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陵墓

历代帝王陵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斌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帝王
  • 陵墓
  • 考古
  • 文化
  • 中国历史
  • 建筑
  • 古迹
  • 王朝
  • 探秘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1355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754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9
字数:5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

溯自上古,下迄晚清,本书对历朝历代身处帝王之位者的身灭埋葬之处一一进行考证,检之历代古籍方志,探之海内东西南北,从黑白之间,黄土之中,挖找各帝陵王墓之所在、所藏、所存。成王败寇,有陵墓存留数千年而不湮者,亦有身死国灭,身首异处,尸骨抛于野外而瞬息无存者。在这本书里,读者可以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地下世界,也可以通过遗址、遗存穿梭千年,看到一个智愚、贤黠、俭奢、孝不肖并存的古代世界。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中国历代帝王所葬陵墓或衣冠冢的修筑、毁损、保存与重建状况的集大成梳理。本书通过梳理大量的史籍、地方志,并利用新的考古资料,对历代帝王陵墓的位置与状况进行详细的考辨,较前人研究更为完整地介绍、研究中国历代帝王的陵墓。本书涉及中国古代陵寝制度、文物考古与保存等命题。

作者简介

孟斌,1991年就学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转入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习飞机驾驶。先后任职于中国东方航空公司、春秋航空公司,现担任春秋航空公司安监部总经理。兴趣广泛,尤其喜欢研读历史、考古类书籍,收藏有较丰富的方志类史料。

目录

上古时期
盘古
三皇
上古帝王
五帝
夏(约前2070-约前1600)
商(约前1600-前1046)
周(前1046-前256)
西周(前1046前771)
东周(前770前256)
秦(前221-前206)
汉(前206-220)
西汉(前206-25)
东汉(25-220)
三国(220-280)
魏(220265)
蜀(221-263)
吴(222-280)
晋(265-420)
西晋(265-316)
东晋(317-420)
北方十六国(304-439)
前赵(304-329)
后赵(319351)
冉魏(350-352)
前燕(337-370)
西燕(384-394)
后燕(384-407)
北燕(407-436)
南燕(398-410)
前凉(317-376)
后凉(386-403)
北凉(397-439)
西凉(400-421)
南凉(397-414)
前秦(350-394)
西秦(385-431)
后秦(384-417)
夏(407-431)
成汉(304-347)
南北朝(420-589)
南朝(420-589)
宋(420479)
齐(479-502)
梁(502-557)
后梁(555-587)
陈(557-589)
北朝(386-581)
北魏(386-534)
东魏(534-550)
西魏(535-556)
北齐(550-577)
北周(557-581)
隋(581-618)
唐(618-907)
五代十国(907-960)
五代
后梁(907-923)
后唐(923-936)
后晋(936-946)
后汉(947-950)
后周(951-960)
十国
吴(902-937)
南唐(937-975)
吴越(907-978)
楚(927-951)
闽(909-945)
南汉(917-971)
前蜀(907-925)
后蜀(934-965)
荆南(南平)(924-963)
北汉(951-979)
宋(960-1279)
辽(907-1125)
金(1115-1234)
西夏(1038-1227)
元(1271-1368)
明(1368-1644)
清(1616-1911)
附录
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历代帝王陵墓
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参考资料
后记


《盛世华章:中国古代宫廷生活与制度探微》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古代宫廷的日常运作、复杂的礼仪制度、精妙的艺术品味以及影响深远的政治生态。我们不再聚焦于帝王的个人功过或身后事,而是将目光投向那高墙之内,权力中枢如何运转的真实图景。全书分为五大部分,通过详实的史料考证和生动的细节描摹,力求还原一个立体、鲜活的古代宫廷世界。 第一部分:宫廷的构建与日常——制度的基石 本部分着重探讨宫殿建筑群的规划哲学与其实际功能。我们细致分析了从隋唐到明清,都城中“前朝后寝”的格局演变,以及紫禁城等核心宫殿的设计理念,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 尺度与秩序: 宫殿的物理尺度如何被用来制造心理威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递进空间如何服务于国家大典的礼仪流程? 内廷的微观世界: 相比于外朝的宏大叙事,内廷如乾清宫、坤宁宫、东西六宫的日常起居、人员配置和功能分区是如何运作的?详细介绍皇后、妃嫔、皇子皇女的居所管理制度。 仪制与规范: 宫廷礼仪不仅是繁文缛节,更是政治权力的外化。本书梳理了皇帝的晨昏定省、接见朝臣、祭祀天地、婚丧嫁娶等关键仪式的流程细节,以及严格的宫廷用语和服饰规范,揭示这些规范如何维持森严的等级秩序。 第二部分:宫廷的权力结构与行政脉络 宫廷并非仅仅是居住地,更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的心脏。本部分侧重于分析权力如何在皇帝与核心幕僚之间分配和制衡。 中枢决策系统: 重点分析明代的内阁制度和清代的军机处制度的形成与运作。阐述了票拟、批红等工作流程中,皇帝、大学士/军机大臣之间的互动模式与权力博弈。 后廷干政的艺术: 探讨后宫女性(如太后、皇后、皇贵妃)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通过“垂帘听政”、“临朝训政”或非正式渠道施加政治影响。分析慈禧太后、武则天等历史人物的政治手腕,并非停留在个人评价,而是聚焦于她们如何利用现存的制度框架或开创新的权力路径。 内廷管理机构: 详述光禄寺、内务府、翰林院等机构在宫廷生活供给、文化传承和档案管理中的具体职责,展示宫廷庞大运转背后的组织效率。 第三部分:宫廷生活的美学与物质文化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宫廷生活的物质层面,探讨其如何成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集大成者。 服饰与等级: 详细解读龙袍、朝服、吉服、常服的形制差异,纹饰(如十二章纹)的象征意义,以及不同品级官员在朝会中服饰的严格区分,这是一种无声的政治宣言。 饮食的极致奢华与约束: 剖析御膳房的运作,从食材采购、烹饪技法到餐桌礼仪。介绍皇帝的“一餐之制”,以及妃嫔根据位份享有的不同规格膳食,揭示饮食背后隐藏的等级制度和健康考量。 园林与艺术品味: 以皇家园林(如颐和园、避暑山庄)的营建和收藏为载体,分析历代帝王的审美取向。探讨官窑瓷器、宫廷书画、珐琅工艺等艺术品在宫廷中的收藏、使用和流传历史。 第四部分:宫廷的人事与情感世界 在冰冷的制度外衣下,宫廷中也充满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深刻的情感纠葛。 选秀与生育制度: 探讨清代八旗选秀的流程,以及妃嫔“位份”的晋升机制。分析皇嗣繁衍对于政权稳定的重要性,以及围绕皇子教育、封王、立储所展开的激烈竞争。 宦官群体的角色定位: 宦官是连接内廷与外朝的关键桥梁。本书研究了不同朝代对宦官的权力限制与放任,以及他们如何凭借职权在行政、情报传递和私人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宫廷教育与文化熏陶: 介绍皇子皇孙的教育体系(如阿哥所),以及对后宫女性的文化素养要求。探讨宫廷内部的诗社、戏班等文化活动如何服务于统治阶层的精神生活。 第五部分:宫廷的衰落与历史的回响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清末,分析在内忧外患之下,传统宫廷制度如何逐渐瓦解,以及这种瓦解对现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深远影响。 制度的僵化与危机: 分析晚清时期,军机处、内务府等机构在面对工业化和世界格局变化时的反应迟缓,制度的僵化如何阻碍了改革的推行。 从皇权到共和的过渡: 探讨末代帝制结束前后,宫廷内部人员(包括末代皇帝、太妃、遗老遗少)的生活状态和心态变化,以及他们对新时代的适应或抵触。 历史遗产的保护与再解读: 总结历代宫廷建筑、文物和礼仪制度留给后世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及其在当代文化研究中的价值。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景式的、制度化的、去神秘化的宫廷解读,展示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精妙与复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穿越时空的指南!我一直对古代的建筑艺术和历史人物的幕后故事很感兴趣,这本书完美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它不仅仅罗列了一堆枯燥的年代和人名,而是生动地描绘了那些帝王们在位时的权谋斗争、他们的个人偏好如何影响了国家的走向,以及最终他们选择长眠之地的考量。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复杂性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朝代陵墓选址的地理风水学分析,那简直是一门大学问!读完后,我对“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某个朝代帝王对某地山川走势的执着,背后其实隐藏着对江山永固的深深期盼,这种从宏大叙事中抽丝剥茧出个体命运的写法,非常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然后合上书本,陷入对历史的无尽遐想之中。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学术性的考古报告集,所以一开始还有点抗拒。但没想到,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大部头”的沉闷感。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讲述者,带着你深入到那些尘封的地下宫殿中进行一次探秘之旅。书中对于陪葬品的描述,简直是艺术鉴赏的盛宴!那些玉器、青铜器乃至金银器皿的工艺细节,被描述得栩栩如生,让我仿佛能触摸到千年以前工匠们指尖的温度。更绝妙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实物层面,而是将这些物件与其主人的生平紧密联系起来,比如某件玉器上雕刻的纹样,如何映射了帝王晚年的心境变化。这种将历史、艺术和心理学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让整本书的维度一下子被拓宽了,绝对是那种值得反复品读的珍藏本。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沉浸式”,仿佛作者就是一位能够穿梭时空的导游。他不会高高在上地评判古人,而是用一种近乎平视的、充满理解的口吻来叙述。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比如某位皇帝在修建陵墓过程中发生的有趣插曲,或是某个工匠团队为了解决技术难题所付出的努力。这些“人情味”的故事,极大地软化了厚重的历史题材,让那些遥远的帝王形象变得立体可感,不再是教科书上刻板的符号。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历史人物的情感变化产生了共鸣,不再只是将他们视为权力机器的一部分,而是看到了他们的恐惧、荣耀与最终的归宿。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石块和泥土,转化成了充满生命力的历史叙事,读起来非常过瘾,让人意犹未尽。

评分

这书的格局非常大气,它跳出了单一王朝的叙事框架,而是将历代帝王陵墓放置在一个更宏大的文化变迁的背景下去审视。它探讨了“不朽”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如何演变的,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统治者对自身身后名和社会影响力的不同追求。从早期的朴素的地下宫殿,到后世追求的“事死如事生”的奢华配置,这一路走来,不仅仅是财富的积累,更是意识形态的迭代。书里对不同时期“丧葬礼制”的对比分析尤其精彩,展现了礼乐制度对国家治理的深远影响。读起来,你会感觉到自己不仅仅是在看历史,更是在观察中华文明数千年间精神内核的细微漂移,视角独特,发人深省,完全不是那种只关注“盗墓”噱头的肤浅读物。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控到近乎偏执的读者,而这本书对细节的关注程度,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没有回避那些历史记载中模棱两可的部分,反而勇敢地提出了基于现有考古发现的合理推测,并且清晰地列出了支持这些推测的证据链条。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福尔摩斯探案”般的乐趣。比如,针对某个早期帝王陵寝的结构争议,作者对比了不同时期的建筑图谱和文献记载,最终给出了一个逻辑严密、令人信服的解释。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对书中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信任感。它不是简单的故事复述,而是一场严肃的、基于实证的历史重构,让冰冷的历史碎片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古代工程技术和权力更迭背后的复杂运作机制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