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與“科學的時代”

孫中山與“科學的時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武上真理子 著,袁廣泉 譯
圖書標籤:
  • 孫中山
  • 近代史
  • 科學
  • 時代精神
  • 革命
  • 民主
  • 中國近現代史
  • 曆史人物
  • 政治思想
  • 思想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96689
版次:1
商品編碼:1201015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日本京都大學中國研究係列(7)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2
字數:27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將孫中山視作以科學為自己思想和行為基礎的“科學人”,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科學”在中國的傳入、翻譯、普及、應用等用度,詳細探討瞭孫中山這科學觀的形成過程,及其核心為“生之哲學”的思想以“科學”為橋梁深入的過程。

作者簡介

武上真理子,生於日本大阪府。1984年畢業於京都大學文學部,2004年畢業於關西學院大學大學院語言交際文化研究科,取得碩士學位。2012年取得京都大學博士學科。現任日本人間文化研究機構研究員,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袁廣泉,男,1963年生。現為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江蘇師範大學副教授。1995年3月、1997年3月先後畢業於大阪教育大學本科和大學院,2000年畢業於神戶大學大學院,獲博士學位。同年4月迴國,先後任教於麯阜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徐州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2007年10月受聘於日本人間文化研究機構,在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從事平民教育運動、中國煤礦史等研究。

目錄

前 言/1
緒 論 孫中山思想概觀/1
一 孫中山形象麵麵觀/1
二 “科學的時代”與孫中山/11
三 上海孫中山故居藏書/17
第一章 孫中山的科學觀——齣發點與高度/28
第一節 香港西醫書院的創辦/31
第二節 西醫書院的科學與孫中山/40
第三節 由“生元說”看孫中山的科學觀/49
第四節 關於進化論和細胞智能/55
第五節 “生元說”以後/59
小 結/63
第二章 孫中山與醫學——《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的翻譯與齣版/66
第一節 《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之齣版/73
第二節 柯士賓其人/77
第三節 《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之翻譯/82
第四節 近代中國的國際紅十字運動/99
第五節 孫中山與紅十字會/107
小 結/111
第三章 孫中山的《實業計劃》——中國經濟開發計劃的背景與工程師/114
第一節 《實業計劃》的發錶經過/117
第二節 《實業計劃》産生的時代背景/128
第三節 英文讀者的評價/131
第四節 《聯太平洋》與孫中山/139
第五節 中國工程師看《實業計劃》/145
小 結/150
第四章 孫中山與工程學——“太平洋時代”的上海港/152
第一節 浚浦局的上海築港計劃/154
第二節 孫中山的“東方大港”計劃/161
第三節 張謇的水利事業/169
第四節 “東方大港”計劃與張謇/177
小 結/179
終 章 近代科學思想與孫中山/184
第一節 孫中山科學觀的形成過程/186
第二節 科學與哲學的溝通/194
第三節 孫中山與哲學/202
結 語/208
補 論 孫中山與南方熊楠/211
緒 論/211
第一節 南方熊楠科學觀的形成——“貫通日漢洋”之路/217
第二節 圍繞民俗學及近代科學的對話——倫敦時期/232
第三節 圍繞植物學的對話——和歌山重逢之後/241
結 語/248
參考文獻/253
索 引/289
後 記/298

前言/序言

本書的研究主題是“孫中山與科學”。
把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傢孫中山與“科學”相提並論,許多人或有突兀之感。首先,提起“科學”,人們不禁會想起曾經的“科學社會主義”這一響亮口號,而當代中國的指導理念之一也稱“科學發展觀”。此類聯想的存在,意味著“孫中山與科學”這一主題帶有極強的政治性。實際上,不少學者曾試圖按在不同政治形勢下所提齣的“科學”的內涵來解讀孫中山的思想和行動。
當然,有如下疑問也不奇怪,即孫中山並非所謂科學專傢(scientist),則其“科學”的實質意義到底怎樣?因為,在當代,“科學”一般專指“自然科學”,即以確信客觀、閤理的自然知識體係和嚴謹的因果關係為前提,通過觀察、實驗所獲得的專業性、職業性的學問、知識、觀點等。這種理解,是隨著科學作為探究知識的製度日趨專業化、職業群體化而普及開來的——尤其是在19世紀後半期以後。從近代日本傳到漢語圈各國的“科學”一詞,正是翻譯瞭“science”的這種內涵而來。
然而,本書的“科學”卻並非上述含義,而是使其脫卻作為翻譯詞語所帶上的東亞近代化曆史的烙印,恢復“science”的原義,並將其作為涵蓋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廣義科學”來把握。如本書所論,孫中山所依據的“科學”,無疑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於西歐、席捲世界的“science”這一知識體係。當然,在該時代,“science”一詞也已不再像其拉丁語詞源“scientia”那樣泛指所有“知識”;但原義與哲學的“愛智”(philosophy)相通的“science”,正在取代宗教而獲得解釋世界整體的普遍真理的地位,而其概念不僅是廣義的,還涵蓋嚮專傢以外階層開放的所謂“大眾科學”(popular science)。在筆者看來,孫中山的思考和實踐受同時期“science”的影響最大,汲取、發揮瞭“science”的各種可能性。
據說,因擁護進化論而被稱為“達爾文的守門犬”(Darwin’s Bulldog)的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晚年曾對有人稱他為“科學傢”(scientist)大為不滿,希望人們稱他為“科學人”(man of science)。他雖然對新的知識形態“科學”抱持積極態度,卻不喜歡從事特定領域科學研究的職業“科學傢”,也不願與之為伍。英國知識分子的代錶赫胥黎對“科學”的態度當然不同於孫中山,但這並不妨礙本書將孫中山視作“科學人”之一。因為,筆者相信孫中山也屬於該時期為數眾多的如下人物之一,即雖然通曉廣義科學,但更多的是將其作為統攝自己思想和行為的原理,而並不以之為職業。本書將從該時期“science”的傳入、翻譯、普及、應用等角度詳細探討孫中山科學觀形成的過程,同時就發於“科學”的孫中山思想的深化過程及其特點、意義進行考察。
本書各章內容概要如下。緒論部分將迴顧中國國內外經各種角度投射而形成的孫中山形象的形成過程,以明確本書的研究意圖,即以“科學”為關鍵概念探尋孫中山思想形成的軌跡。還將概述本書隨處參照的上海孫中山故居藏書,以簡要勾勒孫中山思想的輪廓。
正文共四章。第一章將從孫中山青年時期所接受的醫學教育探討其科學觀的原點或曰齣發點,並以《孫文學說》提倡的“生元說”為終結點。該章指明孫中山科學觀産生、深化的起點和終點,但未采用史學研究通常按時間順序敘述的方法。這是為瞭對孫中山思想的核心“生之哲學”預做提示,同時也可因此明確本書的研究範圍。
其後各章分彆論述有關主題。第二章將根據孫中山譯《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探討其與醫學的關係。此章關注的具體問題是促成該譯作問世的西方醫學嚮中國的傳播、紅十字會等的戰地救護活動在世界各地的普及等,以重新審視孫中山及近代中國所接受的西醫的真實形態。第三、四章則將對《實業計劃》進行考察。近年來,該書被視為對中國經濟開發的建議性規劃而再次廣受矚目。本書則把當時的國際環境、工程學的作用也納入視野,闡明該書産生的過程;進而將工程學的範圍限定於水利學,以分析《實業計劃》第二計劃中上海港開發計劃的曆史意義。
在科學的各領域中,各章之所以尤其關注醫學和工程學,除孫中山本人在這些方麵留下的思考痕跡最為集中、清晰外,還因為此二領域的差異形成對照。亦即,雖然醫學和工程學同為近代應用科學的代錶,但前者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早已實現學科獨立,而後者則直到近代以後纔被充分認識到其技術價值,並被視為獨立的科學領域。
終章將基於此前的探討,重新迴顧孫中山科學思想的形成過程,並就孫中山思想“由科學到哲學”的發展進行考察,這也是本書研究的最終目的。在孫中山所處的“科學的時代”,西歐正在探討自古被視為終極學術的哲學的存在意義,並就其與科學的關係展開辯論。如果孫中山是將科學當作其行為及思想基礎的“科學人”,則其以“科學”為核心的思想在深化過程中定會架起通嚮哲學的橋梁。
補論部分將聚焦曾與青年孫中山親密交往的南方熊楠的科學觀,以考察二人圍繞“科學”所進行的各種探討,從貫穿本書的“科學”——廣義科學、大眾科學——的角度,重新描述和呈現二人的學術交流。

好的,以下是為您創作的一份關於《孫中山與“科學的時代”》的圖書簡介,內容嚴格圍繞該書可能探討的主題展開,力求詳盡且自然流暢,不含任何自述性或AI痕跡的錶述: 《孫中山與“科學的時代”》圖書簡介 探尋近代中國知識光譜的交匯點:一位革命傢與一個宏大時代的精神史詩 本書並非僅僅聚焦於傳統意義上的政治人物傳記,而是將目光投嚮二十世紀初中國社會轉型的核心驅動力——“科學”的觀念如何被一位影響深遠的革命領袖所吸收、轉化,並最終融入到他試圖構建的理想國圖景之中。這部作品深入挖掘瞭孫中山思想體係中那條常常被忽略卻至關重要的“科學”主綫,旨在描繪齣這位先行者在麵對西方工業文明的巨大衝擊時,如何試圖以一種兼具啓濛理性與東方哲思的獨特方式,為古老中國尋得一條通往現代化的科學路徑。 第一部分:科學觀念的引入與啓濛的底色 清末民初,中國正處於“數韆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陣痛之中。科學,作為西方力量崛起的物質基礎和思維範式,已不再僅僅是物理層麵的器物,而成為瞭衡量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標尺。本書首先追溯瞭孫中山早年海外求學及接觸西方思想的曆程,詳細剖析瞭塑造其早期世界觀的關鍵知識分子與思潮。我們關注的重點在於,孫中山如何係統地接觸瞭達爾文的進化論、斯賓塞的社會有機體論,以及早期實證主義哲學的影響。這些科學思想如何成為他批判帝製、鼓吹革命的理論武器,並為他構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提供瞭理性的底層支撐。 書中將細緻考察“科學”在孫中山的語境中,如何超越瞭純粹的自然科學範疇,被提升至一種社會治理的哲學高度。他所追求的“科學的時代”,不僅意味著鐵路、電報和新式軍械的應用,更深層次上,指嚮一種基於理性、邏輯和效率的政治秩序與社會組織。 第二部分:三民主義中的“科學精神”的實踐化 本書的核心論點之一,在於揭示三民主義中蘊含的深刻的“科學方法論”與“工程學思維”。 在“民族主義”層麵,孫中山對“種族革命”的呼喚,很大程度上是藉用瞭十九世紀末流行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錶述框架,將國傢的存亡視為一種“適者生存”的殘酷競爭。然而,他並未止步於此,而是力圖將這種生存鬥爭引嚮一種“科學的民族自決”——即通過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具有自強能力的民族國傢,來確保其在世界體係中的地位。 “民權主義”部分,則體現瞭孫中山對西方議會民主的深刻反思與改造。他深知西方代議製在實際操作中可能齣現的弊端,因此,他藉鑒瞭美國早期政治理論中的“天賦人權”與“權力製衡”的觀念,並創造性地提齣瞭“權能區分”的五權憲法。這並非簡單的拼湊,而是運用瞭一種類似於“係統工程”的思維:既然國傢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那麼就必須精確劃分其“能”——即政府的執行力(五權分立),以確保其效能最大化,同時又必須保障人民的“權”——即監督與選舉權,以防止權力濫用。這種對治理結構的精密設計,本質上是對一種理想化、可操作的社會科學模型的構建嘗試。 而“民生主義”——尤其是其對“平均地權”和“節製資本”的構想,則體現瞭孫中山試圖運用一種近乎經濟學的、基於資源公平分配的“社會平衡術”。他試圖通過科學的土地調查與估價,來規避資本無序擴張帶來的社會矛盾,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早期社會主義思潮中關於社會公平的理性訴求的現代化迴應。 第三部分:工程實踐與“建設的時代”的藍圖 孫中山後期思想的顯著轉嚮,是其對“知難行易”學說的強調,以及在《建國方略》中對中國現代化藍圖的宏大規劃。這標誌著他的“科學的時代”從理論構思轉嚮瞭具體可測量的工程實踐。 《建國方略》被視為孫中山留給後世最具體、最具技術色彩的遺産。書中將詳細分析他所設想的“築路、開港、築城”等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設想。這些計劃的背後,是對現代科學技術(如測量學、材料學、地理規劃)的極度推崇。他將國傢的現代化比作建造一座宏偉的現代建築,需要精確的計算、充足的資源調配和嚴謹的施工管理。他對速度、效率和規模的執著,無不流露齣那個時代知識精英對科學力量的近乎信仰。 然而,本書也深刻探討瞭這種“工程至上”思維的局限性。一個由工程師思維主導的革命者,在麵對復雜的社會現實、根深蒂固的地域文化和國際政治的掣肘時,如何將純粹的“科學藍圖”轉化為可以落地生根的政治現實?這種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鴻溝,正是孫中山人生悲劇性與曆史意義的復雜交織點。 結論:科學理性與東方理想的永恒張力 最終,本書旨在超越對孫中山政治功過的簡單評判,而是將其置於近代知識轉型的大背景下進行審視。他既是舊王朝的顛覆者,更是新時代科學精神的布道者。他試圖將西方的“科學理性”錨定在東方的“韆年大計”之上,形成一種既能與世界接軌,又不失自身文化根基的現代化路徑。 通過對這些史料的梳理與重構,讀者將能更清晰地認識到:孫中山所描繪的“科學的時代”,是一個充滿矛盾、雄心勃勃且極具時代特色的精神世界。它不僅關乎中國的命運,更摺射齣所有後發國傢在擁抱現代性時,所必須經曆的理性建構與文化重塑的艱難過程。這部作品,是對一位革命傢如何試圖以最先進的時代思維,去拯救一個最古老的文明的深刻注腳。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此書後,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敘事策略上的極度剋製與成熟。作者似乎深知,真正的曆史力量往往蘊藏在不言自明之處,因此他極少使用煽情的語言來引導讀者的情緒。相反,他通過精準的曆史場景再現和嚴密的邏輯推演,讓曆史事件本身的力量自然而然地釋放齣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爭議性極強的人物或思想時所展現齣的冷靜與公正。他如同一個高明的棋手,在棋盤上鋪陳著各方勢力的動態平衡,不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專注於揭示博弈的內在規律。這種不帶明顯感情色彩的敘述,反而賦予瞭作品一種經久不衰的權威性。它不是在“說服”你接受某種觀點,而是在“展示”給你一個復雜的世界,讓你自己去形成判斷。對於追求知識深度而非情緒共鳴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次非常值得的智力投資,其提供的思想深度足以支撐反復閱讀和深入思考。

評分

我得說,這本書的行文節奏把握得相當老道,一點都不拖遝,信息密度卻又高得驚人。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在處理復雜概念時的筆法,他似乎有一種天生的能力,能將那些抽象的、充斥著專業術語的時代思潮,轉化為清晰可感的文字。例如,在闡述某一特定學說如何在中國知識界引發的巨大震動時,作者沒有陷入無休止的理論辯駁,而是立刻將其置於當時的社會現實中進行考察,比如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新式教育的普及等,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閤,讓那些原本枯燥的理論變得鮮活起來,仿佛我們不是在讀曆史,而是在現場目睹一場思想的交鋒。每當我感到注意力有些分散時,作者總能通過一個精妙的過渡句或者一個齣人意料的細節描述,瞬間將我的思緒重新拽迴主綫。這種高超的敘事技巧,使得即便是麵對跨度較大的時間綫索,閱讀體驗依然保持著高度的流暢性和引人入勝的特質。對於希望快速掌握某個曆史時期核心精神脈絡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本效率極高的參考書。

評分

這本書在文獻的運用上達到瞭令人贊嘆的精細度,這讓我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治學態度是何等嚴謹。我注意到,書中引用瞭大量的書信、日記片段,甚至是當時報刊上那些轉瞬即逝的社論評論,這些細碎的材料如同散落的珍珠,被作者用一條清晰的邏輯絲綫串聯起來,最終形成瞭一串光芒四射的項鏈。這種對細節的執著,使得書中描繪的曆史場景不再是平麵化的剪影,而是充滿瞭立體感和人情味。特彆是在描述特定事件的轉摺點時,作者往往會引用當事人的原話,那些話語中的猶豫、掙紮與決絕,穿越瞭百年時光,直接衝擊著讀者的內心。相比於那些隻關注宏大敘事的作品,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瞭“偉大變革”背後那些鮮活的、有血有肉的個體是如何在時代洪流中進行自我定位和抉擇的。這種深入骨髓的史料功底,讓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進行一次與曆史本人的秘密對話。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吸引人,封麵采用瞭那種帶著曆史厚重感的米黃色調,配上深沉的墨綠色字體,透露齣一種嚴肅而又不失深邃的氣息。初次翻開,我就被那種濃鬱的年代感所包裹,仿佛能嗅到紙張上殘留的舊時光的味道。作者在行文上極為講究,他並未采用那種教科書式的平鋪直敘,而是巧妙地融閤瞭曆史敘事與思想剖析,使得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盡管我可能不是曆史學領域的專傢,但書中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思潮脈絡梳理得非常清晰,那些關於現代化轉型中知識分子群體的精神睏境與探索,被描繪得淋灕盡緻。尤其欣賞作者對於背景資料的紮實考據,大量的原始文獻和引文被恰如其分地穿插其中,極大地增強瞭論述的說服力。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曆史人物的生平或某個政治事件,更像是一幅關於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精神圖景的宏大畫捲,讓人在閱讀中不斷反思“進步”與“傳統”之間永恒的張力。讀完後,閤上書頁,腦海中留下的不是一堆孤立的史實,而是一種對那個時代復雜性與矛盾性的深刻理解。

評分

從主題的延展性來看,這本書的格局遠超齣瞭對單一曆史人物的聚焦。它更像是一麵棱鏡,摺射齣整個時代對“現代化”這一概念的復雜、甚至可以說是混亂的集體想象。書中對不同思潮之間的碰撞與融閤的描繪,展現瞭那個時期知識精英們在麵對西方衝擊時,那種既想擁抱進步,又深恐喪失本土根基的深刻矛盾。作者並未提供簡單的“是”或“非”的答案,而是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引導讀者去思考:當一個文明試圖在短時間內完成跨越式發展時,必然會經曆怎樣的精神陣痛?這種對時代精神氣質的捕捉能力,是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它迫使我跳齣既有的曆史框架,去審視那些被時間磨平的棱角,重新審視“進步”這個詞匯本身所蘊含的復雜性與代價。這本書提供給讀者的,是一種深刻的、關於文化轉型期的元認知能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