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欧洲史(卷六):欧洲时代的终结,1890年至今 [The End of the European Era:1890 to the present]

现代欧洲史(卷六):欧洲时代的终结,1890年至今 [The End of the European Era:1890 to the presen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费利克斯·吉尔伯特(Felix Gilbert),[美] 大卫·克莱·拉奇 著,夏宗凤,高迪迪 译
图书标签:
  • 欧洲史
  • 现代史
  • 20世纪史
  • 一战
  • 二战
  • 冷战
  • 欧洲一体化
  • 全球史
  • 历史学
  • 政治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02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1981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现代欧洲史
外文名称:The End of the European Era:1890 to the present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关于本书】

  1、 美国历史学会首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写给入门读者的20世纪欧洲史。

  本卷作者费利克斯·吉尔伯特是20世纪70年代享誉美国的历史学家,美国历史学会首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现代欧洲史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另一位作者是现代欧洲史领域的专家学者,尤其擅长研究现代欧洲史。

  2、 主题广泛、观点精辟,几乎覆盖了20世纪欧洲历史上所有重要事件。

  书中讲述了1890年以来欧洲发生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包括第二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大萧条与经济危机、冷战、东欧与西欧的分裂、欧盟与一体化进程、难民与人口迁移、气候变化与恐怖主义等。书中在政治、经济、军事等传统史学的写作方式以外,增加了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内容,是一部极其全面的20世纪欧洲史

  3、 经典,历经40年5次再版修订,全新问题全新解读。

  本卷出版于1970年,至2009年已经5次再版修订,新版紧跟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发生的重大变化,增加了全球化、欧洲难民问题、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热点话题,使读者清楚地了解21 世纪欧洲面临的新挑战,并且展望了这些挑战将如何影响欧洲未来的发展格局。

  4、 文笔精妙,生动、易读,尤其适合学生族的入门读物。

  本书以简明扼要的方式讲述了20世纪欧洲史,作者无处不在的反讽和风趣的语言令人阅读起来酣畅淋漓,丝毫不会觉得枯燥。对于对20世纪欧洲史有笼统了解或者了解不多,而希望概览这段历史的读者,尤其是学生族来说,是非常适合的入门读物。

  【关于套装】

  1、 6卷本欧洲通史,完整讲述欧洲500年文明兴衰历程。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到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与欧盟……你想要了解的欧洲历史全在这里。

  2、 读懂欧洲的必备入门,欧美高校沿用50年的殿堂级教科书。自初版以来距今约50年,新老两代美国人通过这套书读懂欧洲。

  3、 美国历史学会首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费利克斯·吉尔伯特主编,3代学术领袖再版修订,强大学者阵容保障经典品质。

  4、 再版修订,全新问题,全新解读。针对半个世纪里欧洲史研究领域的新成果,以及读者感兴趣的新的话题,《现代欧洲史》系列进行了全新修订,例如印刷术与出版审查,城市精英与中产阶级,18世纪欧洲人的政治生活方式,冷战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等。

  5、 既适合考研族、学生党、教师,也适合更广大普通读者的欧洲史入门读物。


内容简介

  【上册】

  19世纪末,欧洲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率先成为富有、强势的现代文明地区。它建立了横跨亚非的铁路系统,推动着现代政治理念的变革。欧洲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们希望将资本势力和欧洲精神传播到世界各地。从19世纪90年代到“一战”爆发前的数十年间,欧洲辉煌达到了ding峰。

  尽管欧洲在全球确立了前所未有的主导地位,但是凝聚欧洲社会的力量却逐渐衰弱。欧洲内部出现了新的矛盾,国内工人运动高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难以调和。国家之间贸易摩擦、军事竞赛不断,这些因素导致20世纪的欧洲动荡不安。

  在国际关系方面,欧洲接连陷入一系列外交危机。一方面,德国冲向“阳光照耀之地”的扩张政策迫使英法俄重新调整外交战略。另一方面,奥斯曼帝国日渐衰微,七大国都想瓜分它的帝国遗产;而巴尔干的权力真空局面构成了国际冲突的又一支催化剂。从第yi次摩洛哥危机到波斯尼亚危机,再到巴尔干战争,欧洲不可避免地滑向了世界大战的边缘,欧洲的辉煌时代从这里走向了终结,而欧洲人将在“一战”的惊悚与伤痛中迎来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下册】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元气大伤,各国经济凋敝,社会秩序混乱。欧洲的国际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世界中心”。冷战开始后,欧洲在美苏对抗中分裂为东西两个阵营,几百年来第yi次,欧洲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变成了夹在美苏之间的一块摇摆地带。

  20世纪50~60年代,欧洲出现短暂的繁荣热潮。195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标志着西欧走上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进程。同一时期的东欧发展相对落后,但是各国都在努力摆脱斯大林体制的控制。从匈牙利“十月事件”到布拉格之春,政治巨变已经悄然到来,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欧洲最终结束了分裂对立的局面。

  新时代的欧洲扩大了政治与经济合作基础,“欧洲共同体”开始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欧洲”,拥有更强的凝聚力。进入21世纪以后,人口迁移、难民、气候变化和恐怖主义成为新欧洲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进程中,欧洲人不得不重新思考“欧洲应该成为谁的欧洲?”


作者简介

  [美] 费利克斯·吉尔伯特(Felix Gilbert,1905—1991),20世纪享誉美国的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历史学会首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位于华盛顿的德国历史研究所的主阅览室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吉尔伯特年轻时就读于柏林大学,师从“一战”后德国受瞩目的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希·迈内克,主要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历史,尤其擅长研究欧洲外交。他长期在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担任教职,退休后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研究院的荣誉教授。1991年,他因葛雷克氏症病逝于家中。

  费利克斯·吉尔伯特一生著有数十本著作,代表作《华盛顿的告别演讲:美国早期外交思想》曾荣获“班克罗夫特”奖。


  [美] 大卫·克莱·拉奇(David Clay Large),旧金山大学弗洛姆研究所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欧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曾任耶鲁大学皮尔森学院院长。他是现代欧洲史方面的专家学者,尤其擅长研究德国史和奥地利史。


精彩书评

  费利克斯·吉尔伯特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杰出的20世纪欧洲史,他讲述了19末至今欧洲社会经历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书中的结构编排对于读者来说大有裨益,不仅使人一目了然主要的历史发展趋势,而且关注到主流趋势与欧洲核心国家(英法俄德与奥匈帝国)的内在关联。这既为读者提供了大的历史图景,同时又有足够的历史细节,让读者了解欧洲各国的具体情形。

  ——读者评论


目录

再版序言…………11

地 图…………13

第一章 20 世纪之初

人口增长…………003

有识之士的反抗和文化风暴…………006

第二次工业革命及欧洲政治大全景…………013

政治共识的瓦解…………034

第二章 政治与社会,1890—1914

英国…………043

法国…………069

意大利…………083

德国…………090

哈布斯堡君主国…………102

二元君主国

俄国…………109

第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同盟制度的僵化…………124

1905—1914 年的危机…………128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33

全面战争的本质…………143

战争的趋势…………156

1917 年:战争的转折点…………167

俄国的革命…………169

西方的决议…………177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183

第四章 缔造和平

政治家和他们的目标…………192

东欧协议…………196

《凡尔赛和约》…………214

魏玛共和国的兴起…………217

国际联盟…………223

苏维埃俄国及和约…………226

第五章 稳定时期

1919—1924 年德国局势的动荡与混乱…………236

赔款方案之路…………243

英国领导欧洲:1925—1929…………258

20 年代的意大利与俄国…………263

俄国共产主义稳定时期…………279

魏玛共和国的未知性…………292

美丽新世界…………300

第六章 经济危机与纳粹的兴起

世界经济危机…………310

反抗欧洲控制世界最早的革命萌芽…………318

德国纳粹的兴起…………330

第七章 面对不可避免的冲突

绥靖时期…………374

倒退的民主…………394

战间期的苏联…………411

第八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欧洲战争…………425

战场自西向东转移…………433

战争高峰期…………442

命运的关键…………453

第九章 战后动荡期

从战时的合作到关于战后和平协议的纷争…………472

美国和苏联在欧洲的对抗…………483

冷战的硝烟弥漫至远东…………493

第十章 重建与反抗:20 世纪50 年代

重建的基本任务…………502

重建的背景:科学、技术和经济…………504

东欧集团的战后重建…………507

西方的重建…………519

战后法国和英国之间的紧张局势…………532

东欧集团和西欧集团之间的紧张局势不断加剧…………545

东欧集团的危机…………546

苏伊士运河事件…………551

第十一章 欧洲繁荣的十年:20 世纪60 年代

西欧追求稳定和繁荣…………558

东欧去斯大林化的进程…………585

第十二章 幻想破灭的年代:1967—1973

布拉格之春…………601

学生运动…………604

对革命失败的反应…………609

石油危机…………618

妇女反抗运动…………621

矛盾的冲突…………628

第十三章 缓和的十年:1969—1979

超级大国之间的关系缓和与军备控制…………634

缓和年代的西欧政治…………640

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662

第十四章 20 世纪80 年代的西欧——困难重重

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的英国…………667

联邦德国转向右翼…………674

密特朗执政的法国…………680

南欧…………685

里根时代的欧美关系…………691

欧洲经济共同体:为1992 年做的一项规划…………702

第十五章 大陆漂移

千禧之年的蓝血贵族:法国、英国和意大利…………709

统一的德国…………728

俄国:回到了专制统治…………742

南斯拉夫解体……………………756

第十六章 欧洲及全球化的挑战

更为广阔和深化的欧盟…………775

这是谁的欧洲?…………788

绿色分歧:欧洲和美国的环境政策…………794

分裂的方式:反恐战争与跨大西洋关系危机…………799

注释…………808

推荐阅读…………810

专有名词对照表…………824


精彩书摘

  英国

  从维多利亚时代到爱德华时代

  作为世界强国之一,英国在民主化和工业化进程上走得最远。在发展的同时,英国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其非凡的政治和社会稳定性令人印象深刻。英国的“宪政奇迹”,即两党制和议会制度,为解决20 世纪社会问题和缓解紧张局势做出了示范。

  然而,19 世纪末期,即便是英国,也告别了旧时代,步入了新纪元。1901 年,维多利亚女王逝世,她的儿子爱德华七世(Edward Ⅶ,1901—1910 年在位)继位。他们二人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前者高贵严肃,而后者放纵奢靡。爱德华七世沉溺在纸醉金迷的世界中放纵享乐,沉溺于美色与酒池肉林。他年轻时爱好赌博,晚年则喜欢桥牌,常于周末在有钱人的乡村别墅中从下午娱乐到深夜。此外,他还嗜好赛马和驾车。他的妻子亚历山德拉王后是当时最出名的美人,和国王一同被认为是穷奢极欲的社会中的引领者。

  英国宫廷的风格突然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庄严疏离转变为爱德华七世时的奢靡放纵,君主制度没有被削弱,反而进一步加强了。维多利亚统治时期,英国资产阶级通过缓慢而持续的辛勤劳动,使他们的国家成为世界上领先的工业化国家。世纪之交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并享受丰收的果实。而爱德华七世便是英国这一经济发展阶段的完美代表,并广受追捧。

  事后看来,英国的经济地位在20 世纪前十年中并不像它表现的那样光彩夺目。在19 世纪最后的25 年,英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开始下降。1885 年至1913 年间,英国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为2.11%,而德国工业产值增长率为4.5%,美国的增长率更高达5.2%。钢、铁、煤作为英国的主要能源和商业动力,虽然产值依然较高,但已经失去了领先位置。1906 年,美国钢、铁、煤的产量全面超过英国,德国的钢产量也超过了英国。类似的,英国在电力领域、汽车领域和化学领域的创新水平也落后于美国和德国。此外,美国和德国拥有的工业设备数量均超过英国。英国在经济其他领域的表现尚显乐观;英国作为贸易中心在造船业和纺织行业仍保持领先地位。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的海外投资成本已经回笼,并创造了新的投资机遇,因此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银行享受着巨大的特权,金本位和英镑几乎对等。英国物资进口量大于国内生产量,尽管国外投资收益抵消了贸易逆差。这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造成英国经济困难的潜在因素已经开始显现,并且在第二次大战后更具威胁性。

  很少有人意识到爱德华七世时代的金色之光实为桑榆之霞。一般人都认为伦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数十年中是世界中心,也是自罗马帝国之后无可比拟的奢华生活的又一代表。统治集团的内部和谐进一步加固了人们对英国社会稳定繁荣的印象。封建专制军事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态度上并无对立,英国人民视常备军为君主专制的工具,成功地通过抗争缩减了常备军的规模。由于英国地理位置相对独立,征兵显得意义不大。此外,农业作为军人阶级经济来源的基础,几乎被废除。如果说19 世纪上半叶废除谷物法、建立自由贸易,标志着工商业阶级对农业阶级的胜利,那么这项胜利则成就于19 世纪80 年代的农业危机。英国没有实施关税保护,从俄国或美国进口谷物十分便利;国内土地被用来放牧、发展畜牧业或栽培果园。但是土地所有者依然很富有。很多人发现,他们的土地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工业设施在他们的土地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还能获取丰厚的租金。土地所有者常从事工业和金融活动。新资产阶级和旧贵族统治阶级的融合,保证了英国社会的稳定。“如果商人成了合作伙伴,那么合作伙伴也就成了商人;当新兴富人进入了上议院,他们就都站在了同一个平台上。”[1]

  ……


前言/序言

  再版序言

  自这本书上一次修订至今的六年中,欧洲和它周围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欧洲时代的终结》再版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些变化做出阐述。为此我重写了第十五章,现在这一章的标题是“大陆漂移”,将20 世纪90 年代至今主要欧洲国家国内发生的重要变化囊括其中。如今我们站在2008 年的有利位置,可以更清楚地看到20 世纪末所发生的标志性的转变:苏联的解体、冷战的结束,以及德国再次统一。这些转变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还伴随着挑战。我们还会看到,整个欧洲国家领导层的调整并没有使政府如预期般施展拳脚,有更大作为。在某些情况下,最近的高层变动反而对自由化和民主化的进程造成了巨大打击。

  另外,再版加入了全新的一章,标题是“欧洲及全球化的挑战”。这一章审视了欧洲各国政府和扩大的欧盟如何解决各国同时遇到的问题,例如移民和人口迁移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环境破坏和气候变化问题及恐暴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不仅仅发生在欧洲,因此我尝试展现的是,这些21 世纪人类面临的新挑战将如何影响欧洲与非欧洲世界的关系,尤其是与美国的关系。

  自《欧洲时代的终结》第五版修订以来,欧盟的规模又扩大了许多,但遗憾的是这本书不能做出同样程度的扩展,毕竟它应该方便携带,并且能够装在一般尺寸的背包里。因此我尽可能地使书中较早写成的部分更为详尽完善。在修改过程中,我加入了最新学术观点,这样讨论会变得更加有趣。

  费利克斯· 吉尔伯特教授已于1991 年辞世,所以正如修订第五版时一样,我在修订再版时也无法获得他的亲自指导。但是,这一次我同样坚信,我对本书做出的修改与吉尔伯特教授在早期版本中定下的方向保持了一致。

  大卫·克莱·拉奇


好的,这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书名《现代欧洲史(卷六):欧洲时代的终结,1890年至今》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自然,避免任何AI痕迹。 --- 《大航海时代:新世界与旧帝国的碰撞(1450-1650)》 导言:世界图景的重塑 本书聚焦于一个充满剧变与扩张的世纪——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约1450年至1650年)。这是一个“世界历史的开关”被猛然拨动的时代,它标志着欧洲与此前被认知为“遥远他者”的广袤大陆之间,建立了直接而不可逆转的联系。我们不再将目光局限于欧洲内部的王朝争斗或文艺复兴的艺术成就,而是深入考察地理大发现如何从根本上重塑了全球的经济结构、政治权力分配、文化交流模式乃至生态平衡。 “欧洲时代”的终结尚待数百年,而这一时期,恰恰是欧洲势力开始以空前的速度和强度投射其影响力的“史诗前奏”。本书旨在揭示,新旧世界在这场碰撞中如何相互作用、彼此成就或毁灭。 第一部分:技术革命与扩张的序曲(1450-1500) 海洋技术的突破与地中海霸权的衰落: 我们将详细审视葡萄牙和西班牙在航海技术上的飞跃。这不是简单的船只更新,而是综合了天文学、制图学、造船学(如卡拉维尔帆船的优化)的系统性进步。这种技术优势,加上对香料贸易垄断权的渴望,使得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个王国得以挑战根深蒂固的地中海贸易体系。威尼斯和热那亚等意大利城邦的衰落,并非一夜之间,而是逐渐被大西洋沿岸的新兴贸易路线所边缘化的历史过程。 伊比利亚的先行者: 重点分析亨利王子在萨格里什的导航学校如何成为欧洲最早的“应用科学中心”。从绕过非洲西海岸的尝试,到恩里克·德·伽马抵达印度,这一过程充满了探险家的个人意志、宗教狂热与国家资本的紧密结合。我们探讨了早期殖民接触的模式:贸易站(Feitorias)的建立,以及与非洲几内亚海岸本土王国的初步互动,这些互动奠定了未来奴隶贸易的基础。 第二部分:美洲的“发现”与文明的崩塌(1500-1550) 新世界的冲击波: 哥伦布的航行不仅仅是地理发现,更是生态和人口学上的巨大灾难。本书将详细描述西班牙征服者(Conquistadores)如何以相对较少的人力,颠覆了阿兹特克帝国和印加帝国这两个高度组织化的文明。我们不倾向于将征服描绘成单纯的军事胜利,而是着重分析欧洲病菌(天花、麻疹)的致命影响,以及殖民者利用本土政治矛盾的策略。 资源的转移与经济结构的重塑: 白银,特别是波托西银矿的发现,是理解这一时期全球经济的关键。大量的秘鲁和墨西哥白银涌入欧洲,引发了欧洲内部的物价革命,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并意外地流向东方,填补了欧洲对亚洲手工艺品(丝绸、瓷器)的巨大需求缺口。这标志着全球性的价值交换网络的初步形成。 第三部分:欧洲内部的宗教与权力重组(1517-1560) 宗教改革的地理扩散: 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不仅仅是一场神学辩论,它迅速成为欧洲各地反抗既有政治和经济秩序的工具。本书将对比路德宗在德意志邦国、加尔文主义在瑞士和法国的传播,以及英格兰国教化的政治动因。我们着重分析宗教分裂如何转化为持续的军事冲突(如施马尔卡尔登战争),并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威。 绝对主义的萌芽: 在宗教冲突的背景下,各民族君主国开始寻求巩固中央权力,以维护国内的宗教统一和秩序。查理五世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以哈布斯堡家族为核心的基督教世界帝国的努力如何失败,以及法国和英国君主如何利用宗教冲突来加强王权,成为本部分的核心议题。 第四部分:全球贸易网络的细化与竞争(1550-1650) 海上霸权的转移与挑战: 随着西班牙王室的财政危机加剧,以及荷兰和英国的商业力量的崛起,海上竞争日益白热化。我们详述荷兰的“低地国家”如何通过高度组织化的股份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VOC)——成功挑战了葡萄牙的香料垄断。重点分析了阿姆斯特丹取代里斯本和安特卫普,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复杂过程。 全球物种交换的深远影响: 哥伦布大交换(Columbian Exchange)的影响在这一时期完全显现。欧洲获得了马铃薯、玉米和烟草,这些作物彻底改变了欧洲的农业产出和人口承载力,为未来的工业革命奠定了“人口基础”。反过来,非洲的奴隶和美洲的矿产则成为驱动跨洋贸易的燃料。本书探讨了这种不平衡的交换如何塑造了不同大陆的长期发展轨迹。 东方视野的调整: 欧洲人对亚洲的认知也在此阶段发生变化。葡萄牙人在印度洋的定点控制、西班牙人在马尼拉建立的连接美洲与亚洲的贸易枢纽(大帆船贸易),以及耶稣会传教士(如利玛窦)在明朝的活动,都展示了欧洲在远东采取的更为精细和适应性的策略,尽管其军事和政治干预能力仍远不及在美洲。 结语:旧世界秩序的瓦解 本书结束于1650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着现代主权国家体系的初步确立,欧洲内部的宗教战争逐渐让位于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外交博弈。此时的欧洲,虽然在军事和技术上尚未完全超越亚洲的其他主要文明,但其通过全球性的贸易、资源掠夺和殖民扩张所构建的经济基础,已经预示着未来几个世纪的“西方崛起”。这是一个旧的、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古典世界秩序被彻底打破,一个以大西洋为轴心、充满流动性和掠夺性的新全球体系正在孕育的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之独特,完全颠覆了我对这段时期的传统认知。我原以为“欧洲时代”的终结是一个简单粗暴的断裂,比如一战或二战的终结,但作者通过对思想史和社会心理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一个更为微妙且漫长的“退潮”过程。他巧妙地将启蒙运动的遗产、十九世纪民族主义的狂热以及现代性带来的内在矛盾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分析框架。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反复回味某些论断——比如关于大众文化兴起对传统精英权力结构的侵蚀,或者技术进步与道德相对主义之间的悖论。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个体经验相结合的能力,使得书中的论证极具说服力。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在挖掘事实背后的驱动力,那种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捕捉,令人由衷地敬佩。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部关于西方自我认知的哲学诊断书。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拍案叫绝,它的叙事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作者显然对史料有着惊人的驾驭能力,他能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精准地捕捉到那些决定性的转折点。尤其是对20世纪初到一战爆发前夕那段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梳理,那种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的分析手法,让人仿佛置身于当年的外交密室之中,亲眼目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误判如何最终汇聚成历史的洪流。文字的张力十足,节奏的把控更是炉火纯青,该慢则慢,细致入微地描绘社会情绪的酝酿;该快则快,在关键的冲突爆发时,笔锋如电,一气呵成。读来毫不费力,却又深感其学理之厚重。这种叙事上的高超技艺,使得那些原本枯燥的政治史和军事史都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戏剧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灰色地带时的那种审慎和克制,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将证据摆在读者面前,留出思考的空间,这才是真正成熟的历史写作。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能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感到震撼的,那就是作者对于“欧洲中心主义”自我瓦解的描绘。他不仅仅是在记录欧洲内部的兴衰,更重要的是,他清晰地勾勒出了欧洲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是如何一步步被边缘化,以及这种心态转变对欧洲人自我认知产生的巨大冲击。那种从“世界中心”跌落的失落感、不适感和随之而来的身份危机,被作者用一种近乎悲悯的笔触进行了深入剖析。这种从全球视角审视欧洲命运的做法,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我特别喜欢他引用的一些一手文献——那些来自普通公民的日记、信件,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被作者串联起来,为冰冷的政治史增添了人性的温度和时代的侧影。这种兼顾宏观结构与微观情感的写作风格,让人在理智分析之余,亦能产生深切的情感共鸣。

评分

这本书在史学方法论上的创新,同样值得大书特书。它远超了一般的政治史叙事,成功地融合了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乃至心理学的分析工具。比如,作者处理“记忆与遗忘”这一主题时,展现了极高的学术敏锐度。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战争创伤的记录上,而是探讨了不同民族如何选择性地构建和遗忘历史叙事,以服务于当下的国家构建。这种对历史本身作为一种“建构”的解构,让读者开始反思自己过去接受的历史教育的局限性。行文间,作者的语言风格时而磅礴大气,描摹宏大历史场景;时而又变得极其精准和内敛,聚焦于某个关键概念的词源学变化。这种语言风格上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层次丰富,高潮迭起,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对这么厚重的年代跨度感到有些畏惧,担心内容会过于碎片化或流于表面。然而,一旦沉浸其中,那种结构上的严谨和逻辑上的自洽感立刻将我牢牢抓住。作者对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描绘得极为精妙,他没有将任何一方塑造成绝对的“好人”或“坏蛋”,而是展现了权力逻辑下各方利益的相互缠绕和博弈。特别是在讨论战间期的经济崩溃和极端主义的崛起时,那种对社会底层结构性问题的洞察力,让人看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中蕴含着的巨大偶然性。他的论证链条非常清晰,从一个事件的开端,到其在不同地域引发的连锁反应,再到最终的收束,过渡得自然流畅,几乎找不到可以打断阅读节奏的赘述。这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段历史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构建起一个完整、连贯的认知地图。

评分

包装完好无损,装祯精美,闪电到货,物廉价美,一次完美的购书体验。

评分

买来了还没看,大概翻了一下,纸质还可以。

评分

两小32开的袖珍本,定价108!老哥!稳!我服气!

评分

网上购物这么激烈,没想到京东的服务这么好,商品质量好而价低廉,京东值得信赖。

评分

囤了很多书,没有看无法详细评价,以后再说

评分

这是我收集的孤本,很好,京东服务真好

评分

看过朱特的《事实改变之后》才决定买的,一个比较有深度的思想家,之前从独立性来说是这样的。

评分

虽然还没有读,但是翻了一遍,感觉还是不错。每本都比较小,便于携带,可以坐公交啊、地铁的时候读一读。

评分

正版好书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