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 铭记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 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
内容简介
本丛书力求真实反映雨花台烈士的人生轨迹和革命事迹,2016年出版20本左右,本书传主恽代英,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任上海大学教授。同年8月被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宣传部部长,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它培养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少年励志
家世与幼年
奇男儿
老河口日子
第二章 在中华大学
中华大学求学
任职中华大学中学部
第三章 新文化运动中
互助社
五四运动
利群书社
第四章 探求真理
少年中国学会
宣城风雨
共存社
第五章 川南播火
在川南师范
组建青年团
第六章 青年运动中
任教上海大学
长江两岸调查
主编《中国青年》
青年的良师益友
第七章 浦江潮涌
江苏建党
悼念孙中山
五卅运动
与国民党右派的斗争
第八章 在广州、武汉
广东革命活动
在黄埔军校
在武汉军校
第九章 武装起义
在中共五大上
南昌起义
广州起义
第十章 地下斗争
隐蔽香港
在中共中央机关
抵制“左”倾错误
第十一章 狱中悲歌
杨树浦被捕
患难真情在
“我就是恽代英”
第十二章 光耀千秋
后记
精彩书摘
《雨花台烈士传丛书:恽代英传》:
家世与幼年
1895年8月12日,湖北武昌老育婴堂街藩司衙门附近一幢挂着“毗陵恽寓”木牌的大宅里,充满了喜庆和期待的气氛,随着几声洪亮的婴儿啼哭声,一个男孩诞生了。
像所有父亲一样,男孩的父亲期望他长大成人后做事能够持之以恒,有毅力,奋发向上,荣耀门庭,于是为他取名代英,字子毅,小名育育。
恽代英祖籍在江苏武进小河石桥湾恽家村,靠长江边。进入21世纪后,恽代英的祖居地划归常州市新北区。常州地处长江三角洲西部,江苏省东南部,京杭大运河由西向东穿城而过,“大江贯其北,太湖处其东”,平原广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饶,经济富庶,素称“鱼米之乡”,是历朝历代的财赋重地,所谓“江南财赋甲于天下,苏松常镇课额尤冠于江南”。常州全境水网纵横交织,连江通海,古桥、码头甚多。在西门运河边建有一亭,竖一石碑,上书“毗陵驿”。《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从金陵回家途中,在毗陵驿遇见出走的贾宝玉,便是在此地。
常州古名延陵,系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札的封邑。秦置县,西晋以后,向为郡、州、路、府治,多次更迭为毗陵、毗坛、晋陵、兰陵、常州等名。“常州”之名始于隋,此前称“郡”,此后至宋称“州99 9元称“路”,明清称“府”,均有辖县。清雍正四年(1726)起,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等八县,被誉为“八邑名都”“中吴要辅”。
从季札分封延陵后的2500多年历史中,常州凭借优越的地理区位,抓住历史上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的机遇,以特有的文化底蕴浸润、涵容、交流,使常州区域文化几度辉煌,教育繁荣,文风鼎盛,出现了一批名扬海内、蜚声文坛艺坛的名人学士。龚自珍赞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明代有“吴士争为弟子,德望重于江南”的教育家谢应芳,文学家、抗倭英雄唐荆川;清代出现了以庄存与为代表的常州学派,以恽敬为代表的阳湖文派,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以恽南田为代表的常州画派和孟河医派等五大学派。
恽姓在常州是一个以书香传世的望族世家。恽氏的产生与史学家司马迁有一段渊源。汉宣帝时,平通侯杨恽是司马迁的外孙,铁骨铮铮,一身正气,敢于冒死在皇帝面前直谏,后因过失贬为庶人。之后,杨恽带领家人农耕治产,逍遥生活。杨恽的老朋友孙会宗,写信给杨恽,劝他应当闭门思过,不应宾客满堂,饮酒作乐,杨恽给孙会宗回信,流露出对皇帝的不满,被汉宣帝责为大逆不道,降旨腰斩。杨恽的子孙避难隐居到了毗陵千秋乡,以杨恽之名为姓。恽氏子孙世世代代居于毗陵常州,耕读传家,至明清两朝,恽氏名人辈出,成为常州望族。
恽代英的祖父恽元复是常州恽氏第68世。恽元复,字伯初,诗文满腹,多才多艺,擅长书画,深受张之洞赏识。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期间,特邀恽元复为高级幕僚。于是,恽家从江苏武进迁居湖北武昌,定居在藩司衙门附近一所原为楚王府的深宅大院。恽元复请工匠重新修葺了住宅,他不忘乡情,专门让人制作了“毗陵恽寓”堂皇木牌挂在大门外,木牌足有五尺长、半尺宽,白色油漆,衬托着四个黑色大字,过往行人为之注目。
恽元复与陈寿椿情谊颇深。交往中,恽元复得知陈寿椿的三女儿陈葆云知书达理、能文能诗,于是两位父亲促成了儿女们的婚姻。陈葆云与恽爵三在武昌结为夫妻。
恽代英父亲恽爵三,名宗培,擅长古文,以“候补府经历”,断断续续地在湖北一些州县府做幕僚。对恽代英成长影响最大的是母亲陈葆云,陈葆云是湖南长沙人,自幼饱读诗书,很有旧学功底,是恽代英兄弟最早的启蒙教师。
恽代英有兄弟4人,他排行第二,大哥名代钧,三弟名代兴,小弟名代贤。年幼的恽代英兄弟们经常围着母亲,摇头晃脑地跟着母亲一起朗诵唐诗宋词,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幼学经典,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恽代英6岁时进了家塾,和大哥、堂兄弟们一块儿学习。塾师是从江苏武进请的一位饱学的本家老先生,教材主要为《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等旧学书本。老先生按内容难易,由浅入深地为他们一一讲解,再让恽代英兄弟们逐本熟读、背诵。老先生沿袭故乡的教学方法,不仅教他们识字学习,还十分注重对他们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的教养。
恽代英非常尊重老师,异常好学,上课时总是认真听取老先生的讲解。小小的恽代英对教师的讲解总能心领神会,一点即通,具有很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只用几个月时间就几乎学会了别人要用几年才能学完的课程。老先生常说:“我在人杰地灵的武进教了那么多年书,这样聪慧的学生还是头一次遇见呢。”老先生特别喜欢谦恭好学的恽代英,专门为他开小灶,给他多增加一些学习内容。
孩子们在家塾里通常要上一整天的课,直到天黑才放学。回到家,陈葆云规定晚上必须温习功课。晚饭后,恽代钧和恽代英就分坐在桌子两边,在火光摇曳的青油灯下,高声背诵起老先生白天教过的经书文章。慈爱的陈葆云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认真听着兄弟俩背诵,有时也会出些题目考问他们几句,兄弟俩总是抢着回答。当提及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故事,恽代英和恽代钧还会辩论起来,常常是恽代英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把恽代钧给难住了。
兄弟俩辩论时,陈葆云只在一边静静地听着,等他俩辩论完毕,陈葆云轻轻地说:“道理越辩越明,你们能够辩论,说明你们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是很好的。孩子们,你们只有把书念好了,将来才能出人头地,爷爷奶奶才会喜欢。”兄弟俩没有出声,却把母亲陈葆云的话默默地记在了心里。
夏天来了,有火炉之称的武汉酷热难耐。在这种天气里,陈葆云每天晚饭前让恽代英兄弟几个轮流坐在大红漆木盆里泡个澡,消消暑气,然后换上夏布衣裤。晚饭后,孩子们来到后院的大小竹床或竹椅旁,坐的坐、躺的躺,听着梧桐树叶哗哗作响,微风开始在身上轻轻吹拂,吹散了逼人的炎热。
……
雨花台烈士传丛书:恽代英传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