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中西女中(1900—1948) [Mctyeirs school (1990~1948)]

回忆中西女中(1900—1948) [Mctyeirs school (1990~194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珑 编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女校历史
  • 中国近代教育
  • 西女中
  • 教育史
  • 社会史
  • 民国史
  • 学校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638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481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Mctyeirs school (1990~1948)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7
字数:3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西女中1892年由美国基督教南卫理公会创办,1952年与圣玛利亚女中合并成立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中西女中办学60年,有很多好的办学经验,为社会造就了很多有才干的女子人才,其教学成就获得了国内外的关注,校友遍全球。《回忆中西女中(1900—1948)》是早期校友回忆母校的记录。

目录

点点滴滴念师恩
英文老师殷罗德宗教老师费雪珍/1941届 欧阳美生
英文老师殷罗德/1942届 唐嫣
国文老师王耐一/陈云德
英文老师费雪珍,陈观裕,吴瑜瑾/1947届 陈晋明
中西女中历史的见证者葛继恩老师/1947届 陈晋明
家政老师史德玲/1947届 张珑
英文老师吴瑜瑾/1947届 张珑
生物老师曾弥白/1947届 张珑
英文老师张祥保/1947届 张珑
中国历史老师陈懋恒/1947届 张珑
中学6年的国文老师/1947届 张罗罗
音乐老师白露薇/1947届 朱蕴文
敬爱的薛正校长/1947届 邹思敏
中西的师长们/1948届 傅元朔
英文老师季凌云,音乐老师韩瑞士,数学、史地老师黄凤贞/1948届 郑静渊
数学老师张小如/1949届 汪绍兰
数学老师王承诗/1950届 陈怀琳
音乐老师韩瑞士/1950届 张婉琼
音乐老师韩瑞士/1950届 朱丽中
国文老师黄友黻、宋梦芹/1951届 巫漪云
江梅鹃老师,王采娟老师,王蔼娟老师/1951届 巫漪云
国文、历史老师吕呐/1951届 巫漪云
英文老师张祥保/1951届 巫漪云
物理老师徐尚均/1952届 孙明惠
感恩中西的老师们/1953届 陈掬英
体育老师刘祖信/1953年高二 孙树荃
薛正校长,数学老师黄凤贞、范敬敏,体育老师刘祖信/1956届 毛正行

我与中西
祖孙三代中西校友/1948届 郑静渊
回忆我们的母亲薛韦增佩(1908届中西校友)/1943届 薛德音、1945届 薛徽音
第一位女银行家严顺贞(1910届)/陈晋明
丁家三个中西人/1941届 丁毓明
在中西的一年塑就了我的人生观/1918届 谢文秋
中国第一位女律师程修龄/程修龄
诞生于20世纪初的唐瑛/徐景灿 徐景焕
我是1924.届 的中西校友/李悦蕴
中西女中两任校长轶事/1925届 黄月华
夏家八姐妹和中西的同学老师/史济良
我的母亲朱琴珊/汤为杰
我的母亲郭婉莹/1952年初三 吴静姝
萧家的女儿和中西女中/1952届 萧嘉殉
一段往事/1929届 张令仪
她把中国的民间音乐介绍到国外/1930届 姚锦新
家藏影集引起的回忆/1933届 聂光明
《墨梯》引领我一生/1934届 吴舜文
回忆六十多年前的中西女中/1934届 郑德芳
怀念荣漱仁大姐/1940届 李启龄
我与漱仁大姐/1947届 陈晋明
我在中西女中/1936届 陈观裕
母校给我爱、欢乐和知识/1937届 舒丽安
默默奉献的女翻译家许磊然/陈瑾瑜
回忆中西女中/1938届 郭秀珍
我骄傲,毕业于中西/1938届 黄量
以厨艺温暖人生的谈掌珠/1947届 陈晋明
干出一个厨艺人生/记中西1938届 谈掌珠
三十年代的中西女中/1939届 曹宝贞
声音美、心灵美的声乐教育家蒋英/陈瑾瑜
怀念母校/1940届 钟吉鱼
女企业家陈秉贞的故事/1947届 陈晋明
成长在母校/1942届 吴经
她将爱心撒播人间——记中西1942届 吴经的人生经历/陈瑾瑜
无悔的选择/1942届 蒋琳琳(魏琳)
阔别七十余载忆母校、喜重逢/1942届 唐嫣
离开母校后/1942届 郁隽民
我在母校的音乐气氛中成长/1943届 顾孟琴
愿人类制服癌症——记中西女中1943届 涂莲英/余建华等
青春脚印/1943届 朱世珏
紫藤芳菲,忆往事,念故人/1944届 陈汝艳、孙以敏、李明珠、马莲卿、方秀梅
个个都那么独立自主/1945届 蔡至文
忆往事,念师恩/1945届 高摄渊
(1946届)陈依弥,长眠在异国的女外交官/宗道一
一位美国参议员的致辞/1946届 邓稚风
充满自信的中西人/1946届 李道基
回忆在中西女中就读的六年/1946届 徐美贞
忆《孔雀胆》的演出/1946届 徐美贞
薛正校长与我/1947届 陈晋明
附件一《传承大爱精神,绽放感恩之花》/陕西春蕾女童联谊会王宏
附件二商南来信/舂蕾女童 董晓琴
半个中西人/1947届 程明琨
心田深处的一角绿洲/1947届 刘禄曾
难忘的中西女中/1947届 刘泽墀
中西女中教给我什么/1947届 张珑
中西女中的英语教学/1947届 张珑
回忆和感恩/1947届 张罗罗
在中西女校的日子/1948届 高明珠
感谢您,祝福您,母校/1948届 宋时
我的姑姑薛正/1948届 薛瑞
饮水思源:我在中西学到英语和为人之道/1948届 周希敏
感谢您,母校/1948届 集体

怀念我们的朋友罗海蒂/陈晋明
后记

前言/序言


《西国女子学堂:百年回响》(1900—1948) 一、 历史的起点:文明的碰撞与教育的播撒 1900年的中国,正值晚清时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激发了无数有识之士对国家前途的忧思。在这历史的转折关头,西方文明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涌入,不仅带来了科技、经济上的冲击,更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深刻的变革。而教育,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自然成为这场变革中的焦点。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些怀揣教育理想的传教士和富有远见的国人,敏锐地捕捉到了为中国女性提供系统、现代教育的迫切需求。他们深知,一个国家的崛起,离不开其女性的觉醒与发展。教育,便是点燃女性智慧之火,赋予她们独立思想与能力的关键。 《西国女子学堂:百年回响》(1900—1948)正是孕育于这样一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年代。本书将追溯这段历史的源头,描绘一批先驱者是如何在物质条件艰苦、观念束缚严重的社会环境中,怀揣着教育救国的信念,创办并发展这所名为“西国女子学堂”(McTyeirs School)的教育机构。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照搬西式教育模式,而是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中,一次对中国女性教育的深刻探索。 我们将详细解读,为何选择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建立一所女子学堂?其创办的初衷是什么?最初的办学理念又是怎样的?那些早期投身教育事业的传教士们,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文化冲击,又如何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以适应中国的社会环境?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些历史的细节,呈现出一段充满勇气、智慧与奉献的创业史。 二、 学堂的成长:从蹒跚起步到枝繁叶茂 1900年至1948年,这是一段风云激荡的四十八年。在这段时间里,“西国女子学堂”从一所初具规模的学堂,逐渐成长为一所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教育机构。本书将以时间为线索,以学堂的发展为轴心,生动展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命运轨迹。 早期探索与奠基(1900-1910年代): 艰难的启程: 详细描述学堂成立初期的艰辛,包括校址的选择、资金的筹措、师资的招募、课程的设置等。展现早期传教士们如何在异国他乡,克服语言障碍、文化隔阂以及社会非议,一点一滴地建立起学校的雏形。 初步的课程体系: 介绍早期学堂所开设的课程,包括基础的语文、算术,以及一些初步的科学、音乐、手工等。重点分析这些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当时西方教育的先进理念,又如何尝试与中国传统教育相结合。 首批学生的成长: 关注早期学生的构成、她们的学习生活以及毕业后的去向。这些早期毕业生,往往是那个时代少数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她们的人生轨迹,也预示着中国女性教育的未来可能性。 发展的黄金时期与社会影响(1920-1930年代): 教育理念的深化与完善: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堂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本书将深入探讨,在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对女性教育的需求是如何变化的,以及学堂如何调整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女性。 课程的多元化与专业化: 介绍学堂在课程上的进一步拓展,可能包括艺术、体育、家政、甚至初步的师范教育。重点分析学堂在哪些方面走在了当时中国女性教育的前列,培养了哪些领域的专业人才。 校园生活的图景: 通过大量的史料和细节,还原学堂时期充满活力的校园生活。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社团组织、艺术表演、体育比赛等,展现学堂如何成为一个集学习、成长、社交于一体的青年女性社区。 社会声誉的提升与贡献: 记录学堂在社会上获得的声誉,以及其毕业生在社会各领域的贡献。她们可能成为教师、医生、社会工作者、文化传播者,甚至在革命浪潮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本书将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展现学堂对当时中国社会进步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民族危亡下的挑战: 1930年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本书将分析学堂如何在动荡的时局中,努力维系正常的教学秩序,以及如何在教育中融入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战火中的坚守与最后的岁月(1940年代初至1948年): 抗日战争的洗礼: 详细描述抗日战争对学堂造成的巨大冲击,包括师生的疏散、校舍的损毁、教学的中断等。展现学堂师生在艰难困苦中,如何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努力保存教育火种。 特殊的办学条件: 介绍学堂在战时所采取的特殊办学方式,以及师生们如何克服物质匮乏、精神压力,坚持完成学业。 历史的终结与转型: 1948年,中国历史迎来了新的篇章。本书将如实记录学堂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抉择,以及其最终的命运。是转型、合并,还是停办?本书将客观呈现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为这段教育史画上句号。 三、 育人与传承:影响深远的教育理念与价值 《西国女子学堂:百年回响》(1900—1948)不仅记录了一所学校的兴衰,更重要的是,它折射出一段时期内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脉络,以及其中蕴含的宝贵教育理念和价值。 “全人教育”的探索: 尽管名称带有“西国”二字,但本书将深入探讨,学堂在实践中是如何超越简单的“西化”标签,努力实现对女性“全人”的培养。这包括知识的传授、品德的塑造、体能的锻炼,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详细分析学堂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校园文化等方面,是如何尝试融合中西方教育的优秀元素。例如,在教授西方科学知识的同时,是否也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强调个体发展的同时,是否也注重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培养独立自主的女性: 书中将重点强调,学堂致力于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女性。这种“独立”不仅是经济上的,更是思想上的。她们被鼓励去认识世界,去表达自己,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女性解放与社会进步的联系: 本书将深刻阐释,学堂的教育实践与当时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女性解放运动之间的联系。女性教育的进步,是如何成为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精神财富的传承: 即使学堂本身的历史已经结束,但其所代表的教育理念、培养出的优秀人才、以及师生之间深厚的情谊,都成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后世。本书将尝试追溯这些精神财富的传承路径。 四、 史料的考证与多维度的解读 本书的撰写,将建立在扎实的史料考证之上。我们将尽可能搜集和梳理相关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当时的报刊杂志、私人信件、回忆录等,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同时,本书也将采用多维度的解读视角,不仅仅局限于宏观的历史叙事,更关注微观的人物故事。我们将关注: 那些默默耕耘的教师们: 她们是来自何方?抱持怎样的教育信念?如何在异国他乡奉献自己的青春?她们与学生之间有着怎样的情感交流? 那些渴望知识的学生们: 她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她们的梦想是什么?她们如何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成长?毕业后她们又走向了何方? 那些关注与支持学堂的社会人士: 她们的贡献是什么?她们的期望又是什么? 通过这些细致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西国女子学堂:百年回响》(1900—1948)将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教育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时代变迁、文化碰撞、女性觉醒以及人性光辉的史书。它将带领读者穿越回那段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岁月,去感受那段历史的温度,去理解那段历史的意义,去回响那段历史留下的绵长声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如果处理得当,将是一次对“记忆碎片”的精妙重构。我设想,它可能采用了时间轴推进或者主题切片的方式来组织材料,但无论如何,我更关注的是那种超越线性叙事的、对人物命运的深刻描绘。例如,那些毕业后投身革命、从医、或者回归家庭的女校友,她们的人生轨迹如何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能选择的有限而又充满可能性的道路?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人物小传”,让我们看到这些名字背后的汗水、泪水与欢笑。教育的成功与否,最终要看它对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一个好的回忆录,不应该只停留在“我们学了什么”,而更应该深入探讨“我们成为了什么样的人”。那些在校期间建立起来的友谊,那些严厉的师长,那些共同经历的苦难和荣耀,正是构成个体精神底色的基石。这本书能否成功地唤起我们对那个年代知识女性群体集体记忆的共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够精准地捕捉到这些情感的微澜与波涛。

评分

这部作品的标题,光是“回忆中西女中(1900—1948)”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女性教育的无限遐想。我期待着能从中窥见那个时代背景下,一所中西合璧的教会学校是如何运作的,它如何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的交汇点上,雕塑出第一代接受新式教育的中国女性群像。这本书显然承载了厚重的历史使命,它不仅仅是一部校园回忆录,更像是一扇通往旧中国精英阶层教育图景的微缩窗口。我特别关注那些教职员工,无论是远道而来的西方传教士,还是那些怀揣教育理想的中国知识女性,他们是如何平衡信仰、文化差异与教学实践的?她们的课程设置,从国文、算术到音乐、体育,如何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合格女性”的期待与塑造?尤其在1900到1948这个跨度里,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一系列动荡,这些身处象牙塔中的师生们,是如何应对外部世界的风云变幻的?这种集体记忆的保存与梳理,对于理解当代中国女性精神气质的源头,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种带着岁月沉淀的温度和真实细节的叙事,而非冰冷的学术论述。

评分

作为一名对近现代社会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史料价值远超一般的纪念文集。它所聚焦的“中西女中”,无疑是一个绝佳的观察点,因为它汇聚了近代中国精英教育的几大关键元素:宗教影响、性别平等诉求、以及对西方现代知识的引入。我非常好奇,这种“中西”的融合究竟达到了何种程度?是表面上的中西并置,还是深层次的文化交融与冲突?比如,在庆祝传统节日时,她们是否会加入西方的仪式感?在教授古典文学时,是否会引入现代的分析方法?这种跨文化的教育实践,必然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文化“混血儿”。此外,这本书的时间范围(跨越近半个世纪)也至关重要。从清末的革新图强到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再到抗战的艰苦卓绝,这所学校的存续本身就是一种坚韧的象征。这本书如果能细致地勾勒出不同历史阶段,学校在财务、招生、甚至校规上的具体调整,那将为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个案研究。

评分

翻开这本厚重的回忆录,我仿佛被一股强劲的时代气流卷回了那个光影交错的年代。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不是一本轻描淡写、歌颂往昔的“怀旧录”,而更像是一份精心整理的档案,里面充满了时间磨砺后的质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上那种克制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触,它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粉饰历史,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侧影和校园事件,让历史自然地呼吸。想象一下,在那些绿树成荫的校园里,年轻的女孩们第一次接触到“自由恋爱”的话题,第一次穿上改良的校服,第一次在课堂上大声质疑传统,那份冲击与觉醒是何等震撼人心。这本书的价值,也许就在于它捕捉到了这种微观层面的文化张力——那些关于性别角色、职业抱负与家庭责任之间的微妙拉扯。它让我们看到,教育的变革不仅仅是口号,而是渗透到每一位学生日常琐碎生活中的、潜移默化的精神重塑过程。我期待着作者能更深入地挖掘那些“非主流”的声音,那些可能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挣扎的普通女学生的真实心声。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评价一本历史回忆录的优劣,关键在于其叙述的“温度”与“视野”。我非常期待这部作品能够提供一种宏大叙事之外的、充满人间烟火气的视角。想象一下,在那个通讯不便、社会动荡的年代,一封从外地寄回学校的信件可能需要辗转多久才能到达?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事是如何打断正常的期末考试的?这些具体的、充满生活细节的描写,才是让历史“活”起来的魔力所在。我深信,中西女中这块小小的试验田,折射出的是整个中国教育思潮的转向。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通过一个封闭又开放的社群,清晰地展示了现代化思潮如何被本土化、如何被一代代年轻的中国女性所内化并实践。它不应该仅仅是为校友留念,更应是为所有关心中国近现代女性命运的读者,提供一份珍贵的、充满体温的见证。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一次深刻的、关于知识如何改变命运的感动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