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产品主管 产品工程师 .作者为工业产品创新领域的知名专家,在业内有较高的知名度。
.全书通过案例来讲解理论,脱开了枯燥的理论描写,极大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工业产品创新》首先论述了当前一系列世界变革与背景趋势,提出了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科学发展路径;引入创新的内涵、常用的创新方法以及流程化创新方法;详细讲述了如何从技术拉动、需求发现及两者的融合,进行创新机会的识别;构建了规范化、模块化、协同化、精益化的产品创新体系架构;探讨了支撑产品创新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追求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服务创新体系,为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提供了借鉴。《工业产品创新》将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与DFSS(六西格玛设计)作为产品创新的关键技术方法进行了重点阐述。创新文化与产业链的设计是中国工业企业产品创新体系的薄弱环节,《工业产品创新》也对此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同时还分析了若干国内外典型创新案例,为中国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积极的借鉴与参考。
作者简介
明新国,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与信息工程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生产性服务业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标准化协会理事,国际项目管理协会(PMI)中国区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嘉兴平湖市企业转型升级研究院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制造系统(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4.0、产业互联网、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工业物联网);产品创新工程(创意、创新、创业、众创空间、创新链);生产性服务(服务型制造、产品服务系统);互联网+工业(思维、模式、技术);精益企业与管理;物流与供应链(价值链)管理等。撰写和发表论文100多篇,被国外SCI/EI检索50多篇。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工业研讨会发表主题演讲、出任专题分会主席及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曾经担任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会委员。
目录
前言
1 变革与启示
1.1 世界变革发展趋势
1.1.1 工业4.0
1.1.2 相关要素的变迁
1.1.3 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1.1.4 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
1.2 中国工业企业创新现状
1.2.1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1.2.2 中国工业企业创新模式现状
1.3 中国工业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迫切需求
1.3.1 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3.2 先进的核心技术不可能引进
1.4 中国工业企业创新的中国梦
1.4.1 工业企业价值链产业转型方向
1.4.2 创新需要方法论体系
1.4.3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工业企业创新的重要支撑手段
参考文献
2 创新内涵
2.1 创新的定义与内涵
2.2 创新模式
2.2.1 封闭式创新
2.2.2 开放式创新
2.3 创新的层次
2.3.1 渐进式创新
2.3.2 本质性创新
2.3.3 破坏性创新
2.4 创新的类型
2.4.1 商业模式创新
2.4.2 业务流程创新
2.4.3 技术创新
2.4.4 产品创新
2.4.5 服务创新
2.4.6 品牌创新
2.5 创新分类的价值
参考文献
3 常用创新方法
3.1 常用创新方法概述
3.2 逻辑推理型技法
3.2.1 移植法
3.2.2 类比法
3.2.3 KJ法
3.2.4 自然现象和科学效应探索法
3.3 联想型创新技法
3.3.1 智力激励法
3.3.2 联想法
3.3.3 逆向构思法
3.4 列举型创新技法
3.4.1 缺点列举法
3.4.2 希望点列举法
3.4.3 特征点列举法
3.5 形象思维型技法
3.5.1 形象思维法
3.5.2 灵感启示法
3.5.3 大胆设想法
3.6 组合型技法
3.6.1 组合法
3.6.2 分解法
3.6.3 形态分析法
3.6.4 横向思考法
3.7 有序思维型创造技法
3.7.1 奥斯本检核表法
3.7.2 5W1H法
3.7.3 和田十二法
参考文献
4 流程化创新方法
4.1 流程化创新过程
4.2 创新战略
4.2.1 战略三要素
4.2.2 创新战略分析方法
4.3 市场细分
4.3.1 市场细分的意义
4.3.2 市场细分的步骤
4.4 了解客户
4.4.1 客户需求调研流程
4.4.2 关键的客户调研工具(方法)
4.5 确定机会
4.5.1 联合分析法
4.5.2 优选法
4.6 生成创意
4.6.1 创意生成方法
4.6.2 创意的管理
4.7 评估创意
4.7.1 机会计分卡与组合评估
4.7.2 优先化创新组合
4.8 实施创新
4.9 杠杆作用——建设创新文化
参考文献
5 产品创新机会
5.1 驱动创新机会的模式
5.1.1 技术驱动创新
5.1.2 需求引导创新
5.1.3 组合驱动创新
5.1.4 引领性创新
5.2 技术驱动识别产品创新机会
5.2.1 技术驱动产品创新的内涵及特点
5.2.2 技术趋势机会识别方法
5.3 需求识别产品创新机会
5.3.1 需求引导产品创新的内涵及意义
5.3.2 用户需求的分类及界定
5.3.3 隐性需求的识别及挖掘
5.3.4 隐性需求挖掘案例
5.4 技术与需求组合识别创新机会
5.4.1 进行前卫用户研究
5.4.2 实施产品概念测试
5.4.3 采用产品联合分析
5.4.4 利用质量功能展开图
5.4.5 三星公司的技术与需求组合创新
5.5 引领性创新识别创新机会
5.5.1 引领性创新的内涵及特点
5.5.2 苹果公司的引领性创新
参考文献
6 产品研发设计创新技术体系
6.1 产品创新总体架构
6.2 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创新流程
6.3 产品研发设计理论
6.3.1 产品研发设计的公理化理论
6.3.2 全球化产品开发理论
6.3.3 产品服务设计理论
6.4 产品研发设计的管理
6.4.1 产品创新管理
6.4.2 产品型谱管理
6.4.3 产品研发设计项目管理
6.4.4 产品生命周期知识管理
6.5 集成产品开发团队
6.6 产品开发层次结构
6.6.1 规范化
6.6.2 模块化
6.6.3 协同化
6.6.4 精益化
6.6.5 最优化
参考文献
7 产品创新及其信息化融合
7.1 产品研发信息化的业务需求
7.2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统——支持创新的系统平台
7.2.1 PLM发展概述
7.2.2 PLM的功能模块
7.2.3 PLM的逻辑层次
7.2.4 PLM的实施路径
7.3 PLM助力产品创新
7.4 PLM的发展趋势
7.4.1 社区化的PLM平台
7.4.2 由以面向文档为中心转移到以模型为中心
参考文献
8 服务创新体系
8.1 服务型制造兴起
8.2 服务创新的意义
8.2.1 服务创新延伸产品生命周期
8.2.2 服务创新提升客户价值
8.2.3 服务创新促进节能减排
8.3 服务创新的类型
8.3.1 技术的推广
8.3.2 服务导向方法
8.3.3 产品与服务的整合
8.4 服务创新的过程
8.4.1 功能服务到价值链服务
8.4.2 基本服务到个性化服务
8.5 从创新的视角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8.5.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集成创新
8.5.2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企业创新
8.6 服务创新与产品创新的联系
8.6.1 服务创新与产品创新的不同点
8.6.2 服务创新与产品创新的统一性
参考文献
9 TRIZ创新方法
9.1 TRIZ的基本内容
9.1.1 TRIZ的起源
9.1.2 TRIZ的基本观点
9.1.3 TRIZ的解决问题流程
9.2 TRIZ的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9.2.1 TRIZ的发展历史
9.2.2 TRIZ的发展趋势
9.2.3 TRIZ在中国的发展
9.3 经典TRIZ的工具
9.3.1 经典TRIZ的工具体系
9.3.2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9.3.3 技术矛盾和40个创新原理
9.3.4 物理矛盾
9.3.5 物场分析和76个标准解
9.4 现代TRIZ创新路线图
9.4.1 TRIZ创新路线图
9.4.2 系统分析和问题描述
9.4.3 问题求解与概念开发
9.4.4 建立概念情境
参考文献
10 六西格玛设计
10.1 六西格玛设计的背景
10.1.1 六西格玛设计的起源
10.1.2 DFSS的目标
10.2 六西格玛设计的内涵
10.2.1 六西格玛设计的概念
10.2.2 六西格玛设计与六西格玛的区别
10.3 DFSS的模式
10.4 DFSS的阶段
10.4.1 DMADV路线图
10.4.2 定义阶段
10.4.3 测量阶段
10.4.4 分析阶段
10.4.5 设计阶段
10.4.6 验证阶段
10.5 三星DFSS案例
10.5.1 三星推广应用六西格玛和TRIZ创新方法的主要历程
10.5.2 三星推广应用创新方法的主要经验
参考文献
11 产业链创新设计
11.1 产业链的典型结构和分类
11.2 产业链演化的原因与过程
11.2.1 产业链演化的影响因素
11.2.2 产业的进入和退出
11.2.3 产业链的演化过程
11.3 产业链的整合方式
11.3.1 产业链的水平整合
11.3.2 产业链的纵向整合
11.3.3 产业链的跨界混合整合
参考文献
12 企业创新案例分析
12.1 苹果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12.1.1 苹果公司的发展历程
12.1.2 苹果公司的创新分析
12.2 IBM的创新转型
12.2.1 IBM的转型历程
12.2.2 IBM转型分析
12.3 海尔的创新
12.4 英格索兰创新案例——创新引领科技,远见开启未来
12.4.1 英格索兰的创新史
12.4.2 创意生成方法的演进
12.4.3 成果导向型创新方法
12.4.4 英格索兰在创意生成领域的实践
12.4.5 创新助力英格索兰创造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工业企业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管理模式实际上是企业在既定的产品创新过程中,在创新目标的指导下所采取的一种过程管理方法。企业产品创新状况由内部创新能力、外部环境、创新决策等因素决定。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通过单一的管理模式来满足多种创新状况的需求。因此企业必须选择与产品创新过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才能取得创新的成功。常见的产品创新管理模式有以下几种:
(1)功能顺序管理模式。功能顺序管理模式建立在明确的职责分工基础之上,在产品创新时制订严密细致的计划,把整体创新任务划分成多个明确具体的子任务,对应到不同的职能部门和开发者,各个职能部门保持相对独立,当一个职能部门完成创新阶段的子任务后,下一个子任务的职能部门才开始工作,不同的职能部门只在创新各个阶段开始和结束时有接触,整体的过程是顺序串行展开的。
(2)集中管理模式。集中管理模式是将企业产品创新的任务集中到企业另行设立的相对独立、完整的产品开发中心,它有自己的领导并对产品创新项目享有直接、充分的指挥权,成员来自于企业的包括设计、工程、生产、市场营销等部门在内的不同职能部门,但这些创新人员及研究中心的工作不再受各部门经理的直接影响。
(3)集成管理模式。集成管理模式实质上是将集成思想与企业产品创新管理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行为上以集成机制为核心,方式上以集成手段为基础。通过科学而巧妙的创造性思维,从新的角度和层面来对待各种创新要素,提高各项创新要素的交融度,促进各项要素之间功能和优势的互补、匹配,使创新整体产生1+1>2的效果,从而使企业的产品创新获得成功。
……
前言/序言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下行压力较大,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而依靠要素成本优势驱动、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对于我国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从工业大国走向工业强国具有重大意义。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是支撑一个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战略性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创新,运用新技术,发展新产业,培育新业态,在市场中不能仅靠价格竞争,更要靠质量取胜,增加效益。
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政府将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社会力量为主,构建市场化的众创空间,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和用户体验为出发点,促进创新创意与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本有效对接。以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为主线,有效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模式,培育创新文化,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转型升级的路径、创新的策略、创新流程中涉及的工具与方法等是工业企业产品创新中涉及的关键问题。本书第1章从变革与启示入手,通过背景分析,寻找制造企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通过价值变迁分析,探讨传统制造企业的转型路径及转型需求。
第2章探讨创新的定义与内涵,创新的模式、层次与类型,指导工业企业从战略层次驱动创新转型升级;第3章讲解常用创新方法;第4、5章分别探讨流程化创新方法与产品创新机会,从工具方法层指导企业实施创新;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创新研发体系架构,包括第6章产品研发设计创新技术体系、第7章产品创新及其信息化融合和第8章服务创新体系;第9章TRIZ创新方法和第10章六西格玛设计着重解决当前中国企业产品创新的创新创意生成的薄弱环节;第11章讲述产业链创新设计,从产业链的时间的角度,研究与分析产业链上的众多企业如何协同创新;第12章主要介绍一些国内外成功实施创新的制造企业,分析其成功经验,供读者参考。
《工业产品创新》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既可以作为企业和政府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大学管理学科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企业产品创新相关工作人员的参考用书。
《工业产品创新》由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明新国教授、安朗杰公司(www.allegion.com)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亚太区总裁余锋先生和李淼博士合作编著,是传统制造企业向“智造企业”转变中生产实践的结晶,也是当前国际前沿理论研究的总结。感谢何丽娜、郑茂宽、朱永坤、邱坤华、朱保廷、吴腾云、夏若冰、梁秋龙、石义园、张湘毅,他们参与了本书的整理与修订工作,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使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
历史深处的低语:一部关于古代文明兴衰与思想演变的长篇叙事 导言:文明的潮汐与永恒的回响 本书并非对任何特定工业领域或现代产品创新理论的探讨,而是将读者的目光引向数千年前人类文明的摇篮地带,深入挖掘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思维与社会结构的古老智慧。我们试图穿越时空迷雾,重构那些已经消逝的辉煌与沉寂,理解古人如何在自然环境中确立秩序,如何构建他们对宇宙、生命和道德的理解。这是一部关于人类早期知识体系、社会结构以及权力运作的史诗般描绘,其核心在于探究文明形态的诞生、繁荣与最终的瓦解,而非任何关于当代技术迭代或管理哲学的论述。 第一部分:大河的馈赠与最初的定居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重点分析了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流域以及印度河流域这三大文明发源地的地理环境对早期社会形态的决定性影响。我们详尽考察了灌溉农业技术如何在这些地区成为社会组织的基础,以及这种基础如何催生了最早的阶级分化与剩余产品的积累。 具体而言,我们将深入探讨苏美尔城邦的政治结构,分析神庙经济体系的运作模式。此处的叙述将完全避开现代经济学或企业管理学的视角,而是着重于泥板文献中记载的土地分配、税收制度(以实物为主)以及早期法律条文(如乌尔纳姆法典的片段解读)所揭示的社会契约雏形。例如,我们对“恩西”和“卢伽勒”职能的考察,旨在理解早期宗教权力与世俗管理权力是如何相互渗透和制衡的,而不是分析任何现代企业领导者的角色设定。 尼罗河谷的叙事则侧重于“马阿特”(Ma'at)这一核心概念。我们不会讨论任何流程优化,而是致力于阐释这种宇宙秩序概念如何渗透到法老权力的合法性、历法制定乃至建筑工程的组织方式中。书中细致描绘了金字塔建造背后的劳动力组织——这是一种基于宗教义务和国家意志的动员体系,而非基于效率和成本核算的现代项目管理模型。 第二部分:文字的诞生与知识的固化 知识的传播与存储是文明演进的关键。本篇将聚焦于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系统的发展及其在早期官僚体系中的应用。我们不会探讨信息系统的构建或数据分析,而是探讨文字本身作为一种权力工具的社会功能。 在巴比伦部分,我们将详细剖析《汉谟拉比法典》的文本结构和司法实践。这不仅仅是一套法律汇编,更是国家意识形态的物化体现。我们分析了不同阶层在法律面前所受到的差异化对待,并将其置于当时社会等级体系的框架内进行审视。书中对占卜术、星象记录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早期知识分子(祭司和抄写员)如何垄断了对“未来”的解释权,从而巩固了其社会地位。 在爱琴文明(如米诺斯和迈锡尼)的语境下,我们将分析线性文字A和线性文字B的未解之谜及其已解密部分的局限性。重点将放在克里特岛宫殿的仓储记录上——这些记录反映的是对橄榄油、葡萄酒和羊毛等自然产物的精准清点,而非现代供应链中的库存优化。我们考察的是王权下对自然资源的直接控制模式。 第三部分:轴心时代的思想地震:超越实用性的追问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轴心时代”(Axial Age)——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探讨的是人类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向。这部分内容完全侧重于哲学、宗教和伦理学的萌芽,与任何现代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市场竞争策略都毫无关联。 我们会详细对比古希腊(雅典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思想源头,重点在其对“理念”的探讨而非城邦治理的实践)、古印度的吠陀思辨和后来的奥义书思想,以及中国的诸子百家。 对于中国部分,我们将专注于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初探。孔子的“仁”与“礼”被置于周代宗法制度崩塌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探讨其作为一种社会修复方案的理论基础。老子的“道法自然”则被解读为对过度人工化社会秩序的反思,强调对事物内在规律的体悟,而非任何形式的工程设计原则。我们不会提及任何管理原则,而是关注这些思想对个体存在意义和宇宙观的影响。 第四部分:帝国的扩张与知识的融合 最终,我们将目光投向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和随后希腊化世界的形成,以及罗马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这部分的核心是考察跨文化交流对知识体系的冲击与重塑。 我们深入分析了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书性质,它汇集了埃及、波斯和希腊的知识遗产,其意义在于保护和汇集,而非商业化应用。书中对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讨论,集中于其公理化演绎方法的思想史意义,而非其作为一种教学工具的效率。 罗马的部分,我们将考察罗马法系在整合不同地域法律习俗方面的成就,但这将被视为一种政治整合工具,而非现代合同法或商法的先驱。我们关注的是公民权(Civitas)的演变及其对帝国维系的作用。对罗马道路和输水渠的描述,重点在于其作为国家权力(Imperium)和军事调动能力的体现,而非其工程技术本身。 结语:文明遗迹中的启示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广阔的历史图景,审视古代社会如何在资源限制下,通过宗教信仰、哲学思辨和初级组织形式来应对生存挑战。它是一份对人类早期精神追求和结构性困境的深刻反思,其价值在于理解“我们如何成为我们自己”,而非任何关于“如何做得更好”的实用指南。所呈现的一切,都沉淀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是关于人类心智和群体命运的永恒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