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简史:从史瓦西奇点到引力波 霍金痴迷、爱因斯坦拒绝、牛顿错过的伟大发现 [Black Hole]

黑洞简史:从史瓦西奇点到引力波 霍金痴迷、爱因斯坦拒绝、牛顿错过的伟大发现 [Black Hol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玛西亚·芭楚莎(Marcia Bartusiak) 著,杨泓,孙红贵 译
图书标签:
  • 黑洞
  • 天文学
  • 物理学
  • 宇宙学
  • 引力波
  • 史瓦西奇
  • 霍金
  • 爱因斯坦
  • 相对论
  • 科学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57898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610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Black Hol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64
字数:164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青少年、普通大众、天文爱好者

  推荐理由1:一本引人入胜,带来烧脑快感的读物……为读者提供了□前沿的视角,让读者观看世界上□出色的科学家们如何挑战宇宙中□奇怪的天体——黑洞。

  推荐理由2: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奇妙的黑洞之旅,展示了这个概念的美和神秘,以及许多大科学家包括爱因斯坦和霍金,都为之感受到的好奇或者痴迷。

内容简介

 

《时间简史》以来*动人心弦的宇宙之书 诠释恒星的终*演变如何改写宇宙格局

★黑洞是一种怎样的天体?既然光都无法逃逸,为何会有“霍金辐射”?

★黑洞内部究竟有什么?相对论为何无法解释?量子力学如何描述微观视角下的黑洞?

★时空凹陷如何制造奇点?白矮星、中子星、类星体的相继发现对黑洞理论的发展和人类寻找黑洞带来怎样的启示?

★“宇宙头号黑洞嫌疑犯”天鹅座X-1真的是黑洞吗?你听说过“面条效应”吗?想不想来一场奇妙的黑洞之旅?

从诞生之日起,黑洞理论便饱受非议,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天体物理学研究的焦点和人们对它的广泛喜爱。玛西亚?芭楚莎的《黑洞简史》以时间为序,全面阐述了这项伟大理论的诞生和发展如何与基础物理理论的演进紧密缠结、相互促进,而对黑洞本质的研究将为我们带来一个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大一统理论,从而解决物理学上的终*问题。


作者简介

  玛西亚·芭楚莎

  ★太平洋天文学会克里普克·罗伯茨奖得主

  ★首位且两度荣获美国物理学会科学写作奖的女性

  ★曾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专职记者

  ★《发现》杂志主编

  ★《自然历史》杂志专栏作家

  玛西亚·芭楚莎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在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工作超过30年。作为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研究学会会士,她在科研和科普方面获奖无数,多年来一直担任《发现》杂志主编及《天文学》杂志顾问。

  芭楚莎著述丰富,屡获媒体热捧,《纽约时报》更是三度将其不同著作评为“年度□值得关注书籍”,包括《爱因斯坦尚未完成的交响乐》《星期四的宇宙》及《通往黑暗的宇宙》。她现在和丈夫、他们的爱犬居住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郊外的萨德伯里。

精彩书评

  一本引人入胜,带来烧脑快感的读物……芭楚莎为读者提供了□前沿的视角,观看世界上□出色的科学家们如何挑战宇宙中□奇怪的东西:黑洞。

  ——亚当 里斯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玛西亚 芭楚莎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奇妙的黑洞之旅,展示了这个概念的美和神秘,以及许多大科学家包括爱因斯坦和霍金都为之感受到的好奇或者痴迷。

  ——沃尔特 艾萨克森 《乔布斯传》(Steve Jobs)、《本杰明 富兰克林传》(Benjamin Franklin)及《爱因斯坦传》(Einstein)作者

  你不需要博士文凭,也能享受这本讲述黑洞如何从古怪理论变为必备常识的曲折故事……这是一个很美丽的案例研究,叙述了科学观点如何通过灵感、思索以及□终的观察而得以成长。

  ——《华尔街日报》

  《黑洞简史》是一本闪耀着光芒的佳作……这本充满智慧的书□有趣的地方之一,就是看历史上的物理学家们如何各显神通地否认、鄙视黑洞理论。啪啪啪地打脸。

  ——《华盛顿邮报》

  这是一本上乘的科学佳作,与那些令人生厌的科学人物传记不同,芭楚莎摒弃了乏味的人物事件和让人无法喘息的语言,撰写了这本十分有趣而隽永的书。

  ——《科克斯书评》

  芭楚莎对科学理论生动简明的叙述以及对科学家背后人格之深刻洞察,让这本书娱乐性和严谨性兼备。一本难得的佳作。

  ——《出版商周刊》

  爱因斯坦把宇宙彻底弄乱后,又拼命想要在里面寻找某种秩序,这个讽刺的事实并没有困住芭楚莎。这本笔触轻盈、富有趣味性的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学问。

  ——《新科学家》

  《黑洞简史》生动有趣,幽默的个人风格非常强烈,更清晰记录了许多大事件背后的科学历程。芭楚莎不愧为一名备受赞誉的科普作家。

  ——《科学新闻》

  芭楚莎详细地讲述了黑洞兴起的故事……为我们带来一段清晰而且完整的历史……从18世纪对质量大到光都无法逃逸的星球的沉思,到今天对真正存在的黑洞的研究,都尽有叙述。

  ——《空间评论》

  生动有趣……如果你想知道过去一百年里黑洞概念经历了怎样戏剧性的变化,就翻开这本书吧。黑洞从表面上的数学谬误变成了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奇怪、奇特的物体。

  ——《旁观者》

  芭楚莎的书追溯了黑洞在科学史上经历的曲折历史……其中包含了很多历史上著名物理学家的趣闻轶事。

  ——《科学美国人》

  若换成别的科普作家来写这个题材,或许要费尽心思才能把它写得有趣一些,但芭楚莎做起来却举重若轻。除了对硬科学外,芭楚莎对科学历史和人物研究也颇下功夫。哪怕患有□严重的科学恐惧症的读者,也能从这本书中得到满意而愉悦的阅读体验。

  ——《论坛杂志》

  生动有趣的作品……绝不用担心阅读时会感到枯燥。芭楚莎出色地记录了人类理解黑洞的曲折历程,从牛顿到爱因斯坦,再到今天我们尝试将万有引力扩展到量子领域的努力。

  ——《泰晤士高等教育》

  芭楚莎以生花妙笔为科学体制本身画像,揭示了它的潜在规范以及塑造其演变路径的人物个性……叙述了一个尚待继续展开的理念的背景故事。

  ——《经济学人》

  对一段精彩历史可靠而且可读性很强的记叙。

  ——《文学评论》

  一本妙笔生花的好书,非常注重历史细节,出人意料地展现了大量记叙详尽的档案资料,精彩绝伦地叙述了黑洞与广义相对的历史。

  ——《普通读者》

目录

前 言 黑洞之美 14

第1 章 经典黑洞 引力使光无法逃逸 1

苹果树下开启的伟大时代 3

哈雷彗星的现身说法 7

只要是成对出现的恒星,必然彼此靠近 9

米歇尔设想的极限情形 14

如何“看”见不可见的恒星? 15

第 2 章 相对时空 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弯曲 17

经典力学与电磁理论不协调? 19

宇宙飞船上的时间要比地球上的慢? 22

广义相对论首胜:水星轨道额外进动43 角秒 29

行星围绕太阳转,其实是陷入太阳制造的时空凹陷? 31

第 3 章 奇异之点 密度无穷大,体积却为零 39

让相对论熠熠生辉 41

史瓦西奇点 44

令一切物理定律崩溃的地方 46

襁褓期的黑洞 49

第 4 章 恒星危机 不可避免的引力坍塌 51

天狼星的摇晃 53

白矮星的质量上限为1.4 个太阳? 61

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又如何? 62

好一个“星级玩笑” 65

准备好“买入”黑洞了吗? 69

第 5 章 致密星体 新星大爆发宣告了中子星的诞生 71

新星大爆发 73

恒星核将被挤压为半径极小而密度极大的中子裸球? 75

不同质量恒星的聚变链 79

物质会被压缩得如此致密吗? 81

第 6 章 永久跌落 恒星将会无限制地持续收缩 83

研究恒星能够避免被捕吗? 85

奥本海默:中子星也有质量极限 88

恒星坍缩,奇点再现 95

爱因斯坦不相信黑洞 98

普林斯顿的老傻瓜 100

第 7 章 恒星结局 坍缩的结果是形成黑洞 105

古怪金融家资助的反重力研究 107

惠勒:教授相对论是为了了解敌方? 111

阻止恒星末日 115

殊途同归——黑洞与冻结星 119

将黑洞视界上发生的事视觉化 123

黑洞无毛 125

最后一个逃生出口 128

第 8 章 宇宙之音 以崭新的方式发现宇宙 131

詹斯基:第一位窃听宇宙声音的人 133

射电星的巨大不明能量源 137

“红移”破译奇特光谱玄机 138

只需一秒,便可为整个地球供电数亿亿年? 141

第 9 章 唯一类型 对于黑洞精确且唯一的描述 145

相对论与天文学的大融合 147

超大质量黑洞正是类星体的巨大能量源 150

GPS :广义相对论在日常生活中的首次应用

克尔度规:描述旋转物体周围的时空 157

黑洞的唯一类型 161

谁将黑洞这一词语引入天文学? 163

第 10 章 黑洞旅行 如果你穿越视界进入黑洞 169

科学家大迁徙 171

越过视界的奇异旅程 173

在视界的边缘上,你会永远年轻 175

第 11 章 寻找黑洞 局势明朗到足以让霍金低头认输 177

借探月之名,行黑洞之实 179

天鹅座X-1 :宇宙头号黑洞嫌疑犯 184

霍金不光彩的赌约 187

形状奇特的宇宙射流是如何产生的? 188

能量如何逃出黑洞? 191

命中注定的邂逅 192

第 12 章 黑洞本质 不同尺度下的黑洞会有完全不同的特征 195

以量子力学重塑引力理论 197

霍金:黑洞视界只增不减 199

从“黑洞有熵”到“霍金辐射” 201

黑洞会蒸发吗?会爆炸吗? 204

基于量子力学的黑洞 206

物理学上的终极问题 208

结 语 引力波探测与黑洞 210

黑洞大事记 217

译后记 黑洞研究的全景图 228

玛西亚·芭楚莎访谈录 232


精彩书摘

  第 4 章 恒星危机 不可避免的引力坍塌

  白矮星的发现不过是惊人的恒星革命的前奏,一旦电子简并压与来自恒星内部的引力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恒星又将如何演化?年轻的钱德拉计算出了白矮星的质量极限,而一旦超过这个极限,恒星的坍塌将不可阻挡。这种大胆的言论以相当直率的方式抛出,招致一位顶级物理学家的无情嘲讽,一场力量悬殊的对决就此开启。

  天狼星的摇晃

  “史瓦西奇点”这个词语首次出现时,人们将其视为奇闻怪谈,没有人真的料想到,有朝一日它会从科技期刊里跑出来,成为活生生的现实。但是20 世纪早期,天文学上一系列令人震惊的新发现迫使那些保守的理论物理学家不得不永久性地改变他们的态度。此处□值得一提的是,那颗围绕着夜空中用肉眼能看到的□亮的恒星——天狼星而慢慢旋转的暗星。天狼星位于大犬座,长期被人们称为“犬星”。

  天狼星及其伴星的发现历程开端于19 世纪的普鲁士。弗里德里希 威廉 贝塞尔任普鲁士柯尼斯堡天文台台长时,为方位天文学制定了新标准。1838 年,这位天文台台长因首次直接测量出恒星的距离而获得了巨大的声望。在当时,这项任务可谓是天文学上□大的挑战。之后,贝塞尔将注意力转向了恒星的运动。

  贝塞尔多年来一直从事老星表的修订工作,为了追踪天狼星和南河三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星空中移动的,他亲自进行了一些天文测量工作。到了1844 年,他已掌握了相当多的数据。他宣称,天狼星和南河三的运动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般平稳,而是呈现明显的轻微摇晃——类似波浪式的起伏运动。凭借其非凡的智慧,贝塞尔大胆断言:这种晃动是由围绕着它们旋转的看不见的天体引起的;暗星之于亮星,就像一位时时紧拽着母亲裙裾的小男孩。根据他的估计,天狼星的暗星围绕着亮星旋转一周的时间约为50 年。

  这一发现显然令贝塞尔兴奋不已。他在给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信中这样写道:“这个发现……对整个实用天文学意义重大,我认为值得大家关注。”

  确实有天文学家关注了此事。一些人试图通过望远镜辨认天狼星的伴星,但不巧的是,在贝塞尔报告他的发现时,天狼星B(作为一颗小体积的伴星而逐渐被人们所熟识)正位于和闪亮的天狼星A □近的位置(从地球观测者的角度),光度本就微弱的天狼星B很难被人们观测到。在随后的数年中,也无人能成功地找到这颗□亮恒星的伴星。

  ……

前言/序言

  前 言

  黑洞这个概念是如此诱人,它将探索未知的兴奋感与对潜在危险的恐惧感巧妙结合,令人难以自拔。想象一段接近黑洞边缘的旅程,就好比靠近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悬崖边,注视着眼前近乎垂直、骤然跌落的汹涌湍流,危险近在咫尺,但我们仍能安之若素地欣赏眼前美景,因为我们知道,有坚固的栅栏保护着我们。那么,将视线扩展到整个现实世界中,我们也深知,我们是安全的——谢天谢地,离地球□近的黑洞也远在数百光年之外,所以我们能高枕无忧而不无心跳地间接体验着这暗黑天体带来的神秘刺激感。

  黑洞是鸡尾酒会上所有天体物理学家都□有可能被问及的天体,理由很简单:它离奇古怪,神秘莫测。正如知名黑洞专家、加州理工学院的理论物理学家基普 索恩所写的:“很多人认为,像独角兽和恶魔一样,黑洞似乎更应当出现在科幻小说或古代神话里,而不是真实的宇宙中。”

  得克萨斯大学天体物理学家J. 克雷格 惠勒甚至将黑洞称为一种文化意象:“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黑洞的象征意义:张开血盆大口吞噬一切的怪兽,任何东西都难逃其魔掌。”

  和人们对“外星人”的看法一样,曾几何时,“黑洞”概念荒诞无稽,纯属奇谈怪论,而现在则家喻户晓。仅是让物理学家接受这个概念,就花费了数十年的时光。像人们喜欢引用的一句格言所说:所有真理的成长都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遭到无情的嘲笑,然后是承受激烈的反对,□终被当成理所当然欣然接受。黑洞理论的发展无意间成为这句格言的□好诠释。

  正是黑洞,迫使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们开始认真对待爱因斯坦□令人瞩目的成就——相对论,并将之推上巅峰。而在此之前有那么一段时期,相对论经历了令人绝望的低谷。爱因斯坦曾被《时代》杂志誉为“20 世纪风云人物”,然而,这样的殊荣对于20 世纪中叶的科学界很难想象。在那个时代,世界上极少有大学开设广义相对论课程,因为物理学家认为广义相对论无法进行实际应用。□优秀、□聪慧的物理学家大多涌向了物理学的其他领域。英国科学家1919 年在非洲的日全食观测结果成功地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随即掀起了讨论广义相对论的热潮。但在此之后,这位因之获得极大声誉的理论物理学家关于引力的新见解被大大忽略了。对于低速环境下的日常生活和普通星体的运动,艾萨克 牛顿的引力理论已给出了很好的解释,那么,何必要关注广义相对论对其微不足道的修正呢?这种修正又有什么作用呢?“爱因斯坦的预测对牛顿理论的修正是如此微小,”一位批评家指出,“我不知道为何要因此大惊小怪。”过了一段时间,爱因斯坦完善后的引力理论成为鸡肋似乎已是定局。到1955 年爱因斯坦去世前,广义相对论研究几乎到了门可罗雀的地步,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位物理学家依然为此奋战。在爱因斯坦去世那一年,作为爱因斯坦的亲密老友,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马克斯 玻恩在一次会议上坦承:“广义相对论对我来说就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我只是站在远处,欣赏并艳羡着它的美。”

  事实上,爱因斯坦的理论超越其身处的时代几十年,仅仅凭借思索,他便能构建出引力模型,而实际的实验测量只能远远地在后追赶。直到天文学家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获得了宇宙中令人惊讶的新发现,科学家们才再一次且以更加审慎的态度看待爱因斯坦的引力观。观测者们于1963 年首次发现类星体——在遥远而年轻的星系中心,类星体喷射出相当于太阳辐射万亿倍的能量。类星体距地球非常遥远,而4 年后,在近得多的太空中,观测人员偶然间发现了第一颗脉冲星——一种快速旋转、发出断断续续的射电哔哔声的恒星。与此同时,卫星搭载的探测器在不同角度上皆探测到来自宇宙的强大的X 射线流和γ 射线流。所有这些崭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信号表明,那些坍缩星体,比如中子星和黑洞,其毁灭性的引力和令人晕眩的旋转使其成为无与伦比的宇宙发动机。随着对新天体的监测不断展开,曾经静谧无声的宇宙向人类展开了它生动的一面——这似乎是属于爱因斯坦的宇宙,在相对论之光的照耀下,到处都是巨无霸级的能量源。

  天体物理学家终于发现并欣赏到了广义相对论更深层次的美,尤其当他们将其应用于黑洞研究时。获得198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苏布拉马尼扬 钱德拉塞卡说:“它们(黑洞)是宇宙中存在的□完美的宏观物体。”黑洞为所有物理学家带来了他们在理论研究中梦寐以求的东西:简洁与优美。“美是真理的光辉。”钱德拉塞卡在诺奖演讲中如是说。

  广义相对论研究曾经是一潭死水,如今则风生水起。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广义相对论大放异彩。黑洞不再是荒诞不经的怪物,而是宇宙的重要组件。在每个发育完全的星系中心,似乎都存在着超大质量的黑洞,而星系的命运很可能就掌握在它们手里。现代观测望远镜已大幅拉近了我们和位于我们银河系中心的那个巨大黑洞的距离,人类很快就能一睹其风采。同时,配备有全新设计的高精尖装置的天文台随时待命,探测宇宙空间中不同黑洞相撞时释放出来的于时空中发出低沉隆隆声的引力波。曾任美国物理学会主席的约翰 阿奇博尔德 惠勒在他的自传中写道:“当我们意识到宇宙有多么奇怪的时候,我们将首次了解它有多么简单。”

  从18 世纪80 年代诞生关于黑洞的初步猜测,到20 世纪下半叶大量观测证据的出现证实黑洞的存在,黑洞概念的确立花费了人类两个世纪多的时间。在这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里, 宇宙中存在着这种奇怪天体的想法要么被无情地忽视,要么遭受到强烈的批判。黑洞研究者们永不言弃的坚韧和呐喊才使得科学界□终承认黑洞的存在。

  现在看来,物理学界曾经如此顽固,拒不接受黑洞概念的行径着实令人费解。黑洞理论的设想其实相当简单:它有惊人的质量,并且在旋转。在某种程度上,它与电子或夸克这样的基本物质没有区别。然而,物理学家抗拒的也许是黑洞的终极本质:所有物质聚集于一个点内。一颗恒星竟落得如此结局,物理学家们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显然,个中原因更多来自于哲学而非自然科学。有个观念根深蒂固:自然界不会也绝无可能如此疯狂。值得庆幸的是,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毕竟有一些物理学家,尽管屈指可数,仍然逆流而行,不管黑洞理论在别人看来疯狂与否,都竭力推动着黑洞研究向前迈进。在广义相对论诞生100 周年之际,这本书讲述了在接受该理论的过程中那些令人沮丧的、足智多谋的、令人振奋的以及(有时) 又是幽默风趣的故事。本书不是关于黑洞的解剖学,也不是天文学或理论物理前沿研究成果的汇展,而是一项辉煌理论精彩无比、意义深刻的发展史。


宇宙的终极谜团:吞噬一切的光之囚笼 自古以来,人类仰望星空,便被那深邃无垠的黑暗所吸引,也对其中隐藏的奥秘充满了好奇。在浩瀚的宇宙画卷中,有一种神秘的存在,它如同宇宙的巨兽,以无与伦比的力量吞噬着一切,连光也无法逃脱。这便是黑洞,一个挑战我们认知极限、激发无数科学家探索欲的终极谜团。 黑洞,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股摄人心魄的魔力。它并非一个“空无”,而是一个极端致密的天体,其引力场之强,就连光速都无法摆脱。想象一下,一个质量巨大的物体被压缩到无限小的体积,便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奇点。围绕着这个奇点,存在着一个边界,我们称之为“事件视界”。一旦越过事件视界,任何物质,任何信息,都将万劫不复,永远地沉沦在黑洞的深渊之中。 黑洞的诞生,通常与大质量恒星的死亡息息相关。当一颗恒星耗尽其核燃料,无法再抵抗自身的巨大引力时,它会发生剧烈的引力坍缩。如果恒星的质量足够大,它将坍缩成一个黑洞。这个过程是宇宙中最壮观、也最毁灭性的现象之一。在这坍缩的过程中,巨大的能量被释放出来,形成超新星爆发,将恒星的外层物质抛洒到太空中,而核心则坍缩成一颗密度极高的中子星,或是进一步坍缩成一个黑洞。 黑洞并非只存在于理论之中。通过数十年的观测与推测,天文学家们已经找到了大量支持黑洞存在的证据。尽管我们无法直接“看到”黑洞本身,因为它们不发光,但我们可以通过观测它们对周围物质产生的影响来推断它们的存在。例如,当黑洞吞噬附近的气体和尘埃时,这些物质会在事件视界附近形成一个旋转的吸积盘,由于剧烈的摩擦和加热,吸积盘会发出强烈的X射线辐射,我们可以通过探测这些X射线来定位黑洞。 更令人振奋的是,科学家们还发现了围绕黑洞运行的恒星。这些恒星的运动速度异常之快,其轨道只能由一个不可见的、质量巨大的物体所支配,而这个物体,正是黑洞。通过精确测量这些恒星的运动轨迹,天文学家们能够估算出黑洞的质量和大小,甚至能够推断出黑洞的自转速度。 黑洞的种类繁多,它们的大小和质量差异巨大。宇宙中最常见的黑洞是恒星级黑洞,它们的质量通常是太阳的几倍到几十倍。它们是大质量恒星死亡的必然归宿。然而,在宇宙的中心,还存在着一种更加庞大、更加神秘的黑洞,它们被称为超大质量黑洞,其质量可达太阳的数百万倍乃至数十亿倍。这些超大质量黑洞被认为是星系形成和演化的关键驱动力。它们就像星系的“心脏”,吸引着周围的物质,影响着星系的结构和动力学。 黑洞的研究,不仅是对宇宙终极奥秘的探索,更是对物理学基本定律的严峻挑战。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完美地描述了引力,而黑洞正是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一个极端引力现象。然而,黑洞的内部,尤其是奇点处,广义相对论的方程会失效,意味着在那里,我们现有的物理学理论不再适用。这为物理学家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新理论的绝佳场所,例如量子引力理论,试图统一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以解释黑洞的内部结构。 霍金,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将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对黑洞的研究中。他提出了“霍金辐射”理论,颠覆了人们对黑洞“只进不出”的传统认知。霍金辐射指出,黑洞并非完全“黑暗”,它们会以微弱的辐射形式缓慢地损失能量,最终蒸发殆尽。这个理论不仅为黑洞的“命运”提供了新的视角,也深刻地揭示了黑洞与量子力学之间的微妙联系。霍金辐射的发现,是人类理解黑洞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它将量子力学的概念引入了黑洞的研究领域,开启了量子引力学的新纪元。 尽管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预言了黑洞的存在,但他本人似乎对其存在的真实性持谨慎甚至否定的态度。他曾认为,奇点只是数学上的一个抽象概念,在现实宇宙中可能并不存在。他倾向于认为,恒星坍缩最终会达到一个稳定的、非奇异的状态。而牛顿,这位古典物理学的奠基人,在他关于引力的理论中,虽然描述了引力如何影响行星的运动,但他并未能预见到如此极端、如此吞噬一切的引力结构。在牛顿的时代,人们对宇宙的认知远未达到能够构想黑洞的地步。 黑洞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理论的萌芽,到观测的证据,再到对黑洞本质的深入探讨,每一个阶段都凝聚了无数科学家的智慧与努力。而引力波的探测,则为我们打开了研究黑洞的另一扇窗户。引力波是时空本身的涟漪,由剧烈的天体事件产生,例如两个黑洞的合并。2015年,LIGO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这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另一个重要预言,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倾听”宇宙,来观测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宏大事件,比如黑洞的并合。 黑洞的存在,不仅仅是天体物理学的一个奇特现象,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宇宙理解的边界,以及我们探索未知的决心。它们挑战着我们已有的物理学框架,迫使我们不断地思考和革新。从古人对星空的敬畏,到现代科学家对黑洞的痴迷,人类对宇宙的求知欲望从未停歇。 黑洞,这个吞噬一切的光之囚笼,依然充满了无尽的秘密。它们可能隐藏着关于时空本质、宇宙起源甚至生命起源的线索。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理论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在未来的某一天,揭开黑洞更深层次的面纱,理解它们在宇宙宏大叙事中所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每一次对黑洞的新发现,都让我们对这个浩瀚无垠的宇宙,多一分敬畏,少一分未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成功地平衡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科学的精确性。作者似乎深谙读者的心理,他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抛出令人惊叹的观点,然后在下一刻就用坚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来支撑它,避免了读者陷入“感觉很酷但一问三不知”的窘境。我特别留意了它在处理“时间”和“空间”在黑洞边缘的扭曲时所用的语言,那种描述超越了我以往接触到的任何材料。它没有用过于晦涩的术语硬塞给你,而是通过构建一系列生动的场景和思想实验,让你自己去“感受”那种时空弯曲的怪诞与壮美。读到最后,你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场伟大的探索,并且亲眼目睹了那些理论是如何一步步被证实,最终成就了今天我们所知的宇宙模型。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是其他很多严肃的科学书籍难以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最成功之处在于,它在提供详尽的科学信息的同时,保持了一种极强的叙事张力和情感连接。作者在讲述那些关于黑洞的“边缘”发现时,那种近乎宗教般的狂热和不懈追求,跃然纸上。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霍金那种非凡的洞察力和他如何与传统物理学进行艰难的对话。书中的引力波部分,更是将这种紧张感推向了高潮,那种跨越数十年的等待,最终以一次微弱的信号被捕获,其戏剧性不亚于任何一部史诗电影的结局。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的进步往往是建立在少数人异于常人的直觉和坚韧之上的。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天体物理学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如何挑战极限、探索未知疆域的史诗。读完,让人对科学探索的价值肃然起敬。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场智力上的盛宴,同时又带着一丝丝令人着迷的惊悚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像是一部精彩的“科学侦探小说”,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揭开一个尘封已久的秘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科学巨匠们之间的思想碰撞和观念冲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想象一下,那些定义了我们宇宙观的顶尖头脑,他们是如何在面对一个颠覆性的概念时,从最初的怀疑、排斥,到最终的接受和发展。这种人性化的描写,让那些冰冷的公式和理论瞬间鲜活了起来,充满了张力。书中对爱因斯坦早年的犹豫和后来的坚守的刻画,尤其令人动容,它展现了科学真理的发现过程并非坦途,而是充满了曲折和挣扎。这种对历史进程的忠实记录,让整本书的价值远超了一般的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求知精神的赞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抓人眼球,那种深邃的黑与科技感的蓝交织在一起,仿佛一下子就能把你拉进宇宙的浩瀚之中。光是书名就够引人入胜了——“黑洞简史”,这听起来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史诗之旅。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将宏大的科学概念用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讲述出来的叙事风格。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反倒像是听一位知识渊博的老朋友在娓娓道来那些关于宇宙最神秘天体的故事。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于那些复杂的物理学理论,他总能找到绝佳的比喻,让即便是像我这种对理论物理知之甚少的普通读者,也能大致领会到其中的精髓。这种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非凡的功力,能把“史瓦西奇点”这种听起来就让人望而生畏的词汇,讲得跟日常生活中的某个现象一样清晰。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从黑洞概念的萌芽到现代引力波探测的突破,脉络清晰,层层递进,让人读完之后,对这个宇宙中的“吞噬者”有了全新的、立体的认识,不再只是一个科幻电影里的概念,而是有其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演化历史的实体。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受,那就是“震撼”。这种震撼并非来自于对未知的恐惧,而是源于对宇宙规律之精妙的由衷赞叹。作者对科学史的梳理非常到位,他清晰地勾勒出了从牛顿经典力学框架下的宇宙观,到相对论如何彻底颠覆了这一切的全过程。这种对比的处理,极大地凸显了黑洞理论的革命性。书中对那些关键历史人物的描绘,也极为传神,仿佛每一个科学家都带着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局限和创新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荡。读完之后,我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夜晚的天空,那些遥远的、看不见的角落,似乎都因为这本书的存在而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可以被理解的规律和奥秘。它成功地将“深奥”转化为“可亲近”,这是对科普写作的最高褒奖。

评分

从诞生之日起,黑洞理论便饱受非议,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天体物理学研究的焦点和人们对它的广泛喜爱。玛西亚•芭楚莎的《黑洞简史》以时间为序,全面阐述了这项伟大理论的诞生和发展如何与基础物理理论的演进紧密缠结、相互促进,而对黑洞本质的研究将为我们带来一个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大一统理论,从而解决物理学上的终极问题。

评分

好好看看!?!!!!!!,!!!!!

评分

东西不错,送货速度也很快

评分

此款书的天文学知识内容丰富,给小孩子阅读比较好,谢谢!

评分

内容很好,正版,京东出品,自营精品,价格实惠,送货上门,速度快,点赞

评分

是时候需要我带领人类探索宇宙了,20年过后,你们会发现这个地球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曾在这里买过书,而你们点赞的人也会被后人所敬仰!

评分

很有趣的书,不是那么干燥乏味,有趣味性,现在都是在地铁里看,打发时间,又能增长知识

评分

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霍金还在世,看完后霍金已经去天堂了,仅以此纪念这位学者。

评分

是时候需要我带领人类探索宇宙了,20年过后,你们会发现这个地球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曾在这里买过书,而你们点赞的人也会被后人所敬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