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望江芳華:四川大學校園植物圖譜》共收錄四川大學望江、華西、江安三個校區149科750種植物,包括苔蘚植物2科2種、蕨類植物14科18種、裸子植物8科21種、被子植物125科709種。
《望江芳華:四川大學校園植物圖譜》具有以下特色(1)種類豐富,共記載四川大學校園植物750種,對易混淆的62種植物進行瞭簡要比較。收錄的植物種類具有四川盆地植物代錶性。(2)圖文並茂,物種描述以重要形態特徵為主,輔以藥用價值及文化內涵簡介。選用的1200餘幅照片均為原創,盡可能反映植物特徵,並結閤局部關鍵特徵的特寫,便於讀者快速識彆。(3)集學術性、趣味性和藝術性為一體,《望江芳華:四川大學校園植物圖譜》精選瞭頌贊植物的經典詩詞、典故以及藥用價值,讀者在識彆植物的同時,也可領略和探究中國植物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和精髓,怡情悅意並修身養性。
《望江芳華:四川大學校園植物圖譜》可作為生物學、園林行業人員和植物愛好者的實用工具書,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生物學、園林、風景園林、景觀學、城市規劃等相關專業學生的實習指導書。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前言
苔蘚植物
地錢科Marchantiaceae
葫蘆蘚科Funariaceae
蕨類植物
捲柏科Selaginellaceae
木賊科Equisetaceae
海金沙科Lygodiaceae
桫欏科Cyatheaceae
鳳尾蕨科Pteridaceae
鐵綫蕨科Adiantaceae
蹄蓋蕨科Athyriaceae
鐵角蕨科Aspleniaceae
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
烏毛蕨科Blechnaceae
鱗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腎蕨科Nephrolepidaceae
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
�每芃arsileaceae
裸子植物
蘇鐵科Cycadaceae
銀杏科Ginkgoaceae
南洋杉科Araucariaceae
鬆科Pinaceae
杉科Taxodiaceae
柏科Cupressaceae
羅漢鬆科Podocarpaceae
紅豆杉科Taxaceae
被子植物(雙子葉植物離瓣花類)
三白草科Saururaceae
金粟蘭科Chloranthaceae
楊柳科Salicaceae
鬍桃科Juglandaceae
榆科Ulmaceae
桑科Moraceae
蕁麻科Urticaceae
山龍眼科Proteaceae
桑寄生科Loranthaceae
馬兜鈴科Aristolochiaceae
蓼科Polygonaceae
藜科Chenopodiaceae
莧科Amaranthaceae
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
商陸科Phytolaccaceae
馬齒莧科Portulacaceae
落葵科Basellaceae
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睡蓮科Nymphaeaceae
金魚藻科Ceratophyllaceae
芍藥科Paeoniaceae
毛茛科Ranunculaceae
檗科Berberidaceae
木蘭科Magnoliaceae
蠟梅科Calycanthaceae
樟科Lauraceae
罌粟科Papaveraceae
白花菜科Capparidaceae
十字花科Brassicaceae
景天科Crassulaceae
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
海桐科Pittosporaceae
金縷梅科Hamamelidaceae
杜仲科Eucommiaceae
懸鈴木科Platanaceae
薔薇科Rosaceae
……
被子植物(單子葉植物)
前言/序言
四川大學位於成都市西南部,近幾十年來經過國傢對高等學校的調整,兩次強強聯閤,四川大學、成都科技大學、華西醫科大學三所學校聯閤,組成瞭現在的四川大學,再新建瞭一處——四川大學江安校區,因此川大就分成瞭望江、華西、江安三個校區,校園範圍龐大,麵積達7000多畝地。由於學校曆來重視校園的環境建設,每一處都鬱鬱蔥蔥,濃蔭密蔽,掩映著一幢幢高大的教學樓、實驗大樓等,下麵是花卉點綴著一片片碧草如茵的草坪,校內還有溪流連接著湖泊環繞,是國內最美的校園之一。安靜的環境,濃鬱的學術氛圍,真是個美麗的讀書和治學寶地,培養人纔的搖籃。
華西和望江(川大老校)兩校區,都有近百年的建設曆史,江安校區新建也有十多年瞭。我青少年時代在成都住過,後來又在川大讀書和工作,目睹瞭川大的發展壯大,也見證瞭校園的曆史變遷。今天的校園範圍是過去老川大的若乾倍,校園麵積大瞭,生長的植物種類多瞭,就需要瞭解每一類植物的習性、特點,閤理地布局,發揮它們的大效益,滿足校內各學科教學、科研和實驗用材的需要。
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白潔老師一直從事高等植物方麵的研究,獲得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全麵考察瞭川大三個校區的植物,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工作,編寫齣一部記載川大校園植物的圖書,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川大自建校以來尚缺這方麵完整的資料。全校(三校區)共有植物149科750餘種(含種下單位),書中描述瞭每一物種的重要特徵,並配有彩色照片,以便於識彆。一所高校的校園就有植物750餘種之多,實不多見。植物種類豐富的美麗校園,也代錶瞭我國西南部是中國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地區,彰顯瞭本區的地域特色。多彩的植物美化著國傢重點大學,這是自然與社會最美的結閤。
校園植物,既營造瞭校園優良的生態環境,也為校內各相關學科(如植物學、園林科學、生態學、藥物學等)提供瞭教學及科研的實物用材。一株古老的名木古樹更是包含瞭豐富的科學曆史和文化內涵,需要倍加珍惜愛護。本書內容豐富,圖文並茂,它的問世將提供一部完整的川大校園植物名錄,也為學習者和愛好者提供瞭一本鑒彆植物的參考書,通過進一步的瞭解和深入研究,定會發現植物的特性和功能,並為人類開發和利用。
特書弁語,祝賀本書的齣版,並與此書閤作者共慶賀母校——四川大學建校120周年。
蜀地風華:川西古鎮民俗文化探源 作者: [此處可填入一位虛構的民俗學傢或曆史學傢的名字] 齣版社: [此處可填入一傢與曆史、文化相關的齣版社名稱] 頁碼: 約 580 頁 裝幀: 精裝,配有大量曆史照片及手繪插圖 定價: [此處可填入一個閤理的定價] --- 內容提要 《蜀地風華:川西古鎮民俗文化探源》並非一部關於植物的圖鑒或學術著作,而是一部深入挖掘並係統梳理四川西部地區,尤其聚焦於成都市周邊及阿壩、甘孜交界地帶若乾重要曆史文化名鎮的社會生活、信仰體係、工藝傳承與節慶儀式的深度田野調查報告與文化史研究專著。本書旨在揭示隱藏在青石闆路、黛瓦白牆之下的,那些代代相傳、鮮活而復雜的川西人文肌理。 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近六十萬字,力求以宏大的曆史視角和細膩的微觀觀察相結閤,重構川西古鎮從巴蜀拓荒時期到近現代的社會變遷軌跡。 第一部:巴蜀源流與城鎮的地理宿命 本部分著重探討川西古鎮的起源與地理環境的互動關係。作者首先考察瞭古代蜀地“水陸要衝”的戰略地位對城鎮布局的影響。重點分析瞭岷江流域及沱江流域支流沿綫,因鹽運、茶馬互市或漕運而興起的集鎮,它們如何成為特定資源(如鹽、鐵、礦産或農副産品)的集散中心。 深入剖析瞭傳統川西民居的“院落文化”:從封閉的防禦性院落到開放的“天井”布局,如何反映瞭宗族結構和人際關係的演變。書中詳盡描述瞭如都江堰周邊古市集、邛峽山麓古驛道上的歇馬鎮等地的空間形態,闡釋瞭“街巷肌理”如何固化瞭當地的社會階層和商業規範。不同於純粹的建築學分析,此部更側重於解讀這些空間布局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權力結構與生存哲學。 第二部:信仰的圖譜:神祇、社群與儀式生活 本章是全書的核心,聚焦於川西地區復雜交織的宗教信仰體係。川西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漢族儒釋道文化與藏、羌等少數民族原生信仰的深度融閤。作者細緻考察瞭地方性的土地神崇拜、城隍信仰的本土化過程,並對比瞭佛教寺院(如青城山係及周邊寺廟)與道教宮觀在地方社會中的功能差異。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山神崇拜”的考察占據瞭重要篇幅。通過對特定山脈(如岷山、邛峽山脈的某些主峰)的祭祀文本和儀式流程進行重建,揭示瞭當地居民如何通過敬畏自然來管理自身生存的風險。此外,對於“壩壩宴”、“水碼頭祭祀”等非正式的民間信仰活動,也進行瞭詳細的田野記錄和文化人類學解讀,探討瞭這些儀式在維係社區凝聚力方麵的作用。 第三部:匠心獨運:物質文化與非遺技藝的傳承 本部分全麵展示瞭川西古鎮引以為傲的手工藝傳統。這不僅僅是對技藝本身的記錄,更是對“人如何與物對話”的文化探索。 書中重點介紹瞭以下幾種核心技藝: 1. 竹木雕刻與傢具製作: 區彆於蘇式或廣式傢具,川西木作如何融閤巴蜀的厚重與細膩,尤其關注其在廳堂陳設中的象徵意義。 2. 錦緞與蜀綉的鄉土變體: 探討瞭非核心城市的古鎮,如何發展齣具有地方特色的紡織和刺綉風格,這些風格如何應用於戲服、婚嫁用品等地方性物品上。 3. 製陶與釀造工藝: 深入考察瞭特定古鎮(如以水質聞名者)的製麯、釀酒、泡菜等傳統技藝,分析其在地方經濟和日常飲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此外,作者還記錄瞭部分已瀕臨失傳的“口傳技藝”,如特定行業的行話、說書人的錶演形式,試圖在文字中留存其“活態”的影子。 第四部:光影流轉:節慶、戲麯與社會記憶 川西古鎮的生命力往往體現在其熱鬧非凡的節慶活動中。本章按時間順序,梳理瞭從春節的“燈會”(如社火、耍龍舞獅)到端午、中鞦等傳統節日的習俗變遷。 重點分析瞭“川劇”在古鎮生活中的功能。它不僅是娛樂,更是道德教育、曆史教化和宗族認同的載體。作者詳細描述瞭“戲颱子”在鎮上公共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不同行當(生、旦、淨、醜)在地方觀眾心目中的社會意義。 更為深入的是對“喪葬禮儀”的探討。書中避免瞭獵奇,而是從民俗學角度分析瞭“齣殯”、“守孝”等環節中,如何體現瞭孝道觀念、財富的社會展示以及生者對死者靈魂去嚮的集體焦慮和安撫。這些儀式共同構建瞭城鎮居民對“時間”和“生命”的集體理解。 第五部:現代性衝擊下的重塑與堅守 在本書的最後部分,作者將目光投嚮近百年來的社會劇變,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古鎮如何應對旅遊開發、人口外流和現代化生活方式的衝擊。 探討瞭“文化遺産保護”的復雜性:如何在“復古”與“真實性”之間找到平衡點?書中對比瞭幾個遭受重創或成功轉型的古鎮案例,分析瞭“旅遊商品化”對傳統手工藝和節慶原貌的潛在異化效應。 《蜀地風華》最終提齣瞭一個思考:在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川西古鎮的“風華”究竟是凝固在建築材料中的曆史遺存,還是依然流淌在當地人日常互動、勞作與信仰中的生命力? --- 推薦理由: 本書是研究中國西部地域文化、民俗學、社會變遷的學者與愛好者不可或缺的參考書。它以其紮實的田野數據、嚴謹的考據方法和深情的文化關懷,為我們理解一個特定地域的“整體性文化景觀”提供瞭立體而深刻的視角。它所呈現的,是一個關於人、土地、信仰和時間交織而成的、充滿生命力的川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