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自上古,下迄晚清,本书对历朝历代身处帝王之位者的身灭埋葬之处一一进行考证,检之历代古籍方志,探之海内东西南北,从黑白之间,黄土之中,挖找各帝陵王墓之所在、所藏、所存。成王败寇,有陵墓存留数千年而不湮者,亦有身死国灭,身首异处,尸骨抛于野外而瞬息无存者。在这本书里,读者可以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地下世界,也可以通过遗址、遗存穿梭千年,看到一个智愚、贤黠、俭奢、孝不肖并存的古代世界。
本书是对中国历代帝王所葬陵墓或衣冠冢的修筑、毁损、保存与重建状况的集大成梳理。本书通过梳理大量的史籍、地方志,并利用新的考古资料,对历代帝王陵墓的位置与状况进行详细的考辨,较前人研究更为完整地介绍、研究中国历代帝王的陵墓。本书涉及中国古代陵寝制度、文物考古与保存等命题。
孟斌,1991年就学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转入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习飞机驾驶。先后任职于中国东方航空公司、春秋航空公司,现担任春秋航空公司安监部总经理。兴趣广泛,尤其喜欢研读历史、考古类书籍,收藏有较丰富的方志类史料。
上古时期
盘古
三皇
上古帝王
五帝
夏(约前2070-约前1600)
商(约前1600-前1046)
周(前1046-前256)
西周(前1046前771)
东周(前770前256)
秦(前221-前206)
汉(前206-220)
西汉(前206-25)
东汉(25-220)
三国(220-280)
魏(220265)
蜀(221-263)
吴(222-280)
晋(265-420)
西晋(265-316)
东晋(317-420)
北方十六国(304-439)
前赵(304-329)
后赵(319351)
冉魏(350-352)
前燕(337-370)
西燕(384-394)
后燕(384-407)
北燕(407-436)
南燕(398-410)
前凉(317-376)
后凉(386-403)
北凉(397-439)
西凉(400-421)
南凉(397-414)
前秦(350-394)
西秦(385-431)
后秦(384-417)
夏(407-431)
成汉(304-347)
南北朝(420-589)
南朝(420-589)
宋(420479)
齐(479-502)
梁(502-557)
后梁(555-587)
陈(557-589)
北朝(386-581)
北魏(386-534)
东魏(534-550)
西魏(535-556)
北齐(550-577)
北周(557-581)
隋(581-618)
唐(618-907)
五代十国(907-960)
五代
后梁(907-923)
后唐(923-936)
后晋(936-946)
后汉(947-950)
后周(951-960)
十国
吴(902-937)
南唐(937-975)
吴越(907-978)
楚(927-951)
闽(909-945)
南汉(917-971)
前蜀(907-925)
后蜀(934-965)
荆南(南平)(924-963)
北汉(951-979)
宋(960-1279)
辽(907-1125)
金(1115-1234)
西夏(1038-1227)
元(1271-1368)
明(1368-1644)
清(1616-1911)
附录
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历代帝王陵墓
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参考资料
后记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穿越时空的指南!我一直对古代的建筑艺术和历史人物的幕后故事很感兴趣,这本书完美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它不仅仅罗列了一堆枯燥的年代和人名,而是生动地描绘了那些帝王们在位时的权谋斗争、他们的个人偏好如何影响了国家的走向,以及最终他们选择长眠之地的考量。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复杂性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朝代陵墓选址的地理风水学分析,那简直是一门大学问!读完后,我对“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某个朝代帝王对某地山川走势的执着,背后其实隐藏着对江山永固的深深期盼,这种从宏大叙事中抽丝剥茧出个体命运的写法,非常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然后合上书本,陷入对历史的无尽遐想之中。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学术性的考古报告集,所以一开始还有点抗拒。但没想到,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大部头”的沉闷感。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讲述者,带着你深入到那些尘封的地下宫殿中进行一次探秘之旅。书中对于陪葬品的描述,简直是艺术鉴赏的盛宴!那些玉器、青铜器乃至金银器皿的工艺细节,被描述得栩栩如生,让我仿佛能触摸到千年以前工匠们指尖的温度。更绝妙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实物层面,而是将这些物件与其主人的生平紧密联系起来,比如某件玉器上雕刻的纹样,如何映射了帝王晚年的心境变化。这种将历史、艺术和心理学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让整本书的维度一下子被拓宽了,绝对是那种值得反复品读的珍藏本。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沉浸式”,仿佛作者就是一位能够穿梭时空的导游。他不会高高在上地评判古人,而是用一种近乎平视的、充满理解的口吻来叙述。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比如某位皇帝在修建陵墓过程中发生的有趣插曲,或是某个工匠团队为了解决技术难题所付出的努力。这些“人情味”的故事,极大地软化了厚重的历史题材,让那些遥远的帝王形象变得立体可感,不再是教科书上刻板的符号。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历史人物的情感变化产生了共鸣,不再只是将他们视为权力机器的一部分,而是看到了他们的恐惧、荣耀与最终的归宿。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石块和泥土,转化成了充满生命力的历史叙事,读起来非常过瘾,让人意犹未尽。
评分这书的格局非常大气,它跳出了单一王朝的叙事框架,而是将历代帝王陵墓放置在一个更宏大的文化变迁的背景下去审视。它探讨了“不朽”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如何演变的,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统治者对自身身后名和社会影响力的不同追求。从早期的朴素的地下宫殿,到后世追求的“事死如事生”的奢华配置,这一路走来,不仅仅是财富的积累,更是意识形态的迭代。书里对不同时期“丧葬礼制”的对比分析尤其精彩,展现了礼乐制度对国家治理的深远影响。读起来,你会感觉到自己不仅仅是在看历史,更是在观察中华文明数千年间精神内核的细微漂移,视角独特,发人深省,完全不是那种只关注“盗墓”噱头的肤浅读物。
评分我是一个对细节控到近乎偏执的读者,而这本书对细节的关注程度,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没有回避那些历史记载中模棱两可的部分,反而勇敢地提出了基于现有考古发现的合理推测,并且清晰地列出了支持这些推测的证据链条。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福尔摩斯探案”般的乐趣。比如,针对某个早期帝王陵寝的结构争议,作者对比了不同时期的建筑图谱和文献记载,最终给出了一个逻辑严密、令人信服的解释。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对书中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信任感。它不是简单的故事复述,而是一场严肃的、基于实证的历史重构,让冰冷的历史碎片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古代工程技术和权力更迭背后的复杂运作机制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