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沁河风韵系列丛书:古道悠悠 明清民国时期的晋城交通与沿线聚落》主要内容包括:阳城官道:东连凤台西接沁水的铺递路、大道朝西:阳城西去沁水、垣曲的两条交通线、赴豫孔道:阳城南下河南省的三条交通线、商贾鳞次:经行阳城县内的两条繁华商道等。
作者简介
行龙,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西大学副校长,兼任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史学会理事、山西省历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著有《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1992)、《走向田野与社会》(2007)、《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2008)、《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2010)、《阅档读史:北方农村的集体化时代》(合著,2011),主编《社会史研究》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李嘎,男,1979年生,山东邹平人,历史学(历史地理学)博士,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主要从事聚落历史地理、城市史、环境史研究。在《考古》、《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言
一、凤台县
1.绾毂晋豫:纵贯全县南北的太行大道
2.承东启西:东连陵川西接阳城的东西铺递路
3.商贾之途:两条赴河南清化镇的大道
4.其余三条交通线
二、高平县
1.南北驿路:穿行在高平境内的国家大道
2.南下西去:高平沟通凤台、沁水二县的两条民间大道
3.东北三路:高平联系陵川、长治二县的三条交通干道
三、陵川县
1.陵川官道:陵川城经附城镇入凤台县路
2.太行三路:陵川城穿太行山入河南省的三条交通线
3.西北三路:陵川城与高平、长治、壶关三县相沟通的交通大道
四、阳城县
1.阳城官道:东连凤台西接沁水的铺递路
2.大道朝西:阳城西去沁水、垣曲的两条交通线
3.赴豫孔道:阳城南下河南省的三条交通线
4.商贾鳞次:经行阳城县内的两条繁华商道
五、沁水县
1.沁水官道:东接阳城西连翼城的铺递路
2.东方大道:沁水城东经端氏镇赴周边县份的交通线
3.其余三条交通线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沁河风韵”系列丛书就要付梓了。我作为这套丛书的作者之一,同时作为这个团队的一分子,乐意受诸位作者之托写下一点感想,权且充序,既就教于作者诸位,也就教于读者大众。
“沁河风韵”是一套31本的系列丛书,又是一个学术团队的集体成果。31本著作,一律聚焦沁河流域,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生态、旅游、城镇、教育、灾害、民俗、考古、方言、艺术、体育等多方面,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可以说,这是迄今有关沁河流域学术研究最具规模的成果展现,也是一次集中多学科专家学者比肩而事、“协同创新”的具体实践。
说到“协同创新”,是要费一点笔墨的。带有学究式的“协同创新”概念大意是这样:协同创新是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信息、技术等创新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大家集中精力干一件事情。教育部2011年《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提出,要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具体做法上又提出“四个面向”: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面向行业产业、面向区域发展。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2014年春天,山西大学成立了“八大协同创新中心”,其中一个是由我主持的“三晋文化传承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在2013年11月山西大学与晋城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在征求校内外多位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集中校内外多学科同人对沁河流域进行集体考察研究的计划,“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由此诞生。
风韵是那前代流传至今的风尚和韵致。词有流风余韵,风韵犹存。
沁河是山西境内仅次于汾河的第二条大河,也是山西的一条母亲河。沁河流域有其特有的风尚和韵致:这里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孵化器;这里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过渡带;这里有闻名于世的“北方城堡”;这里有相当丰厚的煤铁资源;这里有山水环绕的地理环境;这里更有那独特而丰厚的历史文化风貌。
横穿山西中部盆地的汾河流域以晋商大院那样的符号已为世人所熟识,太行山间的沁河流域却似乎是“养在深闺人不识”。与时俱进,与日俱新,沁河流域在滚滚前行的社会大潮中也在波涛翻涌。由此,我们注目沁河流域,我们走向沁河流域。
好的,为您构思一份关于“沁河风韵系列丛书:古道悠悠 明清民国时期的晋城交通与沿线聚落”的图书简介,内容将严格围绕该主题展开,详细阐述其研究范围、核心内容和史学价值,力求展现出扎实的学术底蕴和地域特色。 --- 沁河风韵系列丛书:古道悠悠——明清民国时期的晋城交通与沿线聚落 导言:交通之脉,聚落之魂 本书系“沁河风韵系列丛书”中的重要一卷,聚焦于中国北方腹地,素有“河东屏障”之称的晋城地区,对明清乃至民国这一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约1368年至1949年),区域交通网络的变迁及其对沿线聚落形态、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态的深刻影响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考察。 晋城,地扼太行山脉的咽喉,是连接中原腹地与山西内陆的重要门户。自古以来,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便决定了交通网络的复杂性与战略性。本书并非简单的路线罗列,而是将交通视为一种牵动区域社会结构变动的核心动力,通过对古道、驿站、商埠以及水运——尤其是沁河航运——的研究,重构出一部活生生的晋城交通史。 第一部分:古道纵横——区域交通网络的重构与解析 本书主体部分首先致力于还原明清民国时期晋城境内主要的陆路与水路交通体系。 一、 陆路交通网络的精微描摹: 我们考察了以官方驿道系统为骨架,以商贸骡马大道为血肉的复合型交通网络。重点分析了穿越太行山脉的几条关键通道,如南下直抵中原的“沁水古道”及其分支,以及通往太原、泽州(今晋城市区)等地的干线。 驿站体系的兴衰: 详细梳理了明清两代官方设立的驿站、递铺的设置、功能转换与衰落过程。通过对驿站簿册、地方志的交叉比对,重建了传递文书、维护治安、保障军需的“信息高速公路”的运作机制。 商贸大动脉的生命力: 鉴于晋城地区特殊的煤炭、冶铁等资源禀赋,本书着重分析了以“骡马帮”为主体的民间运输力量。这些商路如何绕过险峻地势,如何形成带有地域特色的商业集散中心,以及这些商路的开辟与维护对地方士绅阶层的影响。 二、 沁河水运的区域经济辐射: 沁河作为山西南部水量较大、航运条件相对稳定的河流,在明清时期承担了重要的漕运和物资外运功能。 航运的季节性与技术特点: 深入探讨了沁河航道的自然限制(如汛期与枯水期的交替),以及船只的结构特点(如沙船、驳船)和关键渡口的管理制度。 “水码头”的兴衰: 选取沁河沿岸具有代表性的码头集镇,如沁水县的河畔重镇,分析水运带来的商业繁荣、仓储制度的建立以及对周边农业生产的拉动作用。水运的强弱变化,直接反映了晋城与外部世界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 第二部分:沿线聚落的勃兴与变迁——交通对聚居模式的塑造 交通网络的变动,必然带来空间重心的转移。本书的另一核心议题,便是探讨交通优势如何塑造和重塑了明清民国时期晋城的聚落格局。 一、 道路节点型聚落的形态学分析: 我们通过对晋城不同类型聚落的实地考察和历史地图比对,划分出以驿站为中心的“节点型聚落”、以码头为核心的“水陆交汇型聚落”以及单纯的“农业聚落”。 功能分化: 节点型聚落往往具备更完备的商业服务设施(客栈、酒肆、皮货行、钱庄雏形),其建筑布局更趋向于功能复合化。本书详细剖析了这些聚落中商业街、行会组织、地方治安机构的形成过程。 防御与安全: 鉴于明清时期土匪出没及战乱频仍,交通沿线的聚落往往加强了防御体系。对沿线保留至今的堡寨、角楼、烽火台等防御性建筑遗存进行空间分析,揭示了安全需求如何反作用于聚落的选址与结构。 二、 聚落间的社会经济联系: 交通不仅是物资流动的通道,更是人员、信息和文化的载体。本书考察了沿线聚落间通过交通网络形成的社会网络。 商帮网络与家族渗透: 分析了区域内主要家族和商帮如何通过控制关键的交通隘口或航运节点,实现对区域经济的垄断和影响力辐射。 地方精英与交通建设: 记录了地方士绅(如捐资修建桥梁、开辟新道者)如何利用其社会资本,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升自身声望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 第三部分:时代的烙印——民国时期的转型与挑战 进入民国时期,随着铁路的引入和公路理念的萌芽,传统的驿站与水运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最后一部分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新旧交通的竞争与融合: 重点分析了正太铁路、陇海铁路对晋城交通格局的冲击。传统驿道如何逐步被公路取代,水运的地位如何下降。 聚落的适应性: 考察了那些曾依赖旧有交通优势而繁荣的“衰落古镇”,以及因紧邻新交通干线而迅速崛起的“新兴集镇”。这种空间重心的位移,清晰地折射出区域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转型。 学术价值与史料基础 本书的撰写建立在对晋城地区丰富的地方文献、官方档案的细致梳理之上,包括但不限于《山西通志》、《泽州志》、《沁水县志》等地方志、清代赋税和徭役档案,以及对遗存的古驿道、桥梁、码头遗址的田野调查数据。 “古道悠悠”,不仅仅是路径的追溯,更是对特定历史时期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内部“流动性”的深度挖掘。本书旨在为区域史学、交通史、聚落形态学研究提供一份详实而富有洞见的个案分析,展现晋城在历史洪流中,如何因其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塑造出独具魅力的“沁河风韵”。它为理解古代中国的区域发展、地方权力结构以及社会对自然环境的能动适应,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