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一部:兵临城下(1942.4—1942.8)(套装共2册) [To the Gates of Stalingrad:Soviet-German Combat Op]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一部:兵临城下(1942.4—1942.8)(套装共2册) [To the Gates of Stalingrad:Soviet-German Combat Op]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戴维·M.格兰茨,[美] 乔纳森·M.豪斯 著,小小冰人 译
图书标签:
  • 斯大林格勒战役
  • 二战史
  • 苏联历史
  • 德国历史
  • 军事历史
  • 战争纪实
  • 历史研究
  • 战略战役
  • 东线战场
  • 战争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15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434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东线文库
外文名称:To the Gates of Stalingrad:Soviet-German Combat Op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88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无论从什么角度评论,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二战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zui为惨烈的战役之一。单从伤亡数字来看,该战役也是近代历史上zui为血腥的战役,双方伤亡估计约两百万人。在战役中红军战士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军官也只有三天。“斯大林格勒不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杀人炉灶……这里的街道不再是用米来计算,而是用尸体来计算。”无数的苏联士兵从废墟中冲出来,给入侵德军致命的一击……对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已有数种语言、数百万文字加以阐述,市场上为何需要另一本“斯大林格勒著作”?
  1.迄今为止zui为完整、全面地介绍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包括德军1942年的作战行动以及苏军对此的应对。与普遍观点截然不同的是,这场战役zui初的目标并非斯大林格勒;事实上,德军起初的作战命令只是稍稍提及这座城市,甚至在斯大林格勒争夺战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后,德国人依然坚持夺取高加索油田是其原定目标。只有从整体上审视这场战役,才能在正确的背景下理解斯大林格勒争夺战。
  2.现有的著作主要侧重于斯大林格勒的战斗,并未详细研究德国第6集团军进军斯大林格勒途中复杂、艰巨的战斗,以及其侧翼接连不断的激战,特别是发生在高加索、沃罗涅日和勒热夫地区的战斗,而这些,对战役的结果至关重要!
  3.参考了过去从未见过或被忽略的资料(如内务人民委员部的记录,及其他大量苏方的解密文件),并大量使用了第*手文件,包括红军总参谋部、德国第6集团军和苏联第62集团军的官方记录,细述了一连串鲜为人知的激战。提供了*所未有的细节、新观点,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评价将取代过去关于此战的一切历史记述。

海报:

内容简介

  苏德军队在斯大林格勒的激战是一场规模*前的大较量,这场战役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这场战争的威力及破坏的持久象征。不过,尽管历史学家们对这场史诗般的战役投以诸多关注,但其中仍有极大的误解和未解之谜——而戴维·格兰茨,这位研究二战红军的*高权*,现在将其逐一解开。
  格兰茨杰出的《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一部》使用了过去从未见过或被忽略的资料来源,决定性地阐述了东线这场标志性战役的开始阶段。他梳理了双方的每日官方记录(包括红军总参谋部、内务人民委员部、德国第6集团军和苏联第62集团军),撰写出一部具有前所未见的细节和全新诠释的著作。乔纳森·豪斯是一位专注于20世纪战争的作家,他以额外的文字和见解大大强化了格兰茨的描述。
  希特勒*初的目标并非斯大林格勒,而是该城南面的高加索油田,因而将他的“南方”集团军群一分为二,一部夺取位于侧面的斯大林格勒,另一部占领油田。格兰茨*次揭示出斯大林对此的应对,他命令红军奋起抵抗不得后撤,这引发了一连串鲜为人知的激战,德军尚未到达斯大林格勒,便在这些战斗中遭到严重消耗。格兰茨指出,尽管前进中的德军基本上歼灭了苏联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的有生力量,但苏军不断发起反击,阻止德军的推进,其激烈度远超世人所想,zui终在斯大林格勒门前挡住了德军的攻势。
  这部全新、令人大开眼界的著作以及后续两部(《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 决战:苏德战争1942年9月—11月》《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 zui后的较量 第*册:苏德战争1942年11月》《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 zui后的较量 第二册:苏德战争1942年12月—1943年2月》)将大大更改并拓展我们对这场尘封的世纪之战的理解。

作者简介

  戴维·M. 格兰茨(DAVID M. GLANTZ),被誉为西方研究红军在伟大卫国战争中表现的首席专家、*高权*,1942年1月11日生于美国纽约州,美国陆军退役上校,毕业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美国陆军指挥和总参学院以及国防语言学院等。曾作为野战炮兵军官在越南服役,后从事苏联陆军研究工作。1993年以美国陆军外国军事研究办公室主任身份退役,并继续担任《斯拉夫军事研究杂志》的编辑和俄罗斯联邦自然科学院成员。他笔耕不辍,慧眼所及,不仅涉及苏联的军事理论和战术,而且特别关注了苏德战争中历来不被重视的部分,即“被遗忘的战斗”,独立编著与合作作品包括《二战中的苏联军事欺骗》《从顿河到第聂伯河:1942年12月-1943年8月的苏军攻势》《苏联的军事战略》《巴巴罗萨行动:1941年希特勒入侵苏联》《列宁格勒会战:1941-1944》《哈尔科夫1942》《朱可夫的*大失败:1942年的火星战役》《库尔斯克会战》,两卷本《八月风暴》、三卷本《斯大林格勒会战》、四卷本《1941年斯摩棱斯克之战》和即将出版的《白俄罗斯之战:1943年10月至1944年4月间红军被遗忘的战斗》等。由于利用了苏德双方一手档案材料和二手作战总结,其作品难能可贵地既公正地高度评价了苏联人民和军队的巨大功绩和军事艺术,又揭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败绩,其著作不仅在缺乏苏联资料的西方,甚至在俄罗斯国内都产生了巨大反响。2015年,他被俄联邦国防部长绍伊古大将授予“加强军事合作”奖章。

  乔纳森·M. 豪斯(JONATHAN M. HOUSE),中校,在佐治亚州巴恩斯维尔的高登学院担任教授。毕业于汉米尔顿学院,在密歇根大学获得了历史学博士学位,服现役时曾在美国境内及韩国担任指挥和参谋岗位,给参谋长联席会议做过政治军事分析,也曾在美国陆军各军校中协助指导工作。豪斯中校是《通向诸兵种合同作战:20世纪战术、理论和组织综述》和《军事情报,1870-1991:研究指导》的作者。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格兰茨是世界dingji的苏德战争史学者。
  ——军事历史杂志

   一位出色的历史学家和一部杰出的著作。
  ——纽约书评

   毫无疑问,他是西方在此方面*权*的专家。
  ——大西洋月刊

目录

“东线文库”总序
前言
序言 沿着苏哈亚韦列伊卡河,1942年7月23日
第一章 德国军队
第二章 苏联红军
第三章 开端,1942年4—6月
第四章 突击和反突击,“蓝色1号”,1942年6月28日—7月12日
第五章 “蓝色2号”行动,1942年7月9日—24日
第六章 德军挺进顿河大弯曲部,1942年7月23日—31日
第七章 顿河大弯曲部战役的尾声,1942年8月1日—19日
第八章 德军挺进伏尔加河,1942年8月20日—9月2日
第九章 侧翼的战斗,1942年7月25日—9月11日
第十章 结论:德军的战略失误
参考资料
附录

精彩书摘

  尽管希特勒精心策划了“蓝色”行动,但从一开始,德国人便重复了1941年经历过的胜利和失败——其原因也如出一辙。德军再度达成战略突然性,这一次,他们扑向高加索的经济资源,而非政治中心莫斯科。近期重建的德军装甲师再次隆隆向前,对苏军貌似强大实则虚弱的抵抗发起打击。可是,虽然德军起初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面对漫长的征途和苏军不断加强的抵抗,德军越来越难以维持其进攻势头。因此,到7月末,德军又一次像1941年那样,展开间歇性推进。
  但除此之外,德军在1942年进军期间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其脆弱的左翼。A、B集团军群向顿河、伏尔加河、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的快速推进无情地拉伸着侧翼的长度。另外两个因素使这个固有、艰巨的问题变得复杂起来。第一,红军的质量远远优于1941年,1942年继续得到快速改善。相比之下,德军没能彻底弥补1941年间人员和装备遭受的损失,因此,“蓝色”行动发起时,德军未做到齐装满员。第二,面对德军出色实施的闪电战,尽管一些经验不足的苏军部队被打垮,但另一些部队的表现可圈可点。实际上,苏军士兵和部分指挥员令人惊叹的作战能力是造成德军先遣部队某些时候进展缓慢、无法像去年那样俘获大批苏军士兵的主要原因。上至集团军群司令,下到普通士兵,战场上的德国人都知道,苏军不断发起反突击,经常给德军造成严重伤亡。因此,1942年11月,第13装甲师被包围在奥尔忠尼启则西面的吉泽利(Gizel),第6集团军被困于斯大林格勒之前很久,一些苏军精锐部队和指挥员便已证明他们有能力对德军构成威胁。
  苏军不断增强的作战效能经常被希特勒和他身边的军事顾问忽视,他们不断提出尖刻的批评,申斥德军战地指挥官进展缓慢、没能歼灭苏军重兵集团。因此,苏军的防御虽说参差不齐,有些时候极不熟练,但还是迟滞了德军的推进,并使希特勒对麾下的将领失望不已,最终与他最具经验的战地指挥官们分道扬镳。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但希特勒和博克还是认为“蓝色1号”行动大获全胜。3个装甲军发起进攻后,“魏克斯”集团军级集群和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在15天内向东推进了200公里,一举粉碎西南方向总指挥部的防御,包围并歼灭布良斯克方面军第40集团军和西南方面军第21集团军的大部,夺取了位于沃罗涅日地区和沿顿河西岸的既定目标。冲向沃罗涅日的途中,魏克斯和保卢斯的部队歼灭了苏军的6个坦克军、600余辆坦克,逼近该城后,又击溃苏军坦克第5集团军(600多辆坦克),并在该城东面和西北面9天的激战中,使苏军的另2个坦克军陷入困境。
  苏军猝不及防,再加上通信中断,戈利科夫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和铁木辛哥的西南方面军没能做出迅速应对,赶在德军夺取预定目标前避开初期的灾难并稳定态势。沃罗涅日地域的新威胁刺激了斯大林,他做出积极应对,首先命令前线部队沿连贯的防线实施坚决抵抗,不得将阵地丢给德国人,随后又投入新组建的坦克第5集团军以及预备队第3、第5、第6、第7集团军,遏止德军的推进,并以强有力的反突击击退对方。但是,影响到下级指挥部门的指挥控制问题,同样使他无法及时做出部署,挽回已造成的损害。
  虽然德军赢得了胜利,但沃罗涅日地域的激战给希特勒造成一种新的困境。首先,元首要求魏克斯和保卢斯完成“蓝色1号”行动所规定的合围。但与此同时,他又坚持要求“南方”集团军群(现已分成博克的A集团军群和李斯特的B集团军群)按计划发起“蓝色2号”行动。沃罗涅日地域的“分散兵力”令希特勒深感不耐烦,他命令博克将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的主力从该地区腾出,以便与A集团军群的第1装甲集团军相配合深入顿巴斯地区,完成第二场合围。
  在速度和深度方面,德军在“蓝色2号”行动期间的推进与“蓝色1号”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不到一周时间,两个集团军群推进中的铁钳几乎夹断了西南方面军第21、第28、第38集团军和南方面军的第9集团军,包围并歼灭了顿巴斯地区的大部分苏军(如果不能说全部的话)。又一次手忙脚乱的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两个方面军辖下的各集团军——已获得第57和第24集团军的增援——沿莫斯科规定的连贯防线,继续守卫顿巴斯东部地区。可是,B集团军群第4装甲集团军辖下的第40装甲军绕过罗索什和米列罗沃地域,切断了西南方面军第28、第38集团军向东后撤的道路,这主要是因为苏军最高统帅部的坚守令所致。与此同时,第1装甲集团军辖下的第3、第14装甲军向东突击,攻向伏罗希洛夫格勒北面,迫使南方面军第9、第37集团军向东退却,混乱不堪地逃往米列罗沃以南地域。
  这场灾难后,斯大林以西南方面军的残部组建起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并将第62、第63、第64集团军纳入其中,以该方面军掩护斯大林格勒接近地。他指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沿顿河和奇尔河设立防御,特别是在顿河大弯曲部。与此同时,斯大林命令马利诺夫斯基的南方面军救援被困于米列罗沃地域的部队,并据守从米列罗沃南延至罗斯托夫的防线。但德军的迅速推进使这些措施未能奏效。由于无法突围并加入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第28、第38、第57集团军的残部只能向东逃窜,渡过顿河,丢下南方面军支离破碎的第9、第24、第37、第12、第18、第56集团军,在北高加索方面军第51集团军的支援下,守卫米乌斯河防线和罗斯托夫接近地。
  ……

前言/序言

  无论在战时还是在回顾历史的时候,斯大林格勒都吸引了千百万人的注意力。这场战役已成为苏德战争残酷的象征,实际上,它也代表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记述、小说和电影自然将目光集中于这座与苏联独裁者同名的城市,为争夺几平方公里满目疮痍的城市废墟,数十万军民丧生于此。
  对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已有数种语言的数百万文字加以阐述,读者的第一个问题很可能是:这本书里有没有新内容?或者说,市场上为何需要另一本“斯大林格勒著作”?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实际上,这场战役在许多方面被忽视或被误解;因此,出于诸多原因,推出一部新作合情合理。
  首先,这套“三部曲”意图提供一部全面的战役史,包括德军整个1942年的作战行动以及苏军对此的应对,这场战役从1942年5月一直持续到1943年3月。与普遍观点截然不同的是,这场战役最初的目标并非斯大林格勒;事实上,德军起初的作战命令只是稍稍提及了这座城市。甚至在斯大林格勒争夺战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后,德国人依然坚持夺取高加索油田是他们的原定目标。这个目标耗费了大批兵力和物资,导致进攻斯大林格勒的部队缺乏战斗力,无法攻克并守住这座城市。只有从整体上审视这场战役,才能在正确的背景下理解斯大林格勒争夺战。
  其次,现有的著作侧重于斯大林格勒的战斗,并未详细研究发生在德国第6集团军进军斯大林格勒途中复杂、艰巨的战斗,以及其侧翼接连不断的激战,特别是在高加索、沃罗涅日和勒热夫地区的战斗。对整场战役的结果至关重要的是,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外围作战削弱了德国军队的力量和资源,为1942年11月斯大林格勒地区的战役高潮提供了必要的背景。另外,正如本书将证明的那样,德国第6集团军尚未到达市区,其实力几乎已被苏军耗尽。
  第三点,在斯大林格勒城内,战斗的进程与大多数旧著的描述明显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详细的作战记录。冷战,再加上俄国人对诸事保密的天性,导致苏联方面可用的资料寥寥无几,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因此,大多数历史学家不得不依赖苏军第62集团军司令员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的回忆录,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主要由他的部队执行。崔可夫的回忆录出版于20世纪60年代,尽管很详细,也很可靠,但他完全没有查阅或引用关于这场战役的苏联官方记录。他的回忆录主要依靠记忆和当时通常不太准确的情报报告,因此,崔可夫在描述德国第6集团军和苏联第62集团军的位置、编成和作战行动时犯下一些严重的错误,这些错误也延续至随后出现的大多数历史著作。西方的资料同样很少,一方面是因为苏军1943年缴获了德国第6集团军的相关记录,俘虏了那些战役亲历者,另一方面是因为两年后战争结束时德国突然出现的混乱状况。德国方面的经典著作主要出自瓦尔特·格利茨、保罗·卡雷尔和另一些作者,尽管付梓前付出极大的努力,但大多与崔可夫的回忆录一样,很容易犯错。
  相比之下,本书使用了两组额外资料,远远超出传统的记述。首先,我们对比了交战双方的每日官方记录,大量使用了第一手文件。呈交给莫斯科的内务人民委员部的记录,对战斗持独立、通常是批评的态度,此前从未被使用过。另外还有苏军第62集团军及其辖内许多师和旅的记录。其次,过去65年中出现了大批苏联方面的回忆录和德国方面的师史,为这场战役以往的观点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历史学家们推出一部关于这场战役的官方史,这部杰出的著作提供了前所未闻的许多细节和细微差别。最后一点,新一代俄国历史学家摆脱了前苏联时期的限制和陈词滥调,从多个方面对这场战役做了全新、详细而又坦诚的阐述。
  由此产生的叙述太过详尽、细致,无法轻而易举地收录在单卷本中。故此,我们采用的办法是,前两卷追随德军的攻势,从发起进攻到1942年11月最终的筋疲力尽和僵持阶段。剩下的部分是第三卷的主题,集中于苏联红军1942年11月19日发起反击、1943年2月初收复斯大林格勒以及1943年冬末德军以机动作战暂时恢复其防线。
  基于这些新资料,本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细节,新的观点、解释以及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评价,取代了过去一切历史记述。书中描述的德军进攻和苏军防御,与我们对1942年战役的传统认识截然不同。
  如此庞大的研究工作必然要对许多个人和机构提供的支持表示感谢。在这方面,我们要特别鸣谢詹森·马克,既是为了他个人提供的慷慨帮助,也是为了他在澳大利亚悉尼“跳跃骑士”出版社推出的关于斯大林格勒战术性突破的著作。另外还有英国的迈克尔·琼斯,他是《斯大林格勒:红军是如何获得胜利的》一书的作者,这部著作对战斗中的苏军指挥员和士兵的心理做了深刻的研究,他慷慨拿出自己收集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苏联档案文件。威廉·麦克罗登,毕生致力于编写详细、明确的德军战时作战序列,与我们分享了他的大量研究成果。
  最后,我们还要感谢宾夕法尼亚州卡莱尔军事历史研究所、堪萨斯州利文沃思堡联合兵种学术图书馆、乔治亚州巴恩斯维尔戈登学院高塔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的堪称奇迹的帮助。一如既往,我们衷心感谢玛丽·安·格兰茨为编辑这份手稿发挥的重要作用。
  戴维·M. 格兰茨
  乔纳森·M. 豪斯
  宾夕法尼亚州卡莱尔
  堪萨斯州利文沃思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兵临城下(1942.4—1942.8) 前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画卷中,斯大林格勒战役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扭转了战争的全局,更是人类勇气与牺牲的史诗。而《斯大林格勒三部曲》正是试图以最详实、最生动的笔触,重现这场决定命运的战役。本卷《兵临城下(1942.4—1942.8)》作为三部曲的开篇,将读者带回到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聚焦于德军兵临斯大林格勒城下,战火初步燃起的关键时期。 第一章:命运的召唤——1942年春的苏德战场 1942年的春天,苏德战场依旧是寒意未尽,但各方早已摩拳擦掌,为即将到来的夏季攻势做准备。希特勒的“蓝色方案”蓄势待发,目标直指苏联南部的战略要地——斯大林格勒,这个以列宁(后斯大林)命名的工业重镇,不仅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更是连接高加索油田与苏联腹地的生命线。一旦斯大林格勒陷落,苏联的南方将面临被截断的危险,进而可能导致整个战线的崩溃。 与此同时,苏联方面在经历了1941年的惨痛失利后,也正加紧进行战略调整和军队重组。虽然斯大林格勒的重要性已经显现,但面对德军强大的装甲洪流和空中优势,苏军在该地区的防御准备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章将深入剖析当时苏德双方的战略意图、兵力部署以及各自面临的困境,为接下来的战事拉开序幕。我们将细致描绘各级指挥官的决策过程,以及普通士兵在战前紧张备战的状态,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脉络。 第二章:铁蹄下的阴影——德军的南线推进 1942年夏,希特勒的“蓝色方案”正式启动。以强大的陆军和空军为支撑,德军集团军群如同一台巨大的战争机器,向苏联南部地区发起猛烈进攻。他们的目标清晰而明确:占领哈尔科夫,进而包围并占领斯大林格勒。本章将重点描绘德军在这一时期的进攻态势,尤其是第六集团军司令保卢斯的指挥风格和部队的作战特点。 我们将详细介绍德军在推进过程中所采取的战术,如钳形攻势、闪电战的余威,以及装甲部队和步兵的协同作战。从侦察兵的报告到前线部队的行军路线,每一个细节都将被细致呈现。同时,本章也将探讨德军高层内部对于作战计划的争议和调整,以及德军士兵在前线所感受到的乐观与疲惫。我们会深入到基层连队,展现士兵们对胜利的渴望、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在严酷环境下生存的艰难。 第三章:守望者们的决心——苏军的节节阻击 面对德军的步步紧逼,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周边地区展开了英勇的防御。尽管兵力、装备和训练水平与德军存在差距,但苏联人民和军队展现出了惊人的坚韧与牺牲精神。本章将聚焦于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的防御部署,特别是新成立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组建过程及其初期的作战表现。 我们将详细介绍苏军在河流、城镇和战略高地上的防御工事的构筑,以及他们为争取时间而付出的巨大代价。从前线指挥官的战术决策,到普通士兵在阵地上的顽强抵抗,每一个层面都将被细致展现。本章还会深入分析苏军的战术特点,例如如何利用地形、如何进行反击,以及在绝境中迸发出的战斗意志。我们会描绘那些在艰难条件下默默坚守的士兵,他们的家庭、他们的信念,以及他们对家园的深切眷恋。 第四章:初战的烈焰——战场的初步交锋 随着德军的推进,斯大林格勒城外开始燃起战火。双方在初期阶段进行了激烈的拉锯战,每一次推进和阻击都伴随着巨大的伤亡。本章将重点描绘1942年4月至8月期间,斯大林格勒方向上发生的主要战斗。 我们将详细还原那些构成战史重要节点的战役,例如发生在顿河沿岸的初期遭遇战,以及德军试图突破苏军第一道防御线的艰难过程。我们会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回忆录,呈现战斗的残酷性:坦克的轰鸣、炮火的洗礼、步兵的冲锋,以及双方士兵在泥泞、血泊中的搏杀。本章还会关注战场的环境因素,如炎热的夏季、尘土飞扬的天气,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着双方的作战。我们会描绘那些在炮火硝烟中传递命令的军官,那些在弹片横飞中救助伤员的医护兵,以及那些在生死关头表现出超凡勇气的普通战士。 第五章:硝烟背后的博弈——政治与战略的考量 战争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较量,更是政治、经济和战略的综合体现。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初期,双方最高指挥部和政治领导层都在进行着复杂的博弈。本章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斯大林格勒的战略地位如何被进一步放大,以及它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意义。 我们将分析希特勒坚持占领斯大林格勒的深层原因,包括其象征意义、政治宣传价值以及对高加索油田的战略考量。同时,我们也会剖析斯大林为何将其视为“保卫斯大林格勒就是保卫祖国”,以及苏联高层如何调动资源,竭尽全力保卫这座城市。本章还会关注国际局势的影响,以及盟国对苏联的援助情况。我们会描绘幕后政治家们的斡旋,军事会议的争论,以及宣传机器如何影响着民众和士兵的情绪。 第六章:血与火的洗礼——普通人的视角 宏大的战争史诗,最终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命运交织而成。本章将视角转向战争中的普通士兵、平民和后勤人员,展现他们在这段炼狱般的岁月中的经历。 我们将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日记和信件,展现士兵们对战争的理解、对死亡的恐惧、对生还的渴望,以及他们之间的战友情谊。我们会描绘那些在城市中躲避轰炸的平民,他们的生活如何被战争彻底改变,他们的坚韧与绝望。同时,本章也会关注后勤人员,那些在弹药、粮食和医疗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为前线部队提供支援的默默奉献者。我们会描绘一位年轻士兵写给家人的信,一位母亲在轰炸中保护孩子的场景,一位疲惫不堪却仍在坚持的医务人员。 第七章:战火渐近——临战前的紧张气氛 随着德军的不断逼近,斯大林格勒城内外的紧张气氛愈发浓厚。保卫战的序幕即将拉开,城市的居民和守城部队进入了高度戒备状态。本章将聚焦于1942年8月前夕,斯大林格勒城内外的真实写照。 我们将描绘城市的居民如何为战争做准备,工厂如何转为军工生产,以及普通民众如何被动员起来参与防空和救护工作。同时,我们也会展现进入城市的苏军部队,他们的士气、装备以及指挥官们为迎接大战所做的最后部署。本章还会通过描绘德军侦察机在城市上空盘旋、炮火开始零星的试探性攻击等细节,渲染出大战即将来临的压迫感。我们会描绘工人走上街头挖掘工事的场景,学生被组织起来参加医疗救护,以及士兵们在战前最后的宁静中,思索着家人的画面。 结语 《兵临城下(1942.4—1942.8)》是《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的起点,它以详实的史料、生动的细节和多维度的视角,为读者呈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夕那段扣人心弦的历史。本卷所描绘的,不仅是两支军队的战略对抗,更是两个意识形态的殊死搏斗,以及无数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呐喊。战争的阴影笼罩着这座城市,而守望者们的决心,已如同初升的太阳,即将在这个人间地狱中,点燃反抗的烈焰。这仅仅是开始,真正的炼狱,还在前方等待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精心绘制的地图,将我带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春天,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作者笔下的场景,不再是抽象的历史名词,而是鲜活的生命在生死边缘的挣扎。我能感受到初夏时分,伏尔加河畔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息,苏联士兵们在艰难的环境下,用简陋的装备,面对着来势汹汹的德军,那种信念的较量,从字里行间扑面而来。书里对双方军事部署的描绘细致入微,无论是装甲部队的推进,还是步兵的侦察,都充满了战术的智慧与残酷的现实。我尤其被那些普通士兵的故事所打动,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勇气、他们的牺牲,都化作了文字的力量,让我仿佛亲历了那段艰苦卓绝的防御战。每一次的阵地争夺,每一次的撤退与反击,都让我屏息凝神,为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奋力挣扎的个体而揪心。这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记录,更是一曲关于人类意志与生存的史诗。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窥见了1942年春夏之交,斯大林格勒战役初期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作者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生动的叙事能力,将我带入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我仿佛能听到德军坦克引擎的轰鸣,感受到苏军士兵们为了保卫家园而迸发出的无穷力量。书中所描绘的战役进程,从初步的接触到日益激烈的交锋,每一步都充满了悬念与挑战。作者在梳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双方的战略战术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让我对这场关键战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被书中对细节的刻画所吸引,那些战场上的微小事件,也往往是影响全局的关键。这本书让我不仅仅看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更体会到了每一个普通人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气势磅礴,读起来让人血脉偾张,又带着一丝沉重的历史感。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1942年春天,斯大林格勒前线的紧张气氛如何逐渐升级。我感受到了苏军在初期的劣势,他们如何在装备和人员都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与强大的德军展开殊死搏斗。书里对战场细节的描绘非常到位,无论是城市巷战的残酷,还是伏尔加河畔的坚守,都让我身临其境。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描述战斗场面,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决策、每一次行动背后的逻辑。我能感受到指挥官们的压力,也能体会到普通士兵们面对死亡时的恐惧与勇气。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战争的全面性,不仅仅是武器的对抗,更是意志的较量,是后勤的保障,是人民的支持。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斯大林格勒战役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无疑将我的认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者在书中展现了非凡的史料挖掘能力,将1942年4月至8月这段时间内,围绕斯大林格勒地区发生的军事行动,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般呈现在我面前。我得以了解双方高层决策背后的考量,以及前线指挥官们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如何应对。书中的军事术语和战术分析,对于我这样不算专业但热衷于此的读者来说,既提供了深刻的理解,又不会显得过于晦涩。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把握,从部队的编制、武器的性能,到地理环境的影响,都得到了细致的阐述。这不仅仅是关于战争的描写,更是关于战略、战术、以及无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如何扮演角色的深刻剖析。

评分

读这本书,如同观看了一场宏大的战争电影,却比电影更加深入人心。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视角,还原了1942年春季至夏季,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地区一系列复杂而激烈的军事行动。他并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从双方的战略意图、兵力调动,到具体的战术执行,都进行了详尽的梳理。我仿佛看到了德军装甲集群的铁蹄如何一步步逼近,也看到了苏军在绝境中如何顽强抵抗,利用地形优势,与敌人周旋。书中的细节描绘令人惊叹,无论是飞机在空中呼啸而过的声音,还是坦克炮弹炸裂的巨响,似乎都能在脑海中回响。作者在梳理战役脉络的同时,也穿插了许多个人视角的故事,这些鲜活的人物,他们的抉择、他们的牺牲,让这场宏大的战争变得有血有肉。我从中看到了战术的精妙,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以及战争对每一个个体命运的无情裹挟。

评分

书的质量很不错,价格也便宜,2折买的

评分

货物已经收到了,。很多次在京东购买了!!!!!!!还是很不错的,书籍卖的比较便宜,自营店是真的很不错!!!!点赞!!!!!

评分

买简装版,可以在赶路的时候看看

评分

很好的图书,包装很好,服务也满意。很好的图书,包装很好,服务也满意。很好的图书,包装很好,服务也满意。

评分

感觉还不错,下次还会来买的,京东的购物体验确实好。

评分

非常不错的纪实外国军事书籍

评分

斯大林格勒不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杀人炉灶……多么的残酷!

评分

非常不错的纪实外国军事书籍

评分

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全文叙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