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对象
关注学前教育的教师及研究人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本书的特色:
☆解释了瑞吉欧教育模式,提出将此模式运用到自己课程中的建议和实例
☆对应幼儿5个自我的发展,提出创设支持性教育环境的建议
☆“研究发现”部分,以易于教师理解和应用的方式呈现研究成果
☆“教师的话”部分,通过有经验教师的陈述强化一些要点
☆通过图表阐明重要概念,便于教师理解和学习有难度的内容
☆再现真实课堂中的照片,帮助教师形成关于教学的具象认识
编辑推荐语
☆将幼儿5个自我的发展作为核心追求,帮您把握幼儿教育的本质;
☆系统阐释学前教育的理论领域,利于您全面了解学前教育;
☆实践策略丰富、详实,给您的教学带来一些借鉴和启迪。
目录
推荐序/001
前言/001
有个小孩向前走/001
章什么是优质的幼儿教育……………………………………………002
认识到你所从事的是一份高尚的职业/003
幼儿教育有用吗/007
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010
从理论到实践/017
幼儿教育的类型/017
本书的基本前提/021
将前提付诸实践:为幼儿安排美好的/022
总结/030
第二章家园合作……………………………………………………………034
开启良好沟通之门/036
理解家庭/036
与家庭合作的挑战/038
与家长关系不好时怎么办/042
维系良好关系:保持沟通/044
家长咨询/045
与家长会谈的实用建议/046
会谈:促进家长参与的更多策略/049
危机中的家庭/050
什么构成了危机/051
帮助家庭处理危机的一些基本原则/052
总结/058
第三章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062
游戏的目的/063
游戏的发展阶段/070
促进创造性游戏的可能因素/073
促进和延长游戏的六项实用方法/075
激发创造力的具体活动/081
总结/089
第四章提供跨文化、中性主义的教育………………………………………092
教师需要具备多元文化能力/094
教师的态度/094
控制和克服偏见的建议/096
在早期教育中推广跨文化和中性主义教育是否太早/099
跨文化和中性主义教育有什么共同点/100
跨文化教育的原则/100
在重视独特性的同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111
是否要把文化独特性和需求相似性的教育合二为一呢/112
透过中性教育和帮助幼儿重视性别来鼓励平等教育/114
总结/124
第五章迎接有特殊需要的幼儿……………………………………………128
谁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儿/129
美国国会修订的《特殊人群教育法案》
(IDEA)和《美国特殊人群法案》(ADA)/130
鉴别特殊儿童,并为之寻求协助:幼儿教师是筛检媒介/131
接纳特殊儿童/134
学习成为团队中的一员/136
教导特殊的幼儿/137
教导特殊幼儿的一般建议/140
辨认与帮助肢体残疾儿童/142
辨认与帮助情绪障碍儿童/149
辨认与帮助智力发展迟缓或超前的儿童/154
总结/158
第六章在早期教育中使用标准和评估……………………………………162
什么是早期学习标准/163
标准从何而来/164
什么是评估/172
评估的种类/174
有关评估的重要原则/183
总结/185
第七章每日常规和一个充满支持的班级环境……………………………188
每日常规是项目的骨干/189
作息时间表/190
布置一个有支持力的教育环境/207
总结/212
第八章促进幼儿身体自我的发展…………………………………………214
幼儿保育中心健康与安全的促进/215
身体发展的基本原则/221
促进幼儿大肌肉的发展/224
教师鼓励幼儿体能发展/226
运用感知运动活动促进身体发展/229
促进感官经验/233
总结/234
第九章促进幼儿情绪健康与自我发展……………………………………238
发展幼儿信任、自主、主动、勤奋等基本态度的重要性/240
判断幼儿情绪健康状况的指标/242
教师的个人特质有助于建立正向的环境/246
教师协助幼儿情绪健康发展的实际做法/249
发展幼儿的自尊/254
总结/261
第十章社会性自我:促进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264
帮助幼儿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性/265
社会行为的发展/266
帮助幼儿具有社会能力:教导合宜社会技能的建议/274
总结/287
第十一章社会性自我:培养自我管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290
是规则还是指导更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律/291
帮助儿童建立内部控制/293
在教室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309
总结/315
第十二章促进幼儿语言技能的发展………………………………………318
语言的构成/319
儿童的语言是如何发展的/320
发展的里程碑/322
促进语言能力发展的基本方法/323
语言和方言的差异/332
具有听力、言语障碍的幼儿/337
总结/341
第十三章促进幼儿的读写萌发……………………………………………344
哪一种读写教学方法对幼儿来说是适当的/345
促进幼儿的读写萌发和教导其阅读与写作之间有何不同/348
需要谨记的基本原则/351
年龄再小的幼儿也可以且应该参与书写活动/353
如何安排充满丰富语言刺激的团体活动时间/357
总结/366
第十四章支持认知自我的发展……………………………………………370
支持认知自我发展的方法/372
皮亚杰学派的主要概念/373
前运算阶段儿童的具体心理操作或中级技能/381
在教学中引入中级思维和推理技能的建议/384
随着儿童思维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使用能够“刺激”思维的提问方式/392
总结/395
第十五章培育创造性自我的发展…………………………………………398
什么是创造力/399
创造力的重要性/400
幼儿创造力的发展阶段/406
在培养幼儿创造力方面给教师的建议/408
总结/413
第十六章发展幼儿全人教育:成为幼儿全人教师…………………………416
将幼儿需了解的价值观与重要的目标安排进课程/417
重点1:练习有目标性的教学/419
重点2:发展适宜性实践/420
重点3:发展综合课程,以促进幼儿发展完整的五个自我,
以及教导多元智能/421
重点4:找到鼓励幼儿主动学习的方法;使用萌发课程/422
在进行萌发课程时要谨记的基本原则/426
重点5:着重教导从学习中获得幸福和喜悦,而不只是
学业技巧/434
总结/435
附录A正常发展一览表(0-8岁)……………………………………………438
附录B在初几周教学成功的秘诀…………………………………………446
附录C为预防血液或体液传染病所采取的通用/标准化措施……………452
附录D自创、和可回收的教学材料一览表……………………………453
参考文献………………………………………………………………………457
-----
图书介绍
《幼儿全人教育》是一本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指向的美国式学前教育学。
本书以完整儿童作为价值取向,将促进和保障幼儿的的身体自我、情感自我、社会性自我、认知或智能自我以及创造性自我5个不同领域的发展作为核心追求,突出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和幼儿自身的价值。
本书几乎涉及了学前教育学理应涉及的所有理论领域,如家园共育、学习环境的创设、幼儿的游戏、一日生活的价值与组织、幼儿活动的评价、不同领域的发展、主要学习领域及相应的活动与材料等等,并通过建立丰富的实践注解,形成了相应的、系统的实践策略,有利于指导幼儿园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了解幼儿全面发展的本质,关注幼儿的天性,并创设相应的环境,促进幼儿的适宜性发展。
作者简介
帕特丽夏·韦斯曼博士(Dr. Patricia Weissman),旧金山大学幼儿教育专业博士。35年间,曾做过婴儿护理员、幼儿教师、中心主任、儿童发展助理(CDA)、提前开端计划顾问、韦恩州立大学墨跋研究机构助研员、《早期教育的革新:国际化的瑞吉欧交流》( Innovations in Early Education: The International Reggio Exchange)杂志创刊主编,为公共广播服务(PBS)电视台设计了《幼儿全人教育:0—5岁儿童抚养者指南》系列视频短片。现又重新研究婴儿保育,并担任国际保姆协会的顾问。
乔安妮·亨德里克教授(Professor Joanne Hendrick),俄克拉荷马大学儿童早期教育荣誉退休教授,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咨询与早期教育专业,斯坦福大学言语与听力障碍专业。曾在斯坦福大学言语与听力诊所为儿童服务、指导子工作坊、任职提前开端计划,担任圣芭芭拉城市学院和俄克拉荷马大学早期教育领域的主席、加州幼儿教育协会副主席。现在的兴趣集中于园艺、摄影、去有异国情调的地方旅行、写幼儿教育相关书籍以及和她的十个外孙享受美好时光。
译者简介
钟欣颖,美国塔夫兹大学儿童发展研究所硕士。曾在台湾地区和美国担任幼儿教育系讲师、幼儿园督导,美国波士顿华埠小区中心计划执行与成效评估专员。现为台湾台北市子馆馆长。
张瑞瑞, 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硕士、美国塔夫兹大学儿童发展学院访问博士。曾担任《学前教育》杂志编辑。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讲师。
杜丹,美国塔夫兹大学儿童发展硕士学位、北京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曾任塔夫兹大学试验学校、艾德文瑞吉欧教育学校实习教师,儿童天地美式早教中心、小篷车双语教育基地中心、麦锐克蒙台梭利学校、柳树双语教育中心、小熊猫多文化早期教育所、聚宝盆家庭幼儿园咨询顾问。现为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教育研究分析师。
----- ----- ----- ----- -----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真的没话说,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好茶,回味无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具体实践场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精准和富有同理心的笔触。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腔调,而是真正走进了家庭和幼儿园的环境中,去观察和理解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有一段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它描述了一个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成人应该采取的“非干预性支持”策略,那种微妙的平衡感——既不溺爱放任,也不急于插手解决——确实需要极高的智慧和耐心去拿捏。这本书巧妙地将哲学思考融入到日常的教养细节中,使得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厚重的生命哲学感。我感觉作者对儿童心理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层面,她不仅仅是在谈论“教什么”,更多的是在探讨“如何存在于孩子身边”以及“如何与孩子的内在秩序和谐共处”。这种由内而外的渗透,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育儿指南,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进行生命培育的艺术手册,要求读者放下既有的教条,重新校准自己的感官和心灵。
评分哎呀,最近淘到一本让我心头一震的书,虽然我还没完全啃完,但光是翻阅和品味那些文字,就已经感觉受益匪浅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特别,封面那种柔和的色彩搭配,加上排版上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让人在翻阅的时候有一种非常放松和沉静的感觉。我记得最开始吸引我的是它探讨的那个核心理念,就是关于如何看待孩子的成长过程,它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强调一种整体性的、与生命力相连的发展观。书中很多观点都非常具有启发性,尤其是在讨论如何营造一个鼓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环境方面,作者的叙述细腻而富有洞察力。比如,书中提到了一个关于“无用之用”的概念,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平时对效率和结果的过度追求,思考那些看似没有直接目的性的活动,对孩子深层心理和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这本书的行文流畅,即使是复杂的教育理论,也被作者用非常生活化和贴近实际的案例串联起来,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乏味,反而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长者在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让人忍不住想要放下手头的事情,静下心来好好思考自己的教育观念是否需要进行一次深刻的革新。它像一盏温和的灯,照亮了传统教育模式中那些被忽略的角落。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广度和深度并存,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教育”这两个字的理解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宽。它不仅仅是一本写给家长或老师看的书,更像是一本写给所有关注人类未来发展的成年人看的指南。作者在探讨传统文化元素如何融入现代教育时,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跨文化视野和深厚的学养。她不是简单地复古,而是巧妙地在现代的科学认知和古老的智慧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特别是关于培养孩子内在秩序感的那几个段落,描述得极其生动,通过对日常生活节奏、仪式感构建的探讨,展示了如何帮助孩子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找到内心的锚点。这种对“内在稳定”的强调,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沉静的力量,它不煽情,不制造焦虑,而是用一种令人信服的、平静的语调,邀请你去参与一场更为深刻的自我反思和生命重塑之旅。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它对“关系”这个核心命题的精妙阐述。它反复强调,教育的本质是高质量的相遇和连接,而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作者在书中分享的那些关于如何真正倾听孩子声音的技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她细致地分析了我们成年人在倾听时常常陷入的误区,比如急于评判、急于提供答案,从而错失了捕捉孩子真实需求的关键时刻。读到这里,我真是惭愧不已,感觉自己过去在与孩子互动时,常常因为自己的“效率”和“预设”而打断了他们自然发展的节奏。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心理解压阀——它告诉我们,放慢脚步,允许不完美,允许“浪费时间”在那些看起来“无用”的陪伴和探索上,恰恰是通往更深刻连接的必经之路。全书洋溢着一种对生命原始冲动的尊重和赞美,读完后,整个人都变得更加平和、更加愿意去拥抱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这对一个常常感到压力山大的现代人来说,简直是一剂难得的良药。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有点担心这类主题的书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全人教育”这个概念听起来就挺宏大的,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的结构组织得非常清晰,逻辑推进层层递进,但又不失灵动。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的思维:她会先抛出一个看似简单却极具张力的问题,然后通过层层剖析,最终导向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感官的觉醒”那一章,那部分的描述简直充满了画面感,让人仿佛能重新体验到孩童时期那些细微的触觉、嗅觉和听觉是如何构建他们对世界的初步认知的。这本书在强调尊重孩子个体差异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清晰地指出,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时间表和发展轨迹,我们能做的,是提供丰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而非急切地去催促花朵开放。这种深入骨髓的尊重和平视,是当代教育中最稀缺的品质之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有力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让我们知道如何将这种尊重落到实处,而不是停留在口号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