有统一标准的数量、质量、交割地点、交割月份等。在合约成交后,所有的因素中只有价格是变动的。合约的标准化可以大大提升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防止交易双方因对合约条款的理解不同而产生争议和纠纷。同时,期货合约的标准化也为合约买卖创造了十分方便的条件。
(二)期货交易是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的,不允许进行场外交易
期货交易结算机构(我国目前期货交易与结算业务统一在交易所内进行,若无特别说明,期货交易结算机构等同于期货交易所或期货结算机构,下同)不但提供了一个交易场所和必要的交易设备,而且还为期货交易制定了许多严格的规章制度,如交易规则、结算规则、交割规则等,使期货市场成为一个组织化、规范化程度很高的市场。期货交易所为合约的买卖各方提供担保,使交易者不必担心交易的安全性,可以大胆地进行合约买卖。
(三)期货交易由期货结算机构进行统一结算
在期货交易所中达成的期货合约买卖交易,只有通过结算机构的认可,才是有效的交易,才能得到相应的担保。每一笔交易经过结算机构确认后,交易双方互无关系,各自的权利或义务都转向了期货结算机构。期货结算机构是期货交易的中央对手方,既是买方的卖方,又是卖方的买方。这样既简化了交易手续和交割程序,更为交易者在期货合约到期前进行“对冲”操作创造了条件,所以期货交易中真正进行实物交割的比例很小,一般不超过合约总量的3%。
(四)期货交易是一种保证金交易
期货交易者在进行交易之前,要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在交易过程中还必须维持一个最低的保证金水平,为交易提供一种财力保证。保证金制度的实施,提高了期货交易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
前言/序言
《期货会计实务》初版于2001年,十多年过去了,中国期货市场在规范发展的道路上迅猛前行。2001年全市场年成交量1.2亿手、成交额3万亿元,2015年成交量35.78亿手、成交额554.23万亿元,分别为2001年的29.8倍和184.7倍。随着期货市场规模扩大、业务创新和监管转型,业界急需有适应市场发展的会计规范,以满足各市场主体对期货业务会计处理的需要。
多年来,业内同仁一再催促我重新修订再版《期货会计实务》。说实话,修订工作确曾几度重启,但又不得不放下。貌似日常工作繁忙而力不从心,实则因自己工作变动对期货会计实务日渐生疏,对做好这项工作信心不足。2012年,我从大连商品交易所调回中国证监会,在会计部工作也可谓重操旧业。不久我就召集期货公司、期货交易所、会计师事务所的专家与会计部同事一起组成期货会计研究课题组,分11个专题对我国期货业面临的财务、会计、税收等问题开展研究。当时课题组的工作任务中就包括修订《期货会计实务》,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课题组的各项工作被耽搁下来。
2015年,财政部加快了对商品期货套期业务会计的研究,我在积极参与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意识到,套期会计制度的出台应是重新修订再版《期货会计实务》的好时机。这一想法得到上海期货交易所党剑先生的热情支持,并立即安排交易所研究院的几位同事参与,这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信心。紧接着,我又再次邀请原课题组的几位专家加入进来,修订工作从此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修订后的《期货会计实务》更加务实,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实务处理就是现实做法,指导性强。如期货经营机构相关内容,由永安期货叶元祖先生、鲁证期货刘运之先生、广发期货曾猛先生各自将本公司宝贵经验做了无私分享。(2)实务表述依据监管要求,政策性强。如期货公司风险监管及财务指标分析体系部分,由中国证监会程莘女士、张博先生和江苏证监局徐萍女士结合监管工作实践做了解读。(3)实务举例遵从制度规范,操作性强。如商品期货套期会计部分,由中国证监会李维友先生、许竞先生将长期参与商品期货套期会计制度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新制度讲解中,企业相似业务就可以直接参照范例处理;上海期货交易所黄伟先生在期货投资机构业务处理中的举例具有同样效果。(4)实务讲解围绕规则细则,规范性强。如期货交易结算机构相关内容,由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李帆先生提炼归纳各交易所做法,依据规则细则做了规范性介绍。(5)实务指标分析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前瞻性强。由上海期货交易所刘珺女士、何智麟女士运用金融财务理论对指标分析与监管应用的关系做了透彻阐述。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假设一本与《期货会计实务(第二版)》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篇幅约为1500字。 --- 图书名称:《前沿材料科学:纳米结构与功能化表征》 作者: 张伟,李明,王芳 出版社: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4年5月 --- 内容概要 《前沿材料科学:纳米结构与功能化表征》是一部集理论深度与实验实践于一体的专业著作,旨在全面梳理当前纳米材料领域最尖端的理论进展、制备技术以及先进的表征手段。本书聚焦于如何通过精确控制材料的纳米尺度结构来调控其宏观功能,深入探讨了从量子效应到集体现象的尺度效应。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涵盖了当前材料科学研究的核心热点。第一部分奠定了理论基础,详细阐述了纳米材料的独特物理化学性质,特别是表面能、量子尺寸效应以及低维结构对电子和光学特性的影响。第二部分系统性地介绍了先进的纳米材料合成策略,包括但不限于原子层沉积(ALD)、化学气相沉积(CVD)的精确控制、溶胶-凝胶法在多孔材料构建中的应用,以及利用自组装原理构筑复杂超材料结构的方法。 第三部分是本书的重中之重,专注于功能化与界面工程。 这一部分深入分析了如何通过表面修饰、掺杂或异质结构建来赋予纳米材料特定的功能,例如催化活性、生物相容性或电化学储能能力。书中详尽地讨论了界面化学在稳定纳米结构和实现功能耦合中的关键作用。 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分别侧重于先进的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在表征技术方面,本书超越了传统的电镜和光谱分析,重点介绍了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在原子尺度的缺陷分析中的最新应用、同步辐射光源技术在动态过程监测中的优势,以及先进的二维谱学方法(如二维核磁共振)在复杂体系结构解析中的突破。性能测试部分,则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实验平台来准确量化纳米材料的机械、热力学和电学性能,并特别关注了在极端环境(如高温、高压或强磁场)下的性能维持。 最后,第六部分展望了纳米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前景, 涵盖了下一代能源转换器件、高灵敏度生物传感器件以及智能响应性材料的开发,并探讨了规模化生产和环境可持续性所面临的挑战。 主要特色与创新点 1. 跨学科深度融合: 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材料合成的层面,而是紧密结合了量子物理、表面化学和计算模拟(DFT计算)的最新成果,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认知框架。 2. 强调尺度效应的量化: 相比于一般性的综述,本书更侧重于如何通过数学模型和实验数据,量化地描述尺寸变化如何影响材料的本征性能,这是理解和设计新材料的关键。 3. 前沿表征技术的实战指南: 第四部分的内容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它不仅介绍了技术原理,还包含了大量针对特定材料体系(如二维材料、钙钛矿纳米晶)的优化实验参数和数据解析案例,对于一线科研人员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4. 关注“功能化”的细节: 书中对功能化过程中的惰性、稳定性与功能耦合效率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分析,避免了对单一技术成果的片面宣传,强调了从实验室走向应用所必须解决的科学难题。 5. 案例驱动的叙事结构: 每一章的理论讲解后,都附带有近期(2020年以来)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的代表性研究案例,帮助读者将抽象概念与实际研究成果联系起来。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以下群体: 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及相关工程领域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 作为课程教材或深入学习的参考资料。 从事纳米材料研发的科研人员与工程师: 特别是专注于新材料设计、表面改性和先进表征技术的从业者。 高校及国家级研究机构的教师和研究员: 用于了解和把握当前纳米材料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章节细目概览 第一部分:纳米科学的基础与尺度效应 1.1 晶体缺陷与表面能理论的修正 1.2 量子点与低维结构的光电特性 1.3 统计力学在纳米体系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精密合成与结构控制 2.1 基于气相输运的薄膜生长动力学 2.2 溶液法制备单分散纳米粒子的控制策略 2.3 模板辅助与自限制生长技术 第三部分:界面工程与功能耦合 3.1 表面官能团的化学选择性修饰 3.2 异质结构建与电荷转移机制 3.3 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扩散与稳定性分析 第四部分:先进结构表征方法 4.1 原子层电子显微镜(STEM)的定量成像 4.2 活体与原位(In-situ)表征技术在动态过程中的应用 4.3 中子散射和X射线吸收谱在局域结构解析中的优势 第五部分:功能性性能评估与建模 5.1 催化活性位点的原位监测 5.2 纳米结构对热导率的影响与预测模型 5.3 电化学储能器件中的界面阻抗谱分析 第六部分:未来展望与工程化挑战 6.1 智能与自修复纳米系统的设计 6.2 规模化、低成本合成的瓶颈分析 6.3 纳米材料的毒理学与环境影响评估 --- 总结: 《前沿材料科学:纳米结构与功能化表征》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汇编,更是一份指导未来科研方向的路线图。它要求读者以系统、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入理解纳米世界中“结构决定功能”的核心原理,为开发下一代高性能功能材料提供坚实的理论和技术支撑。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对传统材料科学研究范式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