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知识产权制度创新》是“自贸区研究系列”之一种,知识产权是自贸区制度建设的重要支柱和不可或缺的内容,知识产权及保护与国际贸易的关联日益紧密,伴随经济全球化及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迅速崛起,对外贸易中知识技术因素将不断增强,知识产权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将更为紧密。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建立国际化知识产权运行体系势在必行,因此作者以上海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制度创新为主题,从自贸区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的背景、知识产权保护基本问题与国际实践、作为我国应对知识产权国际新挑战的桥头堡、作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带动现代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强势突破、知识产权创新经验的复制与推广六个方面阐述了自贸区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同时,介绍了境外成功的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经验,如美国、欧盟、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区、乌拉圭、马来西亚、巴拿马等。知识产权制度创新不但需要政府给予支持和保障,更重要的是需要自贸区内的相关机构秉承深化改革的精神大胆试验,通过创新突破改革难关,在上海自贸区这块“试验田”上种出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的硕果。
杨建锋,复旦大学国际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知识产权法,上海对外经贸大学WTO研究教育学院副教授,知识产权法、WTO法硕士生导师,上海高校智库国际经贸治理与中国改革开放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上海市徐汇区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副秘书长,徐汇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挂职),美国乔治城大学法学院、叶史瓦大学卡多佐法学院访问学者。
张磊,世界贸易组织教席(WTO Chair Holder),经济学博士、法学博士生,上海对外经贸大学WTO研究教育学院院长、上海高校智库国际经贸治理与中国改革开放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商务部学术支撑基地WTO贸易政策审议中心主任,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2011年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劳工组织、意大利都灵大学知识产权法硕士(LLM in IP)。WTO秘书处、哈佛大学法学院、瑞士洛桑大学及美国乔治城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担任国际贸易中心顾问(ITC)、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员、联合国贸发会议虚拟学院协调人、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ARTNeT联络人、欧洲法律学生联盟(ELSA)模拟法庭辩论赛常任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商务部企业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专家。
建设自贸试验区是在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开放进入新阶段、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从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简称上海自贸试验区)——开始,知识产权制度创新在自贸试验区建设过程中一直受到高度重视。自贸试验区作为国家推进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既是先行先试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到自贸区发展的重要支撑。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制度创新建设是一项新探索,没有现成模式可循,工作难度大、要求高。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一直积极稳妥、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制度创新与建设,坚守底线,防控风险,成为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的排头兵、先行者,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探索积累了许多重要的试点经验。
本书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知识产权制度创新为题,通过对上海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的法律框架、实践探索、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进行研究,考察知识产权国际新规则发展,借鉴其他国家自贸区知识产权保护经验,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制度进一步加强创新提出了策略与建议。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研究将上海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创新经验进行复制与推广的可行性路径,从而促进各个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制度协同创新,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改革的深入进行,为中国参与国际知识产权新规则制定的谈判构筑实践依据。
本书内容分成六章:
第1章概述了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与建设发展过程、重大意义以及功能目标,提出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的新挑战与新任务。同时以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的四项制度文件为依据,在分析了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创新的基本制度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上海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创新的基本内涵与目标。
第2章提出促进贸易便利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平衡是自由贸易区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问题。通过分别考察美国、欧盟、中国香港、新加坡、乌拉圭、马来西亚、巴拿马等国家与地区的自由贸易区知识产权保护实践,总结了境外自由贸易园区的知识产权保护经验。
第3章研究与总结了与自贸区相关的知识产权国际规则与发展趋势,提出上海自贸试验区应积极研判知识产权国际谈判的新动向,在知识产权执法措施方面逐步探索适用更高的执法标准。同时,作者以TPP风险管理规则为具体实例,讨论上海自贸试验区海关运用风险管理机制,探索知识产权监管的创新措施。
第4章围绕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与保护、海关保护、司法保护与争议解决多元化四个方面,介绍了上海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的实践,分析了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创新的若干建议。
第5章总结了上海自贸试验区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开放与发展的实践,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与错出的调整,提出了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开放与建设、发展创新园区的建议。
第6章总结了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制度创新所取得的基本经验,并提出了上海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创新经验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
本书的研究特点与方法:
一是突出的国际化视野与本地化经验研究。本书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坚持从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进行开放性研究,以近年来双边与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所引致的全球贸易自由化新趋势为宏观背景,立足于中国应对国际经济治理秩序的新挑战,以知识产权国际新标准为参照,确定了上海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的基本国际环境。本书更着眼于在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进程中,上海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制度创新实践探索与所取得的本土化经验,关注上海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创新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存在的问题,基于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目标与自身功能定位,提出推进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的策略建议,为上海及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与可推广的经验。
二是体系化地研究上海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制度创新工作。本书以“推进服务业开放和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贸易转型升级,创新监管服务模式,探索建立与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培育国际化、法治化的经商环境,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制度研究的出发点与目标,将“一线管住、二线放开”区域格局下知识产权所涉及的各项工作视为相互支持与配合的有机整体,力求从体系化的角度研究自贸区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系统化地提出加强上海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的对策建议。
三是注重理论结合实际,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国内外合作研究,充分发挥课题组国际学术网络,先后同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及美国的皮特森国际智库、哈佛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的专家学者进行了相关议题的国际学术交流。作者也曾多次前往上海自贸试验区开展实地调研,同上海市知识产权局、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浦东新区法院、上海自贸试验区海关、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徐汇区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及多家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的专家举办研讨会或咨询交流。作者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既从法学角度探讨自贸区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比较与法理分析,也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对上海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创新进行理论分析。
本书研究的基本结论是: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是上海自贸区建设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与建设任务之一,应当以促进投资贸易便利与实现知识产权保护平衡作为自贸区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创新的基本原则。上海自贸试验区应当密切跟踪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功能定位,成为我国应对国际知识产权挑战尤其是超TRIPS(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义务的桥头堡。上海自贸试验区已经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执法、海关知识产权保护、争议多元化解决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未来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一体化机制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还应当进一步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开放与发展,成为现代知识产权服务业建设的风向标。上海自贸试验区所取得的创新经验不仅可以在其他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广,经过科学评估也可以进一步在全国推广适用,从而推进我国知识产权事业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
本书作者单位与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共同承担了国家知识产权2014年度软课题项目“自由贸易区中知识产权问题研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制度创新及可推广、可复制性”。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本书作者进一步搜集资料搜集并修改调整了相关内容,最终形成本书。张磊教授(上海高校智库国际经贸治理与中国改革开放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确定了全书的立意与框架,杨建锋副教授参与了相关的调研活动,并承担了书稿的基础撰写工作,于洋副教授、夏玮博士为本身提供了诸多有意义的思路建议,孟淑萍、陈文、杨丹、张温文等研究生为书稿完成做出了辛勤的努力。在课题研究与本书撰写过程中,作者一直得到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作为一个对法学理论和实践都颇感兴趣的学生,我常常会关注一些具有时代性、前沿性的法律议题。当我在图书馆的推荐书单上看到《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知识产权制度创新》这本书时,我的好奇心被立刻点燃了。自由贸易试验区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改革试验田,而知识产权制度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其在自贸区内的创新更是值得深入研究。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来理解自贸区在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和运用方面的具体制度设计。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在中国特有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下,如何将国际通行的知识产权规则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破性的创新。这本书或许能为我理解知识产权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生动的视角。
评分我是一名在跨国公司从事知识产权事务的从业者,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方面的最新动态。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知识产权制度创新》时,立刻就被它所吸引。从书名来看,它聚焦于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领域——自贸试验区内的知识产权制度探索。我知道,自贸试验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其在制度创新方面的突破,往往能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借鉴。我个人对这个主题非常感兴趣,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保护创新成果,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对这一特定领域深入了解的空白。我期待它能提供关于自贸区在知识产权确权、保护、运用等方面的具体实践案例、政策解读以及制度创新的经验总结。了解这些前沿信息,对于我在工作中制定策略、规避风险,以及把握未来发展趋势都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简洁却不失专业感。封面采用了沉静的蓝色调,搭配烫金的字体,显得非常大气。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且带有微哑的光泽,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有刺眼的感觉。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字号适中,行间距也恰到好处,即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书中穿插的一些图表和案例分析,设计得清晰明了,逻辑性很强,能够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概念。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究到具体内容,但仅仅从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来看,就已经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社在细节上的追求,这无疑为后续的阅读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当今电子书盛行的时代,一本如此注重实体质感的书籍,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吸引力,仿佛是对知识沉淀和深度思考的一种致敬。我非常期待能通过这本书,探索知识产权领域那些令人振奋的创新实践。
评分近期,我对中国正在进行的各项经济体制改革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够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创新举措。当我在一家学术书店的橱窗里看到《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知识产权制度创新》这本书时,我感觉我找到了一把钥匙,能够打开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大门。我一直认为,知识产权是现代经济的“石油”,尤其是在创新日益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当下。而自贸试验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其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制度革新,无疑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解读,在这些特殊的区域里,是如何通过制度的创新,来更有效地激励创新、保护成果,并吸引全球的投资和技术。我想了解,这些制度创新是否能够解决当前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痛点,并且为中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赢得更主动的地位提供支持。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够拓宽视野、深入理解中国经济改革前沿的书籍。偶然间了解到《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知识产权制度创新》这本书,我被它的主题深深吸引。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是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和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而知识产权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其在自贸区内的制度创新,无疑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看点。我个人对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其中的制度演进非常有兴趣,这本书恰好契合了我想要了解的重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自贸区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具体创新举措,比如在专利、商标、著作权等方面的特殊政策,以及这些创新如何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内的经济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我更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关于未来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更好地将制度创新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