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更是瞭不起!
160萬純文字,1400張彌足珍貴的老照片和圖片,旁徵博引大量曆史資料,30年記者生涯,獨特散文筆法,共同鑄就一部明星城市蘇州的百科全書,一部全景式展現蘇州風土人情的地方誌,一部有關水的蘇州、真味蘇州、鄉下蘇州、古城蘇州、時節蘇州、民俗蘇州、工商蘇州、文化蘇州的宏篇巨作。
凡讀此書後,必不會失望;凡關心、熱愛蘇州的,理當一讀;凡收藏此書,愈久彌珍,必有所值!
本書從今天蘇州的源頭——古代吳國泰伯建闔閭大城寫起,將其曆史脈絡、文化基因、風土地貌、城市變遷、民俗人情、市井工商、衣食住行、書畫雅玩等等,幾近麵麵俱到地敘寫一番,旁徵博引,詳略得當,結構清晰,語言活潑。
作者以獨特散文筆法寫蘇州古代特彆是近150年來的發展與社會風情,尤其是蘇州改革開放以來,其令人矚目的發展果實,使得這個地級市橫空崛起,靚麗得就如共和國一顆耀眼明星。作者以水的蘇州,真味蘇州,鄉下蘇州,古城蘇州,時節蘇州,民俗蘇州,工商蘇州,文化蘇州八個方麵講述蘇州這座城市的變遷史。同時,本書引用瞭大量的曆史資料及珍貴照片。
這是一部有關蘇州這座城市的百科全書,一部全景式展現蘇州風土人情的地方誌,一部有關蘇州方方麵麵的精品力作。
嵇元,蘇州人,1954年生。江蘇省作傢協會會員。江蘇省《新華日報》主任記者,駐蘇州從事新聞報道工作三十年,退休前任蘇州市記者站站長,曾評為過報社優秀記者、個人十佳。報道作品多次獲得國傢、華東地區、江蘇省等新聞奬或好稿奬。現擔任蘇州市吳文化研究會理事、蘇州市檔案館徵集顧問。齣版有文化散文集《走讀蘇州》《本草——生長在時光的柔波裏》,發錶過小說、散文、報告文學、電視劇本、文史論文等。
品讀蘇州(一)
序一:豐厚·勤奮·思考 001
序二:風物徘徊憶鄉愁 煙雲過往傳鄉情 006
序篇:蘇州·蘇州人
吳和蘇州 001
從吳到蘇:一條大河波浪寬 008
吳和蘇:偉大的史詩 008
吳的基因,蘇的風韻 014
“三吳”:古人的太湖平原 025
吳國、吳郡和三吳 025
皇天蕩戰火與蘇州入浙 033
蘇州是個大傢庭 040
蘇州人是個什麼概念 040
保管碉堡鑰匙的人不見瞭 045
短暫的縣和新誕生的縣 053
水的蘇州
海風輕輕吹 065
海運創造的輝煌 065
海洋的乳汁 071
我傢就在江邊住 084
美麗傢園熱血鑄就 084
江風瑟瑟江花紅 093
老布的悲歌 100
鹽鐵塘的帆影和煙柳 115
唱一首歌給母親湖 125
太湖魚從門前過 125
稻花香,稻米白 134
太湖水養這方人 144
唱著那動人的歌謠 150
滔滔大河韆道灣 156
胥江:大河嚮東流 156
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 166
仙人說,婁江岸邊好地方 183
運河好似金腰帶 197
往事並不如煙 197
一路風光,一路故事 203
走嚮輝煌之路 212
真味蘇州
青菜最是味道好 230
四季不斷青菜 230
清味如詩的鹽齏和菜乾 237
美味的菜飯和菜餛飩 242
蝦仁菜、鴨菜趣話 248
那溜溜的蝦仁 248
水鄉鴨菜趣談 257
吃豬肉:永無止境的講究 267
蘇州人不愛吃牛肉 267
紅寶石般的紅燒肉 277
醬方:大塊吃肉的經典 284
紅燒肉,真功夫 290
蒸菜:飯鍋裏燉蛋引齣的迴憶 302
燉和蒸:蒸汽造就的美味 302
老八樣:江南農傢味 308
藏在豆腐裏的思緒 314
雪花菜:迴想當時已惘然 314
豆腐當肉吃 320
農傢菜:鄉野吹來的風 328
農傢竈,城裏廚328
野菜:辛酸消盡是溫情 333
品味道,聽故事 339
最相思的是碗麵 347
湯:麵的精華所在 347
麵澆頭:麵子必須講究 352
吃麵是一種文化享受? 359
茶食盤裏蘇州味 366
茶食:茶的伴侶 366
有一種好吃叫蘇式糕餅 373
蜜餞與糖果 380
糕團香糯,生活美好希望在前 392
蘇式糕團之“糕”篇章 392
蘇式糕團之“團”篇章 414
藝術糕團:俏麗芳容難再睹 422
帶著泥土香,清新又奔放 428
品讀蘇州(二)
鄉下蘇州
在那外婆橋的地方 005
外婆傢在水鄉的鎮上 005
外婆講那過去的事情 014
外婆為何住在橋畔? 022
外婆是地主、富農嗎? 032
外婆傢的那些橋 040
外婆鎮上的鄉愁 046
湖底的世界 052
真有三洋縣沉陷太湖中? 052
神秘的上馬石 057
荷香散作萬傢燈火 065
尹山湖啊尹山湖 075
山青青,如一本本書 083
吳王的那些山 084
山裏的神仙,百姓的廟會 090
山裏的先人在何處 098
花開花謝村裏事 110
當年陽山挖來一叢草 110
四境無閑田:七種八養九行當 117
一戶農傢的往事 122
他們一早站在橋邊 129
江濤聲裏夜未央 135
在那遙遠的小村 142
古城蘇州
城河靜靜流 158
舊夢依稀內城河 158
遠去瞭櫓聲帆影 164
汽笛聲中迎曙光 170
鄉愁最濃是蘇城 181
古城好比棋盤與棋子 181
城頭上:多少往事多少情 188
街巷名:厚實的鄉土教材 194
傢鄉的水井,悄悄遠去…… 201
園子裏的風景 207
田園風光,養眼又清心 213
醉人最是姑蘇巷陌 221
姑蘇城現齣彆樣的麵孔 227
傳教士們紛來建洋房 227
歐風美雨催變瞭桃李花 234
觀前街風情 243
蕩觀前,因為一種情結 243
玄妙觀:神仙在人間 252
低檔不低賤的美味 258
給你歡樂:玄妙觀裏謀生人 264
小公園:商業文化廣場 272
欲說還休的青年會 280
中市大街:承載曆史2600年 286
先有都亭橋,後有姑蘇城? 286
閶門:韆年的標誌性建築 293
蘇州第一首詩歌詠的地方 299
一門兩狀元和蘇州土産 306
老店談昔:幾多悲歡幾多愁 313
石路,城外風光彆樣好 326
不盡西來南去水:復興到落寞 327
清真之風吹嚮姑蘇 344
風塵消去舊痕難覓 352
戲園裏的往事 357
清白傳傢的小戶人傢 364
生活在人間世 365
好女兒,好兒郎 374
外來人的貢獻 384
莊敬自重的中戶人傢 390
衣裳著相和城市體麵 391
規矩或禮數:動蕩凋敝中的堅持 399
淒美迴望:花開花落不見春 405
新時代精英,許多齣自草根 413
風骨如玉的大戶人傢 420
走齣大門是大潮 420
書香浹髓,本質還是文人 427
古道熱心,直麵社會瘡痍 433
百年激蕩,煙雲消散無覓處 441
落英紛紛因風驟 448
常熟有個古裏瞿傢 454
品讀蘇州(三)
時節蘇州
最難忘那年的味道 007
年盤裏,滿滿是甜甜的溫情密 007
年夜菜、年夜飯裏的秘密 013
除夕夜熱騰騰的兩道菜 024
團子、圓子和年糕 029
蘇州財神多 039
二月裏來好風光 045
早春梅開姿最清 045
玉蘭花開滿堂春 051
能賞幽蘭人有品 059
撐腰糕探秘 063
初夏的風景 073
立夏的風情 073
黃梅天,彩虹飛來的季節 079
池塘生青草 086
小滿前後農傢忙 093
蠶花娘子人不見 098
枇杷如金楊梅如丹 110
七月流火是三伏 115
水動風涼近黃昏 115
天上雷聲,心中雷神 123
荷花生日背後的密碼 131
夏天雜談 142
醬香如蜜味道長 162
八月桂花遍地開 167
在那桂花盛開的地方 167
桂香如酒醉人生 172
月到中鞦圓 177
鞦風起,菊花黃,蟹腳癢 188
大煮蟹和大閘蟹 188
從蟹災到養蟹 194
舌尖上的蟹菜 198
鼕日悠長,鼕味也悠 204
鼕日醃菜 204
從“紅嘴綠鸚哥”說起 210
鼕至大如年 216
臘八粥香味更長 222
尋找那最香美最暖心的粥 227
羊肉:鼕天裏的一把火 234
落雪天,天冷人情暖 240
威武的青魚 245
民俗蘇州
兩姓之好,百年好閤 267
城裏的喜事 267
江村的紅綫姻緣 282
水鄉婚俗:黃昏的絢麗晚霞 290
遠去瞭的太湖漁民婚俗 297
茶味悠悠歲月長 305
茶葉以外的茶 305
茶館往事 313
茶色裏的女人 328
請喝一杯蘇州的茶 333
獨特的神祇 340
市民的狂歡節——軋神仙 340
蛇王原來是將軍 349
張王獨享“狗屎香” 357
究竟誰是文昌? 362
被後娘害死的猛將 368
好似親戚鄰居 380
傢傢觀世音 395
黃泉路上的官府設在人世間 403
品讀蘇州(四)
工商蘇州
遠去的背影 011
南貨店:生活因此更有味 011
迴望醬園:色彩迷離似舊畫 020
徽州人當鋪背後的秘密 029
蘇州味中的曆史低吟 036
酒不醉人“落山黃” 036
倩影依稀“小籃黨” 048
船菜、花船菜漫談 056
且看賓館菜如何打敗“四六四” 068
精雅絕代蘇州貨 086
玉雕:三落又三起 086
燈影裝點人間不夜天 095
廣東覓來橄欖核 107
懷袖雅物蘇州扇 113
委婉如歌說蘇綉 131
精、細、雅、潔,蘇州風 131
幾番風雨,落紅無數 138
大師們的拯救 145
延續三韆年的尊貴 155
戳紗:一朵清麗的花 163
桃花依舊笑春風 168
可愛的蘇州貓 177
蘇州綢緞:絢麗如煙 186
綢緞被麵的迴憶 186
漳緞:皇傢織物命懸一颱機 196
精美的絲綢會唱歌 207
廠醫每天需要活蛤蟆 215
食堂飯菜為何香? 221
十萬紋樣訴說曾經的輝煌 229
工業夢:追夢路上的幾個片斷 242
總商會:士紳的覺醒和追求 245
清末三件事:實業之夢的發軔 253
豪情消磨盡,隻剩清香似舊時 267
激情洋溢的火紅年代 277
風雨中,機器聲繼續歌唱 284
品讀蘇州(五)
文化蘇州
星星點燈,照亮那個時代 008
小巷裏一座祠堂的來曆 008
皇帝為何要舉朝大討論? 021
書生要去戰遼東 029
本是草根人,升作耀眼星 042
此生隻與金石約 054
彩雲散,誰人記得狀元事? 065
書的故事:頁頁皆有血淚斑 076
曾見刀光與血影 076
木瀆·天京城下·虞山之麓 084
晚霞暗去,月華涼如水 089
書啊,你的命運如此坎坷 095
常熟有奇書,當驚天下殊 095
八年離亂完璧歸來 106
山塘街血經傳奇 113
書畫在日常生活中 121
練字即練人 121
城鄉氤氳丹青氣 132
從土山灣到滄浪亭畔 146
烽火散後還留桃花一點紅 154
老鼠做親…… 154
桃花紅艷易凋零 158
巷口的課堂 164
一抹昔日的陽光,照在心頭 164
慧星耀眼劃過夜空 172
解讀蘇州話裏的“密碼” 179
蘇州話和阿爾泰語有關係? 179
蘇州話裏透齣的文化信息 188
經濟在蘇州話中留下的痕跡 194
蘇州話裏的上海因子 204
蘇州老古話說…… 211
蘇劇:茉莉花般清香 227
一根發齣三樹花 227
輝煌從邊緣處迸發 234
前灘與後灘 239
美就美在最蘇州 247
走齣乞丐與妓女的陰影 252
說書人為何要和乞丐打群架? 252
彈詞女演員:美麗背後的麯摺 260
弦索叮咚話聽書 272
書場小社會 272
市民大學校 280
委婉動聽的彈詞開篇 288
膾炙人口的四大名彈詞 295
全本噱頭的“五毒書” 295
《三笑》:長腳笑話 299
“翡翠”《玉蜻蜓》,傳奇萬口傳 304
唱不塌的《珍珠塔》 312
手做生活口唱歌 319
熾熱大膽的私情山歌 319
山歌是唱的,不是念的 325
蘇州山歌真好聽 329
山歌唱瞭韆百年 335
醫藥往事 339
遠去的單方 339
藥香裏的端莊和溫馨 346
雜談瓦鬆、紅姑娘之類 354
吳醫之光 364
春風亭和苦妹子 382
生活情趣:體現在細節中 393
盆景:生命的《歡樂頌》 393
金魚,水中之花 401
蟋蟀的傳奇 411
擺設和清供 415
後 記 423
蘇州·蘇州人
講蘇州,自然要講到蘇州人。
細想起來,“蘇州人”的概念似乎有點模糊,好像需要有一個科學的界定纔能說得清楚。什麼是關於“蘇州人”的內涵、外延、定義之類,要搞得非常嚴謹纔有說服力,在下不纔,沒有這個能力,姑以街談巷議這一等級的水平來說說自己的淺薄看法。
吳和蘇州
以前大傢都知道,位於蘇州市區中心的蘇州老城是從春鞦吳王闔閭時所建的闔閭大城演變、發展而來。蘇州市委宣傳部前副部長(過去是蘇州地下黨員)陸鹹先生介紹瞭一些背景情況:
1951年,著名曆史學傢顧頡剛先生在參加蘇州市政府召開的座談會時,對當時的蘇州市長汪東年說:“蘇州城之古為全國第一,尚是春鞦時物,其次為成都,則戰國時物。其所以曆久而不變者,即以河道環顧也。”這一觀點在國際上也得到認可。日本著名曆史學傢榖口滿定的《蘇州城的發展》一書,他在考察瞭中國一些古城的衰落和消失的情況後,這樣寫道:“在這一點上,蘇州則不然。蘇州自建立以來直到今日,城牆的構造和規模幾乎沒有變化。在中國曆史上,像蘇州這樣的城市尚無先例。”美國漢學傢施堅雅在《中華帝國的城市發展》一文中指齣:“長江下遊……地區城市體係反復重組,但該區幾個大城市卻沒有一個趨於衰落。蘇州就是個顯著的例子。把1229年的石刻全圖與1945年航空攝影圖並列對照,足見城市非常穩定。城牆、城濠、街道與運河,都極其接近一緻。隻是城門的數目與位置,可見看齣略有不同。”(《略論蘇州古城的水城特色》,為蘇州吳文化研究會2014年的“蘇州古城建城史研究”課題的論文之一)
蘇州城從吳國闔閭大城在原址上發展過來,而且至少城市格局從南宋到1945年未有大變動,在這一城址上的曆史,反映的就是蘇州和吳的關係,是血脈和文脈延續的關係。蘇州人,還有其他人、包括國際上的研究者,都是這樣認為的。兩韆多年來,都沒有疑義。
但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問題瞭。
一是有個蘇州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倡說春鞦的闔閭大城建在今天木瀆到光福一帶的山陵區域裏(距離大約從今天蘇州古城的西城牆往西,直綫距離10公裏以外),並說今天的蘇州老城區(或叫姑蘇城)是東漢王莽時期始建。此說的要害是吳都和蘇州沒關係。後來有學者“完善”成蘇州城是戰國中期或秦漢時形成,但仍然割斷瞭吳和蘇州城的關係;
二是無锡在某段時間以吳都八百年自居,將東西長2100米、南北寬1400米、麵積僅2.94平方公裏的城堡遺址說成闔閭大城(其實一半遺址屬常州),搞瞭一些活動以擴大影響。無非是想營造齣一個新觀點:吳文化源自無锡(無锡過去宣傳自己建於漢高祖五年(公元202年),其實無锡這個地名直到漢武帝滅南越後纔有,《史記·東越列傳》中載:“東越將多軍,漢兵至,棄其軍降,封為無锡侯”,見《漢書·捲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十五》東越作東粵,這是無锡這個地名首次見於兩個權威史籍)。
最讓人難以理解的是有蘇州以外的學者這樣總結說:吳國創始人、商朝末年的太伯、仲雍奔吳與句吳的曆史、文化無關;西漢史學傢司馬遷在撰述《吳太伯世傢》時,對史實的考辨並不一定準確;蘇州市區是戰國中期以後逐漸形成的城市,與吳、越都城有關的傳說如泰伯廟、錦帆路、胥門、伍子胥祠,甚至虎丘的吳王闔閭墓傳說等等,都是秦漢以後人的附會,誤訛最甚者為《越絕書》和《吳越春鞦》……
真是語不驚人不罷休啊!司馬遷已屍骨無存,已無法自辯撰寫《史記》用瞭哪些材料,他當年自己到吳都故址即今天蘇州城及郊外作實地考察,無法說清楚是“聽取(瞭沒有史學價值的)民間傳說(後當作瞭吳國曆史)”還是聽到瞭的是口述曆史?學者大棒一揮,《越絕書》《吳越春鞦》等所有古籍關於蘇州古城是吳的記載,成瞭全是附會之說。但這位學者的觀點,又有些什麼證據來做有力支撐呢?
有人還認為,吳是淮夷南下太湖流域一帶建的諸侯國,有學者對此不知是贊賞還是肯定,說這一說法很有“魅力”。那麼,《左傳》中記載瞭吳王本人、許多諸侯國,甚至包括周天子自己,都認為吳是太伯之後(見《左傳》中多處記載),這位學者是不是要將《左傳》記載所具有的權威性,也一並否認呢?
吳本與越是同一民族,語言相通、風俗相同,泰伯、仲雍南來創建的吳國政權,統一瞭太湖流域各部落的原住民,蘇州人一直以春鞦時吳國的後裔自居,以泰伯後代自居,今天的蘇州人雖和春鞦時吳都人沒有明確的血統關係,但這塊地,曆史上確實是叫吳,朝廷在這裏建的地方政權,叫吳郡,漢末孫氏在這裏創立的政權叫吳,唐末錢氏在杭州創立的政權叫吳越國(吳越國不包括無锡,無锡屬南唐政權),從曆代中央政權到地方,都以吳為號,過去這塊地上生活的人祖祖輩輩,從心理上、文化(包括民俗、語言等)上,都認為今天這塊土地上生活的蘇州人是吳人的後繼者。
但是,因為近年齣現瞭這些標新立異的觀點,吳和蘇州沒有瞭關係。
1986年,蘇州市人民政府舉行瞭紀念蘇州建城2500年的紀念大會,會場設在公園會堂,這是在蘇州公園南大門東側的一個結閤人防工程修的地下會場。因為許多蘇州古籍都記載,蘇州公園這一片區域是過去吳都的子城即吳宮所在地,選在這裏開這個會,大約也是有更深考慮的吧。
應該說,這個會議是很成功的,影響深遠。當時我也參加瞭這個會議,雖然齣席證上印的叫“聯歡會”,其實是一個很莊重的會議,因為齣席瞭這個會議,所以我對蘇州建城史留下瞭很深印象;後來還作為駐地記者參與為新華日報撰寫瞭一個整版的文章,來配閤這一活動。
因為20世紀90年代初蘇州有人說春鞦時吳都在木瀆到光福一帶後,外地有媒體作瞭關於蘇州城沒有2500年建城史的報道,造成不小影響。我作為省報駐蘇記者,而且當時主要分工負責上層建築報道,自然關注此事,更何況我參加瞭這次會議呢?當時蘇州市市長是章新勝先生,於是我特地采訪瞭他,想聽聽他的意見。
他很認真地聽瞭我的匯報後,沉吟瞭一下說,這不是件小事,要慎重,頓瞭一頓又明確錶態說,建議省報不要作報道。
我至今感謝章市長對我報道這一題材所做的指導性意見。我理解“蘇州建城史”茲事體大,吳、蘇一脈相承,吳是蘇州文化之根,是蘇州人的文化靈魂之源,這個城市的人認同吳,已有兩韆來年曆史,2500年建城史不可隨意否定。春鞦吳國都城在木瀆一帶的報道當然沒有寫,但我從此既關注、也慎重地對待蘇州建城史。
關於吳都地望和蘇州城的關係,現在形成瞭兩派意見,雙方都有大量研究文章,但有兩件事,可以很好說明。
一是有篇論文引用《越絕書》中說夫差塚、伯噽死所的“三颱”還有猶湖,均“去縣十七裏”,也即距離吳縣(即今蘇州城),憑此得齣結論:“這三條(記載說)距(吳)縣裏數應該是準確的,而且指的是同一個地方,或相互十分鄰近。此位置在今陽山(位於蘇州老城西北方嚮)西側,如果吳大城(即春鞦時吳都闔閭大城)在今蘇州老城內,那麼,上述三個條目的‘去縣十七裏’則太短瞭點,如果吳大城就是新發現的春鞦大城址,那麼這‘去縣十七裏’就差不多。”(這是2002年發錶的一篇論文,我引此文故意不注明作者、發錶刊物和論文題目,是為瞭避免爭論。引文中括號內的文字係我所加)。這裏的縣指吳縣縣城也即今天蘇州老城。
看來言之鑿鑿,很有說服力。誰知被人戳破牛皮:蘇州原古吳軒齣版社副總編輯張維明先生通過查檢,發現這三處地方,在《越絕書》上的記載,原都是五十裏或五十七裏,卻被此人說成瞭十七裏!張先生說:
(一)在《越絕書·吳地傳》中記載“秦餘杭山(蘇州陽山的古名)者,越王棲吳夫差山也,去縣五十裏,山有湖水,近太湖”;
(二)“《史記·吳太伯世傢》裴駰《集解》引《越絕書》‘夫差塚’,作‘近太湖,去縣五十七裏’,可見今本‘十七裏’前麵脫瞭一個‘五’字”;
(三)關於猶湖,張先生也找瞭樂祖謀校點本《越絕書·吳地傳》“猶湖”條校記:“‘去縣十七裏’,《漢魏叢書》本‘十七’作‘五十’。”張維明最後說:“如果吳大城就是新發現的木瀆古城,那麼這‘去縣五十七裏’則太長瞭一點;如果吳大城在今蘇州老城內,那麼道裏就差不多。”(《吳都地望考證辨析三例——關於吳大城與木瀆古城遺址的討論》,載蘇州吳文化研究會內部刊物《吳文化研究》2015年第一期)
張先生捉齣瞭這篇論文引用的材料將五十七裏或五十裏作十七裏來論證的學術毛病,這篇論文的立論也就自然立不起來瞭。僅此一例已可見否定蘇州城從闔閭大城原址發展的學術文章是怎樣做齣來的瞭。
另一個例子更是有趣:“之前,有不少專傢學者認為,有著2500多年曆史的蘇州古城,就是伍子胥所建‘大城’。不過在昨天的無锡闔閭城遺址考古階段性成果論證會上,記者瞭解到,以江蘇省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敏帶隊的考古隊,經過幾年勘探調查,初步認定無锡與常州交界的闔閭城遺址,正是當年的‘闔閭大城’。在闔閭去世之後數年,他的兒子夫差纔遷都蘇州。”(2008年9月11日現代快報記者的報道《吳王夫差老爸築城,2500年後現身無锡》)
無锡的這一考古成果,對蘇州古城好像沒作否定,但卻被降格成瞭“夫差城”。這次考古成果中包括發現瞭吳都的城河,還畫齣瞭地圖。我一位姓柯的青年朋友,平時喜歡寫些網絡長篇小說,他看到瞭闔閭大城在無锡的報道後,到蘇州圖書館查到一份無锡的材料,考古專傢所說的“無锡闔閭大城”,在靠太湖那裏原先有條20世紀80年代開挖的人工河,被這次考古認定為2500年前春鞦時期吳國人開挖的都城的護城河瞭。
序一:豐厚·勤奮·思考
——序嵇元的新作《品讀蘇州》
2014年9月28日將近下班時,蘇州記者站的嵇元打電話給我說,說他完成瞭一部書稿,下個月就要退休瞭,因此這部書稿是他作為駐站記者寫蘇州的一件職務作品。然後他提齣要我給他寫序。
1985年,嵇元從蘇州市衛生局調到報社。當時報社正組織剛從全省各市調動來的、大學畢業分配的及從南京市招聘來的新編輯、記者,進行為期三個月的新聞業務培訓,我去給他們講課,就這樣認識瞭嵇元。時間一晃,就是30年,作為在報社工作30年的老記者,嵇元也要退休瞭,能寫本書作為自己告彆記者生涯的“句號”,當然是件令人高興也是值得祝賀的事,我雖然工作非常忙,但還是很爽快地答應瞭:“寫序沒有問題。”
在我的印象中,嵇元不是新聞科班齣身,先是在醫院裏做臨床工作,後來在蘇州衛生部門的機關裏工作,他來報社前應該說對蘇州的瞭解還是比較局部的。嵇元到新華日報來當記者,是組織調動,半途轉業,後來報社又安排他做駐蘇州記者,這就要求對蘇州有全麵的瞭解,因此對他來講駐站記者工作是一個重大的挑戰。
但是,我看瞭他發過來的書稿,頗為意外,一是內容是寫整個蘇州,二是字數達146萬多字,這引起瞭我的思考。
一個駐站記者,因為工作特性,需要長期沉在駐地。作為省報記者,跑的麵隻是一個市而不是全省,而嵇元又是在駐地當瞭30年記者沒有變動,這對嵇元來講,或許是人生經曆的一個局限,但反過來看,這又是一個難得人生曆練。因為這30年中,無論是工作需要,還是自己有意識的安排,駐站記者可以對駐地的方方麵麵跑得廣,進得深,對事情瞭解得很細,這是駐站記者相較於編輯部的編輯、記者的工作優勢。而一乾30年的駐站記者經曆,更是嵇元寫蘇州的優勢。我曾想,這部書,為什麼要起名叫《品讀蘇州》呢?品就是可以細細體味其中含義的意思。一件事物,從客觀來講,其內容隻有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纔值得讀者來品;從主觀來講,需要靜下心來,纔能談到品。也就是說,嵇元這本書中的許多東西,是值得讀者細品的關於蘇州的信息精華。現在信息爆炸,有許多信息其實並沒有什麼閱讀的價值。但一部積纍瞭省報記者30年觀察、思考、資料收集、認真寫作而成的書,我想還是值得一品的,換言之,讀這本書,讀者必有所得。
嵇元雖是從外行轉來從事新聞工作,除瞭個人主觀的努力之外,也應該說新華日報是一個非常好的團隊,是一個有利於人纔成長的集體。這個集體對從業人員思想政治和業務有嚴格的要求,也提供持續的培訓,嵇元就是組織安排又去南京的大學進修瞭三年新聞傳播專業。凡是在新華日報的年輕人,如果能工作較長一段時間或能做到退休的,隻要主觀上努力的,基本上都能有所進步。嵇元就是在報社入的黨,評上瞭副高職稱,當瞭站長,作品經常得奬,也多年評為先進(十佳),成長進步的曆程一路走高的腳印很清晰。報社裏有大批優秀、認真、負責的領導、編輯和記者前輩及同行,對嵇元的業務嚴格要求,稿件常常是一個字一個字摳,非常計較,這是報風所然,自然對嵇元寫作水平的提高也大有好處,他來新華日報後寫作水平的提高和視眼的開拓是明顯的。同時,報社領導多次率領報社優秀骨乾組成特派采寫組到蘇州采寫重點報道或重大報道,這種“戰役式”報道對嵇元業務水平的提高也起瞭很大的正麵作用。正是日常工作中編輯部對嵇元的嚴格要求,領導、前輩和同行對嵇元的輔導帶動,使嵇元從一名新聞外行成長為內行,今天方能寫齣百多萬字的書。如他不在報社30年,可能寫萬把字都會很吃力吧。報社文字記者的一大特點,是用詞嚴謹,平時寫文章需要擠乾“水分”,我看這部書稿,雖然說字數逾百萬,但可以講還是體現瞭省級報紙一位老記者的文字水平,流利、乾淨、有“乾貨”。現在有人說紙質媒體受多媒體挑戰正走嚮衰落,但嵇元這部書稿恰恰證明瞭,培養寫作人纔,寫齣一流稿件,可能隻有紙質傳媒纔能做到最好,這也是紙質媒體和其他電子等傳媒相比所具有的優勢。
嵇元這部書稿,引用材料之多,齣乎一般想象。一方麵,這是嵇元平時喜歡看書,長期的閱讀積纍,使得這部書內容厚重。但另一方麵,我發現這部書裏引用瞭大量內部資料、非正式齣版資料。這些內部資料又分成三大部分,一是檔案,二是地方誌材料,嵇元在寫作時顯然得到這兩大塊材料的支持;三是內部齣版物、內部文件和內部資料等,獲得這些材料應該說是駐站記者的優勢。記者在日常采訪中,采訪的黨政機關、有關人士,會提供一些資料,這些資料大都沒有齣版;許多鄉鎮、行業,會齣版一些讀物,這些讀物也不是正式齣版物,從資料的角度來講,這些內部的資料,數量少、又稀見,一般人不易得到,嵇元作為記者平時有獲得之便利,加上他自己注意積纍,寫作時這些材料通過適當利用,就能使得這本書顯得有獨特性。這倒讓我想起唐·韓愈《進學解》中所說的,“玉劄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並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用於形容嵇元這部書中引用材料之多、反映齣他平時對材料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勤於積纍,倒也有點閤適,但更主要的是一種平時閱讀的厚積薄發——而平時多看書、多留意收集材料,正是新華日報記者的基本功之一。對讀者來講是這本書很耐讀,但我卻從嵇元這部書裏體味到我們新華日報的報風,因此我是很高興的。
作為駐地記者,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平時工作不僅僅是為蘇州的市區等黨政機關和主要領導服務,還常常需要采訪到普通人。嵇元這本書裏,就涉及許多各行各業的人,其麵之廣,也隻有長期駐站纔能做到。這些人往往是這個行業的佼佼者,或者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有著深刻的見解,記者通過采訪,無非是像蜜蜂采蜜,將這些人長期工作中積纍的經驗、人生體會中的見解、旁人所不知道的有用信息,用這些精華釀成文章,當然比信筆而寫、一味吟詠感想的文章要厚實些。新華日報在重慶時就提倡要在工作中注重交友,交友不是吃吃喝喝、拉拉扯扯,而是記者在駐地廣交社會各層麵的良友,獲得信息,吸取養料、這樣寫齣的東西纔接地氣,有人氣,文章也洋溢著纔氣。僅從嵇元這本書裏配有約400來張老照片、繪畫作品,也能感受駐地記者交友多的優勢。正是那麼多部門和朋友的支持,提供瞭這麼照片,纔讓《品讀蘇州》雖文字多,卻顯得更有看頭,結閤老照片讀來,更覺得津津有味。
嵇元做駐站記者的蘇州,是一個山溫水軟、曆史厚重、文化輝煌、經濟發達、城鄉協調發展、生活豐富多彩的地方,也是我的故鄉。在這樣的城市當記者,雖然說事務繁雜、工作量大、人很辛苦,但能在報社的領導下、同事的支持下當一名駐站記者,也是很福氣的。因為,工作就是一種人生的積纍,蘇州的各級領導視野開闊,能力強,做事務實,各個部門的領導水平高,對嵇元看各種事物常有指導,加上蘇州各個地方都有挖之不竭、寫之不盡的內容,真是隻要肯動筆,加上肯用心,揮灑皆能成好文章。
我因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將這百多萬字的書稿全部看完,但也看瞭一些。2003年嵇元齣版瞭一本近40萬字的書《走讀蘇州》,聽說不到兩年就印瞭4次,這是值得慶賀的。但那本書主要還是藉一條老街,一座園林,一座城門,一座寶塔,一座名山等“硬件”來介紹其中所具有的曆史文化,讀來讓人趣味盎然。而這本書,卻是用“軟”的方麵來解讀蘇州。什麼叫蘇州?什麼叫蘇州人?蘇州因何而興、今天發展再上層樓應憑藉什麼?蘇州人為何不愛吃牛肉、不注重過生日?蘇州農村為什麼有那麼多土廟、有那麼多外人不知道的土神?蘇州在太平天國戰爭時社會、經濟受到很大摧殘,百多年來如何在探索發展、創齣瞭和明清時不一樣的蘇州?蘇州人精工製作的扇子、玉雕等,是供人把玩的玩意還是體現瞭一種“匠的精神”?為什麼說蘇幫菜是改革開放後因菜品豐富纔發展成的一個菜係?蘇州精美的絲綢背後有些什麼故事?蘇州人為什麼對工業情有獨鍾?蘇州在崛起過程中有些什麼喜悅或辛酸?蘇州的鎮,是一個什麼樣的溫床?茶館僅僅是為瞭讓人休憩的場所?蘇州人過年隻是為瞭準備許多吃的讓全傢共享嗎?……
新華日報寫作提倡“抓問題”。就是這一篇報道,你記者提齣瞭一個什麼問題,引人以思考,給人以啓示。寫文學作品也應如是吧,你寫這篇文章給讀者看,是想說明什麼?文各有體,許多文章隻是談談吃、談談穿、談談玩,談談風花雪月、閑情趣事……這固然也是文壇需要的一類文章,但作為新華日報老記者所寫的一部城市隨筆式散文,我想還是應該有點“問題”在裏麵,告訴一般人所未知的秘辛。許多談蘇州吃的文章,也是彆開生麵,凝聚一段段鄉愁在裏麵,讓人一篇文章看過後,會忍不住掩捲想一下。嵇元這部書稿,考慮到不要讓人閱讀時的感覺太沉重,隻是娓娓而道一點往事,許多問題也隻點到為止供人自己作思考,並沒有深入涉及,但文字的背後凝聚瞭嵇元的許多思考。我想,這樣的書,隻要讓人耐讀,讀後有點體會,那這部書就有價值瞭。其實看蘇州,確實不能隻是看到園林、小吃、戲麯、幽巷、美女、狀元之類,蘇州是一座博大精深、各方麵都很精彩的城市,對這座城市的過去和現今深看一眼,或用另一個角度來解讀,還是有意義的——因此如果能細細閱讀嵇元這部書,是必有所得的有意義的事,因此我願意作鄭重的推薦。
聽說嵇元現正在為人民衛生齣版社撰寫一本有關中藥的書,那這是嵇元的第三本書瞭,沒想到他老本行還沒有生疏,我期待嵇元不斷有佳作推齣。
周躍敏 新華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董事長,江蘇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省“333工程”跨世紀學科帶頭人、全國新聞齣版行業領軍人纔,高級編輯。
不錯,搞活動買的,劃算極瞭
評分不錯不錯好好好好好好哈哈哈哈
評分書好評。但箱子都散架瞭
評分這是我多年來看到的最好的書,是寫曆史名城蘇州的書,中華民族曆史上下五韆年,而蘇州的曆史就已曆相信經兩韆五百年,這麼一座曆史名城,以前卻沒有被世人所瞭解,這部書的作者看得齣是花費瞭相當的功夫,纔把一座城市活生生的展現在我們眼前..這本著作稱得上是蘇州的百科全書,凡是你想瞭解的,它都告訴瞭你,你沒想到的,不知道的,看瞭這本書,,也能瞭如指掌.作者文字功底深厚,把蘇州的前世今生,描述得栩栩如生,如同聽孫敬修講故事,讀起來令人手不釋捲,相信讀瞭此書的人,都會有同感.如果錯過瞭品讀此書,對於喜歡讀書的人來說 ,將是一大憾事!
評分超喜歡蘇州,還想再去
評分書好評。但箱子都散架瞭
評分不錯的書籍,值得品閱。
評分我為什麼喜歡在京東買東西,因為今天買明天就可以送到。我為什麼每個商品的評價都一樣,因為在京東買的東西太多太多瞭,導緻積纍瞭很多未評價的訂單,所以我統一用段話作為評價內容。京東購物這麼久,有買到很好的産品,也有買到比較坑的産品,如果我用這段話來評價,說明這款産品沒問題,至少85分以上,而比較的産品,我絕對不會偷懶到復製粘貼評價,我絕對會用心的差評,這樣其他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會作為參考,會影響該商品銷量,而商傢也會因此改進商品質量。
評分書好評。但箱子都散架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