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华语世界著名作家短篇小说丛书
世界短篇小说大会组委会推荐
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获奖作家短篇小说精选
“华语短经典”精选了当代国内一线作家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包括王安忆、苏童、毕飞宇、张抗抗、迟子建、刘庆邦、方方、张炜、李洱、赵玫、徐坤、孙甘露、路内等作家,每人一册。
首期推出八册:
云淡风轻——方方短篇小说选
巫和某某先生——赵玫短篇小说选
早安,北京——徐坤短篇小说选
水鬼——苏童短篇小说选
虚拟——毕飞宇短篇小说选
平安夜——李洱短篇小说选
信使之函——孙甘露短篇小说选
在屋顶上牧云——路内短篇小说选
内容简介
路内,2007年以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而受到关注,被认为是当代文坛出现的非常让人惊艳的小说家,被评论家称之为中国70一代zui好的小说家之一。其文字幽默畅快,而又伤感缠绵,常常让人“微笑着读他的文字,却忍不住悲伤”。著有“追随三部曲”,《花街往事》《慈悲》等。曾获首届《人民文学》新人长篇奖,《GQ》中文版年度作家、华语文学传媒奖年度小说家。本书收录了路内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8篇。
作者简介
路内,1973年生,现居上海。著有“追随三部曲”,《花街往事》《慈悲》等。曾获首届《人民文学》新人长篇奖,《GQ》中文版年度作家、华语文学传媒奖年度小说家。
目录
在屋顶上牧云
女神陷阱
不一定
阿弟,你慢慢跑
四十乌鸦鏖战记
刀臀
花街往事·胖姑结婚
花街往事·疯人之家
精彩书摘
“站在屋顶上,天气好的日子里,云是一片一片的,像蓝天上的羊群。我就变成了一个牧云的人。”
一
十年前,李茉沫离开了我,十年后她又回来了,但这中间相隔的时间,以及在这时间中发生的事,我已经记不太清了。她走的时候还是个小姑娘,回来时嘴角已经有了细细的皱纹,穿得也比以前称头,过去的恶习都改好了,开了一辆宝马。我问她现在有多少钱,她说,多得足以把十年的时间抵消掉。
我患有失忆症,很多事情都想不起来了,包括她是怎么离开我的。在没头没脑地做爱长达一周之后(住在宾馆里,吃了很多乱七八糟的菜,间或去看夜场电影,做了个体检),她忽然说要带我去一个地方,她以前去过,那里有助于我恢复记忆。我问她是哪里,她说 :“象山的中国美院,那儿有一个现代建筑群—是建筑群哦。”我从来没去过那里,她说 :“到那儿你就知道了。”
在去象山的路上,李茉沫给我讲了一个男孩的故事。男孩从外省来参加美院的考试,可是他跑错了地方,明明是杭州象山中国美院校区,他去了宁波的象山。宁波的象山镇是著名的海鲜镇,盛产东海里出产的各类鱼虾和软体动物,男孩是从外省坐车来的,他走下长途汽车的一瞬间闻到了令人作呕的腥味,令他误以为这座小镇被此气味笼罩其中,事实上只是他不巧站在了一个海鲜馆的泔水桶边上而已。内陆地区的人对这气味 很不适应。他四下里张望,没看到传说中的现代建筑群,倒是一排排的饭馆,砌了一半的民宅,丑得让人心寒。 这显然是一个错误的城镇,男孩蹲在路边大声地呕吐起来。
李茉沫说 :“马可·波罗也有过类似的遭遇,在卡尔维诺所写的《没有名字的城市》里谈到过。至于同一地名产生的谬误,可以参看村上春树的《寻羊冒险记》,牵涉到文本和现实的不兼容性。”
“吃海鲜的人会跑错路去美院吗?”
“这不会吧?”
“所以是一种单向的谬误吧?”
李茉沫开车,我坐在她身边,到杭州时已经是下午。她有点迷路,而我是路盲,宝马在钱塘江的大桥上跑了好几个来回,三度看到六合塔。那是一个阴天,七号台风即将登陆沿海地区,江水起初是明亮的,渐渐变暗,渐渐消沉,有什么东西在远处涌动。我说“看来我们得在江边过夜了。”李茉沫停车,看地图,打手机。 所有事情都是她一个人做的,我只是坐在副驾上抽烟看风景。
“中国美院有两个校区,一个在西湖边上,一个在象山。经常有人跑错地方,这可以算是双向的谬误吧?”
我无意于和她争论下去,她这个人一旦争论起来就固执得不能自拔,不过我还是嘀咕了一句 :“这不能算谬误,太形而下了。”
车继续走,穿过一片山,四周苍翠如画,似乎是经过了景区,在一个头顶上过铁轨的桥洞之下还堵了几分钟,火车像急速拉上的窗帘,漫长地哗啦啦而过。再往前便是空荡荡的大道。李茉沫说这条路就对了。阴天的黄昏来得不是那么醒目,颜色如故,只是灰度的变化。美院的建筑不期然出现在眼前。李茉沫说:“这是很有名的建筑,里面绕来绕去的。你看,像不像我们小时候住的房子?”随着汽车驶近,隔着很深的树林,一尊巨大的瓦房在阴霾的天空之下缓缓站立起来,两只大鸟正从屋檐上滑翔而过。伸出头去看的时候意识到 这是黄昏了,不知哪里来的尘土飞扬。
车沿着学校的围墙往前,不断有古里古怪的建筑出现在视野里,虽然看不真切,但它们在迅速移动、扭转。我看得有点失神,某种东西像曾经经历过的、遗忘的、残存的经验,说不清道不明地爬上心头。
李茉沫打方向盘,车转弯,有一辆卡车斜刺过来。我听见清脆的刹车声,这声音与强烈的震动同时到达。卡车一头撞在宝马尾部左侧,像是有人推了我一把,当时我的半个头颅都在车窗外,然后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前言/序言
《在屋顶上牧云:路内短篇小说选(精装)》这部作品,如同一张缓缓展开的地图,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充满烟火气与诗意交织的叙事空间。路内,这位在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以其精准而富于洞察力的笔触,勾勒出都市中那些寻常日子里的不寻常片段。这本精装短篇小说集,凝结了他多年来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与体悟,呈现了多幅生动鲜活的人物画卷和情感图谱。 在《在屋顶上牧云》的世界里,我们遇见的是一群鲜活而真实的普通人。他们可能生活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戏剧性的转折,但却饱含着最动人的情感力量。路内的故事,常常从最平凡的场景切入:一次意外的相遇,一段久违的对话,一个不经意的回眸,一个在屋顶上遥望天空的瞬间。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被作家赋予了深刻的意味,折射出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迷茫、坚持与温情。 书中的人物,无论老幼,无论身份,都仿佛带着各自的重量与光芒。他们可能是那些在城市高楼间穿梭的上班族,在格子间里重复着日复一日的忙碌,却在午休时分,悄然进行着内心的对话;他们可能是那些在街头巷尾经营着小店的商家,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勤恳与无奈,都融汇在日常的点滴之中;他们也可能是那些在生活的边缘游走的个体,他们怀揣着梦想,也承受着失落,但依然在各自的轨迹上努力地生活着。路内对人物的塑造,从来不是脸谱化的,而是充满了立体感和层次感。他擅长捕捉人物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那些不为人知的渴望、恐惧、遗憾与希望,都被他不动声色地揭示出来。 “牧云”这个意象,在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的设定——在屋顶上,更是象征着一种精神状态。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人们常常被琐事缠身,焦虑与压力如影随形。而“牧云”,则提供了一种逃离与慰藉,一种在喧嚣中寻找宁静,在现实中探寻诗意的可能。在屋顶上,仰望天空,云卷云舒,仿佛可以暂时卸下生活的重担,与广阔的天地对话,与内心的自我和解。这种“牧云”的心境,贯穿于许多故事之中,成为角色们面对困境时的一种精神支撑,也成为作家对都市人情感状态的一种深刻洞察。 路内的语言风格,也为这部短篇小说集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他的文字精准、简洁,却又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雕琢,只有最朴素、最真挚的表达。他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将场景和人物的特质勾勒得跃然纸上,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他的文字又充满了诗意,那些看似平淡的叙述,常常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留下悠长的回味。尤其是在描写人物情感时,路内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不会直白地宣泄情感,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细微的表情变化、乃至环境的烘托,将复杂的情感巧妙地传递给读者。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叙事方式,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艺术张力。 《在屋顶上牧云》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但又彼此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属于路内的文学宇宙。在这个宇宙中,我们能看到城市生活的各种面向,从个人的情感纠葛到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从对过去的追忆到对未来的期盼。例如,某一篇故事可能讲述了一对老夫妻在退休后的生活,他们日复一日的陪伴,平淡中见真情;另一篇可能描绘了一个年轻人在大城市追逐梦想的艰辛,他的孤独与坚持,他的失落与不屈;还有些故事,则可能触及了家庭的变迁、友谊的考验、爱情的萌芽与消逝,每一个都饱含着真实的生活气息。 这部作品的精装版本,更是为这些精彩的故事增添了质感。无论是纸张的选择、版式的设计,还是封面和装帧的工艺,都体现了对文学作品的尊重与对读者的诚意。它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可以被珍藏的艺术品,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更全面、更沉浸的体验。 总而言之,《在屋顶上牧云:路内短篇小说选(精装)》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作品。它以其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洞察、精准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都市生活画卷,并引领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屋顶之上、云卷云舒之下的诗意与慰藉。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味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与感动。路内用他的笔,为我们建造了一个可以暂时栖息的文学空间,在那里,我们可以找到共鸣,获得力量,并重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