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密封原理与设计

机械密封原理与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Alan O.Lebeck 著
图书标签:
  • 机械密封
  • 密封技术
  • 机械工程
  • 流体机械
  • 工业设备
  • 设备维护
  • 工程设计
  • 机械设计
  • 压缩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4542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6151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8
字数:8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机械密封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机械密封技术研究院所研究人员的参考书,还可供机械密封企业和其他工业领域中涉及密封件和密封技术的技术人员使用。

经典著作——本书是国际机械密封领域的经典著作,在国外机械密封研究领域非常知名,影响力极大。

专家推荐——著名流体密封专家,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Salant就曾多次提到并推荐这本著作。

本书特点——与其他密封类著作相比,本书的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工程并重,其中理论部分完整、深入、实用、系统,是其他任何一本机械密封类著作所不能及的。本书虽然已出版20多年,但国 外著名机械密封公司的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仍然都把此书作为必修书籍。

引进意义——由于此书在密封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设计技术方面的完整性、深入性,以及很强的工程实用性,可以为我国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很好的帮助和指导。本书 的引进出版,将使我国的密封研究人员系统地掌握机械密封的理论和设计技术,为提升我国机械密封的研究水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适用读者——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机械密封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机械密封技术研究院所研究人员的参考书,还可供机械密封企业和其他工业领域中涉及密封件和密封技术 的技术人员使用。


内容简介

  《机械密封原理与设计》一书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机械密封的原理和设计。书中的第一章为引言,介绍密封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相关背景。第二章介绍此前30年来的重要文献。第三章介绍测量方法和一些密封的重要基本知识。第四、五、六章分摩擦学、传热和固体力学三个部分介绍密封中重要的基本理论。第七章将此前的基本理论进行综合建模以描述和预测密封的行为和性能。第八章将介绍一些经验性的知识和实验结论,结合前述模型以理解密封运行的原理。第九章是将第七章的理论应用于设计中。第十章是密封中的一些特殊问题。第十一章做了一个现代密封设计的纵览。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第1章引言

1.1旋转轴密封的应用

1.2经济价值

1.3轴密封的类型

1.3.1固定间隙密封

1.3.2面导向密封

1.4机械密封

1.4.1基本组成部分

1.4.2不同的结构类型

1.4.3平衡比

1.4.4基本运行理论

1.4.5PV值

1.4.6工作极限

1.4.7技术发展水平和密封失效的原因

1.5基本工作原理

1.5.1密封设计的目标和矛盾

1.5.2边界润滑、混合润滑和全膜润滑

1.5.3泄漏

1.5.4设计目标

1.6密封系统

1.6.1定义

1.6.2界面形状

1.6.3摩擦学、接触压力和流体压力

1.6.4性能

1.6.5传热

1.6.6磨损和固体力学

1.6.7总结

1.7本书中使用的方法

第2章文献

2.1简介

2.2论文与报告

2.3参考书目表与文献综述

2.4书籍、手册和指南

第3章测量学、摩擦学和材料

3.1密封端面定义与测量

3.1.1表面粗糙度

3.1.2波度:周向形状误差(与平面的偏差)

3.1.3径向锥度(径向平面偏差)

3.1.4三维表面测量

3.2密封界面形状

3.2.1假设的界面形状

3.2.2极限情况

3.3密封端面材料及其性质

3.3.1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能

3.3.2摩擦学性质

3.3.3化学性质

3.4副密封材料

3.4.1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能

3.4.2摩擦学性质

3.4.3化学相容性

3.5密封流体

3.5.1重要的流体性质

3.5.2所选流体的性质

第4章密封界面的摩擦学模型

4.1混合摩擦的摩擦学模型

4.1.1存在的问题

4.1.2求解流体压力分布:液体

4.1.3求解流体压力分布:气体

4.1.4接触压力分布

4.1.5承载力和平衡

4.1.6泄漏

4.1.7摩擦力

4.1.8磨损

4.2数值计算方法

4.2.1拟解决的问题

4.2.2数值方法的背景与调研

4.2.3不可压缩有限差分方程的求解

4.2.4有限差分法求解空化问题

4.2.5可压缩有限差分方程(层流/亚临界)

4.2.6一维可压缩流体(层流/湍流/堵塞流/绝热)

4.2.7平衡载荷的求解

4.3算例

第5章机械密封热系统

5.1热对密封性能与行为的影响

5.1.1机械效应

5.1.2对工艺流体的影响

5.1.3对密封材料的影响

5.2热源

5.2.1密封界面摩擦

5.2.2密封组件的黏滞阻力

5.2.3工艺流体

5.3冷源

5.3.1工艺流体/环境

5.3.2冲洗与急冷

5.3.3直接冷却

5.3.4冷却循环

5.3.5汽化与泄漏

5.3.6冷却方法的评价

5.4传热机制

5.4.1热传导路径

5.4.2接触热阻

5.4.3密封端面间的温差

5.4.4对流传热机制和对流传热系数

5.5传热模型

5.5.1假设

5.5.2数学基础

5.5.3数值方法

5.6传热研究

5.7两相传热

5.8实验结果

5.9结论和建议

第6章密封端面变形

6.1机械载荷和热载荷对端面形状的影响

6.1.1轴对称载荷

6.1.2非均匀端面载荷

6.1.3传动力

6.1.4压装与热装

6.1.5非均质材料

6.1.6不均匀的温度分布

6.1.7弹簧载荷

6.1.8非均匀截面

6.1.9蠕变

6.2基于圆环理论的密封环偏转变形分析

6.2.1圆环公式

6.2.2轴对称解

6.2.3分布函数的周期解

6.2.4集中力所引起的偏转变形

6.2.5圆环有限单元

6.2.6关于圆环有限元法的计算程序

6.2.7截面特性

6.3圆环理论的计算步骤与示例

6.3.1截面特性

6.3.2由非均匀分布载荷引起的偏转变形

6.3.3集中力载荷

6.3.4均匀的分布载荷与压力力矩

6.3.5热载荷

6.4二维轴对称有限元及边界元解法

6.4.1有限元法在密封设计中的作用

6.4.2有限元法的应用

6.4.3有限元算例

6.4.4边界元法

6.5切向适应性

6.5.1适应性的近似理论

6.5.2密封间隙的预测:基础理论

6.5.3切向适应性的广义理论

6.6实验数据

第7章密封系统及其研究

7.1引言

7.2密封系统的简化

7.3轴对称模型

7.3.1轴对称、窄环、粗糙、平端面、液体模型:轴对称模型1(AXMOD1)

7.3.2轴对称、任意形状端面、分布式接触压力、完全转动变形平衡模型:轴对称模型2(AXMOD2)

7.3.3考虑磨损的任意端面形状模型

7.3.4二维有限元模型

7.3.5轴对称、粗糙、平行端面、等温、两相密封模型:轴对称模型3(AXMOD3)

7.3.6轴对称、任意粗糙表面、两相密封模型:轴对称模型4

7.3.7一维、可压缩、轴对称流动模型:轴对称模型5

7.4流体动压模型

7.4.1粗糙、径向平行、刚性的流体动压密封近似模型:流体动压模型1(HYMOD1)

7.4.2粗糙、径向平行、端面偏转变形、流体动压密封近似模型:流体动压模型2(HYMOD2)

7.4.3粗糙、径向平行、刚性的、流体动压密封模型:流体动压模型3(GRMOD)

7.4.4粗糙、径向平行、端面偏转的流体动压密封模型:流体动压模型4(HYMOD4)

7.4.5波度磨损的影响

7.5各种单一模型的综合归纳形式

7.5.1平行端面模型

7.5.2热锥度流体静压密封模型

7.5.3刚性流体动压模型

7.5.4总结

7.6结论

第8章实验结果和模型验证

8.1实验结果

8.1.1对实验结果的规范

8.1.2增强型与平端面润滑特点

8.1.3f�睪图和其他的对比形式

8.1.4机械密封模型和f�睪图

8.2平行端面密封的摩擦数据、相关讨论和对理论的评价

8.2.1密封的摩擦力数据在f�睪图中的描述

8.2.2f�睪图中滑动销的摩擦力

8.2.3随时间变化的摩擦数据

8.2.4接触界面的观测实验

8.2.5膜厚和压力的测量实验

8.2.6对理论的评价

8.2.7平行端面密封润滑:工作原理

8.3平行端面密封的PV值和磨损值

8.3.1PV值

8.3.2磨损数据

8.4平行端面密封的性能

8.4.1泄漏

8.4.2寿命数据

8.5两相流运行实验

8.6波度密封实验数据

8.6.1摩擦力数据

8.6.2泄漏数据

8.6.3最小膜厚

8.6.4初始波度的变形

8.6.5总结

8.7径向锥度密封实验数据

8.7.1摩擦数据

8.7.2泄漏

8.7.3热径向锥度

8.8密封环和密封材料的数据

8.8.1典型的密封环波度

8.8.2材料特性

8.8.3其他数据

8.9密封失效

8.9.1简介

8.9.2文献

8.9.3密封失效的原因

8.10总结

第9章设计

9.1简介

9.2摩擦学设计

9.2.1名义平行端面:液体介质情况

9.2.2名义平行端面的两相密封

9.2.3流体静压、径向锥度、液体密封

9.2.4流体静压、节流控制、液体密封

9.2.5流体动压、波度、液体密封

9.2.6其他流体动压液体密封

9.2.7流体静压、锥度、气体密封

9.2.8其他流体静压气体密封

9.2.9流体动压、螺旋槽、气体密封

9.2.10其他流体动压气体密封

9.3机械设计

9.3.1结构形式

9.3.2副密封

9.3.3密封环和压盖板设计

9.3.4弹簧设计

9.3.5传动机构设计

9.4传热系统设计

9.5密封系统设计

第10章典型的失效形式

10.1热裂和热斑

10.1.1背景知识

10.1.2经验观测

10.1.3理论

10.1.4总结和结论

10.2碳材料的疱疤

10.2.1简介

10.2.2经验数据

10.2.3理论

10.2.4总结和结论

10.3动态稳定性与追随性

10.3.1特性

10.3.2经验数据

10.3.3理论

第11章当代设计

11.1流体密封的普遍应用

11.1.1流体密封:无显著润滑强化的密封

11.1.2流体静压密封

11.1.3流体动压/静压液体密封

11.2气体密封

11.2.1气体密封:无主动开启力

11.2.2静压型气体密封

11.2.3流体动压/静压型气体密封

11.3特殊的应用

11.3.1航空飞行器的密封

11.3.2核反应堆冷却泵

11.3.3锅炉给水泵

11.3.4船舰的轴封

11.3.5磨粒环境

11.3.6火箭发动机透平泵

11.3.7其他样式

11.4新设计

11.5发明

11.6发展趋势

第12章结论

12.1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12.1.1两相密封选型指南

12.1.2密封环境压力和温度预测

12.1.3密封性能数据库

12.2不确定性和深入研究

12.2.1传热系数

12.2.2平行滑动润滑

12.2.3疱疤

12.2.4两相密封建模

12.2.5热裂和热弹不稳定性

12.2.6密封失效

12.2.7波纹管稳定性

12.2.8O形圈的摩擦系数、刚度和阻尼

12.3结论

附录计算机程序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机械密封在各个工业领域中被用于密封旋转轴周围的加压流体,应用对象从日常能见到的洗衣机到火箭发动机涡轮泵以及炼油工艺中使用的泵等都有涉及。尽管在文献中可以找到众多机械密封方面的或者偏于基础或者偏于实用的研究成果,但在密封运行及设计理论方面仍缺乏统一深入的研究。

  本书尝试满足这一需求。本书基于的观点是:密封是一个系统问题。密封性能是运行条件、密封环境系统、密封介质及密封设计等的综合结果。密封的设计决定了密封材料的选择、密封端面摩擦学性能的控制、流体环境、传热,以及在不同流体性质和运行条件下由于热及压力导致的变形。流体环境、端面摩擦、传热、力学和材料之间的耦合作用决定了密封的泄漏、寿命和可靠性。尽管人们普遍接受这一观点,但这种耦合系统的解却不是总可以获得的。

  第1章引言对这一观点以及如何处理此问题进行了解释,并对一些定义和背景进行了阐述。第2章面向过去30年间公开发表的文献,尝试对绝大多数密封技术领域的重要进展及有贡献的学者进行了归纳整理。这样做可能会遗漏部分在私有公司中做出的重要但未发表的成果,但暇不掩瑜。接下来,第3章提出了密封的测量问题,并讨论了径向锥度、波度和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方法,同时给出了一些例子。在密封环和副密封材料方面给出了许多数据表格,这些表格包含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材料性质,可为读者提供一些帮助。其中,O形圈的材料性质数据也综合考虑了其摩擦、刚度、阻尼等。本书将材料的摩擦、磨损及PV极限作为材料性质来考虑,并进行了讨论和列表。

  接下来,本书对密封系统各元素分别进行了阐述。第4章~第6章就密封中应用的界面摩擦学、传热和固体力学以大量篇幅分别进行了讨论。在各部分中详细地介绍了相关理论,在需进行假设的例子中,都对假设进行了仔细的讨论。各章都给出了许多公式、研究结果、计算模型和具体例子。

  第7章中的“密封模型”是全书的核心部分,其将前述章节中叙述的各种理论集成到一些可以预测或描述某些密封行为特征的模型当中。这些模型基于以下因素得到:可度量的密封界面变量(如径向锥度和周向波度);锥度和波度的起因——力热作用下的变形;摩擦学行为(摩擦和泄漏)、传热和固体变形之间的耦合作用。书中介绍的模型具有不同程度的完备性,研究者可根据难度和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型。所有模型都以公式形式表达并配以计算机程序以进行具体计算。这些程序少则几行代码,多则上百行,全部经过了实例应用。程序附在光盘中,读者可直接使用或者在修改后使用。通过使用这些模型,对密封基本特性进行了预测和讨论,读者可从中理解这些模型的使用方法、重要性以及应用限制。本章中最后一部分的工作是基于平行平面、径向锥度、波度等特殊条件,推导了模型的简化形式。这些简化模型的使用将贯穿于本书的剩余部分。

  第8章较为详细地综述了密封方面的一些经验性知识,以帮助读者在联系前述模型的同时理解密封的工作机理。同时本章详细地讨论了几个不同的密封运行理论,将前述章节所论述的模型的结果与经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并对各模型适用性以及平行滑动机械密封运行理论进行了总结。

  第9章将第7章的模型应用于密封设计。对于平行滑动密封,可以通过使用这些模型,在无磨损或扰动假设下检验密封性能,并更清楚地理解其中几个可控变量的作用。针对锥形端面密封、波形端面密封、螺旋槽密封以及节流控制的流体静压密封这几种情况,本章详尽地给出了相关设计公式、应用过程以及应用案例。其后,本章对密封其他要素的设计细节进行了深入讨论,包括副密封、驱动系统、整体结构型式等。

  第10章阐述了密封的几个特殊问题,包括热裂、疱疤和失稳。对可获得的文献和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评述。之后,第11章对于当代密封的设计进行了一个调查。这里描述了许多商业化制造的密封的例子,并以前述章节中介绍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了讨论。第11章对一些最新的设计和发明进行了检验以理解某些将会在书中叙述的问题,最后对一些密封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第12章总结了一些用户可能感兴趣的技术问题,并指出其他几个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研究以推动密封学科发展的技术问题。

  本书始终围绕两大类型的机械密封进行讨论。第一类是“接触式”机械密封,这种密封没有明显的或者设计出的增强流体承载力的工作机制。这类密封被称作接触式机械密封,或称平行端面密封,或者简单地叫作没有刻意润滑的机械密封。另一类是有意设计出的具有确定的流体承载能力的密封,包括节流控制型流体静压密封、径向锥形端面密封、波形端面密封、深槽端面密封和螺旋槽端面密封。

  机械密封原理与设计前言读者将会注意到,本书中以较长的篇幅讨论了“平行滑动润滑”问题,或者说密封界面内流体产生高于流体静压水平的压力以承受负载及分离两密封端面的能力,但并未解决这个问题。尽管某些情况下这种润滑特性可能源于一些文献中提到的效应,但著者仍冒着一定的名誉风险说明,这种特性可能是由某些尚不清楚的物理机制导致的。希望本书能有第2版,在将来的版本中,这个问题能够获得解决,而本书中的相关模型也可随之进行近似修正以考虑此种效应。

  由于本书坚持使用国际单位制(在少数例子中也使用了常用美制单位),有很多工作场合使用非国际单位制的读者会感到稍有不便。但读者可能也会赞赏一点——著者也多次这样做:严格地使用没有前缀的国际单位制,几乎可以全部消除因公式和计算程序中使用不同单位制带来的误差。

  读者如发现本书中存在的错误,请不吝指出,以便著者在可能的后续版本中进行更正。

  阿兰O.勒贝克

  于新墨西哥州阿尔布开克


  《Principles and design of mechanical face seals》,在国际机械密封研究领域富有盛名,是机械密封领域的经典专著之一,是国外密封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必读书籍。本书的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工程并重,其中理论部分完整、深入、实用、系统,这与其他密封类书籍有较大区别。虽然已经过二十余年,书中并未包含近年来密封领域最新的技术动向和研究成果,但机械密封的基本理论、基本结构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因此本书中阐述的机械密封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仍然适用,而且书中内容非常具有针对性,工程实用性很强。因而时至今日,这本书的内容对于机械密封从业者而言仍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作者A.O.Lebeck教授是国际著名的机械密封专家,曾在高校任教,现为“Mechanical Seal Technology”公司首席工程师。他在摩擦学和力学方面具有深厚的基础,工程经验也极其丰富。由于他在机械密封领域的突出贡献,曾在美国摩擦学家与润滑工程师协会(STLE)大会上获奖。

  本书总体上可分为原理和设计两部分,原理部分以流场和摩擦学分析、传热过程分析、力变形和热变形分析等基础理论为线索展开,进而阐述系统分析和实验验证的内容;应用部分是在上述原理指导下的工程设计内容。全书布局合理、脉络清楚、逻辑严谨,先原理后应用的安排顺序十分有利于读者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掌握工程设计方法,使读者可以形成完整的机械密封知识体系。

  本书的翻译工作由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密封与润滑研究室师生共同完成。黄伟峰、李永健、王玉明、刘莹、贾晓红、王涛承担了主要的翻译工作,高文彬、林尤滨、翟静静、蒋杰、徐辰、廖传军、刘伟、温庆丰、郭飞、谢意、黄首清、杜凯冰、陈华明、赵星宇、谭世勇、常安等研究生也参与了部分翻译工作,王玉明院士给予了总体指导,全书由黄伟峰统稿。在本书翻译过程中,刘向锋、索双富老师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译者水平有限,译文中难免存在一些疏漏乃至错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译者不胜感激。

  译者


《流体动力学基础与应用》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流体动力学领域全面且深入的理解,涵盖了从基本概念到前沿应用的广泛内容。我们致力于剖析流体运动的内在规律,并探索这些规律如何在工程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从而解决实际技术难题。 核心理论精讲 本书开篇即深入探讨流体静力学,详细阐述压力、浮力和表面张力等基本原理,并辅以丰富的实际案例,例如浮体稳定性和液压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流体动力学,系统性地介绍粘性流和无粘性流的特性,区分层流与湍流的运动模式,并深入讲解伯努利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等核心理论。我们将对这些方程的推导过程进行清晰的阐释,并分析其在不同条件下的适用性。此外,不可压缩流体和可压缩流体的行为差异,以及边界层理论在理解流体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中的关键作用,也将得到详尽的论述。 能量与动量传递解析 能量在流体系统中的传递是本书的另一重点。我们将深入分析功、热量和流体机械能之间的转化关系,重点介绍能量方程在水轮机、泵等流体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同时,本书也将对动量守恒原理进行详细的解析,探讨其在推进系统、管道流动阻力计算以及冲击载荷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动量方程的建立与求解,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解决动量守恒相关的工程问题,将是本部分的核心内容。 流动现象与模型构建 为了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流体流动现象,本书引入了多种分析模型和方法。我们将详细介绍相似性原理和量纲分析,说明如何通过无量纲参数(如雷诺数、马赫数)来简化和推广实验结果。流函数和速度势函数在二维无粘性流分析中的应用,也将得到详尽的介绍。对于更复杂的流动,例如多相流、非牛顿流体的行为,本书也将提供相应的理论框架和简化模型,并探讨相关的研究方法。 关键工程应用领域 本书的价值在于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在航空航天领域,我们将探讨翼型设计中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分析飞机起降和巡航过程中的气动载荷,以及火箭发动机和航天器推进系统的流体动力学挑战。 在能源工程领域,本书将重点关注流体机械的设计与优化。这包括水力发电站的水轮机效率分析、蒸汽轮机和燃气轮机的工作原理,以及风力发电机叶片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此外,核反应堆内的冷却剂流动模拟和热量传递分析,以及石油和天然气管道的输送效率优化,也将作为重要的应用案例进行阐述。 在水利与环境工程领域,我们将深入研究河流、湖泊和海洋中的水流动力学。这包括水坝溃坝模拟、洪水预测与控制、海岸侵蚀分析,以及污水处理厂中的流体混合与沉淀过程。我们还将探讨大气环流模式的动力学基础,以及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扩散与迁移。 在机械制造与化工领域,本书将聚焦于泵、阀门、管道系统和搅拌器的设计与性能分析。我们将探讨化工反应器内的混合与传质过程,以及流体在精密加工和成型过程中的作用。此外,化工管道系统的压降计算、防腐蚀措施的流体动力学考量,以及流体密封技术(尽管不深入探讨具体机械密封的细节,但会阐述流体在密封腔内的行为和影响)等内容,也将得到探讨。 数值模拟与实验技术 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工程问题,本书还将介绍现代流体动力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我们将简要介绍CFD的基本原理,包括网格划分、离散化方法和求解器,并说明如何利用CFD软件进行流动模拟和参数优化。同时,本书也将强调实验在流体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介绍风洞实验、水槽实验等常用实验技术,以及如何将实验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 总结与展望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循序渐进,从基础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理论和应用。我们力求语言严谨,逻辑清晰,并通过大量图表和例题帮助读者理解抽象的原理。本书不仅为流体动力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相关工程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在结尾部分,我们将对当前流体动力学研究的前沿方向进行简要展望,例如湍流的精确模拟、微尺度流动、生物流体动力学等,激发读者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从来没有想到过,一本关于机械密封的书,能够如此引人入胜,让我爱不释手,甚至牺牲了不少睡眠时间。 我是一个对技术细节有着近乎痴迷般追求的人,对于任何一个工程部件,我都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设计哲学。过去,我接触到的关于机械密封的资料,大多过于专业化,要么充斥着晦涩难懂的公式,要么就是对产品进行简单介绍。而《机械密封原理与设计》这本书,则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作者用一种非常清晰且富有逻辑性的方式,将机械密封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密封失效的预防与诊断”这一章节,作者详细列举了各种常见的失效模式,并从材料、结构、使用环境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本“武功秘籍”,将那些隐藏在密封失效背后的“招式”一一拆解,让我能够知己知彼,从而百战不殆。书中还提到了“密封的寿命预测”和“可靠性设计”等前沿技术,这让我对机械密封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书中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密封,如集装式密封、双端面密封、隔膜密封等,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重点阐述了它们各自的设计特点和适用范围。我感觉,这本书让我对机械密封的理解,已经从“是什么”上升到了“为什么”和“如何做”的层面。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工匠”,用他数十年积累的智慧,为我这个“初学者”铺就了一条通往机械密封精通之路。 我是一名刚刚踏入机械设计领域的毕业生,对于很多复杂的工程问题都感到一丝迷茫。在学校里,我们接触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尤其是像机械密封这样关键而又精密的部件,却常常让我感到无从下手。幸运的是,我找到了《机械密封原理与设计》这本书。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过多的学术术语,但却将复杂的原理讲解得深入浅出。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动静环密封面”的讲解,作者详细阐述了密封面材料的选择、加工精度要求,以及对表面粗糙度和形貌的影响。我才了解到,原来这么小的一个密封面,里面蕴含着如此多的学问。书中对于“弹簧加载机构”的设计和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为什么不同的弹簧配置会影响密封的性能,以及如何根据实际工况来选择合适的弹簧参数。而且,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计算公式和设计图纸,这些都为我提供了具体的指导,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设计步骤。读完这本书,我不再是那个对机械密封感到畏惧的新手,而是充满了自信,跃跃欲试地想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未来的设计工作中。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就像一本打开了新世界大门的钥匙,让我对机械密封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 我一直认为,机械密封只是一个简单的“堵漏”部件,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将机械密封置于整个机械系统运行的背景下进行考量。书中关于“密封系统集成”的讨论,让我开始思考密封与泵体、轴承、润滑系统等其他部件之间的协同工作关系。我了解到,一个完美的密封系统,不仅仅是密封件本身的性能优异,更需要与其他部件的良好配合。特别是关于“多级密封”和“串联密封”的应用,让我看到了在极端工况下,如何通过巧妙的组合设计来应对复杂挑战。书中对于“动密封失效的机理”的深入剖析,让我理解了那些看似简单的磨损、老化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我开始关注到密封件的“动态行为”,比如在启动、停机、变载等不同工况下的性能表现。而且,书中还涉及了“密封状态监测”和“故障预警”方面的技术,这对于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我如何设计一个密封,更是在引导我如何去构建一个可靠的“密封解决方案”。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为机械工程师量身定制的“圣经”,它以一种极其专业而又清晰易懂的方式,为我们揭示了机械密封这门复杂学科的奥秘。 我是一名在化工装置设计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深知密封技术的重要性。然而,随着化工工艺的不断发展,对密封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这本书恰好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解决方案。作者在书中对“密封件的材料选择”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从金属材料到非金属材料,再到各种复合材料,都给出了非常详细的性能对比和适用性分析。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材料的介绍,这对于我们在设计化工装置时选择合适的密封材料至关重要。而且,书中还对“密封腔体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了解到,一个合理设计的密封腔体,能够有效地降低密封件的负荷,提高密封的可靠性。书中还提到了“动密封与静密封的区别与联系”,这让我对密封的整体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工程实例和数据,这使得书中的内容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实践指导意义。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的技术知识,更在于它所传递的那种严谨的工程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我是一名在科研机构从事机械工程研究的学者,对于机械密封的研究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然而,要深入理解机械密封的工作机理,往往需要跨越多个学科领域,这对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机械密封原理与设计》这本书,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作者在书中对“密封的流体力学特性”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我被书中关于“润滑膜的稳定性”和“流体动力减压”的讲解深深吸引。这些内容不仅是对理论的阐述,更是对实际工程问题的深刻洞察。我了解到,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流体薄膜,却能发挥如此关键的作用,这让我对工程设计的精妙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书中还对“密封件的材料失效与老化机理”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这对于我们进行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书中还提到了“密封的可靠性设计与寿命评估”等前沿课题,这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启示。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份对工程领域一丝不苟的追求的体现。

评分

这本《机械密封原理与设计》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和系统性,为我解开了困扰我许久的工程难题。 我是一名在设备维护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棘手的密封问题。过去,我们往往只能依靠经验和一些零散的资料来解决问题,效率不高,而且容易反复出现。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感觉像是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灯塔。书中对“密封件的磨损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密封失效的原因,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维修措施。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密封面修复与再生”的章节,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能够延长密封件的使用寿命。而且,书中还对“密封的润滑与冷却”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了解到,合理的润滑和冷却,是保证密封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书中还提到了“密封的安装与调试”的注意事项,这对于我们减少人为失误,提高维修质量有很大的帮助。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本“操作手册”,将那些复杂的原理转化为简单易懂的操作步骤,让我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工作中的挑战。

评分

自从我读了《机械密封原理与设计》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机械密封的理解,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仿佛打开了一个神秘的宝藏。 我是一名在设备选型和采购领域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士,深知选择合适的密封件对设备运行效率和寿命的重要性。过去,我常常被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密封产品所困扰,不知道该如何做出最佳的选择。《机械密封原理与设计》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选型框架。书中对“不同类型机械密封的性能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让我能够根据具体的工况和介质,快速地筛选出最合适的密封类型。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集装式密封”和“双端面密封”的介绍,这两种密封在很多关键设备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且,书中还对“密封的安装、操作和维护”给出了详细的指导,这有助于我们在使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密封件的性能,并延长其使用寿命。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个“选型顾问”,为我提供了权威的参考和指导,让我能够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从而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评分

这本《机械密封原理与设计》真是太让我惊喜了! 我一直以来都在机械行业摸爬滚打,对于各种设备的维护和改进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特别是那些在极端工况下运行的机械设备,比如泵、压缩机、反应釜等等,它们的核心部件——机械密封,总给我一种既神秘又至关重要的感觉。过去,我接触到的很多资料都偏重于理论的堆砌,或者过于简略,根本无法满足我深入理解其工作机理的需求。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时间,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从基础的流体动力学在密封中的应用,到各种不同类型机械密封的结构特点和适用范围,作者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微观接触”和“液体润滑膜”的讲解,这部分内容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原本抽象的物理概念具象化,让我仿佛能够亲眼看到密封件之间那层薄薄的流体如何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减少磨损,延长寿命。书中还提到了不同密封材料的性能对比,以及如何根据介质的腐蚀性、温度、压力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密封材料,这对我日后的选型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指导意义。而且,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贴近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让我能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经验相结合,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是理论的集合,更是实践的宝典,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在机械密封方面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对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也更有信心了。

评分

如果说机械密封是一个精密的舞台,那么这本书就是为我这个观众提供了最 the backstage pass,让我得以一窥演员们的精湛技艺和幕后运作。 我是那种喜欢刨根问底的人,对于机械部件的工作原理,我总想弄个明明白白。之前在网上搜集了一些机械密封的资料,但都比较零散,要么是介绍产品型号的,要么是技术参数的罗列,完全无法满足我深入了解“为什么”的需求。直到我接触到《机械密封原理与设计》这本书,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拨云见日”。书中对密封的“工作机理”的解析,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作者用非常清晰的逻辑,从流体力学、摩擦学、材料科学等多个角度,层层递进地揭示了机械密封实现密封功能的内在机制。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平衡型”和“非平衡型”密封的原理讲解,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工况。通过对这些不同设计理念的理解,我开始能够更自觉地去分析一个密封件的设计是否合理。而且,书中在讨论不同类型的密封时,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结构,还重点阐述了它们的设计思路、受力分析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样希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判断能力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我感觉,这本书已经让我从一个简单的“使用者”变成了一个能够“洞察者”。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陷入沉思的书,它不仅仅是关于机械密封的技术指南,更像是一次对工程哲学与实践的深度探索。 我是一名在石油化工领域工作多年的工程师,深知密封失效带来的巨大代价,无论是经济损失还是安全隐患。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个看似简单却又极其复杂的领域。我常常在想,一个如此精密的部件,如何能在数千转的转速、数百个巴的压力下,在各种腐蚀性介质中保持长久的密封性能?书中关于密封件表面形貌控制、动静环的精密加工技术,以及弹性体材料在动态载荷下的应力应变分析,都让我叹为观止。特别是对于那些非牛顿流体或含有固体颗粒介质的密封挑战,书中提出的特殊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案,例如采用了特殊结构的密封腔体设计,或者引入了辅助的冲洗冷却系统,都让我大开眼界。读到书中关于失效模式分析的部分,我更是感到一种醍醐灌顶。作者没有回避那些常见的密封失效原因,比如磨损、老化、安装不当等等,反而深入剖析了每一种失效背后的物理和化学原理,并给出了相应的预防和诊断方法。这种严谨的态度和对细节的关注,充分体现了作者在这一领域的深厚造诣。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对话,每一次翻页,都仿佛在向更深的工程智慧靠近。

评分

非常翔实精确深入透彻的一本书

评分

没有随书光盘

评分

东西很不错,很有参考价值

评分

买了学习一下,补充能量,看上去挺好的,京东购买就是快,刚好着急用。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不错不错挺好的挺好的

评分

书的纸张印刷还不错,买来学习学习

评分

东西非常好看,很喜欢,京东购物真的很划得来,物流快,质量好,以后还会来买的,非常值得购买

评分

京东自营,必属精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