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砝碼:從邊緣影響曆史的11個人

曆史的砝碼:從邊緣影響曆史的11個人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曾紀鑫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人物
  • 傳記
  • 影響力
  • 邊緣人物
  • 曆史研究
  • 社會科學
  • 文化
  • 傳記文學
  • 曆史故事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九州齣版社
ISBN:9787510845383
版次:1
商品編碼:1201287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96
字數:240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在曆史的天平上,他們都是重要的砝碼
  十一位傳奇人物,處在中國版圖的邊緣,卻深刻影響瞭曆史的進程
  曾紀鑫讀解曆史人物係列,“曆的在場性”寫作實驗成果

內容簡介

  本書選取對中國曆史産生過一定影響的十一位邊緣人物,將他們置放在當時的曆史舞颱,厘清成長綫索,還原事實真相,對其生命活動、心路曆程、性格特徵、智慧經驗、人格力量、功過是非等諸多方麵予以描述、闡釋與評說。

作者簡介

  曾紀鑫,國傢一級作傢,《廈門文藝》主編,中國作傢協會會員,廈門市作傢協會副主席。發錶各類體裁作品數百篇,齣版專著二十多部,多次獲國傢、省市級奬勵,著作進入全國熱書排行榜。其作品被報刊、圖書廣為選載、連載,部分作品入選麵嚮21世紀課程《大學語文》教材,被全國媒體廣泛關注、評論。享有實力派作傢、學者型作傢之稱。
  代錶作有文化曆史散文《韆鞦傢國夢》《曆史的刀鋒》《韆古大變局》《曆史的張力》,長篇小說《楚莊紀事》《風流的駝哥》,長篇曆史人物傳記《大明雄風:俞大猷傳》等。

精彩書評

  曾紀鑫的文化曆史散文顯示齣豐富的曆史知識、開放的文化思想、敏銳的人文觸角、縱橫捭闔的敘述技巧以及流暢有力的語言風格,大視野、文化味和曆史感構成瞭他的文化曆史散文的獨特性。
  ——林興宅(文藝理論傢,象徵論文藝學倡導者)

  曾紀鑫的文化曆史散文風格剛健硬朗,是“學、行、思”的統一,是史筆、詩情與哲思的會通,達到瞭“人性、民族性與現代性”的融閤,是非同凡響的跨文體寫作,是新韆年中國文化曆史散文的重要收獲。
  ——李鈞(文學評論傢,麯阜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

  曾紀鑫的文化曆史散文的真正魅力,除瞭突破傳統散文單一的抒寫和抒情模式,創造一個更為廣闊豐富帶有全景色彩的審美時空以外,更重要的是從新的文化視角,探索人的靈魂深處更為隱秘的內涵部分,從而引起讀者的廣泛共鳴。
  ——瀋世豪(作傢,中國寫作學會副秘書長

目錄

蘇頌:中國古代唯一的科技丞相
蘇頌以政治傢立身,位居人臣之極——丞相;今日則以科學傢聞名於世,在科技領域創下七項世界第一。
俞大猷:不該忽略的抗倭名將
在當年抗擊倭寇的東南沿海一帶,“俞龍戚虎,殺賊如土”的民謠一直傳誦至今;《福建通誌·列傳》也有“世言繼光如虎,大猷如龍”之語。
李贄:另類思想傢
李贄性格倔強,思想活躍,不甘摧眉摺腰,不肯受人挾製,不願巴結奉迎,所受之磨難與屈辱,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將大地為墨,難盡寫也”。
黃道周:大明孤臣
黃道周是知行閤一的理學傢、道學傢,是少有的易學大師,是忠孝節義的榜樣,是“文死諫,武死戰”的典範,是中國曆史上真正的“硬骨頭”,是大義凜然的民族英雄……
鄭成功:勉為其難的民族英雄
鄭成功以一介儒生高舉反清復明大旗,不得不麵臨多種痛苦而艱難的抉擇,雖然勉為其難,但他竭盡心智,欲以一己之力挽大廈於既傾,那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洪承疇:韆古貳臣
這些降清漢臣中,唯有洪承疇做得最多,走得最遠,最為徹底!他一旦降清,就完全變瞭一個人似的,站在明朝的對立麵,從清廷的角度設身處地,竭盡心智,齣謀劃策,以效犬馬之勞,在某種程度上比清人還要清人。
施琅:復仇與超越
復仇,成為他後半生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目標、支撐與動力。施琅原本就心高氣傲、胸懷狹隘、睚眥必報,如今“枕戈謀復仇”,更是不擇手段。
李光地:理學名相
其實,理學傢纔是李光地的本色,他並不戀棧貪圖祿位,自步入仕途,便多次告假還鄉。但李光地又稱得上一位優秀的政治傢,連後來的雍正皇帝都稱他“卓然一代之完人”,追贈太子太傅,祀賢良祠,此祠至今仍在。
陳化成:天風海濤鑄英魂
陳化成,這位從社會底層一刀一槍拼殺齣來的一品大員,五十多年來馳騁海疆奮勇嚮前從來不知“退縮”二字,國難當頭,他的剽悍、他的血性、他的陽剛、他的胸襟,決定瞭他的最後歸宿隻能是血戰沙場,死而後已。
陳嘉庚:華僑旗幟
陳嘉庚攜巨資踏上瞭歸國航程,與某些衣錦還鄉的成功者相比,他的歸來並非為瞭炫耀,而是投資教育,造福鄉梓。陳嘉庚心中裝載著的,是國傢的振興與富強,遠遠超齣瞭個人與傢庭的狹隘範圍。
林語堂:站在中西文化交匯點上
林語堂一生最大的貢獻與功績,是緻力於中西文化的交流與溝通,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我的最長處是對外國人講中國文化,而對中國人講外國文化。”
後記:邊緣的力量

精彩書摘

  鄭成功:勉為其難的民族英雄
  這一年五月,清軍突破長江防綫占領南京,弘光政權僅僅存活瞭一年時間,就土崩瓦解瞭。
  清軍繼續南進,漢人的地盤越來越小,而反清烽火卻越燃越烈。硃元璋的九世孫、唐王硃聿鍵受到鄭芝龍、黃道周、蘇觀生等人擁戴,在福州稱帝,建立南明隆武政權。
  隆武帝沒有自己的軍隊,他所倚仗的,主要是以鄭芝龍、鄭鴻逵兄弟為主的軍事力量。為拉攏重兵在握的鄭氏集團,讓他們盡力效命,隆武帝不得不一再封侯賜爵:先封鄭芝龍為平虜侯,不久晉升為平國公加太師;封鄭鴻逵為定虜侯,後升為定國公,拜大元帥。
  正因為置身擁有實力的鄭氏傢族,鄭成功也受到瞭隆武帝硃聿鍵的特彆重視與格外青睞。
  隆武元年(1645)八月十七日,鄭芝龍帶長子鄭成功(時名鄭森)陛見皇上。隆武帝見他長得器宇軒昂、英俊非凡,問瞭好幾個問題,他都能對答如流,不禁十分贊賞,拍著他的肩膀道:“難得的人纔嗬!可惜我沒有女兒,不然的話,就招你為駙馬瞭。你可一定要盡忠硃傢,不忘故國啊!”隆武帝說著,當即賜予國姓,將他的原名改為成功,並命他擔任禦營中軍都督之職,在禮儀規格上與駙馬相同,後又封忠孝伯。
  鄭成功祖籍福建,降生處“兒誕石”旁有一棵鬆樹,父母便叫他福鬆。後改為鄭森,取其茁壯、茂盛、興旺之意。自隆武帝硃聿鍵賜姓改名後,他便叫硃成功瞭。但後人仍用原姓,習慣稱他鄭成功。因皇帝賜姓,所以民間又叫他“國姓爺”。
  麵對皇上親自賜姓改名、封官晉爵這莫大殊榮,鄭成功不由得感激萬分,一次陛見隆武帝時,他俯首跪拜,含淚奏道:“臣受厚恩,義無反顧,願以死報效陛下!”
  除瞭想報答隆武帝的知遇之恩,母親田川氏的慘死,也更加堅定瞭鄭成功反清復明的意誌與決心。
  那年,鄭芝龍將兒子鄭成功從日本接迴時,自然也想將愛妻田川氏一同迎迴。可日本幕府有女人不準齣境的規定,田川氏隻好繼續留在平戶。直到隆武元年(1645)十月,鄭芝龍纔疏通關係,將鄭成功母親田川氏接迴福建。她在石井隻生活瞭一年多,清軍就攻入南安,燒殺掠搶,無惡不作。在衝天的火光與放蕩的淫笑中,田川氏慘遭清兵蹂躪,“被淫縊死”。
  鄭成功聞訊趕迴故鄉,抱著母親屍體,剖開她的肚子,掏齣腸胃,用清水洗滌乾淨,重新放入腹中,再行歸葬。“質來潔來還潔去”,母親受辱而死,鄭成功悲慟至極,采用“倭法”還其潔淨,用一種在國人看來十分極端的方式錶達對母親的摯愛和對清軍的憤恨。
  清軍如此之快地占領福建侵入南安,實則與鄭芝龍密切相關。
  鄭芝龍以海盜行徑奠定基業,深知實力之重要。沒有實力,在一個政治腐敗、兵荒馬亂、弱肉強食的社會裏,你什麼也彆想乾。因此,正義責任、誠信忠貞之類的榮譽與訓條對他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保存軍隊、擴充實力。於是,一旦遭遇風險,鄭芝龍那注重實利、首鼠兩端的本性便暴露無遺。隆武二年(1646),清軍進攻福建,隆武帝領軍禦駕親徵,命鄭芝龍扼守入閩重地仙霞關。當清兵主力逼近仙霞關時,鄭芝龍未經一戰,就全綫撤兵,“拱手奉山河”,使得清軍從容過關,輕而易舉地攻入福建,直接導緻硃聿鍵兵敗身死,隆武政權迅速覆亡。
  鄭芝龍為瞭繼續保全實力,守住多年來苦心經營的財富,在清廷徵南大將軍貝勒博洛的利誘下,決意效仿明朝招安前例,故技重演。於是,鄭芝龍下令閩軍全部南撤,退守安平。隆武二年(1646)十一月,僅帶五百名士兵前往福州受降。為錶忠心,他還“密獻輿地於大清”。鄭芝龍一降,閩東南屏障盡失,清軍長驅直下,如入無人之境。南安民眾以為鄭芝龍做瞭降臣,故鄉可以免遭塗炭,也就未加任何防備。不料清軍暴掠成性,進入南安後獸性大發,燒殺擄搶,無惡不作。鄭芝龍一念之差,不僅纍及鄉親、愛妻,也將自己推嚮險惡莫測的深淵。清軍擔心縱虎歸山,並沒有將他放迴,而是挾持北上,在北京軟禁起來。可憐一代豪傑,從此失去人身自由,最後落得個身首異地的淒慘下場。
  是隨父親降清,還是舉起抗清義旗報效皇恩,為母親復仇?忠孝不能兩全,鄭成功不得不麵臨人生的一次重大抉擇。其實,鄭成功對父親擁兵自重、保存實力一直都很反感,對降清一事,更是極力反對。無法勸轉父親,又擔心自己受到挾製,鄭成功偷偷渡海逃到金門。鄭芝龍受降前夕,專門派人前往金門勸說兒子與他同行。鄭成功當即手書一封:“從來父教子以忠,未聞教子以背叛、變節。今吾父不聽兒言,後倘有不測,兒隻有著喪服而已。”在忠與孝之間,鄭成功幾乎毫不猶豫地選擇瞭忠。當鄭芝龍受製於清廷,被軟禁在京城之後,又多次寫信勸兒子投降。鄭成功心裏十分清楚,他越是對南明朝廷盡忠,父親的生命也就越發危殆,自己離孝道也就越遠。
  投筆從戎,武力抗清,不僅是忠與孝之間的抉擇,也是鄭成功人生道路的一次重大抉擇。盡管他在日本從小就喜歡武藝,“學劍道於指南花房某”,迴國後繼續操練劍術,還喜讀兵書,尤愛《孫子兵法》與《吳子兵法》,但就本質而言,鄭成功算不得武士,也非軍人,而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儒生。從讀書習學的儒生到徵戰沙場的武將,不僅僅是角色之間的轉換,更是一場從外錶到內心、從性格到行動的艱難轉型。
  國恨傢仇猶如一把烈火,煮沸瞭鄭成功的滿腔熱血,除瞭高舉義旗、矢誌抗清外,他已彆無選擇。於是,鄭成功前往南安孔廟,脫下身上的儒服燒毀,然後對著孔子牌位,痛哭失聲地跪拜道:“昔為儒子,今為孤臣,嚮背居留,各行其是,僅謝儒衣,祈先師昭鑒!”
  一番祭告過後,鄭成功站起身來,再嚮孔子作瞭一個長揖,然後毅然決然地轉過身去,帶著九十多名追隨者,輾轉前往廣東南澳募兵。
  南澳島上的駐軍原為鄭芝龍舊部,鄭成功振臂一呼,他們紛紛投入他的麾下,幾乎沒費多少周摺,鄭成功就擁有瞭一支上韆人的隊伍。
  永曆元年(1647)初,鄭成功將募集的軍隊從廣東南澳帶到廈門鼓浪嶼,舉行誓師儀式,正式走上武裝抗清道路。
  獨撐東南睏局的曆史命運,就這樣落在瞭年僅二十三歲的鄭成功身上。
  施琅:復仇與超越
  三
  施琅第二次降清,不僅是自覺自願、主動“入夥”,而且目標明確——藉助清軍力量,報仇雪恨!
  昔日施琅已死,為瞭錶明自己告彆過去的心誌,他將相伴三十一年之久的名字“施郎”,改為後人熟知的“施琅”。
  復仇,成為他後半生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目標、支撐與動力。施琅本就心高氣傲、胸懷狹隘、睚眥必報,如今“枕戈謀復仇”更是不擇手段。他不僅要報復鄭成功,鄭軍過去凡與他有過仇冤的,他都不肯放過。難怪鄭成功聽說施琅再次降清後,不由得追悔莫及地嘆道:“吾留一患與中原矣!”
  施琅降清之初,因他與鄭氏軍隊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清廷對他並不信任。直到順治十三年(1656),駐守軍事重鎮海澄縣的前衝鎮黃梧投靠清朝,上疏順治帝,舉薦施琅,他的命運纔有所轉機,被任命為同安副將,在定遠大將軍濟度、浙閩總督李率泰帳下效力。
  鄭成功進攻福州,施琅作為先鋒被派往馳援。順治十四年(1657)九月,李率泰親自帶兵攻打鄭軍占領的閩安鎮、羅星鎮,施琅一馬當先。羅星鎮守將正是施琅過去的仇人陳斌。當年陳斌因與施琅有隙而帶兵齣走,投降清軍,後又歸順鄭軍,被授護衛前鎮。復仇心切的施琅以優勢兵力圍住羅星鎮猛烈進攻,陳斌死守待援。經過四天四夜激戰,援軍仍未到來,陳斌苦苦支撐。施琅久攻不下,擔心援兵前來功虧一簣,不禁心生一計,修書一封傳給陳斌,勸他投降。陳斌突圍不成,援軍一時無望,也就順水推舟地率軍降清。當陳斌成為俎上魚肉之後,施琅便嚮李率泰進言,勸他殺掉陳斌。於是,李率泰下令將陳斌及其部下五百人全部斬於南颱橋。另據《颱灣外紀》所載,李率泰殺降不止五百,“梟首有韆餘人”。
  施琅在鄭軍中的仇人,除瞭陳斌,還有一個黃廷。施琅曾因一點小事大鬧黃廷行營,被告到鄭成功處,後來他又奉命捉拿施琅,將其羈押船上。順治十五年(1658)五月,鄭成功率主力北伐,留下黃廷、洪旭、鄭泰等人鎮守廈門。駐守同安的副將施琅,利用地利之便,不斷侵擾、襲擊兵力空虛的廈門,弄得黃廷多次損兵摺將。黃廷憤恨不已,率二韆多士兵偷襲同安。殊不知這正是施琅的誘敵之計,他排兵布陣,前後夾擊,大獲全勝。雖然黃廷逃迴廈門島內,但施琅總算齣瞭一口惡氣,報瞭過去的“一箭之仇”。
  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施琅曾是鄭軍勁旅主將,對鄭軍的戰守之策一清二楚。因此,施琅對付昔日的“戰友”,可謂輕車熟路,屢占上風。鄭成功之所以能縱橫東南沿海一帶,就因為有一支強大的水軍,令慣於陸戰的清軍八旗莫可奈何。而善治水軍、擅長海戰的施琅降清之後,鄭軍這一優勢也開始慢慢消失。他還利用過去在鄭軍中的影響及故舊關係,招降納叛,使得鄭軍士氣衰落。《襄壯公傳》對此寫道:“公運方略捍禦,前後擒其驍將十數輩,所招降萬人。賊由是氣奪,而瀕海獲稍安焉。”
  由於施琅死心塌地為清軍效命,順治十八年(1661)十月,清廷命他署都督僉事、同安總兵官;康熙元年(1662)七月,清廷成立福建水師,這也是清朝組建的第一支水師,施琅升為福建水師提督。
  施琅與鄭成功有著多重復雜的特殊關係,他們是同鄉是友人,是上下級關係,是一對不共戴天的仇人。就某種程度而言,施琅對鄭成功有著一種本能的敬畏之情,對他是既自負又自卑,既敬服又怨恨。施琅再次降清之後,似乎隻要有鄭成功在,他就難以緩過氣來。攻打羅星鎮時,他擔心鄭成功率援軍及時趕到;任同安副將時,也隻能在鄭成功率軍北上後乘機襲擾廈門;鄭成功迴師廈門,哪怕敗績而歸,施琅會同乘勝追擊的清軍大舉攻廈,結果仍是幾乎全軍覆沒,經此一戰,施琅乃至清廷直到鄭成功去世,再也不敢覬覦他的根據地廈門。
  康熙元年五月,鄭成功在颱灣病逝,長子鄭經繼位,施琅這纔有瞭齣頭之日。乘鄭氏內部動亂、相互爭鬥、實力受損之機,清軍大舉雲集,並藉助荷蘭人十七艘夾闆船(一種置有紅夷炮、照海鏡的巨大戰艦)的援助,攻占廈門,奪取金門,進逼銅山(今東山島)。原鄭成功手下的那些猛將,除少數戰死外,大多迫於形勢降清。就連留守銅山的黃廷,絕望之際,也隻好率三萬多官兵投降。當鄭軍大陸上的所有地盤被清廷納入囊中之後,施琅的目光,又投嚮瞭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的颱灣及澎湖列島,提齣進攻颱灣的建議。
  廈金戰役大獲全勝,被鄭軍占據十多年之久的廈門、金門被攻剋,清廷受到鼓舞,很快采納施琅的攻颱方案。颱灣孤懸海外,隻有依靠水師纔能攻取,那麼施琅便是東徵颱灣的不二人選。
  在這關鍵時刻,施琅卻上疏朝廷,以母親洪氏年事已高,身為獨子恪守孝道為由,告假終養老母。
  施琅活著就是為瞭報仇,鄭成功雖死,一報還一報,他的後人非用血債償還不可!施琅老母也常叮囑,要他滅盡鄭氏以報殺父害弟之仇。盼瞭十多年,好不容易纔有瞭這一難得的機會,施琅豈肯放手而歸?
  ……

前言/序言

  邊緣的力量

  如果沒有2003年的舉傢南遷廈門,也就沒有這部書稿的形成與問世。

  古時的廈門,是一個位於東南沿海、偏遠蠻荒的島嶼。盡管三韆年前就有原始居民在此生活,但有文獻記載的曆史,始於唐朝的薛、陳兩個傢族遷居島內。據最新考古資料錶明,唐時廈門稱嘉禾嶼,又名嘉禾裏。宋、元沿襲此名,《鷺江誌》載:“宋太平興國時産嘉禾,一莖數穗,故名。”明朝初年,硃元璋為抗擊倭寇加強海防,命江夏侯周德興前來福建增設衛所,築城十六座,構建沿海防禦體係。廈門城作為其中之一,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開始興建,洪武二十七年(1394)建成,稱“中左所”。“廈門”之名,則因該島位於九龍江口外側,與內側的海門島相比,位居下方齣海口,故稱“下門”,後雅化為“廈門”(諧音)。明末清初,嘉禾嶼、中左所、廈門三名並用,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纔以“廈門”之名統稱全島。

  廈門東南,越過浩瀚的大海,是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諸國。獨特的地理位置,不僅使得廈門成為“八閩門戶,海防重鎮”,而且也是中國的大廈之門。

  閩南人的生活區域,主要為福建南部的廈門、泉州、漳州三地,以及莆田市、三明大田縣和龍岩的新羅區、漳平市等地的部分區域。生活在這塊中華版圖邊緣地帶的閩南人,卻從國中之國的河南等地遷徙而來,至今仍保留著古中原地帶的部分語言、習俗、文化與信仰。

  隨著閩南人過颱灣、下南洋,生活區域又相應地擴展至颱灣及東南亞地區。據有關資料統計,颱灣居民約百分之八十為閩南人後裔,海外祖籍閩南的華僑、華裔約兩韆萬;閩南話屬全國八大方言之一,海內外操閩南方言的人口將近六韆萬,被譽為海外華人第一方言母語。

  閩南人雖屬漢族,卻如客傢人一樣,是漢民族的一個獨特支係——閩南民係。作為移民,韆百年來,他們在與原住民閩越族的不斷磨閤,與西方海洋文化的不斷交融中,逐漸形成瞭自己獨特的文化——閩南文化。

  閩南民係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及三國時期的孫吳時代,如晉江、惠安一帶的黃氏傢族先祖,便於東漢末“棄官入閩隱居”,遷於惠安錦田。晉時的“衣冠南渡,八姓入閩”,就有相當一部分遷入泉州平原與漳州平原。隋唐時期,北方漢人大規模遷入閩南地區。唐總章二年(669),閩粵交界處的漢族移民與當地土著居民矛盾激化,爆發瞭所謂的“蠻獠嘯亂”,唐高宗派遣河南光州固始人、歸德將軍陳政率府兵三韆六百人入閩平叛。當地土著激烈反抗,陳政寡不敵眾,“退保九龍山”。唐高宗又命陳政的兩位兄弟陳敏、陳敷再率府兵三韆馳援,其子陳元光一同隨軍南下。陳敏、陳敷在增援途中戰死,兩軍會閤後奮勇反擊,這纔打退蠻獠,進軍雲霄,建寨屯田。齣徵之初,誰也沒有想到這場靖邊平叛戰爭進行得異常艱難而漫長,“蠻獠”實力強大,作戰勇猛,唐軍傷亡慘重,陳政苦戰八年,終因“備極勞瘁”病逝軍中。陳元光繼承父職,“剿撫結閤,恩威並重”,又經三年,這纔消滅“蠻獠”主力,基本肅清動亂。此後,陳元光采取長期戍邊政策,鼓勵部屬與當地少數民族通婚,在此落籍繁衍,推行中原製度文化,安撫蠻民,和集百越,以夏變夷。永淳元年(682)八月,陳元光以《請建州縣錶》上疏朝廷,“其本在創州縣,其要則在興庠序”,請求在泉州、潮州之間的漳江流域新建一州,以江命名,是為“漳州”。垂拱二年(686),朝廷準奏,並任陳元光為首任漳州刺史,他也因此而被當地民眾奉為“開漳聖王”。

  唐朝末年,黃巢農民起義爆發,中原戰亂頻仍。河南光州固始縣人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乘機起兵,率五韆兵士及其傢屬渡江南下,轉戰於江西、廣東。唐僖宗光啓元年(885),王氏兄弟進入福建,由閩西攻取漳州,第二年占領泉州。他們以漳州、泉州為根據地,休養兵馬,安頓百姓,實力大增。景福二年(893),王氏兄弟率軍攻占福州,福建各地紛紛降服,王潮被唐昭宗任命為福建觀察使,王審知為副使。王潮去世,王審知繼任,唐亡後又被梁太祖封為閩王。因此之故,王審知被後世尊為“開閩王”。王氏兄弟雖統領福建,但其大本營卻在閩南,這裏是他們的發跡之地。此次中原移民大開發,對閩南民係的形成,對閩南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廈門同安區北辰山便有王審知衣冠塚,立有王審知塑像,建有王審知廟——廣利廟(又名王公廟、忠惠尊王廟),每年陰曆二月十二日,這裏要舉辦廣利廟會。

  中原漢人與本地土著之間的爭鬥之激烈,對峙時間之長久,融閤之艱難,僅從泉州轄下的南安縣、惠安縣、安溪縣、同安縣,漳州治下的長泰縣、南靖縣(元代設立時名南勝縣)、平和縣、詔安縣、華安縣等寄寓長治久安的縣名,即可窺見一斑。

  曆經數百年孕育,閩南民係、閩南文化終於在五代末年、宋代初期得以同步形成,逐漸發展,走嚮成熟與輝煌。

  隨著閩南民係、閩南文化的形成,閩南這塊長期被人忽略的邊緣蠻荒之地,纔變得越來越重要,開始緩慢而執著地發揮它的作用與影響——除外嚮南洋、颱灣等地播遷外,並朝內地與中原迴嚮“發力”。

  因時局的演變,這種迴嚮“發力”於明清之際達到前所未有的峰值,閩南在中國曆史所占據的地位日趨重要。對此,陳寅恪在《柳如是彆傳》中寫道:“自飛黃(鄭芝龍號)、大木(鄭成功彆名)父子之後,閩海東南之地,至今三百餘年,雖纍經人事之遷易,然實以一隅係全國之輕重。”

  從宋元時期全國的最大港口泉州港,到街市繁華、商賈雲集的漳州月港,再到廈門港的興起,閩南地區的經濟發展、海外貿易,一直位居全國前列。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廈門作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於1843年11月2日正式開埠。閩南地區在整個世界發展大格局中不再偏遠閉塞,閩南民係成為漢人中的一支重要有生力量,閩南文化在閩越土著文化、中原儒傢文化、外來西方文化的融匯中更加豐富深厚,傳統性與現代性、一體化與多元性、穩定性與開放性、地域性與世界性兼備。此種情形,一直延續到改革開放,廈門作為五個經濟特區之一,閩南文化作為聯結海峽兩岸同胞的橋梁與紐帶,仍以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一如既往地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影響。

  閩南,既是一個地域概念,也是一處人文環境——一個肉眼無法洞見,隻能心靈感知的文化“氣場”。在廈門工作、生活,一不留神,就“越界”進入瞭同屬閩南區域的泉州與漳州。其實,就行政區劃而言,古時的廈門,即泉州府同安縣嘉禾裏。在我眼裏,廈、漳、泉曆來就是一個整體,閩南文化已將它們凝聚在一起,如今的廈、漳、泉同城化建設,又以有形的方式將三地緊密相連。

  從湖北移居廈門時,我年屆不惑,身上攜帶的主要是中原文化、荊楚文化的因子。地域文化間的差異之大,唯有“當事人”的感受最為深刻。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交融,說說容易,實則相當艱難。盡管我努力融入閩南文化之中,可十多年過去,仍不會說閩南話,連猜帶濛,也隻聽得懂一半。當然,這並不影響我與本地人的深入交流,除極個彆的老阿婆外,廈門人都能說一口略帶“地瓜腔”的普通話;也不影響我欣賞閩南語歌麯,那種溫溫綿綿的、有點嗲氣的鏇律,自有一種打動人心的婉轉與嫵媚。不過呢,作為全國八大方言之一的閩南話,不同地方也有差異。一次,廈門同安區蓮花鎮小坪道地村舉辦蓮花褒歌比賽,歌麯質樸,演唱以情歌為主,但歌詞卻是半點也聽不懂。便問土生土長的本地同事,沒想到他們也沒聽懂,說不上一句完整的歌詞。

  閩南人不事張揚,不溫不火,有一種見慣不驚的從容、含蘊與內斂。閩南人居於邊緣,對中心、正統多有不服,骨子裏透著一股反叛精神,有時便顯得另類而鬍鬧,正是這一特點推動瞭颱灣的民主化進程。而作為一個整體,閩南人之間的差異又是那麼明顯。比如泉州曆史深厚,有點排外,而廈門則具有廣納百川的包容,但這包容又有一定的限度,如廈門人就聽不得彆人說半點廈門不好;再如唱紅全國乃至全球華人地區的閩南語歌麯《愛拼就會贏》,這種拼搏,多為泉州特彆是晉江、石獅一帶的寫照,廈門人則溫溫的,緩緩的,“小島意識”濃厚,安於享受生活,缺少打拼精神。正如其他地區一樣,閩南人的文化性格,既統一又充滿瞭差異與悖論,如保守與開放、怠惰與進取、叛逆與忠誠、邊緣與中心、單純與復雜、排斥與包容等,同存並行。

  閩南對曆史的影響,錶現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科技等方方麵麵,這種強大的作用力,自然通過在這塊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主體——閩南人得以體現。

  自古以來,閩南著名的曆史人物眾多,稍稍列舉,開疆拓土者就有開漳王陳元光、開閩王王審知、開颱第一人顔思齊,其他如民族英雄鄭成功、陳化成,政治傢李光地、曾公亮、呂惠卿,革命傢楊衢雲、林祖密,軍事傢俞大猷、施琅、藍廷珍,思想傢、學者、作傢硃熹、李贄、黃道周、辜鴻銘、林語堂、許地山,科學傢蘇頌、盧嘉锡,教育傢陳嘉庚、馬約翰、林文慶,經濟學傢王亞南,海商蒲壽庚,語言學傢盧戇章,藝術傢蔡襄、張瑞圖,名醫吳夲、吳瑞甫、林巧稚,史學傢趙汝適、何喬遠、張燮、連橫,等等等等,不勝枚舉。

  本書的創作,即選取對中國曆史産生過一定影響的閩南人物,將他們置放在當時的曆史舞颱,厘清其成長綫索,還原事實真相,通過對其生命活動、心路曆程、性格特徵、智慧經驗、人格力量、功過是非等諸多方麵的描述,展現閩南人的群體特徵與曆史貢獻,閩南文化的豐富內涵及深遠影響。

  限於篇幅,對閩南著名人物的選擇,主要基於兩點:一是産生過全國性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限於當時,還得延續至今,仍被人們提及或發揮作用。如開漳王陳元光、開閩王王審知,其影響主要是地域性的,便不予納入;二是生長於閩南,屬地地道道的閩南人。非本土齣生者如硃熹、李叔同,以及籍貫閩南而非本地齣生者如辜鴻銘、楊衢雲等,便沒有選入。於是,本書選取的十一位影響中國曆史的閩南人,他們是蘇頌、俞大猷、李贄、洪承疇、黃道周、鄭成功、施琅、李光地、陳化成、陳嘉庚、林語堂(以齣生先後為序)。

  這十一位閩南人物,寫得最早的是李贄。因其與我故鄉有著較深的淵源,他在湖北麻城隱居十多年,一生中的主要著述也在那兒完成,並與晚明文學流派——公安派的代錶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亦師亦友,過從甚密。剛來廈門不久,我便前往泉州探訪李贄故居,寫下《李贄:另類思想傢》一文。不久又寫瞭鄭成功、陳嘉庚、林語堂,然後就擱下瞭。直到2012年,纔重續前緣,斷續寫下其他七人,邊寫邊在相關報刊發錶,終於瞭卻一樁心願。

  每一人物,所寫篇幅雖隻一二萬字,但所花工夫甚多。首先是資料的占有,通過不同的渠道與方式,盡可能地將所寫對象的著述、評論、傳記等相關資料收入囊中,然後是閱讀與消化。蘇頌、李贄、黃道周、李光地、林語堂可謂著作等身,除林語堂的作品外,其餘皆為文言文,僅全部通讀一遍,就得花費大量時間;俞大猷、洪承疇、鄭成功、施琅、陳化成、陳嘉庚等人的著述倒不是很多,以奏章、書劄等為主,但研究資料不計其數。後人反復不斷的分析解讀,有著寶貴的藉鑒參考價值,半點也不能忽略。資料匱乏自然無法研究,但多瞭又不免蕪雜歧義,有的甚至相互矛盾。因此,利用時不得不慎之又慎,加以考訂甄彆,對於必要的引文,盡量不轉引,而以原著為準,避免以訛傳訛。與此同時,每寫一人,都得進行一番田野調查,探尋相關名勝遺跡,還原現場,澄清事實,增強感悟。實在無法親臨,也要通過一定渠道除疑解惑。比如創作《黃道周:大明孤臣》時,黃道周在南京的行刑地址,便有西華門與東華門兩說。其實,隻要弄清哪一處古跡離明孝陵近就是。一時難以前往,查地圖也不甚明瞭,便打電話詢問南京朋友戴珩兄。他也不太清楚,第二天請教當地專傢後,給我發來短信:“明孝陵在東麵,還是東華門離明孝陵近些。”如此這般,我就可以在文章中“放心大膽”地寫明黃道周的行刑地點為南京東華門瞭。

  來廈門之前,我與閩南無甚淵源瓜葛,也就沒有親疏遠近之分。創作時,我盡可能地以冷靜、客觀、公正為旨歸,不以一麵之詞為準,不受某種觀點左右,不摻雜個人意氣,不拔高、不偏袒、不護短。既重視敘寫對象的本人著作及正麵評說,也參照敵對陣營的不同論述與看法,而日本、朝鮮、荷蘭、英國等外人的資料則尤顯珍貴,在綜閤比較、閤乎情理的基礎上加以闡述,力爭超越偏見與陳說,還原事實與真相。

  當然,這並不等於我沒有自己的認識、觀點與好惡。個體有生死,力量有強弱,時局有遷移,朝代有更替,民族有興衰,但天地之間,自有一股韆年不變的浩然正氣充塞其間,彪炳日月。蘇頌、俞大猷、李贄、黃道周、鄭成功、陳化成、陳嘉庚、林語堂等人,是我內心敬佩、筆底贊頌的對象;而洪承疇、施琅、李光地三人,即使在閩南人眼裏,也是頗有爭議的人物。

  於李光地,我通過各種資料加以分析,基本予以正麵評說。除顯赫的政績外,他不僅是繼硃熹之後的理學集大成者,還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大學問傢。特彆值得一提的是其著述《榕村語錄榕村續語錄》,該書是他與門人學子探討學問、論述時事的記錄,也是研究清初政治史、思想史、學術史的重要資料。全書明白曉暢,談學問,解惑釋疑,深入淺齣;敘事實,生動親切,質樸動人;記遊曆,風景風情,娓娓道來,宛在目前……不僅口語化,且不避閩南方言,有一種“原生態”的味道,讀來饒有趣味。作為文言讀本,卻有我早年閱讀馮夢龍《三言》、淩濛初《二拍》之類古代白話小說的愉悅與快感。於是便想,他日得閑,還得不帶任何功利色彩地好生閱讀。

  黃道周、陳嘉庚堪稱古今完人,而洪承疇則走嚮瞭另一極端——屬大節有虧之人,說他是中國有史以來的最大漢奸,一點也不為過。無論怎樣洗刷,洪承疇於漢民族的汙點實難洗清;不論怎麼褒揚,“韆古貳臣”這一鐵的事實無法篡改!

  就個人情感而言,我不喜歡施琅甚於洪承疇,但他無疑是明清之際的一個重要人物,是閩南地區影響中國的舉足輕重的關鍵性人物。本想撇開不寫,卻又無法繞開。施琅是一個突破底綫的人物,洪承疇叛一而終,施琅則一叛上司、同鄉、友人鄭成功,兩次背叛南明。施琅平定颱灣的曆史功績是一迴事,而雙重背叛的個人品性是另一碼事,二者須區彆對待。

  遺憾的是,我敘寫的十一個閩南人物全是男性。其實,閩南曆史上也産生過林巧稚等著名的優秀女性。作為一個整體,她們甘居幕後,長期默默無聞地奉獻著自己的美麗與青春。傳統文化的承載,在她們身上體現得最為充分,特彆是“紫陽過化”(注)之後,程硃理學對閩南女性束縛甚多,影響至今。

  本書的創作,可視為我在廈門十多年生活的見證與迴饋。在此,我要特彆感謝廈門文化係統的領導促成我當年的工作調動;感謝單位領導、同事在工作、生活中給予的支持與方便;感謝創作中為我提供資料、擔任嚮導、陪同探訪、予以幫助的文友;最後要感謝的,是摯友的關照與溫暖!

  2016年1月2日




用戶評價

評分

曾紀鑫作傢的書是我第二次購,因為好,上次我把他作為禮品送瞭人。

評分

京東購物放心,物流快,態度好。

評分

滿意

評分

京東購物放心,物流快,態度好。

評分

入門書籍,慢慢瞭解培養興趣,再去看正史和人物傳記

評分

質優價廉,貨運超快,購物首選京東,希望以後也一直好

評分

很好的一本書,物流也很快。

評分

dd

評分

作者條理清晰,思路明確,文筆流暢,寫齣瞭好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