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三兄弟

毛泽东三兄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毛新宇 著
图书标签:
  • 毛泽东
  • 兄弟
  • 历史
  • 人物
  • 传记
  • 家族
  • 湖南
  • 革命
  • 近代史
  • 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2204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036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毛泽东唯1嫡孙毛新宇首次书写家族英烈传奇

  兄弟情·战友情·夫妻情·儿女情

  是伟大的人,也是普通的生命,精确还原毛家儿女的革命历程

  得意时看才干,失意时看心性,工笔细描毛泽东的家国情怀

  20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展现毛泽东及其亲人的生活细节

  随书附赠毛泽东曾孙毛东东书法作品精美卡片

  继担任热播电视剧《毛泽东三兄弟》总顾问后,毛新宇以纪实笔法再叙家族传奇


内容简介

  毛泽东唯1嫡孙毛新宇首次书写家族英烈传奇。

  全书以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三兄弟的人生和革命历程为主线,叙写了毛泽东家族成员在毛泽东的带领下,走出韶山、走向中国革命的历程。

  对于毛泽东家族为革命牺牲的六位亲人,作者均有明确定位——杨开慧是一名忠贞的革命女性——她忠于革命,也忠于爱情;毛泽民是中国红色财经工作的开拓者;毛泽覃是红军战士,他做过红军独立师师长;毛岸英为国际主义战士;毛楚雄牺牲时十九岁,是一名少年英杰。作为共和国的第1家庭,毛泽东家族的革命史颇具代表性,作者的书写,也是努力将“小家”放置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大家”中,代表一种主流的声音。

  书中披露内容如韶山党支部的创立情况、秋收起义前的种种情形、杨开慧与毛泽东的分离、杨开慧及毛泽建的牺牲、毛岸英三兄弟的流浪、中央苏区国家银行的建立、陕北石油矿的开采、毛岸英回国后的情况等均有细节支撑,叙述鲜活;书中随文插图如部分毛泽东延安时期的照片,毛泽东家族合照,毛岸英的照片,毛岸青、邵华、毛新宇的照片以及部分历史照片均为首次在出版物中曝光,颇具价值。


作者简介

  毛新宇,1970年出生,毛泽东唯1嫡孙,毛岸青与邵华之子,祖籍湖南韶山。199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军事科学院军事战略研究部副部长(副军职),少将军衔、教授(研究员),战略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十八大代表,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届全国青联常委。长期从事毛泽东生平与思想、中共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国通史的教学与研究。出版有《爷爷毛泽东》《我的伯父毛岸英》《母亲邵华》等著作十余部。学术论文《毛泽东军事战略进攻思想研究》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目录

前言回韶山/ 001

第一章起始:韶山毛家/ 011

毛顺生夫妇/ 012

童年生活/ 020

为求学走出乡关/ 028

短暂的行伍生涯/ 031

一师学子/ 034

组织赴法留学/ 043

驱张运动与马克思主义者/ 047

第二章抉择:弃家革命/ 053

正月初八家庭会议/ 054

一师附小毛庶务/ 060

参加中共一大/ 064

毛家人积极入党/ 068

第三章潮涌:湖南工农运动/ 075

安源的斗争/ 076

工人消费合作社/ 081

水口山一记响锣/ 088

农民问题:中国革命的关键点/ 091

韶山党支部/ 099

考察湖南农民运动/ 107

第四章辗转:大革命风雨/ 115

打开革命书报发行的局面/ 116

寻找中国革命的出路/ 123

团圆在武汉/ 128

秋收起义前夕的几件事/ 134

走自己的路,向山区进军/ 139

白色恐怖下做出版/ 142

毛泽建的牺牲/ 147

杨开慧之死/ 151

“三毛”流浪记/ 156

第五章星火:南方苏维埃/ 167

三湾改编: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168

落脚井冈山:从茅坪到茨坪/ 172

红色信使到井冈/ 179

第一次肃反/ 183

朱毛会师,红军诞生/ 186

艰难时刻:毛泽东在1929/ 193

兄弟之争/ 200

团圆在叶坪/ 202

苏维埃共和国毛主席/ 206

国家银行毛行长/ 213

赤白两区的货币战争/ 219

振兴苏区经济/ 223

红白贸易特区/ 226

冒险主义笼罩红都/ 229

被批斗的日子/ 237

印钞乱象与金库转移/ 241

第六章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 245

长征前的种种情形/ 246

长征开始了/ 253

红军的出路在哪里/ 258

遵义会议,毛泽东成为核心领导/ 262

“红军票”的奇迹/ 266

长征路上的大管家/ 269

从四渡赤水到飞夺泸定桥/ 273

爬雪山,过草地/ 279

同分裂主义作斗争/ 282

长征胜利在望了/ 288

长征胜利,红军用脚走了二万五千里/ 292

长征路上的几件事/ 296

留守红军被迫冒险转移/ 301

毛泽覃牺牲时,身上搜出毛泽东照片/ 304

第七章转战:陕北道路/ 309

在黄土高原上生存/ 310

开采石油与食盐/ 314

斯诺到陕北/ 320

争取东北军和西北军/ 324

西安事变:戏剧性的历史转折/ 328

秘密接收巨额捐款/ 332

第八章涅槃:八年抗战/ 337

改编成第八路军/ 338

无可挽回的出走/ 345

领导新疆的财政改革/ 352

毛泽民的苏联之行/ 362

改变新疆的落后面貌/ 368

毛泽民一家被软禁/ 373

毛泽民牺牲了/ 377

重庆谈判,蒋介石没打算要和平/ 381

毛岸英回国了/ 389

第九章深情:革命与婚姻/ 397

毛泽东与罗一秀/ 398

毛泽东与杨开慧/ 401

毛泽东与贺子珍/ 412

毛泽东与江青/ 417

毛泽民与王淑兰/ 420

毛泽民与钱希均/ 424

毛泽民与朱旦华/ 427

毛泽覃与赵先桂/ 432

毛泽覃与周文楠/ 434

毛泽覃与贺怡/ 438

第十章血脉:毛家后人/ 441

英雄之子:毛岸英/ 442

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毛岸青/ 459

亲情的纽带:李敏/ 470

得爱最多的女儿:李讷/ 475

毛泽东失落的子女/ 479

断了线的思念:毛远志/ 481

“自家孩子”:毛远新/ 485

韶山人民的儿子:毛楚雄/ 488

后记/ 492

附毛祖人(毛泽东曾祖父)后裔简表/ 494


前言/序言

  前言 回韶山

  我的故乡,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冲,是一个有灵气的地方。

  每年我都会回韶山。小时候父母带我去,如今我和妻子刘滨一起,领着东东、甜甜去韶山冲。去看看那祖屋,依靠着巍巍韶峰。看看那祖田,二十余亩土地,依旧出产着粮食。还有家门口的荷花池,一到夏天荷花绽放,我甚至能想象童年时的爷爷在池塘中嬉水的情景。韶山这片水土于我,是血脉相连,割不裂剪不断的,这里是我们的根。我的亲人很多都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最终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对我们来说,这是起点,但却并非终点。历史是一个圆,但这个圆必将螺旋上升。

  辛亥革命之前(1910年)爷爷从这里走出,去求学,寻找革命真理。五十六年前的夏天,再回故乡时,他已经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屋子与当初相比,没有多大变化,堂屋里挂着曾祖父、曾祖母的遗像。爷爷站在像前,沉默,伫立,终于,他对随行的人说:“这是我的父亲、母亲。我父亲得的是伤寒病,我母亲颈上生了一个包,穿了一个眼儿。只因为是那个时候??如果在现在,他们都不会死的。”

  东南角属于爷爷的那间小屋,靠墙是睡床,窗口有小方桌、木靠椅,床头墩的墙上有油灯,早旧了,但依稀能够照见旧书柜内经年古旧了的书籍、笔墨。爷爷童年时曾经使用它们??当年的蒙学孩童已经成长为一代领袖,领导着中国人民一路向前。爷爷走向前,靠近这些能够唤起他记忆的物件,伸出手摸一摸,好像他还是当年的那个石三伢子。

  第二天,即1959年6月26日,清晨5时许,爷爷往外走,工作人员不知道去哪,只好跟着。爷爷上了山,来到了他父母墓前,献松柏枝,鞠躬致敬。清晨的薄雾轻笼着这片墓地,整个仪式肃穆简朴但却哀思沉重。曾经共同生活、奋斗的亲人,如今天人永隔,只剩下墓碑上的字迹与爷爷遥遥相对:显考毛公顺生、显妣毛母文氏老大人之墓。男泽东、泽民、泽覃敬立。我的太爷爷和太奶奶都是在五十岁上因病去世。他们不会知道,在他们身后,为革命,我们毛家牺牲了六位至亲,他们分别是毛泽建、杨开慧、毛泽覃、毛泽民、毛楚雄、毛岸英。革命胜利了,新中国成立了,大家有了,而韶山冲毛顺生的这个小家却散了。曾祖父对爷爷的要求不高,他只不过希望爷爷能够继承好家业,照顾好亲人,可是,谁想到会是笑中带泪的结局!两位兄弟已经青山埋骨,立在曾祖父母的墓前,爷爷该如何交代!那些不该如此早早离开的烈士,都是我们的亲人啊!

  祭奠完毕,爷爷从山上下来,在乡亲家门口坐下,点了一支烟。韶山的乡亲们围在爷爷身边,笑容灿烂,发自内心,所有人都为韶山出了这样一位杰出的领袖感到骄傲。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当年那个润芝回来了!这是一种凯旋,也是温暖的拥抱。

  我们的亲人中最早牺牲的是毛泽建。1928年5月,毛泽建姑奶奶在战斗中被捕,虽一度被营救出来,但怀有身孕的她为了不拖累同志,坚决要求在当地隐蔽,继续斗争。没想到在生产之后,再次被捕。因毛泽建系“毛泽东之妹,‘马日’前后,均负共党要职”,敌人将其从耒阳押到衡阳,又从衡阳押到衡山,严刑拷打,威逼利诱,可她始终坚贞不屈,她在狱中写道,“誓死为党”,“毛泽东是大有希望的,革命一定胜利”。1929年8月20日,湖南衡山县马庙坪,毛泽建英勇就义,年仅二十四岁,就义前她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1930年10月24日晚,湖南清乡司令部司令何键派人冲进长沙县板仓杨宅,逮捕了我的奶奶杨开慧,一同被捕的还有杨家的保姆陈玉英和我的伯父毛岸英。他们用农村常用的公鸡车,一路颠簸将三人推向长沙司禁湾陆军监狱署。风雨如晦,这一天我伯父毛岸英刚满八岁,他来不及过生日,便随着我奶奶一同身陷囹圄。在狱中,有人问我奶奶:“你为什么要做共产党?你犯了法晓得吗?”我奶奶答道:“我没有犯法,是何键犯了法。”那人又说:“现在如果你能悔过自新就无生命危险了。”奶奶答:“我誓不屈服。关于政治,各有己是,我的生命早不计较,不成功便成仁。”那人再问:“还有什么话要说没有?”奶奶轻描淡写答:“我的话说完了。”当时毛、杨两家无人居长沙,我奶奶的六舅妈严嘉托亲戚打听狱中情形,又去监狱探望,我奶奶却已抱定就义之念,她说,“死不足惜,只望革命早日成功”,又说:“屋里有块青布料子,给我做一套衣服,上路时穿的,年少时,家父有训诫:我杨家死了人,不作俗人之举!”1930年11月14日,我的奶奶杨开慧英勇就义,秋风秋雨愁煞人!这一年,她年仅二十九岁!不久,远在中央苏区的爷爷得知奶奶牺牲的噩耗,悲痛不已,叹息道:“开慧之死,百身莫赎!”爷爷寄来三十块银元,以奶奶三个儿子的名义立碑,上书:“毛母杨开慧墓,男岸英、岸青、岸龙刻,民国十九年冬立。”我的爷爷毛泽东写得一手气吞山河的诗词,但写给我奶奶杨开慧的那三首,却是昂扬中有柔情、有悲叹,缠绕着浓浓的思念。1921年,爷爷创作了《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晓来百念皆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那时爷爷与奶奶新婚不久。爷爷是一代伟人,但他不总是“指点江山”,他对奶奶的思念,正是一个丈夫对于新婚妻子的依恋;1923年,爷爷写《贺新郎·别友》,词中有云,“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豪放中含婉约,既英雄气壮,又儿女情长;1957年,我的奶奶杨开慧已经去世二十七个年头,爷爷写 《蝶恋花·答李淑一》,生死茫茫二十七载,爷爷对奶奶的思念非但没有淡漠,反倒因为时间的逝去,如酒似玉,更加醇美。“我失骄杨君失柳”,头一句便点出了奶奶在爷爷心中的位置,多么可贵可叹可爱可敬的“骄杨”!令人惊讶的是,1982年,在修葺奶奶的板仓故居时,从杨家大屋的旧墙壁的缝隙里,竟然发现了奶奶被捕前写的遗墨,其中那首五言古体诗《偶感》的第一章写道:“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这是恨不得生出翅膀,立刻飞去与爷爷团聚的奶奶啊!这是宁愿舍弃自由,英勇就义,也不愿发出声明和毛泽东脱离关系的奶奶啊!这是伟人之爱!这是千古奇情!

  我的三叔公毛泽覃是坚定地跟着毛泽东走的毛家三弟。他曾是朱毛会师的“信使”,后来成长为红军指挥员。因为战功卓著,他曾获得过一枚二级红星奖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红军被迫长征,红区变白区,但根据地依旧需要有人留下继续战斗。毛泽覃留下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4月26日,我的叔公毛泽覃在江西瑞金红林山区黄田坑村被国民党军包围,为掩护游击队员脱险,英勇就义,年仅二十九岁!

  我的二叔公毛泽民,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地跟着毛泽东干革命。他干过出版发行,也在中央苏区做过国家银行行长,承担着革命的财政总管的重任。1938年,二叔公接受党的指派,化名周彬去新疆做统战工作。1942年,新疆军阀盛世才逮捕了我叔公和陈潭秋等共产党员。在狱中,毛泽民慷慨陈词,表明“决不脱离党,共产党员有他的气节”,“我不能放弃共产主义立场”!1943年9月27日,我的叔公毛泽民被盛世才秘密杀害,时年四十七岁。

  毛泽覃之子,我的堂叔毛楚雄,1946年随部队突围北上,在陕西镇安县文家庙被当地伪保长杀害,年仅十九岁!

  我的伯父毛岸英出生于湖南长沙,是我爷爷和奶奶的长子。他早年生活坎坷,随父母革命四海为家,1930年奶奶杨开慧被反动军阀逮捕时,岸英伯父也一同被抓进监狱。随后,他去了上海,进入大同幼稚园,后又因顾顺章叛变被迫疏散,遍经人间苦楚,才终于在组织的安排下转道欧洲,去了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光。1946年,伯父毛岸英回到延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按照爷爷的要求去学种地,上“劳动大学”,而后搞过土改,做过宣传,当过秘书,还做过工厂的党委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他和我的大姨刘思齐结婚,婚后便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去。1950年春天,他曾随李克农同志访苏并任翻译。1950年10月,美国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我的伯父毛岸英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在志愿军司令部做俄语翻译和机要秘书,没想到这一年的11月25日,我敬爱的伯父便在朝鲜大榆洞志愿军作战总部牺牲了年仅二十八岁的生命!这对于我们毛家,对于爷爷,是怎样的一种深悲剧痛!

  大浪淘沙,风雨兼程,我的爷爷毛泽东带领着毛家儿女经受住了考验,中国革命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爷爷胸怀广大,心系天下,可一回到韶山这片故土,物是人非,想到至亲至爱一个一个从身边离开,天人永隔,他的心怎能不滴血!但我相信爷爷不会懊悔当年自己一心革命,矢志不渝地将毛家儿女带出了韶山冲,走向了光辉又坎坷的荆棘路的。

  4月,小雨淅淅沥沥,韶山笼罩在一片迷蒙中。我又和妻子刘滨带着我们的一双儿女东东和甜甜,站在毛泽东广场瞻仰毛主席铜像,并献上花篮,表达我们对毛泽东和毛氏先烈的怀念。在毛泽东遗物馆,我会不厌其烦指着那些遗物告诉我的儿子毛东东和女儿毛甜懿:“这是你太爷爷看过的书,这是你太爷爷坐过的沙发??”他们仔细聆听着。他们年纪尚小,或许不能全然体会其中深意,无法深刻感受到历史的重量。随行人员问他们:“你是哪里人啊?”毛东东和毛甜懿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是韶山人。”是啊!说得多好啊!我们都是韶山儿女!我们从韶山走出,走向中国。我的爷爷毛泽东带领毛家人走出韶山的历程,是一部史诗。

  一直以来,我都想写写这段壮阔的历史,尤其是毛泽东家族烈士们的革命历程,几乎就是一部中国革命历程的写真。如今,锱铢累积,终于有了这样一本书献给大家。因为毛泽东家族的革命历程是我不曾亲身经历的,我的撰写,也尽量以一种后辈的、相对客观的学术的眼光去写清楚这段个人、家族与国家的变化交织在一起的历史。好在有历史文献,更值得庆幸的是,许多毛家亲属和老一辈革命家自我小时候起,就开始向我讲述毛家的历史。我胸中早有万千印象,而今,我的工作是还原,我像一个画师,用点点滴滴历史碎片去努力还原出一幅壮丽图画,书写毛泽东家族烈士们不同寻常的人生。这是我的义务和责任,革命史与家族史应当记录、保存。

  五十六年前爷爷回韶山,写下七律: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是一种怎样的豪情!如今我们再回韶山,探寻爷爷当年走出韶山、震动世界的秘密。不气馁,不妥协,不退让,爷爷这个农民之子,以极大的毅力和极高的智慧赢得了胜利。但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它是有着伟大的雄心壮志的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毛泽东三兄弟》并非一部关于毛泽东本人及其兄弟的传记,也并非一部描绘中国近代史的宏大叙事。它的核心,是围绕着一个虚构的、充满戏剧张力的家族故事展开。故事的时间背景设定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一个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中国。在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下,一个普通却又在历史洪流中被推到浪尖上的家庭,展现了他们在战乱、饥荒、社会变革中的挣扎与抉择。 小说的主角并非历史人物,而是一个由三位性格迥异、命运交织的兄弟组成的家庭。他们承载着父辈的期望,也背负着各自的宿命。 长子,名叫“仁”,是家中稳重而有担当的一员。他肩负着照顾家庭的重任,在时代的大潮面前,他总是以一种近乎顽固的传统观念来处理问题。他信奉“长兄如父”,试图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庇护家人,去维系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他勤劳朴实,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相信“男耕女织”的传统生活才是安稳之道。然而,时代的巨变,特别是土地改革和集体化的浪潮,让他倍感迷茫和无所适从。他试图在旧的秩序和新的现实之间寻找一条出路,但常常被时代的洪流裹挟,感到力不从心。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既想坚守祖辈的教诲,又无法回避现实的残酷;既渴望安稳的生活,又被卷入不可抗拒的变革之中。他的成长,是一个在旧有价值观崩塌、新价值观尚未建立的过程中,不断摸索、碰撞、甚至妥协的过程。他的爱,是沉默而深沉的,体现在他默默的付出和牺牲中。 次子,名叫“义”,则是一个性情刚烈,富有理想主义的青年。他年轻气盛,对不公充满愤慨,渴望改变现状,追求光明。他早年接受了一些新思想的熏陶,对知识充满渴望,也对革命抱有憧憬。他常常因为看不惯社会上的种种弊病而冲动行事,也因此与长兄仁产生了观念上的冲突。义相信,只有打破旧的束缚,才能迎来真正的解放。他积极投身于当时的各种进步活动,试图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他的道路充满了坎坷与危险,他经历了理想的幻灭,也见证了革命的复杂与残酷。他的情感,是炽热而激进的,常常表现为对不公的呐喊和对正义的追求。他的人生,是一个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挣扎,在革命洪流中寻找自我价值,最终也可能被时代洪流所吞噬的悲壮篇章。 幼子,名叫“礼”,与两位兄长截然不同。他天性敏感细腻,在时代的喧嚣中显得格格不入。他更关注内心的感受,对艺术和文学有着特殊的敏感。他体弱多病,无法像兄长那样承担起重体力劳动,也无法像兄长那样参与到轰轰烈烈的时代变革中。他的世界,更多地存在于书本、音乐和自己的内心深处。在兄长们为生计奔波,为理想奋斗的时候,礼常常扮演着一个观察者的角色,用他独特的视角去感受着时代的脉搏,感受着亲情的温暖与疏离。他对战乱中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会,但他的表达方式往往是含蓄而忧伤的。他的情感,是内敛而忧郁的,体现在他对生命脆弱的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中。他的存在,是这个家庭中一个安静而深刻的注脚,提醒着人们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还有个体细腻而真实的情感体验。 这三兄弟的故事,并非孤立存在。他们的父母,尤其是他们的母亲,是这个家庭的精神支柱。她用她传统的智慧和无私的母爱,试图调和兄弟之间的矛盾,维系这个家庭的完整。她的隐忍、她的坚强、她的无私,是那个时代无数女性缩影。她的命运,也与这个家庭的命运紧密相连,她的喜怒哀乐,都是时代变迁下个体命运的真实写照。 《毛泽东三兄弟》通过这三兄弟的人生轨迹,以及他们身边形形色色的人物,折射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转型的阵痛。小说深入刻画了在那个动荡年代,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力,以及他们在极端环境下所展现出的生存智慧、道德困境和情感挣扎。 仁的保守与坚持,义的理想与冲动,礼的敏感与逃避,这三者构成了人性中复杂而真实的一面。他们的选择,他们的错误,他们的成长,都深深地烙印着那个时代的痕迹。小说并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试图展现每个角色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们的善与恶,他们的愚昧与觉醒。 例如,当仁面对土地被分、集体劳动时,他内心的纠结与痛苦;当义投身革命,却发现现实并非想象中那样简单纯粹时,他的幻灭与迷茫;当礼在战乱中目睹亲人的离去,他内心的恐惧与孤独,这些都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来,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同时,小说也描绘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众生相。从地主富农的惶恐,到贫苦农民的期盼;从进步青年的呐喊,到旧式官僚的腐朽;从普通士兵的迷茫,到知识分子的思考,每一个角色都仿佛拥有自己的生命,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鲜活的图景。 《毛泽东三兄弟》更注重的是对人性深处的挖掘,对个体在历史大背景下命运的关照。它探讨了亲情、爱情、友情在时代的考验下是如何维系、如何改变、甚至如何破裂的。仁对家人的责任,义对理想的执着,礼对温情的渴望,这些情感的交织与碰撞,构成了故事的血肉。 小说并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的残酷与黑暗,饥饿、战乱、政治运动,这些都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但同时,它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在绝境中的互助,在苦难中的坚韧,在迷茫中的探索。 《毛泽东三兄弟》不是一部说教式的作品,它更多地是通过故事本身,让读者去思考。它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留下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在历史的洪流面前,个体应该如何自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应该如何调和?在巨变中,我们又将如何坚守内心的善良与原则? 这部作品,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个体命运的复杂与多舛,也映照出人性的多面与深刻。它用一种沉静而有力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关于家族、关于命运、关于时代的,属于普通人的故事。它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体味到人生的悲喜,从而对那个时代,对我们身处的时代,都有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史诗般的震撼,同时也伴随着一丝淡淡的忧伤。作者以极为宏大的视角,描绘了一个时代群星璀璨的画面,那些名字,那些事件,都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但他并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那些在变革中付出的代价,那些牺牲,也同样被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历史进程的敬畏,以及对那些身处其中的人们的悲悯。他并没有简单地评判,而是努力去还原历史的真相,去理解那些复杂的人物和他们的决策。读完某个章节,我会陷入沉思,思考着历史的必然与偶然,思考着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这本书让我对那个年代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知,它不仅仅是关于革命和建设,更是关于人性、关于牺牲、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永恒博弈。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以及对时代变迁中,人类精神力量的深刻致敬。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更多的是一种对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深刻反思。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历史人物的深切理解,让我看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以及在时代大潮中,他们所面临的艰难抉择和内心挣扎。我尤其被书中对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所打动,那些在历史文献中可能被忽略的细微之处,作者却能敏锐地捕捉到,并用生动的语言将其呈现出来。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那个年代低语的叹息,感受到那些人物在历史巨轮下,渺小却又顽强的心跳。作者的笔触并非全然是歌颂,其中也包含着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性弱点的审视,这种多维度的视角,使得这本书更具深度和启发性。我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进程,更是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景观,以及在动荡年代里,个体是如何在生存、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斡旋的。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在巨大的历史变革面前,我们作为个体,又能扮演怎样的角色,又会承受怎样的代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有吸引力,初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静而又不失力量感的色调所吸引,封面上隐约可见的群山与人物剪影,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迫不及待地翻开,我首先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史料考证所打动。书中对每一处细节的描绘都力求真实,仿佛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身经历那些历史的瞬间。虽然我才刚刚开始阅读,但已经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叙事张力在其中涌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波动,使得那些遥远的革命者们变得鲜活而立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宏大叙事中不忘关注个体命运的处理方式,这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标记,而是充满了人性温度的故事。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个体的抉择如何与历史洪流交织,以及那些塑造了国家命运的复杂人物关系。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像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沉浸式体验。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部历史传记,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心灵对话。作者并没有将笔下的对象神化,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展现了他们真实的生活轨迹和内心世界。我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丰碑,更有那些鲜活的、充满人性弱点的个体。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常常会穿插一些对于当时社会背景的深刻剖析,这使得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人物行为的动因,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局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人物内心矛盾的刻画,那些在理想与现实、责任与情感之间摇摆挣扎的片段, resonate deeply with me。读到这些地方,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是由遥不可及的伟人铸就,而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选择和坚持所构成。它让我对“历史”这个概念有了更人性化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视当下。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作者的语言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仿佛每一句话都经过精心打磨,能够瞬间将读者带入到那个遥远的年代。他对于细节的描绘,尤其是对环境和人物神态的刻画,简直可以用“出神入化”来形容。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停下来,想象着那样的场景,仿佛身临其境。这种文学性的表达,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叙述,变得异常生动有趣。同时,作者在叙事结构上也颇具匠心,他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一本正经地讲述,而是巧妙地穿插、回溯,让故事的推进既有条理又不失悬念。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让我更加沉浸其中,如同在迷宫中探索,每一次转折都带来新的发现。我对作者驾驭如此宏大主题的能力感到由衷的钦佩,他用极具感染力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也因此变得更加深刻和立体。

评分

书的印刷质量不错。看到了另一个侧面的历史。

评分

妈妈要的书,京东下单很方便快捷。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物流也快,服务也到位。

评分

很生动,图文并茂

评分

好!!!!!!!!!!!!!

评分

收到书后一看就是正版,书是给老人买的挺好的。

评分

是正品,爷爷很喜欢

评分

给老人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