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教程

诗词格律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桃坊 著
图书标签:
  • 诗词格律
  • 古诗词
  • 诗词创作
  • 格律诗
  • 绝句
  • 律诗
  • 平仄
  • 对仗
  • 诗词入门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114371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493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字数:14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以较科学的方法总结了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如辨识字声平仄和区分韵部必须以《广韵》音系的《礼部韵律》(平水韵)为准;学习诗词格律先从五言律诗入手;五言律诗的关键是辨别仄起和平起两式。本书文字浅易简明,指示了一条治学入门的途径与方法,只要做完规定的练习题即可掌握基本技巧,对于深研诗词创作艺术,有指月之功效。

作者简介

  谢桃坊,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35年生,西南师范学院毕业,中国民主同盟成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著有《中国词学史》《宋词辩》《唐宋词谱粹编》《柳永》《敦煌文化寻驿》《中国市民文学史》《苏轼诗研究》等书,曾先后发表专业论文百余篇。

目录


精彩书摘

  上编诗律教程
  第一讲诗律的形成〖=〗
  诗歌属于韵文,在其最初的发展阶段,一般依据语音的自然节奏和口语的韵律而形成某种音乐性的效果。当诗歌发展到高级阶段时,人们总结了语音与诗歌形式相结合的经验,形成了格律。格律是指诗词关于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律。唐宋诗人以诗法为律,体式风格为格。这种诗歌,我们称它为古典格律诗。中国古典格律诗的优秀代表是唐代的近体诗,宋词,元曲。我们现在所讲的诗律是专指自唐代以来的近体诗的声韵格律。凡是按照语音自然声韵而随意作的诗,我们称为古体诗,有以下几体:
  (一)四言:例如古代《诗经》的绝大部分作品,三国时曹操的《碣石篇》,唐代韩愈的《元和圣德诗》;
  (二)五言:如杜甫的《佳人》,李白的《月下独酌》;
  (三)七言:如李白的《醉时歌》,杜甫的《丹青引》;
  (四)杂言: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蜀道难》《战城南》。
  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用韵是以上古音系为准,甚为自由;唐以后的则使用《唐韵》,篇幅的长短不限,并无什么通行的规则。例如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中的: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此诗十六句,共八韵,前四韵用平声韵,后四韵用仄声韵。“行行重行行”全句平声,“岁月忽已晚”全句仄声。“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对偶句,语意相对,但平仄不对。可见此诗注意句式的整齐,采用当时的用韵。又如杜甫的《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此诗共用十二韵,数次换韵,意尽而止,不拘篇幅。字声平仄随意,“天明登前途”全为平声字,亦不讲究对偶。这是唐人典型的古体诗。
  唐代初年新兴了一种格律诗,人们为了将它与古体诗相区别而称为“近体诗”。它主要包括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排律和七言排律。中国的诗体到唐代已臻于完备。唐人称格律诗为“近体”,表明他们认为这种诗体起源于“近世”,而并非“古代”。近体诗的渊源可追溯到“永明体”。
  南齐武帝萧赜年号永明(483—493),在位十一年。这时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已经三百余年,南朝帝王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因而许多外国僧侣纷纷来到了中国。永明元年武帝在华林园设八关斋戒,很尊崇佛教。佛经的东传带来了印度的音韵学,在中国传入了音素知识,于是中国兴起了音韵学,而且将它运用于诗歌的创作。永明时代,南朝的文学繁荣。当时的著名文人沈约著有《四声谱》,周颙著有《四声切韵》,它们都是早期的音韵学著作。此外还有诗人王融和谢朓等,他们能辨识声韵,以汉语的平、上、去、入为四声,在诗歌创作中运用声韵的规则,有“四声八病”之说,一时成为风尚。人们称这种新变的讲究声韵的诗体为“永明体”。兹试举两例:
  咏雾萧绎
  三晨生远雾,万里暗城。
  从风疑细雨,映日似游尘。
  乍若飞烟散,时如佳气新。
  不妨鸣树鸟,时蔽摘花人。
  舟中望月庾信
  舟子夜离家,开舲望月华。
  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
  天汉看珠蚌,星桥视桂花。
  灰飞重晕阙,蓂落独轮斜。
  在以上两诗里已经运用了音韵的抑与扬、轻与重的关系,即平声与仄声的对应,严守韵部,注意对偶。它们已具格律诗的雏形了。
  中国格律诗发展出现严密的规律是在唐代初年。诗人元稹谈到唐诗的发展过程说:“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沈宋即初唐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明代诗人王世贞说:“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律为音律、法律,天下无严于是者,知虚实平仄,不得任情而度,明矣。”(《艺苑卮言》卷四)律诗——近体诗是到他们手里才定体的,例如:
  杂诗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偏照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唐人律诗是有规律可循的,概括起来,其格律包括四个要素,即每体诗有句式和句数的规定,每体分平起和仄起两式,字声分平仄,韵用平声韵。格律诗与音韵学知识有密切的关系。凡是要学习诗律的读者,必须具备基本的音韵学常识,否则是学不会诗律的。我们下文将特别强调诗律的声韵标准。
  [练习]
  从《唐诗三百首》中自选喜爱的五言律诗四十首,熟读达到能够背诵的程度。
  ……

前言/序言


《诗词格律教程》 引言 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精炼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优美的韵律,千百年来一直滋养着人们的心灵。它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思想情感的载体,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而要真正欣赏和创作出动人心弦的诗词,理解其背后严谨的格律规则至关重要。本书《诗词格律教程》便是为有志于深入了解诗词艺术的读者所精心编撰的一部入门与进阶之作。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格律条文,而是力求在系统梳理诗词格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丰富的诗词实例,引导读者循序渐进地掌握诗词的平仄、对仗、押韵等基本要素,进而体会格律之美如何与诗歌的意境、情感相辅相成,共同造就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我们相信,对格律的理解,不仅是解开诗词奥秘的钥匙,更是开启自身创作灵感的一扇门。 第一部分:诗词格律的基础认知 第一章:诗词的源流与格律的缘起 在正式踏入格律的世界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诗词的漫长发展历程。从《诗经》的质朴与自然,到楚辞的浪漫与瑰丽,再到汉魏乐府的慷慨激昂,诗歌的形式一直在演变。然而,真正将形式推向极致、并形成相对固定规则的,是唐宋时期,特别是律诗和绝句的成熟。 格律的出现,并非是对创作的束缚,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对诗歌形式的提炼与升华。它源于长期以来诗人对语言音韵的敏感,以及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想象一下,一首诗如果读起来声音铿锵,抑扬顿挫,与内容意境相得益彰,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体验。格律正是为了实现这种听觉上的美感和整体的和谐性而产生的。 本章将简要介绍诗歌发展史上的几个重要节点,并探讨格律在诗歌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格律的初步认知,理解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艺术价值。 第二章:认识平仄——诗词的骨骼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核心,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构成要素。简单来说,平仄就是汉字声调的区分。在古代汉语中,汉字被分为平声和仄声。理解并运用好平仄,是创作合乎格律的诗词的基石。 平声字与仄声字: 本章将详细介绍现代汉语中的平声字(阴平、阳阴平)和仄声字(上声、去声、入声)的划分原则,并提供简便的识别方法。对于某些读音有争议或在古今变化较大的字,也将进行说明。 诗句的平仄安排: 诗歌的节奏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平仄的交替。本章将重点讲解不同句式(如七言、五言)中,平仄的常见配置模式,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以及各种“粘对”规则的由来和作用。我们将通过大量的经典诗句来分析其平仄是如何运用的,让读者在具体实例中体会平仄的妙处。 拗救与变格: 即使是严谨的格律,也允许存在一些变通。本章将介绍“拗救”的规则,即在诗句的平仄出现不合常规之处时,如何通过调整其他字来弥补,以求整体的和谐。这体现了格律的灵活性,也增加了诗歌创作的艺术空间。 第三章:对仗——诗词的血肉 对仗是诗歌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它要求诗句的结构、词性、平仄、意义等方面尽可能地相对或相似。对仗不仅能增强诗句的凝练性、表现力,还能营造出一种对称、平衡的美感。 对仗的基本要求: 本章将详细阐述对仗的四要素:词性相对、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结构相似。我们将通过鲜活的诗句,分析不同类型的对仗,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以及它们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 宽对与严对: 对仗并非一成不变,存在宽严之分。本章将介绍“宽对”和“严对”的概念,以及在不同诗体中对仗的运用要求。 对仗在诗中的作用: 对仗的运用能够极大地丰富诗歌的内涵,通过对比、映衬来深化主题,刻画人物,描绘景物。本章将通过对名篇名句的赏析,揭示对仗在提升诗歌艺术感染力方面的作用。 第四章:押韵——诗词的灵魂 押韵是诗歌的音乐性,是使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朗朗上口的关键。统一的韵脚能够将诗句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音乐的流动感,增强诗歌的整体性和感染力。 什么是韵部: 本章将介绍古代汉语的韵部系统,解释不同字属于哪个韵部,以及押韵的基本原则。我们将提供相关的韵书资料或在线查询方法,方便读者查找。 诗歌的押韵格式: 诗歌有不同的押韵方式,如句句押韵、隔句押韵、偶数句押韵等。本章将根据不同诗体(如律诗、绝句、词)讲解其常规的押韵格式,并介绍“押邻韵”、“借韵”等特殊情况。 韵脚的选择与意境: 韵脚的选择并非随意,它能够烘托诗歌的情感,营造特定的氛围。本章将通过分析一些经典诗句,展示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韵脚来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第二部分:常见诗体的格律解析 第五章:绝句的格律 绝句,又称绝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简练、最富有表现力的体裁之一。它以短小的篇幅,常常能传达出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绝句的形制: 本章将详细介绍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的字数、句数要求。 绝句的平仄与押韵: 本章将结合具体的诗例,系统讲解绝句在平仄安排和押韵上的常见规则,包括首句押韵、尾句押韵等,以及一些变格。我们将深入分析一些脍炙人口的绝句,如李白《静夜思》、王之涣《登鹳雀楼》等,剖析其格律的精妙之处。 第六章:律诗的格律 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成熟、最讲究格律的体裁之一。它以其严谨的结构、工整的对仗和悠扬的韵律,成为诗歌史上的重要篇章。 律诗的形制: 本章将介绍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字数、句数要求。 律诗的平仄、对仗与押韵: 本章将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我们将详细讲解律诗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平仄要求,特别是颔联和颈联的对仗规则。同时,也会深入讲解律诗的押韵规则,如“二四六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等。我们将选取欧阳修《明月何时照我还》、杜甫《春望》等经典律诗,进行细致的格律分析,让读者真正理解律诗的“工整”与“跌宕”。 第七章:词的格律——词牌与词令 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它在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形式更为多样,情感表达也更加自由。词的格律与诗的格律有所不同,它以“词牌”为基本单位,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平仄和押韵要求。 词的起源与发展: 本章将简要介绍词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它与诗的区别。 词牌的概念: 本章将详细解释什么是词牌,以及不同词牌的由来和特点。 词的格律特点: 本章将介绍词的字数、句式、平仄安排和押韵规则。我们将以几个常见的词牌为例,如《蝶恋花》、《念奴娇》、《虞美人》等,分析其具体的格律要求,并通过词例展示格律如何在词中发挥作用,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部分:格律的灵活运用与创作实践 第八章:格律与诗意的融合 格律是诗歌的骨架,而诗意则是诗歌的灵魂。本书并非推崇“为格律而格律”,而是强调格律与诗意的有机结合。 格律如何服务于诗意: 本章将探讨如何利用平仄的抑扬顿挫来表达情感的起伏,如何通过对仗的映衬来深化意象,如何通过押韵的和谐来增强音乐美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意境的营造与格律的配合: 我们将分析一些经典作品,展示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格律来营造特定的意境,如明快、沉郁、豪放、婉约等。 第九章:诗词创作的初步指导 在掌握了基本的格律知识后,许多读者可能会跃跃欲试,希望尝试自己的创作。 从模仿到创作: 本章将提供一些从模仿经典到独立创作的建议。建议读者从模仿入手,先尝试填写格律工整的句子,再逐步挑战完整的诗篇。 选题与构思: 结合格律,如何进行选题和构思。 修改与锤炼: 创作完成后,如何根据格律要求对作品进行修改和锤炼,使其更臻完善。 常见的创作误区与建议: 指出一些初学者在创作中可能遇到的误区,并提供相应的改进建议。 结语 《诗词格律教程》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清晰、实用的诗词格律学习平台。我们深信,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博大精深,更能激发自身的创作潜能,在诗词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学习格律,如同学习音乐的乐理,不是为了被束缚,而是为了更好地驾驭音符,谱写出属于自己的动人乐章。愿本书能成为您探索诗词格律世界的一位忠实向导。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三 长期以来,我总觉得中国古诗词有一种难以逾越的门槛,尤其是那些讲究格律的作品,一看到平仄、对仗就头疼。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极其友好的方式,把我引入了诗词的格律世界。一开始,我就被书中丰富的图示和表格吸引住了,它们清晰地展示了不同诗体的结构和要求,让我对诗歌的“骨架”有了直观的认识。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要求我们去背诵大量的规则,而是通过一些非常简单的例子,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是如何通过平仄的安排,使得“绿”字在音调上形成一个高潮,从而突出其意境的。这种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讲解方式,让我感到学习过程非常轻松愉快。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押韵”的章节,它详细解释了各种韵部,并且通过实际例子展示了不同韵部对诗歌整体风格的影响,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些则显得较为沉郁。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将原本可能显得晦涩的格律知识,化繁为简,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入门,并从中体会到诗词的音乐美和结构美。

评分

评价四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造诣一直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总觉得隔着一层薄纱,无法窥其堂奥。而这本《诗词格律教程》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诗词深层结构的大门。书中对于诗歌“对仗”的讲解,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对仗的精妙程度,以及分析对仗如何增强诗歌的画面感和情感张力,让我对“工整”二字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曾经以为对仗只是简单的词性相对,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它还涉及到意境的呼应、情感的递进,甚至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映照。书中还列举了大量的例句,涵盖了从唐诗到宋词的各种经典作品,并通过详细的注释,一步步地揭示了格律的奥妙。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十四松”等常见格律禁忌的讲解,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看似合理的诗句,在格律上却存在瑕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让我能够主动地去分析和理解诗歌的格律之美,从而提升了我的鉴赏能力。

评分

评价一 拿到这本书时,我还是个对古诗词一窍不通的初学者。之前尝试过一些网络上的零散资料,总觉得像是在走马观花,难以抓住诗词的精髓。而这本《诗词格律教程》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一点点地把我从迷雾中引出来。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艰深的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声调、平仄讲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它们的由来和作用。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关于“平水韵”的讲解,书中不仅列出了常用字的平仄,还配以大量生动的例子,让我能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声调组合产生的韵律美。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格律的学习局限于枯燥的规则,而是巧妙地将这些规则融入到对历代名篇的赏析中。通过分析李白《静夜思》的平仄变化如何烘托出思乡之情,或者杜甫《春望》的音韵如何契合家国飘零的悲伤,我仿佛看到了那些伟大的诗人们是如何在格律的框架下挥洒自如,创作出千古绝唱的。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工整”二字在诗词中的分量,也让我对诗词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能品味到其内在的声韵之美和情感共鸣。

评分

评价二 作为一名对古典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在职人士,我总希望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深入地了解古诗词的魅力。市面上关于诗词的书籍琳琅满目,但真正能系统、深入地讲解格律的书却不多见。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详尽地介绍了五言、七言绝句、律诗、词等不同体裁的格律要求,更难得的是,它还深入探讨了格律与诗歌意境、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书中关于“粘对”的讲解尤为精彩,通过对不同粘对方式所产生的语意连贯性、情感递进的分析,让我恍然大悟。我曾经对有些诗句的衔接感到不解,读了这本书后,才明白原来这些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格律安排,使得诗歌的内在逻辑更加严谨,读起来也更加流畅。此外,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历代诗人的创作故事和心得,这些鲜活的细节让枯燥的格律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也让我对这些伟大的文学家有了更深的敬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教会了“怎么写”,更重要的是教会了“为什么这么写”,让我能够从更深的层面去欣赏和理解古诗词。

评分

评价五 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古诗词,但总觉得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不够深入,尤其是在格律方面,总是模棱两可。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弥补了我的知识盲区。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严谨的方式,梳理了诗词格律的脉络。从最基础的字音平仄,到复杂的句式结构,再到词的曲牌填法,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词”的讲解。词的格律比诗更加复杂多变,但我通过这本书,终于能够理解不同词牌的格式要求,以及它们所能承载的不同情感和意境。书中对一些著名词作的格律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词人是如何在有限的音律框架内,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例如,分析李清照《声声慢》的词牌格律,如何配合她凄婉的心情,营造出一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氛围,让我感触颇深。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程,更是一本工具书,它让我能够自信地去分析和欣赏任何一首古诗词,并且从中体会到更深层次的艺术魅力。

评分

还没看

评分

京东最给力的就是配送速度,最讨厌的就是评价方式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京东快递业界一流!

评分

好好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很满意的一次购物,谢谢京东,谢谢商家,谢谢自己的选择。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不错,服务好,京东服务好,物流快,喜欢你

评分

看看,学

评分

还不错的商品,支持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