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无故人》是陆俊文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初生于他敢想、敢写的年纪。与其他的青春成长小说不同,在他所构建的那个边境小城的世界里,成长中的少年们像是大人们沉沉羽翼下压制、挣扎的囚鸟,但当他们聚拢在一起的时候,总能看到高渺而令人憧憬的天空。
“南安”,这个地名读起来,遥远而悠长。这里的人,有的邪恶、暴戾而张狂,更多的却是隐忍、柔弱和善良。忍受那些不想忍受的,逃离那些无法逃离的,忘却那些应该忘却的,寻回那些终然寻回的。泥沼与渊薮在脚下纠缠不休,但逐渐成长起来的人总有突出重围的一天。
整篇小说既有悬疑的精巧设计,又保持着现实主义文风的肃静。舒张练达的文字功底,缜密细致的情节布控,深刻锋利的思想情怀,与年少心性的文学理想,这一切都在作者笔下激荡、回响。时间的重叠,现世与记忆的交替出现,南安的故事在边境的日日夜夜里轮回不息——呼唤的,是那些快要被世人遗忘的声音;迎回的,是那些走失的男孩和女孩无法磨灭的影迹。
中越边境的小城南安,多多、阿策是情同手足的朋友。那一年,多多在夜晚带回了流落街头的逃亡女孩美惠,三个年龄相仿的孩子一生的命运便交织纠缠在了一起。
多多的家中有着穷凶极恶的父亲,和从越南被贩卖来、备受凌辱的母亲;阿策家中有着暴戾冷漠的父亲,和从事地下肮脏买卖的母亲——三个孩子生活在暗无天日之中,美惠更是被迫卷入了“井下生意”的旋涡。美惠目睹了南安阴翳的巢穴,被囚禁的女人们拉帮结派,勾心斗角,像野兽一样互相撕咬。
逃跑失败,走投无路,三个青春期的孩子因为一桩拯救美惠的计划而两相决裂。
多多远走他乡,多年后被出走的美惠寻回。两个相依为命的玩伴,现今局促别扭的怨侣,终于回到了南安,彻底揭开了当年南安那些坚强的女人挣脱束缚的复仇真相……
陆俊文
青年作家,编剧。上海Zui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约作者,曾获第十三、十四、十五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第三届“THE NEXT·文学之新”新人选拔赛全国九强。20世纪90年代出生于广西南宁,壮族,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关注边缘弱势,勾画淋漓人生,以文字与影像编绘现世图景。其作品散文见于《文艺风赏》《萌芽》《Zui小说》等杂志,文章收录若干《90后文集》《新概念文集》,代表作《我在鹿港》《遗我双鲤鱼》等。
已出版作品:《我在,孟特芳丹酒吧》《咸咸海的味》
昨日是远方流动的河
热这种感觉比冷更五味杂陈,尤其在南方,它不是单一的触觉,它还包括湿漉漉、黏糊糊,包括皮肤的灼烧刺痛,和睁不开眼的明亮。我出生在中国西南,差一点,就是中越边境了,在地理上,用北回归线以南、亚热带、潮湿、喀斯特地貌、水气腾腾,这几个词去形容,大家会一目了然。我的故乡和我笔下的南安一样,它既迷人,又叫人憎恶。
我记得我十岁的时候,家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皮肤黝黑的女人,她是乘着大货船经北海泊岸再一路坐大巴颠簸来到我家的,她随身拖着几袋水产,夜晚就蹲在街边的路上贩卖,想要攒够回程的船票。她浑身腥臭,衣着简陋,一开始我并不知道她是谁,我看见她和母亲一见面就相拥而泣,哭成泪人儿,后来我才晓得,她是我母亲的亲妹妹,我的小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她被卖到了海南乡下,与其说是卖,不如说是拐骗。她嫁给了当地一个男人,也就是我后来的姨父,这个我至今没见过面的男人。她尝试过许多方法逃走,可全村的人都扮演着一场集体失言,将她关押,逼她行房,直到她抚养出一双儿女,等他们长到十岁,知道她想逃也舍不得逃了,才给她机会回一趟娘家。那真的是我第一次见她,也是第一次听说原来我还有这样一个小姨,而我母亲与她阔别十几年,一见面就哭得声音嘶哑。那个年代,我母亲身边的不少女人,运气都没多好,远嫁台湾的此生没了消息;去了香港的攒了半辈子钱仍旧居无定所;而我母亲最好的朋友,下海去了广东,三十几岁便得了肺痨离世。
十六岁时,我第一次去了中越边境,那时候的好奇心多过悲悯之情,走马观花看的是新奇,直到我一个被囚禁三年的姐姐逃出来,展示着身上的伤疤诉说往事,我才知道边境生活不是我眼中看到的那样,人人都能靠卖廉价卷烟和香水过活,喝着啤酒惬意度日。
二十岁,我在台湾读书,国际关系这门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一个纪录片叫《我们》,里面讲的是越南新娘和嫁到台湾的东南亚新住民生活,随后我在台中梧栖渔港的国小教书,跟踪采访其中几个混血孩子的生活。同年,我认识了一个朝鲜族的朋友,他在去韩国前,给我讲述了他在朝鲜的阿姨如何忍辱负重逃到吉林延边嫁给当地人,最后斩断一切离奇失踪,留在韩国的历程。
2013年冬天,我开始敲下《南安无故人》的第一行字,直到今天,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这期间,我换了三座城市、两台电脑,清空了手机里所有备份,脑子里起过无数次念想,不如就放弃这个小说吧,既难写,又不讨巧,有多少人会在意你要说的这些故事呢?然而就在这样漫长的自我撕扯和对抗中,我终于写下了结局,但我换来的并不是长舒一口气的安然,而是陷入巨大的沉默与焦虑之中。
十七岁的我,和小说里的多多一样,急切地想离开故乡。他跳上了一辆封闭而颠簸的卡车,而我爬进了一列拥挤而闷热的火车,开往远方——可什么是远方?陌生、新鲜、永无休止、动荡不安……我想用一切美好的词语去修饰它,哪怕远方和咫尺其实从来都一样,世界也从不分什么外面和里面。我告诉书中的人物,你要充满勇气,要决绝果敢,我让他们带着我的心愿,用一种粗暴而有效的方式逃离。
在写《南安无故人》之初,我住在一间青旅加盖的棚屋里,冬天,风把铁皮吹得四处晃动,我听见一墙之隔的那对情侣每天吵架做爱,吵架做爱,如此反复,构成了他们丰富却又单调的人生。我听整栋楼马桶冲水的声音,我听油锅沸腾电饭煲报时的声音,我听走廊前的人来人往,我听楼梯上的步履匆匆。
我写的小说并不比这样琐碎的生活要高级许多,小说里的主人公要对抗的是灾难,而我们要对抗的,则是平庸。从中文系毕业后,我离开了厦门,辗转江西、上海,离故乡越来越远,却让我觉得离自己越来越近。人总是在疏离和羁绊中成长,也因孤独和落魄清醒。如果说日复一日的生活将我包裹成一个厚厚的茧,那么写作一定是把尖刀,帮我刺破自己的保护层,把最柔软的部分袒露出来,让小说里的人物替我重获新生,也以此来观照自己的人生。
写下南安这个地名时,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安哲的电影《雾中风景》片尾那片浓雾——我看不清这座城市的轮廓、形状,它空空如也,死气沉沉。于我而言,它更像是中越边境上一个不那么起眼的地标,它太渺小了,以至于轻易就被人遗忘;它甚至从来不存在,可它又魂牵梦萦地在我意识深处出现,刺扎我、冲击我、召唤我。
直到多多、美惠和阿策出现,站在雾中和我遥遥相望,我仿佛看到他们在这座城市里挣扎、叹息,跌倒又爬起,我知道,再没有什么比写下来更直观的方式了,也再没有什么,比让别人读到这些故事更让我感到慰藉。
谢谢曾经二十岁青涩较真、莽撞拙劣的自己,也谢谢那个坦诚热烈、毫无保留的过去。
南安无故人,何处是他乡。
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关于“氛围”的营造。作者成功地构建了一个自洽且极具压迫感的微观世界,这个世界仿佛被一层无形的、令人窒息的迷雾所笼罩。这种氛围的塑造,得益于对感官细节的极致捕捉,比如光线的昏暗程度、空气中特有的霉味、远方传来的模糊声响,都经过精心编排,共同服务于主题的烘托。它不像那种大开大合的故事,而是靠着一点一滴的细节积累,缓慢地、不动声色地将读者拖入一个情绪的黑洞。阅读过程中,我的心跳似乎都跟着故事的节奏放慢了,生怕打破了那种微妙的平衡。这种慢节奏的渲染,让人物的心理活动被无限放大,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希望,都被放大镜般地审视。这种风格让人联想到某些经典的欧洲电影,它们不依赖快速剪辑来制造刺激,而是通过长镜头和极简的对白,让情感在寂静中发酵。最终,当所有的线索交汇,那个氛围所预示的最终结局,虽然可能并未有惊天动地的情节,但却因前期压抑的铺垫,显得无比的必然和无可挽回,令人唏嘘不已。
评分这本书的故事情节构建得极其精妙,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幽微之处有着深刻的洞察。我尤其欣赏它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环境的压抑感缓缓浸透;时而又如同疾风骤雨,在关键转折处猛烈冲击读者的心防。那些细腻的情感描写,不靠大张旗鼓的宣言,而是藏在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里,需要读者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捕捉到那份深意。整部作品就像一幅层次丰富的油画,初看或许只觉得色彩斑驳,深入其中才能发现每一笔触的用心良苦,光影的对比处理得极其到位,烘托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宿命感和历史的厚重感。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个故事,而是在参与一场漫长而深刻的自我对话,它迫使我审视那些平日里习惯性忽略的道德边界和情感禁区。叙事视角在不同人物间流畅切换,使得整个世界观立体丰满,没有绝对的英雄或恶人,每个人物都有其复杂、矛盾的内在驱动力,这份真实感,恰恰是许多浮躁的文学作品所缺失的。读完之后,那种久久不散的余味,像极了傍晚时分,站在空旷的海岸边,感受着潮水退去后留下的湿冷气息,带着一丝怅惘,却又蕴含着新生力量的勃勃生机。
评分读完这部作品,我内心被一种强烈的“真实感”所占据,这种真实并非指现实主义的照搬,而是指情感和伦理困境上的百分之百的还原。它毫不留情地撕开了社会表象下的虚伪与无奈,聚焦于那些生活在灰色地带的小人物。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在巨大的命运洪流面前,他们的挣扎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具有普遍意义。书中对“选择”的探讨极其深刻——在绝境之中,每一种选择都伴随着沉重的代价,没有完美的结局,只有“不得不”的妥协。作者似乎拒绝提供简单的答案或道德评判,而是将审判的权力交给了读者。这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张力,我时常停下来,扪心自问:如果是我处在那个境地,我会如何抉择?这种代入感是极其强大的,它要求读者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理解那些看似无法理解的动机。它揭示了制度的冰冷与人性的温暖(或冷漠)之间的永恒拉锯战,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关于生存与尊严的拷问。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简直是一场文字的盛宴,它的语言风格是如此独特而具有侵略性,直抵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作者对词汇的选择简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很多句子乍一看平实无奇,但组合在一起,却能爆发出惊人的艺术张力。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用一种近乎冷峻、甚至带着些许粗粝感的文字,去雕刻那些精致到令人心碎的瞬间。我尤其被其中对环境氛围的渲染所震撼,那种地域性的独特气息,透过文字扑面而来,仿佛能闻到泥土的气息、听到特定风声的呼啸。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感染力。而且,作者似乎很擅长运用象征和隐喻,书中反复出现的某些意象,绝非偶然,它们像一个个埋下的线索,引导着读者去探索更深层的哲学命题。阅读过程需要全神贯注,稍微走神,可能就会错过一个至关重要的暗示,这反而成了一种享受,因为它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主动的、充满探索欲的智力活动。总而言之,这不仅仅是讲故事,这简直是在进行一场对语言边界的拓宽和挑战,每一个标点符号似乎都经过了郑重的权衡。
评分从结构主义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而是巧妙地运用了碎片化叙事和多重时间线的交织。一开始,这些看似不连贯的片段会让人感到有些困惑,需要读者耐心地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但一旦‘全景图’浮现,那种豁然开朗的震撼感是无与伦比的。作者的叙事策略是高明的,它模仿了人类记忆的运作方式——记忆本身就是跳跃的、非线性的、充满情感偏见的。通过这种方式,作者成功地制造了一种悬疑感和不可预测性,让读者始终保持着对真相的渴望。更值得称道的是,即使结构如此复杂,文本的清晰度却丝毫不受影响,每一个章节的收尾都设计得极具钩子效应,让人无法自拔地想翻到下一页。特别是那些倒叙和插叙的运用,它们并非简单的背景补充,而是对当下情节的不断回响和强化,使得人物的行为逻辑建立在一个坚实、多维的心理基石之上。这部作品的结构本身,就是故事的一部分,它在无声地诉说着时间对一切事物的消磨与重塑。
评分一口气看完
评分活动期间买了20多本,最先读完了南安无故人,书中几个孩子在残酷和悲惨中的挣扎让人怜惜。装帧设计非常贴合书中灰暗的基调。
评分看完《南安无故人》,才知道能够彻彻底底改变、扭曲一个人的,必然是周遭的人性。故事里的孩子都令人痛惜,从他们的眼里看到的世界,大人们张牙舞爪的狰狞面貌让人恐惧。
评分小说里巧妙的悬疑风在后半段发挥得淋漓尽致,作者的铺设很完美,线索抽丝剥茧的过程十分惊艳。
评分物美价廉,很实惠,值得购买!
评分快递很快,书也很好
评分不错,很好!!!!
评分还没看,凑单买的
评分成长本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南安无故人》里的成长却是伴随着残酷和悲惨,但正是这些苦难才组成了这部作品的亮点,让人在看完书后久久深思,感悟成长和人生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