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連環畫創作研究》主要內容包括:連環畫:一種敘事的圖像藝術、圖像語匯與交互體驗、敘事藝術的形態與邏輯分析、敘事的延伸與升華、敘事的拓展與再創、中國連環畫名傢名作概覽等。
作者簡介
汪曉曙,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中國連環畫研究會理事、中國美術傢協會水彩藝委會委員、廣東省美術傢協會副主席、廣東省美協水彩畫藝委會主任、廣東省漫畫傢協會副主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其連環畫作品曾入選全國第六、七、八、九、十一、十二屆美展。連環畫作品曾獲文化部頒發的“五個一工程”奬,全國第二屆連環畫創作二等奬,全國優秀圖書“金鑰匙”銀奬,中國連環畫創作“十佳”奬,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美展優秀奬,首屆中國美術創作大奬。齣版專著六部,總計200餘萬字,齣版連環畫233套。
汪甍,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教師,日本伊麗莎白音樂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主要從事動畫音樂以及動畫、連環畫圖像敘事學研究。曾在《連環畫報》等刊物發錶研究論文12篇。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言 濫觴與前行
第一章 連環畫:一種敘事的圖像藝術
第二章 圖像語匯與交互體驗
第三章 敘事藝術的形態與邏輯分析
第四章 敘事的延伸與升華
第五章 敘事的拓展與再創
第六章 中國連環畫名傢名作概覽
附錄 我國1949年之後曆屆連環畫獲奬情況介紹
後記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議連環畫,近年來史多論少。大多將連環畫列為“過去時”。本為通俗普及的“小人書”曆史經過充分整理,不料反響駭世。應瞭莎翁名言——“凡是過去,皆為序章。”懷舊中生齣很多新的啓示。以至於有人把連環畫拿去“申遺”,反倒令人睏惑。
汪曉曙先生這本論著,重在“現在時”,是將連環畫放在發展中的理論鋪墊,培養新人的教材,並言傳身教,於今是難能可貴的。
本論著定位“連環畫,一種敘事性的圖像藝術”。其中對敘事性藝術的語匯、形態與邏輯、延伸和拓展諸多層麵,通過自身實踐體會和個案分析,以及曆史由來、優秀作品解讀,構成瞭完整的理論框架。
敘事,本是文學功能中的強項,然圖文並茂,倒也相得益彰。說來,文有文道,圖有圖徑。文走界定、詮釋、邏輯;圖走感覺、感情、感悟,也稱形態學。圖文攜手,實質上是各負其責,各盡其能,取長補短,矛盾統一,實現理想意境。
意境,意為文,境為圖。意斷筆連,筆斷意連,使得文圖間的領域變得十分寬廣。圖說、圖史、圖誌、圖鑒、圖傳、圖畫小說,還有今日流行的繪本雲雲,其中文本畫種界限十分模糊。即便是經典的《水滸葉子》,本是酒牌,並非插圖。而兒時玩香煙片子,要買夠多少香煙纔能湊齊一百單八將。這可真是筆斷意連。近年賀友直創作的《老上海三百六十行》,無疑大不同於他的連環畫代錶作《李雙雙》,能說是非連環畫嗎?
跨越世紀的敘事:中國現代版畫藝術的流變與革新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圖像敘事中的連環畫創作技法或特定曆史時期的連環畫發展脈絡,而是將視野投嚮更廣闊的視覺藝術領域——中國現代版畫藝術的百年探索與風格演變。我們試圖通過梳理自二十世紀初“新藝術運動”傳入中國,到新中國成立後版畫如何融入社會現實主義思潮,直至改革開放後技法與觀念的多元化進程,展現版畫這一獨特藝術門類在中國近現代曆史中的生命力與轉型。 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力求全麵而深入地勾勒齣中國現代版畫藝術的壯麗圖景。 --- 第一部分:萌芽與引介——西方思潮下的東方木刻(約1900-1930年代初) 本部分聚焦於中國現代版畫的起源階段,主要探討西方現代藝術思潮(尤其是德國錶現主義和俄國早期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木刻傳統)如何通過留日學生、文化精英的引介,在傳統中國繪畫和民間木刻的土壤上生根發芽。 重點分析瞭“為人生”的藝術觀如何塑造瞭早期木刻傢對新興媒介的偏好。我們將詳細考察“西洋畫研究會”等早期藝術團體的活動,以及《真相畫報》、《美術生活》等早期刊物對木刻傳播的作用。不同於連環畫注重故事性敘事的特點,本部分著重於探討早期木刻傢如黃映之、李樺(早期)等,如何運用版畫的“刀法”和“黑白對比”來錶達對社會現狀的強烈情緒和批判精神。 我們分析瞭魯迅先生在提倡“新興木刻”運動中的關鍵作用,將其定位為一種戰鬥的、麵嚮大眾的藝術形式,而非單純的室內觀賞品。研究對象將集中於這一時期木刻作品的形式語言特徵:粗獷的綫條、強烈的明暗對比、對體積感的追求,以及它們如何在有限的媒介中實現對宏大社會主題的初步錶達。這一階段的版畫,其核心價值在於其先鋒性和思想的銳度,而非情節的鋪陳。 --- 第二部分:戰火中的熔爐——新興木刻的現實主義轉嚮與群體化(1930年代中後期至1949年) 第二部分是現代版畫發展史上最為關鍵的轉型期,即“新興木刻”運動與民族解放戰爭的深度融閤。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版畫的社會功能被推嚮極緻。 本部分將細緻考察全國木刻傢協會的成立及其對創作方嚮的引導。我們著重分析瞭版畫如何成為一種高效的宣傳工具和鼓舞士氣的“行軍的戰士”。研究對象不再是零散的個人探索,而是以群體性、主題性創作(如《呐喊吧!》、《鐵與火的歌》係列)為代錶的集體成果。 詳細分析瞭以李樺、王樹藝、陳煙橋等為代錶的中堅力量,如何將早期的錶現主義手法熔鑄於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敘事框架之中。版畫的風格開始嚮更具清晰度和象徵意義的符號係統轉變,例如,對“勞動者形象”的程式化塑造、對“光明”與“黑暗”的明確對立處理。我們將探討在物資匱乏的環境下,木刻傢們如何利用粗糙的紙張和有限的材料,創造齣震撼人心的曆史瞬間。這一時期的版畫藝術,其價值在於其史詩性敘事和對時代精神的即時反應能力。 --- 第三部分:建設時期的拓展——從黑白到彩色,從批判到歌頌(1950年代至1970年代) 新中國成立後,版畫的創作主體從革命隊伍轉變為國傢主流藝術體係。本部分考察瞭版畫藝術在國傢主流意識形態引導下的結構性變化。 我們分析瞭中央美術學院版畫係等專業院校對版畫教育體係的建立,以及“創作組”模式在全國範圍內的推廣。重點探討瞭套色木刻技術的成熟與推廣,這是本階段版畫藝術在技術層麵上最大的突破。彩色版畫的引入,使得版畫在色彩運用上開始模仿繪畫的豐富性,試圖擺脫早期黑白木刻的“鬥爭感”,轉嚮對“建設成就”、“人民幸福”的描繪。 細緻分析瞭這一時期代錶性藝術傢(如彥涵、力群等)的作品,考察他們如何在堅持寫實主義的基礎上,融入民間年畫的裝飾性元素,形成瞭獨特的“民族化”風格。與連環畫的綫性敘事不同,這一時期的版畫往往追求“全景式”的構圖,將復雜的建設場景壓縮於一個充滿象徵意義的畫麵中,強調宏大敘事和積極嚮上的基調。 --- 第四部分:觀念與媒介的解放——當代版畫的多元探索(1980年代至今) 改革開放為中國版畫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技術革新。本部分重點關注版畫創作如何從“再現”迴歸到“錶現”和“觀念”層麵。 首先,我們梳理瞭“八五新潮”對版畫領域的影響,探討瞭藝術傢如何挑戰傳統題材和刻闆技法,引入瞭照相寫實、抽象錶現主義等西方現代藝術觀念。我們考察瞭絲網印刷、凹版蝕刻(尤其是銅版畫)等非木刻媒介的大量湧現,標誌著版畫作為一種“多元媒介藝術”身份的確立。 重點分析瞭當代版畫如何關注個體經驗、社會反思以及媒介本身的物質性。例如,藝術傢如何運用拼貼、拓印、甚至數碼技術介入傳統版畫的製作流程,探討“原作”與“復製”之間的界限。這一時期的作品,其核心不在於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而在於激發觀眾對媒介本體、視覺語言以及社會語境的重新思考。 總結而言,本書旨在提供一個獨立於連環畫研究之外的、聚焦於中國現代版畫藝術本體語言演變、技術革新和社會功能轉化的專業研究。 它關注的是刀口與紙張之間的張力,以及黑白灰世界如何與中國近現代的劇變同步呼吸與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